第一篇:王秀凤--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会计专业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比较普遍的一个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有所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传统专业——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新形势下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难题。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教师必须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对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使财会专业类学生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达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初、中级会计人才。中职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一般业务会计操作技能。而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没有突出这个特点,过分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忽视了实训教学。由于定位不准确,不适应会计的发展形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与会计职业迅速发展相比,中职会计教学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落后。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手段落后,在理论教学中仍然沿袭着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很难实现前后知识点的呼应与归纳,所以往往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对该门课形成一个总体认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教学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会计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否则我们的理论教学工作与会计实务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3、实训师资力量不够“双师型”教师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校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师越来越难以专业化,教师上课也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大多数中职学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目前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
4、重理论、轻实践;会计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课时偏少。
重理论、轻实践,在目前的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专业课多而难,实践课少且僵化,比如传统会计教学中开设的《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往往是高职大专院校的课程,理论性强、理解难度较大。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其岗位也往往以基层为主,比如核算员、出纳、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所以以上课程所授知识在这些工作岗位用得很少,甚至用不上。相反,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一些实践类课程如出纳的POS机使用、银联卡的使用、超市物品的扫描等课程却很少开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仍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并没有把实训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会计实训课大多数也只停留在手工实训。如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在传统会计教育中起到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但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的今天,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手工实训上,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5、教材与现实脱节,有待更替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知识比较陈旧,我国的一些新会计准则在逐步完善,而现在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老的内容上,使所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不相符。从内容的编排来看,也不够实用。很多教材一打开就是一些会计制度、法规或者准则,然后是对这些条文的解释。这些枯燥的条文,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各种会计处理背后的内在规律,教材结构体系缺乏理论依据和逻辑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烦感。
6、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死板,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结构有失合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课时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因此这种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会计教学目标
一是要加强会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解决好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的衔接问题,改变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加强与会计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通过广泛、频繁的交流合作促进彼此的了解,确立合适的会计教学目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个人的发展,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应用型的初、中级会计人才,应具备具体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和从业品质。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法,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师生教学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业务探究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今后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点在哪里,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道出各自的解决办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由于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现场教学。当学校因条件限制,无教学所需设备和资料时,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把课堂搬到财务工作一线,请财务工作人员就有关课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同意让学生亲自动动手,以增强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写出实习报告。由于身临其境,知道了今后的工作岗位,知道了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了今后工作的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
3、使用多媒体教学。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多媒体形象展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让学生感性认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熟悉企业经营资金的运作路线,与之对应,会计主要业务核算则是企业资金的筹措、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产成品的入库、产品的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形成了会计核算的主线,在此基础上,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拓展,如产品成本的核算,先形象展示费用分类及归属,再寻找对应的生产运作环节以及具体经济内容,则学生对“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概念便初步得到感性认识,产品生产成本核算项目中制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就变得具体不再抽象,期间费用项目的正确处理,就容易理解与接受,而且成本计算中的成本数据的来龙去脉,期间费用的走向则一清二楚,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先进科学技术,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多种能力,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专业教师,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将没有会计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送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对通过函授取得会计本科文凭,从事专 业课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公开课、学生评议和摸底考试等方式,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如未达到要求,必须限期学习提高,再评估仍未达到要求的,不得从事本专业教学。要采取优惠政策聘用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双师型教师在晋职晋级等方面要给优先考虑。
5、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要合理配置。
按照2000年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三年制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的职业学校课时分配也大致如此。因此,我们要按教育部规定,把实习课时提高到总课时的40%以上,以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适当加大基础课程的课时数。
6、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适应市场需求。《会计法》第38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政部2005年3月1日新公布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第三条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评审、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不得申请取得会计人员荣誉证书。”这些规定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无“双证”即自动放弃财会工作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第十条规定:“申请人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这就意味着两年内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则会计专业文凭自动作废。如要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则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且《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必须一次性考试通过,还要另外提供“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双证”教学的思想认识,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做好“双证”的教学。我校自2003年开始,对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财会电算化“的教学与培训,从2004年开始进行”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2003、2004级两届85%的学生取得了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7、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的最终价值的体现不是在学校,而是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并且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所以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与会计职 业的要求紧密配合,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岗位的需求,还要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在课时上,将其学科总课时分解成授课课时和实训课时两部分。授课课时用于学习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实训课时是专门用于技能的系统训练。实践教学要首先从课时上得到保证。开发、编写中等职业财务会计实训教材是当务之急。通过分析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8、校内组织编写会计实训教材形成较完整的会计实训体系。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在选用和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要根据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9、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一般运用于会计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程当中,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进行。作为初级阶段的启蒙课程—《基础会计》,由于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初学者,传统上很少运用案例法。然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 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 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0、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深入社会、接触社会,提昌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超市、商店、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今后的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明显的突显出来,而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学校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或者没有真正以中职学校的特有的培养目标来安排教学计划。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从专业角度上说,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适用性完全不同;仅从财会专业来说,中职财会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而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明确培养目标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有很多,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试图结合中职语文教学情况,理清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职教学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为了这个,研究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有很多,但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有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有人说,没有分数的标准,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于高中沉闷的课堂,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一派生机,然而只要是在中职学校从事过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发现,中职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教材看
现行的语文教材部分选文陈旧无味,艰难晦涩的文章多,作品数量锐减,课后习题的设置只是单纯的继承性学习,应用文单元的必学课文实用性不强,教材中许多课文和初中课文重复,教材装帧版式设计陈旧。大家都知道,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材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从教师看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教学还是以在普高教学中适用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为主。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在面向普通高中的师范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而且中职教师很少有教学研讨和进修的机会,教学观念难有更新,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更深入研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中职学生素质太低,到中职学校学习无非就是学点技术,文化课只是装点门面,所以很难将语文教学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
3.从学生看
由于独生子女比例上升,高等教育扩招引发了普高热,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就读。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中考失利,作出了不情愿的选择,心理上的失衡在很长时间内都难调整过来;大部分学生是由于上不了普高不得已选择了中职学校。所以虽然中职的学生从年龄、生理上和普高学生相差无几,但这些学生是一群有较强失败感和挫败感的学生,简单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但取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加剧他们对学习的抵触和厌倦。他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一方面有自暴自弃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会缺乏足够的自信。他们和普高学生语文学科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基础薄弱。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常识缺乏,学习视野狭隘,语言积累薄弱。
(2)惰性。学习意志力、自觉性较差,教学中习惯于被动接受。
(3)阅读量低。有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是完全不阅读的,家庭藏书量也极低。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来对症下药。
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材方面
因为教材的老化是一个全国现象,所以不存在精选教材之说,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曾经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即自己选择一些文章篇目,比如龙应台的《目送》,用以和朱自清的《背影》作比较性学习。还加大在应用文写作方面选取适合的例文。另外还鼓励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放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教师方面
一定要转变观念,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更要在实用二字上下功夫。
中职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应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让学生能读写各种类型的应用文。中职的教材编者也很重视这方面的重要性,在应用的教材《语文》三十二个单元中,编排了七个单元计四十二篇课文。涉及了几乎所有常用的应用文。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个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学生毕业后,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不会写,甚至连简单的条据都不会写。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文章可分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大类,非文学作品是为了应用。可以说,每一位受过教育的人无一例外地在踏入社会中都要写应用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为校团委写广播稿、为学校大型活动写新闻报道、为学校盖房子写合同书等等,并把这个纳入期末评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而乐于学习。总之,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才能想出好的教学方法。
3.学生方面
(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必须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学习对他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花了三节课的时间让刚进中职的新生讨论学习语文的意义,结果学生得出不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现实层面语文都是不可欠缺的。
(2)因为中职生普遍在学习上缺乏耐性,对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产生长久的兴趣。单纯的讲授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小组合作、项目教学用得多了他们也会觉得厌烦,所以笔者尝试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在讲授《迢迢牵牛星》时,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一主旨句的理解,就结合《魂断蓝桥》和电视剧《潜伏》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加以体会,因为是经典影片和热播电视剧,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深刻地理解了这两句诗中所传递的情感。考虑到很多中职生以前很少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在诗歌单元,就搞一个全班的诗歌朗诵会,做到全员参与,这样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也得到了自我提升。
(3)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意作业的多样化,要尽量地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说在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一课时,笔者就让他们给当地的一些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写导游词;同样的课文在给计算机专业上时,就让他们做介绍当地文化与景点的PPT,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模拟展示。经验证明,只要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很乐意去做的。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实用性――学好语文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
三、小结
现在,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需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又面临着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缺乏、几百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局面。如果通过改革基础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这会维持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未来拼的是智力而不是劳力。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很多笔者这样在教学中多点思考的一线教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一定不会再是普高教育的附庸,会在各方面成熟而迎来自己的春天。
(作者单位:沅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本文主要剖析了目前中职学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对策,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目前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这门专业课,但在专业教学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迫切要解决问题。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不准确。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主要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财政局组织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而组织教学,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有关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内容进行学习。比如,财务软件的教学一般只讲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模块,而对其他模块例如购售存系统、财务分析等不做讲授; 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等更是没有涉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很 多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业务处理能力的要求。
2、教材内容与软件版本的更新滞后。由于会计知识更新很快,会计软件版本升级也很频繁,而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和安装的会计软件版本都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比如,我校目前使用的是用友会计电算化通用教学软件10.0版本, 教学软件版本没有升级更新,软件的知识体系已经落后。其中在2008年新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将会计科目名称做了更改,如“现金” 更改成“库存现金”科目等;将会计科目设置为六类:除过去的五类外,增设了资产、负债双重性科目——共同类科目,而在我们的旧版教材和软件中仍是用的旧准则。此外,一些教材的实验资料还存在行业种类单
一、启用日期单
一、数据前后不一致,甚至业务处理错误等现象。中职学校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感到知识的矛盾与混乱。
3、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有一定的会计基础。而学校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比如,我校由于考虑到高三学生外出实习,高二第一学期就组织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证,将会计电算化的开课时间提前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在教学中,明显感觉高一的学生由于没有会计基础、计算机动手能力差甚至个别同学还不会打字,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加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的进行练习。例如,没有会计基础,学生用软件填制凭证时,就会出现有借无贷或有贷无借的错误,更不懂得判断凭证的类别。
4、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 高,不仅要具备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机房维护能力。而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没有从事过电算化工作。有的教师由于多年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知识结构老化,没有更新手工会计基础知识;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能力差,不能及时解决上机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软硬件故障;有的教师甚至是由计算机教师直接转行,只懂软件不懂会计。会计电算化教师素质的薄弱,也成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5、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加上有些商业机密不便让新人介入,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实习中比较难找到对口的实习单位。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单位对外来实习学生往往很难顾及,极少指定专人指导,也不愿放手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有心而无力。正因为如此,学校的仿真模拟实训在教学中就变得很有必要了。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而只是简单的开设了上机操作课。在上机课时,教师单一的沿用教材上的案例教学,学生参考教师的演示和书上的步骤进行上机练习,并没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结合,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改革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对于中职学校来讲,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对于财 政局考证的内容要长抓不懈。因为考取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是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行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对考证要加以重视,对考证内容要能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只为考证服务,而要让学生有所专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拓展教学内容,比如财务软件除基本的总账、报表等模块,可适当增加存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分析等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基于EXCEL在财务中仍应用较广,可组织一些EXCEL实例教学等。总之,学校如同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我们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也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及时更新教材与软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沿用的是财政局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辅导教材,学习内容较浅。而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专业课,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一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专业教材作为补充。针对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材相对滞后的现状,选用教材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要与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要能充分地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要配备与教材内容版本符合的通用财务软件。二是要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不是硕士、学士,教材中的实务要占较大比例。三是要具有基础性,中职学生的学习起点较低,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材还应有一定权威性,应该是反复研究成果的结晶,没有错漏,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优质的专业知识。
3、合理的课程设置。开设会计电算化课前,学生应该要先学习基础会计与计算机应用。最好在高二时开设会计电算化,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上手更快、理解更透彻,不会出现机械的上机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现象。如果高一必须开课,本人认为可以选择高一的第二个学期开课,每周要适当的增加课时量,在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先开设会计基础与计算机应用。另外,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实践课比例偏大,提倡精讲多练。在安排课程时,最好采用先实践课再理论课的顺序。
4、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考虑到会计电算化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中职学校要选择在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来担任;其次,中职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业务素质。此外,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让专业教师有机会深入软件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深入会计师事务所等工作部门,了解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深入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考察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只有具备了优秀素质的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5、组织仿真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传统的上机操作并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软件应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应该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训。在实训课中可全面模拟实际的工作流 程、岗位职能和工作环境。比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代表一个财会部门,组内的各个成员代表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在实训课中可将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在手工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将手工会计中的数据资料利用会计软件进行操作;另外,实训时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模块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增加实训资料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工作需要。
总之,随着会计理论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必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训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专业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 2008(5)[2]冯洪江.谈职业技术中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5)[3]李丽滢.关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16)[4]李力.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创新[J].广西教育, 2009(11)
第四篇: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而中职学校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的阵地。作为中职学校不但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这与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大相径庭,本文针对中职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因此办好中职会计专业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中职会计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深化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与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需求相差很远,中职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尤其是实践操作技能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会计教学的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陈旧,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与以“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相背离;二是会计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两者的课时比例相差很大,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从我校来看,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80%以上,而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实习前几个星期做几次模拟实习,然后到单位实习;三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手段比较落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建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实践性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然后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的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有限,实践业务范围狭窄。另外,会计教学手段还是以“课本+教案+粉笔+黑板”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较
简单,在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更大的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四是在会计实践中,顶岗实习难以无缝接轨;五是会计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会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均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没有真正在企业会计岗位上接受过锻炼,不了解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和生产工艺的流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会计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动手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六是校内模拟实习缺乏实践性。目前中职学校已基本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并且硬件设施完备,但是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也存在许多问题。(1)会计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多数都是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精力不够,实践经验不足;(2)会计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习资料所涉及各行业的多样性仍然不足;(3)模拟实习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有效衔接;六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1)前往企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实习是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好的机会。但是会计专业不同于化工、汽车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操作性人才。但是会计专业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岗位的具体要求、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制约,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接受会计专业学生,或者即使接受也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会计工作,往往达不到的实习的目的;(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要联系安排会计专业的实习很艰难,很多时候是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没有任何保障,难以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开展社会实践。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要实现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就要更新会计教学观念,拓宽会计教学思路,积极实施实践性教学,确立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正如 “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只有更多地给学生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会学。新生在刚接触会计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有关的记账工具有所了解,认识凭证、账簿、报表;学校有实训基地的可以实地观察,无实训基地的应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观看,使学生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有所了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践教学应尤其重视。(5)校外社会实训。由学校组织专人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该阶段是以前面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建立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弥补校内会计专业实践课时的不足,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分批派学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并见习企业的会计岗位核算的流程和企业生产工艺活动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训实习的需要,使得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直接地、广泛地接触社会和生产实践,在社会实际工作中演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路,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无缝接轨。
(五)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满足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强调“双师型”教师,认为中职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从教学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岗位来强调“双师型”教师,认为中职教师既能做教师,又能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真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带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六)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应该改变过去“一卷评高低”的做法,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力度。可以分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测试两部分,将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结合进行。即对基础理论进行答卷考试,而对基本操作技能则进行实际操作测试。例如:对《基础会计》的考试,除卷面考核外,可增加填制凭证、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并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这样对学生的考核不是由卷面考试一锤定声,而是由卷面考试和实作考试综合决定,使得学生的考核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更加公平、合理。
总之,职业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想改善当前中职会计实践性
第五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德育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分类号】G7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的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普通民众的重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目前,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自身的的品德素养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概述如下。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素养方面
1、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存在误区。由于国内高考的形式与压力,以及家长、学生、社会对于大学的认同和舆论导向,大部门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取大学,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批学生,很顺利成章的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因此,中职院校内的德育课很难受到重视,对于开展德育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2、学习不够主动,缺乏职业规划。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更好的院校而来此就读,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缺乏热忱,也不够积极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中职院不情愿,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听之任之。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职业规划,认为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未来的职业并不憧憬。因此,学生的素养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3、心理素质欠佳,自控能力不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教学经验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佳,有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孤僻、叛逆、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亟待提升,大部分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全神贯注听讲。这些对于中职院校德育课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实施方面
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通过走访各大中职院校,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直接照抄照搬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接受和共鸣,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理论上的教授,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导,理论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理想目标和具体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欠佳。
2、教育途径狭窄单一。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的德育课,教授方法和途径单一,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是生硬地灌输道德理论,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兴趣全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对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课程内容上忽视了职业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和启发,浪费了众多优秀的德育课程资源,课堂教授的内容也比较片面。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目前大多还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德育向家庭、社会的延伸还做得不够。因此,对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减损。
3、教师自身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大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另外,在德育课教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只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做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是理论教条、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德育观念。职业教育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略德育教学的观念,并且也不能只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来开德育课,而要把思想政治水平当作能力来开展教学,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德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不但要体现对学生基本品德素养的要求,更要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具体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倾向性、职业倾向性,在德育目标中突出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养”特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突出位置。
(三)拓宽课程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的内容、方式、手段,使之贴近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现象,自觉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三是要丰富课程资源,重视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关心中职学生成长;四是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特有的德育途径,包括职业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等,在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熏陶。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对德育原理、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补充,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以及具体的德育方式和手段。其次,加强个性品质、言行修养。教师的语言要文雅、健康、谦让和尊重他人,尤其是在评价学生时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去讽刺学生;仪容仪表应能体现自己的职业特征。三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