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雷捷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从分析该教学法的内涵入手,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特征、意义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关系;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同时也指出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成效和缺陷。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
特征
成效
序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开始是用于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教学,后来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使案例教学得以逐步推广并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因此,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都将有助于高中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教学过程开放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5.思想教育性
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着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入案例情节和角色中,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且要清楚这些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布局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能够对家乡或著名企业的工业区位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经济实际中寻求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6.有利于推进高中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1.案例教学中教师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2.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出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作用
实施者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引导
教师
展示案例
设置疑问指导
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班级交流
总结评价
主体
学生
阅读感知
个体自主探究
群体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互补
能力提高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录音;④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⑥将案例编成剧本,由部分学生表演呈现出来;⑦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荒漠化的防治时,利用课本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2.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①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②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②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②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成效和缺陷
1.主要成效
(1)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进行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善于与人合作与交往、沟通的能力。(6)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2.存在的缺陷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4)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5)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七、结论与展望
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为学生最终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如此实施的地理教学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与之相反,提倡敢于大胆进行“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终生都能记住的地理知识。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信息量和知识量增长如此急剧,要想什么都教,无异于从事一项毫无取胜希望的竞赛运动,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前进,学习类似地理知识的能力,获得点石成金的技能,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对于我们推广案例教学很有好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
2.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案,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教育决策者、学校经营者和教师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劣,而且也可以懂得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它在教育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当然,这样比较绝不意味着对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不过,在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课堂设计等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教育学的高分低能的问题。
常用的案例教学的方法
1.质疑法:对于同样的事情或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会有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法就是让学生根据选定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它包括质疑、答疑、存疑、解疑四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选定的案例,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备择方案,这就包括了质疑和答疑的过程,质疑可由学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同样学生也可以答疑,教师也可以答疑。如果师生或学生之间对案例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歧较大,就可以采取存疑的方法,通过多方充分的交流后取得共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出结论。
2.讲授法:讲授法是案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有时把案例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用来说明或例证某一基本原理。运用以讲授案例为主是方法时,教师通常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讲解,在讲解与分析这些案例时就把课程内容融合进案例所描绘的事件之中,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3.模拟法:案例教学的模拟法是一些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的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中进行评析。在案例教学的模拟法中,学生往往要求或被分配担当一定的职责和角色,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教师要向每位学生讲述明白其所担当的职责和角色的要求,并合理分配角色,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担任这个角色并熟悉模拟案例活动中的相关规则,这种模拟案例活动应与实际的生活情境十分相似,不能离现实生活太远,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拟活动适当的评论。
4.讨论法:这是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5.练习法:这种方法是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练习具有重复性。在不同的学科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实际操作的练习等。
6.操作法:这是指导学生将案例中的某些要求,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或分组操作处理,培养学生实践演练能力的方法。实践演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方案,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第三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
第四篇: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
第五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大利亚的袋鼠、树袋熊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动物创设教学情境,我第一个念头也是如此,而且当即就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图片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进而,引入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然后,分析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养羊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体现人地关系和谐。但是,随着思路的清晰自己立刻意识到:这个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新意,而且只作用于教学导入,即使学习过程中设计再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很老套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就想:“不如设计一条澳大利亚旅游路线,通过旅游组织教学。”比如: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引出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询问要穿什么衣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学习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第二站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和国家羊毛博物馆,引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但是,澳大利亚这条旅游路线如果我事先设计好,并指定旅游地点,只依靠资料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条旅游路线,就会出现多条不同路线,学生设计的旅游地点又未必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生活中旅游者一般只是欣赏风景、散心游乐,进入旅游情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特有动物、欣赏风土人情,至于还要分析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等诸多知识与他们的旅游设想是脱节的,使得教学情境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第二种情境设计在没完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被自己否定了。随后又设想了几个教学情境,也都逐一被自己否定。
就这样,冥思苦想的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有如江郎才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设计的困境中。这时,我想起在一次听北京四中刘刚老师作报告时,我问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感觉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最难的。”我又追问:“您每次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一般来源于哪里呢?”刘老师告诉我大多来源于生活。于是,“来源于生活”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被重复,我决定也从人生活的角度寻找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果然,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