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
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
——以《世界气候》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陈玲(21502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先设计。现代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地理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本人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些想法,归纳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策略
1、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和依据。教师要在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上,敢于重组教材、优化文本,科学合理地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详略、深浅等作出适当的取舍、加工和提炼等处理。对于《世界的气候》一课,在教学设计时先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七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还要对这一节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内容详略、知识深浅、时效性和地区性等作出判断和把握。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一课教材中的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重组,将《世界的气候》一课设计成以下四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看一看,说一说:世界气候真重要。环节二:辨一辨,比一比:天气气候有差异。环节三:找一找,写一写:复杂气候有规律。环节四:望一望,听一听:世界气候共关心。
2、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把握
教师首先要把握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总体目标。《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第一句话就写到:“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1 所必需”。第二句话写到“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首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基本的学习地理的素质:学会欣赏现实中的景观,学会理解世界事物的背景,为学生长远发展做铺垫。
教师在把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章节教学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在过程中可观察和可检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犹如造房子:“知识与技能”目标就象打地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象砌房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象营造温馨的家。
在《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确定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气候这一自然要素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感到有趣和震撼,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自然的热情,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有“知识和技能”目标作铺垫。在这一课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正确描述气候,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使“知识和技能”升华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联系纽带就是“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等多种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等过程使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达成。
二、教学设计的图像化策略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对“图像系统”的学习。因为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像也被称为“地理学第二语言”,地理图像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地理图像的选择和使用,注重对学生看图、析图、填图、绘图、忆图等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图像激趣、启智、感美、育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建议教师:多用图像,多设计活动。对于图像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主题鲜明,2 内容精炼科学,形式生动美观,便于学生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地理图像的多样化和多效性两大策略。
1、图像多样化策略
由于地理图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地图、空白图、统计图、对比图、图表等多种图像形式。所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可以准备的图片包括受气候影响明显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关于气候的新闻热点图像、世界气候分布动画效果图、气温曲线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天气气候关系示意图、山地示意图、气候漫画图、气候类型分类表等多种地理图像。例如:受气候影响明显的陆地景观图,可以是热带雨林景观,寒带冰雪景观,沙漠景观,草原景观等美观图片。也可以是受气候影响而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建筑景观图,如阿拉伯白色长袍、印度沙丽、中国藏袍等服饰图片和平顶房、斜顶房、竹楼、窑洞、冰屋等建筑图片。又如:社会热点中关于气候的新闻图片,可以是马尔代夫的水下内阁会议图、尼泊尔的山顶内阁会议图,关于家乡气候异常的新闻报道图片等。课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2、图像多效性策略
图片的多样化是为了达到多样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收集挑选好多种多样的图片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设计如何使用这些图像,在什么时间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呈现时需要配上怎样的问题,你期望利用此图像达到怎样的效果等。总之,围绕图像开展教学,是为了发挥图像的以图激趣、以图记文、以图释理、以图反馈等多方面效果。为了突破教学中的某一难题,还可以发挥图像的示图引题,读图思题、析图议题、忆图结题,变图设题等多重效果。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气候真重要,美妙景观它塑造,日常生活和生产,样样都受它影响”的主题,先呈现一些精美的景观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带给学生一些启发,再引导他们说说气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形成一个高潮,学生积极性高涨,感悟比较深刻。在第二环节中,通过自己设计的大小圆 3 图像,反映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图,既较好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又自然地引出了新学的气候的概念及特点,也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更是依靠《世界气候的分布动画图》《气温变化曲线图》《各月降水柱状图》等图像将世界复杂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环节四中的图片起到了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提升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生活化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他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是动态的,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他还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样的理念恰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相一致。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感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很好地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从而真正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图像生活化,如生活中的景观图,生活中的新闻图像等。
2、借助的经验生活化,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如用“晒晒你的衣柜”引导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的穿着,以此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3、呈现的案例生活化,把社会热点“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4、设计的问题生活化,如“你感受到气候变暖对你生活带来的影响吗?”“作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应对气候的变化呢?”。
5、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如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四、教学设计的互动性策略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突破 4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新教材,新教法,突破点是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真正“动”起来。变过去课堂教学“师一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一生”、“生一生”、“生一机”、“生一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多元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激活学生主体,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为了达成这种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课堂学生参与的深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活动状态,并取得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3、课堂学生参与的自觉度,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状态的保持程度,及向课外延伸的自主学习的热情程度。在教学设计时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等方面,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互动活动。
1、“生—机”互动活动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阅读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图片和文字,思考讨论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各种问题,查找指出课件中复杂难找的气候分布规律,完成课件中空缺的反馈练习题等。
2、“生—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个体和群体都动起来。
3、“生—本”互动活动的设计: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教材中哪些内容要划出重点,哪些活动题要记下答案,哪些要朗读记忆等都应事先考虑,使学生在多媒体现代技术教学的课堂上,也能很好地与教材有互动效果。
4、“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包括注重师生之间的问候礼节、讲究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方式、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设计的激励性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 5 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教师事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激励性策略的重要性,并注意采取以下一些激励措施:
1、激励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激励使优等生更加出类拔萃,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信,对学习鼓起热情,使中等生受到重视,学习积极主动。
2、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可以是语言的激励,如:“加把劲”,“努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不要紧,请坐下再思考,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等。也可以是体态表情的激励,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微笑、鼓掌等。还可以是物质的激励,如:发放笑脸卡,奖状,小奖品等。
3、激励应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课前的准备、听课、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多方面。
4、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不同层面的激励,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世界的气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了多方面的激励措施,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笑脸卡”的发放。由于考虑到气候内容的学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事先准备好了一些“笑脸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发放,并对个人、小组、班级的“笑脸卡”数量进行比赛。教学实践证明,小小的“笑脸卡”发挥了极大的魅力,推动了教学的和谐高效,也赋予了师生很大的幸福感受。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而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它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所以,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2010年4月8日
第二篇: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
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探
索 [1000字]
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
——以《世界气候》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陈玲(21502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先设计。现代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地理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本人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些想法,归纳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策略
1、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和依据。教师要在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上,敢于重组教材、优化文本,科学合理地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详略、深浅等作出适当的取舍、加工和提炼等处理。对于《世界的气候》一课,在教学设计时先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七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还要对这一节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内容详略、知识深浅、时效性和地区性等作出判断和把握。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一课教材中的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重组,将《世界的气候》一课设计成以下四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看一看,说一说:世界气候真重要。
环节二:辨一辨,比一比:天气气候有差异。
环节三:找一找,写一写:复杂气候有规律。
环节四:望一望,听一听:世界气候共关心。
2、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把握
教师首先要把握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总体目标。《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第一句话就写到:“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所必需”。第二句话写到“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首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基本的学习地理的素质:学会欣赏现实中的景观,学会理解世界事物的背景,为学生长远发展做铺垫。
教师在把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章节教学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在过程中可观察和可检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犹如造房子:“知识与技能”目标就象打地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象砌房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象营造温馨的家。在《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确定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气候这一自然要素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感到有趣和震撼,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自然的热情,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有“知识和技能”目标作铺垫。在这一课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正确描述气候,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使“知识和技能”升华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联系纽带就是“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等多种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等过程使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达成。
二、教学设计的图像化策略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对“图像系统”的学习。因为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像也被称为“地理学第二语言”,地理图像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地理图像的选择和使用,注重对学生看图、析图、填图、绘图、忆图等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图像激趣、启智、感美、育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建议教师:多用图像,多设计活动。对于图像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主题鲜明,内容精炼科学,形式生动美观,便于学生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地理图像的多样化和多效性两大策略。
1、图像多样化策略 由于地理图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地图、空白图、统计图、对比图、图表等多种图像形式。所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可以准备的图片包括受气候影响明显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关于气候的新闻热点图像、世界气候分布动画效果图、气温曲线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天气气候关系示意图、山地示意图、气候漫画图、气候类型分类表等多种地理图像。例如:受气候影响明显的陆地景观图,可以是热带雨林景观,寒带冰雪景观,沙漠景观,草原景观等美观图片。也可以是受气候影响而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建筑景观图,如阿拉伯白色长袍、印度沙丽、中国藏袍等服饰图片和平顶房、斜顶房、竹楼、窑洞、冰屋等建筑图片。又如:社会热点中关于气候的新闻图片,可以是马尔代夫的水下内阁会议图、尼泊尔的山顶内阁会议图,关于家乡气候异常的新闻报道图片等。课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2、图像多效性策略
图片的多样化是为了达到多样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收集挑选好多种多样的图片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设计如何使用这些图像,在什么时间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呈现时需要配上怎样的问题,你期望利用此图像达到怎样的效果等。总之,围绕图像开展教学,是为了发挥图像的以图激趣、以图记文、以图释理、以图反馈等多方面效果。为了突破教学中的某一难题,还可以发挥图像的示图引题,读图思题、析图议题、忆图结题,变图设题等多重效果。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气候真重要,美妙景观它塑造,日常生活和生产,样样都受它影响”的主题,先呈现一些精美的景观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带给学生一些启发,再引导他们说说气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形成一个高潮,学生积极性高涨,感悟比较深刻。在第二环节中,通过自己设计的大小圆
图像,反映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图,既较好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又自然地引出了新学的气候的概念及特点,也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更是依靠《世界气候的分布动画图》《气温变化曲线图》《各月降水柱状图》等图像将世界复杂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环节四中的图片起到了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提升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生活化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他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是动态的,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他还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样的理念恰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相一致。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感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很好地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从而真正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图像生活化,如生活中的景观图,生活中的新闻图像等。
2、借助的经验生活化,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如用“晒晒你的衣柜”引导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的穿着,以此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3、呈现的案例生活化,把社会热点“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4、设计的问题生活化,如“你感受到气候变暖对你生活带来的影响吗?”“作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应对气候的变化呢?”。
5、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如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四、教学设计的互动性策略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突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新教材,新教法,突破点是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真正“动”起来。变过去课堂教学“师一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一生”、“生一生”、“生一机”、“生一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多元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激活学生主体,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为了达成这种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课堂学生参与的深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活动状态,并取得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3、课堂学生参与的自觉度,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状态的保持程度,及向课外延伸的自主学习的热情程度。在教学设计时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等方面,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互动活动。
1、“生—机”互动活动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阅读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图片和文字,思考讨论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各种问题,查找指出课件中复杂难找的气候分布规律,完成课件中空缺的反馈练习题等。
2、“生—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个体和群体都动起来。
3、“生—本”互动活动的设计: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教材中哪些内容要划出重点,哪些活动题要记下答案,哪些要朗读记忆等都应事先考虑,使学生在多媒体现代技术教学的课堂上,也能很好地与教材有互动效果。
4、“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包括注重师生之间的问候礼节、讲究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方式、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设计的激励性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
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教师事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激励性策略的重要性,并注意采取以下一些激励措施:
1、激励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激励使优等生更加出类拔萃,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信,对学习鼓起热情,使中等生受到重视,学习积极主动。
2、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可以是语言的激励,如:“加把劲”,“努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不要紧,请坐下再思考,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等。也可以是体态表情的激励,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微笑、鼓掌等。还可以是物质的激励,如:发放笑脸卡,奖状,小奖品等。
3、激励应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课前的准备、听课、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多方面。
4、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不同层面的激励,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世界的气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了多方面的激励措施,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笑脸卡”的发放。由于考虑到气候内容的学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事先准备好了一些“笑脸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发放,并对个人、小组、班级的“笑脸卡”数量进行比赛。教学实践证明,小小的“笑脸卡”发挥了极大的魅力,推动了教学的和谐高效,也赋予了师生很大的幸福感受。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而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它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所以,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2010年4月8日
荐高一地理教案荐初中地理教案荐初一
地
理
教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1000
[1000
(精选字]
字字字
文]
]
])
范 [1000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小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小策略
一、快乐体验---形式多样的分享合作
在讲解西气东输工程时,以图片展示我国某发电厂烟囱“亚洲第一爆”,让学生谈谈爆破的原因(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让后用图片中数据展示煤炭发电与天然气发电对大气污染程度的差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使用天然气的优点,结合家里改用天然气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这种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快乐体验,分享小组成员的体验,树立正确资源观有较大帮助,同时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善用谚语、谜语教学,增强教学趣味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技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讲中国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引用“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为导语,言简意赅,切入主题。
用谜语来导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讲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时,设置谜语让学生来猜是哪个城市,如双喜临门(重庆)、一根棉线长几里(长沙),夏天穿棉袄(武汉),两个胖子(合肥)等。等学生猜完后,总结这些城市分布特点,就可以进入主题学习了。
三、运用“4w”提成效
“4w”(where,what,why,how)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巴西”一课中,引导学生构建:where---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what---拉美的人种和文化、热带雨林出现危机;why---殖民统治、原始迁移农业的结果;how---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通过回答“4w”,已经直接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加强了地理思维培养。
其实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更能让我学习到更多的地理教学的策略,丰富教学方法,开拓更多教学的新思路,受益匪浅。
第四篇:初中教学论文《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我看来,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或简单的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它应该是一个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过程。这种思维,我认为是一种综合、辩证、创新的思维,;而这种观念、意识我确定为“和谐发展”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同时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我采用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必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
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一:灵活的使用教材,释放思维空间。
具体来讲,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教学内容开放的。
1、以教材为支点,撬动学生思维
在学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教材当中提到我国采取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在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南水北调可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的情况,但这种做法能不能带来更大的生态危机呢?如果不实行跨流域调水,还可采取什么办法呢?是否可在北方建立更多的海水淡化工程呢?对北方来讲,是调水更重要,还是节水更重要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要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在学习珠江三角洲时,书上有一个关于民工潮的阅读材料,大量农民工涌入到城市中,给城市的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近两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经常受到歧视等等。对此,为让学生对我国目前2亿多的农民工有一个有全面的了解,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课堂上讨论,作为初中生,你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你认为国家和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来制定一些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还有像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没有把目光只放到书上的内容,而是启发学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保护那些少数民族保持了千百年的生活习俗,又如何保护好我们 1 那些正在大量流失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怎样才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之,通过这些内容,和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转换视角,把教材当参考资料
学习《日本》这节课时,刚好电视中正播出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我就把一些节目片段下载下来,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看,一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而且学生对日本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了,而是形成了立体的深刻的印象。
还有在讲北京时,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08年的奥运会。所以我事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收集有关北京和北京奥运的知识,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譬如“绿色奥运”的含义,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名字及他们所代表的含义。北京代表中国申办奥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等等。大家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北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诸如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北京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的问题,还有政府和北京市民做了哪些努力等等。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学生收集的这些资料,而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作为补充,学生的兴趣很浓,因为,我们讨论的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实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目光集中到课本上,毕竟书上的内容有限,而且对学生来讲又太陌生、枯燥。所以我让学生收集报纸上的有关的信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我自己也注意经常收听、收看新闻,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以新闻为切入点,以事件为导线,这样,在生动鲜活的事件案例的指引下,完成课堂教学。
还有,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的时候,我没有给学生直接讲书上的各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而是让他们回去收集图片,包括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景图片,各地的传统民居的图片,动植物图片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大家把这些图片分类,并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并进行总结,这样几个主要的气候类型大家就掌握了。最后大家对照书上的气候分布图,进行总结归纳。
像这样不要拿着书本不放,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一举两得。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魏书生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里我也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谈一谈。
1、动手操作 :
如在学习气温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己分组,每组自己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每天测4—5次,每次间隔4个小时左右,连续观测三天。然后记录下不同时间的温度值,并在坐标上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个活动的设计我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理解气温日变化的特点,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寻找到一种规律。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组的同学完成得都非常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组的同学,不但完成了我交给的任务,而且还创造性地测量了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它们分别测量了在同一时间阳光充足的地方的温度,被楼体遮挡住的阴影地方的温度,以及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并把结果记录了下来,结果是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比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要低4——5度,背阴处但无树木的地方比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低2度左右。这个活动结果让我充分体会到,我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相信他们,会给我们惊喜的。
还有,像学习聚落一节时,要求学生理解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我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讲解。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我要求以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最好制作成幻灯片。两天以后,开始上课了,学生再一次让我感动了。
其实,像这样的学习内容,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它们所获得的远比结果要多得多。
2、模拟表演 :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运动过程,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来表演,下面看的学生挑错误,一组表演的不对,换下一组,还有错误,再换一组。而且,我在旁边见缝插针的提出一些问题,如自转的周期,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方向是什么 方向,若按错误的转法,会产生哪些与现在不同的地理现象。这样,在不断讨论,不断的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深刻的理解。
还有像在学习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地区的人、南方地区的人,表现出两大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区别。
像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也是我所期待的。
3、专题讨论
课堂上,我还偶尔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影视资料或新闻事件,引发学生讨论水污染的问题,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气候环境变暖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
4、调查访问
在课外时间,我还让同学们回家后调查小区附近的环境卫生状况,分析脏、乱、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有的同学提出来说在他们家的周围,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这样垃圾就不会乱丢了,还有的同学提出来应该多放一些警示性的标语,以免居民和行人都乱扔东西,还有同学提出来应制作一些宣传画报,倡议大家爱护环境。
由于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为了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我让学生有问题可以在QQ上与我探讨,这样,不但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还多了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把学习的时间也延伸到了45分钟以外,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校内,因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他们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等,而这样有利于突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开展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的时候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评价不作为学习的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正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多种方式展开的,所以,我们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像回家调查小区环境问题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宣传画报,并把优秀的作品粘 贴在学校的走廊上,以示鼓励;测量气温的活动,要求交上详细的记录;收集资料的活动,要求每组的组长交上一份组内成员所收集的资料的名称和资料来源;每学习一个单元后,要进行知识问答活动,表现好的同学,给他发一张奖励卡;还有像学完了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图上标明所学过的地区名称,并在旁边注明这个地区的特点。让学生收集报刊上有关地理的信息,并粘贴或摘抄在本子上。在课堂中,我也是以鼓励为主,问题回答错了,我会赞赏他的思维方式很独特,或表扬他的学习的热情,听课的专注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别人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的优点在哪,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样的评价活动。
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新气象。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地理课成了很多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课程,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也变得异常的快乐和轻松。教学检测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有的学生说考试已经变成接受自我挑战、展示胜利成果的舞台。
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第五篇:试论农村学校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农村学校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连淑芳 长春市第23中学
赵冬梅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农村学校的地理课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掌握学习地理的初步能力,传达地理思想,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终身受用。
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在应用新教材的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积累了形成了一些点滴经验,在此和大家共享。
一、巧用身边事物,加强地理记忆。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初中地理知识面广、量大,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初中学生正处在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认知方面还保留儿童时期的某些特点,即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巧用身边事物,加强地理记忆的方法,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在地理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一:《俄罗斯》一节教学中,发达的交通这部分中的“五海通航”中的五海,学生记忆起来比较费力,而且他们的相对位置也难掌握,讲这节课时时值春季,我们当地产的深绿色菠菜和在超市里买的白色的类似李子的水果老师拿来作道具,问学生,喜欢吃什么,学生都答喜欢白色的水果,我们姑且叫它李子,再转问学生,哪种更有营养,维生素C含量高,学生摇头,老师告诉学生,白李(里)亚黑波,白色的李子亚于黑色的菠菜。学生大笑,然后再次告诉学生这五海的名称就可以这样记忆,并按顺时针方向记忆位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二:在讲《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时,不仅要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海、三洲、二洋的位置,更要让学生熟练的记住五海的名字和相对位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利用农村学校教室当时是平房土地面的条件,在画好了板图之后,郑重的拿起了红色的粉笔,高高的举起后仍到了地面上,再用脚踩碎,学生惊讶,老师做什么呀?----地红了,教师说没事,顺势拿起卫生角的铁锹,轻轻挖起了表面的红土,问学生,里面怎么样?学生回答,里面是黑土。地红--阿--里黑,学生大悟,记住了这五海的名字和位置(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位置是逆时针顺序。这样不仅增强了趣味性教学,也加强了记忆效果。
案例三:学习《日本》一节时,日本的四个大的岛屿的名称记忆,教师拍了家里的白色宠物—哈巴狗的照片,(把狗的姿势弄成和四个岛屿的位置极相似)告诉学生,狗头张口叫是因为北海有盗贼了——北海道,狗身子是狗的本部,叫本州。日本这个小国历史上曾想抬起尾巴横扫九州——九州岛,四条腿裹在一起——叫四国,有趣味,也强化了记忆。
二、借用身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巧妙利用拳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法简单方便,又形象生动,尤其适宜农村学生经济条件差,不能做到人手一个小地球仪做辅助学习的现状。方法为: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
案例四:请填出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
首先看转动方向为顺时针,可以判定为南半球,A点对应的纬线度数是70度,即南纬70度。至于是东经45度还是西经45度?可以在拳上画出一条竖线(和四指垂直相交)为本初子午线,其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这样,再分别画出两条45度的经线。再从南半球看,对照本图,就不难看出是东经45度了,此法简便易做,事半功倍。
三、善用地图资源,深化教学内容。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多得多,因此,会用和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所必须的。地图的种类很多,在我们的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看地图,充分有效地使用地图,看谁能在同一张地图上读取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在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更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必备的能力——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技能。经过初中两年的地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地图(不借用任何文字介绍和说明),读出并分析出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农作物等。
四、活用地理教材,传达地理思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播地理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对于农村地理教育至关重要,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建设家乡,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河泽而渔,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地理课和地理教材,势必成为农村学校传达地理思想的首选。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正确地评价世界和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怎样环保、怎样可持续发展等,而不是生搬硬套、大道理输送给学生。这就要求地理老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容育智、育人于一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有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的未来的国家的建设者,使地理教学不仅面向现在,更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