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

时间:2019-05-12 23: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巧读”

钟祥市第四中学 王金凤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枯燥的分析、单调的说教,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这一关键,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质疑、读中品析感悟。持之以恒,定能读出大意、读出感情、读出精髓。

一、有目的的初读感受文本内容。

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整堂课都在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阅读中要注意朗读指导的策略。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

“课文写得很美,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济南的冬天》。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春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朝气有感情读出来” ——《春》。这个提示突出了通过“多读”,读出“对春草、春风、春雨的喜爱之情”这个明确的目标;“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 ——《山的那边》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

初读时,教师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先让学生学会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文意,再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熟读慢慢体会文本的内容。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和作者心灵对话,要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由文入情,读着读着,和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

二、多角度的阅读理解文本,表达情感。

阅读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说教来调节学生的情绪,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与情绪的协调,或抑扬顿挫,或高昂激越,或深沉凝重,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文字的变化而变换情绪,这样才能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

抓住精彩点,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语文阅读中,关于描写大自然的美景的文章比比皆是,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欣赏神奇浩瀚的宇宙太空,变幻莫测的日月星辰雄奇壮美的瀑布飞泉,温柔秀美的江南水乡„„这类文章学生反复的阅读描写中的精彩段落,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升华出对大自然的,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抓着塞外边关特有的景物朗读可以看到一幅真实生动的塞外画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读出别样的秋思图;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巍峨雄壮的泰山,再读就读出真感情——对泰山的热爱,升华到对祖国山川的赞美。抓关键句品读,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选句的匠心,品味阅读文本的语言美。

选准动情点,在阅读中动情。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的阅读文本,还有很多些人写事的阅读文,在文章中这些人物或伟大,或善良,或平凡„„但是这些

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心灵的文章,也是要通过反复朗诵,才能与其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一反过去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学生就会充溢着丰富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在心中荡漾起美好的情怀,从而明辨是非,净化心灵。

《心声》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世和作品中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一般的孩子对《万卡》的感受,远没有京京那样深刻,他们几乎无法理解万卡的遭遇,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班上“万卡”——李京京。所以他们嗓子很美,却读不出真情实感,换句话说,他们对《万卡》的人物和内容,远远没有引起心灵的共鸣。我们阅读就是要靠心去阅读而不是靠嗓子去读,那么,阅读中就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如果阅读教学中把《心声》的这部分精彩的片段给同样有故事的孩子去朗读,我们就可以很快的捕捉到文章的闪光点和主要信息。

抓好关键点,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关键句,灵活比较阅读,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读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可读出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精读就不难发现中国石拱桥既有共性,有独具特色;《苏州园林》开始就明确交代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我们就可以读出苏州园林的特点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除了一二句写滕子京的政绩外,其余的“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的形,“感极而悲”和“其喜洋洋”是抒情,最后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

巧设探究点,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定探究的方向,让学生打开创造性思维阅读,这样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理解文本,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情感阅读,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会扣紧原文。《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贫——富——穷,我们一家:赶(恐怖)——盼(希望)——躲(恐怖)。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探究语言特点阅读,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会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语言犀利,泼辣,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在设计情境中阅读。学生在老师诵读的氛围中更容易走进探究的心理氛围,更容易进入老师设计的探究情境,老师诵读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对学生的探究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老师读带动学生读,学生读带动学生思考,探究就在诵读的带动下走向深入。在《将进酒》一课中,请同学们聚焦在李白和朋友一起饮酒的情境,想象一下,李白当时会说些什么。要了解李白会说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诗歌里写了些什么,这个情境推动学生品味词句、探究思考,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精读鉴赏中把握文本精髓

语文阅读中,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不缺乏美的语言,深邃意境,语言文字是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生动的、有魅力的朗读,其实就是用声音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感情变化等。通过感情色彩的对比显现出来的。对比的方法越丰富,越细致,色彩也就越鲜明,越生动,越能诱发阅读美感,再让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文章,玩味语言,找到鉴赏的经验。

品词赏句就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品味词语情味的读,一般是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原词原句,再出示有所变换或增减的词句段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品读,学生通过读读议议,进而品味到课文遣词造句的高妙之处。学生理解了内容,品析了语言后,再朗读,背诵精彩句段乃至全文。

细读鉴赏。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又到酒店喝酒,遭到众人的无情嘲笑,孔乙己喝完酒后,“坐着用这手慢慢的走去了。”此处的走字,可引导学生用替换法分析,在比较中可以得出:一个“走”字,表现了鲁迅对孔乙己的最大同情,还给了他一个人的行为,委婉的表述了“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情。《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有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变排除九文大钱。”我们仔细的品读就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不中举,可是有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自尊心变收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他也要炫耀一番,我们可以感到他的可怜、可笑、可叹。

精读品评。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桂林山水》一文词好句佳,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领悟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背影》中父亲越过艰难栅栏给我买橘的背影,让无数的人都可以“读出父爱如山”的坚强与伟大。学生在品评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因此,只有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多品,才能真正的读懂文章,把握精髓。

第二篇:浅析语文教学中

浅析语文教学中“多元”方法的运用

新惠三中 贾艳玲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缺少活力的现象,而多元的方法运用却给无机的课堂赋予生命的活力。但无论怎样都也不能脱离文本、习题、读写、主旨的纲、线、点、面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活力课堂 多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依个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课标》规定得知:“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解读范围。它首先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就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多元的利与弊:

一. 以文本为纲,拓展学生的思维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不愿意学语文总觉得其枯燥乏味,无套路可循。事实的确如此,而今《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及独特体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去创设情境,运用多元的方法,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摒弃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把握文本中思维得以拓展。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从——————句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的父亲”。略作思考之后,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甲:我看出他是个聪明的父亲。因为他的做法是引导亨特走下悬崖,给他创设了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乙:我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父亲。因为他不是急于抱下亨特,而是用鼓励的语言先从心里上消除亨特的恐惧然后教给亨特怎样走下悬崖,这样的做法不仅给了亨特巨大的勇气还让他知道困难面前只有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了你的。丙:--------

于是,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也省去了教者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的古老做法。而今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注重学生的生成智慧的发挥,也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可见“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评论是不无道理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心灵解放了,想象丰富了,古板乏味的课堂充满活力了。

二.

以习题为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内蒙古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自治区教研室主任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谈到“语文的七要素”的第五点说语文课要有“厚重感”,这里的厚重就包括自主与自流和体验,意思是说课堂需要热闹但要有“限”。由此我触动颇大,活动结束的总结又提到不可小视课后习题,其是表达的一种再现,它包括思考、品味和写作。由此,我想在进行多元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抓住课后习题,让学生在自主中有线所引。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在阅读中走偏路,走弯路,让他们能循规出发去自主,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把语文课堂放手是不行的,线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学中怎样利用习题呢?我曾这样尝试过,在学习《我的信念》一文时,对于居里夫人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都能列举一二。而本文的目标之一却是感受人物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生活。对此目标的实现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后习题的运用,在通读文章之后直奔习题的1、2,以同桌为组展开自主讨论,就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学生知道“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现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就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全文看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的感想学生自由表达的既清晰又连贯,因具体事实文章介绍的十分清楚,学生自然就能找到实际例句进行说明。而习题2“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这句话,他们明白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写出了科学的魅力,而科学的魅力犹如神话对孩子的魅力,她对科学的迷恋就好像迷醉神话的孩子一样。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如痴如醉。在自主中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对人物的科学精神已完全弄明白了。接着直奔习题3,“课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并写出你的体会。”对于这个自主性更强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是得心应手,几分钟后我要求他们说出体会学生依旧能夸夸其谈,概括如下:一要相信自己,二要目标集中,三要勤奋执着。看着学生们在自我解决问题中愉悦的神态,我欣慰的笑了。真如专家所说不关注课后题就是不务正业呀!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只是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在课后习题中寻求目标,并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给予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期待答案就会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 以背诵为点,注重积累运用

“厚积而薄发” 中的“积”讲的就是积累,积累的不“厚”发什么?其实“积”的过程就是一个背诵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四大途径之一也就是强调背诵的重要。可见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背诵都是极其重要的。背诵就是熟读成诵,是一种培养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表达的训练归根结底是思想的训练,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语言的优美即是思想的优美,语言的苍白即使思想的苍白,所以为了思想的优美我们只有下苦功夫在教材的选文中,汲取规范、鲜明、生动、琅琅上口的语言,以备运用。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摘自其作品)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才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厚积”固然重要 “薄发”也不可小视,要给学生创设“发”的时机———运用。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的第一节时,文章要求背诵后完成习题二的续写,再引导理解后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概念性的引发,即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让学生知道到底何为联想?何为想象?记忆后回到习题2,这样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地就行各种事物的续写。我认为这就是学以致用的魅力所称吧!

总之,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积累运用是大语文观的必然趋势。

四.以主旨为面,把握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 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 , 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 , 我们认为 , 应在教学中完 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 ,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 , 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 “ 假 ” 体验 , 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 , 势必转变这种局面 ,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 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 , 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 ,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

是 “ 授 ” 与 “ 受 ” 的关系 , 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 , 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 , 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 , 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 ,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 “ 课堂权威 ”“ 话语霸权 ” 转变为 “ 课堂民主 ”“ 心灵沟通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 , 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 ? 说自己读书的心得 , 说肺腑之言 , 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 , 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 , 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 , 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 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摘自《中小学语文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附加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即使在备课的教案中列出该目标,也是形同虚设,只是一位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他是学生思想的指南针,指引学生思想的导航仪。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经典,它除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所以,在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诗人何其芳说得妙:“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文章的主旨为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如前面列举的《我的信念》一课就是这样,课文的理解容易,价值观的提升是难点,它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后才能在引导中逐步把握----学会磨练,学会生活。由此,我要说他是引领学生思想的明灯。

总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秉承了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而不是“智慧人”的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假如仅仅是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词典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个词典,因为词典还有目录、页码,需要的时候就能找到,仅仅拥有一堆死的知识还不如一堆废铁。我们需要知识,我们更需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成智慧要有条件《。澜沧民族中学朱永存(教学论文)》这就是多元。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

实现和谐发展,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语文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怎样去营造教育的和谐,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中得到发展,使教学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有待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一个课题。毋庸讳言,当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责难时有发生,最为直接的是:本该最具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微澜”;最为亲切、最有情趣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理解沟通、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仅就本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因素、意义以及如何开展互动的形式,从而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互动的构成因素及意义。

教育专家对互动的定义很多,库克森将教学互动定义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的一系列的内在交互。”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静态地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休,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动态地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往作用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是课堂上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原则: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自主的。就其存在方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给教师以启发,以便相互促进,协同提高。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师生双边互动应该具备四个因素:情境因素、问题因素、思维因素和评价因素。

1、丰富情境因素,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因素包括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问题情境。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中,才能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产生主动探索的冲动。情境教学具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鲜明特色,对营造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教学特别注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2、探究问题因素,为和谐课堂注入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准确到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击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上升。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引入一些探究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发现和激活学生潜在的闪光点,使课堂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谋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和谐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3、创新思维因素,为和谐课堂提供保证。

思维互动是互动的核心。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才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灵魂所在。所有互动的形式都是手段,互动的思维才是目的。在思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鲜活灵动。从而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

反之,一个没有思维探究互动的教学活动,只能成为一个休闲的娱乐的游戏。总之,通过语文课堂思维探究互动,可为学生发展提供从现有水平到最近发展区的便捷通道,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注重评价因素,为和谐课堂保驾护航。

人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评判,这样在一次次评价中学生就会获得发展动力。在评价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启发帮助,提出问题,引发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为课堂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不言而喻,上述四方面因素是共同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割裂开来。其中,情境因素形成了一个良好 的互动氛围,使学生乐于互动;问题因素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准确的问题使学生有了互动的方向;思维因素是互动核心,加入了思维,互动才是有了生命,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成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情感的境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求知的思维的热情,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情操得到自然陶冶。创设情境,应根据不同的体裁或教材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教学抒情散文,宜创设传情达意的感染力强的气氛;教学记叙文,则宜根据内容的不同创设或热烈欢快或肃穆悲壮,或沉重哀怨,或幽默轻松的氛围;教学议论文,宜创设解惑明理的思索气氛;教学说明文,则宜创设探索未知的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出问题,引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欲,进而使之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左拉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时,联系演讲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对两位作家的介绍和有感情的朗读来营造一种激昂又凄楚、慷慨又哀婉的情境,结果学生情思勃勃,课堂气氛既崇敬又悲壮。在这样的情境中,适当地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并相机点拨,会让学生体味到莫泊桑英年早逝,带给左拉(包括听众、学生)的无比悲痛之情,也能领悟到莫泊桑生命的短暂与他精神的不朽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课堂情境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展开。怎么搭配卸妆收细毛孔的面膜有效的彩妆组合哪个好护手哪种颈霜好

2、提倡合作,小组共进,构成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形式。它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形式互动+思维互动。因而,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语段:说说理由。为克服学生羞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的心理,我设计了语文小组(一般为4人,按语文学习能力强弱搭配)讨论,然后由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并做到轮流进行,长期坚持,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比如,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运用投影仪予以揭示:①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②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③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④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⑤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⑥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然后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上,有的学生竟然能说出:“茅盾先生把没有思维的植物——白杨树写活了,我们仿佛看到即将出发上前线的战士”。这位学生代表已经从文章的语言中感悟到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从而很容易

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讨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达成共识。教师切莫以“讲”代“赏”,以“说”代“思”要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师生之间都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的师生互动。

3、运用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互动。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互动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和艺术魅力,设计成象CAI课件,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他们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制作了这样的课件: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海燕在海面飞翔,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但故意把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先后次序打乱,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进行正确排序,并配合画面试作口头解说,同时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之中,同时他们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4、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达到互动。

众所周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志,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情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形成。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和他们聊聊在14岁时有没有过爱情,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地热烈地交流、争论有关想法,并就当前中学生早恋的问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这样既达到了真正的互动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5、自评互判,及时反馈,完成互动。

自评互判既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发言或朗读很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自评互判,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做出正确评价或得出结论。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常言说,诗三分,朗读七分,这是因为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意境在朗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学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时,我首先给出朗读评价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判,并量化打分。①感情: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满分10分)②语音: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咬字发音是否正确、清楚。(满分10分)③语速: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的节奏处理是否恰当,停顿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④语调: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时语音的高低抑扬处理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⑤仪表: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衣着打扮。(满分5分)⑥仪态: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举止动作。(满分5分)指名朗读后,先自评打分,再互评打分,最后教师点评赋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明确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缺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从而构建了主动、生动、互动的和谐课堂。

当前,互动课堂、和谐课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也在努力付诸实践。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互动深度不够;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不少,师生关系也和谐了许多,但教学质量却不见得有多大

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探索,大胆的尝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课堂和谐程度,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浅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浅谈

摘 要: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精讲课例,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篇引带,实现阅读教学的省时高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语言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语言的深处去,才有可能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内涵,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也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呢?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如下。

一、通过精讲课例,掌握阅读方法,以篇引带

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组元编排的,且每个单元都至少有一篇是具有引领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精讲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领悟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掌握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步骤、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其它课文,就能够通过教学一篇,引带多篇,不仅实现阅读教学的省时高效,而且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学习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中,通过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学生感悟了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那么在《火烧云》一文的学习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学习的方式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火烧云的变化多端,感悟作者赞美大自然的心境。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1)重视导入环节,激发兴趣。课文导语设计,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力求在课文导入时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通过“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和想说的”一下子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想知道爬山虎是什么?”、“爬山虎是不是小壁虎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可能和我们的脚不一样吧?”......再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通过文章的作者介绍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做为一名建筑师,为我国人民熟知的不是他的建筑设计,而是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怎样的呢?这样,学生在一接触文章就在质疑和思考,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在初读感知时给学生明确初读要求,便于他们有的放矢的读课文。初读课文,学生要把整篇课文读通,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生字词,这个环节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辅导,这时,我通常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初读的效果、收获和不懂的内容,特别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完成初读的要求,对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样,学生的初读交流汇报时就有汇报的内容,不管是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自己了解到的、懂得的、不懂的等等都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

(3)在精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及难点部分进行学习,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学生在读时的感悟往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相结合,通过精读,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我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让学生说说你对小鸟对着灯火唱歌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发言有很多:小鸟珍惜他们的友谊,信守承诺;小鸟为他的朋友而伤心;大树没了,小鸟没了自己的家,他很难过......我没有刻意去引导学生往哪方面感受,学生完全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对文本呈现自己的感悟。

(4)在总结拓展时,尊重学生个性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每上完一篇课文,我都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把文中的人文精神与自身行为相对照,进行了自我反思;有的流露出对文中人物品质的深深崇敬;也有的联系课文内容把文中的人物作出了客观正确的评价。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从那一句句真挚而深刻的语言中,我看到孩子们身上闪烁着质朴、善良的光环,透过这光环,我看到了童真、纯洁的美好心灵。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1)教师可结合课内阅读实际情况适时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如学习《蟋蟀的住宅》、《冬阳?童年?骆驼队》、《景阳冈》、《草船借箭》等课文,我就及时介绍课文出处,讲述相关精彩内容给学生听,激发读书的欲望,鼓励学生去读原著,再推荐相应的《昆虫记》、《城南旧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课外读物。

(2)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将书拿回来,读一段和大家分享),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更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成长。

第五篇:六语文在整理中学会学习

在整理中学会学习

-----六年级语文组

人们常说,“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在学校调研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以重复作业来巩固学习”的“知识为本”的学习。是老师们不知道“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吗?不是。是我们缺少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缺少对学习本质的理解,缺少培育学生学习力的办法,缺少淡对功利,着眼长远的心态。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有指导的自修课,客观而辩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应该如何认识“整理课”?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校本课程”,有些学者建议将此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不过,我们认为,“整理课”更确切的概括应该是“有指导的自修课”。其创新的核心是教学论意义的创新,是配合国家课程实施的教与学的务实形式。如果一定要挖掘其课程论的创新意义的话,那应该定位于“学习指导”课程的一种变式。

自修课应是较为常见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但这也是当前“缩水”比较严重的一类课。很多老师出于善良动机,占自修课为补习课、测验课或试卷讲评课。在此现象的背后是因为老师们容易高估自己在影响学生学习成效中的作用,低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正是因为老师执权不松,在时间与空间上相竞挤占,在方法策略上缺乏指导所导致的。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非常泛用的褒词。凡夸奖老师教育教学得当,都必然借用此语。然而,这其实是教育教学的一个较高的“境界”。“有指导的自修课”比较辩证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它也为这种精神的客观实现提供样例。

(二)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比课堂形态更重要。要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决策

“整理课”的真正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元认知”。具体体现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来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会学习决策的过程中。一个只是沉浸在学习活动中的孩子,与一个懂得学习决策的孩子,肯定是两个不同水平的孩子。从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学会学习,有较强的学习决策能力肯定要比具体知识的掌握要重要。所以,实施“整理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行为有没有产生变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正在建立之中。

整理课的评价标准中,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整理课的全过程(有没有“假整理”或不会整理);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整理(是机械的、被动整理,还是有策略、主动的整理),是否每一个学生都表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是一时所为,还是训练有素),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彬彬有礼(学业、认知和行为是否脱节)。

(三)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教师科学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并不是一个教授过程所能解决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简单加强,反过来可能抑制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因为,这种能力是在一个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历练与体悟的。当然完全听凭学生摸索,可能代价较高,教师的适时指导与指导方式是其中的关键因子。“整理课”是一个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的活动,但教师通过预设的“导航”和临机的指点来进行指导。

学生的自主探索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基本整理任务的完成,二是个别化的问题求答。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了学生自主求索的行动,又体现了教师尊重差异的指导。这种差异性是学习指导活动必须的重要属性。

教师的科学指导主要通过“导航的内化”、学科课堂的引导、小专题的策略训练以及评价的改变来实现的。

(四)重视教师的综合意识,强调教师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

要看教师在“整理课”中的作用,是学科教师还是整理课的教师。具体看,整理内容的设置是否合适(是否有所选择,是否学科协调好),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只是解答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指导,上课时是否把重点放在对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关注和指导。

这其实是对教师的“角色惯性”的挑战。目前教师的学科分工过于清晰,教师业绩评价也过于聚焦在学科教学成绩,这使得教师的学科意识日益加强,而综合意识却日渐薄弱。这一格局对于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比中学要大。所以 “整理课”要求老师既要关注学科本身的东西,同时更要有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角度的关注。从学校的实践看,培养老师的综合意识,强调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的角度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的。

二、研究内容:

(1)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规划学习能力的目标序列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本质上是内因决定的,个体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此中的作用主要是因势利导。教师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该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要求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矛盾,本着“从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借助任务提纲的“导航”,科学落实及时复习环节

学校将日常课时从40分钟压缩至35分钟,腾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每周一、三、五下午的第三节课设置为“整理课”。这一规定时段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复习。各学科老师根据学科特点,提供“整理提示单”(复习的任务提纲)。学生会按提纲逐门整理复习。学业整理完成的同学可随时出去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这一环节的要点在于教师提供的复习的任务提纲。正是这一学习“导航”,帮助学生渐渐建立起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

(3)关注预习指导,指向本质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学会预习要比学会复习更重要。今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太多的未必重要的复习任务,挤占了学生们必须的预习时间”。学生学习能力的本质反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很可能是“整理课”教学改革未来的发展点。

(4)重视对学生学习体验的疏导,克服情绪因素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

真实的学习生活不是刻板的、风平浪静的。孩子们的体验与情绪常常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在目前教师聚焦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大气候下,许多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蛛丝马迹”却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为某些同学学习成绩的“急坠”而倍感意外。这其实应该归因于,功利背景下教师工作视野有一个致命的盲区。在“整理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心情的整理”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所要克服的就是,就是消极体验与情绪可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三、研究与反思

单元整理课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专题设置单元的特点,运用整体观念,在教学每单

元之后,以单元主题为生长点或发散点所上的一节综合整理课。对于怎样上单元整理课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从狭隘到宽泛、从僵化到生动、从单一到多元、从片面到立体的过程。经研究,我们体会到,感悟主题是语文单元整理课的基础,欣赏积累是语文单元整理课的核心,综合运用是语文单元整理课的精髓。除此以外,在上单元整理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元整理课不要搞“一刀切”,要分清年段特点,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把握一个“度”。在小学,中高年级更适合上这种课。需要注意的是,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得阶段目标不同。仅就阅读目标而言,中年级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段则要求“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切不可不顾年段目标,随心所欲地拔高整理。否则,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不但无益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还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遏制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单元整理课不要只关注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梳理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讲究一个“法”。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整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怎样运用归类的方法积累和吸纳词语,怎样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词句的品析,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运用词句,怎样由“专题”点发散开去贯通课内和课外,等等。总之,单元整理课不要上成单纯的复习课。

3、单元整理课不要僵化成一个固定模式,教师要运用统筹思想备好和上好这种新课型,体现一个“创”。单元整理课课堂的主要活动是“整理”,这种“整理”应该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被动填鸭。这种共同活动体现在课前,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提前整理相关内容;体现在课中,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欣赏和评价活动;体现在课后,就是帮助学生继续拓展延伸相关的学习活动。这样运用“大语文观”,突破了课堂的藩篱,近则影响学生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远则渗透其一生,为提高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奠定基础。另外,根据各个单元不同的特点,单元整理课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分类。如“单元汉字整理课”,“单元词语整理课”,“单元句子整理课”,“单元朗读整理课”,“单元默读整理课”„„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整改措施

    语文教学中整改措施 一、教学实践中,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解决措施比如在课堂上的复述,有的老师经常指名让一两名同学复述一下,就表示完成了这项训练了。而且,这一两名同学往往是比......

    《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

    语文教学中作文(大全)

    语文教学中作文“分层递进差异教学”案例分析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现实是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都头疼,不愿写甚至怕写。语文教师为了学生能写好作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安塞县化子坪中学 胡军安 “学案导学,分组合作,双主并举,当堂达标”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经日趋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

    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一个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一个过程,也是将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

    语文教学要学会取舍(精选5篇)

    语文教学要学会取舍 ——听凌洁教学《故乡》有感 金江中学 张胜燕 一直以来,我在教学那种篇幅很长的文章时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自从那次听了凌洁老师上了鲁迅的《故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