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模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历史教研组 杨裕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 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分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定人才。对于学校,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才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学习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学校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自己的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通过近期系统学习讨论,我的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很多人脱口就能说出来的东西,但要如何实现,这需要每个人去落实。如果大家都只是在说,而不去做,那就只能空谈。常言道: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每一个人党的核心领导下,都参与到其中去,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才能够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年来,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从高一到高二,从育英到育才,从国际部到本部,我接触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而作为一名副班主任、学生工作部的干事,我参与了学校各个层面的学生工作和活动。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身份,使我在初为人师的第一年就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感触良多。这学期,学校还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教改,身处教学第一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及课改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关于课堂教学现状及本次课改的体会: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对理想课堂教学的设想,我也不例外。每个教案进行之前,我都会充满期待,期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热烈,对我所讲授的内容充满兴趣,而我的教学目标都能实现。可是,现实中的课堂却往往不尽如我意,能如我所想的课堂屈指可数。我为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方法的欠缺深感焦急,多次向老教师取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决定课堂气氛和学生反应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也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受制于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等等。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课前细致的备课,充分挖掘学生最感兴趣内容、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通过讲课、听课、相互地交流,我对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也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虽然这些可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但一年的被带教及多次的新教师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成功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充满信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希望学校对我的科学成长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学案的实施是这学期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课改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许多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也是事实。首先是学案的定位,究竟学案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在这方面,学校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学案问题的设计,这也是困扰我的第二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和安排是与课堂教学开展息息相关的部分,什么样的设问将引出什么样的课堂效果。学案问题的有效性和对课堂教学状况的影响时常使我无法兼顾,感到棘手。如果说,学案就是教案,那所设计的问题就需要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说,学案要注重预习和知识点的理解,那所设计的问题其实就是课堂的重点内容,而这样的学案往往就会变成学生的书面作业;如果学案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那问题的设计就必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校提出开展学案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但靠教师的学案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似乎值得思考。毕竟,学案中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学生的问题。无论学案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到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我们都还需要花大力气去磨,去钻,不断摸索。就学生的情况看,课外辅导材料太多,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多,学生多把问题的答案全抄到了学案上,如此学案中的问题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副科,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虽然不少学生都表示对历史有兴趣,但多为课外内容,如果太过重视课堂气氛,往往会影响本就吃紧的教学进度。而作为文科,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反复讨论比较的,不是放在某一个学案中就可以解决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靠学案来实现就比较困难了。最后,学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个和课堂教学相衔接的问题。学案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实施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学生的程度有高有低,一个学案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造成课上不听讲,干“私活”;而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结果跟不上,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对于学案,对于课改,希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大步前进,而是把课改视作一项长期的工作,循序渐进地推展,让老师 有摸索的过程,让学生有适应的过程。
二、关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当一个长期在家长的呵护下“包办”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育才这所全寄宿制学校后,必将会面临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而其中就有可能出现个别极不适应的特殊学生。作为学工部的干事,在工作中,我也了解、接触到过一些这样的学生。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让他们感觉烦躁和抑郁,甚至发展为要药物控制和治疗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也一直是德育工作绕不开的一项工作。在全寄宿制的环境下,早恋发生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大。从实际的工作中,不难发现,高中生最容易出现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和青春期的身心问题。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甚至可以把工作做在前面,预先向家长或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让问题越早暴露越好,处理起来也就可以更从容。当问题出现以后,更要及时联系家长,密切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帮助。千万不能疏于关注,万一情况发生突变,自己就很被动。在处理时也要有耐心,更要讲究方法,不可冒进,这 样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
也因为全寄宿制,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远远多于普通学校,因此,在校内出现意外事故的机会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最近,学校发生的几起意外事故,不仅给每个教师,特别是学生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重视事前安全教育及措施的加强和对意外事故防范力度的加大;在善后处理的过程中,也一再显现出与家长及时沟通在赢得家长谅解和感谢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学生安全是学校的第一等大事,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对此都非常重视,但是意外仍可能发生,尤其对象是还不完全懂得保护自己的未成年人,所以及时到位的处理是将意外伤害减到最低,避免矛盾的关键。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学生毕竟年少莽撞,只有警钟长鸣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凡事多说一句可能就会少发一事,多留心常提醒是减少意外的首要途径。当然,意外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发生事故的及时、到位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故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的反应,必须建立起环环相扣的意外处理机制,并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事故处理还要尽可能将每个环节考虑到位,主动将工作做在前面,重视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华东师范大学前任校长刘佛年先生在总结终生从教的体会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有两种能力更重要:一种叫自学能力;一种叫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历,使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其终生成长提供取之不尽的养料;而“独立工作能力”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增强自信、希求自立、臻于自强,为其终生发展供给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提升其协调能力、合作意识、自主观念、独立精神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单靠学生自觉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事实上,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独立工作能力”,由于缺乏相应机制的保障,并不能使每位学生在学校期间都能得到相应地提升。从这个角度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平台,使学校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相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毋庸讳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协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领袖”气质,具有“人格”魅力也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的,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今,学校所 采取的学生自治自理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使他们对自己、对学校有更深切的认识。同时,这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自治自理团的负责人,我为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而高兴,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重大的。作为教师,我每次接触的学生都不尽相同,性格的差异、能力的高低等等,所以,培养、指导每一届的学生同样也是我的一个成长过程,同学生一起成长,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总而言之,作为党员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第二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心得体会
2011第四期处干班
陈有功
关于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感到,要着力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既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只有深钻细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善于对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论转化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对具体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只有这样,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快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源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新的一系列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对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自觉转化为抓落实的思路,转化为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正确的态度就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但是,实践中也有一部分同志,不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满足于一般号召和原则要求。有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有的空泛议论,坐而论道。有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有的说得多,做得少。说到底这是思想路线不端正的表现,其危害是很大的。纠正这种现象,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
实情况,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要在理论的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把握工作方向、特点和规律,善于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步骤、措施。在工作指导上,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把执行上级指示与创造性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仍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放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工作落实上。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就会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作为省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振奋精神,勤奋工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奋力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是要下大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到了位、做到了家。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同时,还要把这一科学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汲取群众的智
慧和力量,进一步保护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努力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成为学以致用、用有学成的表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拆建补偿等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使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这些,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管理力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二是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社会运行在总体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现象,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如利益格局调整使社会纠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而原有的利益诉求
表达渠道不够畅通,需要不断改进;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呈现联动特征和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因此,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三、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千头万绪,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生活中。社会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积极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要摸准社会管理的脉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能忘。无论形式手段、机制体制如何创新,但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不能变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完善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做到这些,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政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三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源头治理是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理应在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防范决策失误。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建设。人大工作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要求,从而在公众中树立人大依法履职的权威形象,增加人大在推动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话语权和说服力。保障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梳理出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实施人大法律监督的重点内容,适时开展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要着力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通过依法履行监督权,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促进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并重,着重听取和审议社会管理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适时组织视察、检查。在监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督促政府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质询、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加强对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进一
步加强对重大民生工作的监督,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义务教育、就业创业、食品卫生监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实施监督,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结合开展调研、视察和跟踪督查等活动,增强监督效果,促进工作改进,推动问题解决。
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在真实反映民众诉求中发挥知情知政作用,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进一步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二是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有效激励和正确引导,促使代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协同广大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主动向群众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
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坚持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意愿和要求。三是在有序引导公众参与中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代表立足岗位,争当干事创业表率的同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设平台;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第三篇:文化建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化建设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当
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提高及富有,才能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文化的竞争态势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都离不开文化建设。
正因如此,我们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文化同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所有这些,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的认识的自觉和清醒。我们必须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理论、实践科学理论的自觉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锻造精神支柱。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与发展。
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文化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不仅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而且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抗非典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温家宝总理曾形象地指出,一个国家跟一个人一样,应该是协调发展。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站不住、站不稳;一个国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站不住、站不稳,所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科学文化建设发展,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文化建设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水平、发展程度仍然相对滞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和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片面思想认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上还有不少问题存在,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和地方
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等成为社会公害;文化领域宣扬暴力、凶杀、色情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与信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所有这些都说
明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这条腿“补上”、“补长”,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优秀的作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利用高新科技,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持久推动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人口、资源、资本等都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加凸现了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丰富和扩充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资源要素的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的掠夺式开发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视发展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工业化病症”,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自觉矫正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人与自然平等对待、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增强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凝心聚力,共筑和谐
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集团公司新的“五个突破”和“四年再造一个大唐”宏伟目标全面实现的历史时刻,在集团公司2007年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实现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进入世界500强的重要时刻,系统各单位党政工主要负责同志聚集一堂,隆重召开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对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和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会指导工作的全总和国资委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各位工委委员,并通过你们向系统广大员工和工会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全总基层组织建设部郭稳才部长和国资委党委群众工作部李学东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对集团公司的工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王琳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工委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一并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工会组织在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四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但是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给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致力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增长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系统8万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的发展战略体系、三级责任主体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体系都已基本形成,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四年来,每年迈出一大步,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圆满实现了以“三个突破”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在发展战略第二阶段开局之年,我们取得了发展速度快、消耗性指标低、安全生产形势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用四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大唐”,为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年的时间,大唐集团公司以跨越式的发展履行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与使命;大唐员工用艰辛与汗水创造了“大唐速度”和“大唐精神”。这是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丰硕成果,这是8万大唐员工奋勇拼搏的结晶,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难能可贵,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发扬。在这一进程中,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和组织广大员工始终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满腔热忱地投身发展,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员工队伍;通过深化安全月、安康杯等主题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开展技能大赛,选树先进典型,搭建了员工成长和进步的大舞台;通过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同心”文化和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卓有成效的工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集团公司四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是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组织不愧为集团公司党组联系8万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不愧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8万员工不愧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二、工会要组织广大员工继续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建功立业
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工会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创系统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当前,集团公司发展正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一目标蕴含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自身和谐与社会环境和谐的高度统一。
新的形势既对集团公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上来,把工作融入到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中来,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上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准融入中心的切入点,把握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会组织要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中的促进作用
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分析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两大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四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瞄准这一奋斗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放眼长远,为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为做强做大锐意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到进入世界500强奋斗目标上来。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寻找工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工期、以及大力开发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等工作,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技术革新等方面活动,为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中的推进作用
去年8月底,曾培炎副总理在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时作出重要批示,在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希望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再带个好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年1月16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又为我们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集团公司规模和效益翻一番,为保障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我们把今年确定为“节约年”,提法很好。希望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承诺,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今年集团公司的“四二”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两型企业”建设,强调兑现节能、减排这“两项承诺”。
建设“两型企业”是国家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集团公司提高效益、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这一战略任务,立足工会自身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员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企业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等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围绕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活动方式,深化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引导员工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建设“两型”企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两型企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基础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用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和谐。企业和谐应该体现在生产安全、生活安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气旺盛、充满活力等方面。工会组织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与企业和谐紧密关联,工会组织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推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具有充分的优势、广阔的平台、有效的载体,应该大有作为。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党政工的基本要求。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强化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维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和谐稳定。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夯实和谐的基础。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高度关注、大力帮扶弱势群体,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四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要适应集团公司电源结构、机组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升级;要适应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和电力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还相对缺乏。工会组织在职工队伍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立足于维护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引导员工将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要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要以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为重点,组织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搭建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深入开展“创争”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要特别重视培养企业发展亟需的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评先树优工作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在集团公司系统营造“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形成了同心文化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树立了鲜明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实施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弘扬、发展同心文化的重要推进者。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大力推进同心文化宣传贯彻活动,以同心文化引导人,以同心文化塑造人,以同心文化激励人,使同心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充分发挥各种文体活动的载体作用,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同心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同心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分、子公司和基建企业工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提炼本系统、本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集团公司同心文化。同时,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活动,向社会展示同心文化,传播同心文化,在构建和谐大唐、活力大唐、发展大唐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同心文化的品牌效应。
三、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提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是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关心和重视工会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集团公司系统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要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定期研究工会工作的制度,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会工作问题。要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完善的工会组织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要切实保障工会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各分、子公司要加强对所属及所管理企业工会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基层企业中,老厂要按照有关规定,保持一定的工会干部职数;老厂改制和新厂新制的企业,要保证工会机构至少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工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要切实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把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待遇。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集团公司工委开展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组织协调,为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推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构建和谐大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员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为实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而努力奋斗!(全文完)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行业新风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行业新风 山丹县水务局交流发言材料 山丹县水务局是全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共有干部职工380人,担负着全县农业生产和乡镇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水务系统干部职工在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树行业文明形象,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力地促进我县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实施“三大战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全县社会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水利保障。现就结合行业特点交流发言如下:
一、联系行业特点,开展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我们从突出水利行业特色,着力提高基层水利干部素质,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出发,以开展“三个代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为主要内容,把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水利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水务部门作为主要的涉农部门,多年来一直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基层水管单位长期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为“三农”服务做了许多工作。有的同志认为水利干部长期在一线工作,整日忙于抗旱防汛和水利建设,条件相当艰苦,没必要再抓理论学习教育;有的认为 灌溉和工程施工任务繁重,坐下来学习怕影响工作,还有的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水务局总支始终注重做好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认真履行“指导、帮助、把关”的职责,着重解决了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宗旨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培养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县委的工作部署上,在着力增强职工政治素养的同时,我们还重视职工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鼓励职工自学。多年来,我们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联合办学,使水务系统30名青年职工参加了水利工程专业的学历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水利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1998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五期水务系统社区雏鹰训练营活动,受到了水利职工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水务少年雏鹰训练营的组成、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水务局团总支也因此得到团地委、县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二、加强作风建设,实践党的宗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近年来,我们在抓好灌溉用水的同时,狠抓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全县近11万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但在个别村社群众反映人饮管道工程水价偏高和管理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有关问题,我们对用水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写出了详实的调查报告,制定了解决方案。最后决定对农村人饮工程实行按表计量收费,这不仅节约了水量,群众少交了钱,得到了村社群众的认可,而且增强了人们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近年来,各供水站先后设立了供水热线,切实为群众着想,推出了“敬业爱岗、心系群众、廉洁自律、优质服务”诚信服务承诺,公示了分片服务范围、负责人、监督台、投诉台,制定了限时服务规范。这条服务热线搭建了水管员和群众相连的桥梁,热线开通后,群众在吃水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供水管水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服务质量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重新塑造了水利人诚信服务的形象,保障了人们生活用水的正常供给,深受群众的好评。
三、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文明形象
我县水利系统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进一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行业的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到职工的言谈举止,通过抓典型,树榜样,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在职工中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一是开展“问一声好,倒一杯茶,带一张笑脸,给一个满意答复”的文明服务活动,挂牌服务,方便群众,规范自己,受到群众的好评。马营河流域管理处创办了内部小报“水之声”,职工投稿多,内容积极向上,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 来全系统投稿《张掖日报》、《西部山丹》等报刊上年发表达50多篇,对水利行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树立了水利行业形象。二是各基层单位对居住院落、门前道路、周围场地进行了平整硬化和卫生整治,清除死角垃圾,保持清洁环境。各单位门前院内种植了松、柏、柳、榆等风景苗木,有些单位还规划种植了草坪花圃,大搞盆景养花,点缀风景,美化绿化了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先后对各单位办公设施条件进行的改善,修建了办公楼、住宅楼,保障了职工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三是利用年终总结会举办歌咏比赛、运动会、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寺沟水管所还以家庭为主、班组为主,自编自演节目,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增强了家属对水利事业的了解与支持。有些单位开展了工作比武活动,不仅凝聚了人心,而且在全系统形成了一个讲政治、比贡献、讲学习、比政绩的氛围。四是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的活动,各单位建成了高标准的职工文娱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文体活动器材,极大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今年“五一”期间,县局组织100多人参加了全县歌咏比赛、兰球比赛,使昔日的山沟引水打坝人展示了现代水利人的风采,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县委的表彰奖励。
四、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优良干部优秀 4 针对目前水利建设项目多、投资大、资金渠道广、管理形式多样的实际,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责任制等法律法规,严格履行合同,任何个人都不得随意表态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增减变更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并办理变更手续,作为结算依据。项目进度和工程量由领导、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核查组认定,各项目的工程决算都必须经分管工程建设的领导、专家审核确认,层层负责把关,最后报批资金;各项目的进展情况、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措施,以及工程决算都要提交局务会议或扩大会议报告,尤其是合同外的开支要作详细说明。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的程序和规范,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李桥水库除险工程、人饮解困工程、寺沟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日协贷款西干渠改建工程、北台子水库工程的建设施工都进行了招投标,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国债资金的使用,不仅防止了工程建设中违纪法规案件的发生,而且确保了工程优良干部优秀。
五、坚持水务公开,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继续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实行“三公开、一监督”的水管制度,将灌溉用水管理这一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公开。在受益乡村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固定的公开栏。将每轮水应配时间、水量、应收水费张榜公布在栏内,自觉接受用户监督。凡涉及到单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提交职代会或灌区委员会讨论决 定。在职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风评议,“严”字当头,加强监督管理,要求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不以水谋私,不搞大吃大喝,严禁吃拿卡要行为。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全县各灌区全面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成立用水者协会114个,登记用水户3.6万户,发放水权证3.2万本,形成了“用水者协会会员代表大会+用水者协会执委会+社灌水小组”三级用水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避免了水事纠纷或搭车收费,较好地维护了用水市场,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灌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经过全体水利职工的不懈努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先后获得了“甘肃省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水利经济先进单位”、“全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县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总支”等多项殊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