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时间:2019-05-12 23: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第一篇: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浅谈沈为慧老师“重庆谈判”教学设计中的几篇电文的妙处

历史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思辨能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还给学生真是历史现场,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历史,从而带给他们多角度的震撼和思索。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沈为慧老师在“重庆谈判”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呈现重庆与延安方面的相关电报,还原真实的历史现场,在遥远的史实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时空隧道。“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实,被沈老师高妙的还原成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电报战”,使风干的历史变得丰满而生动起来。

最为高妙的是,沈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向学生展示一封封真实的电文后,不失时机的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电文的字里行间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学生充分体味到“重庆谈判”的背后是多种力量的角逐与博弈。在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和解读电文的过程中,沈老师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将“重庆谈判”放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由合作到对立的国际大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认识、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共产党的睿智和国民党的谋略;还让学生认识到了美国的态度,也看到了苏联对华情况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沈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主要体现两点妙处:其一,学生真正理解了“国际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其二,为必修1的最后一单元,讲到“战后国际形势”做了预热。此外,在对电文层层分析中,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真的是从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同时去重庆谈判也是情势所迫的必然,这要比向学生生硬的灌输知识和情感教育要显得更有效和自然。

总的来说,沈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使用的几篇电文,让历史课堂丰满了起来,彰显了历史课堂对学生教育的特色,学生真正的从历史课堂中,有所获、有所思、有所触动!

创新主体教学策略

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创设情境

拜读完沈为慧老师“重庆谈判”教学设计中的几篇电文的妙用之后深深的感到历史教学还是要不断创新主体教学策略,尤其能做到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高中历史必修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研究》专题中就历史教学中“创新主题教学”讲述了三种“创新主题教学”策略。这三种策略分别是

(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情况对郭井生老师的三种“创新主题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确实应当应用经典材料,这样历史才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论从史出”认识。然后对所应用材料进行精致分析,在分析材料的过程当中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就现在的高考而言,对于历史题的考察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应用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同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好多遍,可学生依然不懂,在旧课程下,我们的办法可能就是多讲,但是在新课改下强调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必然要改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讲得很好。在教学中遇到不好理解的问题我们不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置身其中去感觉,去体会。这样就有真是感了,联系生活,变抽象为具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理解。常言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我在一年的教学实际中感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不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所说的第三中策略我们应当多采用。比如说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中讲述罗马法时,运用几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可以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深刻地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原则。当然,选择的案例最好是确有其事,史书要有记载。这样一来,学生也感觉到了历史的存在。

在实际的历史课教学中,如果做到了

(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我们可以说就真正的理解了新课改的精髓。

第二篇:让肖像描写回到学生作文中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肖像描写回到学生作文中来

作者:蒋镇一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1期

当前,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往往强调了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而对表现人物的手法则有些忽视,因而导致学生描写的功力普遍下降,学生不会描写,不善描写,记叙文中概念性的句子颇多。这里就肖像描写谈谈笔者自己的体会。

一、从培养学生的自觉观察力抓起

为什么培养自觉观察力如此重要?因为它是作文重要的基本功。鲁迅在总结写作经验时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强调观察和积累素材的重要。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也是从培养自觉观察力、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开始的。他带莫泊桑到街道上、市场里走走,观察,然后要莫泊桑细致真实地写出所见景象和人物。这样,莫泊桑终于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界的明星。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说明,自觉观察是思考、积累、表达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虽然接触了不少人物,各种事件,如果不是自觉地对人物、事件进行观察,印象在头脑中一般是不鲜明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就从淡薄以至消失。反之。如果自觉(有意识地)观察人物,事件,印象在头脑中就十分鲜明,还会时时在脑中浮现,历久不忘。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觉观察和不自觉观察大不一样。一次,写《一位好课代表》,要学生在班级的几个课代表中取材。大部分学生集中写了数学、物理两位课代表。可是这两个肖像描写却似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看不出各人的性格特点。我们抓住这个例子。向学生说明这段描写虽然都是客观的,但却没有一点区别,没有各人的特点,这显然是没有细致观察造成的。教学生如何留心观察自己所要观察、描写的对象。然后要求再重写这篇文章。结果,许多学生写得比较成功。有的写数学课代表:

“十七岁,剪了短发,在胖胖的脸上戴了副白色的眼镜,他的右手不时地把眼镜往上推。每天早自修,他就站在课桌边用右手推着眼镜高喊„交数学薄了‟,于是他走到小组长面前去收,遇到缺交的,就严厉地责问,认真地记下缺交者的姓名,那副模样真使人有点害怕。”那位物理课代表,有人这样描写:

“他剪着平顶头,圆圆的脸戴了一副深红色秀琅架眼镜,穿着一套很整洁、熨得很挺的短袖衬衫。每天早自修,他一声不响地从左到右地一排排地去收物理练习薄,遇到未交的同学,总是微笑地询问原因,并记下姓名及情况。谁有难题,他立刻轻轻地告诉他应怎样做,直至帮助他做好为止。”

这样写,不但把各人的相同处写出来了,而且写出了不同特点。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懂得自觉观察的重要,也基本掌握了自觉观察的方法,他们观察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了。我们就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小仓库”上增添一项内容:平时观察的人物肖像画,为写作积累原始的生动的素材。不少学生开始自觉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从课堂里,学校里到里弄、社会,观察范围逐渐扩大,内容逐渐丰富,程度逐渐深刻。他们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即使描写对象与自己朝夕相处,如果不进行自觉观察,就只能写表象,不能看到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也不能获得真正的素材。

二、从教材的范例中吸取营养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作品,它们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的范例,必须充分运用,通过范例,使学生懂得肖像描写的许多知识。当然也可以适当介绍课外的范例作补充,但应以讲深讲透教材的范例为主。如果离开教材来讲,势必抽象,理论化,学生不易接受,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讲深讲透了,学生才能理解、消化,运用自如。

《藤野先生》的开头一节,作者描述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里的“清国留学生”们的肖像,包含了鲁迅先生的斥责、讽刺的感情,写得细致,又有点儿像是寥寥几笔的漫画,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当前现实中的部分青年的情形,是否有相似之处,并要求给当前这类青年作个肖像描写。由于学生理解、消化了范例,而这类青年又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把知识溶汇成自己的东西,兴趣盎然地写起来。有一段这样写道:

“……星期日,人民公园百花齐放的时节,游客如云,但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走在现代化最前列的„中国洋人‟:披着卷曲的长波浪,穿着花俏的衬衫,拖曳在地的各色喇叭裤,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还戴着盲公镜,尽管天气是未见太阳的阴天。他们真正是雌雄莫辩,摇摇晃晃,如醉似狂,实在时髦极了。”

读完这段文字时,大家都笑了,都说写得生动形象,既模仿课文,运用了课文的词语、写法,也抓住了这些“中国洋人”的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憎恶之情。

总之,讲深讲透范例,不是一掠而过,也不是轻描淡写,是学生掌握肖像描写的重要保证。否则,如果学生既不会掌握自觉观察的内容和方法,也不会学习范例,肖像描写就一定失败。范例是典型,是最好的滋补营养品,学生消化了它,溶汇成自己的,身体才能强健。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范例的正确使用。

三、有计划地进行基本训练

将语文教材中有肖像描写的部分排一下队,各有什么重点,然后可结合教材制订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计划。

所谓单项训练,是把肖像描写分为1 容貌;2 眼睛;3 衣饰;4 神情;5 姿态;6 动作等部分,然后按教材顺序,根据范例来排单项训练的内容(不必按上述这六个部分的次序)。

如容貌,是指头发、头部、五官,当然,在描写时不必全写到,还是要有重点的。

如眼睛,指眼睛、眼神、眼光;也指人的特征。可结合《祝福》,着重分析作者几次描写祥林嫂前后不同的眼睛,这一系列眼睛的变化,揭示了她的性格和遭际的变化。我们不能要求在一篇千把字的作文中,也写出种种变化,但必须使学生在肖像描写中有意识地“画眼睛”,懂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道理,要反对那种千篇一律“乌黑的大眼睛”的写法。还可以在教《故乡》时,问学生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他们会说“杨二嫂”。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因为把她写成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如果把她改写成“我吃一吓,赶快抬起头,却见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人物形象就十分模糊了,因为没有写出特征。可以要学生进行画眼睛、抓特征的单项训练,提高这方面的表达能力。

单项训练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六七次;但确属难点(如“画眼睛”),在一学期里可以多搞几次(结合教材的范例来搞),以不断巩固和提高水平。安排要灵活一点,要从实际出发。

综合训练是指用一段文字(集中)或用几段文字(分散)写出人物的容貌(包括眼睛)、衣饰、神情、姿态、动作等。

《藤野先生》多次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衣饰、说话语调、手势、神情等,教完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在本班任课的教师中选择一位来作集中性的肖像描写。并且要求学生在三天里细致观察自己所要描写的教师,一定要抓特征。为此,我自己作模特儿。要求学生说说我肖像的特征是哪些,应该怎么写。开始学生有些顾虑,不敢说,大概怕说得不恰当,会丑化歪曲了教师的形象吧!于是我就作起“自画像”来,我自己讲开了头,学生也大胆议论开了,一下子把我身上的特征讲出了好多,然后我把事先写好的小黑板挂上,把一幅完整的“自画像”展示出来,他们看着看着,都笑了起来,都说像极了!这样,“自画像”既起了肖像描写的示范作用,又消除了学生写作的顾虑,进一步调动了学生选择教师作肖像描写的积极性。第二天,就有几位老师来问我为什么今天上课同学们特别静,目光特别专注地盯视着他们,好像在上下仔细端详什么。这现象说明学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自觉观察了。过了几天,课堂上交流着各人画的肖像画,学生兴趣很大,由于学生进行了自觉观察,所以画得惟妙惟肖,而且连一些极小的细节、习惯动作、语调等都写出来了,一般都能透过肖像写出人物的精神、性格特征。每当一个学生在朗读自己的习作时,还未读完,也未写出姓名(规定好一律不写教师姓和名),大家便知道是哪一位老师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单项训练是点,综合训练是面;抓好单项训练,才能进行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训练学生全面的肖像描写的能力。只会单项描写,不能说学会了肖像描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高要新桥中学

李柏成2007-04 摘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关键词:学生

兴趣

快乐

学习历史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运用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狭义上是指通过历史小话剧等形式把特定的历史情景创造出来,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历史小话剧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创作、表演历史小话剧给了他们自己动手、表演的机会,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况且历史小话剧是用生动活泼的演绎代替了单调抽象和枯燥乏味的文字表述,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性和愉悦性。在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知丰富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另外,小话剧也正是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演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和浅化历史,从而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感受历史带给他们的乐趣,并在这种快乐中轻松地体验和感悟被历史小话剧创造的特定情景浅化了的历 1 史知识。如我在讲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我在一个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述国民党之所以选择和共产党合作及共产党之所以选择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学生们则在下面边听课边低着头辛苦地做着笔记。课后了解发现较多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文字表述比较单调乏味,听起来已没多大兴趣,而且又要忙着记笔记,无疑更增加厌烦感,所以对于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要么是理解不透,要么是印象不深。而在另一个班我就采取通过历史小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体验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而A、B两个大组又分别分成两小组a1、a2和b1、b2,a1代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a2代表军阀,b1代表共产党b2代表反动政府。两个大组分别在讲台的两侧同时表演,A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a1依靠a2所进行的革命运动都失败了,B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b1反抗b2的运动都失败了,然后a1、b1都向外寻求帮助,最后a1、b1在C角色(扮演共产国际代表)牵引下彼此找到了对方。因为小话剧把共产党在领导第一次“工运”失败后要联合其他阶级进行革命及孙中山领导一系列依靠旧军阀的革命运动失败后也需要依靠其他力量进行继续革命这个复杂背景生动形象、直观地演绎了出来,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得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把握住了历史知识。

二.运用合作型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因为:(1)合作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赢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有利于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历史。(3)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掌握历史,会突显学生的成就感,有成就感就会有快乐,学生就会在快乐和成就感中继续前进,努力学习历史。所以,把合作性学习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确实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例如:我在上《苏联经济改革》这课前,恰逢科组教研,听某位老师讲这一课。由于知识点较为繁多,包括“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等等,该老师便采 用传统“满堂灌”的形式不停地在上面讲,而学生则不停地在下面埋头苦记笔记。结果是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乐趣都明显地被压制了。有鉴于此,听完课后,我迅速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合作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在上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子课题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之前授课过程中已合理组建):“苏联为什么改革?”、“赫、勃、戈改革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让他们到学校的图书馆或网络室找寻相关资料。正式上课时,我把本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步骤等给出指引后,便展开合作学习。由于课前已有准备且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的上课模式,人数较少,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发表观点,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可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答错时的尴尬,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益更多,所以他们更热情主动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对几个探究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自主解决了学习任务,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所拓展。

三.把乡土历史素材引入历史课堂

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乡土历史素材,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趣闻等等。这些乡土历史素材其实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的教学资源。因为,乡土历史人物、事件、趣闻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本地乡土历史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把乡土历史素材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定能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历史的欲望,使学生从原来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变为主动乐意地学习、探究历史。理论上看这样做似乎不错,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为此展开了实验:在讲必修一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课时,在讲了“中共成立”、“第一次工运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等知识点后,进入“国民大革命”时,学生开始出现厌烦情绪,注意力开始分散,于是我把之前准备好的乡土史料引进课堂,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应该知道叶挺吧?”学生们回答:“知道啊。”我又问:“那你知道叶挺曾创立一支军队吗?”学生们回答:“知道,铁军——叶挺独立团。”我接着问:“那你知道是在哪里创立的吗?”“在哪 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见此,我故意稍作停顿,然后说:“就在我们高要。”“不是吧?真的?什么时候?在哪里?”学生兴趣大增。“真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共委派叶挺于1925年11月在高要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俗称叶挺独立团),领导高要人民开展国民革命。”“哇噻,原来国民革命也发生在我们高要,太牛了。”学生们在自豪中对国民大革命马上充满了兴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都处在兴奋的情绪里,很好地掌握了国民大革命的知识。快下课时,见学生们热情高涨,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探究课题:“叶挺独立团与高要”,让学生们或查找资料,或实地考察完成。结果学生们在自豪感和亲切感带来的快乐中积极探究,得到如下成果:独立团进驻乐城镇解决震惊省内的“高要领村惨案”;独立团积极帮助农民开展农民运动并成立了“高要农民协会”。可见,在历史课堂中适时引入乡土历史素材,确实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快乐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历史。

四.开展历史第二课堂,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开展历史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为:首先,第二课堂没有了常规课堂那种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没有常规课堂那种紧张的气氛和压迫感,学生可以彻底地放松身心,轻装上阵。其次,第二课堂能更多地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也更能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再次,在第二课堂里,学生间的交流相对来讲要比常规课堂多一些,学生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为学生快乐学习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开展历史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略举我在教学实践中实行的历史第二课堂的三种形式:

1、制作历史模型。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文明成果,如都江堰、地动仪、筒车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见缝插针,指导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设计制作或模仿制作古代的一些生活器具、生活用具、科技仪器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必修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就地取材用竹片制作了逼真的筒车模型。又如在学习“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个知识系统时,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图片,然后制作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唐、宋、明的官帽。通过这些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并在这种兴趣和欲望中发展了其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创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必修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这课时,我指导学生将这一课书分解成三个模块:文化生活的变化、社会风俗的变迁和服饰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自愿编组,搜集资料。“文化生活的变化”组的同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相、电影、报刊、图书的发展历史及图片。“社会风俗变迁”组通过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图片,了解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具体情况和导致风俗变迁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服饰的变化”组的同学不仅了解到中国近代服饰变化,而且通过不同时期的服饰感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各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及对这段历史的感知等内容汇总,创制出了一份十分精美的历史画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都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创制画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还使得他们在这种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中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生活、社会风俗和服饰的变迁。

3、历史考察。

在我们肇庆地区,有很多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它们是前人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记录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其他历史文献所无法媲美的,能为学生提供认识与理解前人活动的直观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了必修3《西学东渐》这课后,我就利用周日带领他们到端州区的丽谯楼参观“沟通东西文化第一人”利马窦的文物展。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通过这类考察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述是我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的一些想法以及所进行的一些教学尝试。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前进的原动力。我们历史老师应当适时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这样,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必将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书目:

①《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 郑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 ②《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历史教学策略》.齐渝华 刘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6

第四篇:让企业大学回到原点

让企业大学回到原点

企?I大学的定位关乎其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目前,很多企业大学将承接战略作为核心定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企业大学应把打造企业领军人才作为核心定位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定位下进行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关键能力提升的运营。

稻盛和夫在八十高龄出面执掌陷入经营困境的日本航空公司,仅仅两年时间就实现大幅盈利,被业界称为奇迹。他在日航扭亏为盈后发表全员讲话时说:“许多人认为,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是确定经营的战略,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自己的公司自豪,都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公司服务,那么这一家公司就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如果一所企业大学还在寻找发展方向,那么稻盛和夫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定位与运营共长

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克劳顿管理学院,开启了企业大学的先河。克劳顿管理学院经过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位期间的精心营造,成为了通用公司的业务动力源泉。进入21世纪,在克劳顿管理学院披荆斩棘的求索道路上,迎来了中国企业不畏艰辛的身影。

在文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大学承载着企业家对愿景的不懈追求。在2017年中国最佳企业大学评选活动中,组织方收到上百所企业大学提交的参评样本,是历届活动样本数量最多且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中国企业大学的迅猛发展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要办好企业大学,首先必须回答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企业大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发挥价值最大化;其二,企业大学如何运营,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扮演好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企业大学的定位和运营,同时它们又互为一体,定位决定运营,运营体现定位。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最好的参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所著名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孙中山先生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痛定思痛,血的教训让他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自身的武装力量,因而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军事人才,打造军事力量。而在延安壮大的抗大的使命与前者不同,体现的是军事和政治并重,主要是培养我党的干部,而并非单纯的军事人才。但无论是黄埔军校还是抗大,它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培养、塑造人才。

当前,很多企业大学把承接企业战略看作企业大学的核心使命,这样的定位其实偏离了企业大学的固有属性。企业大学和企业的其他主要部门机构,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一样,都是执行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合力才能实现战略。企业大学的定位锚定于战略之上,就意味着企业的其他部门都要从属于企业大学,为企业大学服务。显然,这样的逻辑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

从企业大学的演进来看也能阐释同样的道理。在企业大学出现之前,员工培训、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工作主要归属人力资源部,但无论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还是文化建设,都是零散化和片段化,在部分企业甚至成为一种充饥解渴的短期行为。

随着企业对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重视,这两项工作必须朝着体系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更大程度地挖掘人才和文化的潜力价值,打造企业的动力引擎,企业大学也就应运而生。从本质上看,企业大学脱胎于人力资源体系,但它的根基依然离不开员工培训、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

因此,企业大学的定位必须能够体现“根”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根本,企业大学就会成为“四不像”,沦为鸡肋部门。笔者将企业大学的定位用下面的图标来表示。

笔者认为,企业大学定位最合适的落脚点是“打造企业领军人才的摇篮”。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要获得盈利必须在竞争中获胜,这是颠扑不破的法则。企业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才,是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将军”。总书记对我党军队建设的方针有三句话: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其中能打胜仗非常关键。企业大学做再多的工作,如果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也是徒劳。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为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企业最大的资本是人,最有价值的武器也是人,企业大学只有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文化与能力齐飞

确定了企业大学的定位,企业大学的运营工作就随之展开。要培养能打胜仗、始终把落实企业战略作为核心职责的将军,企业大学必须在文化建设和关键能力提升这两个着眼点发力。

人才培养要和文化建设与关键能力提升相结合。人才是中心,文化与能力是两翼。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的梯队培养,既要关注现有的干部队伍,也要积极审视后备干部和基层骨干,将后备干部的储备过程与业务推进相结合,保障企业随时能够有足够调用的人才资源。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就断言:东北特别重要。即便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为此,党中央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向东三省派遣了几万名政工干部。事实证明,这些干部为后期我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五篇:让数学教学回到原点

让数学教学回到原点

——对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及探索

摘要: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考感悟 思维交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结果却容易引发了教学价值的误导。

而我们要创设的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能调动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臵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如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3、《小学数学教育》

下载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辫子姐姐郁雨君写的《让我回到小时侯》。里面的人物有:相貌平平,被小弟弟夺走全部宠爱的悲惨姐姐列吻贝;温和靠谱、无止尽忍耐守护刁蛮妹妹的全职哥哥汪皱洋;脾......

    让学生铭记历史_让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

    让学生铭记历史,让老区精神在校园常驻 @2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造就了无数名留青史、功勋卓越的传奇英雄......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历史(共五篇)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历史 摘 要: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说: 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快乐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 前......

    从形式回到历史思想理论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就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

    善让人回到原点美文

    那天下午,当铺的伙计一个劲地向老板胡雪岩认错,同时要去报案,欲将骗子绳之以法。胡雪岩摇摇头说,“三百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报案惊动了官府,说不定这人就会家破人亡。”接着......

    坚守常识让语文回到原点

    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 ——刘恩樵老师《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述评 我对常识的理解,就是那些最基本的理儿,为生活的,为人的;为教育的,为师的„„我也很不情愿地在“常识”之......

    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七篇

    【篇一:让我回到小时候读后感】谁不想回到小时候呢?谁不想回到小时候,对着爸爸妈妈撒娇呢?谁不想回到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呢?可是,如果家里来了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抢走了本该属于......

    读《让我回到小时候》荆浩然

    读〈〈让我回到小时侯〉〉有感 寒假的美好时光里,大家肯定读了不少书。这不,我又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让我回到小时候》。 这本书讲了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女生,突然有一天,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