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时间:2019-05-12 23:3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第一篇: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相结合

凤庆县青树中学教师:张素琴

利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受地域文化的洗礼,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进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手段。

一、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为依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发掘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通过学习上册中的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 拒绝不良诱惑)、第四课(能够承受挫折 勇于开拓进取)、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 增强自尊自信),让学生了解坚强的意志有哪些表现和作用,使学生明白应该自觉磨砺意志;让学生知道人生中难免有挫折,必须在挫折中奋起,培养承受挫折和开拓进取的品质;让学生懂得“人贵有自尊自信”,应该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和培养自身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结合下册中的第七课(待人真诚热情 建立真挚友谊)渗透“诚实守信”的教育。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 树立崇高理想),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迹以及面对美国女学者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开头,使学生立刻捕捉到华罗庚那爱国的挚情和崇高的理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情操,应该怎样去培养这种高尚

的情操。

初中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四课(依法保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下册中的第十四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和第十五课(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四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第十四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有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结合第十五课,可以对学生进行见义勇为、勇敢不屈精神的教育。

初中三年级教材着重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可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把握先进文化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知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还可结合“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初中阶段,可结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知道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结合政治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理论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通过调查,有92.0%的同学比较反感这种做法,大部分同学希望老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当遵循养成教育和感悟教育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互动、情景模拟、心理疏导等新颖的教学模式,采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成为民族精神

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平台,同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不良倾向,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内化成行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力求实效的目的。现以“启发式”教学为例,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三、实现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手段上要实现由“单向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所谓“单向化”,就是主要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民族精神知识,即“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式的正面传授。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收效甚微。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可以频繁接触媒体,快速接受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对传统、对权威、对说教已不再轻易附和及响应。这样我们就必须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头脑中的接受意识构成强烈的良性刺激,使之产生对课堂所讨论问题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谓“立体化”,就是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听、说、看、写并用,思考、实践、体验同行,开启学生的智慧,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与其它学科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是语言讲授占主导地位,这种手段的主要缺陷是教师依靠语言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号。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一句空

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目前多媒体主要包括录音机、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电脑网络等诸多现代化工具。这些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比起“粉笔加黑板”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多媒体声、形并茂,一改往日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其次,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许多抽象的理论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有助于达到思想教育目的。比如,在讲初二《思想品德》下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繁荣昌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歌词,使学生们联想到新中国创立的艰难,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激发了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又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第八课“树立崇高的理想,认清历史责任”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雷锋、孔繁森事迹的录像片。讲“如何对待升学就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录音介绍徐虎、李素丽的爱岗敬业,学生们看完了录像片,听完了录音中劳模的先进事迹,一定会很受感动,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心得体会,学生将体会到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向英雄模范学习,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为己任,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达到了思想教育目的,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第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及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学校是全体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看,要把民族

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从教育途径看,既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视日常养成,发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的隐性熏陶作用,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从教育者看,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学校还可以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能展现出民族精神风貌的模范人物请进来,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第二,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注意用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家庭亲人的情感教育是做好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内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民族精神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其起点意义上,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活动场所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庭内,所受教育主要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时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影响至深。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启蒙和熏陶作用,民族精神要从小开始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第三,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

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是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社会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就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以传统美德的弘扬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扬来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以时代精神的培育来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社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作品在中学生中特有的感染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来引导学生、塑造学生;还要注重从政策引导、法制建设等方面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方面营造浓郁氛围,尤其应注意运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

总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第二篇: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华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英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积22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经验和收集分析材料,写下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他从批评中国人爱“面子”、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同情,缺乏公共精神和时间观念,马虎、守旧、忽视精神等缺点,肯定国民具有节俭、勤劳、生命力强、富于韧力等。史密斯认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重建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的传统,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传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传统的力量是很大的,继承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

三、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且适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主发动机之一,应随民族发展及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时代,就会阻碍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民族精神过分超前,国民就难以接受,反而不利。

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的传统精神不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民族精神也正在逐渐形成。当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国情。

四、重建民族精神必须考虑国际竞争及向其他民族学习。只有形成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民族精神,民族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过多,民族就很难发展。如果民族精神与发达民族的差距较小,还可能逐步追赶上来。我们要建立起与发达民族相近的民族精神,并力求超过他们。

不论是发达民族还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习其他民族的精神,不是照抄照搬、赶时髦,而是把好的东西引进来,与我们的传统相结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五、民族精神必须明确化、具体化。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我们已有的民族精神明确下来,让国民更好地认同与把握。模糊不清的民族精神难以成为全民的共识,也无法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民族精神,才容易转化为每位国民的精神,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及促进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因而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也就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易经》、《论语》、《大学》、《礼记》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著作只是三言两语式的泛泛而论,既难以学习,也让人容易产生各种极为不同的理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及民族发展不利。

六、民族精神必须系统化。一个民族的发达并不是靠一种或几种精神,而是靠许多优秀精神的最佳组合。如果民族精神的组合不好或不够好,对于民族发展都不利。例如,重权谋而轻科技,重感情而轻理性,就是组合不当。一个民族要想发达,除了要有“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要有“忠于民族利益”、“开放”、“尚武”、“坚韧”、“终生高效学习”等多种精神,否则,就只是幻想。

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依靠其它事业的发展。尽管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要从理论上倡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它事业的推动。近代,发达民族在科技、生产、经济、教育等事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民族精神快速进步,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们民族却饱受内忧外患,原有的民族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催化”,导致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精神将快速振奋起来,并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民族精神的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

第三篇: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回顾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积淀了许多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积累了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去改革、重建、培育与弘扬。在现代文明面前,我们的传统精神显得苍老乏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为民族后代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特别留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为他们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

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

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

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

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

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

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华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

英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积22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经验和收集分析材料,写下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他从批评中国人爱“面子”、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同情,缺乏公共精神和时间观念,马虎、守旧、忽视精神等缺点,肯定国民具有节俭、勤劳、生命力强、富于韧力等。史密斯认为,为了革新中国,必须追溯性格的动因,使人格升华,良心必须得到实际的推崇。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重建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的传统,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传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传统的力量是很大的,继承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

三、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且适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主发动机之一,应随民族发展及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时代,就会阻碍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民族精神过分超前,国民就难以接受,反而不利。

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的传统精神不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民族精神也正在逐渐形成。当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国情。

四、重建民族精神必须考虑国际竞争及向其他民族学习。只有形成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民族精神,民族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过多,民族就很难发展。如果民族精神与发达民族的差距较小,还可能逐步追赶上来。我们要建立起与发达民族相近的民族精神,并力求超过他们。

不论是发达民族还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习其他民族的精神,不是照抄照搬、赶时髦,而是把好的东西引进来,与我们的传统相结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五、民族精神必须明确化、具体化。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我们已有的民族精神明确下来,让国民更好地认同与把握。模糊不清的民族精神难以成为全民的共识,也无法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民族精神,才容易转化为每位国民的精神,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及促进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因而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也就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易经》、《论语》、《大学》、《礼记》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著作只是三言两语式的泛泛而论,既难以学习,也让人容易产生各种极为不同的理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及民族发展不利。

六、民族精神必须系统化。一个民族的发达并不是靠一种或几种精神,而是靠许多优秀精神的最佳组合。如果民族精神的组合不好或不够好,对于民族发展都不利。例如,重权谋而轻科技,重感情而轻理性,就是组合不当。一个民族要想发达,除了要有“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要有“忠于民族利益”、“开放”、“尚武”、“坚韧”、“终生高效学习”等多种精神,否则,就只是幻想。

七、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依靠其它事业的发展。尽管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要从理论上倡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它事业的推动。近代,发达民族在科技、生产、经济、教育等事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民族精神快速进步,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们民族却饱受内忧外患,原有的民族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催化”,导致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精神将快速振奋起来,并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民族精神的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西方发达民族的现代精神历程已有几个世纪,比如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博爱、民主、重商等精神早已确立,但普及成为民族精神的时间却花了很长时间。现在,西方国家仍然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呼吁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发展。

目前,我们的民族精神还远落后于发达民族,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愈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虽然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慢,否则,对于民族发展非常不利。重建民族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科学工程,并非几个人所能完成,也非一时所能完成,需要广大学者的长期努力。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供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既要利用好的一面,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的一面。比如,心胸阔达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常姑息他人而损失自己,就会影响个人发展,并助长了邪恶的发展,反而不可取。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遵守世界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民族精神包含无数种精神,盼望广大学者共同研究民族精神,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而奋斗!

第四篇: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懂得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②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④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照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5.教学难点: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全面了解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后,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事物认知和理解能力,对国情国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问题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继5.12之后,今年我国又遇到哪两大灾情?对!西南旱灾、玉树地震。面对灾情,我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抗灾救灾中,就在昨天晚上,一个晚上的募捐就达21亿多。(这时播放晚会的主题歌)。思考这里凝聚着什么精神?我们要战胜一系列灾难要靠什么精神?为什么?这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须过三关。

(二)讲授

第五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育方法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育方法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许多中小学已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一次旨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事半功倍,引得创新的一潭活水来。

一、错中求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但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通过千锤百炼的实践检验后得出的正确的、新的事物。正因为创新的事物是正确的,因而,它往往是在总结以往的不足或错误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溯源追本,从错误中引导学生去追求创新。

如例一,请看题回答:小王说:真倒霉,300元的皮鞋只穿了一天就坏了。甲说:花钱买个教训,也值。乙说:这怨谁?只能怪自己不识货。丙说:揍老板一顿。

(1)你同意哪一种做法?

(2)你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谈谈你的观点吗?

很显然,以上四个人的看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学生惟有从这些错误中探源究本,归纳出这些看法的错误的本质所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正中求异

开放思想维鼓励质疑,因而,创新思维包含了答案和思维多元不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和不同高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从“正中求异”,力求在某一点上有深刻认识,从而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效果。

如例二:过去政府提倡“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畜”,可如今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却对牲畜实行“计划生育”不准超计划生育。问:该地政府从养畜致富到计划养畜的前后两种政策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本例惟有学生从时代的要求,从当时的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分析。可以预见,正中求异的思维要求培养学生的辨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和全面的分析观。

三、节外生枝

创新思维还要求培养学生有异想天开、拨云见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秒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所谓的“节外生枝”就是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深化,在传统的思维上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乘一乘,使之更显合理,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例如,电梯的发明就在于突破传统的观念,在楼层外加一个空间,从而解决了上下楼的难题一样。

如例三:2001年3月,金先生和家人一起逛北京西单商场,上厕所时,不慎将装有30 万元的现金和存折的皮包遗忘在洗手台上,10分钟后回来找时,皮包已不见了。经调查,是商场的4个导购员发现并瓜分了现金,存折由一人带走。请你对商场导购员拾金而昧的行为加以评析(本题要求学生有“节外生枝”的能力):

(1)导购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允许。(2)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和法律不允许。

(3)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4)青少年应从中看到什么启示(正反两方面)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学生还可以从多个方面,从内涵上、外延上进行补充,扩散思维。惟有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自己的观点,辅之学过的知识,剔除思维中的利己因素,才可能层层递进,显示能力。

四、反客为主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巧答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所追求的。因而,培养学生的命题和解题能力,落到实处,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能力。

如例五:某乡地处边远山区,有一天,该乡乡长吕某从县里开会回来后,召集乡里的领导干部开会。吕某说:“县里讲了,现在要狠抓经济建设不放松!因此,近一个时期,乡里的其他事情都往旁边放一放,以便于我们一心一意抓经济。”文化部门的一名干部问:“那我们正在筹划的„文化长廊‟活动还搞不搞?”吕某说:“人力、物力耗费大,停了。”一名村长报告:“我们村很多人不从事农业劳动,都求神问卜,烧香拜佛,怎么办?”吕某指示:“抓几个到派出所,给他们判两年,看谁还敢不务正业?”教办的一位负责人汇报:“县普法办要求办青少年法制宣传班……”吕某打断了他的话:“就不办了,小毛孩子让家长、学校管教不就行了?”散会前,吕某宣布:今天开会同志们都辛苦了,晚上乡政府在乡里最好的宾馆请大家吃饭。请根据以上材料,请你编设两个恰当的问题,并依据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回答,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本例惟有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从国家的、全局的高度立意,从材料中析出该乡的矛盾作法,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才能使所设的问题具有高度和深度,才能够真正体现其创新的能力。反之,则易流于形式,谬以千里。

“反客为主”要求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注重平时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才会在考试中水到渠成!

诚然,培育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学习的氛围不同,教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绽放出创新之花。

下载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学案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学案 第二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学习目标:引导同学们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1.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2.从古典史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doc[本站推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安岳县双龙中学 谭志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 (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反思——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

    第三个“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实施方案

    弘扬长征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崇寿镇中心小学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活动的实施方案今年9月是“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

    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我一直进行一项活动——课前时事报告。时事报告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组织,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有效地把课堂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扩......

    政治课教学中的感悟[精选合集]

    政治课教学中的感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现行的班级教学制度,班级中学生的素质是不均匀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