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

第一篇: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

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

摘 要: 蒙汉语教学时增加词汇量,养成开口说蒙语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蒙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双语交流奠定基础。

关键词:蒙汉杂居 蒙汉语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277-01

辽西地区小学蒙汉双语教学是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和提高蒙古语言交际功能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蒙古语言交流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师通过积极开设蒙汉双语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蒙古语言环境和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的蒙语感知、体验和模仿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蒙语基本语汇和句型。增加词汇量,养成开口说蒙语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蒙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双语交流奠定基础。

一、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

近年来,以提高学生蒙语会话水平为目的的蒙汉双语教学在全国不少蒙汉杂居地区的小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中发现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师资培训等问题困扰着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师。

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利用蒙语教授蒙语科目以及其他的学科,使之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渗透相关蒙语知识的学习。由于蒙语是一门民族语言,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环境制约,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蒙语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蒙汉双语校园环境,让学生一步入校园,就能感受和利用蒙语口语交际,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蒙语文化的熏陶。

1.蒙古语软环境的构建

校园里,双语任课教师要组织生活化的活动,构建双语软环境。A、互唤蒙文名。给每个学生一个蒙文名,让学生做汉蒙名片,课间立于课桌上,课后也可以互赠名片,最重要的是互唤蒙文名字,这样蒙语生活化就有了良好的开端。B、利用传统节庆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每当这些节日的到来,双语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按传统的习俗将教室、走廊、校园打扮起来,学生置身在这些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气息,说着各种节日相关的蒙语问候语,这种生活化的双语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学习与人用蒙语口语交往的技能,增强蒙语语言运用能力,每当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昂,所感受的知识内容也就记得牢。C、上下课铃声。在双语实验校里,上下课铃声也可以设置成蒙文歌曲,同时在悠扬的蒙文歌曲背景下传来老师亲切的提示: 蒙文歌曲和老师的提示语,经过一个学期的反复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甚至成为学生经常哼唱的曲子和朗朗上口的对话内容。D、蒙文动画片。课间利用班刊、条幅等,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蒙古语日常用语。小学生最喜欢动画片子,可以将动画片的对白译成蒙古语对白。无形之中,蒙语句子和语言意识,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2.蒙汉双语教学硬环境建设

在校园,双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民族氛围校园环境布置,构建蒙汉双语硬环境。有意识的设置双语环境,让学生举手投足接触的都是生活化的蒙古语言的交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A、标识牌蒙语化。标识牌蒙语化是营造双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从班名到各专用教室都可以双语化。如,年级等。

B、警示牌双语化。“请你保持安静”,“爱护公物”等,课间学生穿梭游玩于这些温馨的蒙汉双语警示牌中。

C、校训、班训蒙汉双语化。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学生一进班级,映入眼帘的是:比比皆是的蒙汉标语。蒙语环境悄悄地在学生的心里常态化,学生的蒙语交流生活化,养成学生在交流时的第一语言。

D、板报橱窗蒙汉双语化。学校、班级里设置的蒙汉双语板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用双语来布置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使蒙汉双语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消除学生对蒙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小学蒙汉双语教学中的教师培训

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在推进蒙汉双语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指导。

A、集中培训

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做集中培训。时间以1-10天左右为宜。

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围绕蒙汉双语教学中产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研讨的选题,选题事前征询双语教师的意见,做充分的准备,在集中研讨时,启发双语教师各抒己见,开拓双语教师的学术视野。

B、课题研究交流。促进双语教师之间课题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的合作研究。

C、各相关学科的蒙语交流利用方式方法。对于蒙汉双语教师来说,提高相关学科的蒙语表达知识非常重要,内容包括相关学科蒙语口语、听力、词汇、阅读等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小结

蒙汉双语教学在小学是一个新兴的课改实验点,在其语言环境构建和师资培训方面我校还将继续进一步探索,辽西地区属于蒙汉杂居区域,蒙古语丢失现象很严重,遏制这一现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所以蒙汉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 长期的任务,需要双语教学的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参与,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为有效遏制辽西地区蒙语文丢失这一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2]赵剑宏.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张立军.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二篇:蒙汉通婚研究社会调查案例

蒙汉通婚研究

1、调查题目:赤峰地区农牧区蒙族与汉族的通婚研究

调查目的:通过对影响蒙汉通婚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探寻民族通婚的一般模式,建立一种理论模型来说明中国的民族通婚问题。这一研究对于目前的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理论架构: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影响蒙汉通婚的主要因素有六个:经济活动;居住特点;人口迁移;语言文化;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其中后两种因素其独立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钱四类因素的界定、分解和操作定义,筛选出10个影响民族通婚的变量:某一民族在一个村的总户数的比重;居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户主的年龄;户主的文化水平;职业;户口类型;是否移民;掌握另一民族的语言能力;邻居中另一民族的成员的多少;与另一民族成员的交友情况。将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民族通婚程度)联系起来,建立一组研究假设和一个复杂的因果模型。

2、研究类型: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

调查方式: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合理论分析

3、调查范围:内蒙古赤峰地区

分析单位:个人

抽样单位:家庭

4、抽样方案:研究总体是赤峰地区的居民,先选择4个典型的意义的旗,再选择5个乡,再各乡中选择2-3个村,共12各村共1200户,进行调查

5、调查内容:户主的主要特征、户主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变动、婚姻史、配偶情况、生育史、语言能力、社会交往、邻居情况、个人收入、个人对居住地满意情况等等。在了解村、乡、旗的历史和现状时,是根据事先设计的调查提纲。

6、调查时间:1985年6月-1985年8月

调查地点:1985年6月1日。之后迁入的住户不在调查范围内

调查场所:直接进入家庭访问,填写答卷

调查时间计划:准备阶段:85年2月-5月,查阅文献,到市政府了解情况,实地初步考察;研究阶段:85年9-11月,总结和应用阶段:12月到来年3月

7、调查经费和物质手段(略)

8、调查员组织、培训:课题组5人,其中3人是调查员,由2名研究人员带队,示范并负责检查,核对工作。

第三篇:走进新课改下的汉汉语文教学

走进新课改下的汉汉语文教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汉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一、汉语文教学更趋生活化

传统的汉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汉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文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而新课改下的汉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那么,我们的汉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汉语文教学也是当前汉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如:在学习《你是你的船长》一文时,把课堂布置为文中模式,学生扮成家长和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尽情交流,换位思考、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汉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他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

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

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3、你以后会怎么做?

学生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

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学生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如学习“春天”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春天,我就让学生在课余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让学生用日记写下来,还在每周四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这样一来,既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还培养了学生的汉语文能力。

再次,方法上有所创新。汉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汉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学生把有利于汉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统统拿来。例如,在春天里,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出教室,去观赏校园里的迎春花、桃树,亲自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开花的,色彩如何,形状怎样,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曲《嘀哩、嘀哩》、《小鸟、小鸟》等。又如,在学习《夏夜多美》一文,让学生入情入景演一演,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了原来助人为乐是最美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自己去吧》一文后,让学生去生活中做一做自己很想做但又没有信心做好的事,体会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二、在角色转变中放飞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 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汉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另人惊讶,是那么另人兴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说“闷”“伸”

“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翘舌音的还有“潮”“湿”“虫”;又说“伸”“消”“搬”

“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学生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还有学生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并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还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不就又为汉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吗?

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了,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

“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 的。”„„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在充分的阅读中,学生全心地投入到了优美的语境中,全心地去阅读,引领学生《看电视》,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走进《两只鸟蛋》,体验到“我”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

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时,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很低时,心里怎么样?你会怎样读这句话?一位学生满脸疑惑地读了起来。我就说,哦,你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觉得很奇怪;又有一位学生高兴地读了起来,我又说,今天小燕子来给你作伴,你很开心„„这里,我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地按照我的意愿去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

汉语文是有生命的,汉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汉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了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学生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

汉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许丽

满归镇小学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可期间仍然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以“淡化学科界限”为由,虚化了汉语文的本性

过去,我们的课程门类多,条分缕析,界限分明,人为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者面对复杂真实情境,往往不能运用自如。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这一弊病,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强调综合的理念。这无可厚非。但这里所说的“淡化学科界限”,一是指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二是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比如,开设学科综合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联系”与“整合”并不意味着原学科本性的丢失,特别是像汉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不仅不能丧失其本性,相反,要让其本性在更大范围里体现,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学生可以走进工厂、车间,采访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甚至动手研制后写出研究报告,但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在活化的的语文环境中掌握汉语文,而没有其它。可是在汉语文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个“根本”,把语文课上的不象语文课了。主要表现在:

2、虚化了汉语文的“土壤”。有的老师一味求新异,做“无土栽培”、“无根种植”。如某市一堂获一等奖且争议很大的课是这样上的:先让孩子读一读诗歌《赠汪伦》,读完后请学生看了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孩子凭想象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境,并画一画赠别的画,最后让学生读了两则赠别的诗、继而由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了一首《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闹,指导该课的教研员在评奖后总结经验时,大谈“把语文课上出多种味道来”。诚然,这节课有可取之处,但虚化了汉语文学习的土壤——语言文字,没让学生从文字中去体悟,只是从形式上追求“花样多”;也忽视了语言文字和运用形式的积累,搞了一个“清煮空气”的无“米”之作。

3虚化了汉语文字训练。汉语文学习与一般性阅读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需要有意识的分析语言规律、掌握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还是要“咬文嚼字”的,文章的典型表达方式要解剖分析的。可是有的改革者以“感悟”为由,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如:某位教师教《梅花魂》,让生读了课文后,便让他们汇报悟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知道了要爱国,有的说要热爱梅花,还有的说要有梅花的精神。就这样说开后,教师既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也不做出引导性评价。“悟”了一节课,学生仍不得要领。像这样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无异。

4、虚化了汉语文的形象和意境。在改革汉语文教学中,有的机械硬搬西方语言教学的规律,注重语言的逻辑分析,忽视汉语文规则,甚至只注重语言表层做文章,讲讲一般的语法规则,甚至只注重语言的字面意思,忽视其深层含义和韵味,似乎要把所有文章都当作说明文来教。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具体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结果学生只能东施效颦,摇头晃脑如念经。原因何在?缺乏“象之思”。殊不知,汉语文不同于表音文字,他讲究形象、意境和神韵,因此学习时要注重“象之思”。

5、虚化了汉语文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语文是一个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人,学习汉语不仅是为了表达,也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但,有的汉语文教学改革者大有“打倒孔家店”的气势,组织学生学习汉语文时只是一味的模仿西方的做法,让学生说说、演演,忽视诵读和涵咏,看似热闹,实则达不到传承汉文化的目的。

二、以“演绎完美理念”为由,虚化了学生的真实存在 汉语文教学改革的许多理念是“由上而下”的,不少是从一般性的原理中演绎而来的,或是喜用西方模式。怎样把这些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呢?的确不那么容易。但有的研究员为让这些原理“完美体现”,在公开课时,虚化了学生的真实存在,或事先导演,或“先行补缺”,或假性导引,致使学生从自己的语文活动中隐退了,没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了个性解读,没有了“横空质疑”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结论,有的只是教师口中的话语。我们在课堂常常听到学生照本宣科的回答,以及“小大人”般的政治话语:“我一定要像邱少云,严守纪律,视死如归”„„..我们也在学生作文中时时看到“光明的尾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等等。这毫无个性的话语,这毫无童真的情趣,淹埋了多少个真真实实的学童!这样的语文学习不能怪学生缺乏灵性,也不能怪学生天性乖张,而问题正在我们的汉语文教学,请看下面的教学对话:

师:“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划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从此,那个种田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师:看老师找的哪一句。(边说边出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树桩上。)你能从中找出“守”、“株”、“待”、“兔”的意思吗?

生:守—坐

株—树桩

待—等着

兔—野兔

师:“守株待兔”就是“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意思。

这里,教师把教学建立在虚幻的学习背景的基础上。一是假设学生读课文,理不清故事情节,于是设计引读;二是假定学生不能对“守株待兔”做字面理解,于是设计了从文中找句子的环节;三是假定学生说不出“守株待兔”的意思,于是自己给讲了出来。这纯属无的放失。其实,学生对“守株待兔”的理解,难点在“株”上,只要教师提示学生看插图,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教师应要学生从文中找对应的词,反而造成了学生把“守”应对成“坐”的错误。同时,学生对本寓言的故事情节是很容易弄清的,用不着引读,与其引读,不如让学生讲这个故事。一来可以看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情况,二来也可以为揭示寓意作好铺垫。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经 历语文学习这个特殊的生活过程,在不断反思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以“追求个性化”为由,虚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共存和共建

崇尚个性、追求个性化,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其本身是十分必要的。

但有的在认识上发生了偏差,以为要“个性”,就是不要“共性”,以追求“个性化”为由,虚化了师生作为人应具有的共性,以及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共存和共建。在听课中,我发现有这样几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a)脱离“共同的对话基础”。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既然是对话就要各抒己见。但我认为还得补充一句,对话要有“共同的基础”,否则会毫无意义,甚至走向反面。如:某位教师教《一夜的工作》,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周总理为国家操劳,太辛苦了;有的说周总理事无巨细,工作方法不当„..学生有这些认识没什么,关键是老师要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共同的认识前提上来;建国初期,白业待兴,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大事很多,而《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第一次“文代”会的报告,时间紧迫。可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让学生“张扬个性”:假如你当总理,会怎么当?学生的回答可想而之走道了文章主题的反面,并且“海阔天空”,不得要领,让人感到“文化大革命的小战士”现身了,实乃可怕。课后,在讨 论这堂公开课时,居然还有人以“追求个性化理解”为由,认为“方向是对的,只是学生认识引导而已”。依我看,语文教学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场景,无论怎么个性化,都离不开共同对话的基础,就这堂课的教学而言,文章和文章所处时代背景就是共同的基础,脱离了他,任何个性化的行为都没有意义。

b)害怕有“旗帜鲜明的观点”。过去,我们的汉语文教学陷入了“标准化”、“唯一化”的怪圈,新一轮汉语文教学改革要求重过程,轻结论,尊重多元化的意见。这是正确的,但“轻结论”不等于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糊正确的观点。可现实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害怕有“旗帜鲜明的观点”。教学中,老师居然不敢旗帜鲜 明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讨论,只含糊了事。

c)教师被“淡化出场”。有的误认为,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的罪魁祸首是教师,于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淡化出场”。比如,学生作文“愿写则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旦教师提示可写什么,有人就反对。我在听一节“放胆作文课”时发现,出于学生认识水平低,思路不开阔,好几个学生写的是“我不想写作文”,还有的干脆说“我不知道写什么”。教师则让学生这样“放胆”写下去,结果一节课写下来,没有什么收获。我以为,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是对的,但教师的地位不能被取代,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有责任组织、策划、帮助和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内化,注重受教育者本身能力和习惯养成,注重实践,必然要更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运用语文,学会“自能”听说读写。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课是教师学生的共同工作。刻画司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优秀传统与当代先进教学理论的融合,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的体现。

一言蔽之,改革是继承、变革和发展的统一,我们切不能因为汉语文教学需要改革就让他失去了自我。依我看,让汉语文教学在改革中越来越像自己,这应该成为一条长期坚持的原则。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转变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更不能认为新课 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 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 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 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 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 献。

参考文献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人民教育》、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叶圣陶选集》、《语文研究与教学》

第四篇:南疆地区汉语教学和民族教师双语情况调研

南疆地区汉语教学和民族教师双语情况调研

摘 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来说,新疆作为农业大省,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新疆的教育也加大了投入。近几年来,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对民族汉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南疆地区特别是贫困农牧区是我区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 而师资短缺是“双语”教育的一大瓶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赋予双语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关键词: 南疆地区;汉语教学;师资力量;师资培养

我是第一次来南疆,对这里充满了好奇。作为石河子大学的师范生,我们在大三下学期来到南疆支教,因为从前从师哥师姐口中了解到南疆的一些情况,刚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担心。担心语言不通,担心教不好这里的孩子,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不会教,总之各种担心,各种不安,一直围绕着我。直到来到这里,才明白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知道真正的环境,你才能明白你真正的诉求是什么。

在这里已经有四个月了,刚来之初,学校领导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无论住宿条件还是生活方面,都尽量满足我们,这让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之后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岗位,来到新岗位之初,都有些不习惯。我带的是五年级五班的汉语课,刚刚进班时,也许是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对于教学方面我也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后来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后来一切就慢慢变得顺利起来。

我是初次来到南疆,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来,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 尤其对民族汉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但是, 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为了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 要大力培养、培训“双语”师资, 着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应需要, 质量符合要求, 以当地少数民族教师为主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而目的培训,对汉语教师的考核只有汉语水平考试,HSK成了各培训院校双语教师结业考核唯一的硬性指标,希望接下来我的一些思路能对南疆的教育有些帮助。

一、南疆地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南疆地区深处天山以南, 包括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 主要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族, 少数民族占南疆总人口95%。当地中小学使用维、汉、柯、蒙四种语言文字教学。截止2005 年底, 双语教师缺3651 名。地区民族学校汉族教师不足2% , 98% 以上是民族教 师, 其中达不到应有汉语水平和教师资格的相当普遍。特别是乡镇以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牧区连开汉语课的师资都有困难, 由于汉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改进, 且受到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上课学、下课丢,汉语教学收效甚微, 导致学生运用汉语能力很差。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对培养民族人才极为不利。所以说提高汉语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方式迫在眉睫。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双语教师短缺, 素质不高。据调查截止2005 年底, 南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量达94063 名,根据目前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配备比例, 尚缺教师16952 名, 尤其是广大农牧区教师缺编更为严重, 其中, 双语教师就缺了3651 名。在教师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双语教师极为短缺。如有些地方安排了在本小学或中学学了一点汉语课的学生给低年级学生教汉语, 他们仅会念书上的几句话, 既不会说汉语, 也听不懂;严重影响民族学校汉语教学质量。即便如此,连这种教师都找不到的还有不少学校;高中、师范毕业生知识面窄, 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有的对汉语教学一无所知, 有的老师只能给学生“画”汉字而自己都不会读, 有的教师讲得汉语不是很标准,亟待提高,所以说 必然教不出合格的学生, 如此下去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待遇低。边远地区师资力量目前来说也是双语教育的一大瓶颈,对于南疆这样偏远的区教师待遇也有待提高。因为大部分地方交通不便,教育水平落后,很多人都不愿意前往这里。所以说提高工资待遇,吸引会双语的教师队伍不失为一个办法。

3.教师“进出口”渠道不通畅。据了解南疆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50% 左右, 有的地方甚至更低, 并且目前对汉语教师的考核及选拔标准不够科学,汉语水平考试HSK成了各培训院校双语教师结业考核唯一的硬性指标,而HSK未设口语考试,即使中级水平达50%以上,其口语表达也未必过关。4.农村校舍紧张, 教学设备落后。在改造中小学危房, 添置教学设备方面,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因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基础太差, 底子太薄, 不少学校的校舍仍然十分简陋, 教学软硬设备严重不足, 尤其是边远的农牧区。在推进双语教育的进程中,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家庭逐步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愿意将孩子送入汉族学校读书, 所以使得南疆汉语完全中学教室非常拥挤,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 学校“双语”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简陋、手段落后, 大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5.民族“双语”教师大多数系统培训并不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西部打开发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双语人才, 教师的知识更新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汉语教师人数不足, 各地财政十分困难, 培训经费短缺, 大多数教师培训的不是很到位,这对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很大。

6.教材建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从小学到大学预科汉语教材的体例是一样的。而且几十年来编的教材形式和内容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很少借鉴疆外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外国一些语言教材的特点, 缺乏创新精神;各教育阶段的教材缺乏连续性, 各门课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协调, 缺乏配套、系统的视、听、说音像教材, 学生的听说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汉语教学, 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南疆“双语”教育的实际状况, 在继续加强南疆贫困地区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继续完善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教师经济补 贴政策的基础上, 重点对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加强民族双语教师队伍素质, 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新疆的双语教育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多民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况使新疆的双语现象呈现出主次分明的层次性分布格局,而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区域,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碰撞中求同存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开创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这些已经成为自治区的双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因。因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才如此高度重视南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文件。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所以相关教育部门领导要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及早规划, 组织落实, 检查督导。

2.全面推进“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强化培训实效。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 特别是维吾尔族相对集中的地方, 条件艰苦。多年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或 配备了不少汉语教师, 但是数量仍然不够。现在虽然在数量上配备三分之二的教师, 但业务水平真正过关的还不到三分之一。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双语”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 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汉语师资队伍水平。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到疆内外参加培训学习;二是实施市、县、乡级“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逐级由教研培训中心承担培训任务, 投入资金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三是实施汉语学校培训“双语”教师工程, 每年选派“双语”骨干教师到汉语学校提高学习一学期, 一帮一结对子, 相互上课、听课和评课,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水平;四是实施校本培训工程, 对民语教师强化校本培训, 每天坚持自学一定数量的汉字, 每周学会一句汉话, 学校指定专任教师, 按照教师不同层次的汉语水平实行分层教学, 并对教师进行汉语水平测试;五是组织区内优秀教师, 国内著名专家进校讲课, 教师们不需要走出去, 即可享受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六是切实加强培训工作与基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紧密联系, 培训院校从中小学校抽调部分高水平教师从事“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 同时经常组织专家和教师到地州调研, 掌握一线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 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进中小学教师实际。

四、增加合格教师总量, 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自治区新增教师编制重点应向南疆倾斜, 主要用于增补双语教师, 在招录教师时, 应本着“引得来,用得上, 留得住”原则, 鼓励民考汉或学维语专业的汉族学生毕业生到南疆教师队伍中去。对特岗教师一年见习期满后及时纳入编制给予转正,实现“双语”教师及时补充与逐步退出的平稳过渡。为解决南疆贫困地区双语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建议设立双语教学岗位实行专项补贴。对双语教师职称评聘实行优先政策,对赴边远贫困地区担任双语教师的高校毕业生和支教老师实行各类优惠政策。

五、加大“双语”教学的推进力度 要从组织上、制度上全力推进“双语”教学, 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双语教学的氛围,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 用优惠政策在工作、生活、职称等方面吸引更多的人去南疆从事汉语教学。;同时, 政府应政策性地选派大批优秀汉族教师充实民族中小学师资队伍, 提高汉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各地应从实际出发, 创造条件, 继续稳步推进民汉合校。建议在南疆地区中心城市各新建一所汉语完全中学,缓解当前南疆汉语系学校班级拥挤现象, 以满足众多民族学生上汉语学校的需求。继续加大民、汉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力度, 促进“双语”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

六、重视并加强幼儿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已获得共识。根据新疆特殊情况, 建议申请国家将我区幼儿双语教学纳入基础教育范畴, 扩大九年义务教育时段, 把幼儿双语教师纳入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当中。建议自治区在中央财政支持下, 加强南疆公立双语幼儿园建设。

七、教材类型、内容要系统化、科学化

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材。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适应双语授课的配套系列教材,小学一到三年级要使用完全用汉语编的儿童识字课本;四年级开始用词加注维语的教材。初中的教材增加汉语语法常识翻译内容;从高中起要增加两种语言对比材料汉语写作基础知识。教材内容要以汉民族的语言文化、用语习惯为基础, 课文题材要选通俗易动的优秀作品。口语教材尽量避免书面语的出现。让教材具有层次性,让学生能接受并且消化。

八、增加对南疆教育的财政投入

在逐步提高南疆基础教育阶段在职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 落实解决“双语”教师临时编制和代课教师的工资。建议这部分工资由自治区向国家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解决。将自治区财政原来支付南疆教师工资的一部分, 继续用于南疆教师培训、退休教师工资支付和幼儿双语教育等。建议自治区能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 增加解决“双语”教师临时编制和代课教师工资, 适当放宽汉语教师编制比例。保证“双语”教学班所需校舍, 改善办学条件, 切实解决农村民族学生上学经费难问题.为期四个月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在这里我们哭过,笑过;成功过,失败过;在这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中让我收获了经验,为我以后未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支教生活的结束意味着将会有新的挑战等待着我,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支教期间总结出的经验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成为我成功的助力。

这次的南疆之旅让我收获颇多,同时也希望南疆的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马来西亚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马来西亚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访著名对外汉语研究专家汪惠迪先生

有多少在读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华语教育?华语教育从什么年级、学段开始?

马来西亚政府规定,所有政府中学(即官办中学)教学媒介语是马来语;小学则视源流而定:国民小学(即官办小学)教学媒介语是马来语,华族小学(华小)是华语,印度族小学是泰米尔语(新加坡叫淡米尔语)。马来语是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此外,学生还要学习英语,所以马来西亚华族学生接受的实际上是“三语”教育——马来语、华语和英语。

马来西亚是否拥有独立的华语学校?如果有,大概有多少所小学、中学或大学?

马来西亚的情形是:“华小”,即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小学,除了马来语和英语外,其它科目都用华语进行教学。“华文独中”,即由华人出资创办的独立中学,目前在马来西亚有60所,其中37所

在西马,23所在东马。这60所华文独立中学1997年的学生总数为55143人。独立中学里也有非华裔孩子就读,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华文学院,即除了华文幼儿园、华文小学、独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华语母语班之外的屈指可数的高等华文教育机构,如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博特拉大学中文系、南方学院中文系(1996)、新纪元学院中文系(1998)和韩江学院中文系(2000)。马来西亚华人一直致力于创办一所独立大学,这一目标迄今还未实现,目前只有华文学院。

在马来西亚,华语教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现在的华语教育处于怎样的地位?

马来西亚是个以马来人为主的国家,华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马来西亚的中国移民一但形成社区,就会有华校出现。由于国情不同,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仍保留着华校。华语都是华族学生必修的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中学毕业马来西亚的华人也都会讲华语,该国还有官方的华语规范委员会,由教育部副部长兼任主席。

马来西亚是否都有华文媒体?大概有多少家?这些媒体应用的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

有华文媒体,我仅介绍报纸。马来西亚全国的大型报纸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明日报》《光华日报》《中国报》等,都在西马出版。此外,东马还有几份报纸。西马和东马都还有一些地方小报。马来西亚的华文报总数比新加坡多得多。新马两国的华文报都采用简体字。

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教材是由哪些人参与编写的?由什么机构进行审核批准?每个学段各有几套教材?

马来西亚独中的教材是由董教总(华校董事会和华校教师总会)自行编写的。随着语言环境和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马来西亚的华语和中国大陆的华语之间,有哪些差异或出现了哪些变异?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大陆普通话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政治的原因造成的。具体的差异请参考近年来我国大陆和新马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今年8月,我在长春召开的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新加坡华语词汇的风情与姿彩》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在华语桥网站(http://huayuqiao.org 或http://www.xiexiebang.com)上也可搜索到有关的论文。笼统地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马来西亚有一些反映本国特有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词语;第二,马来西亚都有一些跟我国普通话名异实同的词语;第三,马来西亚有一些跟我国的普通话明同实异的词语;第四,马来西亚都有一些在语用上跟我国普通话不同的词语;第五,马来西亚都有一些跟我国的普通话译名不同的外来语。

马来西亚的国民是否有学习汉语的热情?原因是什么?马来西亚政府对学习汉语是否有各种支持或鼓励措施?

马来西亚华人学习华语、华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原因之一是为了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其次是为了到中国发展,三是全世界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马来西亚华人自然不甘落后。马来西亚政府对本国人民学习华文是支持的,马来西亚的非华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年轻一代学华文的人也逐渐增加。

在马来西亚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华语教育科研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和职责是什么?

马来西亚的董教总很专业,民间戏称为“马来西亚第二教育部”。他们编教材,组织统考。政府不管,他们就自己干。新加坡国情不同,不可能出现马来西亚这种教育机构。

马来西亚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有哪些?他们喜欢这些作家的哪些作品?

马来西亚华族学生的中文水平比新加坡学生高,连香港学生也不如他们。近年来我国学生不大重视学习自己的母语,估计有些大陆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未必比得上马来西亚独中的学生。

马来西亚的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他们对节庆文化比较重视,参与感很强,有些甚至超过我国。例如新马两国华人十分重视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他们庆中元的盛况,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在马来西亚,比较受欢迎的中国辞书或字典有哪些?这些辞书或字典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在马来西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大受欢迎。《新华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无论大中小型,在马来西亚都可以买到。

下载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