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

时间:2019-05-12 23: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

第一篇: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

西安市新城区“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科技和经济的根基在教育,教育竞争才是根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其实就是教育的经济。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当前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在教学中如何植入高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耗低效已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高效性理论,努力形成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我区近几年来实施新课改后,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还没有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教学效率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探索学校高效课堂的教学,更好地搞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是我们的思考之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高效教学的研究:在1972年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二)国内高效教学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指导下,各地对高效课堂教学也有所研究,其中以上海、山东等地最为突出。特别是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为高效教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如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教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

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尚不够具体深入,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如何在我区中小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三、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面较大的综合性课题。在目前教学理论界对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的状况下,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发展和丰富高效教学的理论,同时为探索我区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二)实践价值。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培养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做到高质量、轻负担,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马克思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同类事物之间更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方向性。高效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高效课堂教学的规律,循规律而行则顺,逆规律而动则败。“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提出,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时也适合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所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更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

(二)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城镇学生接受各类社会文化知识信息较多,物质相对丰富及环境的影响促使其身心发展较快,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积累;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实施新课程高效教学研究时,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以学生为本,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才能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某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三)法规依据。从新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来看,《国家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都提供了基础教育教学的标准,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学科特点及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各科教学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这就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法规依据。

五、课题假设与界说

(一)课题假设

通过对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探求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策略,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课题界说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到育人的目标。

“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有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而更高层次的追求应该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更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六、课题领导小组及其组织机构

(一)总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邓端武

副组长:杨宏涛

龚小峰

曹永川

黄春霞

(二)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黄春霞

副组长:陶西平

王秦祥

王东田

各校课题主持人

(三)专家顾问组: 李振东 陕西省教科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

秦德增 陕西省教科所副所长

李夏斌 西安市教科所所长

贾 玲

西安市教科所副所长

雷守学 陕西省教科所理论部主任、省规划课题管理成员

马亚军 陕西省教科所中教研究部主任 潘

燏 陕西省教科所小教研究部主任

马俊华 西安市教科所小教研究部主任

王较过 陕师大教授、省高中新课程及教师培训中心成员 马熙莹

省教科所理论部教研员、省规划课题管理成员

汪建满 省教科所理论部教研员、省规划课题管理成员

夏 波

省教科所政治教研员

崔 敏

省教科所化学教研员

张雪莲 省教科所化学教研员

杨宗年 省教科所历史教研员

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负责全区中小学相关学科研究指导与协调

七、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行动策略体系。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测量体系。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我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全面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八、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1、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高效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

4、课堂教学问题与评价的高效性研究

5、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的高效性研究

6、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高效性研究

7、高效课堂实效性评价的研究

8、高效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9、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与反思的研究

10、构建主义与高效课堂研究

11、中小学课堂教学个性化的有效性研究

12、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标准体系研究

13、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

(二)高效优质课堂研究

1、高效备课途径研究

2、高效新授课研究

3、高效复习课研究

4、高效习题课研究

5、高效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6、高效作文讲评课的研究

7、教师课堂预习指导和组织的有效性研究

8、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9、课堂达标测评的策略及其有效性研究

10、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11、高效课堂的探究组织模式研究

12、高效课堂的学习目标的确定研究

13、高效课堂的生成性研究

14、高效课堂与教师评价研究

15、高效课堂上的学生评价方式研究

16、高效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方案与实验

17、高效课堂上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

18、高效课堂的教师行为研究

19、高效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 20、基于网络的高效课堂研究

21、中小学个性化高效教学研究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高效教学方法与行动策略体系的研究

2、难点是课堂高效教学标准体系和测量体系的研究

九、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采用“问题---策略---评价”的研究模式,以问题为切入,以策略为重点,以评价为手段,以高效为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切实全面提高。

总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宏观规划、组织领导、资金保障;课题实施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培训、指导,搭建交流平台;各承担任务学校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应结合校本研究具体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各校课题组应在认真学习本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联系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实际情况或教学中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选择相应的研究子课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大胆探索创新,扎实有序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第一步:调查研究,构建理念。每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和承担的任务,调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要求与特征,广泛学习有关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理论。

第二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要求根据实验班课堂教学的实际,分析、提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破问题瓶颈,制定高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计划。突出研究“问题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将问题意识与高效课堂教学意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三步:创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现学生主体性。在教学研究中,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以突现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在实验中,要做好前测和后测工作。实验教师要积极探索“问题---策略---评价”研究模式,重视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智力潜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容许和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并指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张扬个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在安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四步:拓展延伸,巩固增效。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后拓展的新方法、新途径,除了完成必要习题性作业以外,要在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做深入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提供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实现高效增效。

第五步: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缩小学生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同时,通过测量与评价实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一步促进师生的教学反思,形成高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十、研究的对象 新城区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十一、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暂定为三年,从2010年4月开始到2013年3月止。具体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组成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召开开题报告会。

(二)学习培训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 各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完善子课题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学科、班级,组织学习培训,并认真做好前测等实验准备工作。

(三)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按照实施方案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2011年9月形成中期结果,召开中期交流会,适时改进或调整研究策略,宣传先进经验,扩大研究成果。

(四)总结阶段(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对调查实验获得的数据、材料、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归类和整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及其他成果。

十二、研究方法

第一、二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及文献法进行资料收集,设计课题方案。

第三阶段主要运用课题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个案法、访问谈话法,完成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四阶段主要运用统计法、数据分析法及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论证,务求数据与事例准确、真实、可靠,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完成成果制作。

十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通过研究不但使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重视过程教学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通过调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形成一套有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十四、预计实验研究经费

十三万元

2010年4月28日

第二篇:08开展高效课堂课题(方案1)

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近年来,在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尚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渐实现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全校开展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活动,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提高为目标,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以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本,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打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

二、课题研究实现的目标

1、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把以往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地让教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做到导学、导思、导练。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把以往学生听、记的静态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善于发言,合作探究知识的动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做到:主动、真动、全动、互动。

3、课堂教学高效运转。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抓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知识、技能掌握更加牢固,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研究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广大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实施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和调研,初步确定 “四给四贯穿”为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以“一案(教师导学案)一单(学生学习评价单)”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工具,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一)教学过程抓住必要环节,突出“四给”

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评的环节。自主预习是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教材,分析解决学案中的基本问题;合作探究是学生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收集筛选存在的问题,准备展示交流的素材;展示交流是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讲解,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进行归纳总结。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追问;达标测评是根据学习目标编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题目,检测教学效果。教师要进行点评和分层次性指导。以上环节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必有环节,在此基础上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学科基本环节,但在确定中要突出“四给”,即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给学生策划展示交流的舞台,给学生设计达标测评、反馈矫正的题材。落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二)教学过程做到“四贯穿”,即教学目标贯穿始终;合作展示贯穿始终;点评追问贯穿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主要有三大块: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包括学生预习的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开展、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学生达标测评的设计、学生课后巩固等。教师活动的设计主要突出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预见、改进的措施、教师点评追问的设计、学习过程规律方法的总结、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提升的设计及学生学习过程反馈矫正的实现等。个性化设计是在学科组统一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及个人教学的风格,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的补充。导学案与以往教案不同的是教师活动的设计。

(四)学生学习评价单的编写和使用

学生学习评价单是将导学案中学生学习过程具体化,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对学生的预习、课堂的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及课后复习和训练进行设计。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探究性。在活动单上要防止出现没有任何思维含量的假问题和偏离教学目标、偏离教学重点和考点的无价值的问题。学习评价单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分层达标。

学生学习评价单的使用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信任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要设计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讨论、展示、质疑等活动方式。要将学生学习评价单的使用与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3至2012年7月)

1、组织教师学习考察,初步感知实验效果;

2、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邀请课改专家做辅导报告,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共识;

3、健全组织,论证方案,初步确立我校高效课堂的实施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或细则。

(二)实验探索阶段(2012年9月一2013年7月)

1、召开开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2、组织实验教师编写“一案一单”,落实备课组长主审制度;

3、组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培训;

4、组织学科观摩研讨活动,为全体参与课改的教师提供研讨平台,积思广益,积累经验,反思改进,初步形成有效的课堂操作模式。

(三)深化反思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1、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高效课堂的操作模式能够做到驾轻就熟;

2、开展全员课堂教学评估活动,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分别打造1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的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科组范围内交流学习;

3、开展评教赛讲活动,不断推广课改经验;

4、分学科召开教师、学生代表等座谈会,认真倾听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1月后)

1、形成四中高效课堂操作模式和高效课堂评估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公开课),形成具有学科特点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

3、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和应用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大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

1、建立组织、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分别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使课题实验有序、高效开展。

2、理论引导,营造氛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深入细致地进行学情、教情调研,寻找障碍高效课堂的症结,通过聘请教研专家讲座,开展教师大讨论,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实地考察学习等形式,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把握高效课堂的本质和高效课堂制度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教师人人探求,研究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

3、示范引领,骨干带动。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领头羊”作用,让他们先上研究课做“样板”,以抛砖引玉,其他教师先“临帖”,再创新。组织全体教师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开展课后评议、课例研讨、主题教研等,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帮助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

4、完善机制,整体推进。创建高效课堂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根据本校特点,制定硬性的工作措施,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区分各年级不同要求,把握各学科个性特点,建立健全全校教师激励制约机制,从而达到教师人人参与教学研究,个个竟出教研成果,以确保创建高效课堂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篇:职业生涯规划总课题方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批准号GJA114018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主持人情况

二、课题组主要参加者基本情况

三、课题组相关成果

四、课题设计论证

1.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指高中、初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整合社会、学校与自身发展需要,对自己未来进行的主体设计和规划的过程,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内涵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探寻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本质内涵、影响因素、发展质态、操作模型与保障体系,唤醒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理性分析自我,客观分析环境,制定适切目标,采取有效行动,适时反馈调整,加速专业发展,以提升教育教学质态,实现自身生命价值与学生、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1.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源起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职业辅导运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等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今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萨维克斯等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方法的观点。2005年,美国的德博茹·布罗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复杂而具适应性的独立实体”的观点。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1986年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明确提出“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一门技术”;同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化标准。1983年英国的《教学质量》白皮书指出由国家拨专款用于教师专业发展。2001年,美国国家教师发展署出台了含“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标准”在内的《教师发展标准》,为新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开始对过去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师发展模式“拨乱反正”。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荷兰等国家掀起了以学校和大学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关注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然而,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研究的课题研究和专门著作仍不多见。

1.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职业生涯研究上世纪90年代才从欧美传人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15种代表性教育教学类工具书均没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条目。百度百科尚未收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词条。通过中国知网CNKI跨库检索有关论文关键词发现: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31篇(含2篇硕士论文),最早的发表于2005年;“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篇,均为2010年发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55篇(含5篇硕士论文),最早的发表于2001年;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均为0。

课题研究方面,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为关注,基础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有所涉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关注,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有关论著主要有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程振响主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刘捷的《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发展的理念、策略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将成为本课题研究宝贵的理论基础。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著作有待建构。1.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课改首先必须改课,改变课堂质态的关键在教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贯彻《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名师成长案例及本人专业发展体悟表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可以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有效消除职业倦怠,突显该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对该项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理论的起步阶段,本课题研究能建构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探索出符合不同地区、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有效操作模型,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完善和重建,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本课题注重实践研究,偏重应用研究,集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湖北、安徽、黑龙江、云南、贵州等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研究力量,将会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探索出全面、立体、多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推广价值。2.1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形成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探析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交互作用机制、操作模型、有效策略、保障体系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2.2 研究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涵、原则、愿景、特色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交互机制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 ④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比较研究; ⑤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理路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归因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型研究; ④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特殊个案研究; ⑤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发展样态研究; ⑥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样板校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持机制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④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⑤区域性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联盟研究。

2.3研究假设:

通过实证调查、文献检索和逻辑分析,探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的交互机制,系统建构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基本策略,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优秀群体建设和教师个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落实。2.4拟创新点:

1.通过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揭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机制; 2.运用系统动力学和微分方程理论,建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一般动力模型; 3.运用逻辑分析和行动计划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阶段递进行动计划和基本策略;

4.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假设,落实研究内容,创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评价思路与策略。3.1研究思路:

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主旨,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有效资源,建构研究的系统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着力突显研究的实践指向,通过由指导者、培训者、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的特殊研究共同体,立足基层学校,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寻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实践策略与保障机制。3.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数理模型建构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3.3技术路线:

收集现有文献资料,构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抽样调查,同时借助专家咨询等分析方法,取得并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已有政策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3.4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2月 研究文献资料,开展论证调查,拟定方案,组织研究力量。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6年8月

开题论证:2012年3月举行开题论证会,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中期论证:2014年12月撰写中期报告,接受专家中期评估,调整下阶段研究工作。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7年3月

子课题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提升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召开结题鉴定会,总课题作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

4.可行性分析

4.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课题组3项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一等奖,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项课题获全国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采纳。

课题负主持人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成长之道》列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刊登书评,网络搜索教师读书笔记数百篇,2009年入选“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获扬州市、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当选“中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省重点课题,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两项,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两项,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全国研讨会推广;2004年12月教育部基教司全国会议推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教材中心聘为全国教师远程研修、国培计划专家组核心成员,讲学20多省市,听众逾百万人。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发表论文90多篇,20余篇论文获省、全国一等奖。教育部主管《小学德育》以52页报道;出席教育部师德论坛,《中国教师报》教师节头版以“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为题,用三个整版报道;2010年应香港教育署邀请讲学,《文汇报》报道;《长三角教育》封面人物,并登2万字专访《走向主体发展的教育追求》。4.2主要参考文献

[1]饶见维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Mandinach,E B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learning:A concept paper and action plan[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5(107)

[5] 蒋茵.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J].2005(9).[6](美)费斯勒,克里斯坦森著.董丽敏、高耀明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英)Cowley,S.著.宋旸译.初为人师-职业生涯第一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程振响主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田慧生,(日)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观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3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经历

①教学实践:一线教学9年,任教研员15年,公开教学60多次;②课题研究:1988年起参与李吉林情境课题,主持省重点课题3项;③教材编写:1995年起参编、主编教材50多本;④教学反思:发表论文90多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参著《中国教师简明新百科大辞典》等16部;⑤课程推广:赴20多个省区,走进北大、北师大、南师大、社科院等高校,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培班、全国教研员研讨会、中国教育家论坛讲学。多次主持李希贵、魏书生、李吉林、孙云晓等报告会并点评;⑥教师专业领跑:培养出5名省特级教师,辅导12位教师获全国、省赛课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省语言文字咨询专家,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扬州学人”称号(全市在职人员目前仅7人)。4.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主要参加者专业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湖北、安徽、黑龙江、云南、贵州等12个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省干部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主任,高等院校、教师进修学院研究员,教研室、师资处特级教师及教育局局长、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专业背景为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等;曾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重点课题11项,研究经验丰富;遍及12个不同省市,均为教师培训、教研机构或基层学校负责人,年龄38到58岁,均有高级职称,有教授、研究员及教授级高级教师20人,博士8人,特级教师15人,均与课题负责人有过成功的专业合作,研究课题助推本职工作,易出成果,且成果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4.5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主持人所在教育局将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所在单位研究条件为江苏省内一流,研究资料丰富,研究设备齐全,研究时间充裕,将积极为国家级立项课题提供充足的配套经费。本课题研究者均为省市区教师培养负责人,组织网络健全,研究能力较强,研究经验丰富,课题研究与本职工作密切结合,保障条件优越。

五、预期成果

第四篇:课题申报方案1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续)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2011-02-08 17:35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奉贤区塘外中学

陈春美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能均衡发展,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愿望。教学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牵绊着一切的教学活动,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是迫切而必要的。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等若干文件也积极提倡教学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者来沪打工的民工子女,近几年来,虽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学校的数学成绩与区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学习方面还有一大批没有脱困的学生。为了向区县重点中学靠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们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因此,依托着学校的指导思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如何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走出学习的阴影,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学困生的成长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教育专家、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中国人民教师》杂志,曾专门阐述学困生的几大困惑,并提供老师及时、有效的辅导案例,同时指出“(1)辅导要与激发兴趣有机结合起来;(2)辅导要新旧结合;(3)辅导要重点突出;(4)辅导中要争取家长配合。”许多优秀的教师结合着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出了新观点,新思想。如:袁妙月(河南省洛阳孟津第一县直中学)发表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的观点,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不同的学生。黄鸿基(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杏坛学校)谈论了在辅导过程中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心理上让学困生不再怕学习,给了很好的指导。李瑞菊老师(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从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改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进步、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并做好学法指导以及对学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差工作等方面对数学学困生辅导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有关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今年来已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小学把它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制度来推行。我们学校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研究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农村初中数学的研究中,学困生已成为教学最大的问题,但通过有效策略可让学困生脱困,重燃学习的信心,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确定为研究课题并申报,作为学校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中的一小块,旨在通过研究有效的差生转化策略,使得农村初中数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希望材料能为其他地区数学发展提供素材。

二、关于情报的评述

2001年7月,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可见,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学校的支柱,老师要给学生机会,给学困生更多的爱,让他们也能进步发展。

“学困生”这个概念从1962年Kirk首次提出至今己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非常关注学困生的问题。1981年,美国学习困难联合会(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7年,美国教育总署(United States Office of Education)分别给出了学困生的定义。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分析理解。

“学困生”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各类研究者开始探讨学困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学困生的行为模式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使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由可能性成为现实性。20世纪7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展社会学家Norman.Long创立的角色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是整个动力系统乃至人格角色偏差造成的,本身无法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的特定帮助以改变他们的社会角色;前苏联教育学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圆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原因有两个:学习的可能性和教学的、发展的、教育的社会条件,前者与后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若干同心圆组成的圆表示。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学者北尾伦彦的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可分三个层级,一次性因素是直接相关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法、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等因素),二次性因素、三次性因素是间接相关因素(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环境因素)。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日本教育界往往通过学习困难学生“治疗日”来进行教育帮助,这种方法是大阪的一所中学提出来的,这些材料为我们调查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我国,国家教育部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和教育》课题列入了“八五”教育规划课题。成立了许多专家小组在全国23个省(市)80多所教育管理研究会进行协作研究的实验研究。对初中学困生进行了界定、分类,提出学困生的成因包括学生的主观原因,如消极心理、缺乏学习意志、内在动机、明确的学习态度等,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教师的素质、学校教育思想等,有相应的学困生学习能力障碍筛查量表、判断标准、统计分析方法,并针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学习系统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元曾在青浦县进行“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顾怜沅领导的数学教改实验小组自1981起,针对青浦县中小学学生,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结构归纳为五个环节:(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3)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4)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5)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细目,及时回授调节。并总结出包括“诱导一尝试一归纳一变式一回授一调节”等步骤的“五步”教学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山东泰安师专主持的“初中数学差生的转化”教学实验中,对当地12所中学的30个教学班的2500名学生进行了专题研究,最终提出:只有将差生进行分类研究,“分类”转化,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西南师大王秀泉的“指导自学精讲法”,国西南师大陈重穆先生的“GX教学法”,梁威等人(1996)则提出使用数学学习反思卡,分层测试卡,矫正学生的数学学习障碍等等对差生转化策略都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些为策略的形成提供了方法。

上述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理论以及观点为我们的差生工作提供了借鉴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但我们发现以上的研究着力于整个差生队伍,对于农村这一片的研究不多,对于我区我校来讲,农村学校较多,差生占着很重的比例,现状比较严峻,我们急需符合本区本校自身特点的差生转化的策略、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上述教育理论的同时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利用近两年我校先后与两所实验性示范学校的结对互动的契机,可比较农村差生与城市差生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了解差生的心理发展与改进措施,更好地推进二期课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三、相关概念界定

学困生:个体在获得并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面临明显困难而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的不同类型的人。

转化:将学习数学较困难的学生,通过教学干预,使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有序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

四、理论依据

学困生转化理论,通过对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让学困生从不懂到懂,从灰心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逐渐完善学困生的知识体系和社会能力。

校本教研理论,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

2011-02-08 17:36

五、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现状基础上,分析学困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探索农村初中解决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2、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1)学习研究校本教研、学困生案例和转化的相关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2)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主要调查学困生的课前学习能力、课堂反应能力、课后作业的完成量、对数学学习的态度等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学困生转化特点探析。

主要包括:学困生数学知识水平提高的循序渐进、学困生数学学习期望的攀升。

(4)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主要包括:学困生学习能力改进(优先检测、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实践、优先批阅)、学困生心理定势改变(爱心、细心、耐心、恒心鼓励)。(5)学困生转化的意义和理性认识。

学困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只有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同时也符合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体现着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研究计划

1、主要思路

研究者通过研修和学习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通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现状调查与分析、学困生转化特点探析、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建立师生互动的体系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通过学习、交流、互助、总结提炼出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加快学困生成长的步伐。

2、研究计划

前期研究阶段:2010.3-2010.6

2010.3-2010.4 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下,确定研究内容,研制课题研究计划。阶段成果:课题申请书

2010.4-2010.5 “辅导”、“有效性”及校本培训的相关理论学习,有关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讨论交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阶段成果:情报综述

2010.5-2010.6 教师对学困生的了解(问卷)

教师已有的学困生辅导方法调查(问卷、座谈会、听课)

研究方法:调查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

实施研究阶段:2010.7-2011.6 2010.7.1—2010.7.31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界定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成果形式:目标设计

2010.8.1—2010.8.31 确定提高转化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制定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形式:实施方案汇总

2010.9—2011.1 第一轮农村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方案实施 研究方法:经验筛选法

成果形式:培训过程的叙事报告,案例汇编

(一)2011.2.1—2011.2.28 中期总结对第一轮方案的分析、反思、完善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 成果形式:中期报告

2011.3—2011.6 第二轮农村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方案实施 研究方法:经验筛选法

成果形式:案例汇编

(二),分阶段成果报告 总结阶段:2011.7—2011.8 2011.7—2011.8 分析农村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有效性的效果(1)研究资料收集整理(2)培训活动效果分析(3)撰写总结报告(4)领导论证会 研究方法:分析法、评价法 成果形式:课题总报告

七、研究创新之处

本科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从农村、乡镇学校去分析学生存在的数学问题,使得学困生的发展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工程。本课题研究真正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既从宏观层面研究学校对教学管理的策略,又从微观层面探索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策略。

同时,在学校课题的指导下研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通过有效的价值引领、艺术引领,不同年级的数学任课老师学困生辅导策略的反思能力的发展、反思习惯的形成有了外部支持的保证。

八、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1、校领导的重视和区科研专家的大力支持

本课题被列为区重点立项课题,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区教育发展研究室专家们的大力指导、关心与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2、课题研究有扎实的现实基础。2009年我校和古华中学签约结对,古华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带动着我校的发展,通过两校的结对互动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农村学校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本质,更好地解决问题。

3、课题组成员有着较强的钻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由数学组构成,这支年轻富有朝气的数学组,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活跃性。在公开课的演示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所任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4、课题管理科学、规范,能确保研究过程扎实深入。

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中对课题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在过去长期的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各级各类课题都严格按照规范开展研究,有效确保课题研究过程的扎实深入。

5、研究经费充足

本课题已列为学校“反思力研究”课题的子项目,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学校行政已划出一定科研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第五篇:高效教学心得体会1(模版)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

经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可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高效吗?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总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

牛家牌中心小学

赵贵福

下载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效教学方案总课题201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管理工作总1

    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睢宁县苏塘中学赵荣军2014.1 本学期,根据李校长的安排我继续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同时还监管学校党务、计生工作。在校长的直接带领下,本人刻苦学习、扎实工作......

    教学课题1[精选5篇]

    教学课题: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 授课时间:三课时 单元目标: 1.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

    高效课堂导入策略课题阶段计划1

    «高效课堂导入策略»课题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活动阵地,通过多方位的评价,实现高效......

    课题1

    课题1.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收集资料。 教学......

    课题1

    模块四:汽车制动系统 课题一:鼓式制动器的拆装 一、实习准备: 1、工具:多功能套筒扳手一套、双头两用扳手一套、钳子、螺丝刀、桑塔纳2000轿车专用工具一套 2、教具:普桑整车一台......

    高效课题心得体会5篇范文

    高效课堂心得体会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

    课题研究总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要求一、总体要求 1、课题研究报告立意要高,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力戒纯理论知识; 2、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资料翔实;统计科学、准确;分析透彻、深刻、精......

    总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第一阶段总结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 《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接劳动力市场案例研究》 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单位:敦煌艺术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调查内容: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