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云课堂APP的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探索
基于云课堂APP的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探索
摘 要:文章探索了在高职院校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中应用职教云课堂APP的教学过程。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情况及《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此课堂中应用云课堂APP来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其次,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云课堂APP与传统的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复习三步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最后,总结现有的实际应用经验,为其他高职专业基于云课堂APP的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飞机构造基础 云课堂 教学过程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10-02
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教师灌输内容,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而有待改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渐应用,基于此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早期部分学生由于各?N原因未能得到完善的终端设备,导致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如今,移动个人终端如手机、平板在当今高职院校学生中普及率极高,特别是手机。那么,学生只需下载基于云技术的课堂教学APP即可随时随地实现在线学习。
云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与即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本文以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智慧职教云课堂APP下做好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复习这重要的三步教学过程,以此为其他高职院校使用云课堂APP来充分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供参考。《飞机构造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及教学现状分析
1.1 授课对象分析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一般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后续的实训课的桥梁。
我校学生也具有高职学生的一些普遍特点,如: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只停留在应付考试;学习基础差,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多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玩游戏,学习方法不当等。
1.2 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的《飞机构造基础》是基于民航行业标准和机务维修工作过程,以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普遍使用的主要机型为例,主要向学生介绍飞机结构、重量与平衡、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飞行操纵系统、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防火系统和防冰排雨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需考取的民航维修基础执照内容紧密联系。而该课的特点是涉及知识点多,且有些较抽象,课本图片不清晰或与现役飞机略有不同。最终导致教师授课量大,学生学起来吃力,不易理解,就放弃听课,授课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在智慧职教上建设的国家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备选库),我校教师引入云课堂APP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授课对象为16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该授课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职教云课堂APP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职教云课堂APP简介
职教云课堂是利用智慧职教上已建设的资源库或已有的资源构建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的专属在线课程,而智慧职教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平台,类似慕课,即不同的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均可在这个平台上创建一些专业课程及学习资源,供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所以,智慧职教属于资源库的建设层面,职教云课堂属于资源库的应用层面。职教云课堂使用版本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终端分为网页版和APP版。教师可在职教云课堂网页版上添加资源、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发布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导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可在职教云课堂上加入班级、学习并下载资源、参与课堂活动、课后答题、查看自身评价数据等。而移动APP版较之网页版,界面友好简洁,功能清晰实用,使用易上手,兼之个人终端的普及与使用灵活,在我校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2.2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课前,教师根据需讲授的内容导入相关的预习资源及小测验到职教云APP中的“课程设计”下相应的知识点。
教师导入预习资源及测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在职教云APP网页上传资源导入,第二种是导入在智慧职教上已建好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下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资源。
教师在预习资源的选取上,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直观体验感,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所以尽量选取相关的短视频。如课程第一章《飞机结构》主要讲解机翼及机身结构,网络上视频极少或不适合教学,那可去飞机维修厂录制课程所需要的详细机翼和机身结构视频。在上传视频时,可设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据此视频内容,回答思考题。同时学生可对资源评价、提问及纠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互动情况进行答疑和评分。
教师在测验的选取上,应注意题目数量不宜过多,6~8题最佳,学生能快速完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强其积极性。
教师完成课前预习资料后,即可在教师版APP上给每个班级发布公告,学生在学生版APP上即可接收公告,查看公告并按要求完成预习。
这种在课前相互反馈的学习行为可使教师调整适合学生预习的资料,也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评分机制能督促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3 课中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分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而在职教云课堂APP上“课中环节”的签到、分组、头脑风暴、讨论、提问、测验和投票等功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些方法。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A》课程是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可利用“签到”功能进行快速点名,让学生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
教师如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则可利用APP里的“投屏演示”功能,将存放在职教云上的“课程设计”里的教学课件通过与电脑连接,投影到屏幕上,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携带存储教学课件的U盘的不便,也方便学生在所讲的每一张PPT,每一个短视频下进行评价、提问、纠错及做笔记,通过这个过程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教师可根据该课程知识点较多的特点,利用云课堂APP里的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选择知识点来准备资料,制作PTT,然后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云课堂APP上自由投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投票,选出组内贡献大和贡献小的成员,分别进行奖励和惩罚,以此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这种网上自由投票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同学之间的尴尬,体现了公正性。
另外,在教师讲解及答疑过程可进行互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或讨论、提问等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提交至APP上。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只需快速浏览讨论结果,筛选一些好的结果进行点评并奖励,对一些错的结果要及时纠正,并重点讲解,但是对一些提交了与主题完全无关的结果的同学应进行适当惩罚,防止其恶意扰乱课堂秩序。
所以,通过在课堂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另一方面,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拉近学生与教师的之间的距离。而所有这些课堂互动的行为都可以记录在云课堂APP上,教师可据此对学生总体表现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4 课后复习
课堂结束后,学生可在APP上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据此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后可针对本节课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重点、难点;使用APP里的“作业”功能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云课堂APP上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一定要设置作业完成时间,施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戒除学生拖拖沓沓的恶习。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础》课程内容是紧扣民航维修基础执照考试题库,所以,客观题较多。那么学生在APP上答题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目的。而教师也可以在教师版APP上进行批阅与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也可查看学生的错题情况,从而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复习。云课堂APP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方便教师对平时成绩的统计。结论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维修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涉及飞机多个系统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以下结论与建议:
(1)职教云APP是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坚持职教云APP的同时,应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职教云APP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各自专业课特点相互融合,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建设。
(2)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本领,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制作,不断丰富职教云APP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职教云APP功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金陵.不落俗套,创新英语翻转课堂――读《翻转课堂:“主体”与“主导”的华丽转身》有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z2):70.[2] 王彦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5(21):154.[3] 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5(6):56-58.[4] 李琳琳.浅谈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云课堂移动App授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182-182.[5] 郭小艳.高职云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以《〈海底总动员〉微课制作》为例[J].智能城市,2016(12):150.
第二篇:基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多元考评体系探索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多元考评体系探索
摘 要 教学考评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正确认识教学考评,就要深入理解其基本要素,实现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内容多维化、考评形式多样化和考评功能多用化。结合“果蔬贮藏与加工”教学实践,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多元考评体系构建,包括理论知识的期末笔试、实验实训的过程考评和平时成绩的形成测验。
关键词 高职教育;学习过程;多元考评体系;教学考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60-04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专业课程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是其实施途径,质量是其生命线。考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工具。
一、教学考评的基本内涵
教学考评隶属课程评价的范畴。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可见,教学考评是课程评价的狭义表现形式,即是对课程教学活动结果的价值判断过程,从学的角度反思教,目的是不断完善课程以达到价值增值。教学考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2],具有检验、反馈、决策、导向、激励等功能。
正确认识教学考评,就要深入理解其基本构成要素。基于主体来说,考评具有指向性,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基于内容来说,考评具有发展性,是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本理念;基于形式来说,考评具有多样性,是要结合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横向与纵向;基于功能来说,考评具有导向性,是为了改进教学。高职教学考评是作用双方在实践活动中的螺旋上升过程,具有积极导向与价值判断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
二、教学考评的四个转变
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考评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就要端正考评目的观,摒弃传统考评的片面性和功利性,从考评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突出考评的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考评的反馈调节和改进提高功能,全面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考评主体多元化
传统考评以教师为主体,基于考评标准和教学制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当事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足够发言权。把学生作为考评的主人,让其树立参与和责任意识,有助于释放其自然个性,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考评的客观、公正、有效,也是尊重教学的一种体现。同时,要充分吸收行业技术骨干及毕业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考评,实现政府权威性、院校专业性和社会公正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一[3]。
(二)考评内容多维化
传统考评以理论知识为主,知识本位尚未让位于能力本位,结果是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考试的“背多分”,一些学生靠“临时磨刀”也能取得好成绩,出现了差生抄袭为及格、好生抄袭为评优的不良风气,造成了考评客观性、效度和信度的缺失,不符合高职教育本义。对于职业教育,多维度考评极为重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实用和应用,能力的职业和实践,素质的专业和全面,有利于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和应是。只注重学生显性知识和技能的量化考评,不利于其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等隐性能力的培养,也与高职教育“人本”、“立德”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三)考评形式多样化
传统考评过度强调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通常依据期末笔试分数将学生量化分级,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质性评价关注不够[4]。考评过多强调统一性,强调评价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单一尺度和统一标准来测试所有学生[5],难以保证考评的科学合理。为了全面考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考评要兼顾静态终结性和动态过程性、定量刚性和定性柔性、纵向比较标准性和横向比较全面性,使教学考评的功能最大化。
(四)考评功能多用化
传统考评误当手段为目的,过分看重其在检验学生成绩、评奖评优、推荐选拔上的功用,考评完毕就意味着课程终结,因缺乏考评的反馈机制而成为一个封闭的死系统。课程评价可以承认评价对象之间发展的差异,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这种差异,而是要从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到适合评价对象改进与发展的方法,促进评价对象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6]。评价标准不仅是对与错,还存在比较效应,应将教学考评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采用建议和意见作为考评结果,充分发挥其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评促改,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
三、过程考评的教学实践
考评是教学的一部分,与教学承上启下相辅相成,而不应把考评从教学活动中游离出来。过程考评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利益诉求,实行多样性的动态过程跟踪,应对考评功能重新定位,充分挖掘其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果蔬贮藏与加工”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农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果蔬采摘后贮藏保鲜技术、熟悉常见加工工艺、了解创新(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提高产品保值增值和质量安全意识。结合课程教学思考,对考评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考评应用等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改变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考评现状。
(一)考评体系重构
重构考评体系主要是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考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建构。要确定考评对象,设置考评项目、明确考评形式、制定考评标准,进行考评实施与反馈。理论考评体现实用、够用和应用,积极与职业岗位接轨;能力考评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包括实践教学考评和平时成绩形成性考评。
1.理论知识的期末笔试
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考评改革,并非是要对传统笔试取而代之,而是辩证取舍、合理整合,关键还是对试卷结构的优化。考评形式可采取半开卷形式,一种情况是学生带限定资料进行闭卷考试;另一种情况是完整试卷分试卷Ⅰ(闭卷考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和Ⅱ(开卷考评知识理解和应用)。题型要多样化,多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少一些死记硬背的闭合性题目,注重试题的代表性和层次性,重点考评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设置选做题和拔高题,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实现考评对象的差异化。剖析考评知识点、试题类型和权重分配,对试题进行编码,构建和完善课程试题库。通过这种期末笔试的优化,主要是提高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总结和创新实践能力,保证考评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2.实验实训的过程考评
实践性教学考评主要面向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的操作层面,项目设置是关键,要能够覆盖课程主要知识和能力点,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考评过程包括操作过程和总结报告,最好实行小班教学,与实验实训管理人员、行业人员共同监督过程操作,必要时也可借助监控设备,重点考评学生的分组情况、参与程度、操作规范、安全观念、责任意识;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完成,包括文体结构的规范与完整、结果的分析与说明、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创新性,见表1。通过实验实训操作与总结报告撰写,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和创新意识。在考评过程中,灵活运用分数和等级判断,规避印象分,有针对性地给出评语,指明学生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3.平时成绩的形成测验
平时考评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协作配合程度、情感意志和创新思维等,使学生的精力从追求分数高低过渡到享受学习过程、体会课程内涵上来。根据不同考评对象的特征特性,综合应用学习汇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调查报告、阶段测试等形式,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学习,建立学生学习考评档案。平时成绩的形成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更关注综合职业素质。学习汇报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表达能力;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角色扮演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换位体验;分组要科学,分工要明确,讨论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沟通和交流能力;调查报告是要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工具使用、分析总结能力;阶段性单元测试,使学生知悉宏观知识脉络,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和考评的连续性。通过这种一次变多次、集中变分散、结果变过程的考评形式改革,实现学生由“厌考”到“乐考”的转变,见表2。
(二)过程考评实施
根据考评的内容和形式要求,采用教师、学生和行业人员三结合的考评模式,实行加分而非减分原则。做好学生分组,实行自评和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但学生的评价意识薄弱,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故教师应加强引导、制定标准、做好示范,让学生给出评价的理由和依据。教师评价时对学生的熟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应“对号入座”,要与学生一起建立每个人的考评档案。过程考评体系中形式的选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综合的,考评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能力又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要求。与标准参照评价相比,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更重要,要把学生好的想法吸收进来,在不断完善考评体系的同时让考评本身更合理、有效、公平。
(三)考评结果应用
教学考评不仅仅是在特定时间给出学生一个量化的判断标准满足其毕业要求,也不是理所当然所认为的教学任务完成,使教师获得功利性的心理安慰。教学考评并非课程的单线终结,而是循环往复的始点。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和诊断教学活动的手段,执行反馈的标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从中发现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积极改革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考评的本义。
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基于学习过程的多元考评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实践这种过程性考评,就是要以考促学、以评促改,发挥教学考评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用。当然,构建适合的教学考评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积极探索,就会逐渐实现教、学、考、评四者的循环统一。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2学年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kjxyjg1218,主持人:史建磊)
参 考 文 献
[1]杨晓敏.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45-146.[2][5]周芹,曾祥麒,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4-6.[3][4]张弛,王军红,张磊.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6):14-17.[6]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44-48.Abstrac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a scientific judgment of the valu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results.A correct view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basic elements,make multiple subjects,multi-dimensional content,diverse forms and multi-function.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was set up,characterized by process control,including the final written exam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process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and usual formative tests,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and process”.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process; diversificed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evaluation
Author Shi Jianlei,lecturer; Huang Zongan,lecturer; Zai Wenshan,associate professor of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nzhou 325006)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学概论》 课程教学
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赵会鹏(1985-),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第四篇:高职《餐饮服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高职《餐饮服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项目化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任务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在高职《餐饮服务》课程教学中,根据餐饮服务工作岗位的需求,以餐饮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餐饮服务 高职
开发和实施项目化课程被列为高职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餐饮服务》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项目化餐饮服务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模拟仿真情景中的任务进行操练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
高职《餐饮服务》课程的目标,应主要针对中高档星级酒店餐饮部门及大中型餐饮企业的餐厅服务员及餐厅领班等岗位,培养一批既具有一定责任心、有一定素养、有一定管理能力,同时又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本课程的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应以中高档星级酒店餐饮部门及大中型餐饮企业的餐厅服务员及餐厅领班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的。其中基层餐厅服务岗位主要包括迎宾员、服务员、调酒员和收银员,加上基层管理岗位餐厅领班,共五类岗位成为本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根据这些岗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所需能力,本课程应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素质目标三大方面设置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礼仪规范、五大技能、迎宾点菜、席间服务、结账收银、管理技巧;能力目标包括:操作能力、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素质目标包括: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
1、项目化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服务》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应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过程,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项目化为导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过程作为教学项目,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组织中体现“教、学、练、评”一体化。
具体来说,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即五大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的。但是教学项目的设计并非是将五大岗位的岗位职责和所需能力等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将上述知识和技能按照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过程进行重组,最终实现了课程知识体系的解构与课程重构,形成5大典型工作任务、11个典型工作过程作为教学项目。(如图一所示)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过程的确定,是通过向企业专家咨询、毕业生座谈及走访区域内有影响的相关企业等形式,在行业、企业、毕业生、业内专家、专业教师五方人士的建议与指导下来完成的。
2、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
2.1教学项目安排
教学项目设计应根据中高档星级酒店餐饮部门及大中型餐饮企业的餐厅服务员及餐厅领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设计。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课程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的从上岗前培训、餐前准备到餐中服务,直至用餐结束后的收尾工作等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再补充以基层管理技巧知识,来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设为5大工作任务共11个工作步骤。(如表一所示)
2.2学习情境设计
针对每个具体的工作过程,本课程还应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产品类型、操作流程或服务对象的不同,同时在考虑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了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根据餐厅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详细描述了工作情境,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明确教学条件及评价标准,并对每一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流程是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六部工作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来设计,依据本课程实操性较强的特征,本课程将六部工作法概括为“教、学、练、评”四个教学步骤。并且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中体现“教、学、练、评”一体化。
3、教学过程组织
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仍然是以每个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依据各教学单元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设计来组织执行的。在明确描述了工作情境,确定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阐明了教学条件、评价标准,并且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课可针对每个工作情境的学习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如表二所示。
本课程为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互动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练”这三个环节。教师描述工作情境,提出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学生展示方案,小组间互评,教师指导、评价并总结。通过这三个相连的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针对任务或情境,调动积极性,参与学习,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4、考核方式
对考核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中,本课程应打破常规的开闭卷考核形式,融理论知识考查于技能操作之中。考核形式为技能操作考试,在实践操作中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核分为阶段性测试和综合测试,应以形成性考核方式,针对课程5大工作项目的11个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且在完成每个大的工作项目的学习后,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5、教学方法
本课程可采用理论讲解、视频教学、实物展示、案例分析、示范教学、分组讨论、实训操作、情境模拟、指导练习、实地观察、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的特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授、实训室操作以及企业实践基地的实习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并且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上网,供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还可以设计学习任务书,上面列有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操作标准等项目,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有所依据。
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与骨干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学生也在节假日期间、寒暑假期间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内参与到企业的顶岗实践中,真正的做到在“做”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明.中职《餐饮服务》课程“任务引领型”教学设计初探.《文学教育》,2013.6
李明,男,黑龙江省佳木斯人,1981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旅游服务与管理。
第五篇:高职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职《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淑英
《园林工程制图》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基本技能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对于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不懂这门“语言”,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寸步难行。所以,能够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是园林行业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课程目标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变化,园林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走过的轨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技能+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提出不少新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和自学式等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无论那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吸取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优点,根据《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高职生源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总结出“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参与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工作流程是“明晰目标”→“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 →“成绩评定”。
1、明晰课程目标应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首先要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
是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椐此,园林专业教学计划对《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学习投影基本原理,制图的基本知识,严格训练制图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即要求学生根据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绘制出各种符合制图规范和要求的园林工程图并能正确识图。这种要求表明,知识只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低层次,通过听课即可达到,“技能”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层次,只有经过“练”和“用”才能达到。所以,《园林工程制图》课教学目标定位是识图绘图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素质培养,如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设计任务书我们把“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项目、素质要求等。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书。
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制图规则规范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笔记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练习巩固和初步运用知识,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验掌握程度。
技能项目,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将其分为①字体、②图线、③平面作图、④园林要素徒手画图、⑤三视图及尺寸标注、⑥园林规划设计图、⑦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图、⑧园林工程施工图、⑨结构施工图、⑩效果图及鸟瞰图共计10项。这些项目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以“任务书”形式下达,并明确教学目的、绘图要求、操作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一个项目都给出明确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技能项目是来自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了任务就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生产实践。
素质要求,素质是指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认真仔细、严于律己,使学生能够承受压力与挫折、使学生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等是每个教师时刻应尽的职责。专业素质=知识(K)+能力(S)+态度(A)。态度决定成败,态度是素质的综合表现。
3、学生完成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成绩评定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教师综合考察给出成绩。成绩
分为 “优秀”(95分)、“良好”(85分)、“中等”(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5分及以下)五级。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过程”和“成果”。在过程中评估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例如字体练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张,坚持一学期,依据数量和质量给出该项成绩。图线练习的绘图质量要求是:格式规范,图面整洁,图线粗细分明,线宽一致,图面布置均匀,尺寸标注准确。评定是标准:六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即为“优秀”;五个方面达到即为“良好”;四个方面达到即为“中等”;三个方面达到即为“及格”;四个方面未达到即为“不及格”。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注重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不是以两学时为单元组织教学,而是以“完成某种技能项目任务”为单元制订授课计划。这一点与项目教学法相似。
1、提出知识学习目标,进行理论教学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尽量不用模糊动词,如学会、掌握等,而要用易测量的有确切结果的动词,例如叙述并解释基面、画面,默写点的透视特性,抄写透视图基本术语等。让学生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或进行理论教学后独立完成。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查掌握程度。在理论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抓要点,此时,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准会”状态,说不会,又知道一些,说会,又不会用它解决问题。
2、提供简单习题,实施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在课堂上画图,有些同学始终不愿动手,教师要鼓励,要督促,除让个别同学上黑板做外,可把练习当作小测验,记录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如何使训练切实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习题能体现知识要点、难点、易出错点等。例如,在学习点的透视的画法时,让学生练习点在基面、点在画面、点在画面前、点在画面后、点的高度等。这个过程强调了实用技能的获取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反复练习、苦练和精练。通过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提供“技能训练任务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这个制图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会综合表现出来。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就每一个项目任务
来说,都有质量评定标准,告诉学生完成任务不能仅仅达到及格,而要鼓励学生“创造优良工程”,鼓励但不强求。如学生甲是优秀,学生乙是良好,学生丙是不及格等,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就此结束,而要在向学生反馈这些评价信息时,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二、第三遍,甚至更多。告诉同学,相信自己后一次会比前一次做的更好,并且关键是老师会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次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称之为单项记优)。假如学生丙第二遍的成绩提升为及格,第三遍的成绩提升为良好,第四遍的成绩提升为优秀,那么学生丙在这次技能项目训练中的最后的成绩也和学生甲一样是优秀。这个过程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任务驱动法”的名称也来源于此。它最有效地发挥了 “教师导”、“学生学”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在知道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制图的规范要求,具备了得心应手的绘图技能,体现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许,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的基础好,或者,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聪明,但是只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态度,能勤奋、努力、下功夫,学生丙是可以赶上学生甲,超过学生乙的。就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塌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宝贵精神,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良好习惯。这个过程还发挥了控制和调节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学生的起点是高还是低,都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综合素质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任务书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绘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参与了未来工作中的任务,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下来,学生也有了几十张不同种类的制图成果,显示了绘图的基本功,也显示了学生的成就和能力,为学生的就业自荐书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也使大部分学生有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学生激动的说,我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优秀,我要把我画的这些图拿回家让父母看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学得知识”,“练的绘图技能”,“养成良好素质”。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1.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向导”“引导”“指导”上,当代教师的职责决不是仅限于书本的、固定的知识的传授,而要将知识作为活性的培养基,以一种探索精神和灵活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上。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看教师教给了多少。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2.完全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知识只是达到提高技能和素质的必备条件和桥梁。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
3.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力图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法中,教师只是按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任务”,至于如何完成,那就是学生的事了。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地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4.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明确地列入教学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求。
5.考评方法独特。单项记优,多项累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素质,既全面、又真实。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地成果”。在过程中评价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学生的成绩是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反映。
四、教学效果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前学生学完制图课,制图能力普遍较差,给代专业课的教师造成好多不便。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例如在综合训练任务中,绘制《总体规划设计图》、《园林建筑平面(立面)图》、《园林工程剖面图》、《园林建筑透视图》等等,使学生的制图技能真正体现了专业的需要。2000级学生的不及格率是25%,平均成绩只有67分,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提高了。2002级,学生的不及格率下降15%,平均成绩提高到74分,2003级学生,不及格率下降到5%,平均成绩提高到85分。重要的是成绩的内涵不同,前者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2.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过去教师上课,不停地讲,不停地绘图演示,口干舌燥嗓子痛,满身粉末胳膊捆,画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在下打哈欠。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精讲与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的多,学生听不懂,又很被动,自然就没有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每堂课都有收获。做得好的当堂表扬,不能完成任务的后进生给以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4.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和训练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脑、动手,不会做的学生以下子就会显示出来,一方面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因人施教。
5.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任务驱动法最有效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作者简介:张淑英(1964-),女,副教授,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园林工程专业项目,担任《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