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党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党校经济管理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余桂兰
【摘要】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党校经济管理课教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各级党委对其的关注和重视也不断加大,为了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何改进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各级党校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党校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级党校要运用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总结经验,将党校经济管理教学与现实经济发展相结合,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结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得到更好提高。
一、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训模式单一
由于党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党校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狭窄,只侧重于党的基本理论的教学,这样的培训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受到局限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2、师资力量不足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校都将经济管理课程作为领导干部进党校培训的主课,同时,各级党校建立了经济管理教研部。在现实中各级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较低,以至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各派党校亟须建立一个师资力量充足且教师能力水平高的经济管理教学团队。
3、学员条件不同,给教学带来困难
由于学员自身专业分类、学历程度、工作岗位的不同,导致其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影响了其本身的知识构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党校建设不够
各级党校由各级地方党委管理并投入建设,由于地方党委对党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党校建设的投入,严重影响党校的发展。许多党校长久没有开展干部培训或只开展很少的培训,党校教师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党校经济管理课的教学开展。
二、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解决措施
1、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解决措施
具体表现在:(1)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该呈现出多样化,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够成功地提高学员对教学的兴趣,提高学员对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也提高了其自身的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转变也是尤为重要的,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式外,还应大量运用案例式、研究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增强党校师资力量.党校应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应对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增加教师人数,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且经常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优厚的师资条件。(3)改变课堂教学的困境.由于学员们专业、学历等存在差异,其掌握的经济管理知识层面也存在不同,对此情况,校方应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学员的学习发展。还应根据学员职位的不同加入相应的经济管理内容,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学以致用。(4)强化党校工作人员和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党校领导机制,对教师的 2 职责进行明确阐述,规范教师的言行,加强对党校教师的管理,为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运行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针对党校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要根据党校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学,为学员与教师提供充足的环境与资源,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2、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方式的创新
提高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的教学以经验式教学为主,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分析问题,并且交给学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联系自身,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讲授,从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授课成效。二是对学员进行启发性教育,使其学会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看法,真正地融入课堂,互相交流。三是教师应提高个人魅力,只有将自身素质修养提高,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对学员的教授也应循序渐进,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员兴趣,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要领,灵活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和自身素养。
采用研究式学习:它是对经济管理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经济管理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础是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灵活为保障,这种方式体现了经济管理教学的独特化,将虚拟教学成功地付诸实践。一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应明确地掌控课堂模式,分阶段化授课,通过课前引导、个人研读、小组讨论、总结分析四个阶段将授课内容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加以整合,对学员进行相应指导,最终使师生都受益。二是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应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员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理论联系实际,3 自主理解经济管理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度依赖他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三是促进学员学会举一反三,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掌握问题要领和精髓,尝试多方位思考,制定出实用的学习方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
各级党校需开创新的教学模式,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党校改革实施纲要》,与时俱进,形成的教学模式应为教改实验班式。重研究、重能力、重参与等是这一新型模式的特点,一是要强化组织学习的功能,准确地抓住组织学习的特点,实行课题研究学习应以组为单位,把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同时,理论的学习是基础,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运用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解决问题。二是注意对知识的领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研究。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方法的运用,在实践中感受方法的可行性,增加知识的积累,为解决问题引导一条正确的道路。
四、结束语
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好其理论知识,才能在这一领域进行新的突破,才能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事物的更新不断加快,党校教学也将面临诸多问题,只有与时俱进,全方位思考和研讨这些问题,才能为党校建工作开辟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参考文献
[1]洪峥.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意义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3(05).[2]项建军.关于新时期党校教育管理的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04).4 [3]王健.党校经济管理课设置的若干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第二篇: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目 录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村经济管理现状……………………………………………………………………………1
二、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困惑……………………………………………………………………1
(一)认识不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法规不健全…………………………..………………………………………………….2
(三)权责不对等……………………..……………………………………………………….2
(四)队伍不稳定………………………………………..…………………………………….2
(五)经费不保证……………………………………………………………………………...2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2
(一)必须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必须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3
(三)必须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3
(四)必须保证农经工作开展经费……………………………………………………………3 结束语...........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内容提要】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一项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与分析
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和调解农村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这些经济利益关系直接反映在农村的土地承包及流转、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只有将这些经济利益处理好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厂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健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经部门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两大主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农经工作主要突出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抓工作:
一是强化减负责任,落实惠农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严防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规范村财管理,加强村财审计,从严查处问题,进一步理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基本制度,抓好土地承包,拓宽工作思路,搞好土地流转。进一步放活土地流转市场和做好土地经营文章。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发展模式,切实有效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是完善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教育管理,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建设一支风清气正的农经干部队伍。
二、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困惑(一)认识不到位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少数基层领导不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减
负就是给乡镇找“茬”,村财乡(镇)代管是给村干部出难题,土地换证、土地流转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做起来应付了事。乡镇经管干部大部分时间充作乡干部使用,不知如何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农经工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二)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职能。执法内容多。任务重。政策性强。但由于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农经部门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农民负担监管、土地合同纠纷调解、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责权不对等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工作面广、工作任务重、工作责任大,尤其是农民负担监管,是“四个确保”之一,可谓责任重大。但农经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无地位、在领导心目中无位置,在工作开展中有责无权。
(四)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经干部调换随意,人员调换后不能及时补充,导致乡镇农经干部短缺。农经干部随时被乡镇抽去从事统计、办公室等其他工作。导致无法安心工作。
(五)经费不保证
农经工作虽具有一些行政执法职能,但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部分乡镇财力有限,农经工作正常运转艰难。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一)必须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经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长久不变 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民负担工作更要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大力开展审计监督,这就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它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各级政府切不可忽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解决当前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农民负担反弹问题、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土地延包纠纷问题,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只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使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二)必须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
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都是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虽有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几部法规.但农经部门配套的法规少,执起法来仍无章可循,不敢理直气壮。应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确保农经执法顺利开展.确保农村经济秩序大局稳定。要加强对农村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农经部门的一
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热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大力推行“村账乡代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账目不清、收支不明、监督不力的问题,要继续抓好财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内容,完善财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逐步实现农村有关经济事务的全方位、全时段公开。要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每个乡镇至少要选择2个以上的村作为审计对象,重点开展对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农村“一事一议”及其它专项资金审计,要加大审计处罚力度,对违犯纪律、触犯刑律的一定要移交纪检、司法部门依纪依法处理。要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
(三)必须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农经部门工作职能多,工作任务重,工作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线长面厂,队伍现状与担负的工作极不相称,亟需加强队伍建设。要配齐配强乡镇站所人员,解决“有人干事”和“能够干事”的问题;要保持农经队伍稳定。解决农经干部 不务正业 的问题;要加强农经队伍的管理,强化农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逐步提高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作风踏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农经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加强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没有完全到位,“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远没有从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随时都有可能反弹。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强化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农民负担不反弹。特别是财政部门要保障减负工作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纪检、监察、物价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减负执法检查活动,对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要实行重点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各涉农收费部门要严格执法,定期向减负部门如实汇报收费执行情况,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要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负责制和涉负部门“谁分管、谁负责”的部门分工责任制。
(四)必须保证农经工作开展经费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还是偏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财政扶持标准低。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经费短缺.农经工作保正常运转艰难等等。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事关农村经济运行安全,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应保证业务工作经费预算,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结束语
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过去大集体时期,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的今天,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的时期,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柴宝山.经济管理---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2]杨平.农村经济管理[M].东京:日科技联出版社1998:136.[3]张卫东.对外贸易管理[M].东京:日科技联出版社1990:56.[4]刘洪恩.经济法简要[M].浙江: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26.[5]刘小刚.关于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J].上海经济1998b:12.
第三篇:农村党员信教问题研究分析及对策
党员管理、党员教育是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党员管理、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信教群众较多的多民族聚居区,加强对信教党员教育和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党员信教的特点
⒈隐蔽型
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就偷偷信教。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但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在调查中其他信教群众对其抱有极大地同情心。
⒉普通型
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育的主要群体,通过教育,很容易站到组织这边来。
⒊离退休的干部居多
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多数,农村干部主要是中老年以上。
⒋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
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肓。
二、党员信教原因
任何一件事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及原因,党员信教问题的产生也有其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
⒈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
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我们的党员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确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来支撑,那么一些意志薄弱、党性不强、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
⒉部分基层组织软弱缓散,缺乏战斗力
俗话说:“人坏变心、树坏烂根”。凡是基层组织薄弱的地方,这种问题就比较突出,村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这是导致党员信教的外部环境因素。基层组织软弱,不能大胆的管理宗教活动、宗教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甚至有些村级干部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宗教教职人员,对一些不良现象听之任之,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
⒊经济、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党员信教问题,我们不能单纯看成是党员个人的问题。古人云:无事生非。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大部分农民家里的地一般情况下一两个人就能应付得了,而且农活随意性大,所以劳动力相对过剩,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以宗教为职业,而另一部分人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农村文化生活还很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不会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理论的接受,更有一部分党员根本就不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在有些地方表现的尤为突出。
党员信教,危害巨大,它不但损害党的形象,侵害党的肌肤,而且如同我们身边的一颗炸弹,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信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仰宗教本身就是立场不坚定的表现。基层党员是群众中一员,是群众的表率,本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相反却信仰信教,这些人的言行影响的不是一两个人,可能会是一群人,一村人,危害可想而知。
三、解决党员信教问题的对策
⒈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严把入口、疏通出口
“治国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发展党员每个环节都体现公开、公正原则,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杜绝一些思想不合格的农牧民进入党的队伍。加强对现有党员队伍的管理教育,自觉划清宗教教义和党的宗旨的界线。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我们的党员教育成为真正的无神论者和唯物论者,培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
产主义战士。其次在党员管理中要疏通出口,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对信教党员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教育,对笃信宗教的要坚决踢除党的队伍,使每一个党员都清醒地认识到性质的严重性,都应当受到党纪的处分,马克思主义是每个党员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⒉加强对退休干部的管理教育,做好“三老”人员“两个待遇”的落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规范丧葬殡仪活动,大张旗鼓的表彰优秀的退休老党员,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使他们有一种荣誉感、责任感,从而影响和带动一大批老党员为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遇事多掂量、多权衡,孰轻孰重才能看得清、辨得明。
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继续开展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核心工作是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使我们党的组织对党员来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把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来抓,使其规范化、经常化。规范无职党员上岗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党员有事可做,靠过组织生活,真正实现普通党员相互间的监督和自我管理。另外,借“文化年”的东风,切实加大投入,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无神论宣传和党员先进性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让先进的文化有力地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领域。
⒋加强对宗教的管理
党委政府和宗教管理部门从加强对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管理入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宗教的管理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大张旗鼓地开展“五好宗教人士”的活动,树立爱国爱教的模范。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抵制违法,打击犯罪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两项制度”,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使宗教不干预党的各项工作,对蔑视不信教党员和强迫党员信教的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第四篇: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后公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又展开了新一轮“三公”经费改革。但由于过去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其衍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目前,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具体消费不实 1.存在浪费现象。公务消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公务消费随意性大,若是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往往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2.部分消费模糊。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变为招待费或者其他公务名义进行报销,无论是不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模糊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务经费往往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经费数额不断增多。3.灰色消费众多。在公务消费不透明并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公务人员利用公务消费的名义谋取私利,使公务资金为个人消费支付费用。比如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
(二)“三公”项目消费不合理 1.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不合制度。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有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靠执行才能发挥效力。有些单位对制度的执行不严,甚至无视制度,出现了公务用车配置和使用超出规定的现象。首先是公务车配置超编,在超编时往往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借口,实际上以领导的数量为标准配置公务车。其次是公务车超标配置,部分单位和部门存在公车使用相互攀比的现象,将使用车的标准看成是在单位地位的象征。再次公车私用的现象普遍,公务车的使用分成了三部分,公务使用一部分,领导使用一部分,驾驶员使用一部分,公务车成了私人的礼物和馈赠,直接导致公车费用上升。2.公务接待超标。一方面,公务消费的名目多、项目多。领导检查考核、申请项目、汇报工作、庆功表彰、召开会议等等都是公务消费的项目,而有的公务消费项目形成了“一条线”,欢迎接待——结束庆功——饭后娱乐——考察景点——走时特产。另一方面,公务消费规模大、档次高。在中国的传统里,接待的规模及档次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为了表示尊重,往往超“标”接待,而消费往往存在“棘轮效应”,档次提高时皆大欢喜,档次降低则上下不痛快,于是公务费用一再提高。3.因公出国失控。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假借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已不多见,一些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借学习考察研究的名义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公务人员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通过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程,变相的进行公费旅游。而且变相的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二、“三公消费”经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思想影响深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许多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仍然存在特权的思想。对公务消费的认识不够,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将其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公务费用来自于人民,“三公”经费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部分官员为政绩等考虑过多,不敢违背业已形成的“惯例”,导致“三公”经费增加。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法律对“三公消费”的预算、审查听证、审计、评估、使用、监督、问责和处罚做出规定。因此三公支出的多少就成了自己说了算,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无法可依使得“三公消费”的数额越来越大,政府及工作人员也把“三公消费”当做了福利之一,成为了刚性消费,积重难返。从一个小城市的副市长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因公”去过了60多个国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车改革会失败、公款消费会愈演愈烈、出国热会持续升温,三公经费屡攀新高。
第五篇:知识产权论文知识产权论文-中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知识产权论文知识产权论文-
中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涉及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越来越多,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 企业
一、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知识产权,主要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使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或拥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排他独占权,获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保护这种排他独占权不受侵犯。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以三个特点: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不断扩大
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断地扩展电子、通讯、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
(二)战略化
现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已由过去的被动防御阶段转入主动进攻阶段,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知识产权运作策略。比如抢注商标专利,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现阶段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国家或企业并不实施这些专利,而是通过收集贸易目的国的经济信息,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实,采取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在出口目的国进行权利诉讼,收取高额的知识产权利润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或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联合相关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国际化
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趋势,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先后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TRIPS协定》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世界性公约协定。各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广泛开展多边合作,结成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以此获得国际合作保护。
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为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同WTO《TRIPS协定》的要求相符合,我国在2000年和2002年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几部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2004年4月,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增设了保护知识产权专
章,旨在通过实施贸易措施,防止侵权产品进口和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利。
2008年7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展露纲要》,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09年10月1日起生效的新专利法,更是顺应WTO规则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的修改法案,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同《TRIPS规定》完全符合。
我国已加入大部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逐步与国际标准靠拢,所有这些举措将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开展。
(二)企业、外贸经营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
我国企业、外贸经营者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从1985年4月—2010年4月,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6095949万件:其中。国内申请5134526万件,国外申请961423万件。且连年增长。商标方面,2002—2008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已连续7年为世界第一。版权方面,2009年软件申请登记总量7.09万件,同比增长49.75%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量679万件,同比增长48.6%。可见我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有提高更加重视对自己无形资产的保护。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滥用各类技术标准的防范制度
技术标准指对1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要达到的水平以及为达到这一水平而实施的技术。但是当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技术标准涉及的技术被知识产权的方式合法控制时,任何人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就触及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此时,使用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以昂贵的代价使用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技术,生产标准化产品:要么因不甘心知识产权人的宰割而放弃市场。因为标准化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条件,不按标准就不可能被市场接受,而采用标准就必然使用他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需要取得许可、支付报酬。我国由于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上的缺陷,在防范国外滥用各类技术标准方面,缺乏有力的武器。
(二)知识产权转化率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转化率就是指知识产权所有者通过自己实施,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以此来获取最大利益占知识产权研发所花费费用的总额。从授权数量来看,中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就无形资产质量而言,中国远不是知识产权强国。
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5月27日报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说我国500余万项的专利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30%;在商标领域,在国际知名品牌的排行榜单上,中国企业商标无一进入100强,进入500强的只有12家。就外贸而言,中国企业出口200强,70%以上是定牌生产、加工贸易。在合资企业,90%以上是使用外国投资方的品牌。据统计,美国、日本的知识产权利用率高达95%。
只有当知识产权付诸生产时它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获得了知识产权之后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使之转化为实质生产力并获取最大利益,实现由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这是中国企业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且人才匮乏
首先,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从我国专利申请人前10名的分布情况来看,其中有30%是高校,60%是民营企业,作为占据大部分国家研发资金的国有企业仅占10%。
其次,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储备。而我国知识产权的人才配备与发展
需要不相符。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应按技术人员总数的4%比例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岗位:依此比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总需求量应该是8万人,我国现在所能培养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外,现在所培养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也缺乏必需的综合专业知识背景。如果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往往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大大增加了外贸知识产权保护成本。
最后,中介代理市场也不完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目前,全国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已具规模,但在各地发展不平衡,且知识产权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当企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问题时,往往因为不了解侵权所在国法律而导致诉讼失败。这就需要在全国各地形成有关专利、商标、版权和技术合同等的中介服务和保护网络。以此来满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四、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1.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同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鼓励创新,谴责剽窃、盗版和造假行为: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并依据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人员进行惩处。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评议和制定工作。首先,要积极参与WTO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评议工作,很好地利用我国加入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获得的发言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在标准领域里的经验优势控制国际市场。其次,要在评议的基础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研究机构及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要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者,对标准技术性措施造成的贸易摩擦,要积极利用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加以解决。努力避免和化解贸易冲突。
3.充分行使海关的监管职能。有效利用打私和征税手段,控制非法贸易。加强对知识产权敏感商品的监控,坚决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使得侵权行为在进出口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强化海关国际合作,使海关在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对外贸经营者的建议
1.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企业应及时将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并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使核心专利成为标准,取得有效保护。要以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构筑自身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措施体系。加大资本与人才投入,从小技术到大专利,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充分扩大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贸易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使知识产权进行最大化的实质生产力转化,创建和保护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产品。
2.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涉及到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纠纷和诉讼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国家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并给他们充足的空间与资源,发挥其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造就一支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知识产权队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是与市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可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使维权之路更加顺畅。
3.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积极应诉。不少中国企业自身并没有侵权行为,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而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极应诉而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外贸企业还应注重和商会的合作,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