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运用“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重庆开县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刘金红
摘要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职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都应该永恒关注的话题,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企业要切实为职业教育提供对口实习的岗位,学校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才会造就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就是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技能
如何培养职业能力呢?根据本人多年在职业学校的从教经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认清现实,做好诊断,做好“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现在中职学校大部分学校是无考试、无成绩入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素质较不是很高,一般要低于普通高中学生,这些给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期望值过低。一是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但与我国企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家长对职业教育有偏见,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多是迫于无奈,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并不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并无太高期望,只要孩子不出事,毕业时能有份工作就行了。
(三)、职业学校技能训练的硬件与师资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即使政府给中职学校购买了硬件设但学校师资力量也达不到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现有的技能培训基地,不能完全与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接,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职校专业教师的技能不足以指导学生;“校企结合”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廉价劳动力输出。一方面,社会出现“技工荒”,高级技工成为抢手货;另一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很难从职校培养出来,有的技工学校还以为为学生办到高级证,这个学生就是高级工这种偏见。
(四)、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火爆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工作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低,稳定性差,有的仅仅是作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职校生又难以适应。根本原因是职校技能训练抓得不实,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很弱。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职业教育不容乐观。长此以往,职业学校不仅很难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同时也削弱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后劲。
二、把好脉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了解了职业学校的生源现状,那么教师就不会过高地要求学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摒弃精英教育的观念,脚踏实地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他们的就业指明一条高效、省力的捷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家里能够帮助创业的学生,我不主张他们进工厂打工,而是鼓励他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毕业以后即加入创业的行列;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是鼓励他们再进修。
三、注重“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
职业能力应该由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组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知识讲授,职业技能训练应在企业氛围中,严格按企业生产的要求去训练学生,采用轮训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实训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校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选择动手能力强且有兴趣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社团,如微机社团、CAD设计社团、新理念汽车维修社团、舞蹈社团、机加工社团等。
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把创新放在首位
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
我校教师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创新,经常通过网络、报刊还有国家级、省级职业培训、下企业锻炼等途径搜集有关现实市场和企业的资料。例如:机加工专业的教师在实习中发现了企业工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书本上没有的生产经验,汽修专业的教师在实践中排除了企业工人多次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入课堂,自编校本教材,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背景材料,根据这些实地资料精心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和素质培养方案,有效组织各项训练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素质锻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练,完成各项训练项目。
中等职业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跟上经济的发展,无论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习操作课,无不蕴含着创新教育的契机。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引导他们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提倡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学会利用发散思维去发明创造,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还可通过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某些科研课题,例如汽修专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汽车模型制作、数控专业的创新工件的加工等,从而了解创新过程和方法。这种实习体验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企业要切实为职业教育提供对口实习的岗位,学校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具有不竭的创新动力和终身的学习能力,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合格的职业人才,才会有整个国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摘要 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中,有关能力的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由最初的关注从某一职业出发强调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到后期的同时重视从职业群出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一般的关键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观。本文以我国西部地区颇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宜宾商职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归纳出该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 中职生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发展变化过程,对“能力”的认识也经历了“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2000年,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①]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特定个案,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目前中职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进行调查,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问卷调查表,分别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毕业学生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以及中职学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一)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目前中职校毕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如何看待毕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对中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何建议,本研究设计了《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方面问题:一是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二是单位对录用中职生的哪些因素重视程度;三是单位对中职校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建议。
(二)毕业学生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 《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十三个问题,其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二是希望有了工作经历的毕业学生提出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切身经历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提出建议。该调查调查所费时间较长,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主要通过宜宾商职校招生就业处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同步进行。共发出问卷81 份,收回78 份。
(三)中职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 宜宾商职校按培养方向不同分为高考部和五个专业部,高考部的学生主要面向对口高职升学、成人高考及多层次办学。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因此本调查对象为五个专业部的教师。该问卷共设计了九个问题,目的是了解教师对综合职业能力该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培养情况及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宜宾商职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表》共发出问卷132 份,收回126 份,作废1份。
三、影响中职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几个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分析,当前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存在不少问题,但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所包括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不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能力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调查分析,在师资力量上,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需要的中职校师资队伍还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
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在毕业生问卷中5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不高,不能体现“师高弟子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分为专业理论教学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客观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学教师不能指导实践教学,由此形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现象,令学生无法对老师产生认同感。2.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教师培训提高的机会少,到行业上实践更难。在本研究调查的125名教师中,有行业实践经历的仅有20人次,占总人数的16%。不少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职以来,几乎就是在书本中进行专业实践。另外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虽然近几年宜宾商职校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师资队伍培训和再提高的力度,但送高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养在本调查中仅54人次,占总人数的43.2%。
(三)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较薄弱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本研究的调查资料反映来看,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所需,另外,实践教学管理相关方面也不完善。
(四)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陈旧
本调查显示有37.2%的学生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本研究调查学校来看,职业能力培训方法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仍是沿袭传统单一的技能培训模式,训练时间长,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效果差,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五)非综合能力本位理念下课程计划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能力要求 由于本研究所选对象学校是由三种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类型合并而成,各有其特点,通过对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了解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设置没有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课程内容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学生评价不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不能全面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四、中职校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 从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结合访谈该校一线教育者所给予的启示,通过归因分析与辩证思考,提出本研究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科学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坚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全面科学地掌握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能力观。只有在正确的职业教育能力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力的“综合”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从内容上: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了胜任、称职所需要的其它各项条件,例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要求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是将一般素质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一种广义的概念。
从结构上:综合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任务。
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按我们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有1838个职业,所以特定能力的总量是最大的。
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按行业或专业性质不同来分类,通用能力的总量显然比特定能力小。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相比而言它的种类还是最少的。在职业能力结构中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模块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内含在每一个职业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每一个职业的能力模块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是自身特定的能力模块,其次是可与其他职业通用的基本能力模块,再次就是与所有职业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核心能力模块。见下图1-1。
图1-1:能力分层体系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这些职业能力的集合中,与其他职业无交集的部分是职业特定能力模块,同类职业之间的交集是通用能力模块,所有职业之间的交集是核心能力模块。[2][②] 2.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坚持几个结合 ①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人文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并非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本研究在访谈中,该校一位教学负责人对如何提高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中第一点就提出了“重视人文教育,要以养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为中职培养的第一目标”,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也同样反映出这一要求,“在贵单位对录用员工的以下各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中“道德品质”最高,占9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也恰恰是人文教育目的之一。②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因此,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由于传统原因,中等职业文化课教师比例较大,因此,在今后学校的进人计划中可减少文化基础课教师招聘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改革,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对专业培养的内容,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可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如计算机专业中,英语教师可担任《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语文教师可担任《应用文写作》教学,同时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
2.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比例,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一支外聘教师队伍。“在专业结构和教师职务结构上,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用专职或兼职教师”。[3][③] 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而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不能很好适应这要求,需要从校外聘请一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不同行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这些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还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对本校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3.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保持技工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习指导教师聘任制度。疏通行业人员到学校就职的渠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由行业转入教师系列,有利于将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手段带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拥有教师资格证,又拥有行业操作技术等级证。“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率,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做到一方面要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5.多渠道进行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成长耗尽自己毕生精力的“蜡烛”,更是一盏指明学生成长道路的“长明灯”,只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思想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其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仅靠原来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较普通教育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型的“大实验实训”环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是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中职生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说一千,道一万,光说不练不会干”,综合职业能力不是讲授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训练。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说来,应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工作的中心,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并与工作岗位对接,实现综合效益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两方面建设
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对宜宾商职校的实践设备建设现状调查及访谈结果,本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构成分为三个平台: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毕业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软件建设架构方面应做好实践管理机构的建立、实践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对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建章立制等。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它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的课程观念或课程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设置怎样的课程方案。因此,本研究认为,中职校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其课程设计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应设专业,根据对专业岗位工作和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然后据此开发课程,决定教学方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课程目标将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进行衡量,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特点: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构建”,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到“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学生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转变,课程开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结束语:
本文在整理、概括、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研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并以宜宾商校为例进行了现实的调查,就此展开了深入地分析,找到造成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而且较为具体明确,所提出的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限于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本人的研究水平,本研究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也比较肤浅,其中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尤其是第三年到行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的政策支持及具体操作办法;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操作;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评价机制问题等等。因此,在希望本文的一些粗浅见解和建议能够对人们了解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所帮助的同时,也必须警示自己研究之路还有待继续。
摘要: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具备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普通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做的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界定,探讨了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创业教育方面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中职生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简单讲就是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工作能力要求,对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生来讲,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讲就是必须具备职业能力的基层平台,即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已经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来说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强。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招聘的人员一上岗即能操作,甚至能独当一面。因此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学历水平,也就是职业能力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表现在教学方面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也就是缺乏对中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学者曾经在全国l2省市60所职校 12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 3%的中职生感受到直接受过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有8%的学生间接受到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感受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占到54%。因此,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教育。
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总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除了课堂的传授外还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实训及实践才能形成。为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等结合起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校就应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针对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勤工助学、“双证书”制、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学校的创业指导应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一定的保障,就是要为中职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理念。学校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坚持 “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工作理念,积极扎实推进“多维一体”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多维一体”职业能力指导模式就是要占领网络、学生课堂等指导与服务阵地,以及针对不同年级开展职业辅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学校要举办职业能力指导系列特色专题讲座、创办《创业指导报》、发放创业指南手册、开展学生生活园区创业咨询等主要形式的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构建具有普通中职高校特色创业指导支撑体系,使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连续课堂、专题讲座、职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职业测评、咨询服务等更加多维和丰富的、能满足不同毕业生创业需求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以增强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坚持教育型指导,注重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指导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养成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亦然。针对传统就业指导教育的弊病,就业指导理应调整思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协调好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坚持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性指导相结合。一是在对象上,既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又拓宽教育对象,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使中职生明白“为了明天的就业,今天应该如何提高自身”。二是在时间上,将创业指导时间延伸到中职生教育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中职生活的始终,而不是临近毕业才开展突击性训练和培训。三是在内容上,要拓展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去。四是在形式上,通过对创业指导体系加以强化和疏导,开展好个体和团体的指导与咨询。
3.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和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体验式职业能力指导教育。要实现创业指导的全员化,通过对在中职生中选拔出的“创业形象大使”“创业先锋”或学生助理等进行培训后,让他们直接参与创业工作全过程,这样既宣传了学校,展示了毕业生风采,又有效地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择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另外,各中职学校成立了中职生就业的社团,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积极引导社团在全校开展了职业规划、模拟招聘、中职生创业、基层就业等主题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由学校确定主题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学生社团自行策划,学生主动参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4.“以人为本”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学校要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切实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学校要以人为本,突出毕业生创业指导的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尤其是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创业工作理论研究,促进创业指导工作专家化。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定期组织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培训。其次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强化队伍的政策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指导,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指导工作队伍,为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证。再次要强化毕业生创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第四应当加强创业指导部门与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学校内部形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第五要重视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理论是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支撑,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要特别加强对“中职生创业心理与行为”“中职生创业弱势群体”“中职生创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中职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作为职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应该与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其次职业能力的范畴比较广,普通中职教育不可能都有所涉及,应该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学生创业有利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加强;第三,职业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取决于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多少,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方式,修正培养方案成为中职学校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效杰.我国职业能力教育的反思和建言.职业技术教育
[2]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法制与社会 4k中国期刊网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7(455):5-10 [5]刘春生,马振华,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428):5-8 [6]和震.论能力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J].教育科学.2003,19(4):47-48 [7]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3-5
第二篇:“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应用、反思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的平台(知识、环境和程序等),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共同提高,实现将知识、能力和情感内化升华的目的。
“五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情景构建、问题探究、交流提高、应用拓展、反思升华。需要明确的是,五个环节并不是将课堂简单区划为五个时段,即可以将一堂课整体分成五个环节,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内容分割后,对每个任务根据“五环”的思路组织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景,具体包括知识的铺垫、新知识的引入激疑、学习热情的激发等。
问题探究的起点是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在情景构建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直接创设问题。要求教师要把问题明确的呈现给全体同学,具体包括板书、口述、学案或在相关资料中选择等方式,要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能记住,一次探究的内容不可太多,建议将全部内容适当分割,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用多少时间、实现什么目标、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小组合作、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做记录、实验要注意的事项等。
教师一是要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二是要对学生适时予以指导鼓励,要特别注意有困难的学生,以适当的方法进行辅导,对速度快、效果好、创新性强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
交流既是探究成果的展示、共享,也是对探究效果的检查,还是对探究中所产生的疑难和问题的解决。交流的方式分为全体、分组交流两种,学生分组以4—6人为宜。分组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教师要了解学生,将学生按隐性动态分出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设计的分层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层次。(一般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现实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一、二、三层。)学生展示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存在不足的要给予矫正,新的问题也要即使指导解决。
提高主要是对学习进行适当综合拔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要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梯度、有层次,既要有第三层次学生能做好的对新知识的简单综合概括,又要有中间层次学生能解决了的常见问题的实际应用,还要有适当的能激发第一层次学生干劲的综合题目。
应用拓展,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开展实际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思维、操作等形式的应用性练习。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鼓励优秀学生讲解。
内容的设计要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练习;层次性是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分为必做练习和选做练习(2/3为必做,1/3为选做),其中必做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选做练习主要面向第一层次的学生,其余学生自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量力性是指练习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当,数量适宜,一般要保证第一、二层次的学生能按时完成;典型性是指要精选典型题目,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可一点多题强化巩固,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的来源要优先考虑教材、助学等资料,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检查。通过巡视、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做题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矫正。
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反思、知识内化、情感升华和自我评价为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真心参与、高效参与,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课前,教师要布置课外作业,内容要精选、要有适当的分层要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综合实践)等学科一般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每科每次书面作业也要控制在30分钟内。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步解疑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步解疑法”培养学生质疑
问难的能力
通过走访调查和教师观察,不难发现,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过多地依赖教师和参考书,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相关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收获。如,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文体的知识点形成提问模式,固化给学生。但是,有不少学生课堂上听得认真,课下落实却不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引导似乎就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学生的兴趣渐渐淡化,收到的效果也不及开始研究时好。集思广益,经过备课组的多次交流讨论,教师突然意识到,正在推行的“四步解疑”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导学案中的“四步解疑法”,培养自身质疑问难的能力,成了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保证研究的顺利有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次研究。
先要让学生了解“四步解疑法”,让学生熟知“四步解疑法”,让学生摸索“四步解疑法”中各环节的提问技巧;再让学生根据“四步解疑法”分步骤尝试自主质疑,教师再根据提问标准评价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这样反复实践,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质疑,需要注意:(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性的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是爱动脑的学生。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二、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和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让学生掌握规律。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如,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养成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教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就会发现新问题。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1.对题目提出疑问。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学习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篇:“生态 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双向五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生态·双向五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建构
“生态” 是指在课堂上,师生在教师导引下,生态地(和谐共长、动态平衡)地发展,实现和谐的共生。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人文关怀、德育元素渗透)、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和谐统一,将课堂结构、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进行重新构造,课堂上各个环节中充斥的是联系、发展、共生、平衡、开放等理念,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视技术控制的模式,它是一种更具生命活力和生态属性的课堂教学形式(融入“以德促教、以德育人、扬德促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元素)。
“双向”是指课堂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发展的规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和谐共好的最优化的育人效果(养成教育,良好学习习惯)。
“五环”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五个相连的基本环节。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生态·双向五环”是一种把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学生多元智能开发上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本模式的实质是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育人模式(融入“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引领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办学理念元素)。模式建构:
“生态·双向”是沿着教与学的发展方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学的一方是: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教的一方是: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五环”是按照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生态•双向”是按纵向构建设计教与学的内容,其核心是发展;那么“五环”就是按照横向构建设计内容,其核心是结构。“双向五环”组合在一起,就使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纵成线横成面的网络化结构。
第一环节: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学生预习: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温故而知新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预习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问题标注法、温故知新法、尝试练习法。
教师导学:教师课前要依据教材和“学情”,认真研制编写融教案与学案为一体的导学案,构成“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等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另一方面教也要沿着“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的方向研制一条与学法相应的导学线。
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学生合作:首先关注小组建设,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其次要研制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对学”过程中 2 存在的问题,然后异质“对学”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
教师参与:教师首先参与学习小组的组建、小组长的培训和小组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其次,要观察了解与指导各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再其次,教师要注重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并给以鼓励。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学生展示: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而不是统一答案。展示要突出“三性”,即问题性、互动性、创新性。展示分两种,一种是组内展示(小展示),另一种是组间展示(大展示)。教师激励:教师要通过“激励、唤醒、鼓励”等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生态课堂气氛。激励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四环节: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学生探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在三环节的基础上使用“问题生成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探究问题。3.重视独立探究,倡导合作交流。4.探究过程中要大胆设想,提出问题。5.多向交流,有效探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教师引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不断鼓励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向深层次问题迈进,产生质疑对抗。3.鼓励学生拥有独特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4.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 3 题。5.教师要及时点拨与小结,在学生探究的疑难点问题上做出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
第五环节: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学生达标: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即学生自行整理导学案并完成当堂的达标检测。导学案整理有两种方法:一是改错修订批注法,二是总结反思提炼法。检测达标必须遵循“分层测评,人人达标”,让最后一名学生也过关。
教师测评: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视、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型点,关注B类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关注C类(潜能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再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评价,让潜能生也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广州市白云区棠溪小学 2012、11、16 4
第五篇: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经验材料
“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及推广经验交流
陕县二高附中
魏 玲 2015年1月
“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及推广经验交流
在新课改实施的浪潮下,本学期学校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在我校掀起了开展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潮,通过本学期在所教班级对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已感受到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即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学生培训到位关乎整节课的进程把握
按照学校下发的培训材料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但在教学实践中,当把学生由台下推到台上去展示点评的时候,学生的站姿、表情、语言表达等方面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培训不到位,势必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对学生不断强化每一个细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去打磨,才让整堂课每一个环节流畅起来,才让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落落大方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也感觉到自己上课比以前轻松了许多,课堂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培训学生是启动课改的基础。
二、相信学生,解放自我
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能行的,包括接受能力弱 的学生。例如在自主学习环节,展示的学生中就有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若没有这个模式的推广,恐怕这些学生很难有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书写和风采的机会,而点评中有些学生除了按老师要求点评外,还会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也点出来,老师若及时表扬该学生,其他与该学生能力和水平相当的学生也就被感染而涌现出来,使我们看到更多学生的潜质是无穷的,课堂就逐步会活起来,我们的课就会上轻松一些。
合作交流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一环,要想有成效,在本环节首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如电视大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中展示交流结果应给足时间,把学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调整思维方式,积累做题的经验,对点评和补充好的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得以极大满足,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刚开始为了按时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每节课基本上是中上等学生在回答问题,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
在探究质疑环节,刚开始没有学生质疑,我就将书中的旁栏问题质疑学生,让学生帮我解决;渐渐地每节课中旁栏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已独立思考过,课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让其他学生帮其解决,由起初我的补充多到后来补充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主动性。
在自我评价环节,虽然整节课已能顺利完成,但还有个别学生的听讲态度和完成情况摸得不够准,学生还没有全部动起来。后来我就在导学案上设计了自我评价来考核每一个学生,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总之,在进行实践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时,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握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学生喜欢,效果明显的创新学习课堂模式。
魏 玲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