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课题实
验研究报告
课题组执笔:王永强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这个课题是涪陵区教委立项的一个区级教研课题。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我校生物学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得到了丰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是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学校教育所采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是教书、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达尔文也谈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步成为学生强大的认识工具,逐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地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由于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世界。在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也面临着许多难题。譬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以及人类自身的目前还难以治愈的种种疾病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知识的普及。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发展方向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层次地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宏观和微观这两个领域的许多知识都远远超出了学生目之所及的范围,只有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将这些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面对已经到来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实施,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才能真正地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种整合不但引发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而且它以拓宽的时空,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将学科知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有机地进行整合,构建一种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建构学生学习方法和生物科学素养,激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概念的界定 1.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而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通常是指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因此,本课题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仅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连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2.整合:本课题研究中的整合概念指的是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社区网络和国际互连网络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的运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自然地融合于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只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加以运用,是一种有机的整合。
3.“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整合”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构建能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验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从而构建一种适合当代中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会学习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并且我们还要研究所构建的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否被学生接受,能不能切实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验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措施解决问题?
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整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教师公开课或演示课的使用,不仅是简单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工具,而是要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教学元素加以运用,达到教学过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自然、和谐的统一。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学科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有利于我校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根本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研究出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应用与教学,直接抓住质量产出的源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课题的依据 1.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两大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则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知觉、注意的高度自觉性。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2.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把“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3.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教育要面向末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的指导思想。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媒体来进行教育设计,教育活动。
4.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中应充分强调展示的知识和传授的方法的科学性。也应遵循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灵活有效的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直观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拓宽的时空,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的特点,能直观地、大容量地为学生展示知识,增强知识的可接受性。3.趣味性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将死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赋予他们生命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主体性原则
实验中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部分国内外理论文献和国内外有关生物学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主要文献,并上网随时注意更新。
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问卷,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严格的进行了规范化的调查,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并对比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3.行动研究法。在方案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改进方案和对该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修改,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修改课题方案,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
六、研究内容和成果
教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那种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再现或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构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基本框架:
感受情境
提出问题 互动探究 解决问题
展示成果 交互评价
课堂延伸 应用成果
课堂模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1.感受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作过这样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和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老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上的真正进步。”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对象是生物,那是一些具有丰富多彩生命特征的物体,大多是学生用肉眼不能看到或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所限没能看到的,比较抽象。无论在新授课前的复习,还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大多采用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去体验、感受教学情境,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会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更多的教会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2.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生物学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营造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交流,分析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3.展示成果,交互评价 学生通过创造性地感受、合作、探究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产生了学习成果(作品、作业及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对他们的收获进行展示和交互评价,共同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找出存在的差距,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启和优化。而且在交流中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与热情,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4.课堂延伸,应用成果
俗话说“学无止境”,其实,每一堂课都是没有结尾的,一堂课的结束又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们应着力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也会反作用于生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努力把生物学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从生物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施展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做出他们的贡献。
(二)、课题实验取得的成果
在新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行为、角色、学生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师发展方面的成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确定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教师新的教育观开始形成,教师已转变了自己对教材和教学的新观点;有了新的学生观,我校生物学教师经过这次课题实验以后,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作辅助作用;有了新的质量观,教师都把是否教会了学生有利于他终生学习的学习方法作为自己教学追求的境界;有了新的评价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单一,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呈现了多元化。(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由于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努力探索适应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二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生物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整合开展课堂教学,各种动画、图片、视频材料、动画文字、黑板、实物投影仪,学生兴趣较浓,在有限的课堂内可以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结合,更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做好每一章节的笔记,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引导作用。在课件设计中注意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在呈现知识性内容之前都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或者在一定情境下呈现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但对学生的思维也形成挑战。整堂课师生互动性强,具有很大的空间余地给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
我们生物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学校的每次优质课大赛上表现都非常突出,频频获奖;周晓云老师获得涪陵区生物教学说课大赛二等奖;王永强老师的三篇论文发表于《涪陵教育科研》,陶边川老师的论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陶边川老师和王永强老师的论文参加新课程论文大赛,都获得了重庆市三等奖和涪陵区二等奖;陶边川老师自制教具获得涪陵区第四届科技节一等奖;王永强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也获得涪陵区第三届科技节三等奖,第四届二等奖,论文获得涪陵区第四届科技节一等奖等。2.学生发展方面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步学会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引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或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发生了以下的变化。一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传统的教学是师讲生听,师教生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优化生物学教学,真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二是变重视结论转化为重视过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2)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在学生方面,从近三年来的成绩表现看,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特别是优秀学生,即80分以上的也比课题开展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每次的考试成绩统计中都显示出不断的进步,说明采用该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学生跟老师走得更近,容易建立师生友谊、容易沟通,课外提问题也比较多;在学习每一章节前都要进行预习,个性较外向、活泼,且在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后,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或是网络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如有许多家有电脑的学生利用各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比如有关转基技术、克隆羊、袁隆平的简介等,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信息,写出调查报告,学生所写的生物小论文参加市区环保征文和科技节多篇获奖。
七、存在问题和讨论:
1.要科学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内涵,避免对学生实施“电灌”现象的发生。
2.在本课题中介绍知识成果、动物的多样性、动物行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视频就能很好完成,而在细胞显微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时,没能用较简洁的画面表达出来。
3.收集素材,制作课件消耗时间太大,也是本课题的一个大难点。
4.教师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时,还应当关注整合中出现的各种倾向,教师要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而不要一味克隆别人的作品。
5.“整合”需要的外在条件如:学校环境、硬件设施、管理者的思想以及社会问题等都可以形成实现“整合”的限制因素。如何把这种整合发展成为一种办学的理念和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撑,还有相当的路要走。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领域,老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综合多种视听效果,将抽象变得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的动态图形较静态文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使学生学的快,记得牢。在与现行的新课程来说,两者相互结合,更能充分发挥课堂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再适应与现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外知识象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等着学生们去遨游,怎样在一个有限的课堂中,留下无限的知识,我们在不断的努力着。因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不断的摸索、探究、交流,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合现行的教学的需要,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社会与学校,学科与学科综合起来学习,变单一的、简单的课堂教学为多向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单向的传授为多向的互动,变单向的师生交流为多变的生生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位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念,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趋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包括从学校的“学得”和从社会的“习得”两个方面,随着二期课改目标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学生“习得”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延伸,学生在学校“学得的”是有限的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可能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习得”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通过老师的口头传授直接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间接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这无疑对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启发提问,学生按序回答的单向的交流形式,必须创设一种全新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格局,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所占比例,以及整合所选的适当契机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成为教师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不断进取的训条。似乎有了一张文凭就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了”,隐性或是显性的教学经验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教师凭着一本教案可以吃“老本”几十年而高枕无忧。全新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美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改革兴起了两大浪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化探索。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既老又新的问题。何谓教师?教师应当怎样?必须怎样?——这些问题是任何时代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课题,但另一方面,教师毕竟是社会的存在,往往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因此,离开了现实社会停留于抽象层面,是难以把握我们所求的教师形象的。前者是教师的主体条件,后者是教师的社会条件。主体条件是理想的,社会条件是现实的。我们需要洞察当今中国所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把握教师队伍的现实水准,并求得从现实水准迈向理想境界的策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备课、授课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的
新课程标准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教育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如检索、处理、信息显示等。二是运用教育信息的技术,它除了教育信息中的技术以外,还包括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如何选取信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整合。而現代教育技術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并且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等处理经验,获取知识的探究生成意义建构的一般方法。使教师现代信息意识和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够满足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需要。部分学科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
5、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①整合的主体被错位 整合是指整理、组合,强调合乎事理的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整理成有机的主体,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但在有的课件设计中出现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课件制作“精美”,艺术文字、三维图像、音乐、动画、VCD,统统都用上了,大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花花绿绿的画面,课程内容知之甚少。
②仍以讲授型为主 很多“课件”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例题展示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③实验操作被取代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各科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④教师作用被替代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 “设计” 下,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操作者。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⑤课件缺乏交互性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仍然是“灌输式”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统统编织进去,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教学效果并不好。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执教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疏忽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钻研,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用课件“代劳”板书;机械而呆板的演示等。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观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则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的研究,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依据各学科教学目标使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的规律,并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手段方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课题研究,对学校现有的信息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环境建设、理念辅导、专业培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课题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教”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堂教学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堂教学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承担着实现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载体。本课题的研究总目标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有力的改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观,改善教师的教学观,改善对初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学习者的教学方式;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规律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二)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学校教科研能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以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对初中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用教学效果检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中的各研究项目情况;总结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更进一步的指导规划研究内容,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性。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3.1-2003.5):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落实好课题组人员,做好研究前各项工作。
实施阶段(2003.5-2005.5):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展问卷调查,编制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现状认识的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分课题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理论指导下,探索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个案法等整合方法,及时检测,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撰写论文、制作光盘、整理教案集;进行阶段性评估。
总结阶段(2005.5-2005.9):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有关专家领导评估。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学习研讨
为了使大家对整合的理念有所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先进的教育专家学习,提升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使大家对“整合”有了新的认识,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整理、组合的意思,强调合乎事理地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成有机的统一的主体,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强调个体中某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呈现出高度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并不就是单纯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课件背景画面的美观新奇,而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问卷调查 课题组成员首先就问卷的内容、题目的设计、问卷的时间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
通过问卷,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
本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调查中还发现,我校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偶尔使用,基本局限于展示课,这主要是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麻烦多,费时多。就我校教师开展多媒体展示课的现状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用“课件”替代板书的偏向,无法体现整合的优越性;有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认识片面,认为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凭着粉笔黑板不也教出了很多优等生,何必非要进行所谓的整合呢?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着畏惧畏难的心理,生怕由于自己的操作不熟练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分层培训、环境建设、体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
1、分层培训
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培训活动,使每位教师认识到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同时引领学生去学习。我校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抓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进行了分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第一阶段,进行了计算机初级培训,要求全体教师掌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培训,要求能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对部分骨干教师要求能用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络课件、网页,并能进行图片处理。现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用Word进行常规的文字处理,部分教师会制作演示文稿和独立制作课件,骨干教师能独立制作网页。
2、环境建设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创造条件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优裕的环境里完成课题研究
⑴ 学校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全力配合浦东新区完成“校校通”工程,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128兆的移动储存器。
⑵ 把课题研究的时间排入课程表,规定每周一上午3-4节为课题集体活动时间。⑶ 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补贴一课时计入工作量。
⑷ 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课件获奖都按级别和等级的不同,以不同的分值参加年终考核。
3、研讨体验
本课题组成员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突破的整合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执教了三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研究课,课题组的成员均参加了听课与评课,并在此基础上,鉴于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及课程整合的不同性质,大家讨论推出了一堂全校范围内的实践研究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听课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课后毎一位教师都参与了评议与总结。
三、研究实施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契机,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是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之处。
(二)整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而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状态,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去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化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理论,然后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自主还是被迫;要注意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结合。更要注意研究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感受,是乐于接受还是不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在各个层次学习内容中对内容、难度、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心理反应。要注意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模式。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4.实效性原则
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其实效性,不搞形式,不作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使课程整合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
(三)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⑴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⑵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⑶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⑷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⑴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⑵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 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⑶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⑸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结构。
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⑺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 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四)整合的途径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设立三个分课题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索。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是: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5、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每位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四、研究结果
1、课题组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了本校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并分别撰写了调查报告发表于有关刊物上。
2、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必将变革人们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也必然带来以下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教学目标改革
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①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如前两个阶段七个层次中提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模式,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是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在自发的形式下组织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
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定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CAI)。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病。另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更新,如何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使教育对象自觉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使之具有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方便的信息控制性能和非常大的信息存储功能。采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向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上CAI教学的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而是对CAI教学中,尤其是以网络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和案例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一系列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4、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配合教导处举办或承担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展示周活动,全校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和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也把每位教师全年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时、成果等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的基本内容。
5、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教师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近二年来教师们制作了大量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并多次在市、区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附课件光盘
6、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积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五、总结与反思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其具体体现在 其
一、“整合”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就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说,就应该在课前导入的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这种“整合”能补充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其二、“整合”的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其三、“整合”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吻合,不能脱节;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课堂教学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
其四、“整合”的契机要恰当,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数学几何内容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原本较为复杂的作图环节简单化,同时又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全面可视性强的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主动探究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推进作用 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如果有个别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时,他就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再进行学习;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进行深入学习。
其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也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其三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交互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合作,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⑷具有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功能。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相互交谈,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沉淀下来的结果可进行积累,成为下一届学习研究的材料。
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其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其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从而促进自我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总之,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进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分析国内外有关“整合”的实践案例,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探索,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使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变为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实际上网络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者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让学生动态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分析及动手操作等真正学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一定的原则规范。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课题组成员: 原课题负责人:陈忠;现课题负责人:朱初耀
主要成员:张爱民、巢生华、王婷、黄声兰、张淑艳、丁敏、王咏、殷振东、彭锁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3、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1997.3-4期
4、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5、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 《教育研究》2002年
6、朱初耀《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浦东教育研究》2004.1
第三篇: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精)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渝北区实验中学校 周赐勇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一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三是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人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地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法,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四是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这四个L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即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锻炼、学会审美。
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正是起到 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上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了教学环境、手段、方法。变革了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处理、表达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并将引起学科教学理论的变革。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智能双向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双向控制系统做为学校的内部电视系统,由于他可传输数字信号,并由电脑中心控制,接入了因特网等特点,因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用。
1.利用其视频播放功能,集中学生观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能力,或陶冶学生情操。在这一个过程中,要注重影片的挑选,注重问题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在观看过程中思考、总结。
2.通过对学校现有德育,心理等方面的普遍性问题研究与总结,把解决办法组织力量制作为多媒体软件,应用系统让学生集中观看、学习、思考。
3、利用其可双向控制罷,以展现图片、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媒体信息,建构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二、信息中心与机房的应用。
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建立学校的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软件库和全国优秀课堂案例库及现代教育理论库等。
1、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下,以多媒体素材库支持教师教学软件的开发,支持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我校实际的应用,支持教师积极制作和应用教学软件;
2、以多媒体软件和全国优秀课堂案例库支持教师增长见识和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支持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方法,3、以理论库支持教师的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并不断引导教师上升到理论层次。
4、发动教师利用信息中心和因特网等途径,促进学校同科目和各科目之间的交流,加强学校与全国各个学校的交流。
组织教师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中的评价与总结,逐步建立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系统。
三、建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1.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电子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供给教师学习和查找书籍的快捷径途
四、自学习课件与应用。自学习类型课件的特点在于在较强的交互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它是以计算机代替教师角色充当学生的教师,学习伙伴、合作者或竞争者。在现有状况下由于集中学习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同班学生总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因而自学习型课件可做为一种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有效的管理与引导下:
1.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2.让后进生有再学习的机会;
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
五、学生制作课件和其它多媒体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明确学生的计划与分工,让学生制作课件、电子板报、动画、图片等,制作过程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可提供学生合作,协商式学习的机会,并可有目的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六、组建心理、德育、美育信息中心。
这几个方面的信息不仅应包括文字性的基本知识、文章、案例、相关测试等外,还应以多媒体信息为主,即通过对图片、视频、动画的观看与鉴赏,使学生在此过程自我思考,总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提高审美情趣。因而这其中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审美观的发展、成长 以及现阶段状况等问题,尤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信息中心的资源具有有效性与指导性。
另外还可在这个信息中心包含一个学生相互交流的论坛,这个论坛不是一个自由的BBS论坛,而是由教师控制下的,学生把自我在学习、生活、心理等一切方面的心德体会在这个论坛中发表,以供全校师生共享,提供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的空间。
还可开辟一个专栏为师生交流的场所,可以让学生给学校与老师提出建议与意见,以进一步营造学校的民主氛围。
总之,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广泛应用,将有效营造学校民主氛围,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性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机会,有利于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等,大大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李克东
第四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1.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活动教学模式的概括
1.1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师范类和电教类的人才,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培养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教师,高师院校在进行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专业的探讨式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双重身份,即学生与教师梯队。
1.2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凸显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的不同设定教学活动的环节以及具体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们之中,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索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灵活性,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应用
2.1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的理念体现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应运现代社会的要求而生的,在教学中注重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灵活教育思维的学生,而且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教师团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的理念体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课程观,在课程观理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生活的探索,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摄影、电声教材、数字影像等现代多媒体的掌握应用,这些课程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运用灵活,在课堂上贯彻活动教学模式的课程观,可以有助于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训练中形成灵活变动的课程观,有助于以后进入教师队伍后对于学生的课堂组织。第二是教学观,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未来的教师梯队,树立这种教学观很重要,在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要树立在课堂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程序性、事件性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本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也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为教师观,不管是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作为课堂学生来说,还是作为未来的教师团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主要部分掌控整个局面。在课程改革中,活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只有重视学生的需求,才可能将教学活动处在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水平线上。
2.2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构建
课程目标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我国现代课程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在理论上和最终目的所要实现的;第二是该科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科的情况不同,研究的背景不同,所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学科情况来进行目标的设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设定目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应该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同。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目标的构建很重要,在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是在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一个部分。
2.3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中实际运用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进行案例分析,这个实例分为四部分,以高师现代教育中的专业课之一———校园网页的制作为例。
(1)活动教学的目标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在充分了解学生们对之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以完成学科目标为主,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为辅,在实践中让同学们认识到“活动教学”在课程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如何进行“活动教学”以及“活动教学”会出现的问题,探析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在进行校园网页的制作课程前,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同学的网页制作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是否需要在课程上进行一些技术型教学的补充,避免同学间技术的差距相差过大。综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法进行高师现代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也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细小问题的出现。
(2)活动教学的优势高师现代教育的专业课程技术性强,学生们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恰好的使用活动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让学生亲身参加在活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产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为其以后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增添经验,打下基础。在校园网页制作前可以让同学们搜集自己比较喜欢的学校校园网网页,带到课堂上来,相互借鉴讨论,也可以就此和老师探讨该网页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是怎么做出来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
(3)活动教学的实施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聆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愿,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只有知道学生的想法才可以对症下药,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意外的成绩。校园网网页课程的有效进行离不开老师同学们的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快速的进行。同样高师现代教育的专业课中包括摄像,在摄像课的时候可以进行分组拍摄,在老师讲解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小组进行外出拍摄,在第二节课的时候选出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在全班展示过后,进行照片交换,交换后的照片将给拿到照片的人进行修改。最后再将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这种方法首先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协调能力,这个在他们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在摄影摄像课上可以进行分组互判的学习。其他的课程也一样可以,比如网页制作上,可以组织同学们搜索概括成功的网页宣传,小组进行制作竞赛,这样可以使得同学们主动的去完成知识的探索工作。
2.4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技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在这样的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地位的上升,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一起完成教学内容的探索,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而非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到控制整个课程的进度问题包括学生进行实践、讨论的秩序和时间问题。在整个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关于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事情教师也需要和学生一一说明,或者采用课后总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结语
活动教学模式是在课程改革中备受好评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在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和学生的配合中进行,因此对于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持续的。在高师现代技术教育中,本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师梯队的后备军,在对他们进行活动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的双重身份,即“学生”和“教师梯队”,因此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他们相关的多媒体数字相关专业知识,更要交给他们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在课堂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浅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孙永保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它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技术。
二、“情景化”教育模式
亲和的人际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习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情境化学习是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1.基本流程
“情境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建或模拟的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典型场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得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明确问题——独立探索——协作交流——归纳升华——强化训练——总结提炼。2.教学策略
2.1 设计教学情景
“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虚拟数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在研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诱发主动性,把被动学习变成像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那样的主动过程,自己亲自去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
①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很大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悬念设置方法很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到了指导作用,使下一节课教学水到渠成。
② 创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心情的生动写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功动机上,即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功,体验到需要被满足的乐趣,才能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创设“喜悦’情境,教师首先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有准确的预见性。一是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沉积);二是要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三是要合理适度的把握问题的梯度。小跨度符合渐进分化原理,但成功后的欣喜感不强。大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设计不当可能成为思维的障碍。
2.2 积极鼓励,大胆猜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猜想。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整,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2.3 强化、规范正确的思想
指导学生采取查询、讨论、演示、讲解、阅读课本等多种形式,对各种猜想进行分析,纠正错误的猜想,强化、规范正确的猜想。
在情境教学中,要善于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发挥教学的理性美。特别要重视极富启示性的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方法和事迹,以及趣味性问题对学生的启示性,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将教育与教学统一起来。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整合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使数学教学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