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Word版含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篇: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Word版含解析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学习
第三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_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的内容主要: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其实是地理必修一的综合,是以生物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阐述生物对大气成分、岩石等各个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突出各个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教学中必须把重点放在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两方面,为了说明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明确生物循环。所以运用生物食物链的知识。
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学生初中生物已经具备食物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系统的讲解,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已有的能力:经过高中这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初步的读图能力,如:饼状图的解读。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结合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教材选择阅读材料的方式,揭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学习目标:、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饼状图的解读,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交换及生产功能。
3、运用东北森林景观图的变化,帮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4、通过对课本活动材料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功能。
5、通过生物循环示意图的绘制,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
课时要求:2学时
教学重点:
、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表格式(包括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导入:
播放黄土高原的风景录像,让学生思考形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都有哪些?
分组体验式教学
把学生分5组,分别代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然后讨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打出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变化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按照变化顺序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
再次对比第一副图和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过度:下面我们看另一种要素的变化。展示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今大气成分的饼状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想:如果只有大气一个地理要素,大气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展示一条相关食物链上的生物图片,请学生根据初中学的知识整理出食物链,并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做书上P91活动,并完成相关问题。
让学生阅读书上P92活动。
通过直观感受,独立思考,得出影响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
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按照变化顺序排序
说出是那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并感受破坏自然的后果
比较分析大气成分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思考
画出食物链简图,运用食物链知识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应用本原理举例说明某个濒危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数量变动原因。
引出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而且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让学生感受由于人类滥砍滥伐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倡导人地和谐。
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并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引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在食物链的基础上,帮学生构建地理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的视角。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通过活动强化对平衡功能的理解,进一步归纳出平衡功能的表现。
板书设计: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评价:
分析潮白河的变化(80年前和现在),学生可通过采访调查获取相关信息。
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篇: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
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引入新课
[活动]读5.2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
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环境中去。
4、该例子说明了什么?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相互作用的整体。小结:整体性的含义: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过渡]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产生新的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活动: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 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1、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各要素在景观上与干旱的环境相协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热带雨林的砍伐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 案例教学
进一步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A、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C、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D、某些地理要素的生产能力
2、有关水土流失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会导致地貌的变化 C、水土流失会导致植被的退化 D、水土流失会导致地方气候的变化
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4、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
A、水的分解 B、细菌的分解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例分析:
1. 改变了教材观,变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达到课标的要求。2. 以活动为主线,疑问为主轴。
3. 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容量
5. 应进一步体现了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6. 采用学案辅助教学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7. 讲练结合
地理学习
第五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本有关藏羚羊的,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分组讨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学生讨论:(1)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活动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引导探究: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③
D①②④
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综合题: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答案:4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