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

时间:2019-05-13 03:4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

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

1教学目标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后,基本掌握了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与地形变化、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4教学设计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为例。这节课选用的是东北的三江平原为区域背景,通过三段材料和三个问题的设计,讲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的故事,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巧妙的融合到这个案例当中,采用视频、图片和材料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赋予了课堂生机。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走进三江平原湿地”,让学生对湿地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优美的画面,配以附有磁性的男低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在视频播放到1分23秒时暂停。再用课件展示5-6张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教师同时可以简单介绍下湿地的概况: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让学生对湿地有个感性认识。

[进入新课]今天这节课就以三江平原湿地为案例,来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示材料一和三江平原的位置图] [矩形标注: 三江平原] 材料一:三江平原,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 2.2℃,在10月末地表水即出现季节性冻土。区内河流纵横,地表径流缓慢,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土质肥沃。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近291种,高等植物近500种,是天设地造的自然珍迹。

出示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试着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和土壤五个方面,描述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师指点学生,根据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并从材料中挖掘信息,讨论完成: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土壤:。生物(植被):。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气候:气候冷湿,年降水量较丰富

。水文(河流): 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土壤: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生物(植被): 沼泽草甸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师承转]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描述某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这五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

[出示活动] 试画一幅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联图?并以三江平原为例,说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师指导学生画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的关联示意图(如上图),并以三江平原为案例,叫学生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沼泽广布,水生植物众多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土壤对植被: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量小。河流对土壤的影响: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土壤肥力高。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师讲解]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数十万支边青年、地方干部和解放军官兵,投身到“北大荒”开发中,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他们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出示材料二及问题] 材料二: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野生动物繁多。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与此同时,三江平原大片湿地遭到破坏。湿地面积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骤减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87亿立方米地表水也随之消失,致使三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遭到破坏后,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相互讨论,师点拨:

[师归纳总结]可见,在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对“北大荒”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为了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出示材料三及问题] 三江平原地区过度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9年黑龙江省决定停止开垦“北大荒”,实行 “退耕还湿”工程,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截止2011年,黑龙江省基本完成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2002年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3、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整个三江平原乃至整个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积极影响?(生讨论回答,师点拨订正)植被(生物):植被覆盖率增加动植物资源增多。

湿地面 气候:

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湿度增加,气候适宜。积增加 土壤:

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强。

水文(河流):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小结]可见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三个变现。

[承转]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1999年果断停止开荒。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湿地,并建立了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把“北大仓”又变成“北大荒”。那现在的北大荒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观看视频]继续刚开始的视频,放到3分30秒。让学生看看美丽的三江平原现状。

[结束语]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动准则,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绿化祖国山青水秀千秋美 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物春 横批:保护湿地

[课后巩固,同时为下节课作准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平原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析三江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参考答案:

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草类植物生长茂盛,有机质来源多;地形平坦,沉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

第二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本有关藏羚羊的,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分组讨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学生讨论:(1)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活动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引导探究: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③

D①②④

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综合题: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答案:4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第三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个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外界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他要素连锁变化,进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教时】2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辩论法、自主学习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投影图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板书】【承转】【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景观图中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P93活动题。讨论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是如何转换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分析案例1和阅读材料,找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先从图片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体感知本节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用图表分析、简化地理问题

【投影图片】【投影小结】

出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说明他们不仅是物质在循环,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动,通过这三大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理

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 【板

书】【学生思考】【教师小结】【学生思考】【学生活动】【承

转】【投

影】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图5·2中,树如何自养?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学生活动】【投

影】【教师小结】【小结板书】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承

转】【学生讨论】【投

影】【教师小结】【学生思考】【板

书】【学生活动】【教师小结】【承

转】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P95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用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录

像】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投

影】【板

书】【学生讨论】【投

影】【辩

论】【教师小结】 二、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p97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组织学生辩论:(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教师也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分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正方从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入手。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反方从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方面论证。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用图表分析因果关系用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讨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有用的。【本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活动】地理填充图册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_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的内容主要: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其实是地理必修一的综合,是以生物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阐述生物对大气成分、岩石等各个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突出各个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教学中必须把重点放在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两方面,为了说明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明确生物循环。所以运用生物食物链的知识。

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学生初中生物已经具备食物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系统的讲解,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已有的能力:经过高中这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初步的读图能力,如:饼状图的解读。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结合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教材选择阅读材料的方式,揭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学习目标:、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饼状图的解读,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交换及生产功能。

3、运用东北森林景观图的变化,帮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4、通过对课本活动材料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功能。

5、通过生物循环示意图的绘制,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

课时要求:2学时

教学重点:

、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表格式(包括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导入:

播放黄土高原的风景录像,让学生思考形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都有哪些?

分组体验式教学

把学生分5组,分别代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然后讨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打出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变化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按照变化顺序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

再次对比第一副图和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过度:下面我们看另一种要素的变化。展示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今大气成分的饼状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想:如果只有大气一个地理要素,大气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展示一条相关食物链上的生物图片,请学生根据初中学的知识整理出食物链,并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做书上P91活动,并完成相关问题。

让学生阅读书上P92活动。

通过直观感受,独立思考,得出影响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

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按照变化顺序排序

说出是那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并感受破坏自然的后果

比较分析大气成分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思考

画出食物链简图,运用食物链知识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应用本原理举例说明某个濒危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数量变动原因。

引出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而且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让学生感受由于人类滥砍滥伐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倡导人地和谐。

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并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引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在食物链的基础上,帮学生构建地理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的视角。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通过活动强化对平衡功能的理解,进一步归纳出平衡功能的表现。

板书设计: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评价:

分析潮白河的变化(80年前和现在),学生可通过采访调查获取相关信息。

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五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吕老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陆地自然带的涵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图册,读图分析法掌握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

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引导学生用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难点内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歌曲引入 【播放歌曲《天堂》】

【提问】这首歌展示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风情?(一望无垠、坦荡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播放歌曲《山丹丹》】

【提问】这首歌展示的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活动2【活动】帮忙找找家

通过“帮忙找找家”这个活动,帮树蛙、企鹅和斑马找找各自的家,出示南极冰雪大陆、热带雨林和非洲热带草原图片,让学生对应连线。让学生明确: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活动3【活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生活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分清:带、植被、气候的差别!

学生根据所学的气候类型推导填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植被和气候类型。活动4【讲授】

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 活动5【活动】发现之旅

在世界自然带图中出示科考路线,沿纬线从A站到第五站会看到景观有哪些变化? 两条考察线沿途分别经历了哪些自然带? 活动6【练习】2.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学生活动】看书归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完成表格 活动7【讲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成因: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活动8【练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举例分析】集体完成课本P79活动题,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总结】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活动9【活动】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看书归纳】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成因: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举例分析】集体完成课本P80活动题,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 规律,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差异。活动10【讲授】教师总结

列表总结: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活动11【活动】玩转中国,你是向导!

从中国的海南向北到北京在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经过的地区会看到什么景观,对应景观图片。

活动12【活动】为学校选绿化树 提供备选树:棕榈树、胡杨树、白桦树、樟树和梧桐树

请为学校选择合适的绿化树,说明理由

活动13【活动】纬学校选绿化树

提供备选树:棕榈树、胡杨树、白桦树、樟树和梧桐树

请为学校选择合适的绿化树,说明理由

活动14【活动】垂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 活动15【练习】集体完成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小组讨论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按组展示结果。活动16【讲授】教师总结

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1)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3)珠穆朗玛峰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活动17【活动】分析哪座山位于河北省的太行山

选出太行山的基带自然带

活动18【活动】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活动:画雪线

出示两幅图迎风坡方向不同,画出两山的雪线高低。活动19【测试】随堂练习随堂练习---基础巩固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2.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2)、A、B、C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就纬度位置看,它们同属于五带中的。(3)、就气候类型来看,A属_________________气候,B属_________________气候,C属_______________气候。

----能力提升

练习1:读图1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两题(1)、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南半球温带地区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2)、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 练习2:读图2“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图中E—F—G的变化是 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2)E和H都是 带,但气候类型不同,E是 气候,H是

气候;

(3)D是 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和 的交替控制,降水集中在 季。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