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了,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教育改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我们的试验品,一线教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这也是改革精神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阶段性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些客观理智的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革新教学方法。从而,走出教改的迷茫,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期,我们从依旧存在的教学顽疾、难辨真假的不等式和审视教学的七个自问等三个层面抛砖引玉,回顾和总结一下教改以来,我们的新课堂教学还应该如何完善和修正。
一、剔除教学的四点顽疾
在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大的顽疾莫过于教师不可撼动的主权地位。时至今日,不少老师依然“大权在握”坚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仍旧是被动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以下是教师在教学中顽疾的主要表现及建议:
1、过度的基础知识讲授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本来是完全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来回答或表达的,但老师还是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结果让学生无事可干或无话可说。其实,对于基础性知识(如定理、定义、基本概念等),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前预习中通过简单的阅读与理解后解决问题,课堂上只需要通过简单、快速的练习检查(或检测)就可以了。
2、过早的干预叫停
在答案反馈过程中,当老师发现第一个学生回答有误或不完整时,老师没有足够的耐性或智慧来让其他学生作补充性回答,而是马上干预叫停,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或作过分的补充,结果让被提问的学生感到非常难堪,与此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因此,在答案反馈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当一个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应马上让其他学生来纠正或补充。在确认多数学生都无法解答时,才进行干预纠正、解释或补充。
3、过多的包办代替
学生在答案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到黑板来展示答题过程,而是喜欢代替学生在黑板上作答,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边说老师边代写的现象。老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理由是一方面可以省点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不要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实际上,在答题过程展示这一环节,教师最好直接让学生到黑板上完成答题过程。一是有利于真实暴露学生答题的误区以及规范性问题,二是有利于及时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出现相同的失误,三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4、过分单一的展示 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只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而其他学生只是在当观众看热闹,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自的展示和充分的互动,一节课的关注点好像只是几个学生,把其他学生都闲置起来。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共享的课堂,而并非是个别学生的专用场所。老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与分享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充分讨论、交流、互评与展示,然后才派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展示。如果展示过程中有不当之处,再让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来补充或纠正,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展示范围。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若干年前老师想象中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是学习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资源,那么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助手,同时也是学习者之间的助手。
二、厘清教学的五个“不等式”
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各个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误区,所以各个学校的课堂上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尤其是下面几种常见“不等式”,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与反思。
1“自主学习”≠课堂“放羊”
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由于对自主学习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只要把部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就是自主学习了,以致课堂失控,学生自由散漫、为所欲为,自主学习变成了课堂“放羊”。教师应当明白,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需要自律、自控,更需要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时“放手”,但绝不是无条件地放任自流,它对教师驾驭教学的技巧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合作学习”≠“小组学习”
许多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时,千篇一律地使用小组合作模式,问及原因,众口一词道:“合作学习不就是分组学习吗?”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只重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形式的问题愈发突出。其实,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它比生硬的分组学习要简单得多、方便得多,授课者为何要舍近求远呢?另外,全员合作学习同样值得尝试与探索,它以教学班的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特征。例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都是全员合作的范例。
3反对“满堂灌”≠弃用“传授式”
教学法新课改以来,“满堂灌”被视为洪水猛兽,专家评课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讲得过多了”。于是乎,套用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被无限放大和机械地滥用,一些浅显的知识也采用启发式教学,一些已掌握的生活技能仍进行教学试验,教师就是不敢直接“灌”给学生。结果,只能以浪费时间为代价,换取低效的“满堂彩”。其实反对“满堂灌”,并非就此淘汰了“传授式”教学法。一些专题知识、人物背景、知识间严密的逻辑推演等,学生难以独立建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传授式教学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其正确运用不仅能节约时间成本、增加教学内容,还能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传授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开动脑筋,积极互动。当传授式教学法与其他新型教学法相互交融时,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才会进一步拓展,课堂才能更加精彩与高效。
4运用多媒体教学≠弃用板书
由于传统板书的“板书、板画、板演”等预设性功能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完成,且多媒体更方便、更准确、更美观;还因为有的教师(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的书法基本功较差、板书太丑羞于见人等因素,造成当今课堂上部分教师惜字如金、难见板书的奇怪现象。在我看来,预设性的“板书设计”完全可以由多媒体课件所替代,但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板书。传统板书较多媒体演示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性,即生成性。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静态的课件预设无法包罗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临场发挥时需要板书;同时教师的漂亮板书对学生也有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多媒体板书,这就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只有多媒体与传统板书优势互补、有机组合,形成紧密的“鱼水关系”时,才会产生最佳的课堂展示效果。
5课堂“热闹”≠教学“有效”
如今的很多公开课热闹非凡,学生们说、唱、演,或者加上游戏和竞赛,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以至于一些听课者说,仿佛走进了影剧院或菜市场。如此嘈杂“热闹”的课堂是教改追求的境界吗?“热闹”之中教学效果又如何呢?语文课程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教学也很相似:体育课上,学生喊破嗓子却未曾出汗;数学课上,学生抢答问题时声音响亮,独立作业时却一筹莫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学会透过事物现象去看本质。不能仅仅看到课堂气氛“热烈”,就以为学生思维跟上了教师思路。尽管精彩热闹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这并非是决定教学有效的关键因素。“热闹”的氛围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
三、审视教学的七个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因此,教师要经常从以下七个问题来自问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1、我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吗?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的对此还推崇备至。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没有认真学过新课程知识的教师,由于对这些学习方式不甚了解,只知些皮毛,不具备组织运用开展这些课堂学习新形式的知识,就“依葫芦画瓢”,只图形式、热闹,结果反倒是学生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该懂的还是没懂得。最终还得通过讲解、提问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转了一圈又返回老路子上来了,并且还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作为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吗?我究竟什么没做好?我还要学习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有效课堂的目的……”
2、我的课堂到底还拥有什么?
上课时老师关注学生什么?是关注学生服服帖帖,唯唯诺诺?还是关注学生表面的热闹、虚假的兴奋?都不是。老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相通。而现实课堂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是一“发散”“就收敛”,当学生提出“如果……有多好”的声音时,教师往往会用“不行”或者“不可能”来回应。现实中数学终归是一堆乏味的公式符号,语文就是字、词、句、段、文、音乐等于视唱,美术等于绘图……忽略了对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假大空”式的言说、公式化的套话连篇累牍;在课下,他们我行我素,课堂言说早已抛至九霄云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到底还剩下了什么?
3、我的课堂里什么是值得自豪的?
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不足,还应当找找自己的“闪光点”,给自己一些信心。我不是王崧舟,我没有“诗意语文”;我不是孙双金,我创造不了“情智课堂”;我不是窦桂梅,我不谙“主题教学”……我是谁?我是我,也同样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我同样能够创造精彩的课堂。与此同时,也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的课堂里什么是值得自豪的?是语言的幽默、情境的创设,还是某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咱们总有自己的特长、拿手戏,但是,不要一味模仿名师大家而丢弃了自己。不然,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都有可能上演在你身上。我们要记住——“我的课堂我做主”,因为咱们永远不可能是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
4、该怎样去吸引那些“学困生”?
在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他们身在教室心在外,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总是抱怨他们不专心、脑子笨、学习差。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适当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设置一些有效的教学环节,创立一种合适的氛围,去吸引那些抛了锚的孩子,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致,让他们也能够动起来,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呢?也许正是我们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才使得那些孩子渐渐地变成了所谓的“学困生”了吧。
5、怎样才能找回课堂的活力?
达尔文说:“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是最强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同样道理,好的课堂不一定都出自于名师、大家之手,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充满着“时尚的元素”,好的课堂也可以是最具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具活力的课堂呢?歌德说过:“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解放。”活力课堂也只有因“抵触”才能激情四射。这里的“抵触”,应该是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内思维的碰撞。有了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使思维更深刻、更具意义。
6、换个角度会怎样?
每个人都喜欢给别人提建议,那是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位置的不同。既然从另一个角度能够产生不同的新的看法,所以当我们的课堂存在某些问题、不足的时候,就应该试试换个角度去对待。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或许就真能够找到不足、发现问题之所在,觅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换个角度经营自己的课堂,你将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7、我的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大是小、或近或远,那是你努力奋斗的目标。理想的课堂怎样,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在你的心里不能没有自己理想课堂的坐标。我们自己要建立一个理想课堂的坐标系,从原点出发一步一步朝目标迈进,不断修正、改进,那么自己就会在实现理想课堂的路程中收获一个个精彩。当你达到自己的一个理想时,那是一种成功的惊喜与自励,鼓励自己,接着朝下一个理想努力。总有一天真正的理想课堂、理想的自己就会呈现在自己眼前,自己也会如名师一般独具个性和魅力。但是,最可怕的是在自己心里根本就没有要创设这个坐标的念头。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试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的精神,就是开放的意识、探索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多元的观念、虔敬的情怀。所以,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阶段性地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不断更新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教师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只要教师用正确的心态去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纠偏,不断进步,那么,课堂将不再只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和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越加变得内涵丰富,精彩纷呈。也必将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第二篇:在素质教育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大竹县庙坝中学
刘洪莲)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笔者感到,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中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入教学设施范畴。可以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确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实践,去研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一些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没有教学设计的素质化,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第三篇:塔式起重机纠偏作业与经验小结
塔式起重机纠偏作业与经验小结
钟东兵 沈小和
本单位在某一工程施工中,发生一例塔机倾斜事例和纠偏作业,现介绍如下。
一、概述: 该工程位于杭州市延安路,建筑总面积44000m,地下二层,地上10层。地下二层挖土深度-9.3m。维护桩墙采用ф800钻孔灌注桩。挖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机械挖土至-4m。,第二次机械挖土至-7.3m,承台土方由人工修挖至-9.30m。本工程所用塔机两台,设置在现场两侧,一台是QTZ5012塔式起重机,一台是QT80EA塔式起重机,均为上回旋自升式固定塔机。
二、塔吊基础结构:
塔机基础为方形砼基础,尺寸为5000×5000×2000,下部为正方形,上边为X型,坐落在西面一排ф800围护桩和东面的两根ф550的独立钻孔桩上,桩长18m,配筋4ф18(局部8ф18),配筋长度12m。塔机砼基础深2000mm,基础面高于围护压梁500mm,实际埋深1500mm,基础梁钢筋与围护压梁连结。桩筋锚入塔机砼基础35d,砼强度等级为C30。如图1:
1.砼基础下部方形 2.砼基础上部X型 3.两根ф550灌注桩 4.一排ф800围护桩
图1 塔机基础示意图
三、塔机基础下沉的问题:
地下室土方挖至-3.40m时,围护桩墙位移,桩墙后的土体下沉,在挖-3.40m以下土方时,西南角二临时房发现裂缝。此时,测得土体沉降量已达60mm,桩墙局部漏水,现场及时采取了注浆措施,即从西南角开始沿西面桩墙外侧每隔1m注一个孔,一直注浆至塔机基础下,沉降速度虽有所减缓,但未停止。接着又增加注浆孔。同时,基坑内靠西侧的承台砼抢先浇捣,使围桩墙的位移、桩墙后土体下沉得到了控制,但此时塔机已倾斜99mm(15m处高测得),严重影响了正常作用。
四、实施纠偏:
本工程两台塔机的不均匀沉降与纠偏类似,以QTZ5012塔机作如下说明。
塔机砼基础重约54t。塔机自重40.01t(含配重),塔机高度15m(吊钩中心高度),安装验收时测得垂直度偏差为:东西方向朝东偏28mm,南北方向朝南偏21mm,已有偏差,但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当地下室开挖完毕,塔机垂直度偏差急增加,一个星期里,测得朝西偏至70mm,两天后又增加至99mm。根据《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GB9462-88)中4.1.4.6规定“起重机安装后,无风状态下,塔身轴心线对支承面侧向垂直度为4/1000”,当时塔高15m,允差为60mm,99mm已严重超差,故加强检测,每天早晚测量两次,并采取了加缆风绳子等措施,观察数天,数值没有继续增加,趋于稳定。这是砼基础下沉之后在土侧压力作用下,桩与土的空隙闭合,桩承载能力又恢复,因此桩的承载能力目前能满足塔机及砼基础的重荷。这就是为什么塔机桩基下沉急剧变化后又逐步趋于稳定的原因。
沉降稳定后,进行了纠偏作业。对重达40t塔,塔帽总高为23m,起重臂、平衡臂总长达66.5m的塔机纠正偏斜,必须慎重进行。
1.首先整机检查:主要是对塔身标准节连接螺栓检查,逐个拧紧。先将塔机平衡转向西,由于空钩状态下,平衡臂的力矩远大于起重臂的力矩,这样使西面部分的连接螺栓少吃力,拧紧西面螺栓,接着,塔机平衡臂转向东,拧紧东面螺栓。全面检查拧紧塔身标准连接螺栓。
2.纠偏作业:挂上钱锤,在塔身旋转到合适位置时,使西面基础螺栓少吃力,缓缓松开西面基础螺栓约一圈螺纹;然后平衡臂转向东,重心压在东面,使西面底梁少吃力,在西面底梁下塞打进斧头状铁片,西面底梁抬高;重复这一步作业,注意在塔机起重臂方向指向南北时,停止转动,对塔机进行东西方向偏斜的观察,了解纠偏程度,逐步进行。一次垫高厚度在3~5mm之内,垫至18mm左右时,线锤与塔身立柱中心线平行。所有空隙处垫实,拧紧底梁螺栓,经纬仪测量,塔身全高垂直偏差值为10mm,在允差范围内。随后几天的测量,均在10~12mm,数据稳定,塔机纠偏作业完成。
测量与纠偏要点:
1.挂线锤观察与经纬方式仪测量偏差,均应控制一个方向,即塔机起重臂方向指向南北时,才能对塔机进行东西方向偏斜的观察与测量(见图2),这是让起重臂的不平衡力矩不起作用,否则测量的数据是完全不准确的。同理,塔机起重臂方向指向东西时,才能进行南北方向的观察与测量。
1. 起重臂 2.起重臂平衡臂方向指向南北时,进行塔机东西方向的观察与测量。
图2 测量塔身垂直度示意图
2.实施纠偏作业,同样应控制一个方向,即塔机平衡臂方向指向西时(见图3),才能对塔机西面基础螺栓旋松。平衡臂方向指向东时,在西面底梁下打进楔铁。
图3 塔机纠偏示意图
五、经验教训:
1.塔机砼基础倾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基坑土方开挖对围护桩墙的位移量和桩墙后土体下沉量计算有误差,特别是塔机砼基础下,围护桩外侧所打的2ф550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计算偏高,该两根桩均匀摩擦桩,由于围护桩后土体沉,即基坑以下部分桩摩擦力几乎为零,这样大大降低了桩的承载能力。基坑边是排桩,承载力大于桩墙外侧的两根摩擦桩,这是塔机倾斜的根本原因。今后在设计塔基础时,围护桩墙外侧的两根桩的承载力,要根据土地质量条件,基坑土方开挖的影响等综合考虑,不能仅以桩长来决定和计算其承载力,即基坑标高以下的桩的摩擦力随土体变化而变化,可不予计算它的承载力。
2.塔机砼基础倾斜,引起塔机垂直度超差,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①影响升塔。由于塔身偏斜,升塔套架与靠轮发生一边悬空,导向轮可能滑出塔身立柱;一边贴紧,磨擦阻力大大增加,甚至套住而不能升塔。
②影响起重性能。塔机起重性能曲线是塔身垂直度达标时的设计值,如超标,由于力矩限制器的控制面达不到额定值,使起重性能大打折扣,影响工地使用。
③严重的是,塔身力学模型为细长杆件,失稳是塔身破坏的一种形式,垂直度偏差引起的倾斜覆力矩叠加吊重弯矩,将可能造成失稳倒塔的恶性事故,因此,严格控制塔机垂直度是十分重要的。
3.塔机垂直度误差是必然存在的,生产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一般不会很大,主要是基础产生的误差。只要误差值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是允许塔机继续工作的,只是必须加强监督、测量,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当垂直度偏差产生并有发展趋势时,根据我们的经验,分析实际情况,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
①提前进行附墙装置。一般630kN.m塔机自由高度(不附墙时最大吊钩的高度)在40m以内,第一道附墙在30m左右,尽早在塔机附墙立面上埋置预埋铁件,尽早附墙,并在附墙上做些校正,减少误差值。
②没有条件设置固定附墙件时,先临时设钢丝绳缆风,减少垂直度偏差的进一步发展。
③在塔机基础偏高的一面引水灌注,让高的一边有所下沉(有的塔机有中心压重,实施纠偏有困难,此法要控制,纠偏不可过头)。
④注水泥浆。在基础下沉一边,每隔50~100cm打一个孔注水泥浆,减小缓土体下沉。
⑤对倾斜度较大的,误差在极限值附近的塔机,必须先采用垫高底座或基础节一侧的方法来纠正部分偏差,对防止进一步扩大倾斜有明显作用。
以上几项措施,均必须加强监控、观察、测量,塔身上挂线锤,随时了解偏斜情况。在纠偏后用经纬仪测出具体数据,进行比较,并做好记录。
塔机垂直度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施工安全台账和验收报告都填写。尤其在安装使用初期更要及时测量,做好记录,认真对待,以保证塔机的安全装施工和安全使用。
第四篇: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摘 要:毕淑敏是藏北女兵的一员,是部队中的军医,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独特的从军从医的经历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写作特质,生命意识中的军旅情怀浓郁,军旅题材的小说又流露出对生与死的思考。她选取的白色意象与语言总是被赋予军旅情怀,而这在生命体验中总体现为一种写作冷静。这种对平凡人的生命审视是她独有的,也是我们当下文坛罕有又需要的。
关键词:毕淑敏;军旅情怀;生命审视
一、藏北往事――军旅情怀
毕淑敏出生在西北,又从军这么多年,做过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始终在苦寒与冷峻之中成长,她几乎看遍了战中,军中痛苦又没有尽头的苦难,这些经历对一个人一个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毕淑敏十几岁从军,还是一个女孩子时就面对太过冰凉的一切,她在《信使》这篇散文里写她从军那年的生日“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我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桶半罐头的我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1]十七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水果罐头汁就已经是庆典,四目触及净是冰雪,在书中又记她和战友们制花圈,在高原、缺氧、病痛下,生命常常骤然折断,而她也只能制花圈,为年轻生命献上祭品,甚至,在制花圈时也会有人同时死去。昆仑山成了毕淑敏能冷静面对时生命,向别人冷静讲述生命和死亡的第一站,也是在此孕育了她的军旅情怀。
她的即使不是军旅题材的作品也不难发现她那随时露出的情怀,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作家写作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描写也常常是自己信手拈来的比喻,这也就不奇怪毕淑敏的作品中总有军中的意象出现,在《生生不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抽搐终于开始了。发作的时候很突然,好像女孩接受了一道从天而降的旨令,毫无先兆地骤然痉挛。软绵绵的女孩皱缩得像极硬的擀面棍,每一块筋肉都像铁一样放光。小小的身体像一柄射雕的弯弓,反弹在惨白如雪的病床上。无数的汗水从这怪诞的人体虹桥上,嘀嘀嗒嗒溅落,犹如春暖花开时积雪的屋檐。”肉像铁,身体像弯弓,这些也许是她最熟悉的事物,将这种刀枪棍棒的代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认为毕淑敏对生命是远远观望的,是审视和劝诫的,所以才会提出“生命审视”这一概念,而非学术界以往单纯地提出的悲天悯人或女性视角。
二、面冰十年――生命审视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分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1]正常人面对生命或者说死亡这一沉重的命题时很难冷静下来去思考,或者又由于其宏大性不知从何而起。她并不是唯一有军旅经历的作家,或者说女性作家,但她生于藏北,又是军医,这也意味着她要面对更多的死亡和病痛,更多的痛彻骨髓,这也就使军旅生活对她的生活对她的创作影响更大,她才会在写生命的小说中更为深刻。也就不难理解她是如何将悲悯化为冷静,将悲天悯人化为生命审视。
在西藏苦寒之地面冰十年,才能让毕淑敏体悟生命,跳脱世俗世界、常人眼光的束缚,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高度只有经验与经历才能抵达,这就是她的“写作冷静”。在内容上,她常常也善于写死亡,在写生和写死之间她总是选择写死亡,以死亡唤醒人们对生的关注生是无法保存这么久远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在《预约死亡》《红处方》《生生不息》《女人之约》《血玲珑》《昆仑殇》等作品中都表现了这方面的主题;在意象上,她的选择是冷冰冰的雪,是冰,是学界说的“白色意象”,以往对毕淑敏的研究总是说她悲天悯人,情怀甚深,可我觉得她对生命的感悟自然不同于其他女性写作,更当然不止步于悲悯与同情,而是以独有的方式加以审视、揣摩。
当军旅情怀与她的生命体验碰撞时,使她的军旅小说多了一种作为医生作为女性的柔情,就如同她写朱端阳的话“她是女性,对幼小的生命,有天然的痛惜”,就像一向严厉甚至苛刻的连长在昆仑山上也会对女兵队列不齐而忍耐,这无法掩藏的人情味,在描写伤亡的时候也会流露出对生命幸存的感激和对悯人的情怀,每每写到死亡总会连结着生命;而对生命体验的时候又多了一种军人之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写生死时读者并不会一味地只感到哀伤,还有而在她的《血玲珑》《预约死亡》,包括近年的《花冠病毒》等作品中,以一个医生的视角写生命体悟又常常带有军人独有的冷峻的眼光和笔触,书中人物也不免有些沾有军人骨气,当然如此的生命意识也就显得更加冷静和清峻。当军人与医生碰撞在一起,当军旅情怀与生命意识碰撞在一起,这必然会产生与众不同的一种化学反应,而这种化学反应带来的毕淑敏看待生命的态度就不仅仅是悲悯,同情或者是单纯的感伤咏叹,而是唤醒是叩问是带着军人气质的关怀的生命审视。诚如毕淑敏在《愿你和世界温暖相拥》中说:“正因为寒冷,才要温暖。正因为坚硬,才要柔软。希望保有热情,韧性生活。”
生命审视不仅仅是军旅情怀在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在军旅小说中对生命进行探讨,以死亡写生命,也是用属于军人的视角写生命抉择。朱端阳面对朝圣老人时的救与不救的选择,“一号”面对手下士兵生命的纠结和挣扎,她的军旅小说大多让我们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缘,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或一个情节,她的每一笔都蕴含着对生与死的深切思考。
所以,这些使得毕淑敏不是一个简单的军旅作家或者单纯的悲天悯人,而是一种更为冷静的生命审视。
三、健康低糖――平凡人视角
毕淑敏笔下的主人公很少以军官,以社会上层作为写作主体,而常常是以平凡人,普通士兵为视角,在她的代表作《昆仑殇》中,她的士兵是戍边兵,不是中央兵,是经受更多苦难却又更不被注意的戍边兵,是女兵,是往往在军营中被忽视,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女兵。即使是写军营中的一号,也并非是写他的军衔,写他的地位,而是写即使作为军中的指挥也有的平凡人心理。一号发现别人议论自己时也一直偷偷地听,怕被发现又自我安慰“即使有人发觉,他们本人比我自己还有尴尬哩!”写医患题材写的是小医生,普通人,她笔下的世界也是平凡的世界。这与她是心理咨询师也有关系,在她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普通的,包括她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而已。这种视角使她的目光更加柔和,与读者更加亲近,健康低糖的叙事有娓娓道来之感又增强了背后的对生命的情感。
如今之所以提出生命审视这个概念,是因为我认为这在当下甚至以后都有存在价值,作家的创作从来都与时代相联结,对这个社会提出问题或者为这个社会解决问题,而毕淑敏抛给我们的问题又是亟待解决的。如今功利社会人情漠化,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生命意识缺失,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从来不加以回顾和审视,我们这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对生命的关注都在流失。这不单单是观念的问题,而是我们甚至都忘了去想想这个问题,生命审视是这篇文章提出的概念,也是毕淑敏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更是这个时代抛给我们的难题,虽然文学作品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它总会唤醒社会,提示读者,让社会去思考,而恰恰这种思考是时代所需要的。
鲁迅可以以文问国事,我们如今读着文学作品,不止是毕淑敏还有其他作家的,是不是也能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呢?
作家的作品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着的,本就应该联系着看,毕淑敏的从军从医的经历当然也要联系在一起,当把军旅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时,就得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果,这种成果就是专属于毕淑敏的写作特质――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参考文献:
[1]张首映.西方实际问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宇纯(1995-),女,辽宁铁岭人,2013级本科在校生,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拔尖人才实验班,现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指导教师:邵波。
第五篇:自我审视与批评思想汇报
自我审视与批评思想汇报
通过上个星期的党员大会的学习和动员,更加增强了我的党员意识,提高了自己的自律能力,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按照此次专题会议的内容,联系自己思想及学习、工作实际,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这既是压力也动力。预备党员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在学习上、工作方面要有优异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认真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在各主面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而我自己的党员意识淡薄,有时只顾管好自己,而没有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把自己混同普通学生中,带领学生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这是我最先应该指出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够多加强自己的党员意识,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各方面帮助同学,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自己更能适合于预备党员这个头衔。
思想作风软弱,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缺乏力度和紧迫感,有“老好人”现象存在。有时候同学中有不遵守学校纪律的,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认为没有太严重,不会照成太大影响,而且如果说了反而会得罪同学,像同学旷课,逃课,不叠被子等等。其实作为预备党员自己应该努力帮助同学指正错误,不管同学高兴与否。因为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不管从我们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来看这些小事正是以后关乎自己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预备党员的自己以后一定要脱掉老好人这层皮囊,做一个敢于指出他人错误的合格的党员。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名大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本专业学习的要求,理论的学习过于死板,不求专和精,在分析问题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能灵活的运用,做事情考虑问题时还欠周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我会努力的改正这些不足,以后争取做的更好。
以下是我个人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自律能力。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对于党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习的系统化和自觉性,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产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增强政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中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
3、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密一切不良现象。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做好各项任务。另外,对自己所超过的路经常开展回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持搞好自学主义理论水敏感性和政质量、办事拼搏进取。联系群众,他们为榜样,看看自己此激励自己某某 2011年10月发扬理论,坚定共鉴别力,率。工作服和杜绝力学好、所作所为断进步。
日
坚,思平治治作效力
切克以,努望的以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