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1:2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

第一篇: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

讨论式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纠偏

浙江省兰溪市兰荫中学 蒋刚朝 321100 【摘要】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课堂机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效率。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讨论;存在问题;纠偏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的时候,要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方式进行变革,由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引导为主,将课堂的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获得习得体悟。因此,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我国著名的教育者叶澜教授说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课堂小组讨论正是新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体现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又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口语水平,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

一、课堂讨论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讨论时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尝试过三种讨论方式,一种是把前后桌4-6人组成讨论小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可以进行讨论;第二种是同寝室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相互熟悉,容易沟通;第三种是将学生按照语文学习成绩编排好学习小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每个小组都有尖子及学困生,容易形成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组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总体参与广度与深度仍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有:小组之间表现不均衡,有的小组讨论热烈而有的比较冷淡;每个小组总有不参与讨论的同学,他们或者光听不讲,或浑水摸鱼闲聊几句,或者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保守干脆游离于小组之外;有的小组被个别同学把持,其他同学出于对该同学语文能力的推崇而产生依

赖心理;自主性不强,老师转过去时开始交流讨论,老师走开再次正襟危坐;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够,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等等。参与度是课堂讨论的基本保证,这些现象的存在会极大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老师首先应该重点关注的。

2、讨论问题的效果不够理想

课堂讨论本身并不是目的,课堂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有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深入解剖、把握学习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作为课题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判依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效果经常出现低于预期的状况。表面上看,各小组讨论热烈,氛围很好,可是到了课堂呈现阶段,总体上对一些核心问题的理解仍然肤浅、不到位,甚至偏离主题,横生枝蔓。学生得不出对于课文精彩语句的欣赏品味,或对文章技法巧妙之处的独到见解,感觉像是隔靴搔痒,缺乏直达靶心的畅快淋漓之感。如在上《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时,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儒家的“邦无道则隐”和道家“清静无为”的隐居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联系以往的课文,按理是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但是很多小组都讨论不出我们想要的答案。答出的很多是一些类似“儒家隐居了还要修身”“道家的归隐基本在深山”“因为孔子饱受冷眼,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等似是而非的结论,只有极少数小组在个别优秀学生的组织下能得出正确结论:儒家的“隐”并非真隐,他们仍然在服务社会,等待复出的时机,他们的眼睛,始终是关注着社会,关注着人民的。这种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现象,有学生思维水平的因素,但老师能否科学介入影响关键。

3、课堂的节奏更不容易掌控

在传统教学中,多用传授法,老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将预设好的教学内容按照设计一步步贯彻落实下去,不太会出现意外情况,课堂节奏基本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而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讨论式教学模式里,这种课堂节奏的把握就需要老师有更高的教学技巧和临场应变能力,会突然出现超出老师预料的情况出现。课堂节奏的难以掌控,首先表现在时间上,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会因为思路不畅或者分析能力不够而卡壳的情况,老师就需要提供更多的讨论时间;其次,课堂呈现阶段,由于小组较多,逐个表述占的时间过大,不逐个表述又容易打击其积极性,很占时间;还有的同学表述能力不强,结结巴巴,或者有的同学热情洋

溢,滔滔不绝,让人心里不由暗暗着急;如果小组间意见相左,有时甚至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争论,完全打乱我们的时间安排。有一次学习《报仁安书》《渔父》,比较鉴赏了司马迁、屈原这两位历史人物,在讨论两人对生死的不同选择时,突然爆发了对屈原投江这一行为的激烈争论,一方接近传统的观点,称赞屈原激于义而死,展现了他的高洁品格;而另一方却从人存在的价值出发,认为屈原做出了冲动的选择,希望仍然在,一死了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想让,作为老师的我,一方面对同学们展现出的活跃的思维状态,独到的观点了欣喜,又对本堂课还有的几个教学内容时间无法进行而焦急,左右为难,最后还是以同学们的争论点为契机,落实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这个教学重点,而将其他的内容放到其他时间去教学。因此,对于组织课堂讨论,老师要有课堂节奏不易掌控的思想准备,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合理引导。

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的纠偏策略

利用课堂讨论,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的探究交流进行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相反,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讨论想要获得满意的效果,教师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师课前要做好课堂讨论的充分准备

1、组建好学生讨论小组

好的讨论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加讨论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组建学生小组首先应注意按学习水平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应注意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讨论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最后还要注意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讨论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讨论,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其他临时性讨论团体。

2、对学生讨论小组的管理与引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很多年的学生,要一下子让他们从认真听转化到开口讲,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平时要联系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同时可以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用优胜小组评比为依托,鼓励小组所有成员参与到讨论中来。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详细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优秀学生有表现加1分,中等学生有表现加2分,暂差生有表现加3分,每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每组打分,优秀的小组可以被评为每周之星、每月之星或学期之星。这个措施的制定,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与其他小组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讨论的效率。

3、充分备课,精心预设要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关键。因此课堂上要讨论什么决不能随意,而要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备课时必须先吃透教材,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相关预测。组织讨论首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纲挈领性的问题;譬如我在教学《桥边的老人》时,让学生讨论“桥边老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下子理清了文章脉络,人物形象和主题也呼之欲出了;其次,讨论的内容还应有适当的难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习过程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

譬如在讲授《长亭送别》时,提出问题:“离别之际,崔莺莺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如果你是崔莺莺,会跟张生说什么”,让学生讨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有趣味性,也有相当难度,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文意概括力,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这个问题一下引爆了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讨论后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

4、临机应变,提高课堂应对能力

讨论式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应用自己平时的综合知识和教学机智灵活应对。所以老师应注意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关注时事热点,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致生硬死板。在教学《丹柯》时,我在巡视过程中不小心被绊倒摔了一跤,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起来后笑笑说:人生之路常不平坦,勇敢的人懂得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就像文中的主人公丹柯一样,你们认为呢?及时的反应既缓解了窘迫之境,也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讨论主题上。

(二)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时时注意各组乃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比如对于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成员,教师要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会表现为发言过于冗长,教师也要及时地予以一定的言语或身体暗示,以保证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度。

1、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平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错误心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坚持提前到班,培养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科学掌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2)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3)在内容与社会热点相关时,引导学生讨论;

(4)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组讨论的时间保证。

为增强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把握好时间,在放手让学生讨论前,要预估所提问题的难度,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从而产生小组基本统一的见解。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讨论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时间,不能完全被备课计划牵着走。

(三)小组交流时要进行及时点评引导

在讨论结束互相交流时,老师不能一味以模糊的“不错”“你讲得很好”来回应,而应充当“助产师”和“催化剂”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予以一定的引导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讲得更具体一点吗?”“你能举个例子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深人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发言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虽然新课程强调老师要少讲,但在该讲的时候不去认真讲,就会错失了教学契机。尤其是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在学生体验肤浅时,在学生认识模糊时,在学生探究卡壳时,在学生多元解读有误时,老师得及时作出有效点评,进行引导。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勇于尝试本身不就是很美的风景吗?讨论式课堂的实践,让我收获了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也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我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研修》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朱昌元《语文——生命栖息湿地》 杨翠蓉《论有效的课堂讨论》

第二篇:语文课堂大讨论心得体会

探索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心得

西沟小学教师:董文虎

我是一个从教多年的老师,教学语文已有12年时间,自己认为还是在教学方面会花心思,方式方法还是有所创新,但是听了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我忽然发现自己落后了许多。给我也真正的上了一课,学无止境啊!人啊,总是不能沾沾自喜的。人外有人,天外真是有天啊。我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种艺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更上一层;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推陈出新。

我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心去教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完全尊重和接受学生,努力创造一种自由、融洽、流畅的氛围。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了进来,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用情来浇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三、用悟来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经过合作讨论来得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四、用真来启

在生活中讲真话还是诚信的体现,也是做人应有的美德。另外,现实社会是复杂而不可预测的,任何时候说真话都不会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具有一身浩然正气之外,还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智慧。教育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教师不应该在课堂回避社会

五、用实来创

创新而又严紧的课堂,既要有丰富的课堂内容,多角度的内容思考,还要老师全方位的能力展示。方方面面无不包含着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其实要完成一堂课,老师的付出是无法用时间去衡量的。他们只不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放到了课前,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用实实在在的劳动换来学生的收获。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教师只有课下精心准备,悉心指导,热心服务;课上勇于让位,敢于放手,做好调控;就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语文科学建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生活和实践的主体。

第三篇:探究式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探究式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学科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内提高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一直是我们这些基层语文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文围绕“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基本含义、理论原则、目标和作用、操作程序、实施关键及实践反思六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基本含义

就教育而言,“探究”便是“寻找”或“探求”。“探究”放在教学环境中,就是多方寻求答案和解决学习问题的意思。作为语文教学活动,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对文本的认识过程。其中搜寻、调查、研究、检验、提问、质疑和解释,是主要的活动形式。理想的语文教学都应该是探究性学习,或起码应该具有探究的性质。所谓“探究式问题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挖掘、引发不同的疑问和想法,提出假设或问题,让学生或以小组形式,或以个人形式,在课堂上通过探究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这种思想与新课程中学语文教育目标把自我获得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思考的内容放在首位是完全一致的。

二、探究式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原则

探究式问题教学以建构主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理论为依据。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想掌握呈现在他面前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变成他自己的知识,就务必要亲自从事“发现的活动”,亲自参与构成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他说:“我采用的假设是:发现,无论是由一个学生独自摸索出来的,还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那个领域的最前哨里栽培出来的,本质上都是重新整理或改造,以便一个人能够超越这种重新搜集的证据,获得新的洞察力”。因此,布鲁纳假设,要力求达到使学生把有所发现而不是有所习得作为学习任务的目的,以“自我赞赏”的自主性学习,主张强化内在动机的发现学习。探究式问题教学的操作原则有: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分层递进原则。

三、探究式问题教学的目标和作用

探究式问题教学期望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教学力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两方面的意义:教学的意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强化教学参与,打破接受性教学和发现性教学的界限,使二者走向互补和融合,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发展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和促使学生人格的成长,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佳程度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主体本身得到发展。探究式问题教学尝试着把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通过问题的方式放到课堂内进行,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有效指导,而且有利于掌握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四、探究式问题教学的操作程序

探究式问题教学的操作程序大致包含:创设文本背景情境——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研究资料,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阐释,交流看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师生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反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程背景下“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命题思路如出一辙。

再次教授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感触颇深。我大胆地抛弃了以往的传统套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这一个知识点整体解读全文,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文中有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人物与情节有何关系?3.情节安排有何特点,有何好处?看到问题以后很多同学如释重负。轻轻松松40分钟几千字的小说已被学生揣摩得十分透彻。

这样的教学努力实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发现和创造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变相地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变教师告诉学生结论为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索资料,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寻找方法和规律,得出结论,掌握新知;打破了对知识结论的简单记忆,突出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获得,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频繁,交往方式多,交往质量高,学生学习效果好。同时,学生从中获得了发现的乐趣。

五、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实施关键

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关键是关于问题的设计。这直接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效果。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过:不要以为凡提问必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也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志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进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在探究式问题教学中,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问不宜过难,但要有一定思维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好。既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超越学生现有的水平,又要注意不能超越太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渐进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相互的铺垫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各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此外,问题的设置和解决中还应考虑对课堂知识的拓宽和衍展,也有人称之为高原式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由多人回答后,再提出深一层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反应后,再提出深一层的问题,如此循环而进到某一预定目标。当然,过度的发散是不可取的,要注意度的把握。其中问题设计要以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及评价性问题为主。

《我与地坛》是老师最怕讲的课文,我从解题开始:1.文中“我”与“地坛”有何异同?2“.地坛”对“我”有何启示?3.谈谈你对“生”与“死”的理解。三个问题自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当然,在这个重要环节上,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六、探究式问题教学实践反思

探究式问题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我们经常在一些观摩课上发现,某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前面的同学转过来和后面的同学讨论,不到10分钟,老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这种方式是我们常见到的教学情境。

这种教学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探究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教师误把“讨论”当作“探究”。学生看似热闹,各言其辞,实际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没有发现、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二,探究的时间没有保证。很多问题发出后,有的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并不是真正的探究式问题教学。

探究式问题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没有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发展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搜集调查信息资料,却没有帮助他们提高表达和交流的效益;关注了提升学生的情感目标,却忽视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

金华一中的滕世群老师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案例中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滕老师的案例中,大家看不到刻意修饰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是被教师捆绑走,而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问题自然而然走进去的。滕老师把“走进海子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学的根本性主题,所有的素材、思维和活动组织都集中在此,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联想,探寻海子的“圣爱”。这样,在学生看来,他们始终在探究一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内容的转换。

所以,在探究式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学习关注几个基本视点:对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参与性与开放性特征的处理方法;如何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探究式题教学说到底就是回归主体发展主体。要激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从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和互动入手,挖掘课堂中的主体潜能,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科学习策略,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卓玉等《现代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霞《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3、滕世群《走进海子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

4、葛新斌《关于“减负”问题的理性分析》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十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3、学期小结,资料规整

第五篇: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

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

吴大雄 张灿英 朱海涛

(青岛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 要] 讨论式课堂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设置不同的实施方案,对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实践结果表明,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本文在充分肯定讨论式课堂的正面效果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讨论式课堂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Practice and Problem Analysis about Discussion Class WU Da-xiong, ZHANG Can-ying, ZHU Hai-tao(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6042)Abstract: Discussion class is a hot issue in the reform in high education.In this article, teaching effect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discussion class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pla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uss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qualities such as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require some supporting measures.On the basis of fully affirm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discuss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Discussion class;teaching mode;high education;reform in education

一、引言

作者简介:吴大雄,1971年生,男,广东人,博士,副教授。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高校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效果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1-3]。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存在诸多缺陷,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听讲和学习。这方面的证据很多。最有力的例证莫过于最近让大多数高校教师头痛的“玩手机”现象:学生上课不喜欢往前坐,占据教室靠后的位置,上课大部分时间低着头看手机。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教师在兢兢业业地讲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在听。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有人发出了质疑:高校教师开展了那么多教学研究项目,怎么就没有一个能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会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注意到的,就是“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排除少数教师有着高超的授课艺术,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讲得妙趣横生。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这种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努力尝试的方向。其中,讨论式课堂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教学模式之一[4-5]。讨论式课堂因为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理论上可以解决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二、实施方案及效果

(一)实施方案一:

提前一周预告下次课堂的讲授内容,给出若干将要讨论的问题,请学生课后进行预习准备。预习可以依据教材,也可以依据网络或者相关专著和期刊论文,还可以独立思考,什么都不依据。预习要求是对该问题形成看法并且能够解释清楚。课堂讨论方式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由其中一位学生对某问题进行阐述,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质疑和补充,教师负责主持和引导。

课堂效果:经过几次课堂实践后,发现确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对所学问题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探讨,逐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且能够由此问题而扩展出其他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本课程所能解决的范围。对于这部分同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无疑是很成功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能够阐述问题并展开讨论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当采用不指名方式提问时,主动阐述问题并参加讨论的总是那几位学生,让人感觉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和其中几位学生在讨论,而其他学生只是围观。时间长了,那几位学生也觉得尴尬,就不太愿意主动站起来阐述问题了。如果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提问,那么最常见的结果是该学生翻开教材,找到相关的描述,照着课本念一遍。当要进一步引导他展开讨论时,大多数学生总是茫然没有反应。有的学生甚至一上来就回答说没看懂,或者最近忙,来不及看。

(二)实施方案二:

预习要求和方案一类似。所不同的是,在预习过程中,要求以寝室为单位,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推举一名学生为代表,在课堂上阐述看法,然后寝室中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阐述。在此过程中,其他寝室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所有寝室代表阐述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课堂效果:多数寝室的代表能够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较为认真的阐述,但是也能看出有的代表明显在敷衍。不同代表对问题阐述的深度差别较大,有的代表能够就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探讨,但是有的就只能泛泛而论。代表阐述完毕后,同寝室学生提出异议并进行补充阐述的情况很少。一个寝室的代表在阐述时,其他寝室学生提出质疑并发起讨论的情况很少发生。基本上是各寝室代表依次阐述意见,其他学生保持沉默。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大多数学生反应不热烈,常常需要指名回答问题。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每个寝室所推举的代表差不多每次都是同一个学生,其他学生表现并不热心。

(三)实施方案三:

预习要求和方案一类似。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课堂上采用现场分组讨论的方式。先由教师把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将整个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7~8人,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为代表阐述看法,小组中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阐述。在此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所有小组阐述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明显比前两种实施方案要热烈,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参加到小组讨论中来,教室里一度人声鼎沸。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只是坐在一旁听,个别学生甚至拿出手机来看。小组讨论似乎并不能深入开展,一般在几分钟之内热烈程度就会很快下降,假如不能及时引导进入阐述环节,小组内正在进行的话题就会漂移,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甚至会开始互相调侃、开玩笑。进入阐述环节后,情况和方案二类似,只是分析问题的深度反而不如方案二。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归纳成几个主要问题,并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时分配困难,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

笔者所讲授的专业基础课有详细的教学大纲,不是按照讨论式课堂的模式来制订的,而是依据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的。其实高校里常见的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教学大纲里详细规定了在指定的课时里要完成哪些内容的教学任务。按照目前大学的授课模式,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间是很有限的,不会像中学那样反复讲解。要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所有的授课教师来说都是不能大意的事情。常常听到有教师在抱怨课时太少,难以完成预想的教学内容。现在如果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采用讨论式课堂模式进行授课,那么要完成原来大纲所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讨论式教学处理同一个问题的时间,常常是数倍于传统教学模式。况且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要花时间去发动、鼓励学生讨论问题。此外还会有相当部分的学时在冷场和沉默中消耗掉。因此,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与现行教学大纲在学时分配方面的不协调是系统性的,并非课堂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教学大纲里选出部分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学时以满足讨论式课堂的需要。但是,这样也不可避免地要求压缩其他教学内容的学时。当然,也可以保持现有大纲的学时分配不变,而从每部分教学内容里选取有限几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讨论,其余内容让学生自学。但是这样一来,大部分教学内容将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学习。就目前的情况看,学生课后自学的效果不容乐观。

(二)有效截面小,学生收获两极分化

有效截面是专业课里的一个专业术语,这里借用来指学生中能从讨论式课堂中受益的比例。从前面所描述的课堂效果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因为认真预习,积极参加讨论,善于思考问题,因此通过讨论式课堂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表达能力、学习习惯、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能有所裨益。但是这仅仅是少数学生能够受益,大多数学生从“满堂灌”式课堂的听众变成讨论式课堂的观众,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好处。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式课堂与大班教学的矛盾。笔者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同专业的两个自然班一起上课,共68人。这样的教学班规模应该说是高校课堂里最常见的。在上述的第一种方案里,一个教师引导68人的讨论式课堂,常常会演变成一个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讨论课堂,其他学生都在旁观。即便教师可以从旁观的学生中指定某人进行讨论,每个问题也不可能容许太多的学生阐述意见,否则时间根本不够用。因此,讨论式教学最适用的是小班教学,最好学生总数在10人以下,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大部分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作为授课教师,在讨论式课堂中最感到无奈甚至沮丧的是多数学生不积极发言,虽经反复引导和鼓励,积极参与讨论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余学生大多选择沉默。即使被指定出来发言,也总是进行十分简短的陈述,极少能够展开讨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兴趣参加讨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肯定不会像时尚话题那么有意思。倘若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是不会积极主动参加讨论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无论是采取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只要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为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手段和工具,需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加以充分利用才能有效。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一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未必一定要改。学习动力的问题是个大难题,不是本文所能分析清楚的。只是让笔者困惑的是,中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也不见得感兴趣,可是他们还是拼命地学。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于高考的压力,他们知道必须拼命学才能赢得高考。即便他们想偷懒,家长也不能答应。可是大学生有就业的压力,理论上他们必须拼命学才能赢得就业。何以他们会松懈偷懒,而家长也竟然可以不管?难道说大学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其实不是他们就业所必须的,所以他们没有必须学好功课的压力?还是说这样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传递渠道出了问题,学生和家长都感觉不到?可能有人会问,那不是还有考试吗?难道考试不可以成为驱动力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只要是诚实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承认,严进宽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现状。我们的就业率是虚高的,毕业率则更高,考试作为学习驱动力的作用被弱化了。

造成学生积极性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讨论问题的习惯,不能适应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模式。他们在中小学阶段习惯了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遇到问题直奔标准答案,追求短平快,不喜欢多生枝节的思考。他们也不习惯互动和讨论,因为高考不要求,中小学就不会花时间去培养。在讨论式课堂上,他们还是习惯于被动地看和听,不习惯于主动发言表达意见。遇到提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翻书,找到明确的答案就念一遍,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回答不知道。因此,要发挥讨论式课堂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表达意见的习惯以及其他各项与讨论式课堂相适应的能力。这项工作应该在新生入学就着手进行,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以习惯的养成为目的,而不是以讲授具体知识为目的。经过必要的训练以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续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开展。

(四)自学和预习环节难以有效监控

由于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是有限的,而讨论式课堂相对比较耗时,所以必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即便是拿到课堂上来讨论的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然而,课堂上能够被提问到的学生毕竟很有限,而学生又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势必造成教师无法掌握大多数学生的自学情况,因此也就无法依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其中不排除一部分学生认真预习并且深入思考了,可是因为不习惯于主动发言,教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自学情况。偶然被提问时,这部分学生是可以给出较为满意的答复的。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根本就没有花时间去自学或者预习。这两部分学生各自所占的比例是任课教师目前难以准确把握的。当然,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建立课程网站,要求学生看视频,做练习,从而监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可是前提是学生愿意进入网站自觉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那么课程网站做得再好,也不会比游戏和电影的吸引力大。如果强迫学生完成自学任务,那他们就一定能找到应付的办法蒙混过关,结果只能是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歪门邪道上去。可以这么说,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实也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一旦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动力,监控学生自学情况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四、结论与展望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确实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状况,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有若干不能适应的地方,不宜急于一刀切地铺开推广。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为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修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使得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与讨论式课堂相适应。要积极探讨灵活的分班制度,使得小班教学成为可能。要尽早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习惯,以适应讨论式课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深入发掘根源,找到解决办法。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3):4-14.[2] 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1-8.[3] 闫震普.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4] 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5] 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95-96.

下载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讨论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纠偏[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实施不仅可......

    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了,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

    塔式起重机纠偏作业与经验小结

    塔式起重机纠偏作业与经验小结 钟东兵 沈小和 本单位在某一工程施工中,发生一例塔机倾斜事例和纠偏作业,现介绍如下。 一、 概述: 2 该工程位于杭州市延安路,建筑总面积4400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 小学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

    浅析语文课堂的“板块式”教学流程

    浅析语文课堂的“板块式”教学流程 ——向余映潮老师学习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师的主阵地。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针对如何打造高校课堂、如何向45分钟要效率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及其设计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及其设计策略初探 一、什么叫“板块式教学”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

    关于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式教学便成为了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新颖有趣且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