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PDICE”教学法在《电子产品组装》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IPDICE”教学法在《电子产品组装》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摘要:“IPDICE”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本文以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组装教学为例,探讨该种方法在技工院校《电子产品组装》教学中的运用及实效。
关键词:“IPDICE”教学法电子产品组装一体化教学
一、技工院校《电子产品组装》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电子产品组装》教学往往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元器件知识,并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与企业实践脱节严重,忽视技工院校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的特殊身份,对学生职场综合能力的锻炼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2.课程培养目标
《电子产品组装》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典型电子产品电路的识图、安装、调试、检测等核心技能。同时在实践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教学模式,其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组织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内容、形式与企业工作环境的一致性。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指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第二批改革试点专业。
二、“IPDICE”教学法界定
“IPDICE”(即Information、Plan、Decision、Implementation、Check、Evaluation的缩写)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组织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获得与岗位相符的职业能力,注重对学生职场综合能力的培养。“IPDICE”教学法在《电子产品组装》课程的教学中较好地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将企业解决问题过程植入课程教学中。
三、运用实例
下面笔者以《电子产品组装》的课程中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组装任务为例说明“IPDICE”教学法的应用。
1.学习任务剖析
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组装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工作原理,学会分析电路原理图、装配图、PCB结构图以及元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元器件的识读与检测,同时学会制定工艺流程及制作操作指导书,掌握常用装接工具的使用。
2.学习者解读
这一任务的学习者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级工段二年级学生。他们对电子技术装配与调试知识有初步认知,对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具备一定基础。但由于前期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偏多,又缺少实际操练巩固,依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同时,这一年级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尚需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团队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预设的工作任务。教师借助典型工作任务,开展电子装接知识和技能强化培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线路调试方法。
3.学习目标明确
通过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组装,学生掌握其工作原理;学会制订装配与调试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能够对部分电路进行熟练的仿真验证;对元器件进行检测,并按照装配工艺和装配图完成电路安装与调试。
4.教学策略采用
以项目为载体,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任务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模拟企业工作环境,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利用“IPDICE”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学环境及资源筹备
(1)在人机交互式网络平台环境中开展教学;
(2)准备工作任务书、LM358和NE555芯片、评价表、检测标准及说明书等资料类素材;
(3)准备装配工具、电子振荡提示器样机、示波器、万用表、配套调试维修工具等工具类资源及相应耗材。
6.教学过程组织
(1)情景导入,接受任务。教师通过图片呈现,将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组装与调试任务传达给学生。如: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报警检测装置,如汽车转速检测、频率计、呼吸检测、心脏跳动检测等,均通过频率的采集控制报警装置,当被检测信息的频率达到某一设定值时,报警装置通过声、光等措施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示我们注意采取措施以免危险发生。
现某企业要求以AT89C2051单片机芯片为核心,由LM358和NE555分别构成两个不同频率的振荡电路,一周的时间内在电子产品实训室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电子振荡提示器的装配与调试,并实现以下功能:当两个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分别达到100Hz和1000Hz时,指示灯亮,同时音乐响起给予提示。
(2)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课前将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式分成6个小组(每组中均有擅长策划、装配、调试等不同岗位的学生)。此时学生认真阅读任务信息,通过交互式网络平台,查找任务所需信息,模拟企业接收订单,填写工作单。
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小组讨论,尝试画出电子振荡提示器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这时,学生或许会因缺少相关经验,表现出无助,教师就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提点。同时辅导学生制订一系列的工作计划:装配与调试任务分析―资料查找、装配与调试计划制订―计划完善、方案制定、电路仿真―装配与功能检测―性能参数调试与控制反馈―工作总结与考核评价。
(3)汇报计划,做出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学生小组首先派各自的代表向其他小组和教师展示本组工作计划表,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小组的建议下,对工作计划作出修改和完善。组长根据工作计划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合理进行任务分配,明确各成员具体职责,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同时,为了保证组装电路的正确性,还要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而训练电路组装与调试能力。AT89C2051单片机事先已经完成编程,在调试过程中,只对NE555构成的振荡电路、LM358构成的矩形波振荡电路及CD40106施密特整形电路进行仿真。
(4)制定工艺,完成装配。项目的实施是对前期计划决策的验证,学生不仅会用到之前学的知识,也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累许多过程性知识,这是传统教学难与为匹的。此外,因为是分小组实施项目,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不同角色,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能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决策过程的一些错误(诸如电路装配故障、性能参数调试不当等),教师巡回指点,从而帮助小组重新对计划做出调整。
学生需要根据提供的电路原理图,清点器件数量,同时罗列电路组装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填写领用单。工作小组可从材料仓库领取器件及工具,根据分工不同,制订电路的装配工艺(如图2),进行器件质量检测。
至处,学生的电路焊接技能得到了提高,熟悉了常用的焊接工具,掌握了电路装配工艺。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安全文明生产,也可以为学生做必要的焊接示范。
(5)检测调试,控制反馈。这一环节,需要提升学生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利用相关仪器仪表对电路关键点的电压及波形等数据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分析电路故障并修复;按生产现场管理7S标准,做好现场管理。
在电子振荡提示器电路的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工作页的形式,将电路中需要测试的电压、波形等数据设计成一个个子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成,填写好电压检测结果表,并绘制波形图。
(6)全面评价,反思提升。评价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判断过程,包括专业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反馈。在电子振荡提示器电路的组装与调试中,结合了电路测试过程的评价,详见表1。
四、运用实效
1.强化学生学习持续性,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职场综合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IPDICE”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环境,学生即员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鉴于工作任务往往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学生对于顺利完成任务的渴望远胜从前。
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熟悉各个工作环节,同时对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涉及的工具、仪器、仪表等的运用也更熟练自如。
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除了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外,学生要正确处理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对计划、成果等进行展示与讲解,对他人或者其他团队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还需完成总结性的材料整理,这一过程对学生职场综合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锤炼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提升操作技能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涉及的知识点、环节、工作过程较之传统的某一节课或某一内容的设计具有更强的逻辑性,难度也更大,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应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使课堂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学生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管理与传统的课堂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接近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老师除完成常规的课堂管理任务外,还要考虑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产品质量、完成时间等诸多方面,这对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新的挑战。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教师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不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因为了解了所设计的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也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周万民.例谈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设计[J].职教通讯,2014(24).[2]汤俊梅,程炜.六步教学法在《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3]丛文龙.应用“六步教学法”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0(8).[4]关业伟.“六步教学法”在轮机专业动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453314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我想了又想,后受一本书上的启发,上课时,我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 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在2001年,我参加渭滨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我的讲课题目是:《重庆谈判》。当讲到毛泽东出乎意料到达重庆进行谈判这一事件时,我打出了一张毛泽东到重庆机场的幻灯片,并配之一段深情的描述:“‘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城沸腾了。这时,风含情,水含笑,山城人民无不为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所感动。”一个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共产党真和平、蒋介石假和谈的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时区历史教研员李彦琴老师事后对我说:“那段太精彩了”。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校倪淑芳老师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
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第二、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三、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
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第四、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第五、开放性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如,在讲课中,我这样告诉过学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 8
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9
第三篇: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通城一中
何四英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介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期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创建历史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历史高效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术语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自然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就有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对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模式的程序是“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教师则是学生研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导入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案例】笔者在教《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西周宗法制”时,先设计了3个问题。1.西周宗法制的含义是什么? 2.西周宗法制具有哪些特点?3.这种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在今天的生活中又留下了哪些痕迹?教师接着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西周宗法制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创设角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情境,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该历史知识。运用这些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够达到先言其他再言此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趣味课堂。
【案例】笔者在执教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就找四个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境:
首先是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接着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学生看完表演后哈哈大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情境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三、创设实地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是封闭的;而实地情境则是开放式的,通过走出去,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为我们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乡土历史资源,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努力创设实地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活生生的历史、身边的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案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就补充介绍了发生在通城的鸡笼山之战,为了增加现场感,笔者带领学生到麦市鸡笼山“抗战烈士墓”参观,请当地老人讲述战斗经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日军人的伟绩和精神,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历史也会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四、创设现实情境
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入到相似历史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笔者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的“冷战”政策时(“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引导学生从分析“家庭冷战”入手进而分析“冷战”政策:
教师:各位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也会出现家庭冷战,请同学们想一想家庭冷战有哪些特征?
学生:互不理睬,不在一起吃饭,严重一点的甚至分居。
教师:那父母打架算不算冷战呢? 学生:不算。
教师:这样看来,家庭冷战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敌对;其二是不会打架。同样,二战后出现的“冷战”政策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对抗;其二是双方不会发生直接交战。
五、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
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是指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先不妨将其转化为形象的文学片段来理解,然后记忆就会轻松得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就引用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段落:“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引述完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水到渠成很是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六、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笔者在课堂中穿插播放电影《屠城血证》中南京大屠杀的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捏紧拳头,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满腔悲愤,有的泪流满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段不仅给学生直观地还原了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也有利于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同时又再现了过去的历史,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慧的发展。
当然,历史情境教学法不限于以上六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借助各种手段为学生再现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请各位历史教师多多尝试情境教学法吧!
第四篇: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所谓比较教学法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学异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在课堂上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课堂密度。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首先,比较教学的运用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诗歌《观沧海》后,让学生欣赏散文《听潮》。两篇文章都通过歌颂大海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但二者在写法构思上又迥乎不同。《听潮》是文中有乐,“听”到了海潮奏出的“伟大的乐章”,有落潮时舒缓的序曲、初潮时明快的奏鸣曲、高潮时磅礴的战斗交响曲。从听觉角度描绘潮音的变化,顺次展现大海的温柔、娴静、粗犷、强悍,表现了大海的韵律美,使人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倾诉和期待,有诗的情感。《观沧海》则是诗中有画,“观”到了大海的苍茫,海岛的孤耸,画面的萧瑟。从视觉角度表现了大海雄浑、博大的形象美,使人如临其境,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两篇作品均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令人感到兴奋,是同旨异体的名篇佳作。《听潮》虽是散文,但语言有节奏感,琅琅上口,饶有诗味。行文自由,语句活泼。《观沧海》语言凝练简洁,内涵丰富,整齐押韵。经过比较,同学们既明确了两篇作品的异同点,对大海的美也有了深刻全面的印象,同时对《观沧海》的主旨挖掘更深刻。
其次,比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学会了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分别讲了仲永和吕蒙两个人的不同经历与不同结果。异中求同:两课都是借故事讲做学问的道理:人只有立志,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不畏艰难,做问学如此,做人亦如此,两课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角度比较,多方面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再次,比较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触类旁通。
在学习说明文前,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文《荷情万种》与《荷花》。两文同样在写荷花,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和议论。而《荷花》则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等,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对说明文的把握会更准确,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分析方法也会更明确。这把双重“钥匙”给得全不费功夫。
总之,比较教学一般是组合教学。几篇课文或文章在一个课时进行,内容集中紧凑,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密度,节省课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读、写、练的时间与机会。
其实,比较教学在单元教学里也应该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战争创伤单元学习完后,可让学生分别从体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语言运用等几方面列表比较,于比较中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运用比较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明确比较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它们有什么可比性(共同点)。二是要在比较前让学生搞清楚主要比较些什么,选择它们的比较点(不同点)。最后,要交待比较的结果。在比较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比较的点不能太多,要掌握重点,突出特点,详比略比要得当。一般来说,同体裁、题材、主旨或同单元的课文有可比性。主题、人物、景物、结构、写法乃至句式、词语的运用均可视为比较点。
第五篇: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例应用_235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尝试教学法,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按照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五个步骤进行“先练后讲”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语文教学 应用
所谓尝试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其一般结构分为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五个步骤。尝试教学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用基本练习导入新课——练习题与新课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基本练习是讲授新课前的准备练习,能起到安定学生情绪、有效组织教学的积极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讲,其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需要寻找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为新课教学服务。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之前,可以选择已讲过的《景泰蓝的制作》作为基本练习题目。据此,可设计的练习题目为:什么是说明文?它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景泰蓝的制作》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示,指出说明文的五种类型,然后提示《景泰蓝的制作》属于程序说明文,即将学习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则为文艺性说明文,从而在复习《景泰蓝的制作》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新课练习——自学课本
基本练习题的出现,往往能立即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对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并给予点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目的有五个:①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②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③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④领会课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三、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自学提纲和自学例题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尝试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解答出自学提纲和自学例题所给出的问题。为使其感到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并不困难,可采用引导法帮助完成自学例题。如对“课文题目引用了一句古诗,这句诗说明了荔枝的哪些特征?”这则例题,应进行这样的引导分析:课文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虽只有短短的7个字,但内涵丰富。南州,泛指产地在我国南部地区;六月(公历七月)点明了成熟的季节;荔枝丹则写出了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当然,为加快教学进度,可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不同的内容,再集中全体学生讨论,给出更为恰当的解答。
四、巩固练习——师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使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这里,可借助类似的描写加深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尝试练习中解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课文第10段说明的是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段法是比较恰当的。
五、课堂总结——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课堂总结能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课堂总结是:课文介绍的是荔枝的生态特点,从生理特性写到生活习性,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而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按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描写果实的特点,条理非常清楚。由此可见,要说清楚一个事物至少要具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简明的语言等三个条件,其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最为重要。这就要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进行重点说明,以便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查阅有关资料。
从语文教材中随手拿来的例子,很能说明在生活的广阔空间语文学习尝试的重要性。这样的尝试形式,本身就是对语文学习的极大丰富。语文学科的尝试教学,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深入开掘,积极探讨。
=====本文结束=====TXT&DOC=====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