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2
高中历史教育科研论文: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况:张雁 女 职称:中教高级 学历:本科 单位:贵州省纳雍一中 电话:1868576852)
【文摘】新一轮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为何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由此可以看出,新世纪课程改革,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这表明,新一轮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为何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本人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辞海》认为人文主义“humanism”是由拉丁词根humanus演化而来,意思是人性、教养。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里:关乎 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腊文化中,人文是指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等理想的人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主张崇尚理性和科学,重视人,注重人性,提倡人性解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而现在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不仅是思想性的,而且是行动性的智慧。
二、人文精神与高中历史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过分强调分数、追求升学率的提升、学校之间录取率的激烈竞争、同校同级之间的较量等等。于是乎学校取消与教学无关的大小活动,教职工大会说的最多的就是教师要怎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学效果要好上加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要想随时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与成就感,就必须得花很多钱订购大量资料来作为自己备课的宝贵资源,还要花很多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方能备出一节课,课堂上从时间地点背景到原因经过结果教训启示满堂灌输,面面俱到,唯恐掉了哪一个细节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除了是教书的机器,还必须是学习的机器,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掉队”,所以除了吃饭睡觉每天时间基本上排得满满的,没有锻炼时间更谈不上娱乐时间,不出半年,痨伤病一身,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万丈”结果变成了“躺在床上”。这一切对于教师来讲有何人文可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尽知识的灌输使教室成为“录音棚”,学生成为“录音机”; 大量的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智力得不到开发、个性得不到张扬,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也被忽视,这样的学生很难体会到人文精神。另外,由于受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导致了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的畸形发展:一方面是人们重“理”轻“文”;另一方面是普遍的人文素养的匮乏。
从历史教材的编写看,基本上是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定义等等枯燥无味的内容,教材上出现的历史人物只是点缀,大多没有具体的事迹,比如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太平天国,就让背景、失败原因、意义教训占了大量篇幅,看不到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很多生动的历史人物也被淹没在这些原因、背景、意义、影响中,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运动的悲壮气息。人文精神是高中历史教材的灵魂,失去这一灵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最后使学生愈来愈厌烦历史,愈来愈远离历史。由此可知,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1、“人文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分析入手,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评价入手。
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爆发就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爆发的改进和创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新。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同样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但不同的角度却有同一标准,那就是历史史实。如对曹操的评价,如果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暴虐的政客;从文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却是才华横溢的文豪。不同的时代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评价,例如岳飞,今天我们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不同的角度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这其实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学生展现个性自由的表现。
另外,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研究同一阶段的历史,这其实就是新课改提倡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例如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有的学生崇拜政治上有作为的风云人物,就会研究李光耀如何让一个弹丸小国变成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培养自己的雄才大略;比较有经济意识的学生看好新加坡的高工资,就会去研究新加坡如何使用高薪养廉。
2、“人文精神”是情感教育的体现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最常见情感教育是爱国主义、道德主义,属于人文情感的教育范畴,而科学情感的教育则属于理性情感的教育范畴,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而且要具备科学情感。
3、“人文精神”是审美教育的体现
教师讲述语言的美妙是激发学生审美的开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 贯穿着教师美丽的语言。从教学内容来看,无数生动的历史画卷在向我们展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去感受它们,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美的理念联系历史,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三、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一)做人文之师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教师,还必须是人师——人文之师。历史教师必须有宽泛、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因为:
首先,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教师,能敏锐地洞察知识的人文层面,为学生建构对历史学习的人文感觉,而不是把历史学科按教材内容所叙述的表象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整合。
其次,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会对教材有通透把握能力。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教材的境界教育,使学生立足教材而又在立意上高于教材。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老师,往往是厚积而薄发的老师,课堂上常常会机智地调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品位,让学生自觉利用学习教材而得的知识和能力去放眼观察世界。从而使学生站在人文的高度,培养起人文的素质。
第三,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教师,能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上等生,提升临界生,帮扶后进生,主动体察学生在教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困境,并及时给以人文高度的解惑,从而使学生改善对教材的学习状态。
第四,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教师,才能营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人文程序设计和人文课堂策略的实施。
(二)转换教学观念,打造新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
人文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应拓宽思路,从课内、课外知识,环境言传身教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地展开,大胆突破,更新教学观念,打造新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改变过去学生充当“录音机”、充当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营造积极创新、张扬个性、追求真理的氛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自由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可指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传记,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编唱历史歌曲、进行辩论等等。如在讲到辛亥革命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时,我在所教的四个班都分别请学生担任主角,进行辩论,学生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见解,有人赞同革命,有人反对革命,有的气宇轩昂,有的言辞犀利,结果这一课的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类活动既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的很好体现。
第三,用全新的理念领悟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新世纪的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新型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具有现代意识,解放思想,大胆进取,勇于创新,重新构建全新的人文理念,感悟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深层次的挖掘教材中人文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落实人文精神。
结束语
今天,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让历史为人所用,为今所用,是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现代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让我们一起用人文精神打造新的一代,让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舞台上闪光吧!
【参考文献】 ①《辞海》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③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④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⑤吴玉凤:历史教学应体现人文精神 ⑥湖心:《人文精神促进历史教学》
⑦网络作者,不详:《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⑧网络作者,不详:《人文精神促进历史教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一)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人文精神普遍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新课程改革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社会民众与社会舆论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指标还是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活动,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情感体验,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次,从历史教学实际看,历史教育被理解为仅仅是历史知识简单的记忆过程,片面强调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绝大多数高中生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来对待,很少有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当中汲取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程度很不够,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以考试为出发点,以考高分为出发点,实行满堂灌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善良与宽容,孩子也会多一份善良与宽容,孩子最初的人文素养(爱心与尊重)只能来自家长。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只是拼命抓学习,对于孩子想什么、要什么、以及传统美德,则放在次要的位置。学书法、学画画、学音乐、练舞蹈、练体育等也不是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单单是为了考级、考试加分或者成为某某“家”。这种功利性,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强化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功利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对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缺乏信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精神空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没有意志力;崇尚物质,贪图享受,对精神世界的反应越来越冷淡。低下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教育文化学的理论认为,人文教育只有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文化的学习和创造来进行。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据高中生人格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教学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可是,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屈辱的历史,在 1
必修1政治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强烈的刺激,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了这段屈辱历史,让人义愤填膺。在反侵略斗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海龄、葛云飞、邓世昌等爱国军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精神,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历史是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现行历史教材的都是一些蕴涵着深刻人文内涵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感悟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呼唤其内心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穿插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印象深刻了,逐渐改掉陋习,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崛起,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目标,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也有同学能够抛开历史成见从中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思考,认为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意其申请的。这种课堂上研讨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历史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各地的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另外,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四、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仅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分认定,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结合家乡乡土特点进行历史追忆,写调查报告;结合现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自己制作历史小报等。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的活动打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必须站在当前教改的前列,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高邮 戴广美
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懂他们何谓做人的价值,慢慢体验到做人的意义,但教育方式不是靠政治课上纯粹的政治说教,而是要通过很多好文章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的准则。如何让广大青少年去了解做人的意义、价值呢?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审美教育方式,这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一、加强课堂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初中四册散文单元时,将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席慕蓉的《贝壳》、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法教学,教给学生初级审美体验,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力求做到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讲课时,抓住白杨树景美、形美、神美三个环节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白杨树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力量。抓住贝壳中曾有过的小生命虽短暂,但却能给人们留下永恒的东西这一特点讲析,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时间长短,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的做人道理。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善于把课文中好的审美因素分析出来,将其传播给学生。如教白居易《卖炭翁》和杜甫《石壕吏》两首古诗时,我就将诗中宫使和差吏的凶恶,蛮横形象与卖炭翁和老妇人的悲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情激发同学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更激发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
二、指导课外书籍阅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部好的作品犹如同一位品行高尚者对话,会受到很深教益。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离不开读书。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抓学生课外阅
读,我的做法一是为学生推荐读书篇目,尽力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好作品,如中外文学名著,名人名家传记,优秀散文精品。二是帮助寻找书源,方法是动员学生自己购买,让他们到校图书室、镇图书馆去借阅。三是组织文学欣赏,定期交流,开读书报告会。四是指导学生写故事提要,写读后感。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读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等书后都被主人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从而懂得做人的价值:“为了人民利益,可牺牲自己一切。”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毛亮亮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比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贫乏,综合文化素质较低。文章通过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分析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情感;人文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体育新课程的广泛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并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色的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至关重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