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6: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

第一篇: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

湖北省随州市唐镇二中

黄长会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具有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超越教材、学校和课程的局限的特点,目的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年农村中学虽然也在积极尝试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然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诸多的问题困扰着教师,这些都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障碍。具体表现在:

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落实到地方没有具体操作方案,教师因此没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二、如何处理升学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

“升学”是学校的即时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教育的长远目标。虽然喊的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但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去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套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

有许多教师不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与重要性,以及与现已有课程的关系,无法把握自己的角色与作用。

四、教师应怎样选择活动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不知如何确定活动主题。

五、安全问题的困扰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安全问题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令人头痛问题。因为综合时间活动涉及的人多,活动范围较广,活动中隐含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从校长到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六、活动时间的安排

学校有考试任务的学科占据了学生集体活动的几乎所有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活动时间,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

七、现有教育资源缺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不仅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更要用手操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学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普遍不达标,也没有实践活动基地,因此本问题成为活动实施的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近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探索和尝试经验,认为开展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的设置要求上要有硬性规定,不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名存实亡”。

二、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切

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所以它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基础知识、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主动多参加各种培训,学校应鼓励并提供条件和机会,使更多的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观摩、交流和教学工作,聘请教育专家和领导到校作专题报告,经常召开“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现场会,听取专家指导小组、上级领导及各校同行的意见并作现场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师生合作,确定活动主题

一)利用教材及各学科特点确定活动主题。

例如,在《生物学》教材中安排有“课外实践”内容,数学教材有“数学活动”内容,《物理》教材中“探究”内容,《语文》教材中有“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内容等,因此可利用教材及各学科特点确定活动主题。

二)立足生活,选择主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提出教育即生活,与我国教育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许多共性,“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因此可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主题(1)立足校园生活

学校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初中阶段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个家度过的。他们可能对学校的点点滴滴都有好奇心,也可能有探究欲望,因此可带着学生参观自己美丽的校园,然后以调查表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想研究、探讨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确定大家最想研究的问题。(2)立足家庭生活

对于农村学生,家里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因为大半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例如,放假在家时,家里电路出现故障怎样解决,怎样烹调,怎样缝补自己的衣服,生病后怎样护理等,可以让学生讨论提出最想探究的问题。(3)立足社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参观,参与采访,开拓学生视野。不论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最初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先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确定的主题,并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三,增添教育设施

根据农村特点,可以租地让学生种植和养殖,可进行小型投资项目,既可为学生提供活动基地,也可以创收。

四 利用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与设施

利用政府、学校及师生的共同社会关系,利用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与设施。

五、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目前尚无特别完善的标准,在此,我们主要对学生利用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学到的各科目、各领域内的本领,灵活、正确、综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师的能力与成果也要作出合理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会面临许多问题,教师要不断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

黄长会,女,出生于1976年5月,现为湖北省随州市唐镇二中中学一级数学教师。邮政编码:441329 电话:*** 邮箱:1091601094@qq.com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

(实验方案)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根据《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精神,各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验研究,针对我校办学特点,我们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进行研究。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

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

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

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活动课程的早期倡导者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使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学会生活。今天研究的活动课

程早已远远超过于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了,《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活动课程是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的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纲要”强调学

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

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

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强

信息吸收与处理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时代发展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活动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的行动,而实践则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行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实践是

教学中认识的起点,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环节,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课程应当充分

体现教学认识的实践性。于是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进一步考察西方活动课程历史与

现状的同时,也逐步地从研究国内中小学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等实践入手,对“学科”和“

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不断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又重新认识了”课程“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课程说

“从而使活动课程又成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应当说,活动课程的提出,适应了课程改革

实践迫切要求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的呼唤,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在实践和理论上尚有许多需要研究

和明确之处。几年来成都市也广泛开展了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在部分区县和学校还取得了明显效果,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但就活动课的实施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我们新起不到一年半的学校,各年级广泛开设

还不成熟,有诸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学习、研究。为了避免造成教育中的无效与浪费,为慎重起见,少

走弯路,我们进行先期限的实验性研究,在个别年级进行尝试探索,从而总结经验,做好全面实施课题的准备。

二、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研究对象

1、研究目的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规定为指南,以《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导,力求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通过指定的年级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探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实

施方法、效果评价等问题,积累成功经验,为全校推进综合实践课奠定基础。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置

(2)课程内容

(3)组织形式

(4)实施方法

(5)效果评价

3、课题研究对象

研究的实施范围覆盖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二年级二班和四班。

本课题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教育实验为主,并辅之以问卷调查、行为

观察、个案分析、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手段。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8)活动性原则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认真学习、宣传动员,确定研究目标,清理工作思路,组建研究机构,明确试点班级。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3、完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构想,为下一步实施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02年8月----2004年6月)

1、按方案规定,在实验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2、加强交流与合作,继续组织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3、开展献课评优活动,促进研究深入开展。

4、形成优秀活动课案,编写适合学校实际的活动设计方案。

(三)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

1、总结试验工作,形成研究(或)工作报告。

2、课题组汇编优秀论文、优秀课案集、优秀活动设计方案集。

3、完成总体形容报告,争取主管部门结题评审鉴定。

六、成果形式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实验方案)。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课教师、学生参考用书(参考资料)。

3、优秀论文集、优秀活动方案设计集、优秀活动指导案例集、部分活动录像资料。

4、研究报告。

本课题由成都市教科所和成都市课程改办公室联合组织,日常性工作由市教科所理论室负责。

课题负责人: 冯淑蓉 黄伟 秦志新

课题主研人员:涂冰梅 钟文光 蔡静 尹岚

课题顾问小组: 聘请省市教科所专家及本校”专家工作站"专家为课题顾问小组顾问。活动经费由课题组申报,教科室审核,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中国教育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心得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心得体会

铁城学区三里辛小学 李雪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生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它既符合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突破口”,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师要选好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我觉得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特别要抓住学生关心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该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例如,我校大队部组织了“美化校园”活动,让学生注意收集垃圾,以班级为单位把可以回收的垃圾集中起来,每周请废品站的人来收购,钱存入各班的爱心基金里,捐给学校里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要去了解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有害的垃圾等,应怎样处理;回收后的垃圾有什么用等等知识,我就利用这个活动内容设计了以它为主题的一堂综合实践课:回收后的纸有什么用处,回收废纸有什么好处,先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再介绍纸的来历,然后指导学生造一张纸,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受到爱惜纸张的教育。

二、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毫无疑问对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而教师却全然未知,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使以往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三、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节课一个主题是不现实的,究竟是长主题好还是短主题好呢?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应以小主题、短周期为好,小学高年级也可以是大主题、长周期。大主题、长周期的活动,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室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特别注意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实施阶段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活动最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也可独立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可以是一些必要的专题讲座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对所有活动的内容都了解,而对过程与方法要进行指导,如如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而教师的角色却起了明显的变化,由教学中的控制者转变为活动中的参与者,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教师依照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教师地位也随同转化为参与者、合作伙伴和协同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时常会有困难、有阻力,它需一贯久仰的老师,协同参与。并真诚地希望老师给予热情指导或帮助。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常常是一个准备欠充分的教师去面对一群有充分准备的学生。

四、教师要做好综合实践课中角色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要求素质的更新与重塑,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教师要是课程的服务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自动给予者,而是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提供支持,充当讨论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活动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合理、公正地评价,反馈、调整,以便下阶段更好地开展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是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探索,在创造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五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创新精神与实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创新精神与实践

能力培养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 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省教育学院初教部在全省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市根据这一课题设立了子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式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有如下层面,即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于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技能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创新情感指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创新个性,如勇敢、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3、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的实施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通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5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 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因此,要恰当合理支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为“扼杀创造的力量”,而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采用实验法,以形成性研究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实验对比、探究课型等开展研究。

2、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在一个年级进行实验。以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比班能力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评价方法以课堂教学、学生的作品、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五、实验步骤

本题2005年5月开题,2008年4月结题,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5月—2006年8月,准备阶段。主要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初稿)》,课题立项,确定本课题实验校。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各实验校根据本课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申报自己的子课题,指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8月—2007年8月,组织实验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验,修改、充实、完善课题实验所用教师用书,组织开展课题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组织专题研讨,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题实验汇报课。

第四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4月总结实验成果,聘请专家论证,馔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汪纯

组员:吴红梅

韩春生

陈玉梅

韩德足

吴丽芳

陈光明

七、实验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我校大胆实践创新,废寝忘食地付出艰辛的劳动,忘我无私的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获得丰硕的成果。

1、多位老师在各级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多次在课改教学活动中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讨课、示范课,深受与会者的肯定。研究实验活动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对本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22个小课题,共完成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205份,“采访卡”356份,“调查表”272份,“评价表”近160份,“问题卡”105份,撰写“体验日记”100篇,“活动感言”204篇,“自创作品” 92份,“手抄报”1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资料汇编。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1、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2、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

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3、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①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创业精神和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②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2003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因此我们思索,是不是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例如,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学会进行调查、进行访谈、进行实验;学会处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讨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学生汇报时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们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生成课题,怎样探讨活动方案,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以及他们采用了哪些形式进行汇报等一些形象生动的资料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解说,让学生先模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五个活动阶段?是不是所有的汇报都要逐个地介绍?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摸索。我们把原来的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综合实践的调查,采访相结合,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如《品说桔红糕》和《玩具总动员》这两个活动都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社会简单的调查。第二个阶段把调查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汇报,并当场在课堂上进行设计和制作。而在《漫话安平桥》的汇报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到其他小组去参阅收集到的资料,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堂。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

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课中,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在《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里,教师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在《网络“利”与“弊”知多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的结题报告。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驾驭,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顺利、有序、深入地开展。

4、在课题组制度建设上

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但是依托校本开发的管理和机制。教研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①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研讨。规定每双周二下午2-3节全部课题组教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专题教研。教研的内容主要有: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教师的专题讲座,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

②采用在职培训。对综合实践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对大学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进行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

③量化评估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期初每位实验老师必须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活动台历、活动设计,每学期最少要提供一堂校级公开观摩课,要有教案,课堂实录、反思。期末对整学期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有价值性的资料,课题组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成果考核表》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肯定有突出成效的教师,推选在课题组中作讲座。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真正地与新课改走到—起。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仍将风雨兼程,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弘扬科研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力争再创另一个新辉煌。

下载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程序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一次活动应包括四个基本阶段:引发主题、实践探究、交流回报和总结评价。 2、通常实施的基本......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总结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和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片快乐的绿洲上一起研究,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着,下面也让我进行一番回顾和总结: (一)七年级开展了......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目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课题,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意识、家长意识......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 教养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知道电话的发展历史、电话的种类、电话的功能,学会用各种方法打不同的电话,认识几......

    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与问题反思

    实践中引领创新中成长 ——岳阳县城关镇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与问题反思 关键词: 活动背景 经验总结 问题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

    2016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

    2016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工作总结大全

    一、活动状况(一)七年级展开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理论活动,经过采访、调查、比照、制造“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理解到本人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滨城区旧镇办事处中心小学校长 贺树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