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通用技术学科课程实施取得阶段成果(重要)
天津市通用技术学科课程实施取得阶段成果——通用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室 关锡良
概 况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中的一部分,是新课程实验中由劳动技术教育发展提升而来的一门新学科,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独特的价值。2006年秋,天津市从高一年级起全面进入课改实验,通用技术学科与其他学习领域、学习科目相比凸显出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这门新的课程,天津市教委精心组织实验,教研室和学校的广大校长、教师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使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基本上步入正轨。
主要成绩
三年来,领导重视、财政支持,市、区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通力合作,使天津市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全市95%的普通高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稳步开展。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专用教室正在兴建,教研科研相结合,教学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通用技术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广大高中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拓展了技术学习的视野,提高了技术素养,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市、区的研究课交流活动中,在教研员的日常听课过程中,都能看到学生技术素养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看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增强,反映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为了给学生做好操作指导,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前必须亲自动手实践。许多教师自己制作了台灯、板凳、海豹顶球、拉线木偶等作品,这充分反映出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
教具学具研发、教学设备配置,展示了技术学科的特点。为了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规范实施,部分区县和学校率先进行了专用教室的建设。具体做法有发挥原劳技课教室作用,使其适应通用技术课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有建立区属通用技术教育中心,为全区高中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服务;有利用学校科技活动教室和理化实验的设备,增加部分器材,改造为技术教学专用教室;还有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通用技术课实践基地等。这些实践和探索有力地推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国家教育学会劳技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天津教研室等单位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中,本市教师、教研员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有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和先进单位的评比,有双优课、双成果、优秀教学案例的评比等,所获各级奖项数不胜数,总体展示了我市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主要做法
一、规范办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市教委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教学领域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计划,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并下发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学科在此过程中并未受到歧视,考虑到新学科教师队伍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教学工作也应有一个探索的阶段,课程计划中给本学科安排了1课时/周,保证必修模块的教学和基本学分的获得,同时鼓励区县、学校结合具体情况开设选修模块的课程。
此外,市教委还规定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在本区县课改领导小组内设立由主管主任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目前,多数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出课程开足课时。在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级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活动中,通用技术课程倍受关注,成为督导检查是重点。部分优势的区县、学校已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为2课时/周,并开出了若干选修模块的课程。
二、强化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师资队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为确保本市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通用技术的教研活动首先重视教师培训的工作,并对培训工作精心策划,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开设和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式开课之前,我们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国家课标组的支持下,正规地进行了国家级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随后我们又依托出版社和教材编者,认真地进行了教材培训。这样,广大教师对学科的基本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解决了基本的开课问题。
此后,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应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员的教研能力,我们又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提高,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原则,在市教委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寒暑假期开展了持续、多样的培训活动。其中有课标、教材培训;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培训;理论讲座和补充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性培训等等。
在市级培训之后,区县级的培训活动更多更具体,而且要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一般是结合教研活动每周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研讨、教学观摩、案例研究、问题研究、课例分析等活动。这样的培训活动,特别注重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教师架起课程标准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更好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还有一些区县,为了让教师不断进行课改理念的学习,提出了“以校为本,校本研修”理念。倡导每位通用技术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每学期撰写一篇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当一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这种校本研训的方式,为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增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效性,市教委责成市教研室与天津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合作规划了“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训方案”并于2008年12月中下旬开展了实验性培训活动。市内六区通用技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31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本次活动借助天津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设备和人力资源,遵循课程标准,针对教师需求,选取了“工程训练”课程中与“通用技术”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纷纷表示,感谢市教委与理工大学给他们提供了这次培训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和教师对通用技术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一定将学习的收获尽快转化到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在天津市教育均衡发展的落实方案中,通用技术学科也纳入到“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之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提升涉农区县技术教师的水平发挥作用。
三、课题引领,整体加强学科建设
进入高中课改以来,我们意识到通用技术与劳技教育一脉相承,是很好的课程形态,也是很有难度的一个“新学科”。依照教委领导关于“加强教学科研,确保课改顺利进行”的指示精神,我市加强了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研、科研工作。经过比较充分的前期论证,我们把实验研究的重点锁定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开展了整体加强学科建设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提高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效性的实验研究》课题,由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负责,已被列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JWKG–06)。此项课题同时归属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此项课题于2007年4月12日在北师大天津附中开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得到与会领导、专家肯定。本课题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要,将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将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划分为四个部分,形成了四个任务明确职责分明的分课题研究团队,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在骨干教研员和高校专家的引领下,四个团队就“通用技术若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与方法”、“通用技术课程学业评价内容与方法”和“必修模块教学设备基本配置方案”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与实验。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有全市各区县的102所学校169名教师,他们研究的分课题下又细化为22项子课题。两年来,各分课题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已经分别取得了阶段成果。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20余篇研究论文入选学科全国年会论文集,部分实验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在相关刊物上,它们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开好的关键因素》、《教学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关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研究》、《通用技术学科必修模块专用教室建设方案设计》等。
四、科学管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开设后不久,我们便把学生评价的问题提上日程,纳入到课题研究中来。研究是从调查开始的,分课题组成立后首先围绕天津市“通用技术课程学业评价现状”展开调查。“通用技术课程学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在课程实施的几个关键环节中处于结构性引领的位置,根据全市各区县通用技术课必修1模块的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实际情况,分课题组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不同区域学业评价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效果,在对资料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评价理念、操作测试、书面测试、技术档案袋使用和学分评定等多方面提出通用技术课程学业评价建议。
天津市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工作与其他学科一样,是由考试院具体组织实施的,我们经历过全市统考,也进行了以区县为单位的实验。应该说,就是有了教师群体围绕评价的超前研究与探索,才为后续的市级、区级的考试评价工作扫清了障碍。现在本市通用技术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进展顺利,有考纲、有样卷,08年的考试平均分数为88.48。其实,我市通用技术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市级或区级组织的水平考试之外,学校还要组织进行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日常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章节评价与终结性模块评价相结合,以多元性评价促课程的灵活实施,以不同尺度的评价激励学生投入到技术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
此外,还有部分区县在评价的问题上大胆探索和创新。2008年开始河西区、塘沽区进行了首次学生作品评比,2009年进行了全区通用技术创新设计大赛。并且明确地规划了学业水平考试除现行的纸笔测试外,待条件成熟时进行实验操作考查与书面测试相结合的整体评价实验,科学地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业绩,进一步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有序实施。
五、开发资源,靠引进更靠自主创建
“资源”,有广义有狭义。广义地讲教师群体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而在本市通用技术学科建设中做出贡献的高校和高校的教师,则更是资源。他们参与到我们的课题研究、培训活动、教学研究等许多活动之中,发挥重要的导师作用;他们选用设备、材料,利用自身的智慧为通用技术学科培养教师。这些,应该说是我们学科建设中引进的重要资源。
当然,更多的和狭义的资源是指我们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材料。开课伊始,教师手里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他可以借鉴的文本资源很少,教师备课上课需要花大量时间,所以建设和积累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困难需要教师们群策群力共同克服。2006年底,市教研室和市教委信息中心的联合组织高中部分学科开展信息化资源库建设,通用技术学科也积极投身其中。我们利用教研系统组织广大通用技术教师,按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分块,明确分工。每个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要的素材,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编写评价监测试卷。教研员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在相互点评、相互借鉴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最后,经交流修改后汇总,再将这些资源做成光盘、传到网上。教师们付出了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艰辛,也分享着便捷使用资源的快乐。
与之并行的,还有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组研制的课题成果。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方便教师备课,他们围绕教材涉及到的技术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搜集整理了教学参考内容,制作成电子化的“通用技术教学支持材料”。
当然,还有更多的教师在每天的备课过程中,都要上网搜集相关素材,制作课件;都要选择工具材料,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践活动内容。这些辛勤的工作都是自主开发课程资源,都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可贵做法。
六、设备配置,基层创新财政支持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实践,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教学条件,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物质资源就成为实施课程和保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备课环境、教学活动环境和学生技术实践活动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建设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装备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市尚未出台一刀切的方案,也没有下发统一要求的正式文件,而是采取了让“基层创造经验”的办法。现在看来,“基层创造经验”是科学的方法,在我市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为了给通用技术课教学提供合格的技术试验室,保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许多区县统筹规划通用技术教学场地及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南开区财政和区教育局投入专项经费数百万用于基础硬件建设,将原职专校区改建为我市规模最大、装备一流的技术教育管理中心,建成了专业教室18间。蓟县虽地处边远山区,却率先实现每所高中校都有2~3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做提供了平台,所需的200多万元经费也是县财政的全力支持。河西区把原有劳技教室比较健全的几所学校,有计划地改造成适应通用技术课教学需要的技术试验室,23间技术试验室将按照各校的需求协调使用,充分发挥作用。和平区劳技中心、武清区和河东区学生实践基地,也是添置设备新建或升级原有的技术教室,将它们改造成为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室。还有地区借助高校的技术装备条件,很好地开出了通用技术实践课程。
更可喜的是,09年以来一些区县按照课标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着手规划和建设高中校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教学需要的专用教室。所选设备、器材是相应模块教学活动所必备的,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要求;所选设备、工具遵循基础性、技术性、科学性、先进性的原则来确定;各试验室包括基本工具、应用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计算机网络终端和图书资料等,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与实践。目前,河东区、东丽区已经基本建成,塘沽区、静海县正在以“国际眼光、国内一流、地方特色,适度超前”的高标准,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七、整体推进,骨干引领典型示范
事物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有先、后、快、慢之分,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也是如此。然而,我们并没有简单地顺应这个自然,而是利用这个规律,培养骨干、发现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师大天津附中(原十三中),他们是劳技教育的全国先进单位,2003年,当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时,河西区教育局就决定超前进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2004年相关领导到北京参加课程中心组会议,北师大天津附中正式成为“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实验学校,成为天津市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先进典型。由于他们扎扎实实地进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2005年10月,“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工作研讨会”在本校召开。附中在通用技术教学实验中取得了成果,受到课标组专家和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率先实验的成功经验,实验中形成的骨干教师群体,对本市通用技术课程的全面推进,更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市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必修模块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仅仅开出必修,这显然不能展现技术课程的整体之美,更没有完成一个圆满的教学周期。可是,选修模块的开设与必修相比显然是专业性更强,如果没有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是不可能开出的。此时,我市又有一些单位走在前边,出现了开设选修模块的先进典型。和平区、南开区、武清区、河东区等,他们行政和教研结合,理念与实际结合,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开出了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课程。其运作思路总体上是一致的,就是在学校开设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利用原有劳技中心或实践基地的场地、专业技术教师和部分设备,再增加部分新设备,集中时间开设选修模块的实践类课程。经过教学实验,他们对集中开设选修模块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日前我市召开的“推进选修课程工作研讨会”上,他们分别介绍经验、推广成果,很好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是一些课改样本校的校长,是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骨干教师。是他们超前一步设计规划学校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是他们认真钻研,在各个层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课例、交流经验。不仅如此,我们的一些骨干教师除了在本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为其他后续进入课改的省市传经送宝,承担课标组、出版社组织的培训工作任务。
基本经验
回顾几年的课改实验,“胸怀全局,作好定位,自尊自信,踏实肯干”应该是我们通用技术新学科全体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整体教研工作的基本经验。宣传“开足课程”,推进“上好每一节课”,把握课程特点,搞好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我们持续的追求。
问题与建议
目前,正是课改实验进行了一个周期的时候,通过总结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同时也反思存在问题,以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合格的专业教师缺乏,现有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通用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以前的任何一个学科的综合性都不出其右。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是很高的,现有教师大多存在差距。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强自学外,希望能够多参加一些技术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活动,更希望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早日出台。
2.专用教室或技术实践室的建设相对滞后
此项基础性的建设工程,是通用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先进区县和学校积极探索,率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同时,“基层创造经验”也是我市技术专用教室建设的一个成功策略。但是,更多的学校还是处在很低的层次,在没有设备器材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以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技术知识的教学。建议教学设备配备部门介入此事,将其纳入到教学资源配置的正常渠道,以保证广大师生规范的技术课教学。3.学业水平考试或更高层级的学生评价方案有待调整
“指挥棒”的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个别学校甚至课上组织教学都比较困难,目前阶段全市性的统一考试很有必要。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纳入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中,但在全市统一命题和区县分别命题的实验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认为通用技术学科的学业评价工作,虽然在理论上或理想情况下不应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但在目前阶段,在“考试杠杆”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今天,我们还应该采用。它对于这门新学科,对于这棵幼苗的茁壮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三年,课标研制出台不过六年,上溯到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从有大纲算起也只有十八年。这么年轻的学科,而且是综合性强、实践性特点突出的学科,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我们看到成绩,同时也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广大校长教师、教研科研人员和各级行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真正建设好。
2009-12-17
第二篇:论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论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摘要】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外交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之中,中国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动和担当。
【关键词】中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改革开放
在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整体格局下,中国不仅自身稳定增长,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中国不断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2015年,尽管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
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
三、“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力争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开放,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采取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2015年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亮点纷呈,取得的几项重要结果分别为:
第一、中方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不仅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先后签署,成为中国与各方推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有力佐证。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中方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有关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振奋人心,也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继去年同美国率先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今年中方又如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同欧盟、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各方一道,为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和有约束力的2020年后气变协议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第四、初步统计,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共出访了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越南等11个国家,接待了26个国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总书记来访,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中国-非洲合作论坛、等九场重大国际性活动。2015年,我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博鳌亚洲论坛、等许多重要“主场外交”活动。众多国家的总统和总理等主要领导人踊跃来华参加,参加这些活动的外国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约有80人次之多。粗略算来,习主席2015年在国内外会见的外国主要领导人、国际各界重要人物超过150人次。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2015年中国外交的辉煌。
多年来,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出中国外交实践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伟大的,它取得了以下几点重要成就:第一、促进了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四、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条分缕析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外交思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习主席在年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不仅贯穿全年,也与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等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一年来的外交实践已经证明,中方的行动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旗帜,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篇章。
第三篇: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今年1—4月,全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274.5亿元,同比增长24.8%。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万亿元,同比增加1.3万亿元,增长18.6%,已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49.9亿元,同比增长18.1%,主业盈利贡献明显增加。在6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的国企改革吹风会上,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向媒体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他说,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上下同心、锐意进取,从勾勒蓝图到层层落实,各项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当前,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改革试点全面铺开,重大举措迅速落地,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据彭华岗介绍,各中央企业和各地紧紧围绕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有序开展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提高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实现了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截至2016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2%,其中,东方电气集团、中广核、上海贝尔3家企业全面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中国国电、中国一重、中国铁建、建筑设计集团、中国航信、武汉邮科院、华侨城集团7家中央企业二级及以下子企业全面完成改制。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改制面超过90%。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含参股)占比达到了68.9%,上市公司的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中央企业“总盘子”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1.3%、62.8%和76.2%。省级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合并报表范围内)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到了47%。中央企业二级子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了22.5%。截至2017年3月底,126家省级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集团层面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行业和领域,选择19家企业开展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现了向社会资本放开竞争性业务。越来越多的竞争性企业在混改中进一步调整股权比例,促进企业形成了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委已经明确了10户中央企业子企业作为员工持股首批试点,目前正在稳妥有序开展审计评估、确定外部非公有资本股东等工作。其中,国机集团所属中国电器院参与持股员工和民营资本股东已按要求完成出资入股,占公司总人数30%的453名员工通过有限合伙企业持股平台持有公司22%股份,入股金额共计7799万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7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及到2020年国有独资、全资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等目标任务;从理顺出资人职责、加强董事会建设、激发经理层活力、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规范了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截至目前,102家中央企业中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达到83家,占比超过80%;中央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已经达到417人,专职外部董事增加到33人。各省(区、市)国资委所监管一级企业中有88%已经建立了董事会,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数的企业占比13.1%。
根据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落实中央企业董事会职权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国资委将把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权、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权等6项权利授予企业董事会。此次试点在2014年试点的基础上有了不少突破和亮点。比如,董事会可以在主业范围外确定1~2个新业务领域,进一步明确了选人用人中党组织与董事会职责定位,董事会决定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结果和薪酬结构与水平,董事会制定本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决定工资分配事项等等。
据彭华岗介绍,国资委还将根据试点情况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效果明显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中,由董事会市场化选聘和管理的经理层成员约占5.1%,其中,中央企业二级企业中,由董事会选聘和管理的经理层成员约占7.4%。省级国资委单位所出资企业及下属企业中,通过市场化选聘并管理的经理层人员占14%。招商局、中国建材等50多家中央企业和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级国资委在二三级企业探索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方面,2016年以来,国资委会同有关方面连续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探索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部分中央企业持续推进以价值为导向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了职工收入随业绩变化能增能减的改革目标。比如,中国节能将“清洁能源发电量”与“利润总额”设置为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联动的复合指标,工资增幅重点向经营、效益倾斜,向基层一线企业倾斜。
中央企业落实三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在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方面,克服各种阻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央企业集团总部人员在岗人数由2015年的2.77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2.64万人,同比下降4.6%;总部人均管理资产由2015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9.1亿元,同比增长11.1%,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2016年,中国一重各级中层领导干部全部“起立”,通过市场化选聘和个别调整,由320人缩减为190人,淘汰率40%。近三年,中铝公司共计分流安置员工7.92万人,用工总量压减40%。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效果凸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原有2家试点的基础上,扩展到了“2+8”共计10家,即诚通集团、中国国新2家运营公司试点,和国投、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8家投资公司试点。37家省级国资委中,有21家改组组建了52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彭华岗介绍说,从试点的效果看,主要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功能定位逐渐清晰。经过逐步摸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侧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侧重提升商业类企业的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根据《指导意见》有关精神,未来中央企业将主要分为三类,即实体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二是效果逐渐显现。试点探索了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在组织调整、战略管控、业务发展、分类授权等重要方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10家试点企业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2450亿元,较上年增加765亿元,同比增加45%,远远超过央企平均水平。三是关系逐渐理顺。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的关系不断理顺。从出资人监管的体制看,正在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由管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向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转变,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动了企业活力的增强。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五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吸收合并、共建共享,推动了15对28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已经调整到102家。彭华岗介绍说,重组以来,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内部整合,重组红利逐步释放,经营业绩实现新突破,内部协同取得新成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行业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目标,加快深度调整重组步伐。“一是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深化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加强重组后的整合效果评估。稳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探索海外资产整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协同效应。二是推动中央企业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加强企业间相同业务板块的资源整合。鼓励中央企业围绕发展战略,以获取关键技术、核心资源、知名品牌、市场渠道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质量品牌提升。支持中央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三是发挥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中央企业转型升级、重组整合、创新发展,引导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去的积极成效在瘦身健体、体质增效方面,国资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步伐,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开展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4240户,压减比例8.13%。按照三年压减20%的总体目标,2017年要减少法人单位8%。
2016年完成 171 户“僵尸企业”处置和 249户“特困企业”治理任务,实现减亏增效 512亿元、妥善安置富余人员12 万人,对中央企业实现收入和效益恢复性增长、扭转效益下滑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中央企业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019万吨,完成率141.7%,分流安置职工33126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497万吨,完成率109.9%,分流安置职工41945人,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2017年,中央企业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任务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目标任务2493万吨,其他涉煤企业逐步退出煤炭行业,通过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8000万吨。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委职能转变4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正式印发。该方案明确了国资委管资本的重点职能,划清了国资监管的权责边界,提出了职能转变的具体举措,标志着国务院国资委从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迈出了历史性、实质性的关键一步。目前,国资委内设机构调整已经完成,整合了6个厅局、新成立4个局、进一步完善定位并更名5个厅局,形成了以管资本为主的组织架构。国资委还系统梳理了国资监管职能,拟取消、下放、授权工作事项43项,进一步聚焦管资本职能,其中包括取消监管事项26项,下放监管事项9项,授权监管事项8项。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关于完善中央企业功能分类考核的实施方案》已经正式印发,根据中央企业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突出不同考核重点,科学设置了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及权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权力和责任清单,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成果。
为了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分别以国资委党委会和主任办公会、分管委领导、监事会主席为主体,形成了领导决策、协调处置、监督报告“三个平台”,并设立了3个监督局,负责分类处置、督办和深入核查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提出有关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形成监督工作完整闭环。此外,外派监事会监督和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力度也不断得到加强。
而从全国范围看,截至2017年3月底,河北、江苏、广东等18个地方出台了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方案。34个地方在分批取消下放出资人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截至2017年3月底,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已达90%左右。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据彭华岗介绍,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中央企业管党治党意识明显增强,抓党建、强党建氛围已经形成,党建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夯实,一些多年来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力量不断加强。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目前,中央企业全部开展了集团层面章程修订,已有3076家中央企业二三级单位实现了党建工作要求进章程;已有2490家设立董事会的中央企业二三级单位实现了“一肩挑”;实行了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向国资委党委报告党建工作、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向国资委党委述职、中央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三项制度;已有2636家中央企业所属二三级单位配备了专职副书记,91家中央企业集团总部党务部门编制达到了不少于同级部门平均编制的要求;中央企业政治巡视实现了全覆盖。彭华岗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始终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个核心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增强活力、优化布局、提质增效、防止流失、加强党建这五个重点,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阶段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报告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积极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改革实验,师生充分发挥计算机操作技术熟练的优势,侧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工作进程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而且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十分显著作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都有着不同层度的改进。
一立题背景
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以极大的速度跨入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里,人们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成长在21世纪这个人类的信息时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应初步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逐步实施“校校通”工程,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合性。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卫星电视系统、因特网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合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为扩大教育规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奠定了基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边远地区带来契机,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3.传统的教学手段、方式效率低,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小学综合课程,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现代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探究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成为迫切需要。
4.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
6.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需要教学手段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上个世纪以来,教育界对网络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给了更大的关注。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冲击,我校领导提出了“建网就是建学校,谁领先了一步就是领先了一个时代,也就抢占了教育发展的至高点”等观念,为此,全校形成共识。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上培训为载体,以提高教师素质和办学能力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中心,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新途径。近年,我校在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校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投入资金,加快硬件、软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初具规模,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我校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验,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即是(1)现代媒体技术,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现代媒传技术,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3)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的技术。三种技术合起来,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是组成现代教育技术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用三种技术,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两件事情:1.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等。我们的实验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教材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环境资源,也就是现代教材体系和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利用。就是使教学过程各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
实现一个目标: 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
2、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对普通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4、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过程的评价。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在新的教学环境(技术支持的环境)下,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应用中,需要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2、学校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通过研究、总结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应用中,所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在信息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以文献法、调研法为辅。四本阶段实施过程中心工作
1.软、硬件建设,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与关键(1)硬件建设是基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我们自2000年建校开始重视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五年来,有计划的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方面设立专项资投入金,至今已经投入一百多万元。建设了一个以主控室为控制中心的综合应用型校园网。到目前为止,学校有两个教学微机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即网络中心、一个多媒体教室和20个办公室都配备微机,所有微机全部连入校园局域网。利用交互式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和校园局域网建立了一个通畅、高速、性能强,能同时传输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号的传输系统。校园网将全校21个信息点的100余台的物质基础微机联结起来。这个校园宽带网络环境为我校的个性化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师生的信息素养建设是关键
在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我们把握的原则是观念先行,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同步开展,队伍建设适当超前,促进硬件投入进度,加大软件的开发。
通过学习、研讨,教师们认识到,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要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在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树典型,抓示范、在校内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研究课、网络教学示范课、两项全能基本功竞赛、优秀CAI能手等活动,将原以为很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每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学校现有条件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完全可行的。
在技术培训过程中,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应用”的学习与实践要求,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了windows入门、课件制作、网络基础、网页制作等培训班,设立了校本培训班和校外培训班,共开设了5期培训班约20课时的技术培训。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以其丰富的知识量,快捷的传输为多个学习者提供了同一问题的多样化的、不同的观点,提供了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判断的机会,我们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求、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极积性。强调以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明确实施目的、制定实施方案。
依据课题总体要求,以教研组为核心,召开参加课题人员会议,明确本阶段实验目标,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在总结上一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本阶段的实施方案,在高一、二、三年段全面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任务落实到每位实验教师,明确分工,每月进行一次课题调研课,课后组织教师认真讨论,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学期写出与课题相联系的结段性总结,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要求,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确定出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模式。确保把教研活动落到期实处。
六实施的阶段性效果和存在问题 1效果:(1)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实验使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加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使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冮明江、闫春哲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均获一等奖,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2)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经过本阶段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对多媒体图片、动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使方面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意识得到了加强。其解读、运用各种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成绩获得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存在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时教学与课题构建脱节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课题构建实施中的连续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缺乏持久性。(2)实验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不够,在实施中多数情况下凭经验进行,使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实际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七本模式下一阶段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认识实际,把握住两考考纲。
2.优化教学过程,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师生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并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
3.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帮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4.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教学中时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梯度性,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今后的设想
1.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从理念上更新提高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增加相互间学习,不断苦练内功,提高三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做到得心应手。
农垦北安分局第二高中
课题组
2005年12月21日
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阶段性实验报告
农垦北安分局第二高中
课题组
2005年12月21日
第五篇: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专题调研材料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徐宏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也从一个小伙变成一位不惑的大叔。作为新课改的鉴证者,我感慨很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二、教师思想的改变。
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
四、教育资源的概念。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学。这使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能力。
以前我是教体育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教授前滚翻时,我就拿来一个球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投掷,看哪组物体静止后距离更远。学生还没做之前就嚷:当然是球体更远。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如同学所料。我还大大的表扬了他们。接下来,我就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前滚翻。根据球的原理我们是否能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呢,同学们有的大胆尝试,我在一旁指导,最后成功。我说这名同学是全班第一个把理论变成现实的人。时间一长,同学们上我课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教学一下变得生动起来。
二.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的,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以教应坚持为学服务,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标准下,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潜能无限,人人可以创造,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要立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性,构筑健全人格,要面向社会,既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现在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村小校长。我在同全体教师开会时,就把全面人才观作为我们学校的重点。我们的口号就是“我们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爱因斯坦,但我们至少要让他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学校的新老师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学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在课堂上实施亲自动手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胜过老师一遍一遍的讲,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我的做法就是在数学中,利用游戏实践,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语文中,我的办法是课本剧,把学生分成各种角色扮演,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四.教育资源的改变
课改十年,教育资源改变给我印象深刻,我上学时,烧豆梗苞米瓤子,我刚上班烧煤炉,而且是铁的,不用自己搭,不用糊窗户缝而是蒙塑料布,而现在呢,我们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还不用自己烧,仅十年我自己都有点不相信了,不可谓改变不大。
可这改变不是最大的,改变最大的是网络,它将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在十年前的我不可想象,以前出去学习听专家讲课,能让我兴奋好一阵子,现在我想看全是国家级教授几天都听不完,让我们和世界教育没有距离,提高了教师的眼界和素质。
虽然我已成为一名大叔,但教师教学就像中医,越老越优秀,我为我是一名教师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