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如何将“活动——发展”教学模式运用在会计教学中(出版)
浅论如何将“活动——发展”教学模式运用在会计教学中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朱逢杰
【内容摘要】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各学科教学中,已逐步采用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开展活动,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会计这一专业学科中,我们作为中职类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会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潜在的要求。本文仅就此谈一些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
【关键词】:“活动——发展”、实践、创设情境、能动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形象地称之为“静听课程”,它有利于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学效率较高,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会计的课堂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单纯运用讲授型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出一批实践操作能力差的教育“次品”,我们需要合理选择适用的教学模式去有效地引导学生。“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就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笔者将结合自身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浅谈个人的一些教学见解。
一、“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概述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是活动化教学中的一种,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旨在建立一个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体 1 系,正确把握职业活动的教学特征,探索其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特有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质疑——思考——定义
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概念时,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很难将概念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企业资金周转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让学生合上课本,展开讨论:“假设你是一个企业家,手头上拥有一笔资金,你将如何运用这笔资金产生更多的利润?”,学生顺着主题去思考,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利用这笔资金建立厂房,购进设备、原材料,投入生产,产出产品,投入市场,产生利润等。这时我们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加深课程的理解,从“建立厂房,购进设备”,我们可在这一点上引申出“固定资产”的定义及要求;同样原理,也可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原材料、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的定义,这样不仅消除学生初接触会计知识的神秘感和疑惑,而且为下一步知识的引入垫定了基础。
(二)讨论——归类——总结
在开展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擅于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讨论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例如在《基础会计》涉及到了生产核算过程中多种人员的工资问题,如生产车间的工人、车间管理人员、厂部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学生在进行核算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所以,我们应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再进行有效地归类,并作出总结。如我们事先提出讨论的题目:“四种人员的工作特点是什么?与生产有无直接联系?”,经过一番讨论后,我们可进行归类总结:
(三)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发展”教学模式下,提倡的是以学生动手为主,体验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这一章节中,记账凭证附件的处理是个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操作部分。所以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授课时,课前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常用的原始凭证(如:车票等)、浆糊、白纸等,我们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对记账凭证附件的处理,并填好了记账凭证,从而使用学生对于记账凭证实际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在关于各种银行结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创 2 设情境,将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而且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三、开展“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在“活动——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我们应围绕课程要求,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讨论。我们应根据问题创设情景,擅于将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其将自身的思维转换成一种社会角色的思维,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内在的认知需求,由原有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能主动地去寻找相应资料去演练自身所设置的社会角色,从而带动课程的拓展和教学内容的深化。
(二)问题创设的科学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创设一些问题来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以此引入所学的教学内容。在创设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针对性。在开展讨论时,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好,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混乱,引起学生漫无边际地假设讨论,所以我们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讨论主题。
二是创设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问题过深,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难以展开;问题过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创设的情境难以形成,无法直触教学内容的探究点。所以,我们应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有着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创设问题。
(三)教与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开展“活动——发展”的模式教学,我们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授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解惑。在这一模式教学中,我们应擅放、擅收!擅放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并擅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角色的转换,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擅收是指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应擅长于总结知识点的内容,对所授的知识进行 3 有效性归纳。对于当堂课程没有能很好地解答的问题,我们应设立疑问点,让学生课后寻找资料,利于下一堂课程的有效链接。
参考文献:
1、《“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原理》,陈健志,《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8期
2、《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赖志奎、方善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浅谈体验式教学运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体验式教学运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
体验式教学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情感,并对幼儿引导,让幼儿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它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幼儿主体精神的构建、身心发展的完善、道德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影响幼儿体验生成的原因, 幼儿园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幼儿体验的升华, 使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
幼儿教育
过去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知识传承,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把幼儿的成长看作可以预设的操作流程, 进而忽视幼儿自身及幼儿的生活体验,而体验式教学法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让小朋友在栩栩如生的师生互动以及幼儿间的互动情境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体验的涵义
体验体验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的重要范畴, 是由“经验”“经历”等概念发展而来。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对体验进行定义。从哲学方面把体验定义为体验乃是一种在场方式, 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主体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从心理学方面出发,把体验定义为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从美学角度看,体验是读者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产生的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在感受, 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 丰富活跃的想像、热烈欢快的情感。也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给体验下定义,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既是一种活动, 也是活动的结果。
本文采用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一是重视实践, 体验是个体的亲身经历, 是动态的过程;二是体验的指向性, 是为了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验最终是对外界的一种认识。
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现代教学逐渐接受。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可以引导教师改变原有的授受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关注幼儿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采取措施,创设情境,以保证幼儿获得亲身感受。让幼儿从心理、生理、身体方面认识实践与活动,所以说体验式教学法对幼儿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如何让幼儿在快乐学习和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有益身心的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亲身体验
体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验是对生活情境的多次提炼。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给幼儿提供真实体验的机会,让幼儿不断地在情境中接触、感知,不断地在情境中去亲历、去思考、去表达,从而不断地加深与扩展他们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意义的理解。《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例如:在幼儿园在园欢度“六一”时,幼儿们参加游园活动,教师用照相机记录了孩子们的开心画面,用各种皱纸、卡纸、泡沫纸等做成许多可爱的装点物,将每一张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在这里有孩子们激励竞赛的场面,有孩子们获胜的笑脸,也有孩子与家长共同嬉戏的温馨画面等,幼儿看到主题墙后,可以自然而然地表达、交流、回味、评价。孩子们在照片、教师制作的物件墙饰中,重新感受了“六一”的快乐,同时也让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了孩子们的欢乐世界。
2.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在体验中学习
每个幼儿都是先天的科学家,他们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问题没完没了,探索接连不断。所以要想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不能不给他们进入实践感受的机会,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体验神奇,发现乐趣。
幼儿好奇心强,控制力差,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单一,要经常调整教学方式,采取多种体验交流的形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在幼儿园中的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儿童文学为基本教材,一些形象具体、可感性强,篇幅短小、情节单纯以图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不强调统一的故事内容与情节,而是引导、启发幼儿独立的思考与理解,怎么想就怎么讲。教学中也可以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对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都是较好的手段。
3.运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我们迈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而体验成功又是影响自信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从体验成功来培养自信心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调查研究,自信心发展的关键年龄是3一5岁。卡顿芬(Couington,1984)的自我价值论中提出“儿童白幼就学习到成功后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信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因此,从幼儿阶段入手培养自信心就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成功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1)提高自身能力,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要想获得成功体验,归根结底来源于幼儿有较强的能力,并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所以,要想让幼儿获得自信,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们是喜欢我的、需要我的。其次认识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以充分的爱和关怀,同时 给予孩子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要根据幼儿原有的水平提供相应的个别活动或环境,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能行,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在集体中的位置。同时,因为幼儿的依赖性比较强,他们会内化成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也要客观,对幼儿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地提高要求,帮助幼儿提高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2)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在幼儿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现代教育设备(如多媒体技术)、教具可以把抽象的活动用具体的图像、声音等方式直观表现出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幼儿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为幼儿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促进幼儿全面成长。所以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给幼儿选择适合的同伴榜样来帮助幼儿学习,获得相同的效能感和成功体验。同时家长和教师自己作为幼儿的榜样也要有自信心。因为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潜移默化的。事实上,对孩子自信心产生最大影响的正是他们自己。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向孩子传递安全感、价值感和个人信念方面的非语言信息。不自信的父母通常培养出不自信的孩子,因此父母要从自身着手,培养自身的自信,多向孩子讲授自己成功的经历。总之,成功体验对自信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儿童自信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们拥有成功的经历,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家长和教育者要重视成功体验的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加强儿童的成功体验,培育出更自信的下一代。
体验式教学重视幼儿在受教育中的情绪、情感体验,立足于幼儿在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强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凸显对生命的体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人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是一种探索,是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略
第三篇: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富宁县第二中学 农永辉
多媒体运用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媒体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的可参与的环境。然而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中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有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是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以随时让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以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地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以
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倦,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方面,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能传递信息,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以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就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的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就有助于学生理解、领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赶时髦,而能被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法宝,应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之处。
1、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远及近,以所见知所不及”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人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应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可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
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生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渐下降。
3、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表现的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既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中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受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所谓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第四篇: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
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
二十一世纪是个知识、信息的时代,要求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传统方式缺乏直观现象,引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软件来上课效果是什么样呢?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是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上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文字解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地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学生的动作时,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借鉴动画结合录像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样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兴趣,练习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感觉到多媒体应用于体育教学能提高教师的体育基本功,提供更合理的调整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自我提高评价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主动性,效果比较明显。
一
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1 利用计算机媒体的多样性,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兴趣动机,一种是责任动机;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兴趣动机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育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可通过图形、文字、声音于一体,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可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整个学习过程。按照认识理论的学习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1.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采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探制学习进度和步调。学习过程可以被分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小步骤,由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答题和意愿,来决定执行哪一个小步骤。从而实现人——机对话传授知识,并且整个过程由学生控制接受知识的数量和速度。
二 与传统教学相比,因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技术课的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影响:
2.1能加强各种感觉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和肌肉的本体感觉。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直观教法,它将声、形、色有机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运动技能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兴趣,学生在粗略掌握运动技能后,由于条件性抑制发展,大脑皮层各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各中枢之间逐渐地形成了暂时性神经联系,由泛化过程进入了分化过程。此时,再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借助录像的定格、重放和慢镜头等,突出重点,并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解决难点,有效地实现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进行精确的校正和改进,从而缩短了运动技能由泛化到分化转换的过程,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体育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3 合理利用反馈控制原理。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实质问题和核心就是力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控制系统。采用摄像和录像回放手段,学生可以直接观看自己刚刚完成的动作图像,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对动作的掌握和记忆做出自我调整,尤其是学生在观看自己所完成的动作画面时,经过教师评价,再练习时兴趣就更高,这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三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来说,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并不是在教与学的所有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同样有其不足之处,经分析后概括具体如下:
3.1 缺乏情感教育的功效。
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的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学生拥有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打破,教师一般不再板书,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计算机终端或投影屏幕上,这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授课的主体地位,使原本很自然就可以达到的师生、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感召融合遇到巨大障碍。
3.2自制课件种类单
一、动态性不够、可活性差。
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人数越来越多,可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计算机、音响、动画制作等专业人才和授课教师的密切合作,并非一人能力能为。而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课件来看,大多是教师单一自制的课件,质量亟待提高,有的课件只注重具体的编制技巧,忽视了课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甚至脱离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课件干脆就成了教材的屏幕翻版,展示效果不好,互动性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3 件设备投入不足,且不少教师缺乏课件思想等多媒体教学理论。
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的提供,加之老师的充分利用,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但目前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配备不够,与此同时,许多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充当了一位电影放映员的角色,教学过程呆板,个少体育教帅只把传统教学模式改头换面地移到了多媒体上,仅仅把教科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大材小用。使传统的“黑板+粉笔”变成了“屏幕+鼠标”。
多媒体教学有以上特点,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需要高质量、高标准、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软件,而且更需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尽快掌握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可包括: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教学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原则;课件的制作等。
第二、进一步提高体育多媒体课件质量。由于目前课件的开发研制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体育多媒体课件由于技术、资金、人力所限,质量并不高,鉴于此,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统筹规划,集中资金、人力、物力、组织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声响美工等人员分学科、专业、层次共同研制开发贴近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且目标和用途较为明确的高质量多媒体体育课件,在各学校推广使用,以利资源共享。为提高多媒体体育教学质量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以适应当前多媒体技术教学的需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和深入,国家对电教设备的投入不断增大,有条件的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软件直观、形象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需要。
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应当尽快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研究解决,使以后的多媒体与体育课更加完美的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
单位:杨各庄镇徐流营完小 姓名:曹学强
学科:体育 手机号码:***
第五篇:浅谈橡皮筋运用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浅谈橡皮筋运用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摘要】学校体育课教学中,适时将简便、经济、实用的橡皮筋运用到体育教学与训练当中,能有效地配合教材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身心素质。
【关键词】橡皮筋运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5-02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锻炼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才能促进有效的课程实施。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喜悦。本人结合多年以来针对体育课教育教学实践,将简便、经济、实用的橡皮筋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与训练当中,能有效地配合教材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身心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一、有利于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当前,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基于家庭的过分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自理能力较差,在体育课堂上反映出的状况:怕脏、怕累、怕苦、怕丢面子,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运动当中,特别是部分女生,看的、站的、扭扭捏捏在体育教学中,将简易的橡皮筋运用到课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功效。例如:(1)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学生,特别是女生,对栏架上的横木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受伤,出现“跳栏现象”。因此,在跨栏跑教学中运用橡皮筋代替横木,由于橡皮筋有弹性,过栏下压时不会伤腿,学生能够大胆的去跑、去跳,可消除学生怕伤、怕疼的畏惧心理,在欢快愉悦的活动中教学目标自然就达成;(2)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利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充分体会原地倒肩挺髋、原地跳起倒肩挺髋、原地跳起挺髋后甩腿、过杆等动作,可以减少捡杆的时间,加大练习密度;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将橡皮筋的一端放低、一端放高,倾斜橡皮筋,便于练习和动作的快速掌握,既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又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利用橡皮筋练习摆动腿动作,踏跳腿接着越过橡皮筋做此辅助性练习,可纠正初学者练习跨越式跳高时弯膝过杆的错误动作。跳高初学阶段,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可减少学生的害怕心理,有利于正确技术动作形成。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运动,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学生要参与体育,关键在兴趣,要有兴趣就得让学生体验体育带给他们的成功快感。在体育教学中,妙用橡皮筋,就能收到一定的良好效果。(1)在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在橡皮筋上尽情、欢快、放松、自然的跳,真有“刘翔能做的我也能”的感觉;(2)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利用橡皮筋做横杆,学生每次都能跨越过一定的高度,即使臀部碰了,但还是过了橡皮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功喜悦,由此产生的体育兴趣越来越强烈;(3)橡皮筋作为简单、实用、无危险性、携带方便且运动时又不受场地限制的器材,越来越受师生的喜爱。在体育课堂上、课外活动上总能见到学生身上带有一条橡皮筋,原来学生是在玩花样跳皮筋游戏,在两脚交替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挑、跨、碰、压、踢、绊、绕、盘、踩、掏、摆、顶、转等趣味横生的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许多花样来,充满了趣味性,既可以单人跳,还可以集体跳,可以跳出各种花样,如三角形、棱形、斜线形、八字形、波浪形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三、有利于纠正学生不规范动作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橡皮筋课程资源促进有效的课程实施。例如:(1)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中,可拉一条橡皮筋(离地15厘米左右)置于起跳线前,要求他们起跳时眼看前方,越过橡皮筋,纠正部分学生起跳时身体前倾,来不及收腹提膝的错误动作;(2)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与训练中,在起跳板前1.5-2米拉一条30-50厘米高的橡皮筋,要求学生短程助跑后,保持“腾空步”姿势,越过橡皮筋后,再向前提举起跳腿,防止起跳腿提举过早,影响远度;(3)在短跑改进摆臂动作教学与训练中:学生跑步时,身体不协调,摆臂时容易出现左右摇摆,摆不到位等错误动作。为固定动作,使学生较快掌握,可运用橡皮筋来达到这一目的;(4)原地投掷实心球教学与训练中:为解决学生向下掷实心球,几乎不存在抛物线的错误动作,拉一条高度2-2.5m、长12-15m的橡皮筋,学生在老师或小组长的指挥下,要求投掷超过橡皮筋,以提高出手角度,纠正学生先弯腰、低头再掷球错误动作;(5)跨栏跑模拟练习:在跨栏跑教学中运用橡皮筋代替横木,由于橡皮筋有弹性,过栏下压时不会伤腿,学生能够大胆的去跑、去跳;(6)在跳高教学与训练中:利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充分体会过杆动作,减少捡杆的时间,加大练习密度;(7)跳跃素质练习:将高1-1.5米的木桩(或自制竹竿标枪)钉入地里,左右相隔2-3米,前后相隔60-80厘米,两边各8-10根,橡皮筋的两端分别栓在两边的木桩上,练习者依次跳过橡皮筋;或利用见习生用手牵拉橡皮筋,向上纵跳或移动向前跳,同样取得良好效果。要求学生练习中双腿并膝,双臂抱膝,协调摆动,跳过橡皮筋,随着弹跳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增加橡皮筋的高度,同时可穿插跳橡皮筋比高比赛。橡皮筋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经常用到,当然它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在各种球类、体操、武术、游戏、素质训练中都能运用,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方能有效开展和实施。
四、有利于构建愉悦有效课堂
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把新体育课程的理念转化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终身受益。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结合本校的教学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挖掘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大胆改革与尝试,将内容丰富的地方资源进行改编创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其在学校体育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营造一个愉悦、欢快、合作、竞争、探究的体育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成长,构建一个愉悦有效的体育课堂。例如:(1)在利用花样跳皮筋进行素质训练时,同伴唱起童年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唱不同的歌跳法不同,一般在唱完一首歌后脚要正好将皮筋踩住。每跳完一曲皮筋高度便升高一次,依次为脚腕、膝部、胯部、腰部、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大举,学生在愉悦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既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就越来越强烈;(2)在利用橡皮筋进行各种游戏竞赛中,学生由于消除了畏惧心理,男女生都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游戏当中,自然就营造出愉悦、欢快、合作、竞争、探究的体育课堂氛围,教师的体育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也就达到最优化。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独立体育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徐礼云,橡皮筋的跳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3]刘世东,有效提高跨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性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2013(6)
[4]黄秀玲 黄永奇,体育课上皮筋妙用七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2(S2)
[5]胡正用,巧用橡皮筋练习立定跳远[J],田径,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