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6:5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第一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牛 莹

(云师大附中高新一中 650106)

[摘 要]与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往往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三种形式展开,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前者指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后者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没有“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实的“教学对话”。所以,笔者认为在探讨阅读教学对话时,关键是要保证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准确而顺利的进行。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就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广大的教师已经从理念上认识到,与文本对话,要改变以往教学文本对话的问题。首先,教师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要赋予文本生命。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修辞语法到写作特点,用纯理性的视角分析文章,支解课文的做法,要从文本整体出发让学生能用心去体会融会了作家生命感受的文章。其次,与文本对话,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要当作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第三,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支解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从阅读者入手,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现在,笔者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还没有对文本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者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文本就照搬教参,这样的与文本对话,到了课堂,自然就成了教参书、编者的“传声筒”,当学生提出与教参书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时,教师很可能就陷入了无法回答的位置。

我们知道,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所以在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教授者,教师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理解文本。在融入自己思想的这种与文本对话中,“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更易于对话的展开。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著名诗歌《早发白帝城》时,很多教师根据教参书的观点,多把这首诗讲为抒发诗人急欲东归,轻快愉悦的心情,这层意思诗中是有的。但是,细心思考了这首诗的教师会发现,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得到大赦后,这时作者年岁已高,在诗中除了写其轻快愉悦之感外,应该还有人生易逝的悲凉,文中提到了“猿声”,这在古文化中本就有凄厉悲哀的意思。我们教师在讲解时,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必将只读出诗歌浅显的含义,这种阅读教学只做到了浅层次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被淹没了。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首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阅读或诵读课文。我们古语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我们现在很多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读一遍就开始讲解,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要让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让他们交流感想、让他们表演、介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教师要努力激活与调集学生本身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授《卖炭翁》时候,教师就要设法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人悲惨的遭遇,激发出对残暴的统治阶层的憎恶和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感。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学生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激发学生们心灵的火花,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第四,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提升学生对文本生成性的理解,让学生去体悟,使其内心深处智慧浮出水面,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三、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实际包含两种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进行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由于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与文本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一个角度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理解或者教参书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如在分析《荷塘月色》时,要加上其表达了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而这些东西我们在文本对话中是无法直接得到的,这种单

一、教条的对话,隔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时,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按学生自己与文本的真实对话组织课堂教学顺序,引导学生忠实于文本,正确地理解课文。但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偏差,或者大相径庭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当教师的想法和学生产生矛盾时,师生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彼此敞开心扉,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是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我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这种对话中,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展露无遗。学生和学生就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要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作者与要表述的意义,就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个文本,就必须重新构造这种原始境遇,重建原声世界,使学生在这一世界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便重构作品的原始面貌和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含义。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在积极互动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只有实现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吴勇:《让语文课本成为对话的文本》,南京:《师范教育》,2004.5 [3]杨代鹏:《与文本对话的教学尝试》,贵州:《贵州教育》,2005.3 [4]杨亦平:《与文本对话:语文对话教学的成功所在》,内蒙古:《语文学刊》,2005.10 [5]吴卫新:《文本在哭泣》,北京:《中小学管理》,2005.1 [6]金淑丹:《浅谈语文文本对话教学》,吉林:《校长阅刊》,2005.9

作者简介:

牛莹,1982年8月,女,白族,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文学科教学论专业,硕士,现在云师大附中高新一中任初中语文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联系地址:昆明高新区科锦路70号;邮编:650106;电话:***。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李义(2014年9月)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

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我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美国数学家哈默顿说:“阅读的艺术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是的,文本有长有短,并非处处是佳景,其中也有平淡之处。如果学生在平常之景上逗留时间太长,肯定会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在整个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称职的导游,在文本中帮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孩子们去欣赏最美的风景。怎样才能找到这道风景的观察点并进行欣赏呢?

第一 教师深入文本,在师本对话中发掘佳景。

当接触每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应首先以一名读者的身分,深入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还要细细地研读课后思考题和语文教学参考书,体会编者的意图,以准确地把握教材,找到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是重点词句,可以是重点段落,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可以是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或产生联想的地方等,以此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和思考,去与作者对话。然后,教师再以一名学者和导师的身份去设想学生学习的情态,如学生对文本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的理解有困难?哪些地方会产生疑惑等。再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情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而又充满活力、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思路。

第二 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课文读得玲珑剔透时,眼前会豁然一亮。此时,什么都通了,什么都有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思路引领全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窦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去欣赏文本的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体验的。(片断摘录)

师:读了英法联军任意毁坏圆明园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请你用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出示抢毁的镜头)有感受吗?

生读课文里的句子,读出各自的感受。

师:把你们读书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 1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 1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目标 „„„„„„„„„„ 3

第二章 课程结构 „„„„„„„„„„„„„„ 4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调整 „„„„„„„„„„ 4第二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6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 „„„„„„„„„„ 7第四节 “绿色证书”教育 „„„„„„„„10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 „„„„„„„„„„„„11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1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2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15

第四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28第一节 教学改革的意义 „„„„„„„„„„28第二节 教学观与学生观 „„„„„„„„„„29第三节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31第四节 学习方式 „„„„„„„„„„„„32第五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3

第六节 现代教学技术 „„„„„„„„„„34

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34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34第二节 学生评价 „„„„„„„„„„„„36第三节 教师评价 „„„„„„„„„„„„39第四节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42第五节 考试改革 „„„„„„„„„„„„44

第六章 新课程的管理 „„„„„„„„„„„„44第一节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44第二节 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 „„„„„„„„44

第七章 课程资源 „„„„„„„„„„„„„„45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意义 „„„„„„„„„„45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5

第八章 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46第一节 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46第二节 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 „„46第三节 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任务 „„„„46第四节 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 „„„„„„46第五节 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46

走进新课程丛书

走 进 新 课 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下载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精选)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

    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心得(推荐)

    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心得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此次小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在阅读......

    现代空间规划中理性与对话(大全)

    1 (后)现代空间规划中的理性与 对话对可持续性的讨论和新的战略规划方法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在德国统一后的十年间重新引发了对空间规划的兴趣。然而这些发展并不能掩盖这么一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忙农镇东洼子蒙汉联合小学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阅读教学中“对话”,很多学者与老师的......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1、师生对话策略。 对话理论使阅读教学凸现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为主体,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过程。在......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兰西二中王萍转眼间,我市初中全面推广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

    新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前言、第1-4章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 文化 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 执行 的计......

    新课程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在中招考试中更是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每到写作文时就愁眉苦脸、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