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风险的处理
由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谈理念和行为的改变
由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谈理念和行为的改变
宜宾市一中郑达平
四川省进入课改的第二年,我有幸进入课改年级,参与到课改中,在全省上下都在探讨课程改革,今天我想将近段时间对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小节一下,具体小结为下面的几个方面:
1.理念的改变。
在没有课程改革的时候,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是: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当然还有部分教师比较反对学生的课堂预习,其想法主要是认为课前的预习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拼命勤奋的讲解,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知识的应用交待是流畅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是忘乎所以,学生也是听得如痴如醉,学生听后最好是没有任何问题。教师讲课堂的40分钟看成是自己思维展示的最佳舞台,课后针对这一知识进行大量的练习,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希望达到同样的要求,真所谓是题海轰炸,这种做法在学生的成绩上看短期内可以见到一定的效果,课后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同时可能有的学生花了时间但不见进步,而且易产生厌学情绪。
在课程改革之后,需要教师做的事情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里和以前提出的课前预习石油区别的),在具体的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对教材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完成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导学案上的相应的课前自主学习的练习题,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题材提供的资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充当一个知识的和学习的引领者,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群体,需要老师提出一些真正具有引领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个数上讲不一定要多,但是个个要有实质性的作用。就问题本身有一些要求,至少要做到体现问题的递进与分层要求。第一层次的问题的要求应该是:本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作为铺垫,需要学生事先回顾。其实,就是学生的储备知识的调动与回顾。第二层次的问题的要求应该是:对本节知识在内容上的理解、分析、串联、总结、反思。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练习,就是对导学案上的课前自主练习题的处理,在练习题的处理过程中,不断地反思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知识的连接、关系,对自己知识本身的漏洞和不足进行查找,从而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提出明确而且简要的问题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需要另外提出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要提出适合这个群体的思维层次的问题和要求,在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问题时,问题的提出方式,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其实在这里就是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和思想,同时更是为了体现教会学生的读书方法)这是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在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时候,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层次可以提出问题的多少不一样,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不一样,一定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第三层次的问题要求应该是:提出学生对本节知识、方法的小结,方法包括学习方法,解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方法。在这一点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新课改的要求是注重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的体验。这一层次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能力要求和自主学习意识都比较高。要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和意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要不断地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当然这给我们的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联系)。如果课前学生真有了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就会减轻课堂和课后的压力,老师们喊课时不够的呼声就会减少。
从上面的课改前后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课改理念的改变不外乎就是:教师教学的重心的前移。只要认真分析教学重心的分布就发现:课改前的教学的重心就是课堂和课后,课改后的重心是在课前和课堂。
2.行为的改变。
这里谈到的行为的改变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行为的改变,一是教师行为的改变;另一个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本人在这里主要谈教师行为的改变,学生行为的改变知识略微提到就是。
2.1教师行为的改变。
课改前的教师行为主要是:集中精力解决备教材(备知识)、备学生(备学情),教师力争把自己的课堂讲精彩,讲到位,尤其是将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给学生讲清楚,讲到位。从而在课改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培养了一大批特能讲的,特优秀的“讲师”,在课后的练习中,很多教师已经准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试题,何时使用,什么班级用什么题,效果较好,都已经有较好的经验。如某校的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在自己每次带的班级和年级的学生,在每课时后都会拿出一套试题,全是学生的易错易混得典型题目,当他一拿出来,学生一做就发现,的确是如他所说,不做不知道,一做错一片。做后的效果较好,纠正了学生的思维的错误和知识的欠缺。这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学生在课后耽误的时间的确也是非常的多。
课改后的教师应该思考和做到的是:
(1)在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该如何引导,如何提出问题,才能达到老师希望有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有高效的学习效果,即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的提出方式和具体的要求,怎样算是比较合适与恰当,如何真正做到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跟应该思考:如何恰当的使用分层分组教学的形式。
(2)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一定要注重体现分层指导,要有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意识。针对不同的群体所指导的内容和方式要有所区别,在每一个层次的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理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弄懂的,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弄懂的,哪些内容是现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都没有收获的,或是教师讲了之后学生同样学不懂的内容,哪些内容需要集体讲解,哪些内容需要个别辅导,应该从哪个地方作为切入点,如何个别指导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情、学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改原有的教师注重讲为教师重在指导和点拨,课堂形式应该是点拨式的课堂。
(3)在课后的辅导中,课改前教师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但是以花费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习的习惯,教师就是题海出成绩,而且我们还有部分教师在高三的复习中,课堂内外都不是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而是不断的大量练题,学生的思维中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课改后教师的课后辅导,只能辅之适当的练习题,达到回顾和引导之目的。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对练习题的认真的选取。每一道题都要明白此题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体现了该知识点的考查层次没有呢,如果不选这一道题,又是为什么呢,训练了这个题学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
(4)真正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广泛的知识面,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对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广泛涉猎。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尊重教师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而现在的学生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上是很广的,知识本身的增长和更新就是很快的,教师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看教师本身有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09CRCUSB钢管 青岛液压搬运车 猪饲料搅拌机 青饲料粉碎机 Q215方管。
2.2学生行为的改变。
应该说在前面谈对教师行为的改变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学生的行为改变的一些东西。这里就简单得说一点就是了。学生比较习惯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过程比较懒惰,可以自己不动脑,就在课堂上带一双耳朵就行了,而且不少学生还是左耳进是右耳出。课改前后学生的行为改变的关键是:学生的行为从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其实,主动学习就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就是了。
第二篇: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摘 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重点就如何开展有效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感受英语;英语课外活动作业;创新方法 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需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无拘无束的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在追求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化、动态化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作业的布置。
一、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一)英语课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身处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及时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故课外活动可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
(二)英语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英语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情感与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变单纯的机械训练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参与。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活动中运用英语,在活动中感受英语。
(三)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和时代气息的信息资源。
二、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
(一)设计融合各科在内的趣味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在教学中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布置融合各门课程在内的课外作业呢?
1.美术,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动手涂涂画画几乎是每个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故在学习What time is it ? It?@s two o?@clock后,课外请每位学生回家后用硬纸板用图画的形式制作时钟,并用时针分针表示具体的时间。在学习birthday card之后,让学生课后制作生日卡及各种节日卡,让学生在与绘画交叉使用中同步发展了语言智能和视觉空间的智能。
2.音乐,给学生一个感受的空间
为了更好教学新课程,教师都会找或编许多的chant和 song,他们都十分的朗朗上口。一般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就会了。学生在学习现在进行时后,对配以《两只老虎》的曲,用现在进行时的词改编的歌特别感兴趣,就此让学生回家根据此旋律,用不同的动词自己改编此歌谣。学生积极性很高,强化巩固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及用法。
3.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
在学习数字时,课堂中提出了好多数学加减题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用英语上数学课,从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学习了There is,there are和how many句型,课后让学生自己回家编几道应用题。在巩固知识时将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的体现。
4.艺术,给学生一个幻想的空间
七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独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看图片,看实物,然后问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在熟练掌握这一组句型后,我让学生回家画一幅海底世界。边画边操练句型,也可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和操练。这完全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设计有声作业,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自信心
布置这项作业要使录制内容灵活化。具体可以有以下几项内容:1.录制课文中的对话和小短文。2.学生自定录制内容,录制内容不限定,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更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3.根据所学内容,系统提供一个topic,如shopping telephone等针对性强、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定性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听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体现语言实践机会
1.创意作业。进入中学,学生接触的英语大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了这类单词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为这些物品贴上英语标签,或者让学生画出这一物品再在画纸上写下这一英语单词。还可以让学生手工制作出这些物品然后贴上标签。这一小小的举动让学生虽然离开了课堂,在家里也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
2.收集信息作业。随着英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英语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各种英文商标、广告、标牌处处可见。布置学生自己收集、摘抄这些英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类似的英语警示牌。好使学生收获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3.观察记录作业。如学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后,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本地区一周的天气并作记录。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场了解不同物品的价格,再以猜谜的形式让同学猜,这样不仅使句型在游戏中得到巩固,在操练中学生间存在的信息沟通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更具有交际性。
4.合作型作业――编辑手抄报。如学了“there be”句型结构后,可以请学生以此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内容是为自己设计一个家,要求图文并茂,版面活泼,构思新颖。同学们在编辑手抄报过程中,通过对“there be”句式的反复研究与运用,加深了对此句式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大大提高。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发展学生交际的能力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在教学Do you like bananas?后,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份一周的食谱,并在同伴中开展“猜一猜”活动。教学了Can you play the guitar?后,可以请学生设计一份“能力调查表”。学生在复习单词的同时对句型进行了操练和巩固。
总之,对于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七年级学生,教师要重视这“不起眼”的课外活动作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朱丽萍.渗透新课程理念,改变英语作 业模式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1).[2]周晓艳.英语作业的改革与创新[J].中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编辑/李舶)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积累词语
“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积累词语”子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语言积累。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重视语言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词语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活动中积累等。本课题研究重点在词语的积累,探究在课外活动中积累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求得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的概念界定
1、关于词语积累“积累”在词典中的意思是:(事物)逐渐聚集。从广义上说,各科教学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我们这里的“词语积累”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聚集学生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这符合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它明确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才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
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本课题立足于对二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如何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资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践,让自己在教学总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积累词语”的研究,引领学生词语积累自主化、词语积累生活化。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1、每位学生制作一本课外活动采摘本。
学期期初,每位学生自己制作一本课外活动采摘本,专门用于积累课外活动中和老师同学交流中学到的一些好词语。整本摘抄本内容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1)在这次活动中,我积累的一些新词(好词)。能干的学生,还在积累的词语后面,写上自己对这一个词语的运用。如进行了春游活动后,积累了一个词语是“人山人海”,这个词语表示人很多的意思。学生把这个词语摘抄了下来,并在后面自己用这个词语写了一句话:节日的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2)我在这次活动后的启发和感想。这部分内容是我实施半学期后,补充进去的。主要是让学生动动笔,学会从活动中感悟,写下一些活动心得,体会活动的乐趣。写下的感想不在乎长短,不在乎体会到的深浅程度,只在乎能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一个学生在进行了播种种子的活动后,她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坚持下来,你就能取得胜利。又如放风筝后,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给别人带去快乐,你自己也会变得快乐。
(3)老师的评价。这一块内容主要是老师针对学生本次积累作业的完成质量做出评定,激励学生多留心,多积累。有时根据学生写的感想,发现学生思想上产生的波动,及时给予指导。
(4)这部分内容也是我实施半学期后,补充进去的。在每页下面摘抄两句谚语或短语。这主要是激励学生从谚语或短语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课外活动采摘本的具体运用。
(1)指导学生采摘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至两周内完成一次课外采摘。可以写下自己的点滴
感受,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外活动采摘本,特别是交流自己的感受,做到资源共享。
(2)课外活动采摘本每两星期交老师批改一次。
(3)提高学生的采摘抄质量。一开始实行时,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该积累哪些词语子。指导学生懂得哪些词语是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采摘积累。一段时间,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积累。
3、注重展示,激发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外活动采摘本的质量,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平时的每一次积累后,要注重采摘本的展示和对采摘质量的评价。有选择地展示一些优秀的采摘本,对积累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评讲,有利于鼓励学生提高采摘的质量。适当的时候还进行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如有关的一些课外知识的竞赛、好词好句展示会等。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三个月的实践,学生对课外活动采摘的兴趣日趋浓厚,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某次活动后,自觉地进行采摘积累,而且积累的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采摘抄本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能在自己平时的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写话水平。通过课外链接,还培养了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加,感悟能力也有所增强。
七、问题分析与思考
在此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比较被动,而且采摘的质量不是很高,没能主动及时地采摘积累,抱有一种应付的态度,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采摘积累的主动性和兴趣,使积累和实际应用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课外活动采摘本在课内和课外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原因,对于老师的评价这一块内容,没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课外活动采摘本的内容。
第四篇:七年级五班学生在课外活动
七年级五班学生在课外活动
某学校七年级(1)班组织课外活动,准备买一些羽毛拍,每一幅30元,羽毛球每盒5元。
在甲店买一副拍子送一盒羽毛球;在乙店,球拍与羽毛球按定价的9折销售。该班需要5副,羽毛球若干盒(大于5盒).问(1)若购买15盒羽毛球,请你去办这件事,你打算去哪家商店购买?为什么?(2)当购买多少盒羽毛球时,在甲商店或在乙商店购买,付款一样多?
设付款为y元
(1)甲店:y=30*5+(15-5)*5=200元
乙店:y=5*30*0.9+5*15*0.9=202.5元
y甲 故,选择甲店 (2)设购买x盒羽毛球 y甲=30*5+(x-5)*5 y乙=5*30*0.9+5x*0.9 y甲=y乙 时,150+5x-25=135+4.5x 得:x=20 故,买20盒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发布者:吴占月发布日期:2011-11-08 19:19:14.0 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自小喜爱地理,并具有一定的地理才能,他们不满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而需要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地理课外活动可满足这些学生渴望获得地理知识的需要,促进他们地理才能的发展。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及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拓展有限的课本知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需要,地理课外活动可分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群众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 几年来,我从初一开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把初一每个班分成3个小组,如气象小组、地质地貌小组、地震小组等等。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各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为便于开展活动,在充分考虑以上同组成员性格、知识、能力水平等特点后,每组由同学民主推荐产生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长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记录员负责记录活动过程的主要事件、小组成员的发言摘要等。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制订活动计划、目的、内容,并在活动结束后写心得体会等等。三个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气象观测小组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气象基本知识和气象观测技术; ②定时气象观测; ③收听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气象台站的天气形势和近期天气预报; ④绘制简单天气形势图,作涵江区天气预报; ⑤物候、天象的观察和记录; ⑥收集本地民间留传的天气谚语; ⑦整理资料分析涵江区气候特征。 2、地质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地质基础知识和地质野外工作的简单技能; ②请熟悉当地地质结构的科技人员讲本地区地质状况; ③熟悉本地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④根据本地地质构造图到郊外了解本地地质状况; ⑤采取矿物、岩石标本; ⑥绘制涵江区的地质构造图及垂直剖面图。 3、地震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有关地震知识,明确地震观测的意义; 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一个地震观测站,采用地下水、及生物异常反映等方法进行观测; ③定时的观测和记录; ④震情的通报和地震预报; ⑤有关地震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二)地理科普活动 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科普宣传。主要方式有黑板报、壁报、小报及广播等,定期穿插进行活动,也有报告会、展览等不定期的活动。由学校或班级组织,每班确定由地理科代表任组长、各活动小组长为组员的科普小组。各种活动虽然具体宣传形式、方法不同,但大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宣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由各班的地理爱好者共同商议、制定每期宣传计划、确定宣传目标; (2)宣传稿件的来源:一般可发动学生广泛投稿,教师可介绍有关的资料来源(各种书籍、报刊等出版物)以备学生查阅、参考; (3)宣传内容:整理稿件、确定宣传内容指定专人负责选择修改稿件,最后确定宣传内容; (4)活动进行:宣传工作由专人负责抄写、刻印或广播选定的宣传内容,进行宣传活动; (5)宣传效果:进行地理科普宣传后,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了解宣传效果,改进工作。坚持不断地开展地理科普活动,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活跃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举办地理课外群众活动 地理课外群众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活动。通过有趣味的地理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地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地理课外群众活动要体现趣味性,采用晚会、知识竞赛、录相放映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由于群众活动的准备工作较为复杂,花费时间、精力较多,不宜过多进行,大致每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各种地理课外群众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丰富和扩展地理知识,而且活跃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准备各种地理群众活动时,我不包办代替,而是发动学生自己筹备该项活动,并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和节目,如放映地理录像时,也由学生自己组织和讲解,以求得更好效果。 (四)地理参观活动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新县劳动实验基地、大洋森林公园,观察其地质地貌植被水文等等;组织天文观测活动,观测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等等。这种活动一般是自愿参加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我立足涵江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苍林河污染原因的分析》、《涵江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调查与展望》、《涵江地质的形成》等课题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 通过开展研究性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享受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做完地理活动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 课外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收获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应由学生本人和集体共同进行。评价中应将目标要求与学生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要求结合起来。评价内容可包括: (1)参与活动的态度。(2)合作精神和和合作能力。 (3)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5)岗位职责。包括个人承担的任务完成得如何,对个人所担当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报告撰写等)。 为倡导合作、鼓励竞争、体现个性,评价按小组单位,具体到个人,进行“量化”评分(即:每一项评价内容,按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分值)。并按月公布,把其折算适当比例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把学生参加活动所形成的材料成果,定期收集放进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这样,学生便能从活动中得到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教师应坚持鼓励性的评价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成功做这些地理课外活的要素: (一)明确的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开展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尤其是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如果没有明确目的,不但不能完成活动任务,反而会使学生散漫松懈,受不到教育,得不到锻炼。 (二)周密的计划 为了使每项课外活动的目的都能实现,设计课外活动的方案就要有周密的计划。活动目的与计划是相互联系的,目的是计划的出发点与归宿,计划是目的实施。所以,活动方案的计划要从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 (三)多样的内容 因为课外活动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开展活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就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充分考虑学校及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物质条件,做到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种多样。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虽然有兴趣,毕竟是不够成熟。所以,在设计方案内容时,一定要把每次活动的内容写具体:活动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等。内容确定之后,每次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形式一定要灵活、生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受到锻炼。 (四)主动的参与 课外活动既然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是发展学生专长的活动,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征询学生对方案的意见,使学生有一种主人之感。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这方面正是有时教育忽视之处。 (五)多方的配合 设计学生课外活动方案时,虽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还要积极争取学校、班主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支持。否则,学生的课外活动会受到多方的干扰,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如果学校、班主任、家长不积极支持配合,学生的活动很难成功;社会环境不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就可能产生负作用。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尽量把家庭、社会因素纳入方案,给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