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临潼区聋哑学校 崔贞媛
内容提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自主、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堂提问,避免课堂走入迷阵,教师可根据聋校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增强课外实践,帮助课堂教学有活力。
关键词:学校资源 聋校 有活力 语文课堂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教育资源内容广泛,可根据各地各校教育情况而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硬件设施和教育软件、教学内容,学校应从发展的角度来做,比如尽财而办,把学校建成一个合格的教育基地;利用合适的教材,增加当地适用的校本课程。再就是教师,这是一个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多做研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让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教师资源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利用学校资源的其它优势。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在聋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尝试着、追求着——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有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活力、生动的场所,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营造自主、有活力的学习情境
差,注意力分散、被动,一时不注意看,就容易造成思维发展、学习语句与观察的脱节。
(二)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堂提问
有人曾经阐述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能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总是能引起思维的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同时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之间引起对话。
师生互动表现课堂教学活力,解决学习难点、弄懂学习重点就要看老师的教学艺术了,看他的课堂是否生动,提问设计的是否好。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感悟,笔者认为聋校语文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不能有太多地从各个思维角度和方向提问,否则课堂易走入迷阵。有特殊需要的听力障碍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和语言文字表述倒序现象,要求我们把活力凝聚到充满生活化的解决问题上;再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训练听力障碍学生的语言,在低年级段的手指语辅助理解语言能避开手势语一势多意,不易混淆概念。
二、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教材和课堂上框定的语文学习内容,是语文学科在一定时期科学性的一些体现,强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笔者认为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加强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第二篇:充分发挥农村课堂资源优势大力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是实验,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利用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而记住某些实验步骤和相关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实验,有些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有些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演示过程中的效果不尽人意。而农村课堂资源却正好补足了物理学科教学的这一缺点,农村生活、生产劳动、物质状态、自然景象等现象,只要让学生亲眼所见,仔细观察,甚至亲身体验,其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课堂演示实验所远远不能触及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课堂资源优势,大力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
一、把生活作为物理教学的基点
“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说明了社会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广大农村学校,要把自身劣势转化为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势和动力。由于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自身因素,当前物理教材的编写、物理课程的设计多多少少有一种城市化倾向。对于广大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条件落后,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资源相对不足,在需要较大经济、技术支持的课程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只要我们的施教者紧紧抓住农村课堂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将其身边丰富的农村资源开发和利用到物理教学中来,真正实现农村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独到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就不会觉得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缺乏,反而看到,农村学校处于社会课程资源的海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乡村文化、生产劳动、人际交往、生产工具、独特的自然环境、奇特的自然现象等社会资源,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它们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最佳的场景,也是物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
二、将生活作为物理教学的第二课堂 生活处处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农村学校,有其便利的社会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农村课程资源是农村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看得见,摸得着,十分形象具体。学生可通过参观、勘察、调查、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触摸、感受、体味周围现实世界,了解物理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并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乡镇企业、村办工厂、林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去参观、访问、调查,如农业工具中犁、耙、锄头、手扶收割机等的使用及其构造原理,操作起来也经济、简便、易行。农村社会中阅历丰富的长者,技术精湛的农业技术人员等,他们都能够在不同层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素材或见解,这些都是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诸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如水土流失及保持、物理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污染、电磁污染等)的产生与防治的调查、研究,山区中对声的传播的体验等,这些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再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能量”以后,调查社会和家庭能量的利用,并设计提高利用率、防止损耗的方案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在学习“杠杆的原理”以后,教师可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像门窗、压水井、称、天平、扁担等等,让学生直观、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可要求学生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像木棍等,设计一些简单的工具,从而体会运用杠杆的便利。因此,运用农村课程资源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不但创造了教师丰富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容可谈,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其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起来,用现实、易懂、经济的材料,把一些生活、社会实例,引入教学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调查、了解社会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事物和案例,如农村的交通工具,像自行车、拖拉机、木板车,了解它们的构造原理以及运动方式,并讨论怎样改进才能更经济方便。再比如,在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村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些实例不但简单易得,而且形式多样,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物理学科的学习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还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充分挖掘本地区各种社会与自然资源,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从而达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和要求。
第三篇: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武穴市科协戴智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我市“两争一建促跨越”总体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和最宝贵的资源,在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技人才的涵义
科技人才是指有知识、有能力,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并在科技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科技人才队伍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队伍、科技管理队伍和科技支撑队伍。
二、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几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科技发展的形势和我市科技人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有些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1、从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我市目前每万人拥有人才资源量约为100人,低于全国339人的水平,科技人才学历层次较低,高级人才偏少,科研人才贫乏,自主开发能力差。以农业为例,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总数的5%,中级职称占20%。三级人数比例成了金字塔型,而非纺缍型,并且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是熟悉常规大宗农产品的种植、栽培、牲猪饲养等传统农业技术,而对于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农村信
息网络建设,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科技等领域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应用不广。不仅如此,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均。据统计,全市教育、卫生两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多,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17个行业门类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0%和5%,而高新技术和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市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年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工农业科技人才已经或即将退休离岗,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后,我市农林水等业务部门基本上没有进过科技人员,形成断层。在岗人员中大多数不懂电脑,看不懂外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慢,这样的科技队伍根本不能满足当今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的发展要求。
2、从科技人才开发、使用方面来看,机制不活、分配不公、待遇不优。各单位对于高薪引进、倾力培养高科技人才缺少前瞻性、开拓性。现有的科技人员工资分配基本上是凭职称拿工资,有成果和没成果一个样,干得多和干得少一个样。职称评定也是由人社部门按条件照套,存在有职称没能力、有能力没事做的现象,劳动、知识的价值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再加上行业分配不公,造成科技人员心理不平衡:同样是大学生,分到财税部门,年薪有近五、六万元,而分到农业科技部门,却只有两、三万元,尤其是一些没有创收职能的事业单位,根本无法解决不平等的难题。一方面各行业渴望科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不断地弃科从政、弃科经商,使得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来看,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当今时代,各地都在实施大开放、大开发战略,各种优惠措施不断出台,而我市有关优化人才环境和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没有真正摆到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就人才培养对象来说,对领导干部培训得多,对科技人员培训得少;对机关干部
培训得多,对生产第一线的培训得少;培训内容上,对政策法规培训得多,实用技术培训得少;培训目标上,缺乏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些人以文凭为上,想方设法拿文凭、晋职称。高职称、低能力,高学位、低水平的现象存在,人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拔尖人才,在本地得不到重用,却被外地高薪聘请;一些在我们看来不怎样的人物,在外地却成了顶尖人才。我们许多单位成了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有了技术、有了职称,人才就跑了。我们付学费,人家用人才;我们做人梯,人家摘桃子。这种现象既与这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也与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环境有关。
4、从科技发展的基础来看,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但由于底子薄、基数低,科技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研究与开发经费是衡量一个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地区一般都在财政总支出的3~5%。国家有关部门要求达到1%以上。我市政府投入的科技三项经费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0.1%。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束缚了科技推广,导致科技机构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科研单位现在只剩下牌子了,成了无项目、无基地、无成果的“三无”机构,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研发机构,花钱买人家淘汰的机器、落后的技术,还当是好东西来发展。没有科技投入,没有科技人才,就不能创造提升,就不会上新产品、新工艺,而只能是粗加工、高能耗、重污染。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确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创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重点是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
业发展,尽快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2、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扩充总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科技第一线,有重点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摸清全市的科技人才需求,实施对接。二是要改善结构。从比例上看,要从目前高、中、初级专业人才的比例1:3:6调整为2:3:5的适用结构。从分布上看,在机械、化工、医药、造船、建材等各行各业都要有所发展,使人才分布基本适应全市产业布局的需要。通过选拔、聘用、引进、调整等方式,逐步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重点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培训提高。组织、人社部门要制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聘请高层次人才来讲学、调研和技术合作,使我市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拓宽,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3、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凭本事、凭贡献、凭公认来启用人、奖励人。每年由市财政在预算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普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人才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招聘外地优秀科技人才、培训科技人才队伍等。要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分配制度的价值化、要素化,使贡献与报酬挂钩。要把优秀的科技人才选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业务部门要配备一名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也可设立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要关心科技人才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的困难。
4、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技基础设施。要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市财政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使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普经费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逐步达到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吸纳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引进技术的再开发。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开发机制,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要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图书资料、科技档案、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培训展览中心,为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成果展览提供场所,为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第四篇: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_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写写帮整理)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王延觉
2008年第4期 ——经济建设
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机制和人才。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落实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
近年来,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其主要特征如下:
——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保持较强优势。我省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5人,承担“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8人(位居全国第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34人。2006年,我省科技活动人员和科研开发人员分别达19.6万人和6.26万人,居全国第9位和第8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走在中西部各省区的前列。
——科研基地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07年底,我省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目前仅建立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居全国第5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3个,居全国第8位,中南六省第2位;各类国家级产业化基地2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个;还有一大批部委专业和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世界前列科研计划等方面优势突出。“十五”以来,我省承担“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8.8亿元。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16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参加了 “973”计划40个项目中62个子课题的研究。在农业领域,我省参与一半以上的农业基础研究项目,在能源、人口与健康领域,我省参与的项目也在三成以上。近五年来,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799项,申请专利57300多件,获省级科技奖励156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113项,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获奖大省地位。
——部分领域产业技术开发优势明显。农业方面:我省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动植物养种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特别是在油菜、优质猪、淡水鱼、水稻等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方面:我省在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有着较强研发能力和比较优势。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光通信设备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光纤通信领域一系列的“中国第一”,使我国光纤通信发展成为高技术中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武汉光谷新光电公司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光电子研发机构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视盘机(NVD),拥有49项核心专利。武钢在冷轧硅钢研究开发方面已获得80余项专利,成为我国冷轧硅钢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我省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623.97亿元,较2006年增长25.5%;实现增加值861亿元,较2006年增长26.3%;实现利税269.15亿元,较2006年增长3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30.45%,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增长,明显改善了全省产业结构。虽然我省科技优势明显,但从全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来看,我省这方面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其主要表现是:
——科技人员总量优势明显,但分布严重失衡。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62.18%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是工程技术人员。我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大部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中央在鄂科研单位,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科学研究基地数量众多,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未和地方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内容产业化导向不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脱节。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企业吸纳技术、联合创新的欲望不强。我省大中型企业中只有31.95%设有科研开发机构,36.8%有科技活动。2004年到2006年,全省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由企业独立完成的占71.9%和65.2%;只有28.1%的产品创新和34.8%的工艺创新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还需艰苦努力。
——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我省科研力量总体上以基础研究见长,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地引导,以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全省理工科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近三年承担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约为21.67亿元,其中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各占56.48%和43.52%。纵向课题中,我省各政府部门投入的经费约为1.49亿元;横向课题中,我省企业投入的经费约为1.34亿元。从经费来源来看,直接服务于我省的科研力量投入仅占上述单位全部科研力量投入的13%,而直接服务于我省企业的的科研力量投入则不到1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但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不多,代表创新活力的小型企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31.4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7%;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增加值78.98亿元,占9.17%;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7亿元,占26.85%;先进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280.33亿元,占32.56%;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实现增加值19.76亿元,占2.2%。先进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近60%,而这两块又以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偏重。
形成这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可供本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多。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较慢导致巨大的科技潜力未能释放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利用不够等,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风险投资体系缺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生长不够。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到经济建设的一线创新创业;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有效引导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集成有限资源,引导风险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营造更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解放思想,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一是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释放科技潜力。二是推进改革、创新机制,以解决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持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为目标,推进国有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改制改革。我厅准备以厅下属的化学研究院为试点,改制改革一步到位,并争取尽快上市。三是转变科技项目组织形式,动员全省科技系统,以“面向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牵引,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更有效地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聚集。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将重点支持以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方式组织的项目。
——以终为始,加快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制定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以利组织队伍、凝聚力量,提高科技项目计划的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积极探索有湖北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三是推动形成行业技术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我省若干优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加大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力度。
——集成资源,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训网络,提升孵化器的培训能力和融资能力。优先组织孵化器推荐的企业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省级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优先支持孵化器推荐的企业,其投入方式采取一部分直接投入给孵化器推荐的企业,一部分投入给孵化器,由孵化器以股本金的形式注入企业的方法,通过所孵化企业的发展带动孵化器的发展。二是大力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以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省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鄂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适当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投入方式,优先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推荐并投资的项目。对该类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一部分投入到企业,一部分补贴给创业投资机构。三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依托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按照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资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用于扶持一批创新企业,支持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四是制定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联合证券、会计、法律等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组织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分担企业上市成本,对企业改制和上市培育期所发生的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补贴。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支持我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五是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集群为重点,把高新区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第五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提升农村党员
创业致富的能力
为认真做好我镇党员创业致富工作,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切实抓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结合乳城镇实际,特制定本专题调研。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搭建农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平台,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提高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为目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规模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全面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打造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结合实际,在切实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一批具有致富能力的农民党员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通过这部分党员带头创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达小康。
三、组织领导
党员创业致富工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工程,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要紧密结合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创新创业致富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党员创业致富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要将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落实各级党组织抓党员创业致富工作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基层党组织书记,尤其是党总支书记要认真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创业致富工作要亲自抓、亲自部署,强化工作指导,组织人员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党员创业致富规划和计划,明确培训内容,落实培训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2、广泛宣传,积极营造浓厚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党员参与创业致富活动,为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按照规划中的重点培训内容组织各类党员开展创业致富,切实做到“人员、地点、时间、质量”四保证。要及时了解党员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开展创业致富工作,为党员答疑释惑,切实增强创业致富的针对性。同时,要总结与提炼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推广,推动全旗党员创业致富工作的开展。
3、健全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定期督查和汇报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对党员创业致富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基层党委要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自查和督促工作,对照工作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创业致富目标落到实处。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创业工程”人才库
要按照文化素质较高、懂经营、善管理的标准,在全镇农村党员中有重点的确定5名左右创业带富能人。并根据各 人所长,建立健全农村”创业工程”人才库,为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2、建立“创业工程”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摸底,对全镇“创业工程”能人的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创业带富带富能力的大小和实际带动情况,给予重点扶持,政策倾斜。通过采取组织帮扶、政策帮扶、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等方式,不断增强全镇农村“创业工程”能人的致富能力和造血功能,使其成为农民党员致富的示范典型,切实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在党员队伍中形成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良好氛围。
3、建立创业帮扶制度
每名“创业工程”能人都要联系2至3户农民党员家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带动他们共同致富。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先锋,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4、建立党员带富示范机制
通过开展活动,要树立一批“创业工程”党员典型。定期组织创业带富党员现身说法,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帮助广大党员破除陈旧观念,树立敢闯敢做,勇于实践的观念。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组织党员参观学习,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促进创业。
四、工作措施
(一)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党员参加创业致富的内在动力。坚持和完善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党员创业致富方式方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灵活多样的党员创业致富方法和途径。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围绕推进争先创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活动,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不断推行党员领导 3 干部和基层党委负责人定期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使党员思想上受到启发、理论上得到武装。
(二)积极开发整合资源,构建富有活力的党员创业致富新格局。不断完善功能,强化服务,积极整合党员创业致富阵地资源,着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成为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主阵地,切实发挥其创业致富功能。
(三)积极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努力提高党员创业致富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服务群众的作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党员创业致富工作提升水平。一是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挥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不断提高创业致富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依托“党建网”建立开通网络党员教育中心,设置相应栏目板块,通过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网上讨论等方式,实行网上交流,形成互动的教育学习模式,切实加强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工作。三是积极开发党员创业致富信息资源。加大对基层先进典型的挖掘、培养选树工作,加大典型事迹宣传工作力度,建立数量充足、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党员创业致富信息资源库,加强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建网、电视专栏等传媒的衔接,不断延伸教育服务触角,用典型事例激励、感染党员和群众,增强创业致富效果。
XX镇党委
201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