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学教学反思
生理学实验教学反思
本学期担任生理学实验教学工作,也是第一次带此门课程。回顾这一学期教学工作,通过认真学习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和自我摸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了一些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前做好充足准备
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牢,实验操作不熟练,在新学期开始就着手准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利用时间仔细研究理论教材,吃透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知识认真备课,以便在给学生讲解时做到思路清析、游刃有余;在实验操作上,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反复训练,以做到操作熟练、规范;授课前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总结他们授课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请有经验的老师听课,对教学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学生方面,提前发给他们实验操作视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熟悉操作流程。
二、教学时认真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其探索
因本次生理实验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物实验,学生存在极大兴趣的同时,也展现出动手能力差,小组合作不密切等问题。在授课时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学生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在示教过程中,做到边是叫边解说,同时维持好秩序,避免学生围观导致后面学生看不见操作。在巡视学生操作时,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不规范操作,对其不懂的地方再次示范讲解。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探索,增大他们学习兴趣。
三、教学后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总结反思 认真批阅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实验效果,发现问题并记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参考。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学生对此次实验课的想法,制定今后改进的措施。另外充分利用实验室这一优质资源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在此次的教授生理学实验课程中,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加之自己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发现一些问题:
1.小组人数较多,不能每个人都动手操作。
2.部分实验器材数量少,学生等待时间长造成大量时间浪费。3.部分学生对实验室纪律、规范不熟悉。建议改进措施:
1.细化分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适当增加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效率 3.建议重新学习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
第二篇: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人认为青年教师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课前准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后反思, 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1 课前准备
只有非常充分细致的准备才能确保课堂的顺利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以教师的角色去准备,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综合来说, 课前准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够熟练驾驭教材是认真备课的前提条件。《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 涉及到的机制多而复杂, 尤其是正常生理机制比较抽象。教师必须做到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 机制推理严密合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材,凡是涉及到授课的内容, 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 一定要反复钻研, 精雕细琢, 抓住本质, 弄清含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制作高质量课件。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搬家。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明, 多用箭头示意图或者图表。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章节加入简图, 表示细胞内外的液体分布与移动, 细胞膜上的离子交换等。或者加入动画效果来演示离子的交换, 分泌与排出、重吸收的现象, 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做出特殊标记, 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也能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本章节有关的前沿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科研兴趣。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又多又乱, 对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涉及到病理生理学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比如: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来解释。对于某些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比如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本质都是脱水, 为什么后者没有口渴反应? 为什么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不同?因课时有限, 不易实现纯粹的案例式教学。可以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授课之后适当穿插难度适中的病案分析, 提示思考线索,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在此分析过程中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具体。适时提问也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机会、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提问基础知识, 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可用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介绍水中毒的概念时, 强调水对于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是否越多越好? 讲述国外喝水比赛致死的事件提问喝水过多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伤? 章节小结时的简单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章节主要知识点, 有利于回顾复习。3 课后反思 授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前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仍然难免会在课堂上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即便是已经重复多次授课的内容也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配合表现对此次授课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这种反思是很有效的反馈机制, 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突破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结束后, 应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理解时是否仍有困难。如未实现预期效果就要找出原因, 制定补救措施。另外青年教师也应该尝试适当改革教学方法, 思考是否还有比预设更好的方法手段。比如酸碱平衡紊乱中的肾脏排酸保碱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往往需要较多的学时来详细介绍, 授课之后发现单纯讲解理论较为枯燥而且学生反映抽象难懂。以后可以用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因为“一幅好的插图能够使理性问题感性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问题通俗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掌握情况。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以便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接受效果, 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必要时可召开师生座谈会,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下节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上节课所重点精讲的内容, 不仅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够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综上, 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充分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思考反馈以便进行顺利流畅的课堂讲解。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 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篇:生理学教学工作计划职业中专
职业中专生理学教学工作计划
《生理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从而掌握各种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加强和改进生理学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大纲》精神及我校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全面贯彻学校新学年的工作安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优化教学、提高质量为核心,扎实干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十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生理学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至十二章讲述了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最后附加十八个实验指导。
本教材以“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为特色,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在了解了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及细胞的功能之后,再来学习各系统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有重点地安排教学实验。总之,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优化各章内容,简化原理描述,突出重点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
我校是的中职学生绝大数是来自于各中学毕业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懒散的现象。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且文化基础薄弱,欠缺必要的学习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新接触的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学中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因生施教。
四、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强化技能,为卫生事业培养技能型高素质服务者。
五、教学目标: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生理学的任务。
2.掌握各系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3.能够解释相关生理现象。
4.能够完成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一般检查。
5能够完成生理学实验常用的离体标本制作。
6.感受到生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激发学习兴趣。
7.通过实验经历,学会实验数据的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验实验过程的严谨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⒈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2.生理功能的一般检查。
3.应用生理功能解释生理现象。
4.实验方法指导及情感体验。
七、教学难点:
⒈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2.生理功能的一般检查。
3实验方法指导及情感体验。
八、教学进度
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一
绪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0
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
理论讲授
情景教学
讨论
0
三
血液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讨论
四
血液循环
理论讲授
情景教学
五
呼吸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案例分析
讨论
0
六
消化和吸收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案例分析
讨论
0
七
能量代谢与体温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0
八
尿的生成与排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情景教学
0
九
感觉器官的功能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情景教学
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多媒体演示
十一
内分泌
理论讲授
情景教学
0
十二
生殖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0
第四篇:生理学作业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阈值 4.内环境
二、是非题:
1.反射是反应,反应不一定是反射
2.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增强,说明其兴奋性增强。3.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因素稳定不变的状态。
三、填空题
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和。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五个部分组成。3.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和。
4.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是,其与兴奋性呈 关系。5.反射分为 和 两大类。
四、选择题
1.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为()A.新陈代谢 B.合成代谢 C.能量代谢 D.异化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兴奋性 B.新陈代谢 C.适应性 D.生殖 E.反馈作用 3.某组织的阈值越大,说明其()A.兴奋性越高 B.兴奋程度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性越低 E.没有兴奋性 4.人体内环境是指()A.细胞内液 B.血浆 C.体液 D.血液 E.细胞外液 5.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有()
A.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 C.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物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E.细胞的代谢和外环境的因素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作用 E.负反馈作用 7.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适应性 E.正反馈作用 8.在生理学实验中,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A.反应 B.抑制 C.兴奋性 D.兴奋 E.反射 9.下列生理过程哪些是属于负反馈()A.排尿 B.排便 C.分娩 D.血液凝固 E.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3.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 5.阈电位
二、填空题 1.细胞膜对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即(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
2.CO2和O2等气体分子进出细胞膜是通过_________进行的。3.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共同之处是转运的物质都是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主动转运是______的浓度差的转运。
4.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_____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5.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是__________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是细胞膜由_______平衡电位转为_________平衡电位的过程。
三、选择题
1.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以上都不对 2.钠泵的本质
++A.ATP B.ATP酶 C.膜蛋白 D.Na-k-ATP酶 E.糖蛋白载体 3.体内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内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C.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4.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2+-2+A.Na B.K C.Ca D.Cl E.Mg 5.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的变化是
A.钠离子通道全面开放 B.钾离子向膜外扩散
C.膜产生超极化 D.产生动作电位 E.膜发生局部去极化 6.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作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E.超极化 7.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幅度 C.动作电位传导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D.电位可以总和
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8.阈电位是指
+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 E.以上都不对
9.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
A.糖类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E.胺类 10.有关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的是
A.传导呈衰减性 B.可以有总和现象 C.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少 D.动作电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E.双向性传导
四、简答题
1.简述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2.简述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等渗溶液 3.血液凝固 4.血型
二、填空题
1.血液可分为
和
两部分。血细胞包括、和。2.血浆蛋白可分为
、和
三类,血浆蛋白中形成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是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
,参与血液凝固的是。
3.正常男性红细胞数量为,女性为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和。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三个阶段。5.凝血因子中除因子
为钙离子,其余均为。
三、是非题
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2.血清是血液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成分。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4.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2会引起缺铁性贫血。5.紧急情况下,同型血输血前不一定要做交叉配血实验。
6.Rh阴性的人初次不能接受Rh阳性的血液,以免发生溶血反应。
四、选择题
1.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组成 B.胶体渗透压数值小,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C.晶体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形成 D.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胶体渗透压形成 E.晶体渗透压对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氯化钠 C.纤维蛋白原 D.球蛋白 E.葡萄糖 3.下列溶液中哪一种是等渗溶液
A.5%葡萄糖 B.0.7%NaCl C.0.5%葡萄糖 D.9%NaCl E.10%葡萄糖 4.下列血液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9A.正常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0~5.5×l0/L B.血液酸碱度为7.4±0.05
9C.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0~50% D.血小板的数量为10~30×l0/L
12E.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正常植为4.0~10.0×l0/L 5.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
A.吞噬细菌 B.运输O2 和CO2 C.调节体温 D.参与血液凝固 E.免疫功能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红细胞容易凝集 B.血液凝固加快 C.溶血 D.红细胞脆性增大 E.血沉加快 7.将红细胞置于0.9%NaCl溶液中其形态:
A.不变 B.膨胀 C.破裂 D.皱缩 E.叠连 8.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
A.铁和蛋白质 B.铁和维生素B12 C.蛋白质和叶酸 D.蛋白质和钙 E.叶酸和维生素B12 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肾素 B.雄激素 C.生长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糖皮质激素 10.关于血小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9B.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30)×10/L C.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时,皮肤粘膜下可出现出血点或大块紫斑 D.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和凝血 E.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1.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凝固是复杂的生化过程 B.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
2+C.凝血过程中需要Ca D.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E.血液凝固的生理意义:防止血管损伤后造成大量出血 12.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
A.激活因子Ⅻ B.组织释放因子 C.激活因子Ⅹ D.激活因子Ⅱ E.激活因子 13.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B.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2+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 D.去除与血浆中游离的Ca E.减慢酶促反应
14.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红细胞膜无Rh抗原,其血型属于:
A.AB型Rh阴性 B.O型Rh阳性 C. AB型Rh阳性 D.O型Rh阴性 E.A型Rh阴性
四、问答题
1.试述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2.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其分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率 2.心动周期 3.有效不应期 4.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和。2.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 ;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快慢呈 关系,心率过快主要使心动周期中的 显著缩短。
3.第一心音的发生表示心室 的开始状态,第二心音的发生表示心室 的开始状态。
4.前负荷是指,后负荷是指。5.老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可使收缩压,舒张压。6.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有、、、和。
7.微循环的三条通路是、、。其中 通路具有物质交换功能。
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
9.心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其主要作用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10.心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其主要作用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11.肾上腺髓质可分泌
和
两种激素,其中 临床上常用作“强心”解救药; 常用作“升压”药。
三、是非题
1.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处于舒张状态。2.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肌的前负荷越大,则心肌收缩力也越强。3.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是保证心脏节律性舒缩的重要因素。4.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5.第2心音的强弱可反映半月瓣的功能状态和动脉压的高低。6.4期自动去极化,是所有自律细胞的共同特点。
四、选择题
1.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 B.心房肌 C.窦房结 D.房室柬 E.浦肯野纤维 2.房室延搁的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B.有利于心室肌几乎同步收缩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发生同时收缩 E.使心室肌收缩力增强
3.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B.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不受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 D.心肌收缩形式是“全或无”式 E.细胞内钙离子储存量少
4.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了一次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C.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较长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 E.以上都不是 5.心肌收缩的前负荷是指
A.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B.大动脉血压 C.平均动脉压 D.外周阻力 E.每搏输出量
6.在每搏输出量不变的前提下,决定心输出量的因素是: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外周阻力 D.心率 E.动脉血压 7.在心动周期中房室舒张的关系是:。
A.同时收缩而不同时舒张 B.心室收缩结束心房立即收缩 C.心房收缩结束心室开始收缩 D.心室舒张结束心房开始收缩 E.心房舒张结束心室开始收缩 8.平均动脉压等于
A.(收缩压+舒张压)/2 B.(舒张压+脉压)/2 C.收缩压 1/3脉压 B.舒张压+1/3脉压 E.舒张压斗脉压 9.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
A.心肌收缩力 B.外周阻力 C.心肌前负荷 D.心肌后负荷 E.心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10.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输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血液粘滞性 D.小动脉和微动脉 E.循环血量 11.下列因素变化中主要影响收缩压的是:
A.搏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循环血量 E.大动脉管壁弹性 12.中心静脉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 B.其正常值为40~120mmHg C.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量与速度的指标 D.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有效循环血量 E.右心衰可引起中心静脉压升高 13.正常情况下决定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静水压 E.血浆晶体渗透压
14.当血浆蛋白显著减少时,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E.有效滤过压减小 15.迷走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心率加快,传导减慢 B.心率减慢,传导加速
C.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D.心脏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E.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6.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小脑 17.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是通过:
A.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压力感受器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匕学感受器 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五、问答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2.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不同?
第五章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潮气量 3.肺活量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由、、和 四个环节组成。2.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为,组织换气又称为。3.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是,直接动力是。
4.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两种,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又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5.做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量称为,其数值等于、及 三者之和。
6.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 和 两种形式。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三、是非题
1.肺与外界环境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3.胸膜腔负压主要是由于肺的回缩力而形成的。
4.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肺活量。5.通气/血流比值越大,肺换气效率越高。
6.通过肺换气,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通过组织换气,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四、选择题:
1.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
A.肺通气 B.肺换气 C.气体的运输 D.内呼吸 E.外呼吸 2.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45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则其肺泡通气量约为 A.3000ml B.3500ml C.4200ml D.4000ml E.6300ml 3.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表面张力 B.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C.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D.提高表面张力 E.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4.CO2使呼吸加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A.外周化学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肺牵张反射 E.直接作用于肺泡
+5.缺氧或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原因是通过
A.外周化学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肺牵张反射 E.以上都不是 6.呼吸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7.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吸气时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8.维持胸内压得必要条件是
A.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B.呼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吸气肌收缩 E.肺的回缩力 9.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Ⅰ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其成分是磷脂类物质 C.它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防止肺泡塌陷 E.它使肺的顺应性增加 10.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A.肺的回缩力 B.无效腔的存在 C.气道阻力 D.吸气肌收缩 E.胸廓的弹性 11.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 + 补呼气量 B.潮气量 + 补吸气量 C.潮气量 + 补吸气量 + 补呼气量 D.潮气量 + 余气量 E.潮气量 + 功能残气量 1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碳酸氢盐 C.氧合血红蛋白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是 13.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的时期是
A.吸气中 B.吸气末 C.呼气中 D.呼气末 E.以上都不是
四、问答题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哪些?
2.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二、填空: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和。2.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和。
3.胆汁由 分泌,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
4.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食物在小肠内已分解为,且停留时间 ;加之小肠粘膜上的、和,使小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
5.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运动 ;括约肌,消化腺分泌。
三、是非题
1.机械性消化是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2.胃液中的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3.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吸收有关的是脂肪酶。
四、选择题
1.有关机械性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消化腺的分泌促使物质分解 B.通过消化管平滑肌肌的舒缩运动实现的 C.蠕动是消化管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D.通过蠕动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 E.通过紧张性收缩,维持胃内压力,使胃液渗入食物 2.唾液成分中不包括
A.无机盐 B.粘蛋白 C.溶菌酶 D.麦芽糖酶 E.蛋白酶 3.关于胃酸的作用错误的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值 B.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C.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 D.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E.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胃液中缺乏
+ A.盐酸 B.胃蛋白酶 C.粘液 D.内因子 E.Na5.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
+A.HC1 B.NaHCO3 C.KHCO3 D.NaCI E.Na 6.下列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E.胃液 7.消化分解糖类的主要酶是
A.胃蛋白酶 B.胰脂肪酶 C.胰淀粉酶 D.肠致活酶 E.胆盐 8.下列哪一种不是胆汁的成分?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淀粉酶 E.卵磷脂 9.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胃肠运动增强 B.蠕动加强 C.括约肌收缩 D.加速肠内容物的推进 E.消化液分泌增加
五、问答题: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作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基础代谢率 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二、填空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2.在生理情况下,人的体温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而变动。体温一般在清晨2~6时________,下午1~6时________。其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_______℃。3.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排卵日体温_______,排卵后期体温_____。这种变化与______有关。4.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5.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为________,其散热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
6.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起调定点作用的部位是_______。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2.不显汗的蒸发不易被人们察觉,与汗腺活动无关。3.甲亢时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高20%~80%。
四、选择题
1.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最低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外界温度高达30℃时 D.寒冷时 E.禁食达12小时后 2.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活动 D.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精神活动 3.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升高最为明显
A.贫血 B.糖尿病 C.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红细胞增多症 E.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 4.正常人的直肠温、口腔温和腋窝温的关系是
A.口腔温>腋窝温>直肠温 B.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C.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D.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 E.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5.在安静状态下,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
A.胃肠道 B.脑 C.皮肤 D.肝脏 E.肌肉 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7.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的部位是
A.脑干网状结构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丘脑 D.脊髓 E.大脑皮质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简述人体皮肤散热的方式。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少尿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4.肾糖阈 5.渗透性利尿
二、填空题
1.正常成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 ;每昼夜尿量长期超过 称为多尿;持续界于 范围内称为少尿;不足 称为无尿。
2.尿的生成过程包括、和。
3.有效滤过压= —(+)
4.促进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有效刺激是 和。5.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 和 对 的通透性,使尿量。
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三、是非题
1.大量饮清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尿量增多。2.能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3.当尿中开始出现糖时,此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4.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及小分子物质滤入肾小囊的过程。5.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血浆渗透压降低和循环血量减少。
四、选择题
1.直接促进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力量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肾动脉血压 2.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3.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
A.120ml/min B.660/min C.125ml/ min D.180 ml/min E.200ml/min 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每分种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B.每分种每肾肾小球形成的滤液量 C.每分种每侧肾脏血浆滤过容量 D.每分钟每侧肾脏通过的尿量 E.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尿的总量 5.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粗段D.髓袢升支细段 E.远曲小管 6.近端小管重吸收率总是滤过率的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E.98-99% 7.调节性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A.近端小管 B.近曲小管 C.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髓袢 8.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肾小囊内压降低 9.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E.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10.促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的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输入等渗盐水 D.疼痛刺激 E.以上都不是
11.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有效滤过压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12.交感神经紧张时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C.滤过膜通透性减少 D.囊内压升高 E.以上都不是
五、简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哪些?如何影响? 2.大量饮清水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对尿量各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视力 2.气传导
二、填空题
1.眼的折光系统由、、和 组成.其中折光力最强的是。
2.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和 三种。3.声波由外界传入内耳的两种传导途径包括 和。4.前庭器官包括、和。
三、是非题
1.正常眼视近物调节过程的实现,主要靠晶状体的凸出。2.老视眼主要是晶状体的透光性减弱或消失而形成的。3.声波传人内耳的主要途径是骨传导。
四、单项选择题
1.在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2.视黄醛被消耗后需要以下哪种维生素补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3.人眼看近物时发生以下哪项变化 A.晶状体不变 B.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 C.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减弱 D.晶状体变凹,折光力增强 E.晶状体变凹,折光力减弱 4.下面哪种折光异常可用凸透镜矫正
A远视 B近视 C远视与老花眼 D散光 E近视眼与老视眼 5.以下哪项是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
A晶状体弹性减弱 B玻璃体弹性减弱 C晶状体弹性增强 D玻璃体弹性增强 E晶状体和玻璃体弹性均增强 6.以下哪项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减弱 B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增强 C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减弱 D眼球前后径过短,拆光力增强 E眼球曲率半径长短不一 7.以下哪项是远视形成的原因
A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减弱 B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增强 C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减弱 D眼球前后径过短,拆光力增强 E眼球曲率半径长短不一 8.声波感受器是
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 B.耳石 C.球囊囊毛细胞 D.半规管壶腹部毛细胞 E.椭圆囊囊毛细胞
五、问答题
1.眼需要做哪些调节,才能看清近处物体。
2.试述眼折光异常的种类、产生原因及矫正措施。3.简述声波传人内耳的途径。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EPSP 2.IPSP 3.牵涉痛 4.牵张反射 5.去大脑僵直
二、填空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和。
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包括
、、、、和。
3.牵张反射分为 和。
4.视觉代表区在 ;听觉代表区在。5.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有如下特点:① ;② ;③ ;④。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跳,皮肤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瞳孔。7.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信号系统是。
三、是非题
1.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痛觉。
2.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去大脑僵直。3.所有器官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4.NE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小肠平滑肌舒张。
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6.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型突触。
四、选择题
1.神经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离子是()
2+ + +-2+A.CaB.NaC.K
D.ClE.Mg 2.EPSP产生的机制是()
+-A.突触后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2+B.突触后膜对K和Ca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C.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D.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 2+2+E.突触后膜对Na和Ca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Ca通透性增加而引起。3.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
A.去极化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极化 4.IPSP是突触后膜产生()
A.去极化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极化 5.下列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可发生总和作用的是()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C.聚合式联系D.连锁式联系E.环路式联系 6.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所致 D.突触后膜产生了超极化,兴奋性减低 E.突触前膜超极化
7.下列哪项是内脏痛的特点()
A.对电刺激敏感 B.定位准确 C.对切割敏感
D.对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敏感 E.疼痛持续时间短,并产生刺痛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超极化后电位 9.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肢体痉挛性麻痹 B.脊休克 C.腱反射亢进 D.去大脑僵直 E.共济失调 10.牵涉痛是指()
A.内脏受到机械牵拉时产生的痛觉 B.内脏受到炎症刺激时产生的痛觉 C.肌肉和肌腱受到牵拉时产生的痛觉 D.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疼痛 E.由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11.牵张反射的效应器是()
A.肌腱 B.肌梭 C.梭外肌 D.梭内肌 E.腱器官 12.维持躯体最基本的反射是()
A.腱反射 B.肌紧张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条件反射 1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E.肽类 14.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5.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腱反射 B.减压反射 C.排尿反射 D.咳嗽反射 E.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 1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B.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D.具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E.具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五、简答题
1.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2.简述内脏痛的特点。
第十一章 内分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激素的允许作用
二、填空题
1.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不足,会造成 ;若分泌过多则可引起。而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则会导致。
2.甲状腺激素主要有 和 两种,其中 含量较多,生物活性较强。甲状腺激素可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 和 的发育和生长。
4.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5.子宫内膜失去 和 的维持,便会崩溃出血而形成。
三、是非题
1.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可导致肢端肥大症。
2.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由神经垂体合成,在适宜刺激下释放入血液。
3.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增加肝糖原的储存,并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向心性肥胖。
5.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造成肾上腺皮质萎缩。6.迷走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7.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均可提高血糖水平。8.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够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
四、选择题:
1.下列不是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为
A.生长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E.催产素 2.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会导致
A.肢端肥大症 B.粘液性水肿 C.向心性肥胖 D.侏儒症 E.巨人症 3.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是
A.抑制蛋白质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降低血糖 B.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C.抑制蛋白质合成,增加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D.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E.以上均不对
4.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素 D.肾上腺素 E.醛固酮 5.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
A.侏儒症 B.巨人症 C.肢端肥大症 D.粘液性水肿 E.水中毒 6.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甲状旁腺激素 E.生长素 7.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引起
A.肢端肥大症 B.呆小症 C.粘液性水肿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甲状腺功能低下 8.关于胰岛素生理作用不正确的是
A.抑制糖异生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促进脂肪合成 D.促进糖原合成 E.促进蛋白质分解 9.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生长素 E.催产素 10.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输卵管的运动 B.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C.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D.刺激乳房发育、产生乳晕 E.促进骨骼生长、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11.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月经的原因是
A.血中雌激素浓度高 B.血中孕激素浓度高 C.血中雌、孕激素浓度都高 D.血中雌、孕激素浓度都低 E.血中雌激素、前列腺素增高 13.关于雄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男性附性器官发育 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其分解 D.维持正常的性欲 E.促进精子的发育与成熟
四、问答题:
1.试述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第五篇:运动生理学
第五小题答案(第二问未作答)
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答: “极点”及其生理机制
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段时程,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例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2分)
“极点”是机体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产生的生理反应,其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功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3分)
“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下去,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分)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等因素有关。
第一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肌肉收缩的过程
答:生理学角度: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过程应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环节:
1、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缩耦联;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和收缩肌肉的舒张。(1)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 Ca 2+ 的释放和再聚积。(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 当肌浆 Ca 2+ 的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对 Ca 2+ 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足够 Ca 2+,引起自身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其结果,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抑制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后者激活横桥上 ATP 酶的活性,在 Mg 2+ 参与下,横桥上的 ATP 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当横桥角度发生变化时,横桥上与 ATP 结合的位点被暴露,新的 ATP 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并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3)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继而原肌球蛋白也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指的是肌肉收缩时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它们反映了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当肌肉在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最初由于肌肉遇到阻力而不能缩短,只表现张力的增加,但当肌肉张力发展到与负荷阻力相等时,肌肉开始以一定的速度缩短,负荷被移动。
2、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缓慢。
3、训练对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影响
(1)训练可改变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有训练运动员,其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大的速度;或在相同的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2)不同训练负荷,对张力-速度曲线可产生不同的专门性影响。
a 无负荷(0%Pmax)的最大缩短收缩训练,能最有效地增进最大速度; 最小负荷训练,增加速度,如短跑,快跳
b 100%Pmax的等长训练,则使最大力量增进最多。速度不变,负荷增加,如扛哑铃
它们的张力-速度曲线在训练后的特点是分别在速度或力量上有较大的改变。
c 在30%Pmax和60%Pmax训练,表现力量和速度全面增进,因而其张力-速度在训练后成平行的改变
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关系
(1)、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前负荷,初长度
改变前负荷实际上是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2)、长度与张力关系
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如要跳的更高,先蹲下,肌肉拉长。
第二小题答案(第二、三问未作答)网络上没答案
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第三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进人体心血系统的形态,机能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良好适应如下: ①出现窦性心动徐缓:长期进行耐力性训练可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从而表现为安静时心率减慢,可降至36—40 次/分。②每搏输出量增多:经长期训练,有训练者可出现安静状态下心率慢而每搏输出量较无训练者为多,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有训练者心力贮备潜力大,每搏输出量可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③运动性心脏肥大:长期从事静力性或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可由于超负荷刺激使心肌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从而使心肌纤维内蛋白质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心肌粗壮,同时肌肉作长时间强烈收缩,压迫血管,使后负荷增加,产生以心肌增厚为主的心脏适应性增大;从事耐力性运动者则由于运动持续时间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而肌纤维被拉长,从而出现以左心室腔增大的适应性变化。④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长期从事运动或锻炼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动员快,机能稳定,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工作时,不仅动员快,恢复快,而且心血管机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最高值。
(1)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安静状态下两者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ml增加到179ml,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L。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ml增加到113ml,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L,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第四题答案
1、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的分解,ATP 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 系统)ATP=======ADP+Pi+E(能)CP+ADP——→ATP+C(肌酸)+E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
2、人体运动时各功能系统的特点、①ATP—CP 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 来源有限
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 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第六题见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