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发展浅谈
在新形势下,我县教育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提一些个人的意见与建议,供县教育局领导参考。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
据统计,我县“留守学生”占有相当比例,留守学生一般是问题学生、学习后进生,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个难题。留守学生一般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缺乏。大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监护;二是学校教育缺位。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三是社会教育缺失。有关部门对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建议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由宣传部、文明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近年来得到加强,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三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四是教师队伍布局不均衡;五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部分教师从教思想不稳定,敬业意识不够。为此,建议县教育局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比如,在教师的入口上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些优秀、有特长的大学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动态平衡;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尤其是解决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紧缺的问题,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实行城镇富余中小学教师到缺编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称聘任比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
三、我认为我县城乡教育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偏多,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偏少。当前我县农村学校受生数急剧锐减的影响,一方面教师队伍严重超编,一方面几乎没有音体美学科等专业性强学科的专业教师,影响了农村学校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部分优秀、年轻的教师集中在县城的中小学校,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我县实施“大城关”战略的影响导致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往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关学校,这样既造成乡村中小学生源偏少,教育资源闲置、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又造成部分学校人满为患,给教师规范管理带来压力,城区学校教师工作量太大,难以应付,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持久稳步发展。
2、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教耍耍书、跑跑书,把教书当第二职业的大有人在,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道德素质不高。有的教师受不正之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多看收入,少讲奉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数青年教师向往政界、商界,待机弃教从政经商。二是文化业务素质欠佳。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陈旧,教育科学知识贫乏。三是能力素质较差。小部分教师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缺乏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四是心理素质偏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师特殊劳动的需要,情绪不稳定,敬业精神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难以提高。教师疲于包班上课,无时间无精力备课,搞教研,影响教育质量,无法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教师奇缺,农村小学素质课难于开设,即使开设质量也不高。如英语课,有的乡镇英语教师本身业务素质低,只是经过稍微培训就上岗,其结果确有误人子弟之嫌。
4、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出现断层现象。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条件差,工作辛苦,造成教师思想不稳定。如有些青年教师想方设法通过调动、考研、外出打工等途径改变现状,从而造成乡镇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严重制约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5、全天满负荷工作,部分教师负担过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包一个班的情况多,除了6节课外,加上早读和下午的课外活动,一天实际上是8节课。许多教师因此积劳成疾,却因包班上课,即使有病也没时间看,教师请假意味着学生必须停课或者 “放羊”,这些教师小病拖成大病。
四、解决问题建议
1、加大力气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我县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2、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县里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推动教师由城区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欠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流动。一是完善城乡间、乡镇间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和有关评估机制。对同片区管理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强双方的利益联系,增强双方帮扶力度和实效。建立和完善城乡间“校对校”交流制度,通过输血增强农村学校造血功能。二是完善和落实交流教师的优惠政策。比如,对愿意交流到农村任教或者支教的优秀教师,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上给予一定照顾。也可以硬性规定,凡是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分别3年和5年以上(累计)的农村教学工作经历。
3、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的吸引力。加大财政投人,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优,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与其待遇相一致,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措施。
4、切实提高农村山区学校教师待遇。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农村教师同样也有趋利行为,只有农村教师进城后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少于扎根山区的利益,或因留下来,所带来的未来利益高于眼前变动的利益时,农村教师队伍才能得到稳定。我认为,为鼓励教师扎根山区,就要给他们以“利益之油”。要在绩效工资、职称晋级、荣誉等各种待遇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为农村教师发放特殊补贴,让农村教师在忍受寂寞和经受艰苦的环境中考验之后,有一定的经济回报,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5、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弱的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人心散了,便无目标;目标没了,便无追求;没了追求,生活便是了了然了。学校硬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建设重新来过,几个月时间便会有大改观。而人心散了再收拢而来,可不是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能行的。
6、按照有关文件精神,重新核编补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对长期占编而不在岗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尽早处理。在编制内尽快向社会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早发通告,让在外地打工的大中专毕业生了解政策,提前做好准备。另外为稳定教师队伍,招聘教师尽量要本土化(即缺编严重的山区乡镇多给指标,由政府统一招聘本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回本乡任教),同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可放宽到中专学历。
7、落实相关待遇,解决实际困难。县政府应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特别是对边远山区、教学点的教师津贴标准适当给予提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和福利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未能和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符,我们应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外,还要待遇留人。
8、整合教育资源。分片办初中,适当减少初中教学点,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初中生大多寄校,可集中办学),将富余初中教师补充到小学任教。
9、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县城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鼓励招聘教师到基层去工作,并形成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可行措施,逐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我县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
第二篇: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面临着剧烈转型与阵痛。在种种矛盾冲突与调谐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和谐的进步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回顾农村30年发展历程,探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发展
Abstract: “three rural”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our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issue.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rural” is facing intense transformation and pains.Among the various conflicts with the tuning proces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o the rural community long-term, sustainable, harmoni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fundamental.Recently introduced “long-ter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ogram”(2010-2020)re-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sues.Recalling the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meaning.Keywords: 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观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一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仲德涛总结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发展农村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着力点,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
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第三,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素质低是导致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乃至增加我国国民收入,从而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1]。
二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5%,但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占农村人口的35.9%,初小文化程度约占37.2%,1万名农村人口中大学生仅有4名,且多住在县乡两级所在地。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据统计,2000年全国小学55.36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5.81%、14.66%和79.53%;小学在校生数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73%、26.99%和54.28%;中学在校生分别占16.78%、27.64%和55.59%。可见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 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已达到54%左右,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水平低、巩固率差,城乡教育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据统计,1990年全国只有4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没有达标。许多乡村学校的学生还无法得到必须的书本,教师缺少教学材料。耿德英指出:在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这些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的教育状况存在的困难仍然是巨大的[2]。伍云峰从教育投入方面指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构成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
[3]。刘克亚亦指出现状如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城市教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气息,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则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学的危房都还未得到解决,就更谈不上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必备条件的改善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呈年龄老化和不稳定状态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低,在新课改实施后,由于缺乏经费培训,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很多地方因缺教师而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且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在农村经济收入低的农户多的是,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外地打工族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缺乏教育方法,造成了这些学生的辍学根源[4]。而忽视教育的重点,同样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应用型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三 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
杜琳娜指说:1.转变观念。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向城市靠拢”为“为农村服务”。以新观念带动教育实施,真正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发展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乡土课程2.加大经费投入,科学管理经费。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际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3.转变家长观念,实行家、校、社会合作。要转变家长对于教育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加大引导农民认识知识文化对于提高家庭收入重要作用的力度,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助其了解孩子的发展方向与需要。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现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担[5]。杜爱华指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探索农村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新模式[6] 谈松华认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也是重中之重[7]。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制定适合农村环境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引进优秀的教师,对现有教师开展在岗培训;加强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监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三面监督的体系;加强对农村父母的教育指导,引导其正确、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
[8]。肖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指出,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建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改造,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师资水平的差距[9]。丁麦秋指出优化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0]。赵家骥认为应该从关心物的发展向关心人的发展转变,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11]。马雪琴认为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并加强农村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多途径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专业能力;完善农村教育结构,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应该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学[12]。
四 评价
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不断的摸索,通过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提出了自己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看法及一些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很多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学者们认为,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尽快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服务于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德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耿德英.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614-7616
[3] 伍云峰.发展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4]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5] 杜琳娜.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
[6] 杜爱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2011(4)
[7]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8] 范林.论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三农问题,2011:03-0095-01
[9]肖月.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论坛,2008(08)
[10] 丁麦秋.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瓶颈及对策思考[J].农村教育
[11] 赵家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0(5)
[12] 马雪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10(3)
第三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第二小学
李小涛
一、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教育是最需要以人为本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北京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种职业中,教育被列为10大暴力行业之一。尽管我们教育系统也有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常州小学教师殷雪梅,有献身讲坛的49岁北大教授孟二冬,有开县井喷事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群体,甚至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舍生为生的教师„„但我的感觉是,似乎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人对教师的看法,对教育的不满。人们对教育收费的不解,对学校管理的误解,对教育教学的苛求,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面对?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1、教育管理——“盲”。基层的教育管理有点无所适从,上面的文件堆积如山,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上报的材料张口一要,闭口就到,不按规律办事,只要搁平作数。一个公认的高三二诊考试要一推再推。周六上不上课?早晚自习上不上?上怎么办,不上又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一方面是“规定”——不准补课,另一方面有学生及家长有要求(特别是干部)找老师给孩子补课。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希望老师们不要节假日,不要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干出成绩,报效国家。你怎么适应!
2、校园安全——“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已不准组织春游、秋游,班会活动也被挤占,团队活动也不组织,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已经不会组织活动了;单杠、双杠、铁饼、标枪、手榴弹等体育项目都被迫取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同志们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正常的吗?学生与老师的纠纷,学生与学生的纠纷,甚至学生与家长的纠纷,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都有脱不了的干系。学生逃课,老师的责任,学生出走,老师的责任,学生摔跤了——地板不平,学校的责任,学生踢球受伤了——场地不好,学校的责任„„学校真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啊!
3、招生工作——“窘”。生源大战轰轰烈烈,挖学生、骗学生、买学生、卖学生的人太普遍!学生成了某些人谋求小利的砝码!于是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老师与校长计较斤两——用权利相威胁者有之,用成绩相要挟者有之,确因困难相求者有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家长不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校,老师成了“龟儿子”,校长成了“磨心”!生源之战何其尴尬!
4、教育教学——“玄”。第八次课程改革如春潮涌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铺天盖地,结果——教师还是老一套,学生还是老样子。怎么教都是,怎么教都不是,老师把握不住课堂的玄机,连看家本领都丢了,老师本末倒置,忘掉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忘掉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学生也忘却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
这些就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现状。
二、重温古人的教育思想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圣经》为什么会万古不灭?因为她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庄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庄子也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星辰说的,是高山流水说的,是绿叶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发出的“天籁”。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饮食顺乎天地就无疾病,处事顺乎天地就无冲突,科学顺乎天地就无后患,教育顺乎天地就无流弊。
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教育“天籁”: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人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
这些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信奉的天籁之音。我们若能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我们的教育就会步入她本来的境界,天地精神才是万物的真正尺度,才能历经千古而不变,泛之四海而皆准。
三、顺乎天地办教育
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在父母那里天然具备,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的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处于父母“双亡”的孤儿状态,因为多数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打牌,要么忙于生存。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更是缺少父母的关怀。而那些真正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有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难以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的说法。那么我们校长的爱心如何?我们老师的爱心如何?咱扪心自问,比得上后爸后妈,比得上慈善机构吗?无论你多么负责,无论你多么敬业,最多只能是“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更何况现在的老师第一不是直接受聘于家长,他不必那么尽心尽力为家长负责;第二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要求老师有父母一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不合人情的苛求与刁难。由学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父母一概不管,等于由路人负责婴儿的照料而父母撒手一边,稍微一想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无可估量!现在孩子们整天住在父母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里,也就等于整天托付给几乎连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岂不成了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孩子们的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或被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现在的家长们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一股脑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成绩单,分数好,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分数差,打一顿,骂一通,生几天气,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其实也成了孤儿。我们能为这些受伤孤儿做点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提倡的是“事业心”,是“责任感”,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师,那些深受学生拥戴和家长欢迎的老师,无一不具有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其根源是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但即使社会坏了,我们也不能坏,人家颓废了,我们也不能颓废。所以我们学校提倡全校师生课外读经。学校最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经,就想起孔乙己,却不知写《孔乙己》的人读经用功之深。提起学生专心致志,就认为是培养书呆子,却不知道书呆子多已销声匿迹,而涌现出了遍地的牌呆子、钱呆子、酒呆子、色呆子、玩呆子、网呆子、名呆子、权呆子„„其流毒之深,危害之烈,万倍于书呆子。由于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树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要“育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真正内核是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外在的服务条件。孔子在树下,就是一所大学;鲁迅在寓所,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好,我们怎么去实践?我以为,我们要抓住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之“魂”。“课内应试,课外素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使知识点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本来作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成了目的,其实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而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基础。我所说的主体性不仅是指就学习和发展而言,应以学生为主体,还指就办好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主体,概而言之就是师生整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要知道,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才是我们深深感染学生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化育灵魂,至善德行,启迪灵性,升华人生。我们的学生哪怕他考试成绩并不出色,只要他在学校心灵没有受到伤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走出校门,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来反思教育,丝毫没有否定当今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国家要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全由政府承担,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前途也十分光明。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创新”与“复兴”的关系,真是值得深思。教育是正心、壮志、强能、健体的活动,教育不能心浮气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好大喜功!
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勇于改革,一方面还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做到顺乎天地办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努力实践的办学策略。
2009年5月
第四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农业、农村、农民及他们后代的热爱,我一直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可以说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深情付出,虽无怨无悔,但深感遗憾和有愧······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句名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没有发言权。”而长期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我和我们的这一群体,对农村教育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吧!
偏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农村教育。农村不能比城市,城市也不能像农村,各具特色,各有风貌。农村的特色体现在“山青、水秀、庄稼美,猪肥、牛壮、蝶儿飞;儿童散学归来早,田间地头满塆追。”农村的孩子倘学有所成,日后则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学业平平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强体壮,日后则穿上军装则保家卫国;纵然学有不成者,他们也精通农事,养猪、种田、做工匠,向城市大量的供应着优质的鲜肉、商品粮,输送着廉价的、紧缺的劳动力,既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经营着美丽的农村家乡。是他们最懂得尊重自然,是他们最能适应自然,也是他们最懂得如何能让人与大自然去和谐共生······
试看如今的农村:猪没有人来养,牛没有人去放,田地也没有人愿意耕,难以看到每天身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童们那快乐的身影,更难以看到以前那种在假日里经常倒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们那道独特而又靓丽的乡村美景······是谁无情的摒弃了憨厚、朴实的农村个性,是谁强行的改变了农村的田园风貌,又是谁在绝情的抹杀了农村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追名逐利、大搞形式主义的中国式教育。
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极端化。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的初衷是好的:社会需要公平,城乡差别不能过大,农村的学生也得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于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也就应运而出,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教均衡发展的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各级政府的口号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心而论此举在重视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此举在我们一线教师看来,似乎是“大跃进”、“一刀切”式的文革思维和做法。因为它没有看到城乡差别的现实客观性,没有充分去认识农村与城市教育各自的个性特点。在没有进行深入一线调研,没有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从长计议、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去搞强行推动、仓促上马、全面开花、平衡用力的大动作,其结局势必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一样,制造出众多的样板工程,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所期盼的那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与实用的教育目标。
我是农村教师,熟悉农村教育。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薄弱、简洁、乡土气息浓郁。一切政策都要符合农村教育的乡土特点和客观事实。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要大搞齐步走。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合理的去调整农村教育的目标要求:科目不可多、难度不要大、时间不能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迅速组织基层顶尖级一线教师(老、中、青三结合型的一线教师,而非上级教育专家),重新编排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特点、具有浓厚的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农村学生使用。
看看我们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吧:课程设置得既多又杂。以农村小学为例来加以说明。小学五年级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写字、读书、安全、班会课,名目繁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开齐课程,下面五申三令得开足课时。如此的设置课程,导致每所农村完小的教师人数都在15人左右(农村小学教师人数的配置是按教学班数× 2十2确定),课程都排不下时还得另外花钱请人,老师们不反感吗?如此的课程设置,小学生的书包能不重起来吗?学生的作业能少下去吗?各级领导们高喊着减负、减负,岂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了吗?我很纳闷,令人尊敬而又高贵的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是咋搞的,这是懂教育的表现吗?这是尊重农村学生、尊重农村实际的表现吗?你们不也是总想更多的去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情况吗?好,那就走群众路线,不轻易打招呼,不随便扣帽子,就像国家农调队那样来些微服私访吧,只要推心置腹、只要勇于担当、只要敢于亮短,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的。
时间的安排既紧又乱;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早上1节朝读课,上午4节课,午饭后学生还在老师的监督下坐班40—70分钟,下午上3节课,晚上又上2节自习。一群正处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从周一早上上学、周五下午放假,期间住校生活、学习,中途一般是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1节课(午休时加了1节),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领导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基层主管部门又要搞成绩排 名(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一篇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具有极强的应试教育代表性),于是课表上就只好少安排体育课了,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就极力的要把学生拴在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不许说话和随便的下座位,学生们倒是显得很乖巧、听话的,校园里也鸦雀无声,好一派秩序井然。多么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少年儿童那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囚笼似的环境里,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些很“认真”的教师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啦!我曾从一个叫陶栖桐的学生所丢弃的书本上,看到他抄写的一段原话:学、学、学,升学的灵药;练、练、练,我们的家常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种牢笼似的学校,学生能不厌学么?这种囚犯式的管理,学生能不害怕么?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体质还能不下降、眼睛还能不近视么?那些只是服从领导、疲于奔命的教师们,上课的时间多、作业的批改量大、又要整天的陪着学生们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教育事业呢?
达标验收实在令人窝火。前年的合格学校创建,去年的义教均衡发展,今年的后勤营养午餐,时不时的一阵达标验收之风袭来,教师们又得紧锣密鼓的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能顺利过关,平日里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教育自己学生:“要诚实做人、务实做事、不许说谎”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堂而皇之、不择手段、加班加点的正赶着造假。为此老师的眼睛熬红了,学校的打印机都打坏了,这些做法对学校工作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倒是大量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呀!试想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有心思去谋划学校的发展、我们的教师们能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有激情去热爱教育工作么?不切实际的做法为何总是出自你们之手?而各级造假精英们为了迎合你们的检查,更是煞费苦心,捏制出来的各种迎检材料也确实甚为美观。你们咋就不想想,下级为你们准备的各种材料为什么那么的新鲜、整洁、齐全且滴水不漏?你们很聪明,咋总是把你们骗得团团转(也可以说是相互欺骗吧)?在举国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这些很低级而又不得人心的做秀之术咋仍就那么的盛行?什么时候能让它们成为千夫所指?什么时候让它们不再为今天的人们所追崇?什么时候让中华教育大地上能再现一片冰清玉洁之风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学生不快乐、老师不快乐、人民群众也不觉得满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我们的农村缺吃少穿,读书条件极其的艰苦,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光荣和快乐的事。那时我们的的课堂学习以《语文》、《数学》、《常识》为主,也上体育、音乐、美术,仅此而已。可我们却学习着、快乐着:每天带着自制的或大人们帮忙制作的玩具当宝贝似的,上课前把玩具藏在学校旁边的庄稼地里;上课时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的学习书本知识;上学、放学的来回路上则相互配合着耍弄各自的玩具,真是多么的惬意与快乐呀!放学后老师虽布置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少、也简单:写一页字、组几个词、练习几道计算题,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纵然玩忘记了,晚饭后的柴油灯下,男人们抽着旱烟拍天,女人们靠近油灯拉鞋底,我们则霸占着桌面上的油灯做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去邀约小伙伴们玩。因为玩的时间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才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没有废寝忘食的学习,少有煤油灯下的挑灯苦战,更难以找到一个近视眼的农村学生。那时的我们,骨质结实身体好,不打针来少吃药,倘若有人戴眼镜,你也讥来他也笑。那时的学校不照样出优秀的学生?企业、单位不照样出研究成果了吗?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不搞应试型的教育,他们的社会不也是文明、发达的吗?那时的我们,闲暇之余偶尔也搞到一两本的小人书,那可真是爱不释手,自己看完了还被别的小伙伴缠着拿玩具或别的小人书来换着看,那可真是苦也自在,乐也逍遥啊······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小学教育:学习的科目繁多(上面已有列举)、难度偏大。各门课程都说重要,各个方面都得检查,并且上级要求各种资料要规范、齐全和上档次。因而老师们的任课量和迎检量就特别的大,教师人手也就显得严重的不足,于是乎上级又要增加教师人数。师范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只得降低准入门槛,大量招录非师范专业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于是教育质量就不尽人意。还有些老师为了怕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为了打发过多的上课时间,就给学生制造出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为了培养拔尖人才,那就得到处搜罗更多、更难的习题给学生们加餐了。加大了难度、加大了分量、反复的磨沁了纱,少数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大批的学生则厌倦学习就显得见怪不怪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庞大以后,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经费总是显得捉襟见肘,提高教师待遇成了墙上画饼,尊师重教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科目的设置很不科学。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的初级知识,识汉字、写汉字、初步的知书明理;《数学》要求会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及初步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行;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乐趣、培养审美情趣,继而配之以体育、音乐、美术,这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而现行的小学教育课程中像那些后来才增加进去的《英语》课,我们认为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汉语就难 以学会,汉语拼音才刚刚入门,又搅三嚼
四、叽里呱啦的去学习与汉语拼音字母相似的《英语》课,犹如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又要去学习赛跑,其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初衷。加之小学的英语教师也仅是胡乱拼凑,其自身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发音也不准。小学生最不喜欢上《英语》课,小学老师教《英语》也兴趣全无,然而小学英语课又是必考课,非上不可,学生的英语作业非做不行,可怜的学生们只好鹦鹉学舌般的磨完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了,小学生能不厌倦么?待小学生上中学后又真正的去学习英语时,中学的英语老师却十分的恼火,因为他们为了矫正当初小学老师的错误读音,又必须得花费几倍于初学者的气力和时间,所以小学阶段设《英语》课完全是是徒劳的、添乱的; 又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空洞的文字理论式说教索然无味,倒不如连环画配之以文字说明,或故事化式的宣传与说教,那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更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和内心接受。回忆我们孩提时代所读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哪吒传奇》、《戴碧荣》、《刘文学的故事》等图文并茂式的书籍,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着多少代的孩子啊!再如小学的《科学》课。小学生初入校门,应该以知识的摄取和积累为主吧,他们上不懂天文地理、下不通三教九流、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懵懵懂懂,根本就没有探究知识的资本和能力。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则要求学生以知识探究为主,把小学生当大学生对待,纯属乱弹琴,这样的教材是怎么就能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了呢?《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眼里,真是废话连篇、极度的不科学的呀!
农村基层教师晋职、晋级极其的不公平。2013年秋季,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条件是下到农村最基层学校支教。于是那些初出茅庐而专业并不 d对口的大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农村小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他们刚一参加工作,月薪3000余元,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月薪才2500余元,农村的教师们有怨气,论起资历来,爷爷辈的老师的工资还不如孙子辈的老师的工资呢!而那些支教教师他们也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和他们的大学同学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工薪待遇在他们的两倍以上呢!令人不解的是,我们麻城市教育局又根据省里的精神,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城区学校内的公办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内,凡主动申请经批准下乡去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人每年额外补贴20000元,并在晋级和职称上优先考虑。农村的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此举纯属荒唐和乱作为,因为这一政策严重的伤害了农村教师的尊严,更加助长了城区教师们讨价还价和不愿下乡轮岗的歪风邪气。上级领导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 去刺激城区教师支教的积极性,殊不知那些长期扎根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才真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呀!你们咋就不放在心上呢?难道他们就该一辈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甘当人梯?一辈子的就该去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而不被你们所重视吗?尊敬的上级领导们,醒醒吧,真正最值得惦念和嘉奖的应该是他们啊!还有2013年湖北省又出台的关于“一部分农村教师享受省骨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乱弹琴。以我们顺河为例加以说明:全镇近400人的教师队伍,经论资排辈式的桌面打分,最终仅50多人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加薪补贴。同样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资历均不相上下,咋就做人的差别就那么大呢?上级领导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权衡,仅凭头脑发热式作出决定,美其名曰重视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结果适得其反。湖北的洪湖、罗田等9个市县教师纷纷上访、抗议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好事却办成了坏事?原因很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互动、缺乏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缺乏办大教育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眼光,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舞弄着文字游戏,外行得很啦!”。
农村教师的进出机制极其的不合理。同样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城区的教师下不来,农村的教师出不去,纵然有一些抱着一定目的而下来的城区教师,也只是走马观灯式的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应付一年或几年,达不到能沉得下来、坐得下去、干得扎实、活得快乐的终极目标。国家虽然也看到基层教育阵地这个短板,也想方设法的从五湖四海、大专院校招录志愿者补充教师队伍,然而一些诸如陕西小伙子、山西大姑娘的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的来到湖北麻城顺河山区从教,他们能安心工作吗?他们的父母放心得下吗?中国人特别的讲究“百善孝为先”,他们能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去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这种抓壮丁、拉郎配式的人事安排是人性化的表现吗?它符合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的实际吗?从笔者的长期工作经验得知,我们倒觉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基层定向委托培养中专、专科学历的师范专业学生补充到基层教师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对口,有志从教,人心思稳,又能照料父母,忠孝两全,岂不美哉、善哉!至于农村教育阵地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加大对农村基层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从基础工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诸多方面赋予比城区教师更大幅度的倾斜和支持,他们自然会从内心感受到“此间乐、不思蜀也”,从而达到安心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目的。对于城区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予以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之:必须得有十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否则 工资水平、职称评聘等诸多方面总还是处于最基础的起点地位,对于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奉献者,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技术职称长期处于基点而无地自容。唯如此则进、出、用人等方面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相信“人随王法草随春的”,只要政策的指挥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那么种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啊!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战线打拼了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体会极为深刻,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成绩而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导出问题而耿耿于怀。也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责任心,我们一线教师才会勇于直言,我们自认是很有发言权的,也对改变农村未来的教育面貌信心满满。习总书记说过: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会出现问题的,而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改革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一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供上级领导参考,期待着能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
1、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缓解广大的农民孩子的读书苦、读书难的问题,并从农村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前瞻角度考虑,建议以农村的村级为单位,恢复各村级初小(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暂时考虑两个村并村办学)。每校设幼儿教育、一、二、三、四年级5个程度教学班规模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定员6名教师(教学班数×1十1的模式定员),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人数,也能保证让学生的上学走路时间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则以走读为主,中餐可以就近就便的撘餐,早去晚归,因小学生年龄小、底子薄、活泼好动,不适合低年级阶段就住校生活。
2、如果继续实行寄宿制的小学,上课时间可依照第5款设计的执行,只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那就改早自习为自由活动,改晚自习为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监管下收看电视剧,其实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增加学生住校的乐趣和吸引力而已。
3、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纳入乡镇中学的管理范围,可考虑将5、6、7、8、9年级五个程度学生的学制缩短一年,变小学加初级中学为四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上看,既防止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长,又可以满足乡镇初级中学现阶段因生源缺乏而造成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同时还能相对减少教师的总量,在不新增财力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实现教师工资收入的绝对增长。
4、小学阶段课程改革:设置《语文》、《数学》、《生活常识》为主要科目,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辅助科目,其中《生活常识》是由原《品德与社会》、《科学》、,《安全》、《卫生》等综合而成的课。教学内容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生活案例 及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为主,寓教于乐,浅显、简单、直接、明了、实用就成,小学生他们喜爱就是最好。如此的安排,既精简、整合了教学科目,又减少了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5、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午4节,第一节课为朗读课,二、三节课以《语文》或《数学》、生活常识》课为主,第四节课则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主。下午上3节课,一、二节上《数学》或《语文》,第三节则为集体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的娱乐,只要安全、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行,老师不可以横加干预。小学生不需上早、晚自习,允许老师布置30分钟以内能完成的简单、少量的家庭作业。
6、降低现行教材的份量和难度。农村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简单、实用、有趣为主要标准,大胆删掉教科书中那些非实用价值和晦涩难懂型的课文或内容,以及与之配套而产生的转弯抹角型、钻牛角尖型的提高题、拓宽题。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课一辅”的作业控制总量,但是由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课堂作业辅助练习册》上来看,作业量仍然过大,学生做不赢,老师改不赢。有些题仍然偏难、偏怪。就我们麻城小学生使用的长江出版传媒的各科《课堂作业》来看,整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那些参与编辑的人员能每学期下来听取基层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删难、减半,那就非常的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
7、改革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取消涉及农村教育的各种达标、创建、验收活动后,但一定要注重基层学校平常正常的教学行为的管理,取消“以成绩排名论英雄”的应试型教育观念。深入听取辖区内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工作的评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引领和指导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
8、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与发放方式。此项惠民政策容易引起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每年的9月是决定是哪个学生该享受寄宿生补助的时候,学生家长精得很,提前闹起来,一旦没有得到就引发对立情绪。可以改为特困学生一律全额享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部分享受,有政策红线的不得享受。
9、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的发放方式。目前国家按学生人头数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下发到学校,此项政策看起来很好,具体由学校执行起来效果不行。学校把这个钱让学生全额吃完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生把菜里的肉都丢掉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过剩。不把它消完吧,上面三天一看,五天一查,什么表与表对应,八与八相 符,乱七八糟的资料实在多得很,搞得管理生活的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教学。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纷纷都辞职不干了。可以改为将营养午餐款直接打入学生或其家长的账户上,不用担心家长把钱挪作他用,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简单、实惠,很多的负面效应就消除了。
10、取消各种以看档案资料和文字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比、验收、达标等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上。
11、国家根本不需要从大学本科型的志愿者中,花大力气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就能解决。除了定向委培进人外,还可以就近就便以农村乡镇为基点,鼓励有志终身从教者,在取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后,从他们中择优录用,经岗前培训后签订聘用合同,可以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予以解聘。两个渠道进人,就不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那些起点学历很高的教师,他们下到农村小学来工作,其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耐劳、务实精神,还真的不如专科及中专学历的本地教师呢。
12、严厉惩处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行为,大张旗鼓的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人,及时正确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以防出台的政策偏离广大群众的预期。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板子,保持言路通畅,保证我们的工作能长久、良性的发展。
人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上述言辞可能有些犀利,观点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常得很,而且我们注重在顶层设计上的变革,但愿这些很有些逆耳的言论,能引起我们的决策者的重视,能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果真如此,那实乃我们农村学生之幸运、我们农村教育之幸运、我们中华民族之莫大幸运也!作者简介:肖铭青,男,4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同年7月留校工作,1986年7月主动请求下乡支教至今,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痴心不改。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主动退出评选,将加薪、晋级的机会留给一线其他同事。崇尚:自然、真实、简洁、正直、高效、有为。
2014年4月18日于麻
第五篇: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深入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马鼻镇内各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方面的调研,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我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梳理出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
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
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近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中学,就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以我县2002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5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县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县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5名
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37.5%。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120名小学教师问卷中,6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6.7%。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8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2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62人。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县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3、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县城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调查方法:
问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