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国家金融数据网的建成
长沙金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金融数据网的建成 本着“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建网方针,邮电部(现为信息产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签订协议,长沙做网站决定双方联合成立中元金融数据网络有限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中国国家金融数据通信网(CNFN),大力推进我国的金融电子化,中元公司于199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金融数据网第一期工程于1997年初完成设备安装,1997年6月投人试运行;第二期工程于1997年9月底安装完毕,1997年底投人试 第三期工程2006年完成。
目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8家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均依靠国家金融数据通信网进行每天24小时的业务处理,基本格局是:中国人民银行已建成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VSAT卫星网,负责全国的电子联行业务(即跨行清算业务)。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交易网等均在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的基础上组建了各自的虚拟专网,各主要银行均在其计算机通信网上实现了城市内的通存通兑、跨城市电子汇兑和清算、信用卡的自动授权'信用卡止l的传送、办公自动化等业务。国内主要证券公司也广泛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本做法是证券行情靠VSAT广播和网上实时传递,交易靠DDN数据专线、分组网、因特网电话。
第二篇:金融数据
PMI指数的英文全称为PurchasingManager‵ index ,中文含义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5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调查采用非定量的问卷形式,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需作出定性的判断,在上升、不变或下降三种答案中选择一种。基于对样本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合成得出,再对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与库存五项类指标加权计算得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
定向降准,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经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
逾期贷款(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日期还款的借款)罚息利率由现行按日万分之二点计收利息,改为在借款合同载明的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借款人未按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罚息利率,由现行按日万分之五计收利息,改为借款合同载明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100%。
汽车合格证是汽车另一个重要的凭证,也是汽车上户时必备的证件。只有具有合格证的汽车才符合国家对机动车装备质量及有关标准的要求。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
简单的融资租赁:承租人选择需要购买的租赁物件,出租人通过对租赁项目风险评估后出租租赁物件给承租人使用。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没有所有权但享有使用权,并负责维修和保养租赁物件。
回租融资租赁是指设备的所有者先将设备按市场价格卖给出租人,然后又以租赁的方式租回原来设备的一种方式。优点在于承租人即拥有原来设备的使用权,又获得一笔资金,所有权不归承租人,租赁期满后根据需要决定续租还是停租。回租租赁业务主要用于已使用过的设备。委托融资租赁一种方式是拥有资金或设备的人委托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融资租赁,第一出租人同时是委托人,第二出租人同时是受托人。出租人接受委托人的资金或租赁标的物,根据委托人的书面委托,向委托人指定的承租人办理融资租赁业务。在租赁期内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委托人,出租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风险。另一种方式是出租人委托承租人或第三人购买租赁物,出租人根据合同支付货款,又称委托购买融资租赁。
项目融资租赁:承租人以项目自身的财产和效益为保证,与出租人签订项目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对承租人项目以外的的财产和收益无追索权,租金的收取也只能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效益来确定。出卖人通过自己控制的租赁公司采取这种方式推销产品。
经营性租赁:在融资租赁的基础上计算租金时留有超过10%以上的余值,租期结束时,承租人对租赁物可以选择续租、退组、留租。出租人对租赁物件可以提供维修保养,也可以不提供,会计上与出租人对租赁物件提取折旧。
第三篇:国家大数据战略
国家大数据战略——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大数据很忠诚,它真实记录人们的每个足迹,深藏功与名;大数据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据,拒绝流言蜚语;大数据很友好,它提供各种权威参考,它创造绿色经济,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世界已经进入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最前沿,带领全国人民迈入大数据时代。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学习中国”今天推出《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之“国家大数据战略”篇。
一、大数据引领生活新变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时代,我们打电话、用微博、聊QQ、刷微信,我们阅读、购物、看病、旅游,都在不断产生新数据,“堆砌”着数据大厦。大数据已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须臾难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说:“不管你是否认同,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并将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2015年5月,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大数据”并不神秘。实际上,大数据就在你我身边,虽然你看不到它,不在意它,但它却始终在你身边、且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你的生活。习近平和彭丽媛访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时,校方赠送给彭丽媛的羊绒披肩就有大数据的功劳,披肩尺寸就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得出的。校方还向习近平展示了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国内人口迁移情况,“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影响力,个性化医疗的推广,以及上海地铁的负载分布和应急办法等。习近平对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必应搜索通过集成以往的飞机票价画出未来票价走势;谷歌利用用户搜索记录判断出美国流感疫情的现状,在时间上比美国疾控中心的预测还快两周;对冲基金通过剖析社交网络推特的数据信息来预测股市的表现;交通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实时路况;交友网站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寻找爱情,并来帮助需要的人匹配合适的对象;利用穿戴装备(例如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生成最新的数据,可以根据自身热量的消耗以及睡眠模式来进行追踪身体是否健康。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数据掀起的风暴已席卷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大数据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大数据孕育发展新思路
数据是发展的产品,发展依靠数据获得新思路。“数谷”是贵阳这座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城的新名片,2014年贵阳在大数据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7.27亿元、增长13.9%。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搞大数据产业招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很好的选择。”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来到贵阳市大数据广场,走进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听取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实际应用情况介绍。贵州省以发展大数据作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对当地干部说:“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大数据经济”的背后逻辑,是中国经济悄然发生的“质变”。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率不降反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了政府的自身改革,推出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引发小微企业、个体户井喷式增长。而这些企业、商户中多数人的经营业务都是依托于互联网展开的,都与数据有关,大数据正在孕育出更多的新业态。李克强指出:“13亿中国人,八、九亿劳动力,这其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依托新业态发展,就会培育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也必将会对社会发展、人民进步造成深刻影响。”
大数据不只是一个产业这么简单。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无所不在,可以与N个产业“相加”,形成“大数据+”,“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和数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说:“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将形成数据材料、数据探矿、数据加工、数据服务等一系列新兴产业。”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这是“大数据”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成为一种生产资料,成为一种稀有资产和新兴产业。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会产生有价值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则会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习近平强调:“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三、大数据开辟国家治理新路径
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着作《大数据时代》中说:“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和保护数据的做法会使政府在面对大规模而复杂的数据时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而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大数据正有力地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正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驱动力、政府治理的“幕僚高参”。习近平在参观腾讯公司时说:“互联网在社会管理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怎么去适应它?我看到你们做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这样的海量信息中,你们占有了最充分的数据,然后可以做出最客观、精准的分析。这方面对政府提供的建议是很有价值的。”李克强在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说:“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力运行处处留痕,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李克强考察山东浪潮集团时指出:“不管是推动政府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所以,它应该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潮流。”大数据使得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政府树立大数据意识,促进相关数据完全共享,更多地依赖数据进行决策,可以实现从以有限个案为基础向“用数据说话”转变的全新决策。
近年来,“大数据”议题已经成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座上客,“大数据”战略早露端倪。2014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推动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其中要求建立部门间互联共享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监管水平。2014年9月17日,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包括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方便企业获得政策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更有效服务。2014年10月29日,要求重点推进6大领域消费,其中强调加快健康医疗、企业监管等大数据应用。2014年11月15日,提出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2015年1月14日,部署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结构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提出要创新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2015年2月6日,确定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联通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纵向贯通各级政府,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做到全透明,可核查,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对市场主体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化征信服务。
四、大数据重塑世界新格局
“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财产。”大数据正在改变各国综合国力,重塑未来国际战略格局。2013年7月,习近平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大数据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驱动力。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约400亿TB,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新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重新定义了各个大国博弈的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世界各国对数据的依赖快速上升,国家竞争焦点已经从资本、土地、人口、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大数据的争夺。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未来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的能力,数字主权将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大数据将改变国家治理架构和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用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元化、多样化数据的高速处理,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提高公共决策能力。
鉴于大数据潜在的巨大影响,很多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将大数据视作战略资源,并将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并设立了2亿美元的启动资金,希望增强海量数据收集、分析萃取能力,认为这事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未来竞争力。迄今为止,美国在大数据方面实施了三轮政策,开放了50多个门类的政府数据确保商业创新。欧盟正在力推《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为320万人增加就业机会。日本积极谋划利用大数据改造国家治理体系,对冲经济下行风险。联合国推出的“全球脉动”项目,希望利用“大数据”预测某些地区的失业率或疾病爆发等现象,以提前指导援助项目。截至2014年4月,全球已有63个国家制定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数据开放推动政府从“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撰文指出,中国需要加快形成大数据国家战略。着力规划“大数据战略”中长期路线图与实施重点、目标、路径,统筹布局,加快大数据发展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安全方面的相关立法与标准制定,抢占新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战略机遇期,重构国家综合竞争优势已经迫在眉睫。
大数据是每个人的大数据,是每个企业的大数据,更是整个国家的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拥抱大数据,“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吹响向大数据进军的号角,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生活、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国家必将一一实现。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大数据战略推动国家全面转型
2015-11-12 00:41:00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谈到创新发展理念时提出,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也是继前不久国务院通过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后再次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据驱动”成为新的全球大趋势。国家竞争战略正从对资本、土地、人口、资源及能源的争夺转向对大数据的争夺,大数据颠覆性地改变经济形态、国际安全态势、国家治理和资源配置模式,引发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产的大数据,既用于经济基础改造,也用于上层建筑改造,成为世界多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手段。
首先,大数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驱动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未来20年,全球50亿人将实现联网,“人人有终端、处处可上网、时时在链接”,这将使全球数据量呈几何式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约40ZB(1ZB=10亿TB),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新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大数据时代,世界各国对数据的依赖快速上升,国家竞争焦点已经从资本、土地、人口、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大数据的争夺,对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争夺日趋激烈,制信(数)权成为继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之后的新制权。大数据使得数据强国与数据弱国的区分不再以经济规模经济实力论英雄,而是决定于一国大数据能力的优劣。例如,像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小国,完全可以凭借资金雄厚,人才济济,通过大数据及时对竞争性大国展开博弈,战略竞争对手逐步增加。
第三,大数据将改变国家治理架构和模式。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更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大数据时代,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和保护数据的做法会使政府在面对大规模而复杂的数据时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而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元化、多样化数据的高速处理,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提高公共决策能力。另外,数据主权的提出也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角色发生转变,使国家治理结构逐步实现从国家独大的治理结构转向多元共治,从封闭性治理结构转向开放性结构,从政府配置资源模式转向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转变,作为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和作为基础性制度的大数据同时存在。
最后,大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之一。当前,借助大数据革命,美国等发达国家全球数据监控能力升级,美国先后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网络空间国际行动》等重要战略规划,确保自身在网络空间和数据空间的主导地位。数据安全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机构所承载着的庞大数据信息,如由信息网络系统所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力、交通、银行、金融、商业和军事等,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大数据安全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将数据开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截至2014年4月,全球已有63个国家制订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如:八国集团签署了《开放数据宪章》;欧盟颁布了对《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修订;美国颁布了《增加联邦资助的科研超过访问的政策》,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机器可读行政命令》;日本颁布了《日本再兴战略》,提出开放数据;澳大利亚发布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旨在推动公共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推动政府从“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大数据引发的经济社会革命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关乎中国前途未来,涉及利益深刻调整的革命。新一轮大国竞争,并不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通过大数据对整个世界局势施加影响力和主导权,因此一切挑战也才刚刚开始,需要全面提升大数据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治理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
大数据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为34.3 亿元,同比增长率超100%,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7月,麦肯锡全球研究员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预测:2013-2025年,互联网将占到中国经济年增长率的0.3%-1.0%,互联网将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7%-22%,我国已经具备建设数据大国的潜在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创新发展,准确把握大融合、大变革的发展趋势,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行动计划。特别是前不久出台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为我国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看作是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大数据带来的变革是全方面的,作为具有强大变革能力的大数据,不仅引发技术革命,经济变革,更引发国家治理的变革。
当前,我们正在从IT 时代走向DT 时代,大数据、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时代的发展深深地“镶嵌”在一起。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数据治理,主张推动G2G(政府与政府之间)、G2B(政府与企业之间)、G2C(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激发全社会的智慧和创意,充分释放数据的附加值,大数据也为政府“精准治理”、“高效治理”,以及“洞察经济”创造了新的手段,搭建国家主导下的“国家-社会-市场”多元化治理平台。因此,数据的生产、加工、开放、共享与流动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创运动”。
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开放数据与共享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商业价值,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气象数据的公开。美国政府公开来自政府卫星和地面气象站的数据直接推动了美国气象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气象预报、商用农业咨询服务,以及新的保险服务等。同样的例子包括美国政府公开全球定位信息GPS。之前这一领域的数据只保留给军事用途,现在已经开放给民用和商业领域,推动了一系列以GPS信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包括航空器导航,精确播种和各类LBS服务等,给美国每年总的经济规模贡献多达数十亿美元价值。
归根结底,大数据最大的价值是通过数据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大数据作为未来新兴增长点培育和挖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和创新创业。鉴于目前中国的人口要素红利在退潮,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日益紧张,将大数据作为新的战略性生产要素释放出来,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集成研发能力,激励基于大数据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对于还属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来讲,通过大数据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必须进一步做好大数据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率先将工业宽带的传输、工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中心的计算应用等环节流程整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和中国的工业4.0体系。
拥抱大数据,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全球数字化发展大势,树立全新的数据经济发展观,打造国家数据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世界级大数据公司,构建创新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大数据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这是促进中国数据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第四篇:中国在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第575期
我国首个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成
2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举行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新闻发布会暨开通仪式。该平台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完备、数据最全面的公益性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将为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业这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提供重要的专利信息。
该平台收录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瑞士、韩国、澳大利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专利局、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专利文献信息,还收录了“金砖四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专利数据,数据总量达到3337万余条,全面涵盖了十大重点产业所涉及的专利文献。
在功能上,该平台集产业分类导航、检索、分析、机器翻译等功能于一体。行业专家针对十大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领域设置了产业分类导航体系;具备分类导航检索、表格检索、表达式检索等多种检索模式,实现了国内外专利的混合检索;还提供趋势分析、国省区域分析、技术分类分析等8种分析模式;并且能够将检索出的英文专利信息自动翻译成中文。
狮虎豹基因组计划启动
2月12日,我国科学家在深圳宣布启动“狮虎豹基因组计划”,将在1年内完成狮虎豹基因组的序列框架图,并且在行为科学和保护生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探索基因组测序成果的应用。计划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黑龙江虎林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美国圣·迭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等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
今年是中国的虎年,虎被选为“狮虎豹基因组计划”的先行物种。虎的基因组与人的基因组大小相似,约为3G。虎基因组信息将会对虎研究的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人们深入了解虎这一重要物种提供遗传学证据和生物学基础,将为虎的人工繁殖、人工野化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基因组科学的成果能准确测定虎的世代和亲缘关系,为人类定性和定量认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重要模式。今年将陆续启动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亚洲狮、非洲狮、云豹、雪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基因组测序,其成果将对研究猫科动物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老虎与狮子的杂交后代是非常理想的研究野生杂交的生物模型。在完成狮子和老虎的基因组序列解读之后,深圳华大基因计划启动虎狮兽(雄虎雌狮杂交后代)和狮虎兽(雄狮雌虎杂交后代)的基因组与表观基因组项目。基于解读的狮虎兽和虎狮兽的基因组与表观基因组信息,这将是从DNA序列和染色质变化水平重新解释定义“杂种”和“物种”的机会。
中国科学家发现蝙蝠具有暗视觉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及其博士生沈永义近日发现,旧大陆果蝠并没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主要依赖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眼睛很“发达”。该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克隆了控制形成视网膜上视杆细胞,该细胞主导暗视觉感受器的RH1基因。科学家研究发现,无论是眼睛退化的食虫蝙蝠还是眼睛发达的旧大陆果蝠的视杆细胞全部都有表达RH1基因,说明了即使是那些眼睛高度退化的食虫蝙蝠,它们仍然具有暗视觉。
张亚平团队对该基因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果蝠与眼睛没退化的食虫蝙蝠墓蝠间发生了趋同进化,而眼睛都已经退化的长翼蝠和菊头蝠也发生了趋同进化。该结果揭示了蝙蝠分化后,可能由于有些种类趋同于更多依赖视觉,眼睛发达;而有些是趋同于较少依赖视觉,眼睛退化,导致了RH1基因在蝙蝠里面发生了多次趋同进化。这也就是为何人们会认为蝙蝠没有视觉的原因。
中国科学家阐述果蝇短期记忆遗忘机理
2010年2月19日出版的《细胞》杂志刊载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教授在短期记忆遗忘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刚刚获取的记忆通常会很快遗忘,该论文认为这样的快速遗忘其实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用以抹掉旧的记忆腾出空间来存储新的记忆,在果蝇中,小G蛋白Rac对主动遗忘具有调控作用。通过分子遗传方法操纵Rac的活性即可改变果蝇遗忘的速度,Rac活性低时,遗忘变慢,活性高时,遗忘加速。钟毅教授这篇题为“果蝇遗忘受小G蛋白Rac调控”的论文极大地挑战了人们把遗忘当成一个被动、负面过程的传统看法,被《细胞》杂志选为该期的特色文章,并得到《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等媒体的关注。
嫦娥二号装上“激光眼”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近日表示,自主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已装备“嫦娥二号”卫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随星升空。借助这只“激光眼”,“嫦娥二号”将为落月卫星“嫦娥三号”的候选着陆区精细制图,确定月球车释放位置。
该高度计采用激光测距方法,从月球上空以垂直方向向月面目标射出一束束激光,并瞬间接收它们的反光,以此精确测得卫星与地表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据了解,激光眼将在月面几个重点区域内密集 “踩点”,发射频率增至原来5倍——从每秒钟打1个点变为每秒5个点,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变得更小。据介绍,即使在100公里高的卫星轨道上飞行,“嫦娥二号”的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
我国研制成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工程
近日,由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并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样机发电成功,在国内实现了太阳能热发电零的突破,使我国独立建造大规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成为可能。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全称为槽式抛物面反射镜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将多个槽型抛物面聚光集热器经过串并联的排列,加热工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针对太阳能存在的日照强和弱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中航通用公司采用蓄热装置贮存多余热能,在热能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释放出来,以达到稳定供电和延长发电时间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
中国在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近日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以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该站主要由一套海底自动验潮仪系统构成,包括海底水位计、陆地数据记录处理设备和连接陆海设备的数据传输电缆等。
我国曾于1999年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首个永久性验潮站,但该套设备数据传输困难,已无法满足我国对海洋潮汐变化的研究。与之相比,新建的永久性验潮站可以通过电缆实现潮汐数据的实时传输,为国内研究机构动态监测和分析南大洋海平面变化提供便利。建立验潮站有助于科研人员为每年前往中山站运送物资的极地破冰船提供及时的潮汐预报,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系统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近日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套系统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2009年12月6日在前往中山站的途中布放的。截至回收之日,该潜标已连续进行2个多月的成功观测,获取了理想的观测数据和样品。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主要对南大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进行长期观测,分析普里兹湾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过程,为研究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洋、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持。
这是中国首次通过潜标获取长时间、不受海面气象条件干扰的南大洋定点观测数据,弥补了长久以来中国南大洋考察以走航观测和大面站观测为主要观测方式的不足。潜标系统记录的数据将有助于科研人员调查南极普里兹湾内的长期水体变化特征与运动过程,获得普里兹湾是否也有南大洋底层水生成源地的直接证据,进一步了解南大洋在全球大洋环流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首个传感网大学科技园成立
中国(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2月25日在无锡市高新区成立,这是国内首个以传感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快地区传感网产业规模化进程和“感知中国”建设而成立的专业高科技园区。据悉,中国(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计划到2015年实现开发载体面积达60万平米,吸引15所左右国内外传感网技术领域一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入驻。通过集聚30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省市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园区欲孵化培育200个传感网技术中小科技企业,形成规模化企业30家。北京邮电大学无锡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于当天在无锡揭牌,成为首家入驻大学科技园的高校科研机构。
我国首艘超深水钻井平台顺利出坞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月26日宣布,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该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米,钻井深度可达1万米。平台稳性和强度按照南海恶劣海况设计,可在中国南海、东南亚、西非等深水海域作业,设计使用寿命30年。它的建成,加强了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
中国将开建现代最大人工运河
总投资61.69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现代最大的人工运河——引江济汉工程将在3月底开工建设。该工程渠道全长约67.23公里,多年平均输水37亿立方米,其中补汉江水量31亿立方米,补东荆河水量6亿立方米。该工程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东荆河补水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110立方米/秒。该工程连通长江和汉江,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工程建成后,将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有利于改善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条件,避免南水北调对汉江中下游两岸带来的灌溉、航运方面的影响,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药用植物博物馆奠基
世界药用植物博物馆2月25日在中国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奠基。药用博物馆建成后,将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认识药用植物的重要基地。当天,广西药用植物园改造升级项目亦随博物馆的奠基而开工。该项目将投资4.98亿元人民币。具有50年历史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也是全世界保存药用植物物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
第五篇:2014年5月金融数据
“微刺激”见效 5月金融数据好过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708亿元,同比多增2014亿元,意外创下逾10年同期新高。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4%,升至年内高点,这些好于预期的数据显示此前一系列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在内的“微刺激”政策已初现成效。
业内人士指出,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维持稳中偏松,定向放松与刺激为政策主基调,全面降准不会出现,同时年内降息也不可能。
新增信贷超预期 M2增速重回目标值之上
“从绝对增量来看,(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2014亿元;从增速来看,5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9%,比4月末高0.2个百分点,总体高于市场预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称,形成这一态势的原因主要涉及供给和需求等四个方面:
一是央行对银行间流动性投放较多并推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多项政策工具。二是我国外贸状况转暖,贸易相关融资需求有所增加,预计外汇占款也将新增较多,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三是5月工业制造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出现回暖,相关的融资需求有所增加。四是127号文与140号文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约束导致部分同业非信贷融资受到挤压,部分融资需求转为由表内信贷渠道支持。
从央行公布数据来看,5月份信贷不仅总量增长超预期,贷款结构也继续好转,住户和对公贷款的长期贷款都增长较多。住户贷款增加31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02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5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7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5亿元。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5月信贷增长超出预期,主要受到资金渠道的影响,此前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微刺激措施激发了信贷需求,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分别上升,显示企业开工意愿上升。居民中长期贷款上升比较意外,这是一个好信号,由于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住房按揭贷款,这显示房地产下行压力在减小。
数据显示,5月末,M2余额1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在此前发布的年报中,央行称2014年M2增速目标是13%,显然到5月份M2增速已由此前数月的低迷重新回到目标值之上,这也减少了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
“M2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包括信贷投放规模好于预期,财政支出增速高于预期使得5月份财政存款增量低于预期。关于财政支出加快导致财政存款增量低于预期从而有利于M2提高。”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
“13.4%的M2增速高于今年目标,与之前的定向放松有关,也跟基数有关。去年下半年开始,社会融资规模受限,M2增速回落,今年下半年开始,M2会长期处于13%以上,甚至超过14%。”
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杨为敩认为,5月的政策转向会使M2回升势头更猛。
政策以稳为主 年内全面降准料难出现
在M2增速已超13%预期目标,经济亦隐现好转迹象后,货币政策后续放松力度开始成为市场关注点。
在近日的央行年报中,央行表态称维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的猜想,多数分析也认为,全面降准不会出现。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宏观分析师肖丽指出,M2超预期加速,但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并未回升,意味着地产销售及基建投资增速仍难大幅改善,增长和物价的下行忧虑仍存。在6月M2同比将继续大幅攀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空间收窄,未来仍将是结构性的操作。
广发银行高级交易员颜岩表示,未来,转型中的经济不会出现快速反弹,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定向、灵活的资金投放是主流,全面降准不会出现。
中国此前公布的5月CPI同比涨幅略高于预期;而PPI同比和环比双双持续负增长,暗示宏观经济依然疲弱。分析人士预计,全年通胀料温和可控,为货币政策稳增长提供空间。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发布报告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将继续延续适度宽松基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短端流动性预期稳定,此外加强窗口指导,将定向投放的流动性落实到实处。未来政策转向“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全社会风险偏好有望提升。
今年央行已经两次定向降准,交行金融研究中心昨日发布的报告表示,未来准备金率全面、大幅下调的可能性不大,有针对性的定向降准仍有可能继续被采用。”
上述报告也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传导作用在减弱,加之当前信贷供需形势偏紧,通过调低基准利率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已经“今不如昔”。因此,在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会较为谨慎,年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