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以来经济学界几次重要的会议
改革以来经济学界几次重要的会议
杨 白
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学界举办过无数大大小小的会议。这些会议有的为理论界发起和组织,有的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在不断地学习、研讨和激辩中,在一次又一次应对来自思想、学术、传统等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中,中国的经济学不断成熟和发展。经济学家也在参与国家经济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今天,回顾这些会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79年:无锡价值规律问题会议
1978年,刚刚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热切响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号召,学术界呈现出空前的生机,到处洋溢着“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激情。
从1978年下半年起,经济学界和有关经济部门开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发挥市场作用的问题.先后举办了几十次不同规模的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会议。在此基础上.中国计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决定联合发起“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热情的人们向大会提交了2万多份学术论文和经济资料。会议于1979年4月16日至29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与会代表约400人。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讨论价值规律问题的第二次盛会(第一次是在1959年4月的上海举行的)。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原本要来主持大会,但因出国访问未能参加。同是社科院剧院长的许涤新准备来主持,却因病住院也未能赶到。所以,薛暮桥在致开幕词时说:“我代替他们来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薛暮桥特别讲到台风。他说,作为学术讨论会,百家争鸣的学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百家承鸣,就是要坚持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承认有什么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势压人,以枚压人的所谓“理论权威”。孙冶方也在开幕会上讲:“党和人民对我们经济学界寄予很大希望。我们要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办事,一方面要'三不主义,另一方面也要'五不怕',这样经济学界才会生动活泼。”大会代表共分10个小组,就3个议题进行讨论。1-6组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7-8组讨论扩大企业权限与价值规律的关系问题;29-10组讨论价格问题。分组讨论进行了5天,每组推举出3-4位代表到中型会上发言。中型会分3个会场举行了2天,然后再回到小组讨论,最后才进行大会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有:《南斯拉夫经济考察》(刘国光),《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薛暮桥),《价值规律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孙冶方),《日本经济考察》(孙尚情)。无锡县委副书记施广聚作了《关于社队企业问题》报告。
无锡会议是一次空前的大聚会.它拉开了经济学界深入研究改革问题的序幕。会后,大会秘书处归纳出12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它们成为未来许多年里经济学界甚至思想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主题。
1984年:莫干山中青年经济学者会议
1984年9月3-10日,由经济学周报、经济日报、世界经济导报、经济效益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浙江省社科院、浙江省经
济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的名义举行的会议。会议适逢我国改革事业如火如荼,经济学队伍亟需一大批新生力量,这次会议便成了发现、汇集、扩大经济科学工作者大军的一个具体行动。
会议筹备始于当年的3月,向全国发布的征文消息不仅吸引了经济学人,也吸引了实际部门热衷改革的中青年人,筹备组共收到应征论文1300余篇,他们制定了“以文选人”的原则,坚持选拔过程中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业、不讲名气,代表入选资格一律凭论文水平确定。最后有120篇论文入选。莫干山会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地方的支持,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都到会讲话。讨论会没有采取各念各的文章的形式,而是以城市经济改革及其相关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分七个专题小组展开讨论,论文另外印发。会议的参加者多是些新面孔,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现出了良好的理论素养,文字泼辣、观点新颖、有见地。大家畅所欲言,平等讨论,不讲发明权,互相补充,形成集体成果。激烈的讨论经常延续到深夜。而且,会议期间,他们不看电影.不游山玩水。这使得不少老同志对他们刮目相看。老同志赞扬这些年青人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勇于探索和进取,严肃认真,有事业心、献身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讨论会主要涉及了以下8个问题:
(1)关于价格改革。会议认为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提高采掘工业品价格为中心,改革工业品价格体系;二是以解决农产品价格倒挂和补贴过多为中心,调整消费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对于工业品价格如何改革则有两种思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和“调放结合,先放后调”。
(2)关于工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问题。大家认为只有根本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才能激发企业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
(3)关于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问题。
(4)关于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问题。
(5)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与会者分析了现行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诸如统存统贷的资金管理体制、不存在金融市场、中央货币政策很难发挥作用等,并提出近期改革的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包括扩大银行存贷自主权,制定公司法、票据法、银行法、破产法等保障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法规,建立银行准备金制度,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等。
(6)关于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问题。大家对股份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作了充分探讨,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7)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问题。与会者认为,应解决价格倒挂问题和改革购销体制,选择好带头产业,运用好农村资金,重视区域特点等。
(8)关于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问题。与会者认为,应当由经营型转向调节型,由微观经济转向宏观经济,由低层次的管理转向高层次的管理。他们认为,政府担负的经济职能是:
(1)、对微观经济活功进行调行,例如制定法规,社会收入再分配,保险、补贴、救济等;
(2)、提供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控制人口,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稀缺资源和社会共有资源等;(3)、经营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主要是交通、邮政通讯、银行以及新兴产业的重点项目、围防工业等。
莫干山会议把中青年经济工作者作为一个群体推上了中国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大舞台。莫干山会后不久,《中青年经济论坛》于1985年创刊。中青年经济学家在8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相当活跃。80年代末,中青年经济学家开始走向分化,他们中有的人继续研究与改革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出国。
1985年:“巴山轮”宏观经济管理国际会议
1985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在从重庆到武汉的“巴山号”游轮上召开“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放被称为“巴山轮会议”。
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外的高水准经济学家,他们是: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经济学教授亚诺什·科尔奈;英国牛津大学安瑟尼学院高级研究员、沃弗森学院院委委员弗拉基米尔·布鲁斯;南斯拉夫政府经济改革执行委员会委员、斯治文尼亚艺术与科学院通讯院士亚历山大·巴伊特;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阿来克·凯思克劳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南朝鲜财政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里罗尔·琼斯;联邦德国证券抵押银行理事长、教授奥特玛·埃明格尔;法国保险总公司董事长、里昂信贷银行董事米歇尔·阿尔伯特;日本兴业银行董事、调查部部长小林实等。中国方面的代表有安志文、薛兽桥、洪虎、马洪、吴敬琏、刘国光、赵人伟、高尚全、童大林、项怀诚、王琢、张卓元、周叔莲、戴园晨、郭树清、楼继伟等50多人。
9月2日上午,薛暮桥致开幕词,当天的中心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4日的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国际经验,5-6日的议题是计划与市场问题,6-7日讨论可供中国参考和借鉴的国际经验,7日上午闭幕,由马洪致闭幕词。中外学者们都格外珍惜这次聚会的机会,他们利用晚上互访,进行自由交谈。
中外经济学家乘坐“巴山轮会议”从重庆启航,沿途经过了许多地方,并做短暂停留,进行参观和考察。“巴山轮”会议引起厂人们极大的关注,特别是新闻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经济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有关媒体作了大量的跟踪报道。
“巴山轮会议”的一个背景是,1984年第四季度中国发生银行信贷失控,投资猛增,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达到10%。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形势?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中外学者几乎给出了一致的认定,就是经济出现了过热,总的对策意见是要收缩信贷,压缩需求。特别是托宾,这位美国凯恩斯主义一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人物尖锐地说出了中国面临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危险。他主张中国应当采取“三紧政策”,即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而不是西方国家在面临较温和的通货膨胀时通常使用的“松紧搭配政策”来避免危机。他的发言使当时中国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名义宣扬“通货膨胀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言论在一段时间里销声匿迹了。这次会议也给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结论。
“巴山轮会议”还开始了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1988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寻租理论座谈会”
1988年9月24日,由吴敬琏、荣敬本、赵人伟主编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北京西斜街召开“寻租理论座谈会”,分析腐败产生的机理、本质,估量中国“寻租”活动的范围
和租金总量,并探求消除“寻租”环境的途径。参加座谈会的有吴敬琏、荣敬本、顾锦屏、何匡、胡志红、李成瑞、周小川、郭树清、楼继伟、林毅夫、陈东琪、丁宁宁、沈昌文、黄亚生、张吉林、贾德昌、费晓栋、徐足之、王方、沈明高、胡和立、李青原、薛小和、张玉川、高尔强、姜季等。
在中国,“寻租”问题的提出最早见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1988年第2期发表的美国经济学家拉迪的文章《中国经济体制再造》。他提出当时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财政分成制下的各级政府收入留成,实际上是“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租金”(rent)。他认为由于价格改革的迟滞、各级政府行政干预的继续保持和保护主义的强化,“寻租”活动十分流行。由于拉迪提出的问题富于启发性,读者希望更多地了解有关“寻租”理论,于是1988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第5期刊登了4篇这方面的文章。
8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上利用价格双轨制赚差价,倒变批件、额度、票证等腐败现象严重,利用“寻租”理论这一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腐败根源很快被中国经济学家所采用。座谈会上,林毅夫认为,政府干预是租金和“寻租”行为的根源,而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又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他提出如何使政府干预适当化的问题。周小川认为只要有约束存在,就会有租金,对于由外部经济条件限制形成的租金应尽可能以拍卖的方式去治理,对于政府内部限制所形成的租金,则应以立法、行政的相对独立等方式,来加强总量的科学分配过程及结果的合理化。他还用时下流行的以人(“高干”)为媒介的“寻租”活动说明租金的根源在于政府管制并通过政府官员具体化。因此,他认为包括某些地区的优惠政策一类的差别待遇是不必要的。楼继伟强调,大幅度和全面限制“寻租”要依赖市场化,但市场化会遭到“寻租”既得利益者们的反对,我们应把完善市场机制和反“寻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他批驳了那种认为腐败现象是必然的,能起到润滑作用的观点。黄亚生尖锐地指出“寻租”的真正害处在于它会使社会上产生既得利益阶层,形成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最大阻力。吴敬琏认为对待“寻租”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难以奏效。治理“寻租”行为的根本之法在于消除多轨的磨擦和混乱局面。
“寻租”理论座谈会引发了很多学者对于腐败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响应。1989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把国内外的相关文章编辑成一本名叫《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的文集出版,1993年修订后以《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的名字出版了第2版。然而,腐败问题愈发严重。1999年本书又有了第3版。首先把“寻租”理论介绍进中国的吴敬琏,当再一次为此书作序时,“感慨系之”,痛心地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分析并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共识,更没有得到那些应以除贪反腐为天职的官员们的重视。”
十几年来,“寻租”一词成了大众引用最多的经济学术语之一.而它是从1988年那场座谈会开始被介绍进中国的。
1992年:《改革》杂志呼应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会议
1992年早春邓小平在南方发表谈话,3月11日新华社终于发表了政治局会议的新闻。3天之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改革》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研讨会,时间是3月14-15日。开一次学术界的会议原本是筹划之中的事,题目原定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而后,他们乘着南方谈话的春风,改变了会议的主题。经历了改革低潮期的老经济学家们兴奋地赶来了,到会的学者
有四十几位,《改革》杂志的老主编蒋一苇抱病出席,竟成为他最后一次公开路面。于光远重病在身没能参加.送来了书面发言。他们用“梦寐以求”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迫不及待地一吐肺腑之言。
蒋一苇说,商品经济作为商品生产、交换的形式,是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的,商品经济在运行方式上是有共性的,不能说资本主义干的事都等于资本主义。徐雪寒说,有人认为国营百分比下降使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威胁,事实上,调整结构必然此消波长,国有经济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其绝对位仍然增长很快;如果用“和平演变”概括这种变化,就会动摇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国策,影响对外开放。龚育之概括邓小平的三句话来说明改革是什么,第一句是“改革是必由之路”,第二句是“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三切是“改革是一场试验”。吴明瑜尖锐地指出近两年理论界出现了“凡事派”,凡事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凡事派”是“凡是派”的翻版,都是否定实事求是原则。厉以宁认为改革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稳定是以经济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不故革开放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可供分配的“蛋糕”太小了,把“蛋糕”做大,问题才好解决。董辅礽说改革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就和手一样,无手心就无手背;比如市场配置资源,在竞争中,资源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同时就可能会出现破产、兼并;有人用负效应去否定市场,甚至把不是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悬殊也归咎于市场。吴敬琏则提醒大家警惕有人借改革之名,行复辟旧体制之实,比如,将价格“双轨制”改成单轨制后,又恢复到计划价格上,这是走回头路。他认为,这种改变不叫改革,那是挂羊头卖狗肉。他发现在改革低潮时,经济学家往往试图利用这个时机静心总结经验,设计新的改革高潮到来时的方案,但实际上,在没有条件改的时候.没有心思去研究,而机会到来时往往又拿不出方案-这就是有人说的“研究疲软”。因此,他呼吁.新一轮改革高潮正在到来,经济学家要坐下来务实.拿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为新体制运行做好各方面准备。
海外媒体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视之为“新动向”。香港报纸也竞相报道,他们还习惯性地关注出席会议的人是谁以及谁没有来。座谈会上的发言后来被印了出来,广泛赠阅。
这次研讨会是经济理论界对于邓小平南方谈话做出的最快反应,它具有重振精神、明辨是非、加快改革的示范效应。
1994年:京伦饭店微观经济学国际会议
1994年8月23-26日.国家经贸委与吴敬琏、周小川所领导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课题组和“中国税制体系和公共财政的综合分析与改革设计”课题组,在北京京伦饭店联合召开了“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它是两个课题组在经过几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邀请国际有关方面的专家所进行的主要涉及现代微观经济学基础问题的一次研讨会。有人将它和9年前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巴山轮会议”相提并论,认为它开创了微观经济学最新发展在中国的传播,并把改革引入微观经济基础深层研究,被称作“京伦会议”。
研讨会邀请了“重量级”的外国学者,如研究厂商理论、合同理论以及破产程序的奥立弗·哈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的保罗·米尔格罗姆,研究日本企业组织和银行体系的青木昌彦,研究财政以及中国财税体制的罗依·伯尔,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尼古拉斯·拉迪,研究财政和金融的罗纳德·麦金农,研究前社会主义国家转轨问题的卡兹米尔
斯·波兹南斯基等等。中方代表有陈清泰、蒋黔贵、吴敬琏、荣敬本、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张卓元等约40人出席。研讨在四个议题上展开:一是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和所有权;二是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重组以及破产程序;三是财税体制改革;四是1995年经济改革展望。
从发言题目上,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次研讨会的桔彩:“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近期设想”(蒋黔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框架”(周小川);“转轨经济中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治理结构”(青木昌彦);“战后的日本银行与企业债务的清理实例”(青木昌彦);“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许成钢);“日本经济组织中的激励机制和组织结构”(米尔格罗姆);“东欧转轨过程中的私有化存在什么问题”(波兹南斯基);“中国国有企业--银行债务重组的没想”(吴晓灵、谢平);“中国的银行和企业债务重组的方案设计”(刘遵义、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破产程序设计”(奥利弗·哈特);“政府间转移支付:中国改革的比较展望”(罗依·伯尔);“如何建立中国的中央对地方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新制度”(楼继伟和李克平);“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楼继伟和李克平);“1995年改革重点的设想”(吴敬琏)。
中国经济学界的很多人从此知道了“公司治理结构”、“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现金拍卖”、“结构性商谈”等等概念,并开始了对于现代经济学最新发展的关注。而当年“京伦会议”上经济学家们所讨论的议题,如今也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改革实践.尽管不是那么及时和顺利。
转载自《经济学家茶座》 第一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2.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4.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需重点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会议(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会议
(一)学习辅导材料 左殿明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
导语
90年多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些成就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会议第一部分: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转移和纠错会议。
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有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南的,有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政党的指导。
(一)历史事件
1911年,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虽然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失败了,但他推翻清王朝,赶走了皇帝,不仅宣告了清王朝260多年统治的垮台,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为以后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因此,这次 革命实际上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它最终也没有能逃脱失败的命运,革命胜利的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随后,中国又开始了至1928年间的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结束,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拒绝中国的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在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青年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干部上为1921年7月在中国造就了历 2 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有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南的,有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政党的指导。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公开声明,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三)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二、惊天动地铸雄狮——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冒着白色恐怖,在汉口秘密召开了有20多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 3 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点。
(一)历史事件
1922年7月16至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同时,共产党领导的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农民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空前高涨。所有这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1925年1月11日至1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在中国大地上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大革命——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在这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但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二)历史背景
1927年的春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最痛苦的时刻。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这天起,国共的第一次合作结束了,国民革命也失败了。一大批著名的共产党人相继牺牲,31多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腥风血雨中倒了下去。面对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 4 尽杀绝的屠杀政策,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
1927年 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举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8月1日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那一天,被确定为人民军队的诞生日——八一建军节。
(三)“八七会议”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秘密召开了有22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因出席的中央委员不到半数,既不是中央全会,也不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故称为中央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候补中央委员有:李震瀛、陆沉、毛泽东,中央监察委员有:杨匏安、王荷波,共青团代表有: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湖南省委代表彭公达,湖北省委代表郑超麟,中央军委代表王一飞,中央秘书邓小平等22人。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及另外两位俄国同志也参加了会议)。这次被后来史称为“八七会议”的会议虽然因环境险恶,虽然只开了一天,但却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完成四项工作任务:
1、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批判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4、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结束后,(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罗荣桓元帅曾在回忆中谈道:“‘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同志壮烈牺牲。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在广州城里坚持了3天。在这3天里,起义军宣布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政权性质,和此前的起义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起义军把自己叫做工农红军。
到1928年初,除了这几次规模较大的起义外,党还先后领导了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的近百次武装起义。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再到三湾改编,正因为很快形成了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原则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的革命之火才能历经曲折而不灭,最终在22年后夺取全国政权,创建新中国。
(四)重要成果
1、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点。
2、“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从大革命 6 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得出的重要论断,也对南昌、秋收和广州三大起义起理论和政策指导作用,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总之,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生死关头的抉择——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历史事件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支新军,保存了一批得力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秘密召开。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代表聚集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一幢宗祠内,举行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依靠这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各地的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渐渐燃遍全中国。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次“围剿”。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夏,国民党当局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时,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周恩来、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以后,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开始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在军事上采取冒险进攻的方针,并在国民党统治区搞冒险,王明的“左”倾错误使党在白区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地下党力量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使中央根据地和红军的工作也受到极大影响。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指挥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并对苏区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策略,步步推进。而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放弃了原先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的方针,采用不顾一切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的阵地战战法,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中,这种硬碰硬的战法,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执行了一套错误的军事路线,并反对和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其所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使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而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到很大损失,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患病的毛泽东被人抬在担架上渡过了于都河,和8万红军一道,踏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途程。当他回头深 8 情地望着被渐渐降临的夜幕掩盖的山影,感慨地说了一句:“从现在起,我们就离开苏区了。”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被迫远征!
(二)历史背景
长征途中,“左”倾主义者又惊慌失措,犯了军事上的逃跑主义错误,处处被动挨打。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遭遇自出发以来的最惨烈一战——湘江战役,空前悲壮。红军渡过湘江时与敌军大战一场,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引起广大红军将士的强烈不满,对中央的军事领导也产生了怀疑。在全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改变领导的意见。许多人深感焦虑,认为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党和红军就难以摆脱极为被动的困境。中国革命处在危急的关头,党和红军向何处去?仗还能这样打下去吗?红军还能这样走下去吗?
(三)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这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向中共中央提出,立即准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举行,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上,周恩来在副报告中批评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王稼祥作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经过激烈争辩,多数人同意了毛泽东等人的报告和意见,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根据战争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9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伟大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四、豪情满怀绘蓝图——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是在中国革命转折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历史进程
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等指挥红一 10 方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即胜利完成长征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6年年初,红军以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挥师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同时,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领导。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问题。经过多方努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彻底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企图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战争,雄浑壮阔的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八路军在当时形势下的任务: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1937年8月至10月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南方8省14各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量的弹药和军用物资。这次胜利,不仅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为全国抗战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雁门关大捷、奇袭阳明堡、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接二连三地重创日军,侵略者嚣张的气焰一次次被打掉。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的全国抗战,团结一心的中国军民最终打垮了日本军国主义。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 12 达19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用内战的方式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极力维持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
(二)历史背景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公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赢得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从此,西柏坡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在这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战略决战胜利,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伟大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2)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
(三)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革命转折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绘制的是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蓝图。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四)重要决定
1.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
2.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4.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警惕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思想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次全会是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历史进程
就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新年献词,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阴谋被彻底戳穿。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自4月20日子夜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基本上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最主要的历史任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尚未解放地区全面进军。5个多月后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从此不会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会再受奴役和剥削,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考验面前,满怀信心迎接挑战。16 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1951年5月23日,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我们党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完整土地制度的改革。
内整河山,外抗强敌。在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当侵略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到1953年7月27日,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迫使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巩固了中国的东北边疆,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新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之快、增长幅度之大举世瞩目。
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三年转瞬即逝(国民经济恢复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连年的战争创伤得到医治,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实际到会121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化三改)。同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确定下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17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此“一五” 规划提出并实施。
这个时期,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北京“十大建筑”、红旗汽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矮秆水稻、南京长江大桥„„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党带领人民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
大庆、大寨、红旗渠„„在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党鼓舞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人们奋勇前行。
“铁人”王进喜当年率队到大庆打出的第一口井“萨55井”,今天还在产油。王进喜的徒弟许万明经常来到这口井旁,回味着“铁人”那句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国外交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1953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现在国际舞台是在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与苏、美、英、法一道,讨论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这次会议,也是中国通过大型国际会议争取和平协商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首次尝试。
1955年,中国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中国走上国际政治舞台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新中国同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周恩来曾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出访亚非欧14国,亚非领导人也频频访华。1964年中法两国克服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异,实现建交,震动了世界。
1965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号召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向党、政、军、文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猛烈开火。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先是中英关系由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而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还与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建交。1972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逝世。
(二)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6日我们党和华国锋同志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1977年8月12至8月18日,党的十一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存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党员和干部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实际上,本次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错误判定“四人帮”推行的是一种所谓“极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右”而不是纠“左”,继续肯定党内有“走资派”,并继续说像“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等等,因而这次大会未能完成从理论上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上根本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在政治上: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上: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在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际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开始明朗化。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20 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观念。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的失调的要求。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四)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第四、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邓小平实际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五)伟大影响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中国人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 22 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领下,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结束语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28年的革命历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记录一个政党的奋斗成长;30年建设岁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见证一个民族的顽强奋进;32年的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诠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经过90年的奋斗、23 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震古烁今的三大成就。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愈来愈成为社会思想舆论中的激越昂扬的主旋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历史: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2.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4.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需要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1.(山东省枣庄市20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
武同志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2、(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08—2009学高三年级阶段考试
(三))
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
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3、(宿迁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统测模拟).
在当今的红色旅游中,要想参观中共诞生地,应去()
A.上海B.北京C.广州D.南京
4、(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卷)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现存最早的中共“一大”党纲收藏在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而且是用英文写的。原来,“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到美国
读书,用英文写了博士论文,“一大”党纲作为附件置于论文之后。针对这份英文“党
纲”的可信性,兴趣小组主要有以下意见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为是“一大”
的当事人所记,具有可信性,可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
为英文写的党纲是为论文服务的,作为佐证材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③正确,①②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①②③皆错
5、(2008-2009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
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6、(2009高考热点精讲精析
(二))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
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
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本资
7.(山东省郓城实验中学08—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当
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
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8.(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
了方向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9、(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
“二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
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0.(山东省郓城实验中学08—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
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
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1.(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关于遵义会议的评价,错误的是
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彻底肃清了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D.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
12.(浙江省杭州市2004—2005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遵义会议之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在极其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C.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问题
D.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13、(龙岩一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段高三历史(模块)考试)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八七会议B.工农武装割据C.遵义会议D.七届二中全会
14、(山东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遵义会议就红军被迫“远征”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主要是由于()
A.把革命火种撒播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蒋介石组织百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红军在南方无法立足
D.“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导致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5.(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瓦窑堡会议被看作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其()
A.体现了中共的成熟B.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C.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进一步纠正了“左”倾错误
16.(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大意义在于()
A.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B.巩固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C.保障了中共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D.使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行动上更加—致
17、(湛江一中2008—2009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历史科试卷)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8、(.09年高考专项训练)
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里,主席台的顶端悬挂着12
个红色的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共一次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是
八七会议B.中共七大C.遵义会议D.中共八大
19、(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右图是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报纸里的“中共二中全会”
指的是中共哪次会议?并决定工作重心如何转移?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B.新政府一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20、(山东省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我国河北省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以下关于这幅图片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这里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
B.这次会议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
定
C.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这次会议规定了党在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
21.(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下列哪项内容不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
党风建设方面的决议()
A.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袭击
C.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D.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2、(山东省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右图是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发行的纪念章图片。“实事求是”四个字成为
这枚纪念章主要内容的理由是
A.中共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
B.会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
C.会议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D.因为“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毛泽东题写的 23.(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下列有关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由农村包围城市,到夺取城市
B.由乡村游击战,到攻打城市的阵地战
C.由军事斗争,到管理城市发展经济
D.由领导农民斗争,到领导工人斗争
24、(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A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D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之点是()
A.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26.(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措施是()
A.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27.(2006江苏卷,历史,17)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8、(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当时已经进入历史的关键时刻,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四人帮’粉碎了,中国走什么路这在当时是一个大问题。”材料中的“关键时刻”是指
A.“文革”结束后两年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C.“文革”还没有结束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
29、(广东省佛山市2007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二))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
30、(山东省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某市举行“追寻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伟大历程”活动,在编辑的专题墙报中不会使用
的会议素材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31、(山东省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曾任巴西共产党副主席的阿尔多?雷贝洛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
大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发
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思想”确立为我国改革目
标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32、右图是中共十五大召开时会场的新闻图片,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3.(2007北京卷,文综,19)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34.(江苏省金陵中学2007—2008学年高三一轮复习检测
(一),历史,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
①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的法律文献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6.(浙江省余姚中学08-0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7.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C.1976年“文革”结束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8.(山东诸城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评估练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D.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39、(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
A、安徽、四川B、安徽、贵州C、四川、云南D、四川、湖南
40、(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农村B.沿海地区C.城市D.国营经济
41、(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B改革开放C实事求是D解放思想
42、(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D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3、(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4、(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45.(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大的相同点有()
①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②都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都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④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成果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46.(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①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7.(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48.(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9.(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下列关于十四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指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③形
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④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
要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0.(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下列关于中共十五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D.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51.(2009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
拜”、“公有制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52.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下列会议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
程中在理论上的重大成果写入了党章的有()
①中共七大②中共八大③中共十五大④中共十六大
A.①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53.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
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建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54.(浙江省杭州市2004—2005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 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水平③首次提出处理国
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已在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
出重要一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55、(山东省烟台市2008—2009学高三第一学期学段检测)
新华社会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
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课堂 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了新“课程”,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和新课例,真是令人欣喜振奋。但是在我们听课观察中,也发现少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确有可讨论之处。下面略谈几种“新问题”:
1、“自主”没有落到实处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自主”往往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他主现象。即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自主学习,所以“他主”现象明显。
二是淡化出场。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却出场很少,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结果使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都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绝不是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的职责,一定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2、“合作”存在无效现象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组际竞争,时有思维碰撞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一是合作匆忙。即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缺乏深思熟虑。
二是合作无机制。即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盲目让学生分组围坐,但成员分工不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结果乱哄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三是合作成“调味”。由于合作的目标不明确,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
1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无实际意义。
四是合作“包场”。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则过于依赖,一部分则盲从。
因此,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引导等诸多因素都是教师应全盘考虑的。
3、“探究”没有抓住重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在探究操作上要讲究科学,要杜绝随意性。
关于探究性学习,根据我们的听课观察,教师让学生探究的机会比较少,即使有探究环节,尚有以下几种现象应特别引起注意:
一是探究学习形式化。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左一个探究,右一个探究,充满了整个课堂,有些问题可以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也要探究,其实,我们反对“注入式”,不是反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二是探究问题无意义。在教学中,有的探究题目零碎,未抓住重点,不能通领全局;有的过于肤浅,不需探究也要让学生探究,有的偏离教学目标,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
三是探究问题来自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有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在实践中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比较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当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四是忽视探究结果。过去在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现在我们提倡要“重过程”,但是“重过程”不代表不要“结果”,这是个误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过程观”。有时教师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初衷很好,有时却常常是不了了之。
4、“对话”理解不够全面
“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合作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有少数教师在理解“对
话教学”中有不够全面的现象:
一是对话机会不等。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有时师生的对话呈现“课堂上的孤独行为”,“问题”均有教师提出;或者呈现出简单的“一问一答”,话语霸权严重。
二是对话淡化倾听。在教学中,注重交往和交流,淡化倾听现象严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使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在对话中互补与汲取,教师也没有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对话忽视前提。对话前应该让学生对问题多思考,多准备,才能保证对话交流质量。而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书本也未好好地看,却让学生展开讨论,组织交流。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5、“赏识”需要教师真诚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所以为新的一种标志。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是否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赏识是否真诚?值得探讨。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没有发展性评价,或者根本不予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真诚地赏识学生,就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运用,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
6、“预设”中的行为呆板执行
课前“预设”是必要的,关注“生成”是可佳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但呆板地执行“预设”就要扼杀可贵的“生成”。其表现如下:
(1)执行教案,不折不扣
在课堂中,教师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况,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害怕“节外生枝”,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的顺序对话,教师就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此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他不懂如何开发生成性资源。
(2)学生资源,视而不见
教师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是
带着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参与到课堂中的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与表现,视而不见;而课堂的动态生成被教师的迟钝所扼杀。
(3)偶发事件,缺乏机智
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对教学中偶发事件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或者说,没有把偶发事件作为预设的一部分,当课堂事件发生了,没有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办法,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它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当事件发生了,只能追求与预设的一致,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回绝,导致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4)资源开发,“五个不知”
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关系到在课堂能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问题,在当前资源开发中,少数教师尚存在“五个不知”,即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只知用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媒体;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