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时间:2019-05-12 01: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篇: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使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出口作为主要的非股权市场进入方式,遭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牌保护、反倾销等方面;跨国并购作为受瞩目的重要股权市场进入方式,其成功与否有赖于并购之后的知识转移与整合。本文指出,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培育的自主品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中国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跨国企业的各种市场进入方式可以分为非股权市场进入方式和股权市场进入方式两大类,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反映着对国外市场不同的参与程度。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来说,出口是主要的非股权市场进入方式,而在股权市场进入方式中,近年来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跨国并购。本文拟对中国企业在出口和跨国并购两条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及对策进行分析。

非股权进入方式的障碍及对策分析,出口企业对国外市场上的营销组合要素难以施加有效的影响和控制,难以深入获得有关的市场知识和信息。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来说,出口方式遭遇的问题还具体体现在品牌保护、反倾销等方面。

(一)商标注册保护问题与对策商标作为受法律保护的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是消费者认识企业和产品的重要载体。由于品牌保护意识和手段的缺失,中国企业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现象屡有发生。商标在海外市场被抢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当企业进入该海外目标市场时被迫购回商标或被索取侵权赔偿,甚至因此失去生存空间,多年苦心经营培育品牌的努力付诸东流。

商标注册保护具有地域性特点。要在特定国家获得商标保护,就要依照该国商标法律规定或通过有关国际条约在该国取得商标注册。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规定:使用优先原则依据商标的原始凭证认定权利人;注册优先原则依据商标的注册纪录确定权利人。

在品牌维护的问题上,要综合考虑商标保护性注册的成本与被抢注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在每一个国家进行保护性注册是最安全的措施,但成本高昂,而且企业也很难全面覆盖全球市场。可以考虑有重点地对特定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监视,如遇抢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相对于启动法律程序等事后补救措施,根据企业国际营销战略建立品牌海外发展规划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企业选用哪些要素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基础上选择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上存在哪些竞争品牌?本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如何?这些问题是企业进行国际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时面临的核心问题,对企业的品牌海外发展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企业应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国家的商标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产品出口前,根据当地法律预先进行商标注册,从而有效避免代理商或竞争对手抢注。

(二)反倾销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以下特点: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不相称。其中有我国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经济全球化推进过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反倾销在宏观上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规模,在微观上威胁我国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遭遇反倾销的直接损失是对投诉国的出口急剧下降,并且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倾销,并进而对国家的整体出口状况产生影响。在企业层面,遭遇反倾销之后的积极应诉非常重要。而更为根本的应对措施在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营销水平,减少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为了在出口活动中尽可能地回避反倾销,要在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确立并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来传递差异化的定位。即使是主要满足全球消费者共性需求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也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在其他营销组合要素上体现差异。价格是传递差异化顾客价值的一个符号,要反映出消费者所感知的产品质量或价值,单纯依靠低价打开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不可行。股权进入方式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一)并购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以联想和TCL为代表,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困难企业或某些企业中经营不善的业务部门实施并购,相对于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趋势面向发展层次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来说,属于逆向投资,无法借助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解释。经典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也即是利用垄断优势,获取国际市场利润的过程。显然,这种分析范式很难解释中国企业的逆向投资行为。因为进行逆向投资的中国企业从来不曾有过垄断优势,甚至不具备寡占优势。发展中的实践证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是利用优势的过程,也可以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竞争条件下,在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逐步取得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拥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创造性资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跨国并购可以使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和企业重组的机会,提高获取创造性资产的效率。

(二)整合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 跨国并购同时也是风险很高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方式。并购的成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很大比例的失败都是由于整合失败导致的,通常情况,收购方会低估整合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这个过程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整合不仅来自于机构、业务、系统等方面,还有人群和文化方面的契合。由于创造性资产尤其是其中的隐性知识部分具有暗默性、可编码性差、内容比较模糊、使用中难以察觉等典型特点,其有效转移更多地依赖于人员的直接接触、人际沟通和指导性的实践活动。所以人作为创造性资产尤其是其中的隐性知识部分的重要载体,是在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资产,收购方需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要特点就是我方虽掌握了控股权,但技术与管理却处在落后的一方,同国外大企业对我国进行的知识转移相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知识转移方向却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成功的知识转移应是知识发送者高效率的把知识传递给接受者,而接受者充分地接受、理解、吸收、利用并创新所接收到的知识。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个人层次,并购目标的员工个人的知识、经验没有转移到并购后的企业中;在组织层次,新的技术只是被机械的应用,没有被充分吸收并加以创新。

为了实现有效的整合,海外并购首先要在企业清晰的战略构想指导下进行,海外并购应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为市场和消费者增加福利。其次由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更多地依赖在组织实践中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组织结构必须适应组织学习的需要,在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上建设有利于沟通及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机制。另外,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培育有利于沟通及知识共享与转移的组织文化氛围。

在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下,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中国企业只有同样以世界市场为舞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足和发展。从近期来看,强化品牌保护意识、提升国际营销水平、科学规划并完善并购与整合过程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从长远来看,通过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中国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障碍。

而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文化方面来进行解析,在当代经济利益问题背后往往蕴藏政治问题,而文化问题不仅仅反映政治、经济问题,它还会反作用于它们,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的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追求文化传播价值最大化的西方强势文化凭借其传播方式,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造成巨大冲击进而产生文化问题。还有就是中国企业进入国外市场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两国之

间的在文化上的冲突,彼此之间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对未来的利益取向等各种问题上产生分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都会导致中国企业进军国外市场的宏伟计划的夭折。

在者就是隐藏在经济利有很长的益背后的政治上较量,不得不说这往往也会对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要想成功的走向国外市场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篇: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大学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大学课程论文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际贸易,级2班

经贸分院

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系别

浙江大学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过程就开始了。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原因、成就、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以及结合案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对策。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对策

第三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战略。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例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问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第一是名牌发展战略阶段。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发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一方面发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不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产品、市场和管理发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态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国际经营能力、经验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将来一旦资源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准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这样一个过程。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麻烦,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也不鲜见。后发劣势问题也不容忽视。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虽然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持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领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虽然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育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虽然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巨大,但是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所以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用,会鼓励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接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虽然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影响所在国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育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

第四篇:高中“抽象函数”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抽象函数”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作者:吴建明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2期

【摘要】高中学生在学习抽象函数时存在学习障碍,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抽象函数的障碍所在不够清楚,常常采用“注入式”教学,盲目地进行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学生负担加重。本文就高中抽象函数学习障碍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鉴戒。

【关键词】函数 抽象函数 学习障碍

第五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柳政榕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面临融资难问题,资金瓶颈,资金短缺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何使它们尽快走出融资困境,促进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现状及融资障碍的成因,通过分析指出企业融资在融资渠道、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面向于中小企业的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根据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创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和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和设计更为合理的融资方案等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现状融资体系融资渠道对策

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近4000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研发。中小企业以其充沛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社会就业和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我国,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市场竞争活力,增加利税等方面得到了政府及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且在转轨经济体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保持一国经济的稳定和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存着规模小,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缺乏,经营状况不稳定,资信度低,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乏资金,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起来,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私人股权市场缺乏,直接融资比重很低。与成熟市场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格局相比,我国企业融资体系存在较大缺陷,在这种融资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麦克米伦缺口”较于其他国家更为严重。

1.1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我国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缺少直接融资的途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一般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较多地集中于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只有少数的融资来源于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对于新股的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1997年以后,证券主管部门不再向各地、各部分分配股票发行的数额,而是分配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为筹得更多的资金,各地、各部委都竞相推荐大公司上市,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非常困难。从企业债券市场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国家每年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确定当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批准债券发行的期限、品种和利率;中国证监会审查债券是否符合上市交易的资格,做出是否允许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审批决定。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

1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

1.3%。

1.2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和借款融资的情况下,各种融资方式没有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形成了结构性失衡。在各种融资方式中资金的利用也不合理。如向银行贷款时,由于银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所以针对银行融资应主要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用来进行中长期投资发展的中长期资金,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而其他融资渠道也难以提供其发展需要的资金,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严重的还会使企业在经营中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

2、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存在的原因

2.1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积极意愿

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要小得多,所以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就显得非常高。风险大,主要是由银行和中小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主要体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低、缺乏严格的审计制度,使得它的经营和资产信息难以为公众所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银行和企业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带来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如,如果银行为了弥补风险损失而提高贷款利率,那么只有那些风险大、经营不善的企业才会继续向银行申请贷款,风险低的好企业则会退出信贷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3]据统计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L%,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2.2政策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的信贷支持较少,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窄,这两方面都跟政策有关。近几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缺乏对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有效鼓励措施和发生风险后对金融机构的保护政策,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的积极性。直接融资渠道窄很大程度上也是政策因素造成的。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深沪两地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和各地区建立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中心)构成,缺少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中小企业依靠传统资本市场直接筹资存在很大障碍,现行的上市政策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发行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也因发行规模较小也难以获得批准。

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布局不匹配,政策力度不强。为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上收贷款权限,使那些与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同时,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每年只安排10多亿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从1999—2004年5月,针对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国也只发放18亿元,相对于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只能是杯水车薪。

3、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

一是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法定的中小企业贷款行为和以优惠的利率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可以发行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资金。二是发展地方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近几年,在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县以下分支机构,或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农村信用社成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的主体。但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风险突出,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小企业又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地方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借鉴美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经验,要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引导、监督,明确各类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一方面保障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够适应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保障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发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3.2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

早在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并两次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比如,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形式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支持;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等。上述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积极依托城市商业银行网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转贷款业务,并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行再担保。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广东发展银行决定三年内向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放贷1000亿元,并为此精心打造了“民营100”专项金融服务方案。针对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三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专门设计了八大套餐,以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据调查,目前城市商业银行80%以上的客户是中小企业,7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各类中小企业。

3.3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表彰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树立信用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普及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的合约管理、营销预警、商账催收、财会管理和雇前调查等,对企业经营、管理、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目前,有关部门已在北京、山西、吉林、浙江、四川等城市进行试点,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制度等,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另一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构建多层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的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人、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缓解中小企业寻保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鹏翼,李善民.金融抑制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9):50-53.[2] 刘新华,线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5(2):105-111.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

18、53.[4] 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9):63-70.[5] 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5):107-116.

[6] 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9-109.

[7]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64.

[8]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Z],2002.

下载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障碍分析及解决途径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障碍分析及解决途径 [摘要]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于秩序的社会,它既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劳动、知识、管理、资本和技术的活力,发掘一......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经济化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十五”期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精选合集]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班级:07市场营销 林静 摘要: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须实施的战略。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的大背景和中国崛起的大环......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策略分析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策略分析 文化差异是一道坎,挡住了许多企业“走出去”的脚步。跨国经营是在境外做生意,面临的法律体系、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张丽平2013-06-06 09:09:0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6月03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

    西部旅游障碍分析

    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分析[摘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的......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推荐5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也将其迅猛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