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服务企业发展水平工作讲话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发展遇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困难,当前正值企业的“寒冬”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支持企业发展、激发企业活力,帮助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理念,把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水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
企业,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联手帮扶企业共渡难关。从工作实践来看,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引导企业完善思路,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企业如何顺利过“冬”,是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而如何科学规划,则是决定企业持续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关键。作为政府,既要积极有效开展帮扶,与企业“抱团过冬”,更要引导企业找准自身定位,科学谋划出路。一是要引导企业选准产业发展路径,使之更加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从娄底来看,要紧紧围绕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战略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策划与调整。使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国家、地方的产业激励政策与措施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优势相结合,向政策鼓励的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着力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要引导企业找准市场发展定位,使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市场拓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以务实、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市场、开拓市场,既合理地控制市场风险,又及时发现、适应和把握新的市场机会,真正做到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观念去迎接和应对开放的市场,保持企业高速、持久的发展。三是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要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谱,搞好产业的深加工、精加工,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增强竞争实力
实践证明,有发展潜力、保持较快增长的企业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鼓励抢抓政策机遇,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鼓励企业抓住当前国家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扩大国内市场、增值税转型、安排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前政策和市场“倒逼”机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要引导企业搞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重点支持钢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电子陶瓷、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的企业,充分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要鼓励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现实要求。市场千变万化,适者才能生存。要充分利用当前原材料丰富、材料和设备价格下降、企业生产任务不重的时机,引导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骨干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开发设计,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不断增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聚集更多的服务对象,开拓更大的产品市场。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引导企业主动争创品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三是要鼓励运用新技术,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按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要求,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推进产业循环、资源综合开发和能源综合利用,支持发展和采用深加工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节能、节水、节材等降耗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水平。要把当前金融危机转化为加快优化企业结构的契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让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逐步退出市场,使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企业在危机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真正实现“促一批企业上水平、保一批企业渡难关、上一批企业添后劲、调一批企业优结构”。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是激化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指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经验表明,外部环境严峻的时
候,往往是企业苦练内功、脱胎换骨的最佳时期。鼓励企业坚定信心,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增强素质。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企业管理,优化治理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和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二是坚持还
利于企降低税费成本。切实加大减负工作力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省里减少和取消相关收费的各项政策,扎实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抵扣政策,为企业的发展输血、造血,运用所得税并轨政策为企业松绑、减负,逐步实行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支持餐饮、住宿业降低经营成本。严格落实刚性收费,深入开展各类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坚决取消,对困难行业企业的法定缴费暂时缓交,让企业集中资金用于投入发展。加强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禁止利用监督检查向企业乱收费,规范行政机关检验、检测收费,严禁涉企摊派行为,让企业有更多精力谋发展。三是切实帮扶企业降低综合成本。针对部分产品价格严重下滑,建立大宗农产品收储制度和有色金属产品临时收储制度,保护企业利益。鼓励企业之间加强相互配合和沟通,实现信息和经营渠道的共享,对于产品链相关和相邻的企业,支持企业相互使用对方产品,实现企业间的“抱团取暖”。
四、全力协调银企合作,着力畅通融资渠道
企业要在“危”中抢“机”,加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工作磋商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交流会,及时向银行推介一批优质项目,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为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要把政府搭台、银企合作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必要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银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银政、银企互利共赢。二是全力搞好银企对接。引导银行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重点项目与银行的衔接,促进银行为重大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信贷与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更多投向中小企业,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坚决打击金融犯罪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讲诚信、守合同,与银行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加大政府担保力度,拓宽政府各类投资公司融资渠道,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搞好贷款贴息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新形势,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化解企业贷款难,确保企业资金不断链。
五、全面优化生产环境,着力营造发展氛围
政府是企业的“保姆”,环境是企业的摇篮。必须持之以恒抓环境建设,既要优化硬环境,更要优化软环境,用硬措施来改善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一是要优化基础设施环境,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进出道路的建设,尤其是改善骨干企业周边的交通路况,加快附属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园区对产业和项目的承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二是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主动查找为企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要把为企业服务当作天职,成为习惯,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研究落实措施和解决办法,使企业实实在在受益。重点围绕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审批效率,精简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坚持特事特办,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以一流的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汇聚更多的发展要素。三是要优化生产经营环境,切实破除不正当的部门和个人利益,杜绝对企业的粗暴干预和故意刁难,严惩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坚决打击“三乱”,严禁“吃、拿、卡、要”,坚决惩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各种扰乱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着力营造透明、公平、公正的环境。
第二篇:关于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若干思考
关于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司法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司法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地方存在有建设司法所办公场地的工作不均衡、司法所人员的大量缺乏、司法所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司法所没有固定的职业团队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努力方向,旨在为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经济社会 作用 发展水平建议
作者简介:林火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正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306
要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首先应树立良好的观念,让人民能够知法、普法、守法。其次,要想保证整体司法建设能正常运行,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获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引进基层司法工作者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司法所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一、司法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各地司法所的建设也有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司法所在政法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司法所具有服务社会以及基层群众,进行法治宣传、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作用。
(一)司法所中的调解职能可基础性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要想合理的解决矛盾,使各方面的关系都保持平衡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国家治安水平等目标,需应用调解职能。各地方的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要由司法所来进行管制和指导。调解职能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疏导,这种方式可以化解人民之间各种矛盾和纠纷;第二种是防范。我国各地的司法所建立之后,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对当地的民众进行规模性的纠纷调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创办文明教育活动等。近几年来,我国司法所在不断的创新,并建立了调访一体化等制度,都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这些行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司法所中的普法职能可领导性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想使社会得到稳定,需要人民严格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法律的地位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只有建设法治文化,法律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人民才能守法。教育是建设法治文化的切入点,只有人民懂法知法并积极传播法制教育,才能增强人民正确的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普及法律方面的知识,增强人民的法律素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多年来,我国各地司法所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法制观念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讲座、标语等形式积极举办有关法制宣传活动,这些宣传活动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司法所中的法律援助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性
要想使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方关系。首先是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是治理好国家政府权力和人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这几种关系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利用各项法律条文来进行协调。现阶段,我国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以及农村受到当地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制约,对法律帮助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地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较差,法律服务的担子只能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独自撑起。通过法律咨询、协办公证、诉讼代理及法律援助,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多年来,一些地方在司法所建设中坚持建设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更加重视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先后组织开展了服务“三农”、“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服务进企业”、“法律援助与农民工对接”等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在保障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群众和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司法所中的社区矫正职能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司法所中的社区矫正职能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管理教育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对服刑人员的矫正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教育,使服刑人员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服刑人员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除此之外,可为刑满释放的人员安置工作,以防犯人重新犯罪。
二、司法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司法所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司法所的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是有很多地方在建设司法所办公所用的场地时,其建设工作不均衡。这就需要当地司法局利用国债来添补建设司法所所需的各项资金,使办公的场所具有全面性。
二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大量短缺,这给司法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三是司法所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有些地方的司法所缺乏资金、技术、设备等,使这些地方的司法工作难以进行。
四是司法所的管理机制以及职员的待遇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五是司法所没有固定的职业团队,且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由于人员的缺少、工作任务繁多等原因,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工作不够认真,对工作失去热情。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因为缺少资金、责任重、风险高,使在职的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失去了积极性。
(二)相应的对策
在解决问题之前,司法工作者心中要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要倾尽全力去解?Q眼下的问题,并且能够强化司法服务,使处于最基层的司法单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职能。当下,为提高司法服务水平,应当树立信念,坚定信心。在多年前举行的司法工作会议上,司法部的领导就指出司法部门的人员欠缺,以及司法所的基本设施较差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于这种司法新形势的来临,司法工作者需要梳理自身的思想观念。通过召开一些座谈会,让基层司法所职员能够感受到领导对其的关心和期待,从而意识到自身的担子有多重,面对当前的难题不能坐以待毙,避重就轻,不能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应当用坚定执着的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将其解决攻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位司法工作者理应用自身高效主动的工作态度来回馈社会,提高所在司法所的好评度,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对司法所的重视程度。其次,应当加强宣传,打造出优质的工作领域,有效地利用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进行宣传。
具体对策:
一是宣传法制内容,提高人们对于法律的重视程度,从而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宣传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让民众知道司法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在遇到法律问题时积极配合司法工作人员,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安定。
三是宣传司法所涉及的工作领域,让人们认识到司法所的功能及其重要性,进而提升司法所在当地的社会地位。
四是提升主动性。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总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他人的帮助,应当主动去创造机会,并且用坚定的毅力和决心去面对新增添的司法项目。积极的向当地政府汇报司法所的工作动向,将司法所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向当地党委汇报,从而赢得信任,争取政府的支持,为司法所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是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来解决人员缺乏现象。面对基层员工缺乏的局面,应当主动向上级进行汇报,共同商讨出解决的办法。
三、司法所建设的努力方向
司法所的职能在当下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司法所应当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加强对自身要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着力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探索新型调解工作机制
调解工作性质复杂,针对不同的民事纠纷应当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所以司法有关部门应当提高对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复杂的纠纷,应当借助社会资源来解决,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司法所应当看准事件形势发展,可以借助警方、律师以及社会调解员来解决有关的纠纷。在调解工作中加强创新,完善调解制度,引进高素质的民事调解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改善其调解纠纷的方式方法,为基层社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服务方式
在建设居民的法律服务体系时,某些地区的司法局针对司法所人员的缺乏以及不能给予市民良好的法律服务,开始对服务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多年前,部分地方建设了司法工作站,让群众感受到“零距离”式服务。在司法所的引导下,将所有的司法工作人员、社区的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志愿者等一竿群众汇集到一起,利用人多好办事的原则成立了司法工作站,给一些社会最基层的老百姓们提供服务的平台,这种方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三)注重普法传播法治文化
在司法工作中要以人民的需求为本,注重司法效果,在创新中不断改进原有的不足。在工作中,应当着重和有关企业加强合作,从而汇集社会各方面群众的能量,主动与社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改革司法机制。在以上的工作形式中,还需根据具有重大典型教育意义、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案件来诠释法律,也能够实现普及法律教育,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利的获取司法帮助。
四、结论
总而言之,司法所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起着代表性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就是维系和保护各地方的改革和全方面的发展,对当地的和平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司法所建设的过程中,要总结经验,面对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且要积极创新,完善司法所职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使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更深?哟蔚奶岣摺?
参考文献:
[1]赵立波.关于提高司法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思考.中国司法.2016(6).[2]林玮静.强素质 重管理 提升司法所服务能力.人民调解.2016(7).[3]盘淼.加强民族地区司法所建设提高国家法律援助质量.法制与经济(中旬).2014(3).[4]丁淑清、张德友.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上档次再提升.人民调解.2017(4).
第三篇:清远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工作建议
关于对我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的精神,对照城乡建设科工作职责,结合我市实际,从创建宜居城乡、名镇建设、绿道网建设三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我市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创建宜居城乡,满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
创建宜居城乡,改善人居、产业发展环境,体现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继续坚持规划先行,使创建宜居城乡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建设宜居城乡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先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社区、城镇和村庄作为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因应不同县(市、区)的特色,在开展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
(二)做好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积极通过到各县(市、区)调研后,选取基础
性较好的试点,引导其做好宜居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把试点的现状、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具体的行动计划等编制成报告,以便进行现状及省、市宜居建设的指标的对比,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找出解决办法。
(三)施行创建宜居绩效考核制度,积极参与及开展省、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申报考评工作,实行奖惩结合的政策,以便形成激励效应,使各县(市、区)、各部门更加积极开展宜居创建工作。
(四)继续稳步加强试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城镇发展形态优化。着重加快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对人口、产业和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的集聚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结合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积极引导我市作为生态发展区的“三连一阳”地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创建人居环境示范区。
(六)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推动城乡升级变脸,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将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我市加快广清同城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有计划地推进“三旧”改造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强化规范运作,点面结合引导促进“三旧”改造。做好我市新旧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使城镇化建设扩容与提质相互促进。以“三旧”改造为契机,积极拓展旧城区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拓展我市建设用地空间。
二、切实做好名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把创建名镇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把名镇打造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地和宜居城镇的样板,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新亮点:
(一)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山水、特色工农业、商贸中心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名镇。
(二)根据《清远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分工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清远市名镇创建工作方案》。
(三)按照《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要求并结合地方特色,对名镇创建点的镇,编制规划内的名镇建设进行指导,并指导各县(市、区)编制本地区名镇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编制建设规划工作。指导名镇要在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专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完成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特色。同时结合中心镇总体规划,重点地突出可操作性强的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工业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特色名镇开展以主要街道和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为重点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其中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从山边整治、水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公众信息张贴栏等方面进行整治。全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结合“绿道网”建设、“万村绿”活动,加大村镇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力度,对公园铺设草地和休闲小径,对街道实施见缝插绿、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建设公共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推广河道池塘水沟生态整治技术,修复镇村水系水景,形成亲水环境。
(五)统筹做好名镇改造,将名镇建设与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中集中建设或改造的自然村按照示范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六)统筹管理,建立项目库和财政资金补助。指导各镇在县(市、区)的统筹下,结合规划及专项设计的要求,提出创建名镇具体建设项目,并列表统计,分类汇总,明确建设规模、实施时间、投资估算、主管部门、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建设项目的设立需结合创建目标任务,具可操作性,禁止设立空泛、不切实际的项目及借名镇创建之机乱立项目,建设项目经当地县级政府审核后汇总至市名镇办领导小组,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库。
(七)把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宜居城乡考核范畴。把名镇创建工作与宜居城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同时将名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以便在名镇创建过程中树立典型,通过样板示范带动镇宜居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加快推进绿道网建设
第四篇:企业服务工作
企业服务
5月份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组织做好大企业网上月报工作;
2.做好大企业年报的后期跟踪工作;
3.发函组织对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摸底调查;
4.参加省企业减负工作座谈会,并做好工作落实;
5.组织申报省级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创新成果,并做好修改、规范工作;
6.做好今年以来企业减负重点工作情况的报送工作;
7.会同相关企业做好省星级工业企业、星级企业家的推荐、申报工作;
8.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前期调研;
9.做好对市爱卫办《2013年健康港城促进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回复工作。
参加市安委办组织的对灌云县、徐圩新区安全生产工作督查。
6月份工作要点
1.组织做好大企业网上月报工作;
2.做好对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摸底调查,并汇总上报;
3.参加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调研工作汇报会;
4.参加省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调研组在连期间的调研活动,并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
5.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调研情况的分析、总结工作,并报送省减负办。
6.组织相关企业参加省2012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
7.参加市劳动仲裁院组织的相关仲裁活动;
第五篇: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
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作者:李 成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0
为全面了解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我县棉花生产资源优势,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县工业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产业调研的通知,纺织服装产业调研组由县委常委章绍君任组长,于11月上旬开展“做大做强做优纺织产业”专题调研活动。两周来,调研组听取了县内6家纺织服装企业关于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召开纺织服装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深入到企业实地考察,察看当前企业生产运行状况。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有了初步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和基本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纺织服装工业在我县发展历史较长,历尽坎坷,经过30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 2000年的仅有1家发展到6家,其中:棉纺织企业3家、麻纺织企业1家,针织企业1家、服装企业1家;从业人员1400人,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末,全县6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79亿元,同比增长31.89 %,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38 %;2010年1-10月,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产值6.36亿元,同比增长9.85%,成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2、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我县纺织服装行业中,既有纺纱、织布企业,也有服装生产、针织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产业链,产品范围已扩展到棉纱、涤棉纱、梭织、无纺坯布,市场扩展到国外及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内外市场。
3、产业结构有所进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纺织服装行业档次有了一定提高。由单一领域向多元化领域发展,向纺织深加工产业链后端延伸。2009年,生产纺织用纱1.5万吨,坯布420万米,服装1.9万件。
4、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我县纺织服装企业全部都是民营企业,分布在深柳镇和黄山头、下渔口、安昌等乡镇。纺织企业近几年靠县委、县政府政策扶持及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切实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有些企业已开始从常规的产品中脱颖出来,开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无纺牛仔布等,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经营稳定。
二、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优势比较明显,转化程度较低。我县是棉花种植大县,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5万亩以上,2010年达32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棉花主要以轧花外销为主,精加工水平不高,即使本县纺织企业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到手的棉花资源也不多。目前,周边县市纺织行业发展很快,远的如产棉大县华容已发展到30万锭、近的如一水之隔的津市,面积、资源均不如我县,短短几年间也发展到了10万锭以上,而我县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仅为纺纱能力6.7万锭,织布能力 800万米。‘产棉大县、纺织小县’是我县纺织产业当前的真实写照。
2、纺织企业规模偏小,整体水平不高。全县目前6家棉、麻纺织企业散落在5个乡镇,地域分布零散,设备比较落后,生产规模偏小。棉纺织企业中大一点的如锦豪纺织,总体纺织能力也只是勉强达到5万锭;小一点的益九纺织,只有1.7万锭,织布机只有360台,还是有梭布机;亚麻纺织企业兴源亚麻年产量只有2000吨左右,而且只是粗加工;其他企业有的是利用旧厂房,未经合理改造,车间分散、狭小,不规范,生产工艺落后。“散、乱、小”情况比较普遍,土地利用率、集约发展水平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除锦豪纺织产值过亿和兴源亚麻、益九纺织达到3000万元以上外,其余几家企业年产值均不足千万元,生产水平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3、纺织设备陈旧老化,产品档次较低。我县纺织企业起点较低,装备较差,目前仅锦豪的2万锭精梳纺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气流纺比例很低,织布机都是小剑杆,有的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设备(梭织机); 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大部分产品是低支纱,附加值不高;档次上不去,利润率低,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
4、缺乏战略协作理念,管理水平粗放。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不大关心国际市场,不擅于捕捉市场信息,不能研发新产品,生产经营粗放,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的层面上,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定位,忽视对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坯布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抓紧产业技术提升,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产品等没有方向、目标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纺织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5、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纺织服装企业现有员工1400人,占工业企业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当前部分纺织企业缺乏熟练工人、员工队伍难稳定的现象比较严重,2011年随着一批新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全县工业企业将新增用工1000人以上,缺工现象将更趋严重。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企业技术力量匮乏,创新意识淡薄。纺织企业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企业经营者、技术负责人大多年龄偏大,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纺织院校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较少。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技术研发目标,忽视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坯布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产品方向不明,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意识较为淡薄。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开发、培训的资金较少,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7、行业结构不够合理,链条不够完善。纺织长期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存在行业结构不合理,纺织产业门类单一的现象。除了棉纺、服装外,其它针织、服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还是空白;由于历史原因,原有纺织企业分布分散,造成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等方面困难;新开辟的经济开发区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划不尽合理,专业园产业功能和产品定位不够明确,无一家纺织企业新驻园区;企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而全,不利于专业化发展;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生产现场的容器具、物料定置,设备维修、环境清洁、安全防患等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改进。
8、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资金普遍紧缺。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加大,绝大部分纺织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虽然我县每年举行银企对接会,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纺织企业仍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达产达标。近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支持虽然较前有所放松但依旧较为谨慎,普遍存在对中小纺织企业惜贷现象,对生产企业的审贷条件依然较高。目前,纺织服装企业中仅3家获得贷款支持,总额不足5000万元。
三、做大做强做优我县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我县纺织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抓住当前机遇,紧紧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产业和家用纺织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实施“外引内联”,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纺织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全县纺织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升级。为此,就做大做强做优我县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运用综合手段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推进纺织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以引进研发企业和引进高级研发人才为突破,依托现有纺织产业基础,引导纺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内部设立纺织研发机构,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严格控制并加快淘汰现有纺纱企业的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增加和引进先进设备,对购置国产、国外关键先进设备的,按国家增值税转型政策给予扶持;着力引导纺织企业控制普梳产品产能,增大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使用比例,推广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引进无梭织布机,扩大面料坯布的生产规模,形成综合效益;鼓励服装加工企业以扩大特色服装产品和创品牌为切入点,在服装加工上实现大的突破。三是从工艺技术、新型纤维材料技术等方面,尤其要注重纺织面料研发,提升我县纺织面料品质,增强企业原创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高度重视专利技术工作。目前我县纺织企业专利技术还是空白,要引导企业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专利技术成果,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专利技术,对企业专利申请的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奖励。
2、扶强做大优势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有3-5个企业在行业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拉动作用。抓好重点企业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龙头,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发达地区,都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共同发展,集群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行业生产要素也能够得到迅速聚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因此,大力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是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的必然要求。调研中锦豪纺织表示可以通过引进投资、联合兼并、增资扩股等形式,成立、组建规模起点在10万锭以上、基础较好、具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企业,即使对方控股都可以考虑;兴源亚麻正在积极引进投资,新上气流纺设备,成立亚麻纺织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科学指导企业壮大规模,做大做强,以提高我县纺织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县纺织产业
集群综合竞争的提升。
3、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建立纺织工业专业园是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纺织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用地将成为纺织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当前合理规划一处地点建设一个适合废水治理集控区、有一定规模、综合配套完整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已迫在眉睫。建议县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纺织产业“专业园” 规划和建设步伐,为我县纺织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一是科学规划,营造良好的纺织业发展环境。规划建设纺织产业“专业园”,要实施五个“一体化”服务,即:产业和项目一体化、公共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实现分工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协作、配套专业、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纺织服装专业生产基地。二是出台纺织专业园区优惠政策,推进产业集聚。鼓励现有的关联或配套的纺织企业进入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吸收省内外和境外地区投资者投资专业园。纺织专业园,要重点发展棉、麻纺纱和织布(包括机织、针织),容纳规模10万锭以上、无梭织机500台以上、针织织造设备200台以上的企业进驻;建立鞋帽、服装及其制品专业园,吸引纺织下游企业进入,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变。三是严格环保准入条件,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发展纺织产业中,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污染企业,要依法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能源审计,不断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对工业园区外企业要逐步搬迁入园,原地改扩建项目,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4、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打造充足的人才环境。为有效解决纺织企业用工紧缺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做好企业用工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定向招工,帮助纺织企业引进急需人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经常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授课与现场指导,为纺织产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以提高本地企业各个层面人员的素质水平;此外,建议县政府依托第二职业中专,开设纺织专业班,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技能的学生,以适应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打造优质的行政环境。要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建立配套服务机构。三是打造优良的创新环境。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使之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孵化器和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基地。四是打造畅通的信息环境。要着力建设面向企业的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议由工业发展局会同电信、移动等通信部门,建立工业信息网站,为全县纺织和其他产业的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提高市场知名度、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推广新技术应用、人才交流服务等信息交流工作。
5、充分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现有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是发展壮大我县纺织产业的重要途径。一是向产业上游延伸。产业的竞争实际就是资源的竞争,相对来说,我县的资源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更要善加利用。以我县县情来看,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亚麻种植面积3万亩甚至扩大到5万亩都没有问题,此举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很有益处。二是拉长现有产业链条。纺织尤其是我县特有的亚麻产品生产,应从粗加工向亚麻纺织、印染、编织方面着手,向下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6、创新企业招商办法。加大纺织上下游招商引资,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势在必行。一是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转变招商方式,实行产业链招商,为本地和外来企业产品配套,以及为产业链招商提供服务。二是要尽快制定
相关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组织企业有重点地参加纺织产业专场推介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成为沿海城市以及省内纺织工业转移的承接地,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存量资产,主动参与国内外大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吸纳高端产业链,与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进行“嫁接”。三是制定针对现有企业参与产业链招商的奖励政策,并全面兑现,以调动各方面投身产业链招商的积极性。
7、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一个地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避免低水平扩张,必须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率先突破,有所作为。目前,我县纺织产品还没有实现名牌零的突破,建议县政府要狠下决心,协调各部门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创品牌工作。一是要注重品牌宣传。建议在高速公路互通口(含今后建成)设立巨幅广告牌,宣传我县纺织服装品牌,营造发展纺织产业的氛围。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相关推介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形象与知名度。二是激励企业创牌热情,大力争创品牌。指导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和商标意识,并积极主动打造、创立产品自主品牌。三是注重纺织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创品牌的工作,热忱帮助企业做好常德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申报工作。政府对获得常德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品牌的企业除了给予重奖外,要大力宣传推介。
8、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一要大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要积极推动引导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要夯实计量基础,指导企业加大投入。二要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要通过认真实施标准,提升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县生产的棉纱、坯布大多是工业用布,产品质量标准基本上按照下游生产厂要求来做,要推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必须在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上下功夫、求质量、求效益。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全县纺织企业基本做到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三是提升纺织品的水平。要引导重点纺织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开发生产土工布、医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装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多种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