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永明:完善专题询问提高监督实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王永明:完善专题询问 提高监督实效
作者:
来源:《浙江人大》2012年第10期
在9月27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专题询问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作了重要讲话。他说,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关心,人大代表关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必要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工作全面情况,通过加强监督,推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障和改善。
他说,通过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询问进一步了解掌握情况,再通过审议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议意见,最后交省政府整改落实,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加大监督力度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追求监督实效的过程。
王永明强调,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完善专题询问工作。他说,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询问工作,充分运用好法定监督形式,对于增强“一府两院”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完善监督方式方法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完善监督方式方法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理直气壮地依法开展监督,又要讲究监督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结合人大工作实践经验,监督工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四个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
1.“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相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采取审议反馈,专题汇报,检查评议,督促决议、决定落实等“柔性”监督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刚性”监督手段监督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不力,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可以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甚至罢免等法律手段,切实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又敢于动真碰硬,实行刚性监督,维护好决定权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
2.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相结合。人大常委会的经常性监督工作,主要规范两个内容:一是工作监督,是指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在工作中是否正确实施法律和依法行使职权,是否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作监督包括专项工作监督、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等,主要是为了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法律监督,是指对政府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要实现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的有机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确定工作计划时,应当立足实际,合理搭配、安排法律监督内容和工作监督内容,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法律得到正确贯彻实施,又促进工作部署得到切实落实。
3.行使监督权与行使决定权相结合。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并不是在法理上完全独立的职权,而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所享有的“集合性的国家权力”的具体权能内容。因此,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各自的正当性依据是相互统一的,相互之间的权能区分主要在于各自的事权内涵不同。在国家事务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作出的决议决定具有最高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如果正确的决定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和落实,决定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确保决议决定的正确贯彻实施尤为关键;反之,监督是督促工作落实,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以决议决定的法定强制性,监督推进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的落实。就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作出决定与监督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4.监督与接受监督相结合。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法定的监督机关,对“一府两院”开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那么,人大常委会还要不要接受监督呢?回答是肯定的:监督者也必须接受监督。人大常委会作为“一府两院”行权的监督机关,更懂得权力要被监督的意义;在行使监督权力的同时,更应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力的监督,做接受监督的典范,带动“一府两院”主动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但是,由于人大常委会受行权缺少完善的法制性规范,导致社会对人大常委会监督明显缺失,人大常委会行权与否、行权好坏结果都一样,其权力成了不受监督、约束的无限权力。与党委和“一府两院”逐步强化“官员问责”相比,人大常委会在这方面明显滞后。
第三篇: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民主监督既是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最常见、最实用、最高效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切实发挥民主监督职能,提高参政议政实效,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政协实现民主监督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建议案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政协建议案的作用。针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提出能形成建议案的具体意见。通过搜集委员全委会发言、筛选委员提案、用好常委会议题协商、抓好专委会专题调研等形式,广集民智,综合建议和意见,经主席会议或常委会议研究后形成建议案,或把专委会有价值的重要调研成果,形成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促成意见和建议的办理落实,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充分发挥提案的监督作用寓民主监督于提案建议的跟踪落实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民主监督形式,同时,根据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民主监督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一是在提案督办中实现民主监督。市政协主席会成员带队,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专委会和提案人联合参与提案督查督办,深入到提案承办单位,通过查看提案办理现场,听取承办单位办理提案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认真督查每件提案办理落实情况,面对面协商解决问题。实现了提案办理整体联运,提案办理进度明显加快,办理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在提案续办复办中实现民主监督。对市政协上次全会B类提案进行跟踪办理。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的,抓紧开展续办续复工作;对因情况变化而无法办理的,实事求是地向委员说明情况和原因,切实变“一次性办理”为“跟踪式办理”。
(三)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监督作用坚持“委员参与、正面评议、强化监督、务求实效”的原则,整合政协民主监督和纪委党风政风行风监督职能,做到政协、纪委“两参与”。邀请电视台参与联动评议全过程,对评议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在评议大会中,要求评议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会,邀请政协常委、纪委委员、相关部门乡镇和群众代表对评议单位进行公开评议,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督促被评议单位逐一核查整改,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召开专题常委会听取部门整改工作情况,防止虎头蛇尾,流于形式。民主评议使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委纪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增强了民主评议的效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主评议工作的广泛性。
(四)充分发挥政协视察的监督作用按照“围绕热点、抓住重点、选准题目、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协视察调研的作用。视察和调研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入细致的视察和调研,吸收政协委员、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建议案和视察调研报告,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同时,针对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实行跟踪视察调研,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对调研成果进行强化。
二、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民众对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当回事,也没有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寄予太大的希望。二是少数党政主要领导对民主监督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有人大、纪检和监察部门的监督就够了,政协的民主监督“可有可无”。三是作为监督主体,部分政协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对民主监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认为民主监督是“软监督”,作用不大,缺乏热情;或不敢监督,怕“自找麻烦”。
(二)民主监督的权威性不够。政协作为协商机构,实施的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党纪、政纪的约束功能。受监督者采不采纳批评建议,完全取决于自觉程度。即使不接受监督,也不违纪违法,更难受到制裁。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往往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民主监督往往就流于形式.。
(三)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完善。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监督的重要原因。现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从知情、沟通到反馈的工作程序,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政协及政协委员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参与程度低,无从实施民主监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协民主监督意识。正确认识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民主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委、政府要把接受民主监督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约束机制。政协要克服“政协监督无用”的片面看法和怕“得罪人”、怕“越位”、怕“添乱”的消极思想,解决好“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善监督”的问题,做到有胆、有识、有度。在开展民主监督过程中,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营造宽松和谐的监督氛围,努力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部门配合”的民主监督工作新格局,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探索政协民主监督形式。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在完善已有民主监督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形式,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扩大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加强与人大的沟通和合作,通过人大监督的法律强制性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约束力;与行政、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监督,实现政协民主监督与行政、纪检、监察监督的结合,强化政协民主监督的效果;要通过努力,逐步形成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使民主监督职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形成监督合力。对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政协常委会与“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使之与政协例会、视察、调研、提案、建议案等民主监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刚柔相济”的民主监督体系。
(三)推进政协民主三化建设。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程序确定下来,进而推动民主监督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可使政协委员行使监督的权利得到保障,使党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待监督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约束,有助于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强民主监督工作的“刚性约束”。
(四)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保护机制,确保委员提出批评、进行举报、发表不同意见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断完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适应新形势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完善民主监督的具体措施,以便使监督方和被监督方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确保民主监督的正常有效运行。三是建立民主监督的激励机制。对于敢于和善于监督,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委员,对于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虚心采纳政协意见、积极改进工作的党政部门,予以奖励,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民主监督是政协工作创新的重点。新时期、新阶段,政协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寓监督于协商议政之中,寓监督于决策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在监督中协商、在监督中参政、在监督中提供决策服务,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第四篇:浅谈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
浅谈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
农村信用社事后监督在防范结算风险、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事后监督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中的差错,从而能够做到查堵和纠正,最大限度的杜绝操作隐患。随着信用社会计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事后监督工作在整个业务经营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将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做以下三点浅谈:
一、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完善程序控制,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系统的内部控制能力,规避人为操作风险。同时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会计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计算机部分代替人工操作,从而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事后监督工作效率。
二、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有效防控案件隐患。从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入手,合法合规操作。对各营业网点营业室内的柜员的具体工作场面和业务操作程序等一些操作细节,县联社指定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回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有效提高前台柜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对视频监控暴露出的问题,善于总结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制订出具体地改进措施,同时对违规人员加大惩罚力度,以起到一种操作提醒和警示教育的作用。
三、针对事后监督部门业务监督的范围细化分工。根据会计要素的管理、会计流程的管理、会计核算的管理、会计产品的管理等等诸多内容的实际,实行量化监督和轮换监督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结合事后监督人员配备现状,明确事后监督人员对某些网点的业务凭证进行量化监督,对所监督网点的业务凭证负责。同时,为了防范监督风险,可以采取定期不定期对所监督的营业网点进行轮换监督。
第五篇: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监督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人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监督内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新形势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要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必须做到“三个三”。坚持“三走”
走下去。人大工作者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到经济发展一线去,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的监督,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去,针对工业新型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中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合理反映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做好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的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去。要带着课题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了解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好做法、好
经验,取其所长,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带着议题走出去,结合听取和审议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内容,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使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更具可行性,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要带着专题走出去,破解当前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审议意见落实难、财政预算审查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监督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走上去。加强与上一级人大的联系,积极参加上一级人大组织的各类活动,主动接受上一级人大的工作指导,不断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主动牵线搭桥,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加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监督理念,优化监督方法,促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落实“三制”
评议制。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是近年来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创新之举。要选准评议议题,将全局性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列为评议议题。要规范评议工作,精心制订评议方案,选准评议内容,严格评议程序。要提升评议实效,评议前,参加评议的代表要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评议发言准备;评议时,被评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并认真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和
评议代表的询问;评议结束前,组织评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进行专项工作“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宣布;评议结束后,及时形成评议意见书,送达被评议单位研究处理,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向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公开制。公开是监督法规范的一项重要原则,目前要做好深化细化工作。要深化公开内容,强势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监督工作公开、重大事项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要拓宽公开渠道,由公开监督结果向公开监督过程发展;由通过人大杂志、公报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开,到召开新闻发布会、互联网实时接受咨询;由向代表公开到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常委会监督工作。要完善公开制度,对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公开内容、范围、程序、时间等,使公开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问责制。要树立问责意识,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权力,问责是人大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树立人大监督权威、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手段。要明确问责范围,对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不力,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代表建议不积极,因失职造成损失者,实施问责。要规范问责程序,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行政、司法机关的问责请求,在人代会期间经主席团决定由被问责机关派有关负责人到会答复,在闭会期间经常委会议或主任会议决定由被问责机关出面答复。对答复不满意,可以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直到
作出相应处理。
实施“三查”
督查。要突出督查重点,督查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重点代表建议办理、重要信访交办件的处理等情况。要灵活督查方式,可以要求“一府两院”书面报告办理结果,可以结合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调研等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要提高督查实效,对超过承办时限或超过报告时间的,由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统一发出督办催办通知;对办理工作敷衍了事、落实不到位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要求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或予以通报批评。
审查。预算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目前,预算审查存在着例行公事、走过场的现象。要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财政预算草案论证,全面评估、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主要指标、项目和科目,使预算编制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加大审查力度,不仅做好会中审查工作,更要强化经常性审查,通过人大与财政部门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监督;不仅要审查具体收支项目,更要关注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推进预算公开,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等都要公开,更好地促进预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检查。即执法检查,这是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
目前,关键要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上下功夫。要选准检查内容,可选择操作性强、实施中存在问题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条款作为执法检查的内容。要深化检查工作,既要组织集中检查,也要实行突击检查和暗查暗访,全面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要扩大检查效果,举一反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