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后代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我们的后代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读《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感
丹尼尔·贝尔在其所著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一些特点:理论知识的系统汇编和材料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工业;新知识技术产生并成为解决经济问题、工程问题有效和“合理”的办法;技术和专业阶级为代表的知识阶级成为社会最大的一个集团;辅助商品生产、个人服务为主题的服务业向对人服务(主要在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服务)、专业和技术服务(研究、评估、电脑以及系统分析);工作性质从人与虚拟自然竞争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妇女在经济上独立能力增强,离婚率不断上升;科学以实用为目的进行锐变;工作地点成为处理纵向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政治单位;能者统治;信息和时间成为新的资源匮乏方式之一;知识的合作和分享行为成为信息使用的主要来源……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意识到物质财富的丰足其后续的需求求就是对礼节和荣辱。虽然后现代仍未全部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但后现代的生产方式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表现源泉是大势所趋。当前大多数人都在议论当代青年人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好的礼仪行为,痛恨一些违背优良道德原则的行为,忧虑如何处理好与单位同事、邻居、家人的人际关系…..。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由于某些原因出现断层,而市场经济的“理性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在没有扎实的道德基础的支撑下,而导致的。
未来的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具体阐述人际伦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优良道德)的理论将成为后现代王者的必备武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探讨和应用的重点就是自身与家、国、天下、自然之间谁为主、主与次利益分配原则的,从小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并且保持一种幸福而不寂寞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君子爱利,取之有道。此道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当然,西方也有一些比较好的思想家对
第二篇: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自已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不一样,下面就有关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作一下介绍,使我们都能更好的了解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并且保护这些好的东西使它们继续健康地存活下去。
传统文化之一 陶瓷
传统文化之二民间玩具。
传统文化之三皮影
传统文化之五脸谱
传统文化之六年画
传统文化之七刺绣
江苏苏绣,湖南湘乡,广东粤绣,四川蜀绣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善于绣猫。粤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活泼欢快,施针简洁,以绣百鸟朝风 ”龙“ ”凤“著称。湘乡形象生动,施色鲜明,针法多变,层次分明,擅长绣狮虎。蜀绣针法严谨,平齐,色彩明快,尤善绣鱼,芙蓉鲤鱼为代表作。没想到这刺绣学问可还真大,真的是值得学习研究呀!
传统文化之八玉雕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潜能无限,发展空间大。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好时机。以下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例如: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唐太宗以隋之为鉴,认识到“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在治国创业中坚持节俭,力戒奢靡,这与他的政绩贞观之治不无关系。
2、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它对于我们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载体难以具备,或者说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也就是说,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到《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屈原,联系端午节习俗,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今天我们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学习屈原上下求索、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让爱国忧民的传统通过节日这一载体发扬光大。
3、恰当运用成语典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依据《辞海》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典故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成语典故就是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途径去搜集和展现成语典故的有趣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我们日常生活,或者是写文章时,也经常用到历史典故,如“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等。但很多人对于这些典故所涉及的具体史实却不一定很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用。
4、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使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家乡。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乡情,常常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春恋之情。因此,在历史教育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历史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导入时,首先播放了泰山风光图片,然后问:“首位到泰山封禅的帝王是谁”,学生答出“秦始皇”。由此导入新课。
5、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和博物馆文物,或者把学生带到现场进行教学。通过自己观看和听介绍,使他们受到强烈的刺激,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此情此景,将使学生们难以忘怀,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将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信阳市胜利路学校 易春霞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的“蓑”现在读“suo “,不要读shuai.该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 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五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的书籍: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被称为国学经典的儒家著作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现代社会中,“文明”二字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且做文明的学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大家确定目标:用我们的口,礼貌地问,好打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随地吐痰;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
我们常常在做一个学生中有文明的时候,也有不文明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个个同学都是这样的话,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学生,我们要怎么样来做好文明学生呢?
我们要尊敬老师,看见老师不能走另一条道路,看见老师要打招呼,不能顶撞老师,我们不能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也就是要爱护公共财物,学校花坛里的花儿开了很美丽,有的女同学去摘放在头上好看。我们应该保护好花草树木,因为它们能净化空气,让我们能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学习。
不能出口成脏,讲话不要讲脏话,不要随便骂人,就拿今天来讲,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今天中午吃饭时不知谁在课桌上吃饭撒了几粒饭放在他课桌上,他一进教室从在课桌上就骂起来:“这是哪个畜牲把饭撒在我的桌上,快点来扫去。”正好,有一个端饭的同学走了进来说:“这饭不是别人撒的,是你自己在分饭的时候不小心丢在上面的,怎么现在怪起别人来了。”同学们,这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不能随地吐痰,有人会说难道不吐痰了吗?不是的,痰有很多细菌,会把细菌带到别人身上,我有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是我们左老师告诉我的,我们每天都带点卫生纸来,把痰吐在卫生纸上,然后扔到垃圾筒里去。
先让我为大家讲述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第二个事例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以上两个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人。尤其是对于我们大慈岩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见在教室走廊上的起哄大闹,走路推来推去,随意撞坏门窗,也不觉心疼;再例如校园内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学校围栏,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
老师们,同学们,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师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