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方面的论文
一·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但低碳经济不仅表现为企业的行为,同时,还体现在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关键词:“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链”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减碳” 三·正文: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这个提法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特恩支持作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这一切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 I
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缺油少气,这是国情,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在电力中水电占20%左右,火电占77%,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甘环境的威胁不容忽视。
2007年,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
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
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
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
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这既是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但是,山合水易的专家仍然认为,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仍存在着部分不足。
其内容主要表现在:
(1)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
(2)低碳产品良莠不齐。
(3)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
山合水易的专家最后表示,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
求。能源供求矛盾逐渐显现出来。长期消耗大量的能源支持经济增长是不实际的,也是难以为续的。只有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未来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将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变得趋于合理,技术取得不断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
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我的一个同事从去年开始就随身带着水杯、筷子,他说这样既卫生也减少了使用一次性水杯和一次性筷子;比如周末钓鱼一个钓友说他一周就花了5角钱,他骑自行车上下班,在家吃饭,只花5角钱坐了一次公车。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即产生、使用和消费一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我身边有很多低碳的榜样,我自己也有一些低碳的生活习惯,比如夏天很少使用空调,尽量双面打印文件;比如我昨晚考虑低碳生活呢,晚饭全素,注意节水,没看电视、没开电脑,9点就睡觉了。呵呵。我想,低碳方式生活,就是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低碳”还得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呢。其实,低碳生活也是低调生活。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一族、环保达人。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低碳不以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其实,低碳生活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平时生活习惯稍微注意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低碳”。
四·参考文献:作者:孙桂娟《低碳经济概论》 等编著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5-1作者:刘卫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08-3-18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低碳经济》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1作者:宋维明《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5 5 互联网等
第二篇:环境论文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限塑后大学校园塑料袋使用现状与对策分析 曹 琳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611756)摘 要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以来,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既起到了积极影响,也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层面展现并分析了 限塑后的使用状况与减量研究, 具体分析了目前在国内大学校园内,大学生层面 限塑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旨在为 限塑令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关建议措施。关键词限塑令;校园;对策
一、限塑令产生的背景
国务院于2008年1月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同时禁止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而采取这样的措施原因何在?塑料问世至今近百年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以其品种繁多、价格低廉、强度大、耐腐蚀等综合优势, 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很快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塑料的大量应用, 其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以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为原料, 大大加速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塑料袋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 引起土壤板结;同时分解出有害化学物质,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挥发和燃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致癌气体二恶英。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 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 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达到30亿个以上。塑料袋的过量使用,以及处理不当,造成了塑料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 成为 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
二、大学校园内塑料袋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限塑令实施一年多来, 在全国范围取得了切实成效。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 限塑令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 大中城市的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执行 限塑令情况普遍较好, 消费者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商家有偿提供合规塑料购物袋, 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减少, 与政策实施前相比, 商场和超市减少得最为明显, 减少量在75%左右,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 农贸批发市场减少使用量50%左右, 全国总体来讲使用量减少了2/3,由每天的十亿个左右减少到两三亿个左右。公众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然而由于存在封闭决策较多, 互动参与较少, 发号施令和被动执行较多,制度资源保障较少等缺陷, 塑料袋在大学校园的使用量较 限塑令政策颁布前改观较小, 并呈现出以下问题。(一)大学生普遍对 限塑令政策认识不清
限塑令出台前, 缺乏公开的社会讨论、酝酿过程, 相关产业、产品政策迟迟未能发布, 各种社会动员的投入也明显不足。笔者经调查发现大学校园中,由于缺乏限塑令的政策宣传, 大多数大学生对限塑令政策出台日期、相关条文内容等基本内容了解不清, 不少人不知在日常商品交易中应有偿购买塑料袋, 因此无法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自己对环保的责任。(二)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限塑令的习惯还未形成
经调查显示, 大学生站在环保的立场普遍支持限塑政策, 但自身践行起来还存在很大难度。因为携带麻烦等原因,多数大学生未形成自备购物袋购物的习惯;面对无偿提供的塑料袋, 多数大学生绝大多数时候 来者不拒, 日常观念中鲜有减少对塑料袋使用量。总体看来,由于当今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 以及受自古以来 自扫门前雪的传统观念影响, 多数大学生习惯了用塑料袋购物, 索取免费的塑料袋, 而不去考虑其对环境的破坏, 这种意识根深蒂固, 无法由 被动限塑转化为 主动限塑。
(三)校内商家: 限塑令形同虚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规定, 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校园内, 除少数大型超市有偿提供塑料袋外,水果店、服装店、餐饮店等中小型零售场所, 限塑令形同虚设,多数商家继续无偿提供塑料袋, 甚至继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对他们来说, 本身就是薄利的市场, 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降低商户间的竞争 限塑根本就不现实。此外, 很多大学生食堂无偿提供超薄塑料袋, 不利于限塑令政策的贯彻实施。(四)相关政策和配套政策不完善
政策的实施过程必然是一个利益相关方有损有益的过程, 完善政策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尤其在监管方面, 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严格周密的监管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规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并依法查处。然而实际生活中, 工商部门没有尽到监管的职责;相关部门也没有激励举报的举措。这一切都导致了多数商家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同时, 同学也没有起到消费者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限塑后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的对策建议。保证 限塑令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塑料袋 少用一点,回收一点, 替代一点, 降解一点, 尽量做到 能不用就不用,一定要用就少用, 多次重复用, 不能用时回收再利用。那么如何改善 限塑令在大学校园内的实施效果?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 66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下途径和办法来解决,使限塑真正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
(一)提高校园消费者环保意识, 被动限塑变 主动限塑 1.优化课程设置, 重视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应加强课程系统的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为促进学生对限塑令政策的意识与行动的双向支持, 建议课堂授课将社会当前环境问题与限塑令政策内容有机结合, 通过生动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白色污染导致巨大的社会负效应, 切身意识到 限塑刻不容缓, 真正树立 减少白色污染使用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主动少用塑料袋、不用塑料袋、循环使用塑料袋。
2.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探索有效的宣传方式。在宣传力度上, 首先要扩大环保宣传的知识面及受众的覆盖面, 其次要保证环保宣传的频率,保证宣传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营造全员参加环保的积极氛围。在宣传方式上,可采用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 如免费观看环保电影或视频、多次组织民间环保人士、环保专家定期进行的专题知识讲座或培训等;另外, 要善于利用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 如在校宣传栏、食堂、校园商店门口等处定期张贴 限塑令等相关环保宣传海报或以散发环保传单的形式,宣传环保理念,促进校园消费者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学校还可鼓励展开环保工作的调研, 研究有效的环境知识宣传方式及适合校园环境的环保措施等, 将环境保护活动与学校创新人才体系相结合。
3.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 限塑宣传中的作用。作为公益性社团,环保社团更应看重社会责任的培养和社会义务的承担。因此高校对环保社团承担学校的环境教育的功能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和肯定, 并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中体现出来。而环保社团自身也应从自身角度出发, 为宣传 限塑等环保理念,发挥应有效用, 针对宣传角度, 引导大学生对塑料袋 能不用就不用, 一定要用就少用, 多次重复用。(二)督导校园内商家履行 限塑令相关政策
1.加强校园零售场所监管力度。有关执法部门要重点组织对校内商品零售场所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开展全面清查, 加大执法力度。其次,强化动态监管制度, 把对塑料购物袋经营活动的监管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之中, 随时防止不符合规定的塑料袋在流通领域死灰复燃。此外, 应提升商家的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定期培训等手段, 使商家增强环保意识, 主动履行
限塑令要求, 从意识形态上增强其 限塑自觉性。可采取 惩罚并举,对认真履行限塑令要求的商家进行表彰, 对违反操作的商家进行重金处罚。
2.减塑, 从大学食堂抓起。据不完全统计每所学校学生食堂每天使用的食用塑料袋就在6000个左右,基于食品塑料袋质薄等特性, 使用过的食用塑料袋几乎没有被重复利用过,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自 限塑令颁布以来, 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采取相关措施贯彻 限塑令政策的施行。部分学校食堂采取塑料袋有偿供应, 加收价格从3分到几毛钱不等;或以有偿供应纸饭盒代替塑料袋。其中,厦门大学食堂自2009年11月起开展的 限塑工作分政策宣传、有偿使用和全面禁止三步骤进行, 现已取得良好成效。强制性禁塑服务的手段, 一定程度对想外带就餐者造成不便, 但长远看来使消费者改变就餐习惯, 大大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的同时大大益于消费者的健康。笔者建议, 对高校食堂塑料袋有偿收费制度采取地区性统一规范,各省根据该地物价水平统一规定价格, 每个食品塑料袋从0.1元到0.5元不等。并采取渐进手段,争取大学生食堂到一定时期不再供应食品塑料袋。
(三)政府与社会: 完善相关制度, 改变消费观念环保意识决定环保行为的接受程度, 要控制塑料袋使用, 关键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大学校园环保行动除了大学生自身增强环保自觉性、有力措施督导相关商家外, 最重要 的还是政府与社会在制度、创新手段等层面的完善。1.源头入手, 调控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政府可在流通环节实行塑料袋收费政策,向消费者传达 少用塑料袋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将环保压力移至生产领域, 抬高生产成本、治污成本, 从源头上控制、限制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达到生产厂商不愿意做(成本高、利润低、市场萎缩), 零售商不愿意进(卖不出去), 消费者不愿意买(性价比低)的目的。对于选择生产无毒无害、易回收、可再利用的塑料袋生产厂商, 给予产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可降解塑料袋的市场占有率。通过经济杠杆控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使用, 改变人们对塑料袋的依赖程度。
2.寻找合适的塑料袋替代品。在治理白色污染上, 塑料袋是否有偿使用很重要,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研发出塑料袋的代替品 即方便群众生活且同样价格低廉、又能减少污染的环保购物袋。可降解塑料袋、布袋、纸袋、菜篮等替代品相对环保, 但其在性能、价格上都离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因此, 当前政府亟需加大对塑料袋替代品的研发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3.建立塑料袋的回收再生系统。现阶段通过对塑料袋提高价格、利用价格控制手段只是减少使用量, 而提高塑料袋的回收和循环再生才是解决 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所以, 政府应加强塑料的再回收利用,弄清塑料袋的再利用操作流程, 避免回收后的二次污染, 为环保工作打好基础。现阶段, 我国回收利用塑料袋的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但回收说来容易做来难, 由于塑料袋价格低廉、量轻, 易被大家忽视, 会给回收带来很大麻烦。这需要政府对那些从事环保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身环保事业。参考文献 [1]食品商务网, 我国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日均使用30亿个塑料袋[EB/ OL].食品商务网,2008.1.17.[2]洪慎章.绿色塑料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M].塑料制造, 2008.3.[3]吴玲,窦薇,王勇.限塑令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对策建议[J].绿色 经济,2008(12):71.[4]吴怡青.限塑令发布后的变化与反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67
第三篇:张玉华-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山曹小学 教师:张玉华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
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第四篇:环境小论文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约1460万吨); 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第二,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口香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而且很难弄掉。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
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尽量少开空调。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第十三,节约用水,在不用水时,请关紧水龙头。
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提醒爸爸妈妈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
第五篇: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不良的环境造就不健康的心理,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老师都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如果一个幼儿园果皮满地,到处是脏水、垃圾,没有绿化,教师随便践踏青草,地上垃圾老师熟视无睹,孩子耳闻目睹,长大了又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为了让幼儿在美好的环境健康成长,必须要优化环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从爱护、亲近我们的校园做起。因此,教师可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身边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潜移默化地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教师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例如组织幼儿帮助保育员阿姨打扫校园卫生,来净化化我们的幼儿园;帮助花工师傅在花圃中翻土、播花耔、种树苗;来绿化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行为规范中。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也能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如:玩环保棋、走环保迷宫图。正是这些集亲自然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游戏使孩子们了解了大量的成人也不注意的环保知识:绿色食品标志、环保标志、白色污染、噪音的标准等。他们真正成为关心环保知识,维护环境卫生的小卫士。结构游戏中,收集各种纸盒、酸奶杯、牙膏合等进行搭建。幼儿知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把废物收集起来,每一件废物在我们的手里都会变成有用的玩具。这些物品外形、大小各异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极大,游戏中,孩子们会用牛奶合向上垒高成各种房屋、用酸奶杯排成栏杆„广告纸、吸管、一次性的盆、盘等等都是我们幼儿游戏、老师制作辅助用品必不可少的材料。游戏、制作中孩子们明白废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并使幼儿的亲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性行为,环保成了孩子们真正的内在需要。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随机性和个别性,因此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就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