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及其培养的途径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及其培养的途径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素养是指学生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职业素养。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整体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职业学校应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加强企业文化课的教育和实习实训,从而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 企业文化 就业导向 企业文化素养
让企业文化走进职业学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不仅反映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学海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
一、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并且表现为企业的总体风采和独特的风格模式。这里所指的“以文明取胜”,就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等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风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全员自主管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包括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诚信与职业道德等。事实上,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去履行的。倘若没有良好的品质,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因此,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每个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准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在《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一文中对企业文化素养作了初步界定,认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应有以下方面构成:一是“了解”,即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征与本质以及历史演进等.包括企业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精神和实质;二是“认同”,即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括企业
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质量安全等,并注重这些品质的内化过程:三是“适应”,即学生能适应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和人际交往等,包括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工作过程的规范与合作等;四是“参与”.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和体验企业文化,并具有积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行为。
二、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从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有人把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是“楼板与钢筋、大厦与脊梁”的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其员工只有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只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文化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细致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此外,用人单位具有招生自主权,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择最优秀的、最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招聘人才时就这样说,“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要求对方能融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可见,选择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或互补的员工,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所考虑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力和亲和力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环境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随时关注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必将涉及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包括对职业新要求的认识和自身的调整、适应性等。如果员工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在职业变化或重新选择职业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了解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点。
4.有利于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中职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项影响个人一生的重大决策与内心需要的标志.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能学到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方略、质量意识、企业诚信等,这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生阶段,中职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了解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助于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中,进而从“校园人”走向为“企业人”。
三、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劳动就业是中职生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与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出现了许多“排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文化课建设,并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学海网
1.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把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更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必然需要。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来抓.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从而在理念与运行上得以保障;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如“5S”企业管理方式,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第三,加强校内外产、学、研校企合作式教育,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或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或张贴厂规、厂训、企业宗旨标语或介绍企业家成长之路等方式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2.落实教育内容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第一,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
如以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为主线,以当地某些企业的文化案例为载体.编写由“企业精神文化与职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与执行力、企业行为文化与职业道德、企业形象文化与职业诚信、企业团队文化与人际交往、企业家文化与创业品质”等章节构成的《企业文化与学生求职之南》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专题讲解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企业文化知识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各方面要求:第二.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的方式,把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语文教学中的企业家精神分析、营销课中的诚信教育、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体育课中的团队意识等内容相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合理渗透这些内容可使教学收到“双重”的功效。此外,还可开设“职场与人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企业文化选修课,或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在校专题讲座等活动。
3.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体验。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除了要不断改进求职的培养方法之外.还要重视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以达到文化的“对接”。在实习、实训活动中,除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形象、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以及职场角色的意识和规则等方面的体验与反思。第一,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具体要求,并且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并反思各种角色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时地找出差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能尽快适应企业要求:第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如工作流程、外表打扮、作息时间遵守等,要符合企业管理制度,不要把自己做得另类和随意;第三.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如对企业的忠诚度、职业诚信度等,不做对企业不利的事情.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专注做事,勤奋工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企业潜规则的文化,懂得职业礼仪等。第四,要求学生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主动融人企业团队中,了解企业的人事制度、经营理念、创业过程等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的调查,以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调适能力。
总之,职业学校要帮助中职生了解企业文化基因的基本元素和精神价值,从而使他们能根据任职企业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诃适自己的职业行为、思维方式和角色要求等,进而适应企业文化.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新的组织中,施展自己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
第二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中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应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然而近年来中职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讲述了职业学校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容,最后提出了礼仪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礼仪素质培养 必要性 内容 途径
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中具有中等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学习礼仪知识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公众形象,还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修养和素质。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以顺应社会发展中职业特点的要求,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更加赏心悦目,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学识涵养,对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是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礼仪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礼仪是人们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则是—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文化多元性决定了人们必须懂礼仪、会运用礼仪,因此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因此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灵魂,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与企业形象的必要条件,成为现代竞争的砝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2001年10月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灵魂,二者具体地统一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因此,加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做四有新人的前提。
(二)礼仪素质培养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礼仪规范是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规范的学习,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职业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
(三)礼仪素质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或服务行业就需要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和操作,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为了个人顺利步入职场,也是为了组织事业的发展做准备。
(四)礼仪素质培养是个人的基本需要
礼仪素质培养是学生社交需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礼仪作为人类—种特殊的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自我实现需要是礼仪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因为礼仪行为的形象作用有利于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自我价值的是否实现的根本性标志在于社会群体的认可和评价,而这个社会化过程,礼仪的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再次,从行为理论看,一个行为主体要使它的内在心理目标社会化,必然借助—定的行为方式,其中包括礼仪所涵盖的举止行为、衣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一)礼仪素质培养内容构建的原则
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
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是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二是学会运用问候、握手、介绍、交谈、接待、拜访、宴请、乘车等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学会运用书信类文书、致辞类文书、对外商务信函类文书礼仪,借助礼仪文书传递信息,表达友好、尊敬之意;四是学会运用应聘、商务谈判、商务服务、商务会议、商务仪式等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五是学会运用涉外商务礼仪,促进中外合作。
2.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 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并能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相应借鉴《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公关员、秘书、推销员等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学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可设置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文书交际礼仪、常用商务礼仪和涉外商务礼仪。具体内容见礼仪素质培养模块图。
此外,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增加礼仪概述内容,介绍礼仪的含义、礼仪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礼仪的特性、礼仪的原则以及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五个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概述到分类,先公共礼仪后职业礼仪,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职业礼仪(模块
四、模块五)的讲授应有所侧重。
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职业学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将文秘、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护理等专业作为必修课开设,将其他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开设。通过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社交经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礼仪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模拟训练、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方式,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仪态礼仪》课时,将正规场合下“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动作规范用多幅图片和动态的画面反复播放,并根据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移动画面,定格讲解,适时训练。使学生既能详细观察,及时模仿,又加深了对要领的了解和记忆,对“站姿、坐姿、走姿”一节的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技能掌握到位。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主角
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我们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的应用,如何有序组织操作,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选择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我在上每个礼仪模块时都会选择相关的案例,比如着装礼仪案例、仪容仪表案例、仪态案例、谈话案例等,将案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在课堂上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个人解答的方式来分析案例,从而掌握相关的礼仪原则,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礼仪教学的探索,我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学习礼仪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在知礼方面领悟深刻,而且在行礼和达礼方面取得显著的效应。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体验深,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得到了有效的礼仪训练;兴趣高,激起学生学习礼仪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好,模拟操作使学生对礼仪规范深刻印于心中;自然流于行为中。
(二)提供良好的礼仪实践条件
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觉运用礼仪。通过组织参观、联欢、郊游、社会服务、礼仪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礼仪、检验个人礼仪素质提供条件;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礼仪技巧.提高其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技能的运用,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大量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学生“礼仪使者”大赛,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由此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礼仪教学创造实训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师身先垂范,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要把礼仪教育与贯彻落实《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良好的仪表仪容、礼貌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的目标。礼仪教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将礼仪规范付诸实践。开展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结合,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达礼的良好氛围。
(4571字)
【参考文献】
1.陈玉。《礼仪规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3—36)
2.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2.6,(23—25)
3.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5)4.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第三篇: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摘要:在教育的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而教学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教师和学生以及科学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审美素质教育如果不能与新世纪、新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阻碍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
一、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条件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一般审美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审美活动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客体两种因素构成,多是表现为白娱自乐的自发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产生的美感是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反映。而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其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促进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所以,音乐教师的审美品格与素养至关重要,将直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产生影响。
(一)音乐教师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前提 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教学仪态与气质,唱、奏、演等教学基本功,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应具有美的教学仪态与气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主体,而且也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与信任之感,而且会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作为“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使教学仪态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实施音乐审美素质教育,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学仪态与气质才能够有益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也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
第二,音乐教师应具有“唱、奏、演”等较为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音乐教师只有具备“唱、奏、演”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把音乐之美展现给学生,也才能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语言标准、情感丰富、音量适度,随着表达内容的需要做出强弱变化,节奏快慢有处理,语气有抑挫,富有感染力,简洁并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过程中,使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同时,在板书方面也应做到,文字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美观清晰,便于记忆,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二)音乐教师较高的思想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多在更深刻的意义 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学校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音乐教师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是非曲直、完美人格的塑造者。因此,音乐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主动性。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消极被动的教育是不可能使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更不可能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使学生为音乐艺术之美所感动,也才能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效,从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的进行审美创造。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 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演唱歌曲就是发展审美创造的良好途径。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反复实践、讲练结合、内化渗透、唱奏表演、升华提高等步骤,使学生在歌唱时自然的、主动的感受旋律之美,创造性的表现作者在音乐中蕴涵的情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欣赏被称为三度创作,它对于启迪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美术等媒介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欣赏《阳光三叠》、《春江花月夜》等古曲时,教师可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轻声吟诵同名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倾听中体味美好情感,产生无限美好憧憬,启迪审美创造,而教师优美动听的语境也会引导学生产生审美创造。
三、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手段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只有教师和学生是不够的,选用合适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吸取国际上优秀的教学经验。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有: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它们从体态律动、民族音乐、声势训练、祖国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达尔克洛兹的教学哲学即“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它注重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把身体当成“乐器”,称身体为一个管弦乐队。并且以节奏为核心,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以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造为手段,来进行音乐教育。柯达伊教学法则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精髓,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匈牙利的民间音调)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在视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程,他采用了英国新教派牧师约翰·柯尔文创立的柯尔文手势等等。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是:元素性、综合性、创造(即兴)性。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是结合语言、动作、舞蹈为一体的,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教学中的“声势”训练是用拍手、跺脚、拍腿、捻拍进行多声部节奏感训练,运用“回声”训练培养学生精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以及记忆力和形式感,运用精美的音条乐器和打击乐器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铃 木教学法则被称为“祖国语言教学法”,它主张使乐器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师的素质,要求强化训练,他认为“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多练习就多出效果。”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只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而并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它通过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音高、节奏、音色)而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种从总体、从综合性出发的教学法。学生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成为听赏者或作曲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特性,并综合体验音乐的各个方面。
这五种音乐教学法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且各具特色。但他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注重通过节奏、听觉、歌唱、创造、育人等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五种音乐教学法就好像五幅色彩鲜明的音乐教学画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和借鉴的意义。
(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教学动向的变化,教学观念的更新,也要求教学法要不断地适应新的需要。当前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正向着功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只有善于把握音乐教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才能够适应 现代社会的培养需求,从而能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1、音乐教学法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它们的发展推进着教学动向的变化,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是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如:在2 0世纪6 0年代,教育心理学就涌动起“概念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思潮。现今,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承认音乐的文化属性即非共性概念的同时,确定了音乐的共性概念。美国音乐教育全国会议主席R·盖兹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最大变革之一,是普通音乐教师对概念方法的逐渐接受。”刘沛在他的《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中提出要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观点来改造和丰富音乐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树立内隐心理过程,和树立“元经验”和“元认知”具有最高价值的信念,以及建构以整合和关联为主要学习形态的学习过程,为音乐思想的创新和其他学术的、或实践的创新奠定和优化心理定势基础等观点将有力地推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因此,可以说在音乐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理,会使音乐教学法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必将指导着音乐教师能够用更新的视角去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2、音乐教学法要以音乐教育原则为基本要求
音乐教育原则是音乐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音乐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音乐专著,对音乐教学原则的制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曹理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形象性、教育性、律动性、科学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八 项教学原则。郁文武、谢嘉幸在他们合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教材中提出“审美素质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大面积提高音乐素养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原则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对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善于认识音乐教学原则的发展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只有灵活的、发展的依据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法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才会更好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任务。
3、音乐教学法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很多特征,而审美性、民族性和创造性是它最主要的特征。音乐教学法只有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这些特征,才能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有效。音乐艺术自身就具有美学特征,音乐教学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教学法的操作过程应以展示美、感受美、体味美、发现美为前提。
音乐教学法就是学习音乐语言的过程。音乐语言表现在旋律的序进、调式的构成、节奏节拍的特点、风格韵味等方面,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语言,这就是音乐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学习音乐从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起步就如同儿童学习语言从学习母语开始一样。因此,音乐教学法应充分体现民族性的特征。
音乐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创造上,而且也表现在音乐表演与欣赏之中,音乐教学法应运用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动向,灵活运用即兴教学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即兴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法应把音乐艺术的审美性、民族性、创造性的特征加以综合的、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参考文献:
1、曹理 《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1年5月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1月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5月
4、陈秉义 《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年5月
5、刘沛 《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二期
6、[美]保罗·哈克 刘沛译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2 0 0 2(1 1)
7、张前、王次召 《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5年
8、邹爱民、马东风译 《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年l 2月.北京.第一版
9、曹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1 9 9 3年.第二期 0、郭声健 《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年3月.第一版
1、姚思源 《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论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 9 9 2年6月
2、霍华德·加德纳[美]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 0 0 4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3、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年7月.第7次印刷
第四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
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思考
-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丁克英
【摘要】: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出路,也影响学院的发展。本文针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缺陷,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坚持学生为本,完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学工队伍能力素质和校园文化层次为主要措施,思考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工作实际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培养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是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缺陷。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在对学生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院学生均为九十年代后出生,多为独生子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受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观念等影响,使他们呈现出很多问题:
一是表达能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必备素质,但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规范的格式去写报告,不能完整描述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欠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二是责任感及团队意识不强。团队协作精神体现于细节之中,而 我们学生很多比较固执,个性色彩纷呈,不能善解人意,以自我为中心,如去企业面试时不修边幅,从而失去录用机会;在餐厅或教室等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参加社团活动只在意个人得失等等。
三是自理能力和礼仪修养较弱。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文明素养,这是他们独立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学生中抽烟、喝酒、熬夜上网、睡懒觉、缺乏锻炼、做事懒惰等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不懂得尊重师长和同学,不了解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和礼节;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善掌控个人情绪,不能客观看待社会,制约了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是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职业素养,而我们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吃苦精神,主动培养的意识较弱,加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因而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弱。
二、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我院2008年建校初期是从中专学生教育起步的,目前很多方面仍有着很深的“中专烙印”,而中专学生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学生教育的需要。针对我院学生素质的种种缺陷,应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把“三个学会”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一)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首要任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先师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是做人的根本。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就要紧紧围绕这“八德”开展教育。
一要讲“孝”,即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还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学校、感恩社会,这是大“孝”。
二要讲“悌”,即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和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同学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三要讲“忠”,即要忠于祖国和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还要教育学生“忠”也体现在要忠于集体和自己的职责。
四要讲“信”,即对人言而有信,不失信用。将来服务社会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要有忠有信,不欺不骗;所做的事,有恭恭敬敬的态度,不敷衍了事。
五要讲“礼”,即要熟悉不同场合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和礼节,做到仪容端庄、服饰得体、举止优雅、表情亲切、言语文明。“礼”还体现在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规范。
六要讲“义”,即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同学、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
七要讲“廉”,即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养成大公无私的品德。
八要讲“耻”,即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误就改,为当所为,是勇的表现。
(二)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则存在不少的问题,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毅力不够等问题。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方向,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意愿。学习不仅是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之道,还是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面临当今社会的种种挑战,根本的措施在于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志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做为生命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要告诉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千万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快踏出第一步,不能丧失自己的斗志,个人心灵的富有,将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信息社会,各种出版物和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等,都是学习的媒介和渠道。只有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掌握多样学习方法的人才更易于开放和进步。
四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外学习。不能把学习与获得学历或文凭画等号,获得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很重要,只有在获得学历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人,才能够与时俱进。
(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普遍和激烈,竞争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1.自理能力
一要学会心理自理,要会调控自己情绪,能客观看待社会。二要学会学习自理,做到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三要学会生活自理,做到会做饭洗衣、会穿着打扮、会打理财物、会保护自己。
2.表达能力
熟悉各类文种写作格式,表述准确、清晰、简明。能把要介绍的内容讲述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声音明快,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
3.团队意识
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同学和朋友,不分地位和资历,平等待人;同学朋友之间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善于沟通,和谐相处;要有责任意识,不仅要对错误负责,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团队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
4.文体素养
在校期间尽可能的掌握一门体育技能,拥有一项艺术爱好,这样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提升人生品位,受益终生。5.职业素质
对以后从事的职业有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并能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或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健全的职业心理和独立完善的职业人格。
三、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把培养社会需求、家长满意、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质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本领的培养,因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贴近学生成长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师资师德建设和基础投入,注重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培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转变教育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思路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沟通的桥梁、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较为厌恶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常被当做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如果我们不能在教育中避免触动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教育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院学生德育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我们过多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学生工作者做的较多的是“执规必严,违规必究”,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感受。机关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除了服从学院规定而别无选择。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我们要明白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是学校教育的投资者,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合法消费者。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过去管理学生为主,转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困难为主上来。三要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从2008年我院第一届学生开始,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生、管住学生,主要的精力围绕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做工作,虽然开展或尝试了一些教育活动,但是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学生在校三年应该接受哪些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没有认真分析和梳理;二是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开展哪些内容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没有认真研究。所以,要科学的制定我院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规划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形成切合我院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思路。
(二)从提高教育能力入手,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系行政副主任和学生处(团委)老师组成。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这支队伍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大局意识和服从意识也比较强,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能力比较弱,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学院发展需要。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学习研究不够,能力提高不快。由于我院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而让学工人员成为代职者,甚至连学生的课堂秩序、阅览室、电脑室、食堂用餐秩序、卫生管理等都需要学工人员的组织和参与,致使他们很难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导致对思想素质教育的本职工作缺乏学习和深入的思考研究。二是学院政策导向有偏差,从我院建校初期,学院对这支队伍的工作要求,强调最多的是“管”,弱化了“教”和“育”。
首先,学生工作的重心应从“以管代育”转到“以教为主”上。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已满足学生日常工作的需要,当前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基本管理靠制度,日常管理靠学生”的思路,基本可以完成学生管理工作。把学工队伍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教育和服务上,符合现阶段我院学生工作的实际。
其次,要提高对这支队伍教育能力的要求,把会不会开展学生教 育、能不能做学生思想工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这支队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第三,学院要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提高教育能力的培训。要充分认识到学工队伍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直接关乎着学院的建设发展。
(三)认真研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考评制度 从2008年建校开始,我院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一直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偏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重的本质特征,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对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制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使学生通过接受在校三年的德育教育和培训,能够达到懂得如何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其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作为学工队伍考评的主要指标。要弱化学生日常性纪律管理在学工队伍月、学期和学年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强化学工队伍在教育能力和教育实效方面的考核比重,以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衡量学工人员的工作实效。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工作 校园文化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院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院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院建院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以校园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文体活动场地简陋,素质拓展缺经费、少场地,青年教师人文素养不高、服务意识较弱等等。
首先,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要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方向,从机构上给予落实,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现持续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拓宽活动领域,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成立各种校园社团,拓宽第二课堂的领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技术到社区去服务,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延伸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又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既能锻炼才干,接受教育,还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等,这是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的根本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根本是“爱”。我院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到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坚持以生为本,树立服务意识,我院学生工作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期望、社会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吴海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赵居礼,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王继辉,高职“问题”学生德育途径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4】王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交通职业教育,2007,(1)。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向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强调基本技能优异的同时,也能使个人特长得到最大的发展。技能教育即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将以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校为例谈谈我校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在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人,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中,开始实现了“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这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对推动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
二、我国汽修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现状
目前,中国汽修专业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人才结构的一大薄弱环节。中国的高级技师约50%以年过半百,在行业中所占比例小于4%,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每年有600万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但参加高级考试的不足10%。在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中,需求较大的是有水平的高级技师和技师。某些特种工种高级技工已经开始出现人才缺乏的现象,拥有高水平技能的技术工人普遍开始流失。现在的汽修状况是工程技术人员与汽修技术工人的比例失调,初、中级汽修技术工人与高级汽修技术工人的比例失调,这些比例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汽修行业高速和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要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要培养出素质高、技能高、适应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汽修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但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高投入,这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习设备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和汽修设备普遍较贵的情况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汽修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想办法创新。而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困难,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地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真正实行近距离办学。目前,我校即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校在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作出了一定扎实有效的探索:一是引入企业资源,与哈尔滨市博能集团联合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其企业的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与奇瑞哈德利等多家4S店和大型修配厂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三是相关行业资源学校化,为了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讲课,并与多家企业实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并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校在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
四、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技能与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相结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向综合职业素质方向发展,要实现一门专业技能精通,并且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用人上即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其显著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逐次上升,行业之间也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较少。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一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要紧密结合;二是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要紧密结合;三是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要紧密结合;四是检查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技巧的操作水
平紧密结合。
五、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产教研一体化的办学方针
一是加强对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淘汰落后的、不能符合实际就业市场要求的实习设备;二是实习实践的动手训练要给以充足时间,切实保证技能实习课与文化课的课时比例达标和实践课有充足的时间。不盲目应追求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应保持适度淘汰,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加职业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要加强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本素质(个人行为礼仪、吃苦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和核心技能的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参与生产过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受到实际职场氛围的熏陶。产教研相结合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培养汽修高技能人才必须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让教师走出校门,融入企业,陪同学生一起生产实践,解决了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强化“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实施教师实践技能提高计划,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增加每一位教师的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实践能力校内培训考核;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一线生产实践锻炼,使专业课教师能够独立指导各教学环节的实训,并且利用各种机会让教师出去培训,所有的省级培训,我校的专业课教师全都参加,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脱产培训。加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熟悉行业企业发展,了解国内外汽车维修技术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多名在教学、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骨干教师。
七、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新的教学模式的确立带来了教学形式的显著变化。从企业调研和工作分析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新的专业设置的研究、设计、论证和教学试验。确定专业课围绕企业需要转,围绕技能培养展开。特别是实验教学将汽车维修工必会的9项专业技能分解成19项具体模块。进行,平时教学中,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随处可见。车间和教室成为一体,车间就是教室,教室就是车间。学校与博能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企业车间进校园、实训教室进企业,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工人。文化课也是如此,根据能力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文化课教学,整合文化课资源。比如,语文课由普高化特点转变为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用文写作能力、交际接待能力以及汽车文化的介绍。体育课侧重提高学生的体能。这些都是岗位的必备能力。此外,学校文化课和职业道德内容进行了整合,开设了礼仪课,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使道德养成。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多本校本教材,如语文、数学、汽车英语、礼仪基础知识和发动机拆装、解码器使用,千分尺、游标卡尺的使用,气缸测量——量缸表使用,离合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与拆装等11本校本教材。提高专业课比例,尤其提高技能课和实践课比例,理论要求以适合和够用为准则,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减少文化课比例,降低文化课和理论课难度。
当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研究与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景乐观,大有可为。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
赵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