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伦理期末复习总结
1、伦理困境加剧的因素?
① 多元社会、多元价值观(个体意识增强)。②社会对于目的和手段失去共识。③社会福
利资源的匮乏。④新技术的运用。
2、伦理问题的成因?
① 多元价值观之间有冲突(程序正义VS善);②在忠于谁的问题上有冲突(个体自由VS
共同体自由);③权利范畴,程序不明。
正义:防止任何个人、团体或机构滥用权力。Eg:铁轨扳道。
3、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标准:达成共识的人有多少或是排斥的人有多少。
4、社会核心价值观:
① 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和价值,应予以尊重。
② 协助案主获得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
困难:工作者的个人价值:“值得与不值得的人”;资源的有限性。
③ 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性是有价值的,应予以尊重。
困难:人们的习性:“不同”与“高下”“优劣”;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少数群体的处境。
④ 有了适当的资源,人才有成才和改变的潜能。(优势视角)
⑤ 社工应致力于使社会机构更人道并对人的需要负责。(资源的有效利用)
5、规范/制度伦理(外在压力)VS德性伦理(内在压力)(含义及关系)
A制度伦理:制度通过其强制性的准则、规则的整合和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时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强调公正、平等、正义、权利、义务等。
B德性伦理:强调德性、道义、利他、利社会。
A是B的前提,如无A,则无B。
6、差别平等:∵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资源有限,∴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要有效的分
配社会资源。
7、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个人先验性感官和直觉
↓
价值观的内化与自主化
↓
价值观的运作
↓
价值观的外显
伦理: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要求。
道德:人的内在规范,即个体的行为、态度及心理状态。
价值:偏好,充当选取好的和想要有的行为的标准和指南。
法律:保护人民免于政府或私人过度使用权力或不正当的使用权力。
8、渎职与违背伦理的行为
渎职:玩忽职守或处理不当,未能采取同样的情况下同一审慎的同类专业人员会采取的关照措施。-----渎职罪-----面临民事和刑事诉讼。
违背伦理的行为:践踏了专业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建立的专业原则。---专业制裁。
9、打赢渎职官司的条件?
a被告(社会工作者)必须有法律上的义务向原告(当事人)提供某个专业服务。
b社会工作者的表现必须是漠视或低于一般接受的胜任工作的专业标准。“本意是好的”、“不知道有关要求”很少能成为有效的辩护。
c原告(当事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d社会工作者的行动或不作为必须“造成了”宣称的伤害或损失。
10防范渎职行为的措施?
a、风险管理核查:执照、注册一应俱全;订立契约;有应急方案;支付了承报费用;保留和保护了当事人的记录;其他相关事物都井井有条并及时更新;保持专业关系的纯洁性。b、与法律顾问保持咨询关系
c、咨询专家:诊断和处置;介绍另一种参照观点;排除器质性疾病;心理测验;评估精神药理学干预的适切性。
d、持续教育
11、一般伦理原则:所有人应当受到平等尊重。
专业伦理守则:优先以当事人的利益为重,差别平等。
12、一般伦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专业伦理:一个人由于自愿选择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具有的特殊义务。
13、专业伦理守则的意义?
A、为从业人员提供解决困境的指南。
B、保护公众或接受服务的人,使其免受危害.C、保护本专业免受政府控制。
D、防止专业内部的摩擦。
E、保护专业人员免于法律诉讼。
具体的专业伦理守则:穷尽的情况下千变万化,会束缚社工的尊严。笼统的伦理守则会不断地发展出来。
伦理抉择的概念、理论基础和途径
14、伦理绝对主义:声称有些伦理原则不管是在任何社会、文化或宗教中都能成立的伦理理论,正确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
只要道德的主体、情境确定,道德就确定。所以道德不会陷入虚无主义。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对与错是相对于个人、群体或文化而言的。
意义:有利于培养个体和群体道德的自由性;反对传统的道德权威/专制;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发展目标;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群体/社会形态的规范相对主义:一个人应做社会规定其为正确的行为。
个人形态的规范相对主义:他个人相信其为正确的行为。
15、伦理抉择的途径:
A、临床实用主义:不纠缠伦理问题,潜心改善实际工作;以现行的社会价值观为实践的标准;在解决实际冲突时,以自己所在的工作群体的价值观的优先次序为参照系。
B、人本主义伦理观:人性本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成熟发展所向往的结果;关注的中心是每个当事人或群体,而不是任何制度和意识形态;实质较为偏向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实施干预时优先考虑的是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而不是帮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改变阻止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社会制度。
C、道德观应变论:所有的伦理决定都必须视个别情况而定,而不是按照道德准则或通用的法则行事。
D、宗教伦理:基于宗教信仰建立的伦理。如果没有上帝,什么都可能发生;预先假定上帝的存在,世上有一套在任何时候都能指明正确行为的永恒法则。
E、女性主义伦理:重心在关爱的伦理上;干预上讲个体的问题放到更大的社会系统的范围下审视。
社工专业、社工个人、社会、案主价值体系时常冲突,和谐的社会应当重合。道德的创造性。伦理决定过程与指南
一、社工伦理原则: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自我决定,自治、能自由的选择)和自由;最小伤害(当不可避免的要伤害到某个人时,做出的选择应该是造成的伤害最小、最不会带来永久性伤害或伤害最容易被抚平);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和毫无保留的公开信息。
二、通用决策模式
三、伦理评估筛查方法
伦理意识: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社工应仔细思考案主有何权益,以及明辨分析与评估案主之权益和社会公众处置此一问题所面临的伦理责任,而非依赖直觉做伦理决定。
避免进入陷阱:常识和客观;价值;对谁有利;视情况而定。
17、通用模式与现实的伦理决定之间的差距:现实更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通用模式简化了现实——把非理性的、冲动的、没有预计到的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
18、伦理的决定过程:一系列的专业判断,融汇许多专业价值。
19、本土化具体伦理问题:保密与知情情况下的授权、自决、价值中立、专业关系。
20、出现问题是因为人和环境失衡。(人在情境中)
梳理价值观产生的原因(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对此想法有何感受?)→价值观导致后果的原因;解决方案。
自我→渴望→内心期待→对世界的解释和看法→对感受的感受→感受→行为意识、做出的应对—1%!
21、社工的专业能力?
在自己专业积累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并据实说明自己的能力(文化背景);在提供实质性服务或不熟悉的干预技术和方法时,应当有适当的培训和督导;有干扰行为妨碍自己的专业行为时,尽可能排除干扰(面对案主,只能有他)。
22、移情何时是良好的治疗技术:当事人从小就没有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不知何为亲密。社工尝试与案主建立亲密的专业关系。
反移情:社工绝对不可以利用专业关系谋取自己的利益。
认清问题→这是一个伦理问题吗?
↓
认清伦理标准→牵扯到什么伦理标准?
↓↓↓
思考可能的伦理策略和法律解释咨询同事或督导思考可能的伦理策略,咨询同事或督导 ↓
如果初步策略被接受,请思考着策略带来的结果
↓
预备伦理决定
↓
获得同事或督导的回馈
↓
实务行动
伦理抉择者的意识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自动化、直观化、批判性评价。
自动化层次抉择者的行为是一种自动的、反射性行为,事后对于自己的行事和反应都不能给出原因和解释。
直观化层次抉择者在行为反应时,参照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事后虽认为自己行为是对的,但对于为什么要如此行事却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批判性评价层次抉择者在抉择时,会结合先验的知识体系、先期的经验以及既有参考体系进行系统论证,事后能够确切地说出自己行为的原因、依据并对后果有较为清晰的判断。
第二篇: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是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二、价值中立:是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当秉持的态度,既不对案主所持有的价值观进行评判,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案主
三、家长主义:是指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本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的愿望或限制他自由的行为和意志。
四、价值介入
社会工作者仗以介入的各种理论都蕴含了对人和社会、知识的本质等的假设。这些假设与价值考虑是分不开的。社会工作者当他采用某种介入模式,他已经无可避免地落实了某种人观、社会观和知识观于他的工作。
五、伦理本土化?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最大的功效,而只有来自本土实务工作经验在经过概括提升后,形成的为本土多数社会工作者所接受和遵循的专业行为规范,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社会工作专业,以使其在本土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极大化”的作用。
六、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答:①接纳他人。这是尊重他人的结果。社会工作守则中的接纳原则,不是指接受或者赞同案主,而是一种中性的态度,给案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②非批判的态度。非批判是指他人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或有不合乎常规的行为表现时,社会工作者不会表现出抗拒和排斥。但是“非批判”不代表道德观念上的模棱两可和屈从,而是体现在尽力去理解别人做事背后的理由和原因。③个人化。社会工作者重视个人的不同处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社会工作者尊重个人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特质的人。通过个别化的理解和感触和感悟促成双方达到互动。④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在与人进行交往过程中,必然会设计维护案主利益、保守案主的秘密。⑤当事人自决原则。社会工作者通常让案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因为我们坚信人有改变自己、有成长进步的能力。
七、社会工作者伦理难题抉择的原则?
1、保护生命原则,2、差别平等原则。
3、自主自由原则。
4、最小伤害原则。
5、生活质量原则。
6、隐私守密原则。
7、真诚原则
八、专业关系中双重角色
专业人员在同一时间段或不同的时段与服务对象可能会不止一种关系。除了专业关系,可能会有一些社会上的、生意上的、经济上的、宗教上的或者其它方面的角色关系。
九、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殊性?
1社会工作伦理所关注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关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2 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仅仅把伦理守则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此外更重要和复杂的内容是关于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困境、伦理抉择、伦理危机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3社会工作伦理的具体要求更可能与社会价值观发生冲突 4 社会工作中存在更多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因素 5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十、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指由于社会工作者所秉承的专业价值与伦理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顿局面。通常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社会价值与专业伦理的冲突,二是专业伦理内部的冲突,三是专业伦理与工作者个人价值的矛盾,四是工作者个人价值与案主价值的冲突。路径选择:库瑞的伦理抉择模式,周思费的伦理抉择模式。
十一、建立权力不对等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由于能力、掌握资源和权力情况不同建立的关系
十二、社会工作伦理难题抉择的原则
1了解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包括六项:照顾的义务,尊重隐私的义务,保密的义务,告知的义务,报告的义务,提出警告的义务;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与伦理;3界定伦理与法律的运用4伦理判断。
第三篇:社会工作伦理
“以人为本”作为西方社会主义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与核心,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礼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必须遵守的准则:接纳他人;非批判的态度;个人化;保密原则;当事
人自决原则
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说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仁爱学说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责任:1对案主的伦理责任:尊重案主的自我决定权;尊重服务对象的隐
私权,坚守保密原则;尊重案主的知情权
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尊重同事,彼此支持,相互激励;专业分工,积极寻求资源整合;不能对同事的服务工作随意加以评定或指责;协助保障同事的合法权益
3对机构的伦理责任:促进机构服务效能的义务;信守专业承诺的义务;合理整合机构资源的义务
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对专业的忠诚;保持诚实严谨的态度
5对专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应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倡导人
类基本需求的满足,促使社会正义的实现;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倡导与实践;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因灾害所致的社会安全紧急事件,应提供专业服务,以保障弱势群体免于生命、身体、自由、财产的伤害和风险;社会工作者应努力促进社会正义的实践,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社会安全保障;社会工作者应促使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会大众履行社会公益,维护案主的合法权益
6对社会的伦理责任:对专业的忠诚;致力于专业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是指由于社会工作者所秉持的专业价值与伦理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
顿局面
了解法定义务:照顾的义务;尊重隐私的义务;保密的义务;告知的义务;警告的义务;报
告的义务
伦理原则顺序表: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活品质
原则;隐私守密原则;真诚原则
伦理抉择的一般过程:1确认影响决策的问题和因素2确认与问题有关的人和机构3确认与
问题有关的价值观4确认目标与目的5确认各种可替代的介入计划和目标6评估每一种计划的效率和效果7决定谁被卷入抉择作出的过程8选择最合适的计划9实施选择的计划10监测实施的情况,特别注意意料之外的情况11评估结果并确认附加的问题
第四篇:社会工作的伦理
(四)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先后顺序和指导原则
西方社会工作学家洛温伯格和多戈夫提出的伦理原则的优先顺序:
1、保护生命,二、平等与差别平等,三、自主和自由,四、最少伤害,五、生活质量,六、隐私和保密,七、真诚原则。[2]社会工作者雷默同时针对社会工作中所遇到的伦理困境也提出了四点指导原则:
一、生存第一原则;
二、生存权优于自由原则;
三、自由优于幸福原则;
四、个人由于团体原则。[3]这两项伦理筛选原则非常有助于我们在实践工作解决具体的伦理困境,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自己的自己的一些伦理筛选指导原则以供参考:
一、生存第一原则: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任何权利都不能危及生命、健康。
社会工作者遇到案主的行为危及案主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时,一定要以保护生命原则为最优先,例如案主XiDu,危害生命和健康,此时保密原则打破。
二、法律规范优于道德情感:在禁毒社会工作中更多的涉及法律问题,法与情的碰撞时时发生。但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为了维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任何道德情感是不能逾越法律。三,社会公共利益优于案主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同样是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且在中国的道德文化范畴内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
二、结束语
价值观念和伦理冲突是十分复杂的,禁毒社会工者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冲突时要以专业价值理念来判断所遇到的问题,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参考书目:
1、《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张乐天、徐玲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Ralph Dolgoff、Frank M.Loewenberg、Donna Hamington著,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沈黎,PDF4、《对中国社会下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指导原则的思考》,新浪博客网
第五篇:社会工作期末复习重点
转案:指社会工作者,将在本机构接受服务的案主转由本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
转案的原因有:社工因工作的变动离开本机构;社工能力不足无法提供服务;案主和社工的关系产生问题,案主提出更换社工;
转介:指对本机构不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专业服务机构,转送到其他服务机构,使案主能够获得适宜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工作工作过程。
接纳:指双方在交流与沟通时,社会工作者持有不作任何判断的态度,不对案主本人和案主的行为以个人的标准作评价和判断。不论他的缺点,他的言行举止,我们都相信他、接受他而不去批评他。
功能派学院: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因为功能学派代表塔夫和罗宾逊在这里任教并提出了“机构功能”和“助人过程”的功能学派理论,这里因而得名为“功能派学院
评估:社工或机构对个案工作目标和计划的设计、互动中社工与案主的表现、案主的问题情景及个人功能、相关的个人及社会资源、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进行的评定。
(对社工可以了解服务质量和效果,以便积累经验,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对案主而言,也可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机构可以把握社工的服务成效,衡量社工的工作效果,为改进机构服务提供依据。)
泛暴疗法:让案主想象地或真实地面对大量引起他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习惯于这些刺激为止。
人在情境中:“人”是指人的内在体系,以人格发展和自我功能为主体;“情境”是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与环境诸因素的互动认为人的内在心理事实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经常处于交互作用状态的。
同感:指在个案过程中,社工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案主的感受和那些感受所包含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将他体会认识传递给案主,以此促进案主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达致更深的自我觉察和认识。
自我概念: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整体的看法和评价,决定了人的行为、情绪、心理。它包括人对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
问题取向记录:是为了记录易于阅读和理解,用S、O、A、P的方式来记录的一种方式,其中S代表主观因素,O代表客观因素,A代表诊断,P代表计划
简答题
ABC性格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困扰(C)是由个人的信念系统(B)而并非由客观存在事物(A)所引起的。其中 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导致求助者的发生变化的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后所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对个案工作概念的理解: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
和服务。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
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个人或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
结案时案主的反应:
正面反应:由于社工的帮助,案主会认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欣然接受结案。
负面反应:
A:否认结束,拒绝结束的建议
B:退化行为,表现出早期的行为问题
C:社工提出案主能独立时,案主指责社工是错误
D:关系突然破裂,案主在社工结束之前离开社工。
设计一张个案工作的登记表、记录卡:
个案记录卡:通常是质地较硬、便于管理、检索的卡片、它记录个案记录卷宗最精简的信息
包括案主的姓名名、性别、职业、籍贯、住址、父母的姓名、社工的姓名、结案和结案的日
期、个案号码和简短的评估等资料
简述社工第一次访视注意事项:
1、做好访视前的预约工作,明确访视目标和内容,确定访视对案主的需要和影响
2、做好访视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3、注意访视仪表,衣着端庄得体
4、注意访视时间,选择家庭成员都方便的时间,有弹性地结束会谈。
5、社工应该态度友好诚恳;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不批评,也不随意褒扬;不能做检查式的调查,不能强迫成员回答问题。
用同感的方法分析五种回应:
社工似乎根本就没有留意案主所说的、没有认真倾听
社工回应虽然在内容上和案主在表面上所说一致,但只是案主表面感受而已,只是复述,缺乏感情
社工回应与案主所表达的意义和感受基本一致,对案主表面感受有正确的了解,但未对其深
层次的感受作出回应
社工达到相当深的同感,社工的感受深于案主所表达的,能表达出案主深藏的感受
社工做到了最准确的共鸣同感,无论是表面还是深入的感受,社工的回应都很准确。
査默士程序指引理论及其对个案工作的影响:
程序指引理论以了解贫民的个性品质、工作能力、有无亲属支持及其他社会资源等个人情况
作作为济贫工作的起点,以激励、自助作为济贫工作的准则。
贡献:尽可能地调动案主的资源,培养案主精神;
友善的个别访问,体现了社会关注个别化的精神;
注重对友好访问员的挑选和训练;
不是单纯的物质救济,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精神;
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必考)
1、个别化原则
案主是独特的个人;不能将人分门别类;不能贴标签;
2、接纳的原则
案主有自我表达的权利;不否定、不批评;不能责备案主;
3、承认的原则
认为案主是有价值、有潜能的.;相信案主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4、理解的原则
有适当的感情投入;有恰当的回应
5、非评判原则
不对案主的人格和行为进行评判;不能审判案主;
6、案主参与和自决的原则
不能成为案主的“靠山”或“拐杖”;不能剥夺案主成长的权利和机会;尊重案主的选择和决定
7、保密原则
是专业关系信任的基础;是专业和法律的要求;是案主的利益
情感转移对社工的影响:
移情:指案主将早年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一个特定的个人的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社工身
上,把他当做案主早年情绪生活经验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个人看待。
正移情:主要指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情感依恋理想化
负移情:主要指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敌意、厌恶甚至是攻击
移情反应不适当的处理,会大大损坏专业关系的形成和服务目的的完成。
反移情:社工将以往的经历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转移到案主身上
正向反移情:社工对案主产生过分的认同
反向反移情:社工对案主产生过分的不认同
记录技术的目的:
1、提供服务的证明:提供服务社会的证据,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2、便于持续服务工作:记录每个个案的情形,不致于错误和混淆。
3、掌握服务品质:及时改进社工不适当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以保障案主的权益。
4、提供社工思考:社工可以作自我评价,增加专业技巧
5、专业间的沟通:在转介、个案研讨、或团体治疗时,记录是重要的媒介。
6、治疗的工具:与案主“共享”记录,减除案主的疑虑,使案主更客观平静地检视自己的问题和改善的程度;
7、法律行动中的自卫工具
8、督导者的查阅
9、教学的工具
10、评价与社会研究
论述题
人本主义发展历程,谈谈对治疗目标、方法的认识
人本治疗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派。在此期间,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非指导性治疗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社工应尽可能不表露个人的观点和意愿,减少对案主的影响,以促进案主的自然成长;第二个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当事人中心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作者对当事人的感受、主观体验的了解在治疗上的重要性。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对治疗的意义,所以这一阶段对当事人的主观世界的挖掘更深。工作者引导当事人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当事人真我之间的矛盾,使两者调和统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第三个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有治疗作用的专业关系的性质,提出了协助当事人改变的中心条件,包括表里一致、无条件的关怀和同感等。第四阶段: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这一阶段人本主义开始运用到其他领域,这一阶段特点是由技巧向对工作者本身的特质、信念和态度的重视。他认为只要工作者具有了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他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各种技巧从事治疗。
关于人本主义治疗目标和方法,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使案主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使案主能更正确地评估他的经历和周围的事物;使能重整其自我概念。人本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双方在心理上的接触;治疗者表里如一;无条件的关心;同感;真诚。罗杰斯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动力,只不过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使当事人无法适当地运用他的能力和才能,所以他认为人本主义治疗就是协助人将他原来所具有的潜能发掘出来。
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的新视角,强调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工作的治疗方法。但同时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根据,忽视个案辅导的技巧。人本治疗模式对个案辅导技巧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它强调通过工作者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促进求助者的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案主的辅导
个案分析
小明(男,16岁,高二)有一个兄弟姊妹多的大家庭,有个哥哥吸毒,其他几个都是中途辍学,父母的教育程度不高,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如果孩子有了问题父亲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处理。小明寄托在一个表兄家里读书,被丰富的城市生活所吸引,经常和同学放学后在街上、娱乐场所流连, 高一时加入了一个黑社会组织,逐渐变成“大哥”,在学校横行霸道,欺负弱同学,小明头脑灵活,能说会道,老师和同学拿他也没有办法,打架、斗殴和争女朋友成了小明的生活目标,小明多次描述他在学校中的事件,他都机灵地利用了同伴而逃脱他的责任,社工观察到他没有知己朋友,别人对他只是采取一种利用的态度与他交往,也经常背后提防他的暗箭,小明是表面上风光、内心孤独的人,学校老师对他都十分地不满,他的支持系统都不理想,小明受早年经验的影响,他觉得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因为“没有出息”而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有时候因为子女多,父母甚至要向亲朋好友借钱度日,当小明长大之后便决心要以“出人头地”的方法,消除以前被人帮助的形象,因此他在学校和黑色会中充当老大的地位正好满足了他的需要,小明自从离开家人之后,在表兄家里居住,虽然表兄关心他,但上班早出晚归,很少接近他,在缺乏支持系统的情况下,小明经常流连外面,也经常帮助那些被人欺负的青少年,小明住在黑社会聚集的地方
第一步 :接案为了减低小明的焦虑,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是开始接触时重要的一环;社工采用了支持、探索--描述--宣泄两个非反思性的沟通技巧,了解小明的真实情况和建立关系;社工耐心地倾听小明的表达,表情和语调流露愿意被了解和接纳的态度;鼓励性的气氛让小明逐步减除他的戒心,以较开放的心情谈论他过去的经历和感受;自由的宣泄给小明起到了情绪的疏导作用;社工基于心理与社会治疗法对人的尊重,没有因他的行为而对他产生批评的态度,由此,鼓励小明面对自己的感受和积极地计划自己的打算
第二步:预估根据社会心理研究所得的资料,推断出小明正处于一个功能脆弱的家庭系统,黑势力充斥的社区环境和阿谀奉承而没有真实情感的同伴系统中;从心理动态诊断的角度来看,小明内心没有一套内化的道德标准,他也不大重视其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每当他遇到压力时便使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来看,坎坷的童年曾为他带来一些贫困和苦楚,为了改变童年的困境,小明以“出人头地”的心态充当黑社会老大的威风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由此诊断小明是“问题少年”;小明正处于“建立自我”的心理发展阶段,疏于父母的管教,又缺乏兄弟姐妹良好的示范,他认同黑社会的势力是很容易的,这种认同感给他带来带来了安全感和目标;心理社会治疗法诊断小明的潜力小明聪明,有想出国的梦想,他的判断能力、意志力、学习能力都较好,加上他的表兄和帮助他的社工,小明有资源改变他的现状
第三步:计划为了建立治疗的目标和契约,社工和小明商讨对问题的看法和制定他愿意处理的问题。小明开始对面对自己的问题有所回避社工便按照他的意愿逐步推进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征得小明的同意,接触小明的家人和老师
治疗目标:减低小明的焦虑和不安:通过各种技巧与他建立有信任的专业关系,以便他积极地参与个案过
减低小明“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尽量疏离不良同伴的关系和减少与他们的影响,增强老师对他的了解和感受,增强他和弟妹的关系等。
增强小明的自我实现满足:提供正面的方法使他不以非法的途径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 增强小明的自我适应技巧提供学习:辨别是非、控制情绪和本我动机的机会,加强超我的发展等
改善环境:迁离与黑社会混杂的居住地,以便改善环境对小明的负面影响
第四步:介入以支持和探索--描述--宣泄等非反映技巧来与小明建立关系;用引导方式使小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反映讨论来了解自己的处境、行为模式和人格发展的历程;以一些直接影响的技巧来助长或消减他的一些行为;用各种间接治疗来改善他的环境第五步:评估
第六步:结案:第一年社工与小明每星期见一次面,有时是两次;第二年小明的行为有
时好转,自控能力有了显著进步,社工和小明每两星期见面一次在最后半年,社工与小明每个月面谈一次。重点在于巩固他的行为和了解他的进步
情绪治疗模式十一条非理性信念
1、我们绝对需要每一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或赞许。艾利斯认为争取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赞扬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希望获得所有人重要人物的喜爱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因为没有人能够让所有自己遇见的人都喜欢,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无法赢得所有人的赞扬。而且这样做,只会使自己失去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没有自我、没有安全感。
2、一个人应该在各个方面,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有成就有才干,这样才会是有价值的人。艾利斯认为,即使在某一方面,大部分人也无法做到出色,如果要使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有成就,就是无法办到的,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这种非理性信念会迫使求助者在任何方面都与别人比较,会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带来无谓的挫败感,无法肯定自己。因此,艾利斯强调,一个理性的人会尽力而为,不计较成功和失败,不取悦别人,能够接纳自己的缺点。
3、人的行为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只要一件事情对求助这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艾利斯认为,如果求助者以过去的经验为借口回避行为改变的责任,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人会接受过去经验对现实行为的影响,同时设法客观分析这种影响的程度和状况,以便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4、人的不快是由外在的环境原因造成了,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艾利斯强调,别人的不公平指责不会伤害人,只有当自求助者对这些批评和指责敏感时,才会感到伤害。因此,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非不可能,只是求助者很少尝试。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就讲责任推给外部环境,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事实上,所需要改变的是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
5、逃避困难和责任比面对它们更容易。逃避困难和责任可使求助者得到暂时的安全和解脱,但同时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困扰。因此,艾利斯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人只有通过介入实际的生活,并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曾强自己的自信心,使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