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时间:2019-05-12 12: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第一篇: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加速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首当其冲地面临信息化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信息化对会计计量和会计基本假设,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影响,以期使会计理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理论 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一、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相关概念

信息化主要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它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会计理论是由具有一定客观逻辑关系的会计理论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理论起点,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和会计应用理论为内容的有机整体。会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于财务会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论,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会计实务规范,是引导和制约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传统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有基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等层次。

二、信息化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

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弱,历史成本又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临时性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甚至是失真的。所以在信息化进程中,会计计量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就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信息化进程给这四项会计假设带来了诸多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企业,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以高速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与竞争,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组成与解散,这便导致了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才能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在网络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企业生命周期的缩短趋势,显示出了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如“网上公司”的出现,其外部的虚拟化常常掩盖了其发生真正交易或事项的行为,经营活动常呈现“短暂性”,它们适时的介入、联合、退出与转换其网上交易的游离性和随机性难以控制。在这

种经营方式下,就要求我们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否连续。因此,必须以会计主体为基础,用发展的、联系的思想解释这种经营现象。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是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建立在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如人为地划分区间和待摊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也不再重要。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一是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二是币种的唯一性假设。在传统会计中,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出所依据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要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尺度,而是一种商品。在传统企业当中,绝大部分有形资产可以用货币衡量,这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而在网络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知识产权、企业环境等信息,“电子银行”、“网上货币”使会计所使用的货币将只是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而不再是实际的货币。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网络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进行交易和记录,也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新审视成为必然,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地优化、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提供条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何日胜.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财会研究,2005

[3] 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财务会计,2002

[4] 尤建勇.基本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及改进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

[5] 龚炳铮.信息化的含义与分类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5年

[6] 谢诗芬.会计信息化:21世纪会计革命的催化剂.中国财经报,2000

第二篇:论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论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周鑫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会计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会计行业中的信息化主要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当前的会计行业中电算化基础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这也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有必要迅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从而更好的促进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了一千多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队伍,而这些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行业的发展。纵观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我们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具备的信息化水平和其他综合能力有很大差距。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信息化知识教育,导致在信息化时代业务技能和职业判断力明显跟不上业务需求。还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在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时候手忙脚乱,反应出其自主学习意识差和会计信息化理念不强的弱点,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尤其是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尤其是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和方法已经被信息化技术取代,如果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够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就不能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需求和发展,也就无法正确处理财务方面内外各种关系。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除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之外,信息化发展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更多的信息安全知识,倘若会计人员随意连接网络终端,就很容易导致计算机受到病毒的感染,甚至使企业或单位重要的会计信息泄露,从而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信息化对于会计行业发展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发展在新时期对于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如果能够顺利的掌握信息技术,就能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但是进入网络化时期,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到位,或者在工作中没有端正心态,就很容易通过网络信息传递泄露单位信息,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信息化时代更要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中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地址信息化过程带来的更多诱惑,用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做好会计工作。

(二)对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肯定将提出新的高要求,因为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从业人员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接受新生信息知识,从而在会计工作中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加强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

(三)对会计从业人员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其他工种有所区别,一般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得越深越好,除此之外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宽泛的相关知识。会计人员要能全面掌握会计核算和管理的理论知识,而新信息时期还要求他们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信息时代的会计从业人员要能联系单位实际情况,正确地执行工作任务。除此之外,会计信息化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外语知识和相关的财税金融知识。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其他管理信息。会计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岗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力,而且要能够充分的使用这些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更新学习观念,建立起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修养。现代会计从业人员要学会从传统会计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转变,除了要单纯的进行会计核算,还要能够积极参与到单位的管理和决策中去。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及时自身的文化知识,并将信息知识、会计知识的学习与实际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大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

信息化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由于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平时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因此自主学习的时间往往不够。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单位就要积极主动的组织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侧面督促和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将信息化知识充分运用了本职工作中去。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还应该主动接受信息化知识的再教育,包括会计教育模式、会计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等课程的学习。着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既懂会计业务知识又懂计算机操作的适合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网络会计人才。

总而言之,当前我们面对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充分了解到信息化对于传统会计行业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信息知识、新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新时期的会计工作中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论会计信息化变革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论会计信息化变革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摘要:会计信息化是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来完成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它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减轻劳务工作量。现在会计逐步电算化了,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用的手工做帐。真正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的80%工作在财务软件中完成。比手工做帐的速度快、准确率高、字体也好看,主要是效率高。而预算算会计本身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却因其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成为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此分析信息化变革的优势并分析新模式可能会给预算会计带来影响。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帐、记帐、算帐、查帐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的使用,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

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

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1]。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

1.预算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是按组织结构类型构建的,与国家预算体系相适应。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参与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等,它们共同参与国家预算收支执行工作,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会计核算网络。

2.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规范性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构成了约束预算会计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制度体系,是预算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3.预算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的概念、适用范围、职能、核算对象、管理方法、会计模式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预算会计的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

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和《关于中央单位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中有关账务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结余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地方财政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等制度[2],在财政支出支付核算、非税收入收缴、年终结余资金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三)我国预算制度现状

1.资产管理混乱。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财政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公益性单位)的资金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账户分类,导致资产性质不明,管理混乱。

2.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难以区分。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明显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3.会计报表存在不足。预算会计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平衡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同时,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特别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事业单位,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出资者及管理部门无法了解单位的可支用现金额。

4.经验主义盛行。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运转环节少,所以对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有些单位一味认为只要经验丰富诚实可靠的人就可以胜任了。

5.缺乏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事业单位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和不核算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化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每天从事着记账、算账、对账、出报表等简单重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来会计人员直接接触会计数据信息,本应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来财务部门应及时反映各种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但因受人的精力与手工运算速度的限制,许多财务数据却不能及时处理和生成,造成会计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从而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现状。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参谋作用,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会计信息滞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使会计人员的地位大受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将在这方面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

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3]。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毫不畏惧,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帐、算帐、报帐,会计人员局限在一般的会计核算中,思想受到束缚,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等,并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给领导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帮助其正确地进行决策。会计电算化推行以后,会计人员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参与经营管理,当好领导的参谋。同时,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会计信息化对决策和公司内部结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有用,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传统会计方式下,反映会计信息主要靠会计报表和年终的财务决算,时效性较差,其他会计信息的取得则更为不易,因而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而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查询,领导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查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在电算化环境下,随着处理数据量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效益更大。

1、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而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2、将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方

法已不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在传统的会计方式下,由于其数据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或计算器,大部分工作用手工来完成,因此,其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放在对人的控制上。如通过定期会计检查来监督和考核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这些制度和方法对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远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内部控制的需要[4]。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过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这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3、会计本质将重新定位。综观会计的发展史,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和对会计本质的揭示,始终将会计定位于服务的工具,将会计工作定位于纯粹的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这在信息处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科技为会计革命准确备了足够的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则是不可原谅的,随着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会计作为控制系钳体质将日益显现出来,会计信息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因为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一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有效地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将会改变目前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体系以及报表陈报方式。现行的会计理论不仅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且将财务报告也相应的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而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与各式视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发生变化,财务报告的陈报方式也将有所改变。

5、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有效防止造假作弊现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只要按程序正确输入数据,很少引起错误。而在手工方式下,由于重复登记工作较多,难免发生各种差错。使用电子计算机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软件,都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工作性质设置相应权限,增设密码,互相牵制。财务人员只能使用,不能篡改程序,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真实、准确、安全、可靠。

6、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 [4]

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益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巴林银行在1992年末报告的资产净值为4.5一5亿美元之间,可是谁曾想到,它在1995年2月末却倒闭了,而这时候巴林银行1994的报告尚未完成[5]。因此,建立一套既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 7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断涌现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8.修改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但一些单位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针对以上情况,各单位应对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方式发生改变,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5]

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帐务的集中化处理,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昔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

[6]

(二)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控制对象发生改变,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三)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手工会计系统中,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综上所述,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管理层次多样,会计控制也无法绝对保证企业业务运行、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不出一点差错。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着人为的、非价值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全过程的“绝对自动化”。而且,由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采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这一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控制的成本。对于会计控制系统优劣的判断,不能认为其可靠性越高越好,而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控制成本小于不采用控制手段造成的损失。

[7]

四、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

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中又可分为公立[8](官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民办(官助)非营利部门会计和私立(民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主体加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 的一大标志。如在公立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基建会计是独立核算的;某些科研学术基金也是作为会计主体而单独核算的(如吴玉章基金、孙冶方基金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9]。《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科研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也引用了基金概念。如专用基金、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等,这为我国实行基金会计奠定了基础。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多已实行基金会计体制。所以,为了和国际趋同与交流,笔者提出“在我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10];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如已确定的税收收入)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参考文献:

[1]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10期;

[2]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浙江财税与会

计》,2003年第2期;

[3]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4]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财会研究》,2001年第10期

[5]高一斌.《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8).[6]陈留平.《对〈会计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12).[7]张敦力.《论我国〈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

[8]《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9]赵玉民,《林业财务与会计》,《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10]《浙江财税与会计》,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2003年第2期;

第四篇:论法律制度对会计的影响

法律制度是影响会计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但是,究竟法律制度是怎样影响会计的?对这一问题,一些着名的国际会计学家仅指出:相对于不成文法,成文法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要更加详尽。显然,这样的解释有失笼统。本文通过衡平法和判例法来说明法律对会计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法律制度对会计国际化的制约。

“两大”法系

“法系”是西方法学家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它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传统的法律的总称。世界上有众多国家或地区性的法律,有的国家还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传统的法律。因此,科学地划分法系是一项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在东欧剧变前,大多数西方比较法学家主张“三大法系”的划分,即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目前,这一划分已经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民法法系是当代历史最为悠久和影响最广的一种法律传统。在法学界,民法法系还有其它一些名称。例如,罗马法系、大陆法系或法典法系。大陆法系这一名称首先在英国法学中通用,以强调英国不属于该法系。在以上名称中,民法法系最为通用。民法法系以欧洲大陆为中心,遍布全球广大地区。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但并不仅指普通法,它是指在英国的三种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其中普通法发展最早并长期具有重大影响,衡平法和制定法对普通法法系的形成也有影响,但不及普通法。普通法法系以英国法律为基础,故又称为英国法系。美国法律就整体而言属于普通法法系,但它具有许多自己的、不同于英国法律的特征。实际上,美国法律自19世纪后期就开始脱离英国法律而独立发展。这一趋势在二次大战后日益明显。

衡平法与“真实公允观”

大约在14世纪,英国人就日益发现自己的某些权利要求无法通过普通法法院机械刻板的令状制来实现,因而就向英王的咨询机关枢密院以至国会提出申请,要求它们主持正义,采取特殊的补救措施。这种申诉一般由枢密院中负责司法事务的大法官来管理。大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采用了不同于普通法的原则,它的诉讼程序也不同于普通法法院。1474年,大法官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做出案件的判决。自此,这种不经普通法法院而由大法官所作的特殊审理就称为衡平案件。到16世纪,随着衡平案件的不断增多,大法官的官署终于发展成为与普通法法院并列的法院,即衡平法院,或称大法官法院。到18至19世纪,衡平法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衡平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法在诉讼形式方面的极端机械性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法使用的“衡平”(equity)一词有多种含意。第一,它的基本含义是公正、公平、公道、正义。第二,指严格遵守法律的一种例外,即在特定情况下,要求机械地遵守某一法律规定反会导致不合理、不公正的结果,因而就必须适用另一种合理的、公正的标准。一般地说,法律中往往规定了某些较宽泛的原则,有伸缩性的标准或通过法律解释和授予适用法律人以某种自由裁量权等手段,来消除个别法律规定和衡平之间的矛盾,至少将这种矛盾缩小到最低限度。但在有些情况下,也的确会发生“合理”和“合法”之间的矛盾。第三,指英国自中世纪开始兴起的、与普通法或普通法法院并列的衡平法或衡平法院。民法法系国家中并没有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之分的制度。当然,英国衡平法制度所讲的那种权利或补救措施,在民法法系国家中实际上也是存在的,只是不用衡平法这一名称。

判例法与“职业判断”

普通法法系和民法法系的差别,突出地表现在判例法的地位问题上。判例法,也称“法官创造的法律”(简称“法官法”),是具体诉讼案件的结果。判例法的基础是“遵从前例”原则。判例法对原则或规则的表达不像制定法那样精确。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其本身具有一种有机成长的因素,因而能适应新的情况。在传统的普通法法系中,判例法占主导地位,制定法是次要的,只是对判例法的改正和补充。但现在一般认为,从理论上讲,制定法是主要的,因为它有权改变或否定判例法前例,而且在判例法与制定法发生矛盾时,前者应服从后者。反过来,制定法一般要通过法院的解释才能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判例法往往就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制定法。因此,在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法与制定法并重且相互作用,现在很难在两者中分出主次。在民法法系国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即民法法系国家一般不认为判例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渊源之一,只承认它是在特定意义上,即没有约束力但却具有说服力的法律渊源。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是相对于判例法而言的。而成文法又是相对于不成文法(习惯法)而言的。制定法是立法机关或其它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对一般情况所作的规定,是以较精确的条文化形式出现的。但是,它的一般规则和原则可能会被机械地适用于特殊情况而缺乏灵活性。

从法学角度分析,判例法与制定法各有利弊。第一,判例法是由法官创立的,而且往往是匆忙地由一个或几个法官做出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民主性可能不及制定法,而制定法一般是由集体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文件。但它的制定过程却颇费时日,从而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生活。第二,判例法是在适用时创立的,所以它是溯及既往的法律,而制定法则是适用于未来的法律。第三,判例法是以个别典型案件为基础的,因而有失之片面的可能,而制定法则是以总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但却有失之一般的问题。第四,判例法往往偏重实用和实践经验,而忽视抽象的概括和理论提炼。制定法的法典编纂则要求对法律进行精确的分类,要求概括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制定法的优点正好是判例法的缺点,反过来,制定法的缺点也正是判例法的优点。

判例法的重要性决定了职业判断的空间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它不像制定法那样以精确的词语来表达。它的“不精确”有被滥用的危险,但却给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提供了职业判断的充分余地。民法法系国家法官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一般行政官员,远没有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的社会地位高。然而,民法法系国家法官的数量却远比普通法法系国家多。这一特征正是会计师在不同法系国家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在民法法系国家,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其法律根源,乃判例法地位使然。

对国际化的制约

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之间存在许多差别,包括法律渊源、法律推理、法典编篡、法律分类、诉讼制度、司法组织、法官的社会地位、法律概念和法律俗语。同时,两大法系又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并在某些方面有日益靠拢的趋势。从会计角度分析,两大法系最突出的差别在于衡平法和判例法。当今的会计国际协调以普通法法系的英美诸国占主导地位。许多民法法系国家已把“真实公允观”引入其会计实务。1978年,欧盟的第4号指令在三易其稿后,终于把“真实公允观”作为凌驾于具体规定之上的一个原则。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国家缺乏“衡平”这一法律基础,因此所输入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真实公允观”的外壳。

美国在会计国际协调中的立场至关重要。普通法在19世纪之所以能在美国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压倒多数的居民是讲英语的英国移民。但是,早在英国殖民初期,美国对制定法的态度就有别于英国。当时的美国,一般来说在法律形式方面更倾向于制定法,而不是判例法。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殖民地居民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法律,但又存在实施判例法的各种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准则要比英国的会计准则详尽得多。美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规模也许会超过其他国家两类准则的总和(常勋,2001)。目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尚未认可国际会计准则(IAS),其中就有法律制度差别的因素,因为IAS更接近于英国的会计准则。

与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相比,我国当代的法律渊源较接近民法法系国家,而与普通法法系有很大差别。历史地分析,我国自清末修订法律,实行法律西方化,到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都是以西方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律,特别是以日、德等国的法律为范本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律主要受前苏联法律和法学的影响。从形式上,前苏联的法律在法律渊源方面是同民法法系国家相似的。实际上,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法律也属于民法法系。但是,我国的法律渊源在很多方面又不同于民法法系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不应也不可能采用判例法制度。其中一个原因是判例法的运用相当复杂。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未曾受到过判例法方法的训练。同样,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尤其是90年代,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1996年底,共有执业注册会计师58000多人和非执业注册会计师66000人,但是,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却无法同其人数的增加相提并论。值得强调的是,在有些西方法学论着中,“判例法”和“判例”可以通用,但在我国,对两者必须加以区别。“判例法”是一种与制定法相对称的法律,而“判例”只是在司法中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但在我国会计、审计法规及准则的制订过程中,应该注意借鉴“判例”的作用,即吸收判例法的优点,缓和制定法的缺点。

第五篇:论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影响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疾步跨入信息社会。网络经济正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作为网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代写论文。

电子商务,即EB或EC,它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贸或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是在企业、客户、供应商、销售商等商业链条中铺设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把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使用户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赢得新经济中的竞争优势。据一项调查显示,截止到2000年3月底,我国已有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1100多家,交易额达4亿元。据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电子商务贸易额将占到全球贸易额的1/4.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98国际电子商务论坛上发表讲话认为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金融电子化是保证,电子商务是核心。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正在建立企业与外部联结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这就意味着企业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这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这四个假设是适应传统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的。但是,在互联网走进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充斥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时,以前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这个个体是有形的实体。而网络公司存在于网络计算机之中,它是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空间范围。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网络会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会计主体变化频繁,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在网络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建新的会计体系或方法,是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在网络环境下,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而无法成立。与此相应,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在网络会计中的必要性有多大,值得进一步探讨。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在网络经济下,虚拟公司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不在使用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是采用电子货币成为网上支付的主要方式。电子货币的出现,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币种惟一,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资本决策可瞬息完成,加大了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稳定,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

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它动摇了许多传统的会计原则。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属于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依靠网络实现统一经营,交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所以,采用现行市价法或变现价值法作为计价基础会更好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现实质量状况,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存续的短暂性,决定了它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也不需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

3.对配比原则的影响。传统的配比原则要求当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配比原则,不是要求各期间收入与支出的配比,而是要求组成虚拟公司的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准确、全面、及时,然而当前的财务报表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信息使用者队伍更加壮大,信息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已经冲击了传统会计模式,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要进行内部改革,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必将实现信息化。

下载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影响

    食品科技学院 包装工程1402 王文铭 2014244030206 论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影响 一、信息化战争带来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将更高,围绕信息资源......

    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姓名:胡雅诗班级:会计1003班学号:1608100820二〇一四年四月一、前言21世纪意味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作为国民......

    论列宁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

    论列宁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受列宁主义的影响,充分把握我国国情、分析革命实质和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范文合集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09-2班 塔小荣 0868100146 摘要: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

    浅析“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浅析“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摘要:“云计算”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信息技术,必然会对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带来深远影响。该文简单介绍“云计算”的理论和特最,探讨“云计算”......

    论电子商社对会计模式影响[精选合集]

    纵观历史,新的信息技术已经促成了新的组织形式。随着万维网的出现,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正在形成。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在单独的整合的产业公司乃至所谓的虚拟公司中都不能完成创新......

    论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论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信息经济已初见端倪。面对知识信......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范文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张丽杉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原来的会计模型重组,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有机融合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