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拨开迷雾,返朴归真——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状况的观察与思考
拨开迷雾,返朴归真
——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状况的零星观察与思考
马牧童
最近几年,企业文化在中国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出版的企业文化书籍在数量上超过了西方国家出版的企业文化书籍的总和。声称从事企业文化咨询的机构和人士,就像竹笋在春雨之后突然间大量冒了出来。在大学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里差不多每个教授在授课中都会提到企业文化,并且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在企业界几乎没有哪个企业管理者不知道“企业文化”这四个字的。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谋士的帮助下,纷纷写就了完美的企业文化体系,以为就形成了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为了展现企业文化,出版了一本本印制精美的书籍,仿佛书出得越多越精美,就表明企业文化越好。前不久就听到熟人说,他们到某企业参加企业文化现场交流会,会上发了一大包企业印制的书,拎起来沉甸甸的,返回时就扔在房间里了。多浪费啊!我听后,哭笑不得。可以说,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热闹景象一点儿都不为过。
上述这些现象,是好是坏,我们暂且不做评论,但是,透过这些现象,可以使我们更冷静地来对待企业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当前我国企业文化领域的种种说法,就会发现有三种说法非常流行:一是“提炼企业文化”,二是“企业文化要有特色”,再一个是“企业文化落地”,我们可以把这三种说法简括为“提炼说”、“特色说”和“落地说”。然而,流传广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就是真理,流行开来的东西也未必就是好东西。我们必须看到,这三种说法就像“流行病”一样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推进。
先看“提炼说”。我们经常听到“提炼企业文化”这个说法,这种说法的言下之意就是,企业文化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东西。事实上,不少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问题在于,这些企业从企业文化建设中获得的益处很有限。“提炼”犹如开车只顾看后视镜。如果仅看后视镜,那是难以向前开好车的,只有在开倒车的时候,才应该以看后视镜为主。开车看后视镜是必要的,但是要开好车主要还得向前看。所以形成企业希望的企业文化主要得靠培育和塑造,而不是提炼。“提炼企业文化”是不可能形成好的企业文化的。
再看“特色说”。一说到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企业都会强调要有特色、个性,似乎没有特色和个性就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这种愿望是好的,但细究人们强调的所谓特色、个性,无非就是文字表述上要有特色、个性,或者说提法上要与众
1不同。这种特色、个性真的那么重要吗?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显示,优良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表述或提法上有特色、有个性的。相反,许多事例表明,那些在表述或提法上追求特色、个性的企业,往往容易把企业文化建设引向口号化、表象化,而难以真正取得实效。
正如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企业的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不是文字表述富有个性的结果,而是业务定位、经营运作和管理者行为的结果。A企业和B企业即使同样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理念,其企业文化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在表述或提法上刻意追求特色、个性对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真正应当追求的是正确、合适。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软件”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能有益于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做事方式,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相同,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成功的企业遵循共同规律,失败的企业各有原因。共性的东西往往是一些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必回避共性的东西,并且应该更多地关注好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哪些共性特征,尽可能把一个好企业必须具有的文化基因植入企业肌体。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好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呈现出若干共同特点,它们都强调团队协作、顾客导向、公平对待员工、注重激励、鼓励创新。这5个特点可以说是一个好企业必须具备的优秀文化基因,因而也是每一个希望塑造优良文化的企业需要真正下工夫的方面。
接下来看“落地说”。现在“企业文化落地”这种说法很时髦,有点不这么说好像就落伍的意味。企业文化本身不是见诸文字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实践性的东西。文化本身就是在“地上”的,不存在落地不落地的问题。要落地的应该是理念、观念。因此,“文化落地”这个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妥当。如果要说什么落地,那应该是“理念落地”。“落地说”的危害在于,这种说法给人一种暗示,就是要建设企业文化就得先构建一个企业文化体系,然后让它落地。当前一些企业热衷于企业文化体系,不能说与此无关。这种说法把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营看成是两回事。事实上,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运营之中的,不应该是“另外一个体系”,如果企业文化成为“另外一个体系”,那就和企业运营成了两张皮,也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先构建一个文化体系然后让“文化落地”的过程,而是扎根基层通过在行动中学习来形成合适的做事方式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文化就是与管理一体化的、日常化的、具体的东西。
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行动。“提炼说”、“特色说”和“落地说”这三种流传深广的说法,妨碍着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进而阻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企业文化本身是简单的,但是在当代中国被人为的复杂化了,所以,我国企业文化要在实践上取得突破,避免陷入“纸上谈兵”或“两张皮”的怪圈,必须摒弃“提炼说”、“特色说”和“落地说”这三种说法,驱散被复杂化了的迷雾,还企业文化本来简单的面目。
文章来源于《中外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作者马牧童:南京赛德企业研究所所长;上海赛德弘道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总裁首席顾问
第二篇: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让人无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备感欣慰,同时,也为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特别是一些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成为困扰反腐败的“短板”。本文从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入手,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进行了反思。【关键词】腐败
根源
遏制
反思
一、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处分146517人,省部级官员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卓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天津市委原常委皮黔生,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朱志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还有最近的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被任免事件。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为其所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我国的腐败现象呈蔓延之势。腐败现象的产生与蔓延,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了人们的信念,还滋生出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反腐败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解析腐败问题的根源
(一)一把手集权制
前不久,人民网调查显示,85.3%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县委书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上做得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把手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有的地方查办的领导干部案件中,60%以上是一把手。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被查处;全国有18个交通厅(局)长因腐败而落马,而河南更是创下了连续3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纪录。一把手出事,往往带坏一批人,带乱一方风气,严重影响一地发展,使吏治腐败如山洪暴发。辽宁沈阳慕马案牵出142起严重违纪违法案,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04人,其中17人是党政部门的一把手。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
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其中县市和市属单位一把手30余人。一把手最难监督的要害,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人、财、物权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从领导班子的结构看,一把手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班子成员难以监督;从权力运行过程看,一把手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的甚至班子成员也不知道,群众更不知情,无从监督;从授权关系看,上级对一把手重任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从监督机构权限看,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对象,无法监督。
(二)官场潜规则
“不跑不送,降低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潜规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潜规则的基本特征,即不能拿到桌面上、不敢公示于人,但私下里却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证实了潜规则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有人把潜规则分为官场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最肥沃、最深厚的土壤和条件。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庞大网络,谁要企图打破它,谁就要付出代价。许多出类拔萃、品质优秀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搞人身依附、攀龙附骥、善出“政绩”的人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和重要岗位。原本不跑不送的也被逼无奈,渐渐卷入不正之风,从腐败的抵制者转化为腐败的默认者,甚至是追随者、推动者。潜规则阻挠显规则的确立,阻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落实,使得依靠潜规则生存、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三)大吹买卖官之风
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是最严重、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有四大动向值得注意:一是利用领导班子调整主动卖官。原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副主席、白山市委统战部长李铁成在担任靖宇县委书记期间,6年里将全县500余名干部调整了840余人次,收受贿赂114万余元,将200多名科级干部的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科局级干部几乎无一人不向他行贿。二是以改革创新的名义买官卖官。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借干部体制“改革”敛财,提出改革干部体制要“大手笔、大破格、大面积、大调整、大交流”,于是想保住位子的、想升迁的、想进城的、想调位子的,纷纷自愿上钩。三是一把手利用自己的提名权,通过一系列“包装”及所谓的组织程序,帮人升官,为己敛财。买官者向拥有提名权的用人者、主要是一把手“购买”这种机会。尽管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可以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但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怎么
决,更重要的是初始提名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四是买官卖官数额渐成“规范”。全国最大卖官案——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涉及一把手50多人,更牵涉到田凤山、韩桂芝等省部级高官和18名地厅级官员。马德将官位商品化,从县委书记、县长及部门的一二把手,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个位置都有“价格”,而且灵活机动。
(四)恶搞“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之风由来已久,成了官员之最爱,主要在于考核干部的指标体系不科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官员的政绩考核打上了GDP的烙印,GDP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了上系国运隆昌、下连百姓民生的经济偶像。在有的地方,GDP崇拜达到了极致。由于考核指标关系到官员升降去留和年终业绩,不少地方一套班子一个思路,都来个几大工程、几大举措,以致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只要能显示“政绩”,什么都敢干。在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下,部分官员和企业主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权力与经济共舞,官员们捞到了政绩,商人们敛到了财富。“政绩工程”下的寻租和腐败,使非廉洁化的官场生态得以滋蔓,极大地增加了反腐败的阻力。
(五)建立特殊利益集团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问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福利腐败,实质上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腐败,是权力腐败的一种延伸,是少数人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取得不正当的利益。福利腐败只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冰山一角。除垄断企业外,还有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官员,他们都是以某种不正当方式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以特权方式获得巨大利益的群体。特殊利益集团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中国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激发了大量寻租活动,腐蚀了一大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造成大量国有资产资源的流失,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
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是阻挠通过深化改革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六)大肆挥霍公款消费
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官员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0%,是当年军费开支的两倍,是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官员出国考察成了“待遇”,带来的是政府奢侈浪费,某些官员也借机索要贿赂和出逃。据《半月谈》报道,中国一定级别的机关干部,每年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50场。会议费用惊人,不少会议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般会
议都要求“规范”印发领导讲话、会议交流材料,有的一次会议就用1吨纸。公务接待耗费巨大,浪费严重。接待标准乱、范围乱、名目乱、思想观念乱。某单位在一餐厅一年接待费为260万元,其中,客人消费为64.7万元,其余近200万元是被陪客的人吃掉或变着法子乱接待耗费的。公款消费中的腐败,是依附在旧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的遗风。不论用车、出国、吃喝、接待、开会,凡涉及公款的,统统沿用供给制那一套,当成一种待遇、一种福利,不论是否真需要,一律按职级来。中央多年前就提出了职务消费改革的要求,但这一改革包括公车改革进展缓慢、踯躅不前,有的还把公车改革变异为变相增加巨额收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动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员体系的利益,公车又是身份的象征,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七)大搞形式主义
每年年末岁初,基层对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不少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纯属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助长了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之风,又衍生出乱收费、乱摊派、乱要赞助等加重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的问题。为了应付评比,为了能当“先进”,假数字、假汇报、假现场、假典型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多年来对形式主义的痼疾屡加挞伐,但因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难根除。“领导就是开会,贯彻就是发文,检查就是汇报,协调就是喝醉,落实就是收费”,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普遍现象。形式主义的要害,是不顾实际,只会跟风;不计成本,只要轰动;不求实效,只图虚名。就连中央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比规模比投入。形式主义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祸害,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正龙拍虎”。形式主义的横行,源于运动式思维和运动式工作方式。不论干什么工作,一开大会,二发文件,三造舆论,四造氛围„„谁不这样干,谁就是不重视,谁就没有魄力,也显不出政绩。
(八)司法腐败
2008年10月28日,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从北京传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免去职务,已被中央纪委“两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腐败而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12月1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一定要清除害群之马,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腐败问题,组织专项治理,纯洁政法队伍。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屡见媒体。司法公正
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用人腐败让人失望的话,那么,司法腐败就让人绝望了。虽然腐化堕落的司法机关领导干部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九)漠视法律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出台不准式规定最多的国家,也是对腐败处罚最为严厉的国家。透明国际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反腐败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的国家。为什么贪官依然那么多?从贪官自身的原因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藐视法律。贪官落马前,身居要职,学法、听法纪讲座的机会远远高于常人,有的甚至是法学博士出身的法院院长。他们不是不懂法,有的对法律可以说是精通了。问题在于,他们学习、精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守法,而是为了钻法律的空子,以更高明的手段违法行政、以权压法,以更巧妙的手法违法犯罪而不被发现,甚至还运用听证会等法治手段为掩护,维护自己的私利。如果我们有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可以发现,很多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讲的,都是贯彻他的顶头上司的批示、指示,很难得听到一位领导讲怎么执行法律法规。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家,习惯法大于成文法。许多贪官精通权术、潜规则、厚黑学,尤其迷信权大于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来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如果说徐其耀对法律法规的态度还有些隐晦的话,已执行死刑的原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李玉书就撕去了一切伪装了。他已成了阶下囚,还对管教干警说:“法律算个屁!你相不相信权大于法?你敢不敢跟我打赌,我半年内就出去,什么事都没有!”他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就是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而且背后还有权大的人在为其撑腰。好在最终还是法律胜利了,李玉书的“权大于法”破产了!
二、遏制腐败问题的办法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假定,从“好人”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结果;从“坏人”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结果。这对我们设计反腐倡廉制度是否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不论是遏制腐败的非常措施,还是制约腐败的规章制度,说到底,都是一种抵御腐败的外部力量,而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形势在不断发展,具体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只要腐败分子的腐败动机存在,再严厉的打击措施,再缜密的法规条文实际上也不能完全阻止他们将腐败的动机变成腐败的行动。这也是中国古代某些时期惩罚腐败的措施虽然极为严厉,甚至是野蛮和残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当周密,近乎于繁锁和苛刻,却都不
能完全根除腐败的原因所在。然而,反腐败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存亡的大事,再难我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这种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运作。
1、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制约机能。如果说遏制腐败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努力的话,更持久、更具有根本性的反腐败措施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思路。但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能再沿袭过去的那种搞群众运动的做法,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实现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制约。腐败的中心问题是权钱交换,这种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该围绕权和钱进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有职才有权。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监督制约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制度,逐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委任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长期盘踞某些重要职务,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人民群众对其无能为力的反常现象。另一方面,加强人民代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的监督。不仅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政府的重要收支项目也要及时向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汇报,重要的细节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审查,敏感性的财政收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政府对权和钱的运用严密地监督起来,王宝森事件之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摸索和建立一套政务员对公务员的监督制约制度。人民代表对政府的监督的重点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但是,政府中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能发生滥用职权,侵吞国家资产等不法行为。对各级政府内类型繁杂,人数众多的一般工作人员的监督,在政府机关之外且人数有限的人民代表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这些人的监督职能,应该交由各级政府的领导人来进行。在这方面,我们不仿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美国的总统和各州州长都拥有任命、罢免大批重要政府官员的权力,美国新总统上台以后,直接由他任命的高级官员就近三千人。对不称职,或总统不放心的人,新总统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清除出去。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塞信斯曾用公家的飞机和汽车接送自己的家人,乘坐防弹礼宾车上下班等行为而受到指控,克林顿一上台,就摘掉了他的乌纱帽。这种制约,表面上似乎背离了自下而上进行监督的思路,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领导人进行监督制约的纵向延伸和继续,远比人民代表直接监督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更加有效,也更加切实可行。
3、逐步建立分权机制,由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的各部门相互进行监督和制约。
对腐败现象的制约机制,决不能局限于从人民群众到人民代表,再由人民代表到各级政府领导人,由各级政府领导人再监督其部下这样一种单线条的、纵向制约的思路。单线条的制约机制固然简明,但其中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制约机制就可能瘫痪甚至完全崩溃。要确保制约机制的安全运转,必须编织一张纵横交错,多重反馈,上下左右,相互监督的网络。这种网络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西方政府哲学中分权制衡的原则。这种多重制约机制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对反腐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是,这种任命往往又要经过国会的批准。美国总统有权任命最高法院的最高法官,但是,最高法官的工作总统无权干涉。国会有权立法,但议案的最后生效需要总统批准。这种纵横交错的制约机制,虽然人为地将许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部门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横向延伸和继续,从而大大增加了制约机制的安全系数,将腐败现象产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古今中外政权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线条的制约机制不可靠,多重制约、网络状的制约机制也不完全可靠。权力制约权力,让当权者制约当权者,这固然是人类政治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当权者既有相互竞争,互相制约的一面,也有许多共同利益,也有可能相互勾结,共同蒙蔽和欺骗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制约和机构也完全有可能转化成相互勾结,欺骗和操纵人民意愿的工具。因此,做为权力制约权力最重要的补充,应该是在原有的权力体系之外,再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介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闻媒介既能反映公众舆论,也能影响公众舆论,而公众舆论对选民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上到总统、首相、下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如曾经在内政外交上均有建树的尼克松,就是因为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对水门事情的报导,被赶下了总统的宝座。更为重要的是,公众似乎永远有一种对政府官员不放心的心理定势,新闻媒介为了迎合公众的这种心理,必然要挖空心思地探听和搜集政府官员的不法行为,无形之中对当权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心理上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震慑作用。这种监督制约几乎是无所不在,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外化和扩大化,是利用权力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力量对整个权力体
系的全面监督制约。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做法,逐步建立起通过公从舆论和新闻媒介对当权者进行监督制约的机制。
5、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反腐败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相对而言,利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上的优势,在短时期内,通过是一些非常手段或措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非常措施,反腐败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更持久、更有效的反腐败措施必须是法制和制度建设,即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这种制约不是做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至上而下部署完成的,而是依赖固有的制度本身,做为一种日常性工作,通过制度本身的正常运作,不断地预防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保持政府的高效和清廉。
三、转型时期对腐败问题的反思
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因此,治理转型期腐败,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结合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既突出重点,又全面推进。
1、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此,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和领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分配、权力调整以及体制、机制变革等诸多方面,要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角度来思考和规划。当前应继续重点围绕权钱人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等制度。同时要针对腐败滋生蔓延的新趋势,不断拓宽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的视野和领域。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当务之急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抓住十六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契机,加快廉政立法步伐。
3、完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按照这一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健全行政权力的“退出”机制,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从源头上消除寻租性腐败发生的机会。对于政府掌握的具有额度和指标限制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的使用以及政府采购等,都可以采用招标、拍卖、承包等市场化手段在全社会进行分配,逐步取消各类配额指标、经营性指标和专控经营权。限制行业垄断,在公用设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继续抓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尽快退出竞争性行业。要抓紧培育和完善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联结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凡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事项,都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运作,有的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可委托中介组织或自治组织运用市场规则运作。
4、规范从政行为,保证公务行为的廉洁。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客观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公务员工资待遇的提高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机构精简相对应的渐进过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教育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调整、完善公务人员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操守和职业道德。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腐败收益,提高不腐败的收益,在公务员中形成奉公守法的激励机制。要积极研究探索党政机关福利待遇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实行货币化、工资化改革的途径,适时提高公务员工薪水平,同时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的透明度。
5、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把反腐败斗争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强人大、政协监督。要广泛发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公共选举、公共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服务等民主制度,积极推行民主公开制,完善村民自治,推广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程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因此更要加大腐败监管力度,坚决不能让不正之风四处蔓延。要把反腐问题要作为一项国事、大事来抓,建立长效机制,将腐败遏制在源头,切实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气氛,让人民更加信任党,拥护党。
【参考文献】
[1] 廖翥.《廉政瞭望》.2009年3月.总期第253期.第8页.[2]《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8日,第三版.[3]《番禺日报》2011年3月1日,温家宝总理答网友问.[4] 江津党建网.2009年12月21日.关于2010年-2020年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5]《党的建设》.2009年第十期,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17页.10
第三篇: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的一些思考
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的一些思考
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全面爆发,在制造业将美国人逼入了墙角,因此美国人在七十年代开始全方位的研究日本,希望到答案。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企业文化”因素就是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中提出来的。企业文化论在八十年代传入了我国,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竞争力,对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经济和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文化的设存在种种错误的认识与看法,本文主要述了企业文化的含义与构成、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企业文化的理论源于美国,二战后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帮助日本企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八十年代,全世界掀起了一场“企业文化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学术界加强了与国外科研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在1986年,中国正式出现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伴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和作风,这些观念和作风本身就是企业 文化的内容,因此企业文化在我国渐渐由理论发展到管理实践。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与构成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统计结果显示企业文化一共有200多种不同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的表述五花八门,但从整体上来看,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它受到整个组织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对企业及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种无形的约束力。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元素
企业文化属于社会学描述的亚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必须将其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考察。与社会文化对应,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也有三个主要构成因素:
1、经营理念 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要持续经营首先要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所以现代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企业宗旨与目标:松下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认为:“我的任务就是制造象自来水一样多的电气用具,这是我的生产使命;,“要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是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宗旨。没有积极正面、有益社会企业宗旨的公司就象没有理想的个人一样,很难在未来获得成功。
2、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在企业经营思想的指导下而形成的处理事务所进行的行为方式的观念意识。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指导着人的行为的选择和态度的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突出表现在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勇于创新、具有竞争意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人才等,而错误的企业价值观则只重视短期利益,为了追求企业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不择手段,这样的企业在较长的经营过程中很容易被淘汰。
3、行为方式 企业行为是一种规范化的经营运作过程。严谨认真、公平有序是这一过程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想完备地实现这一运作过程,必须要有一套客观的企业领导者评判指标体系,有一套可测度的能刚性执行的企业纪律体系和明确的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于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之中,使全员上下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近几年,大多数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 性,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自身的需要相比,企业文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研究有待深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还缺乏有目的的组织性和系统性。企业文化是什么?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都需要尽快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指导工作。二是认识有待提高,一些职工,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的本质、地位作用等认识不足,文化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高,重视不够,动作不快。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三是观念有待更新。一些干部职工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人”的观念较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和“企业人”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严重制约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四是工作还需务实,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没有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措施等不够明确,有的企业缺乏人本意识和企业意识,使企业文化建设要求过高,内容较空,与企业的愿景不相适应,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得不到职工的认可,还没有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和保证。五是特色有待挖掘。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在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主要内涵的提炼方面,缺乏特性。所有这些对企业建设具有鲜明个 性特征的企业文化、提升其品位和品质,是极为不利的。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具体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引导着企业对其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位臵、形象做出定位和选择。第二,企业文化促进着企业的管理理念的人本主义提升。企业文化管理介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理念,使其从传统的经济人管理提升为社会人管理。第三,企业文化具有传播功能,文化传播比商品的流通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关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对社会公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构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三、我国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只处在企业文化的最外层,也就是物质层面。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这样一些误区:第一,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搞思想政治工作。很多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 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灵了,所以企业文化也就没有必要建设了。第二,企业文化建设象搞文体活动。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第三,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了班组,每月或每季乃至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第四,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
如上述所说,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低级层面,但在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了一整套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华为电信等等,他们无一例外的没有脱离了我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没有一个全盘接受某种特定的成功文化。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经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只能结合自己民族的文化才可能成功。
四、我国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随着我国入世,近年来国内的各个市场逐步向外开放,我国企业在本土受到了外国企业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为了应对外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吸收日美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人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一)精心设计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变革。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以理念管理为主导。实行理念管理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企业理念会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田,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自己。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设计、提炼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战略、经营特色、人力资源状况等,提出或进一步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而后再把这一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例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双鹤药业的企业道德是“诚实守信,忠善亲和”,企业作风是“雷厉风行,敢为人先”。
(二)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重视营造爱才氛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许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推出了人才本土化战略,并采取高薪吸引、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等方法,从中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企业挖走大量的人才,使中国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中国企业向来就有“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在大胆吸收外国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我们还是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
(三)重视文化冲突,建设“合金”文化。
近几年来,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由于每个企业各自的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所要联合、兼并的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从而将各方的企业文化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美国优秀文化+本国传统文化的“合金”文化。中国著名而又独特的海尔文化,也是融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的。
(四)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的内部资源往往分为三大块: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前二者被说得很多,而后者易被忽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源优势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无形资源包括企业信誉、品牌企业文化、顾客的忠诚度等。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拥有实物和人力资源,但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优势,却是难以超越,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兴衰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如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我认为:一是很高的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二是信息的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三是培养人才,四是激励创新,五是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六是不断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执行很高的企业标准和拥有很高的企业目标。它能够使企业信息实现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信息 是价格信息,一切资源的有效配臵都依赖交易主体对市场价格信息的把握和处理。企业内部信息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员行为的盲目性,降低企业内部资源交易成本,提高内部资源配臵效率。能否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动是衡量企业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创新而不是限制创新。使企业成员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经理层还是员工,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见,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这样一种管理评价和奖励制度,注重发现那些每天都在不懈地寻找新创意,寻找更好的方法,并具表现这种能力的人。创新活动遭受挫败时也会得到正面的酬赏和鼓励,而不会受到惩罚,否则,大家就不敢尝试和行动了,必然阻塞创新的涌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断更新的,能够实现不断的文化革命,能够不断淘汰旧理念,形成新理念,能够自我更新,与时俱进。有时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很久又回到老样子,根本的原因是企业文化没有随着而改变,企业文化一日未改,改革转型便一日未成。当企业的技术进步、组织结构的改变被人遗忘时企业文化可能还在指导组织的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比较的、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将文化建设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臵,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用文化打造企业形象,用文化打造企业的品 牌,用文化打造高素质的职工干部队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其中有许多精华部分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务实的做法,不仅要吸收西方企业优秀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发掘自己民族的精神瑰宝,塑造自己民族的企业精神。只有这,我们才能创造世界一流的企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 魏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2-13〃
[2] 《论企业价值观》 刘泽军〃
社会科学家,1997,4:21-22〃
[3] 《企业文化现状分析》李琦〃〃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0(2):35-36〃
[4] 《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核心竞争力》吕志明〃天津日报,2006〃5〃12〃
[5] 《论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陈小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5:42-41〃
第四篇:对当前海事立法状况的思考
我国海事立法现状
海事系统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的一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沿
海水域和内河通航水域的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看,当前海事部门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在《海上
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
通安全
管理条例》(下简称“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以之为依托,形成了以部令、部海事局规范性文件、直属局规范性文件等为子系统的法律体系;从法律的体例的角度来讲,大陆法系的特点明显,行政立法的模式突出,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体现,以国家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为主要法律渊源,制定法较多且较多地散见于规
范性文件中相应的设法性条文当中;从海事法律体系的构成状况来讲,海事立法产品
体现了行政法的立法体例即母法与子法互为依托,原则性立法与操作性规范相互结合的特征;从立法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的海事立法活动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中央行政机关立法、地方权力机关立法、地方行政机关立法以及海事部门立法等层次。
海事立法体系的特点
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我国海事立法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行政法特点明显。首先,立法以宪法为基础。海事立法体现了宪法对公共管理权
利的约束;其次,立法以行政法律为核心。海事立法是以《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内
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这两部主要的行政法律为母法核心的,符合行政立法的体例特
征;第三,立法以设权性条文为主。基本的法律制度与散见的规章、条例、规范性文
件都体现了对海事行政执法职权的维护;第四,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地位不平等。因
行政权和行政执法权的赋予而彰显了海事部门的主体地位和主客体之间在权利义务上的不平衡性。
与其他部门法的交叉点多。以船舶登记为例,海事机构是一级重要的行政执法机
关,也是重要的物权登记机关,我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的权利转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船舶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动产,其所有权的转移、使用权的变更等等都需要到有权机关
进行登记,海事部门恰恰就是这个有权机关,在船舶登记业务方面,较多的体现了海
事管理权与民法中有关物权制度的交叉。
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相互融合。随着我国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并成为a类理事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海事工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立法上借鉴先进的立法
经验和国际条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很大的程度上,缩短了海事立法的研究探索过
程,起到了推进海事立法进程的作用。
母法相对稳定,子法则名目繁多。作为母法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内河交通
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对比较稳定,自颁布以来就极少修订,而作为子法的各种条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的出台速度和密度则相对较大,每一个立法,均有大量的规
范性文件出台。
呈现了母法的核心辐射特点。首先,《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条例
》等发挥着设权性立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职权上为海事机构的存在设定了法律依
据;其次,为海事机构划定了履行职权的范围;再次,为后续的权力行使的保障性文
件的设置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从原则性上体现了核心部类的规范意义。
与地方性立法的交叉日益增多。由于海事机构自身存在直属海事系统和地方海事
系统,同时,又分驻不同行政区域,在立法上,海事机构对地方政府以及权力机关的信赖性随着航运经济的不断发展正逐步显现,海事与港口甚至口岸经济互为依托的特
点日益显露,在立法上,海事立法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交叉点,涉及港口发展和提高海事监管效能的地方性立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提上议事
日程。
当前海事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过于分散。根据海事业务的分类,海事立法从船舶管理,防污染、危险货物
管理,船公司管理、通航管理、船员管理、航标测绘管理、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等部
类分别开展了大量的立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讲,呈现了多元化的特
点,国务院、交通部、交通部安监办、规划司、海事局以及各相关的地方政府均成为
海事立法的相关主体,海事立法出现了过于分散的缺陷,设权性条文散见于法律、法
规、规章、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当中,检索不便,使用更是不便,客观上为海事行政执
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与海事管理相对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从立法上,日本国的海事法律统称为“日
本海事六法”,它
由“海运六法”、“船舶六法”、“船员六法”、“港湾六法”、“海上保安六法”组成,涵盖了海事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日本的海事管理部
门的名称和职权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的。《海上交通安全法》虽然规定了海
事机构“港务监督”的主管机关地位,但在职权设置方面的立法上在法律的层面却鲜
有体现。
海事职权立法与海事发展不相适应。海事立法大多为设权性立法,其他子法包括
规章、条例等则围绕着主要职权的行使设置了一些保障性措施和保障性权力,这种体
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立法过于分散,且设权性条文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与海事
行政管理职权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从立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来讲,当
前的立法模式远不能适应海事事业发展。
立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年9月立法至今未做修订
。《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海事机构的名称被确定为“港务监督”机构,而当前海事机
构的名称已经从“港务监督”过渡到了现在的“海事局”,而且随着机构改革、职权
调整,目前的海事机构与80年代的港务监督无论从监管作用还是职能权限上都有了
大幅度的调整,为海事机构顺利履行职权构成了一道道隐患。
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力量,重点不明确。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海事机构缺少一个
能够真正起到立法研究作用的智囊团,即或是有,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在立法实践活
动中应有的作用,即便有其研究力量也不能够适应海事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相对迟缓。如销鲜船舶管理方面的行业性规定和标准的宣传
贯彻,相对渔业口便销显迟缓,如此,既有损海事部门这一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客观上也对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被动。
立法对策
形成统一完善的立法体系。笔者认为,应当随着海事监管体制由“一港一监”到
“一省一局”的改革进程,对现有的海事立法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类,统一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海事管理法》(建议使用名称)的出台应当被列入正式的立法研究日程,应
当直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和各省、市的直属局、分支局及其他相应的派出
机构是代表国家,依法履行海事管理职权的主管部门”,继而明确划定海事部门的具
体职权范围,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出母法统揽全局、辐射全盘的作用,依照海事
职权的划分,分类制定相应的子法,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严谨的立法体系。
加快立法进程。要进一步加大立法投入,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管理法》(建议使用名称)的早日出台。同时,必须加大职权立法的研究力度,加快立法速度,立法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海事发展过程中职权立法需求方面的研究,充分借鉴国
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以母法的基础,加快职权立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立法进程,培育
有机的法律体系。
坚持立法的与时俱进。在追求海事立法活动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立法质量,要使海事立法行为与履行职权有效结合起来,与中外海事法律体系接轨的需要结合起
来,在立法思想上要具有前瞻性,在立法活动上要实事求是,在立法成果上要保证实
效。
整合力量加强立法研究。一是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形成统一的研究团队,加强
立法研究的针对性,做到立法活动的适时、适需和与时俱进,从客观上保证立法活动的效果。二是加强对国外海事立法体系的研究。充分汲取其立法实践的先进经验和科
学成果,吸收其先进的立法精神,移植其与我国立法需求相适应的条文,从而降低我国海事立法的成本,加快立法活动进程,缩小与海事管理先进的国家之间的距离。三
是紧追物权法等的立法进程。鉴于海事立法特别是与物权法在所有权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交叉,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权法的研究,加快船舶登记管理条例更新的步伐,保证立
法成果的客观效果。四是形成立法与法律解释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对于通过国家权力
机关立法活动出台的基本法律,可以通过提出立法议案的方式寻求突破,对于部门规
章等则可以通过交通部令的形式,突出解释机关的权威性,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有
利的条件。五是在地方性立法方面继续寻求突破。应当加大对地方性立法活动的研究,突出海事立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理顺海事立法活动与地方立
法之间的关系,争取使一些应用范围相对广泛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效
力,从而在客观上为海事行政管理行为理顺道路。
第五篇: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热面面观
有人说中国事个充斥“热”的国家,诸如“文凭热”、“下海热”、“广告热”、“明星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大大小小的热浪一个接一个。在这一股股热浪中,“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花费方法,也悄然地热了起来。据旅游部门颁布的数字,199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6.1亿人次;招待国际旅客4500万人次。全年旅游创汇8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280亿元,旅游业在我国公民经济中的位置已非同小可。
正是由于旅游业的敏捷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兴建仿古文化景点为重要内容的人造景观热。截止1995年底,各地已经建成开放或正在动工兴建的具有相当范围的人造景点(景区)共有180余处。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超级项目有十几处。现仅就笔者手头所收集到的一些报刊材料摘录如下:
山东烟台“西洋五千年旅游区”,投资11.8亿元,占地1.8万亩;
广东深圳“世界之窗”,投资8亿元,占地725亩;
河北香河“天下第一城”,投资6.5亿元,占地2000亩;
广东珠海“圆明园”投资5亿元,占地8000亩;
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1200亩;
四川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500亩;
河北邯郸“中国梦幻文化城”,投资1.5亿元,占地830亩;
北京丰台“世界公园”,投资1.26亿元,占地4670亩;
北京昌平“老北京微缩景园”,投资1.245亿元,占地600亩;
浙江奉化“溪口清末民初历史街”,投资1.5亿元,全长1公里;
广东深圳“中公民俗文化村”,投资1.2亿元,占地160亩;
浙江杭州“世界城·宋城旅游区”,投资7亿元,占地1000亩;
广东增城“广州风情大世界游乐园”,投资30亿元,占地8800亩;
江苏无锡“世界奇观·欧洲城”,投资1亿元,占地200亩;
广东深圳“锦绣中华”,投资1亿元,占地450亩;
海南三亚“热带风情旅游线”,投资数亿元(未见颁布确实数字),占地1.4万亩;
广东广州“世界大观”,投资亿元以上(未见颁布确实数字),占地725亩。
除以上所列举的十几个超级项目之外,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为数也不少。而投资在千万元以下、百万元以上的,更是星罗棋布、多不胜数了,人造景观热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的人造景观(本文所指的人造景观不包含名胜古迹和历史遗产所构成的人文景观在内;而是专指现代所建的为了满足旅游业的须要,经过人工创意新建造的经营性旅游吸引物——笔者注),发端于香港的“宋城”和深圳的“锦绣中华”,至今不过十几年时光。可散布地区之广、发展势头之猛,确切是相当惊人的。总览近些年来琳琅满目标人造景观,就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是仿古景点类 如山东烟台的“登州古市”、安徽黄山的“屯溪老街”、河南开封的“宋都御街”、广东珠海的“圆明园”等。
二是神话传说类 如北京的“魔幻世界”、浙江瑶琳的“神仙世界”、山东蓬莱的“八仙幻宫”、河南浚县的“中华神话大世界”、山东青岛的“中国神话洞”等。
三是名著典故类 如山东淄博的“聊斋大观园”、河北白洋淀的“水泊梁山”、上海淀山湖的“大观园”、河北正定的“荣、宁二府”、天津杨村的“封神榜艺术宫”等。
四是民俗风情类 如广东深圳的“中公民俗文化村”、江苏苏州的“吴文化公园”、武汉东湖的“楚市”、四川成都的“巴蜀民俗文化园”、山东莱阳的“华夏酒都”等。
五是影视文化类 如江西抚州的“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山东曲阜的“六艺城”、江苏无锡的“太湖影视城”、宁夏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等。
六是科普知识类 如山东青岛的“海底世界”、“水族馆”、辽宁大连的“科幻宫”等。
如果从情势上来区分,我国目前的人造景观大致可分为五种不同的情势:
一是“古迹延长型” 即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基本上扩建延长的人造景点。如山海关长城脚下新修的“孟姜女苑”及“长城博览馆”和湖北蒲圻赤壁景区新增的“祭风台”、“草船借箭”等。
二是微缩景观型 这类景点不受时光、空间的限制,大江南北,古今中外,“移天缩地”于一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无锡的“世界奇观”、上海南汇的“五洲风度”和北京昌平的“老北京微缩景园”等。
三是“借题施展”型 以文学名著或历史典故借题设景,大做旅游文章。如河北邯郸的“中国梦幻文化城”、湖北武汉东湖的“屈原行吟阁景区”等。
四是宫、馆展览型 如北京的“明皇宫蜡像馆”、杭州吴山的“先贤堂”等。
五是娱乐参与型 如深圳的“中公民俗文化村”、苏州的“吴文化公园”等。
总之,以上所列举的几种不同的类型,是为了对我国纷纷庞杂的人造景观作一个大致的刻画和粗略的梳理,尚有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事实上许多范围很大的人造景观往往是兼具各种类型的一个复合型的组合体,很难简略地用某一种类型来区分。
面对人造景观热的种种忧虑
短短十几年的时光,在中国大地上一下子呈现了如此众多的人造景观,真叫人眼花纷乱、目不暇接。由于一些人造景观推出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纭仿效,一哄而上。缺乏过细周到的调查、沉着科学的思考。所以人造景观的许多弊端就不可避免地显露了出来,令一些有识之士和景致旅游界的专家们深深为之忧虑。
忧虑之一是当前我国的人造景观用地过多、投资太大。仅就本文前面所举的十几个项目来看,就合计投资约82亿元,占地约6.1万亩。如果把具有相当范围的180余个项目标全体投资和占地面积都汇总起来,这两个数字,恐怕是相当惊人的!
先说资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敏捷的发展,但资金的缺口仍然很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主要部门都急需投资。说实话,目前中国人口袋里的钱还不怎么宽裕。据国度有关部门颁布,我国每年用于全国各地被列为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的经费总额只有1.3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及一个人造景点的投资多!难怪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北京十三陵新近搞了个‘中国名著博览城’耗资1700万元;然而与这个人造景点近在咫尺的国度级重点维护文物昭陵、献陵、康陵、德陵却破败不堪。又,北京昌平新建了一座‘老北京微缩景园’投资1.245亿元,可就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洞’,却因维修经费拮据,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真古迹不好好爱护,却热衷于去搞假古董,请问,我们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当然,不修昭陵、献陵、康陵„„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缺少维修经费,其直接义务并不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那两个人造景点,因为那两个景点的建造自有其投资渠道,并未占用文物维护经费。但从宏观上看,文章所揭示的现状和提出的问题,确切是发人沉思的!
再说土地,上面已经讲到,仅就十几个人造景点的大项目就占用了约6.1万亩的土地。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应用了山林坡地、海滩湖沼,可很大一部分却是可耕的农田,且又大多是交通便捷的黄金地段。众所周知,我国人均耕地还不足一亩,而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域,土地更是金子般的可贵。有专家呼吁:“如果人造景观依照目前这种热度再搞一、二十年,那将会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构成一个严重的威逼!”此话恐怕并非是危言耸听吧!
在当前营造人造景观的圈子里,风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以为一个人造景观要向社会推出,必定要有轰动效应。而发生轰动效应的最好措施就是把景区的范围搞大!大者为王,王者必胜!因而相互攀比,你搞一座“欧洲城”,我就搞一座“世界城”!你占地1000亩,我就来个2000亩,这不就把你给“盖”了?其实,一个人造景观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否发生轰动效应,取决于这个景观的构思创意、制造程度、历史背景、地区优势、交通条件等等诸多因素,决非一个“大”字就能胜利的。
忧虑之二是当前我国的人造景观有不少无论从内容到情势或反复、或相同,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比喻说“西游记游乐宫”,在我国东西南北中,哪儿都有!有人作过统计,已建成开放的共有50多个,仿佛是孙悟空拔下身上的一簇毛,吹口仙气变出来的替身,全是一个模样。又如《红楼梦》的“大观园”也有几十座,星星点点撒落在大江南北、运河两岸。有人打趣说,恐怕连最会做《梦》的曹雪芹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他笔下的“大观园”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如今也是人造景观的“热点货”,河北白洋淀应用当地的有利地形造了个“水泊梁山”,湖北省的武汉市也巧借本地山水,建起一座“水浒城”。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反复、模拟、相同,乃是一切艺术作品之大忌。作为供人娱乐、游赏的景致旅游区,也同属此理。所以,凡是这类“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十有九败。这既挥霍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给人造景观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令人生厌的负面影响,其成果决不可等闲视之。
忧虑之三是部分人造景观内容贫乏,制造粗糙,格调低下。记得去年年初《国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都曾先后发表文章批驳北京郊区呈现的一些“妖魔鬼怪景观”,什么“魔幻洞”、“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等。其实,这种人造景观岂止北京郊区有,全国各地都不少见。有些处所还应用当地一部分人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族观念,新建一些寺庙庵观、宗族祠堂,以粗鄙简陋的招数、装神弄鬼的名堂,招徕游客,还美其名曰:“弘扬民族文化”。也有些人造景观为逢迎部分游人的低级趣味,搞俗气、可怕、迷信乃至色情的内容。为此,国度旅游局的一位负责同志曾严正指出:“再造人文景观目前存在着反复建设和格调不高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游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