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不握手会议”的启示
邓小平“不握手会议”的启示
文白石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1946年9月10日,“野司”召开安陵会议。这天恰逢中秋节,又值我军邯郸大捷。各纵队首长都以为此时开会,肯定是表扬加犒劳。可当他们伸手想与邓小平政委握手时却被拒绝。邓小平说:“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心满意足,你好我好,什么都好。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邯郸出发以来做的怎么样?群众纪律怎么样?内部的团结搞得好不好?部队的指挥、战斗作风都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按常理说,安陵集会议恰逢中秋节,又值我军邯郸大捷。可邓小平为何强调“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并拒绝与满面春风地向自己伸出手来的各纵队首长握手?原来,由于我军接连奏捷,士气高昂,信心充沛,但少数领导干部在胜利形势下,开始滋长起一种骄傲的情绪,部队群众纪律不太好,军民、官兵团结也发生了一些问题。邓小平提议召开安陵集会议,目的是纠正和克服邯郸胜利后有的部队骄傲自满,忽视军民关系、群众纪律的倾向。
开议是为了了解情况、倾听意见、集思广益,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是研究问题、指导工作、促进落实的基本手段。因此,会风就是党风,就是作风。会风见证领导干部的品格,体现领导干部的作风。安陵“不握手”会议,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一贯品德和风范,也为当今领导干部提供了一面镜子、一把尺子。
当前,一些地方的会议泛滥广受诟病,会风不正已成通病,小会大开,短会长开。一些会议甚至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互相吹捧的舞台。什么思路好、规划好、决策好、指挥好、措施好、方法好、态度好、作风好、工作成效好、社会影响好、群众反映好、比过去好、比别人好、比原来预期的好、比上边要求的好,总之一个字,就是“好”。而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却是只字不提;非提不可的时候,就搞一笔带过。即便是批评性会议,也要先绕一个打圈子、搞一大通表扬,然后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地指出几个抽象的、共性的、客观的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会议就是工作,会议开得扎实,也是工作做得高效。会议要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就要不兜圈子、不马虎过关,打破先表扬后批评、先讲成绩再说缺点的程式,客观公正谈成绩、实事求是说问题,把经验总结好、把问题说通透、把改进措施讲明白。这样的会议,才是好会。
成功的会议能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协调动作、交流经验、推动工作,会风不正败坏党风、政风,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邓小平“不握手会议”的良好会风,对于今天我们端正会风仍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以此为范本,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开实事求是、不兜圈子的会,开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会。
第二篇: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
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浪潮结束之余,在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这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上,国内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日渐激烈的矛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两个凡是”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一些执政错误,也没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精神实质,这一切不可能改变人们在“文革”中形成的僵化的思想状态。尽管“两个凡是”尽管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很多敢说真话的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切与“政治挂帅”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国人的嘴。社会的停滞不前,人民矛盾的日益激化,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摆在国家领导班子的面前!
经历过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在这国家危机关头铤而走险,大胆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国家大范围的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紧要关头,邓小平大胆说出“我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驳不倒的,同意这个观点和文章”,掀起了反对“两个凡是”的浪潮。在随后的1978年12月18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解放思想,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国结束了“文革”后的两年徘徊,迈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在国家紧要关头大胆纰漏错误,勇于革新,瞻仰时代潮流的精神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朝着一个繁荣富强的方向迈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精神。我们应该做到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于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纰漏,现实生活中某些制度与机制方面的问题,妨碍着人们了解真实的状况,前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妈讹老外”一事,一时间风起云卷,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广泛报道,都在痛恨这位大妈丢人丢到国外的行为,但结果却令人哑言不语,这种事情充分说明了,我们没有求真的精神,人云即云,不能正确判断是非,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要勇于探索真理,不应在错误里越陷越深。我们还明白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还应该注重实践,一切没有经过实践得到的经验都是无稽之谈,我们应该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进行实践,修改或者抛弃,我们不要让这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在我们大学生学习中,我们也会经常地体会到,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我们才会掌握到基于理论的本领,当然我们也在实践中推翻一个个经不起实践的理论。我们还应该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带领着全国各族儿女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作为大
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大学里学术思想及其活跃的地方,我们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进步,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我们的民族才会长存。邓小平同志关于在国家建设上的伟大成就给我们大学身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谨在这里向我们伟大的领导人致敬!
网络工程2班 1205030213 徐刘根
第三篇: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当代启示[推荐]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当代启示
小平南方谈话与当前中国改革,二者不仅在时代背景上有些契合,而且在改革精神上前后相承:南方谈话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当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源泉,当前中国改革是躬行改革精神、发展改革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的实践场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顷刻瓦解,纷纷换旗改制。无情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的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的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该怎么办?正是在这种严峻时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拨正船头,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正确的航向。
五条思想精髓
第一,对生产力认识的飞跃。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关于生产力问题,小平同志在这里强调两个发展: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讲发展生产力,还要讲解放生产力;二是过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现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小平语重心长地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和“谁改变„„谁就会被打倒”的严重警告,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对“姓资”还是“姓社”判断标准的提出。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使人们从“姓资”和“姓社”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可以心无旁骛地放手大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第四,对“计划”和“市场”功能的厘清。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长期以来,人们深陷“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这段话的思想解放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头上的紧箍咒被去掉了一样的轻松。
第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强调。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政策链条。只重视“让一部分人现富起来”的工具理性,而忘记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是对“先富政策”的误读或扭曲。
五个现实针对性
首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创新。这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与此相关的思想还有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教导,“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定了目标。
其次,“要坚持两手抓”的辩证法。“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两手抓”的工作方法后来扩展到经济与教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最后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稳定的三者统一,同样是现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强调。小平同志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段话不仅是针对当时情况而言的,而且是要管一百年、不可动摇的基本路线。第四,对接班人的忧虑。小平不无忧虑地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选人、用人是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正确组织保障。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坚定不移地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小平同志的概念启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六个方法论价值
当下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我们党宝贵的历史财富,而且对于解决当前中国改革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作用。这种启示既是上述所讲到的绝对思想价值,又是指对促进当下中国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价值。这些方法论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者的话当作万应不变的万能药方,到处生搬硬套,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学习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不尊重。真正尊重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它们运用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之中,在活学活用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从某个既定时代的绝对标准到任何时代的相对标准,这个判断标准最终转变为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历史对现实的重要启示。
第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不仅管过去,而且管现在,重要的是,还要管将来,千秋万代不变。
第四,不搞争论、大胆改革的实践驱动。这是小平同志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改革的宝贵经验。有些问题意见不统一不要紧,不要争论,先干起来再说,最后让实践说话。这一宝贵经验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某些争论。第五,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领导方式。在讲到领导方式时,小平同志强调“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这与“不搞争论,大胆改革”的实践先行是一脉相承的,同样适用于当下领导作风的转变。
第六,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执政路线。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涉及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这个问题当前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它不仅关系分配的公平正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持续动力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掉以轻心。
小平南方谈话与当前中国改革,二者不仅在时代背景上有些契合,而且在改革精神上前后相承:南方谈话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当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源泉,当前中国改革是躬行改革精神、发展改革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的实践场域。后者因前者而驱动,前者因后者而光大。
第四篇: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摘要:国防教育思想是国防教育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集中反映,它是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国防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新时期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启示
邓小平对于国防教育非常重视,其国防教育思想贯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1.战争年代。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就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929年百色起义后,为了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和战斗力,他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号召红军战士既要做战斗员又要做宣传员,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为根据地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2.“文化大革命”之后。“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对全国各个行业进行了整顿,尤其是教育行业,对教育文化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合理的建议。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是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反映了高等教育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国防教育也随之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7月,中央发出通知:“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由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将“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写进党的工作报告,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防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二、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树立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强调这种战略利益时,把它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他认为,国家利益是有层次的,在国家利益中,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主权,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样,没有国家安全,就难以维护国家主权。邓小平反复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利益观,就成了国防观念的核心。
2.强调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体系之中。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教育现象,就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能等方面有计划施以影响的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强调,要广泛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的“五位一体”国防教育网络体系,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责任。
邓小平提出,要将国防教育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对待,尤其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国防教育的重点。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国防教育构成了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使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3.提出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倡导加强“五种革命精神教育”,即“革命加拼命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的教育。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显然,邓小平的学校国防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国防意识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
三、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1.普通高校要重视国防教育,实现教育途径多元化。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精神,国防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1世纪,普通高校要与时俱进,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学校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规划。为了保持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普通高校要不断规范国防教育体制,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在《国防教育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建设,使得学校的国防教育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认识到国防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基础工程,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财富和品质,可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讲授军事课来体现的,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科技、军事技能、国防法规、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由于针对国防教育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其国防教育功能发挥必然有限,所以,普通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拓宽国防教育的途径,开辟第二课堂。首先,除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组织国防教育专题讲座、设计国防教育宣传栏、组织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热点问题专题辩论等活动,在校内形成一种国防教育的氛围;其次,在学校其他相关课程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大学生走出去,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要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思路。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牵挂和担忧,它凝聚着人们炽热的爱国热情,袒露出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忧患意识一直是一种爱国传统。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加之物质利益的驱使,忧患意识出现了淡化的趋势,进而丧失国防观念。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现象增加,这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此外,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分裂主义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中,渗入忧患意识的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为部队培养国防力量的重要渠道。邓小平非常重视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普通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是与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高校的一门素质类课程。人才既是建军之本,也是国防之本。当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人才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当代大学生既是保家卫国的主力军,又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未来战
争是信息化战争,其核心是知识与信息,发达国家在这场军事变革中总是将高校的人才作为国防人才的重要部分。首先,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沿,发挥普通高校优势,大力开展开放式教育,将高校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国防人才的强大后备力量。其次,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探索与部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的模式,建立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第三,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注意其高度和深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防需要。
第五篇:《邓小平传》读后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读《邓小平传》有感
邓小平,一个和蔼而亲切人,却又是一个时代的巨人,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见证了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变,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中国,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回归邓小平伟大的一生,在对伟人无限崇拜与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精神,指引我们继续向前发展。
最近仔细地阅读了理查德伊文思写的《邓小平传》,这是一位外国人以独特客观的视角描述了邓小平伟大的一生,以时间为轴线,虽然没有华丽的文笔,但却朴实真挚,让我们客观的认识到了这位伟人的辉煌人生。毫无疑问,我想任何一个接近或者去了解过邓小平传奇的一生的人,都会被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我也不例外,虽然小平已经离我们远去很多年,但是每当重新去读一遍他的传记,他那遥远又亲切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面前,重新去感受伟人的伟大之处,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读了这本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平凡与不平凡,关键在于是否真的努力过,去尝试过。
通览全书,邓小平是一位划时代的巨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创造者属于自己的不平凡。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大部分的生命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他是个时代的弄潮儿,是一个国家的顶梁柱,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最敬爱的小平。他在革命的发展道路中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发展中国的伟大旗帜,是全国人民伟大的精神领袖。
在书的扉页,有多张记录邓小平一生主要事迹的图片,有去法国艰难求学的经历,有与妻子患难的坚持,有被流放的失落,有他那标志性的和蔼笑容,也有他一直喜爱的运动,包括台球、桥牌和游泳。这些爱好伴随着小平的一生,一直到他70多岁依然坚持,这些也体现了邓小平一直坚持的品质特性,认准一件事就不会轻易放弃,这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邓小平出身于四川农村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家里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但是给邓小平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父亲邓文明,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邓文明虽然在农村,但依然内心里还是有远大抱负,有一颗爱国心,非常关心国家政治。这些都对邓小平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邓小平从小就养成了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有魄力的性格,而且从小就敢于挑战权威并且具有前瞻性。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一个人性格的塑造离不开从小生长的环境,也离不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他独特的印记,而邓小平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正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究竟是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想在于这个人能否真正有责任有勇气来担当时代的脊梁,我想邓小平就是这个脊梁,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他能做到。
而想想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都是在溺爱中长大,这与西方的家庭与教育方式完全相反。因此孩子长大后不愿吃苦,一心只图安逸的生活,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再也不再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反而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笑柄。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你们就不能慢慢学会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殊不知富不过三代的根源,大多是由于家庭的环境影响所致,从来没有吃过苦,经过危机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真正驾驭,更何况去控制一个企业和家族。也不得不承认,这与时代的特征紧密联系,更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我们无法改变传统文化,也无法改变这个时代,唯有改变我们自己,何时我们能够做到美国式的教育,值得我们期待。
在邓小平还是孩童的时候,在父亲的努力下有机会和叔父一同前往法国求学,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法国的那段时间虽然很苦,但对邓小平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那里艰苦的条件锻炼了邓小平能吃苦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在这段时间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不得不勤工俭学,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在这期间,由于他的认真的在蜡板上刻写半月刊《赤光》的文章,并且负责油印工作,还得到了“油印博士”的称号。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而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和沉稳,在法国的这一段经验使他不赞成某些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如林彪的大中国主义。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邓小平始终对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抱有极大的兴趣。同时邓小平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观念:世界不能忽视中国,中国也不能自绝于世界,如果中国不向世界学习,就没有希望很快发展起来。我想这也就是邓小平能够大胆改革开放并且日后积极与世界融合的雏形。邓小平的性格也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形成了——坚强、自信。
而现在的我们也正值性格的塑造时期,我想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塑造,要学会担当,坚持和自信,这也会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在经过高考的磨砺后变得更加坚强,而有的人却把高考当做人生的终点,在大学里忘乎所以,整天沉迷于游戏,不思进取,这些既不利于性格的培养,也不利于道德情操的陶冶。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现在,要有一种忧患意识,人生的每一阶段的结束都是另一阶段的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调整,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精彩活出不平凡的人生,像小平那样,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成功。
在读到邓小平整个人生过程,我想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为人所熟知的“三落三起”,这是对邓小平他人生的最合适的概括,也是邓小平性格最完美的诠释,每一个读完邓小平坎坷经历的人生都会为此而钦佩,我想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任何时候都能宠若不经,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直到下一次的绝地反击,那是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不屈。邓小平时刻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情怀,朴素而有真挚,那是一个伟人对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的最真切体现。他,一个平凡的人,一直在创造者不平凡的事迹。
在建国以后,邓小平由于受到四人帮各方面的陷害和诽谤,一次又一次地被党排挤出去,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经过时间的考验,证明了它的绝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看到他的三起三落,我不禁叹服,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他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浇筑整个民族的脊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是一颗多么伟大的情怀,一座多么
伟大的丰碑。我想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向这个伟人致敬,因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凝结着这位老人毕生精力,即使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伟大却依然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平凡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每个人脚下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必须靠自己去开拓,靠自己走出来,只有具有坚韧的品格,才能将其中的艰难和险阻会化成前进的动力,邓小平的每次“落”,都因为坚持了真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每次的“起”,都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尽心尽力的为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富强繁荣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他,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在书的末尾作者再次总结了邓小平的品格,他坚强、不屈不挠,正因为这个珍贵的品格,让他无论在人生巅峰和跌至命运的低谷都能坦然处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
正如作者在结论中写道,关于邓小平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邓小平同志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开创了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不平凡。我们会永远铭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那个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