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没有认同感,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要问当代大学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听到的最多的词也许是“封建”、“糟粕”、“过时”等等;但再问,“你了解中国传统吗?”,“你看过四书五经吗?”,听到的大多回答也许是“不了解”、“没看过”:这不是很悲哀吗,明明不了解中的传统文化,却还人云亦云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好。而曾几何时,韩国称雄围棋界,要知道,那是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不然,四大古文明不会只剩下中华文明。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
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看,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宋明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发展,并适应各个时代社会形势的需求。可是,在中国近现代,由于一些学者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国发展影响的片面偏激认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革命的浪潮中连同着封建地主一起被打到,被革了命。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
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
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第二篇:2014届可是圣诞节流行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啊
可是圣诞节流行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啊!比如春节什么的,绝对比圣诞更热闹..........当然,我也l觉得现在各种文化已经没落了,什么诗词,戏剧,包括各种名人,你现在提到屈原孔子什么的,好像每个人都很有把握,对他们了如指掌,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也就了解一点皮毛。还有很多有名的诗词,古人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的人连哪句话出自其中都弄不明白......其实每次有人发出类似的感慨,我都很不好受,觉得祖先为我们积累下来的财富正被我们一点点丢弃。
个人认为是正在没落中,外部文化入侵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化断代问题,古典文化正逐渐地脱离人们的现代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我们那些古典文化是有些过时了,但是更危险的是,我们难以从古典文化中发扬出其现代性了。个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工和发展。单单以一些复古的艺术形式来博取外国的注目,那就是对于文化的修饰,其实并不真实,因为那些东西不和年轻人的口味。
但是从古典文化中挖掘其现代性,方法最为重要,许多人假意从古典中取材,带着功利的目的,结果弄出来的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
外来文化侵蚀年轻人太严重了,以至于忽略了传统文化,现在的复古活动只是一小帮人,无法留住不断变化着的人心和争取大部分年轻人的支持,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1、我给土地开的工资是一涨再涨,但是这门手艺学起来又脏又累,徒弟们都不愿意干。——怀玉石刻技艺传承人陈文武
2、胡同是建于北京紫禁城周边的狭窄小路或小巷。它是北京四九城的标志,也是北京文化的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胡同遭到了破坏,飞速消逝在高楼大厦之间,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孑遗。假如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世人恐怕再难承认,这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黄有维水彩画作品选》序言
3、源远流长,吴桥杂技展新颜。11月3日,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河北艺术中心落下帷幕。开幕以来,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吴桥杂技节系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杂技赛场之一,有着“东方杂技大赛场”的美誉。
4、“王致和”始创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且越做越红火。现如今,有青方、红方、白方3大类20多个品种的王致和腐乳,不仅享誉国内市场,而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远销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扬子晚报》报道,今年57岁的何龙珍倒退着走路,不时侧身看前面的路,双手紧握着95岁高龄的盲人老母亲金招娣。为了让母亲走的舒服,何龙珍已经用这个姿势陪母亲走路20多年了。
3、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第三篇:没落青春散文
日子如梭
青春还在它却像一首狂妄的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起着很炫的名字
打着主题曲
却永远也无法定义生活
忘却了自己为什么活着
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安慰自己
才发现骗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以为可以笑着回忆过去
看着那些老旧的照片的时候
突然觉得活着像风吹过树林
即使沙沙作响最后留下的却是一片片空寂
风蚀了的孤独
以为可以充满信心迎接明天
在梦里
蓦地惊醒过来
原来自己恐惧面对未知的黎明
因为一路以来并非有价值的活着
只是在敷衍日子责任......过着没味道的生活
真期待新的开始
重头来过
第四篇:师道尊严的没落
师道尊严的没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两千多年来,子贡为孔子守丧、杨时“程门立雪”等尊师典故一直广为流传。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大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 二是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 三是通过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
在当今社会中,老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师道尊严真的被肯定了吗?在现代社会,教育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艺,大学基本采用分专业、分班级、分批次的集中授课方式,学生或会认识老师,但老师未必认识学生。师生间缺乏共同信仰,更缺乏情感沟通,很难传承师道尊严的传统。同时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和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以及部分教师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等不良现象,是侵蚀“师道尊严”的公害和毒瘤。孟子曾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又何来“师道尊严”?今天,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弱化了尊师重道的传统,颠覆了尊师的风尚和礼仪,学生逃课、上课睡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吵吵闹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发生了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门”事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华民族的腾飞,关键在教育,而老师是关键中的关键。为师不尊、为生不敬的不良风气会导致中国教育不仅会失去传统,还会失去未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教育,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而如何重建“师道尊严”,是摆在我们青年教师面前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一个现代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的。有尊严的老师应该是公平的,不公平一定会使老师威信扫地。而公平又是法治的精髓,教师必须在公平问题上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公民来。公正是教师的一种美德,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一种高尚人格。公正好比一架天平衡量着教师行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并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人格影响。教师具有公正的品质,无疑会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榜样作用。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他们能够在这种作用下,培养公正的品格,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养成对社会、对他人采取公正的态度。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德权威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必须给师道尊严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师道尊严,才能与新的师生关系相适应。
第五篇:北大精神的没落
纪鹏飞读史心得之 北大精神的没落
最近,号称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件。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
顿时舆论一片哗然。
每一个熟知北大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由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穿越百年,一直萦绕在万千学人的魂梦里,沉淀在那个令人怀想的年代,从而孕育出一个兼收并蓄、宽容自由的学术精神。在很多人眼中,北大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个著名的学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遥想钱端升教授在西南联大图书馆,慷慨陈词,反对内战,用高昂的演讲应和着国民党围墙外的机枪声,在寒风凛冽中彰显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是的,他们都是一些偏激的人,在统治者的眼中,他们的确有点“不合群”。不安分守己的做顺民,反而聚众闹事。然而就是这样一帮人,这样一个学府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变中,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历史,成为后继者引以为荣炫耀的资本。
哲学上说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然而北大的变化发展却在现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北大的后继承者,纷纷抛弃了前人血肉换取的精神,反而以荣耀换取金钱和权术交易的工具,成为某些富豪和政要“贴金”的办事处。北大在逐渐追求经济物质的同时,文化精神修养已经被挥霍的淋漓尽致。余杰慨然感叹道:北大,不再是教师和学生的北大,不再是知识的北大,不再是人文的北大;北大,变成了权力的北大,资历的北大,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北大。蔡元培先生没有想到北大的这番大范围的换血,使得自己毕生的教育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为一种口号。他更难想象的是自己为北大奉献毕生,最后就连遗体从香港迁到北大校园也因为校方说学校没有空地而一直安眠他乡。很有讽刺的是,在校方拒绝了师生的请愿之后,在北大的燕园附近,一排排超市和娱乐设施拔地而起,硕大的可口可乐的广告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北大的后继者在物质上很赚了一笔之后,开始关注精神方面的建设,这次的会商运动便是一个开端。尽管给本次整风运动起了一个很中性化的名词“会商”,然而却没有掩饰处理思想偏激学生的用意。习惯了讴歌,面对着批评,北大开始浑身不舒服。偏激这种命名让你无以逃遁,你无法抗争,无法申诉,失败已经注定了。北大自以为可以通过行政的力量便可以扼杀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思考,然而早在若干年前罗曼罗兰就一语道出这种做法的荒谬性:“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用偏激来拼凑对他人的宣判,是思想枯竭的大师们最后的杀手铜。余杰很形象的打了个比方,好比他早已是一眼没水的井,强迫人守在面前,寸步不离。而当旁边打出一眼新井,清冽的泉水涓涓流过时,他又善意地告诫人们:“那口井有毒,不能喝,你们还是在我的面前耐心等待吧。”一种不能容忍对它批评的价值观,必定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价值观。
帕斯说,没有了灵魂就没有情爱。
当北大的学生都像从一个模子刻印出来时,我丝毫找不到一个完整灵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