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的没落》有感

时间:2019-05-14 17:0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西方的没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西方的没落》有感》。

第一篇:读《西方的没落》有感

读《西方的没落》有感

姓名;刘宇洁

学号:080210279 专业:世界历史

【摘要】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理论—比较的文化形态学或历史形态学。他运用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通过横向比较及纵向分析各文化的特点及其代表事物,将西方的没落问题上升为一个与存在相关的哲学问题,并用不断用事实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对西方的命运做出了悲观、宿命的预言,虽然这一结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但这本著作的诸多地方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历史研究

文化与文明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作者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于是产生了一个从人类历史文化深层去寻求前因后果的强烈愿望。《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于1918年问世,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西方文明的重重危机暴露无疑,人们对历史前景感到忧虑和茫然。在这种背景下,此书以其先知式的预言和新奇的论调,广泛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作者因此成名,由“一位默默无稳定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

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的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反对19世纪流行的历史进化观念,而把各个文化的生命周期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在他那里,世界历史被看作是若干独立的文化单元,每个文化单元都经历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即都要经历发生、发达和衰落的生命阶段或形态。每种文化虽各有其独特的精神、灵魂和不同的表现,但都按照一定的周期而兴衰,他们在时间上是平行的,因而是同时代的,可比较的。这种文化形态学是对以往的历史哲学传统的一种反叛,斯宾格勒自诩为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

西方的历史哲学一直试图把人类的全部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世界历史一个通行的分析框架是: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这种历史思维,把西方的当代社会视为人类历史发展成果,把其他地区的历史一笔带过甚至设想成为西方人的历史所做的准备,“它完全主宰了我们的历史思维,模糊了高级人类在整个历史中的真正地位。·····这一框架限制了历史的领域,也支配了历史的阶段。”斯氏把这种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线性进化模式称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已走到了尽头,必须用一个全新的体系来取代它。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体系,堪称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即“哥白尼式革命”。这种观念认为,“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并不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更优越的地位。作为文化,它们都是动态存在的独立世界,而且它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并不比古典文化差。它们的伟大精神和上升力量较之于古典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韩炯,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9,第页

同上,第7页

从理论上看,斯宾格勒首创比较文化形态学比较历史形态学。文化是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体的观念,在当今西方文化学界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常识,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冲破旧范式的新颖独到之见。从实际情况看,斯宾格勒的比较文化形态学理论对历史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有较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尔等人也吸收了斯氏的理论成果,他们被称为“新斯宾格勒派”。二战期间,斯宾格勒所提出的历史形态学理论也曾移植到中国,并成为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的雷宗海、贺麟为首的”战国策”派的历史理论基础。

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同文化体系的最根本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概念,接近唯物辩证法。······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致'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

从《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惯用的历史研究的分析方法,但并不仅仅是这一思维方法。斯宾格勒倡导的是一种贴近生活、预断未来的历史研究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要与方成事物相衔接,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强烈撼人的现实感,他认为研究历史问题时,需要采取宏观、整体、比较的思维方法。

季羡林,《西方的没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2期

在分析比较各种文化类型,以说明西方文化在最终也要衰亡之时,斯宾格勒采用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的方法。用一种研究世界生成变化的观相的形态学,即浮士德哲学,分析了各种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特征。他把每一种文化的基本象征称之为该文化的心灵。他把古典文化的灵魂称为阿波罗精神,认为西方文化的灵魂是浮士德精神。他认为,作为西方文化灵魂的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灵魂,它要超越感觉,在无穷的追求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具有一种坚毅的意志,要征服并粉碎一切可见的阻力;而作为古典文化的阿波罗精神,其基本特点是明朗清晰,只承认直接显现在是空中的事物,在有限的形体中去寻求美感,这是因为在古典时代,人的醒觉意识里还没有所谓过去和未来的观念,有的是纯粹的现在。阿波罗式的心灵,“它的特征是选择切近的个别实体作为理想的类型,如果用现代哲学的术语表达,就是感觉在场的实体。”此外,斯宾格勒用麻葛式的心灵来表示阿拉伯文化的心灵,认为它的原始象征是洞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是“道”,轻松徜徉于自我营造的世界,“不同于埃及人通往预定的人生终点之路,代表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他还认为,俄罗斯的心灵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它缺少西方文化中的特有的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和支配别人的意志,它视别人为平等的兄

《西方的没落》,第30页

同上,第33页

弟,具有谦卑、自我奉献的特征。”

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斯宾格勒运用图像、数学与数字观念、类比等方法,分别纵深分析了各种文化类型,指出各种文化与文明的表现形式的发展与衰落,借以说明文明的衰落。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兴盛、衰微、消逝的过程。作为其象征的一些形式,如艺术方面(包括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等)、自然与科学(包括神话与宗教等)、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也相应的有一个发展、兴盛至衰落的过程。例如,斯宾格勒在分析作为古典文化的阿波罗精神及西方文化灵魂的浮士德精神时,提到属于阿波罗精神的形式有裸体雕塑,奥林匹亚神的感性崇拜,用轮廓线来界定单个形体的绘画风格、偏好封闭柱廊、重视坚固地基、外部包有穹顶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严肃音乐等;而代表浮士德精神的形式有赋格曲的艺术、天主教和新教教义、巴洛克时代的伟大王朝,以及从但丁到歌德作品中的圣母理想等等。斯宾格勒指出“阿波罗式的生存就是希腊人的生存,它不但完全缺乏内在发展的观念,而且完全缺乏实际的历史,而浮士德式的生存是对自我的深刻意识和内省日渐加深中逐渐引发出来的,它是一种决断的个性的文化,回忆录、反思、反省、前瞻以及良知见证了这种文化的孕育和产生。”然而,随着西方形式的艺术的终结,浮士德式的艺术也难逃厄运。作为浮士德文化组成

《西方的没落》,第52页

同上,第30页

部分的浮士德自然知识也有诞生、衰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浮士德文化的兴旺盛衰相始终。文化民族的消亡,费拉世界的实现,代表着人类最终走向文明化历史的发展趋势。由此,斯宾格勒指出西方的没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氏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是为每个人而存在的,每个人及其整个的存在和意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也不是针对某个民族、国家而言的。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在他看来,“每一种都有他自身的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按照生老病死有机地发展,这个逻辑的结果、完成和终局就是文明,文明可以视为文化的必然命运。”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即文明是文化衰落的阶段,而不是文化的成熟阶段。历史世界中的每一个文化都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的活的有机体,它的运作模式与一般自然界的有机体一样,也有生长盛衰等周期性的特征,这种周期性的运作模式不可逆转,是每一种文化的宿命。这种文化宿命直接给斯氏的历史哲学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色彩。按斯氏的推论,历史世界中,每一种文化都要各自完成如下生命历程: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这种分期的对西方文明的必然衰落的预断,大胆假设了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似合理,但其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地客观地反应西方历史世

《西方的没落》第3页

同上,第8页

界的发展进程。因为,社会的兴盛衰落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更不可能预先设定。社会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态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因此,西方文化乃至西方社会的繁荣与衰败,其决定因素只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故而,斯氏的这种悲观宿命论断不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实际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当然,今天我们重读《西方的没落》,不能一概否定其对西方文化作出的充满悲观与宿命情绪的断言。这部著作在其出发点上是值得思考和认可的,它对于唤醒沉醉在盛世幻觉中的西欧人起到巨大作用,它的论断也突出体现了人类的预见性。此外,书中透露出的斯宾格勒的一些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式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这些对今天的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它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季羡林,《西方的没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02 [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韩炯,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09 [4]周爱萍,《斯宾格勒的贡献与失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04 [5]黎明,《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博览群书》,1998/08

第二篇:《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西方的没落》,这让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作者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百度中可以查到,他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者。而《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括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在当时,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面临着一战所带来的危机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对此也必须做出应对。而斯宾格勒在面对:“为什么近代欧洲经过这样大的进步仍然发生许多混乱和致命的危机?”时,他的答案却与别人截然不同,他说:因为我们西方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斯宾格勒 认为,人类的历史没有任何的意义,深奥的意义仅是寓于个别文化的生活历程中。简而言之,在斯宾格勒看来,历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历史。他提出必须清除两种传统的历史观念,第一就是必须清除以前的历史学家将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样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太过狭隘,实际上是空洞无物且毫无意义的体系。第二就是要清除西欧中心论,他认为历史是没有中心的,也没有最终的参照点。在他的文化兴衰说中表示,各个文化类型的相同点是它们都经历同样的兴衰过程,走向同样的归宿,即都要经历青春,成长,成熟和衰落这几个阶段。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兴衰三阶段论:第一是前文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原始的表现形式的混乱,神秘的象征主义和朴素的模仿;接着是文化阶段,它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形式语言,约束着各种文化创造;文明阶段是西方文化的第三个阶段,文明的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和20世纪,这个时期形式被破坏,表现为无内在形式的存在,文明的第二个时期则是民主转向集权统治,它意味着文化的最终衰亡。史宾格勒将世界上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前者着重于精神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发展,后者着重于物质文明与军事文明的发展;前者出现伟大的艺术、科学、哲学、宗教,后者出现伟大的帝国、国际性的大都会、强大的文化帝国主义;前者偏向唯心主义,后者偏向唯物主义。对史宾格勒而言,文明是不好的、负面的、外在的现象,是“已经定型的事物”,是死板板、缺乏变化的东西,而文化是好的、正面的、内在的现象,是“生成变化中的事物”,是活生生、充满动力的东西。因此,一种文化进入文明阶段就意味着它已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创造力,只剩下对外扩张的可能性。对《西方的没落》,当时有许多的争议,斯宾格勒对西方文化将要衰落的预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病相契合,表达出当时西方人对自己前途所感受到的深刻的忧虑。从理论上看,斯宾格勒首创比较文化形式学或比较历史形态学。从方法方面看,斯宾格勒倡导一种贴近生活,预断未来的历史研究新方法。从现实角度看,斯宾格勒的预言成为西方人的永恒警钟。面临困难时,若前人无法给予你方法时,就自己去创造。

第三篇:《西方的没落》读书报告

繁华褪尽,还能剩下什么? ——《西方的没落》读书报告

斯宾格勒名字对我稍显陌生,但论及《西方的没落》和他那套历史循环论的“历史形态学”对我却早已是如雷贯耳。

初阅此书,心中满是不尽的赞叹,深感这种诗样的语言和细腻灵动的文笔竟能冲出拙劣的翻译文本,把我深深吸引。但是,当这种感动一再重复,我又不得不问自己,一本历史书籍,最令读者夺目的竟是文笔的华美,而不是内容的深奥博大,这是合适的吗?

在这个疑惑萌发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看完这本书后脑海都留下什么痕迹?

一、首先是论及过多细枝末节。作者似乎是在卖弄自己的才识一般,放纵自己的思路,信马由缰地广泛论述,但是最后回过头却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需要那么多文字。

二、其次是过于笼统缺乏论证过程。作者所用的语言多是极为模糊和富于浪漫的比喻,而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是“观象”和“鸟瞰式的考察”,再加上作者似乎觉得有些内容对于读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行文中大量的引用和典故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极为头疼),所以很多内容都没有展开。例如在《起源与景观》第七部分里,作者在讲述西方法律的三个分支时,每一句都不失用大量的篇幅来细致展开论述,但是作者选择简单的概括,让人觉得说服力不足。

三、然后则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缺乏思考。虽然在最后的《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里,作者也考察了经济生活的内容,但是内容依旧是“鸟瞰式”的,同生物有机体进行比较的。这样的对待,富于形象,但失于深刻。

四、还有就是给读者一种目的论的强行解释。始终难以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微积分和哥特式建筑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不带意识形态的科学发现,后者则是由风土人情塑造的当地景观,假使发现微积分的不是莱布尼茨和牛顿,而是中国的祖冲之,斯宾格勒又将作何解释?

猛地一想,确实历史上的文明都经历了兴衰的过程,最后都一个个落幕,但是他们看似相同的命运,里面包含的内容真的就一样吗?中国人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在雷同反复的王朝史里,也有先秦的变局,中古时期世家大族的垄断和衰落,唐以后科举和两税法带来的国家统治格局变动,以至于明清之后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都是在不断悄然嬗变的。

五、最后则是断裂的历史文化观。作者将历史上的文明分为八种,彼此都经历了“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作者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有机体,都经历出生,青春,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文化之间彼此的继承关系。除了因为特殊原因仓促中断的文明,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印度文明的佛教能在中华文明里深深扎根,尽管古典文明的罗马已经覆灭,但是罗马的宗教和法律还是被作者口中的浮士德类型的现代欧洲文明继承。

最后,在书的最后,能留在脑海中的似乎就只有那份舒畅文笔和华美辞藻所修饰的一篇锦绣文章。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本诗集或散文集,不是吗?

我的问题:

1.作者开创的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的道路。运用观象的方法,通过作者自身对历史的体悟和感情,看待历史,我想问老师,自他之后还有其他人沿这条路走下去过吗?

2.我觉得沿着作者的这一条路走下去,按这种方法做研究是不可取的,这条路是没有前途的,但是我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老师您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呢?

第四篇: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纪中下叶我们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轮番上演。每个政党都是靠对上个政党的仇恨获取民众选票上台(希特勒当年就是这么上台的),上台之后搞掉上个政治集团,就这样每个执政者上台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同时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经济,政治不稳定如何发展经济;高中时候,班里举行班会选班长,大家选了一个好欺负的同学故意让他出丑,班主任气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任命;台湾实现了民主,但是现在有是什么一种情况呢?阿扁在自己身上来一枪,污蔑给国民党,然后拉选票执政,基层买卖选票的情况层出不穷。我的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的民主我们要有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阳,总有一天普照大地,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质和全民修养,让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公民现在没有这种意识,更需要去不断参与,不断地去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对了,关于公民修养和学位知识水平没多大关系,西方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有参政意识。正如里根所说:民主没有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培养。

第五篇: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纪中下叶我们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轮番上演。每个政党都是靠对上个政党的仇恨获取民众选票上台(希特勒当年就是这么上台的),上台之后搞掉上个政治集团,就这样每个执政者上台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同时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经济,政治不稳定如何发展经济;高中时候,班里举行班会选班长,大家选了一个好欺负的同学故意让他出丑,班主任气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任命;台湾实现了民主,但是现在有是什么一种情况呢?阿扁在自己身上来一枪,污蔑给国民党,然后拉选票执政,基层买卖选票的情况层出不穷。我的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的民主我们要有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阳,总有一天普照大地,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质和全民修养,让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公民现在没有这种意识,更需要去不断参与,不断地去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对了,关于公民修养和学位知识水平没多大关系,西方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有参政意识。正如里根所说:民主没有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培养。这让我也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原来民主离纳粹只有一步之遥。

以上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多么的高大上或者深奥晦涩,只是想告诉大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人在无形中都在用哲学去探讨过问题,哲学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并不是张口形而上,闭口形而下的高深的学问,当然了任何一个学问想要达到经世致用的境界,就必须对这门学问有十分深厚的研究。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一点哲学知识,慢慢走进哲学,你会发现它是十分有趣的,并且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下载读《西方的没落》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西方的没落》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西方民主怎么了》有感

    读《西方民主怎么了》有感 《西方民主怎么了》这本书从“丑闻相伴”、“金钱政治”等方面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深入剖析,也暴露出美国民主的虚伪性、欺骗性。民主,本意是多数......

    读《西方的智慧》有感[精选5篇]

    读《西方的智慧》有感 %%%%%班 ###name 《西方的智慧》可以说是一本旧书,2004年1月出版,550千字。当年买来后粗粗翻了一遍,没留下多少印象,这书也就在书橱里束之高阁了,书的边沿......

    读关于希腊神话与西方教育有感(范文模版)

    读关于希腊神话与西方教育有感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世界历史 姓名:赵楠 学号:10504071 关键字:神话教育影响 教育,是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于个人而言,它会带来一个好的前程......

    读《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有感专题

    读《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有感 ——刘仪军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徐光兴主编的《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本书编译、入选的心理咨询案例,是19世纪和20世纪社会人生的真实写......

    读《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感

    读《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感作为一名金融系的学生,大一我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也就是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未解的困惑,于是我又趁着暑假在家的时间深入研究......

    读《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有感

    读《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有感 文档3班 颜钲烽3130402127 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受到压迫和侮辱,却不断反抗图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求富强的过程。这段时间看了史华兹《寻求......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国富论》共分五卷,技巧高超,文笔清晰。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最终5篇)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