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道尊严的没落
师道尊严的没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两千多年来,子贡为孔子守丧、杨时“程门立雪”等尊师典故一直广为流传。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大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 二是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 三是通过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
在当今社会中,老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师道尊严真的被肯定了吗?在现代社会,教育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艺,大学基本采用分专业、分班级、分批次的集中授课方式,学生或会认识老师,但老师未必认识学生。师生间缺乏共同信仰,更缺乏情感沟通,很难传承师道尊严的传统。同时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和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以及部分教师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等不良现象,是侵蚀“师道尊严”的公害和毒瘤。孟子曾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又何来“师道尊严”?今天,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弱化了尊师重道的传统,颠覆了尊师的风尚和礼仪,学生逃课、上课睡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吵吵闹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发生了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门”事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华民族的腾飞,关键在教育,而老师是关键中的关键。为师不尊、为生不敬的不良风气会导致中国教育不仅会失去传统,还会失去未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教育,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而如何重建“师道尊严”,是摆在我们青年教师面前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一个现代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的。有尊严的老师应该是公平的,不公平一定会使老师威信扫地。而公平又是法治的精髓,教师必须在公平问题上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公民来。公正是教师的一种美德,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一种高尚人格。公正好比一架天平衡量着教师行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并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人格影响。教师具有公正的品质,无疑会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榜样作用。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他们能够在这种作用下,培养公正的品格,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养成对社会、对他人采取公正的态度。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德权威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必须给师道尊严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师道尊严,才能与新的师生关系相适应。
第二篇:演讲稿:重提师道尊严
重提“师道尊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重提师道尊严”。
听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的心中也许会泛起一点涟漪,会生出许多感慨。我们还在大学校园时,憧憬着有一天能站上讲台,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享受“天地君亲师位”的荣耀,品味“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我们誓言会甘守清贫,用一生去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豪迈理想。
然而,不知是因为时间的变迁还是因为环境的渲染,很快地,许多老师都淡忘了曾经的理想和誓言,平常我们也难再听到对教师职业的真诚赞美。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更多的是对体罚学生的责难,对有偿家教的调侃,对乱收费的批评;流露在我们眼底的,更多的是对“居高官享厚禄”的向往,对“开奔驰坐宝马”的羡慕,对“教书匠磨断肠”的自卑。
也许是“5.12”那次“范跑跑”卸下了“教师”最后的神圣面纱。社会的谴责与最后的宽容,使我们以为教师也可以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束缚了自己。从此,教师队伍许多负面新闻被网络热炒:幼儿园园长持火钳烫伤10名幼儿、小学班主任用胶带纸封住学生的嘴、中学生遭遇教师性侵犯、在职教师大量从事有偿家教、职业中学向企业推荐学生收取高额介绍费、北大邹恒甫爆料院长教授奸淫餐厅服务员……林林总总,不论真假,把教师从神坛上掀了下来,教育这方土地仿佛不再圣洁、已然乱像丛生。
我在准备这次演讲上网搜索资料时,一则“重提师道尊严”的标题刺痛
了我的神经,从教四年来,见过、听过的许多事例在我脑海里翻腾,我想把它的重要论述与老师们分享。
文章指出,“师道尊严”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多年来被忽视,教师的权威像中国股市一样直线下跌。校园内,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问完题不道谢的现象屡见不鲜;给老师起绰号、公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事情屡有所闻。文章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教师作为社会道德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促进者,代表着道德的权威。师道不被敬重,社会的道德教育就缺乏感召力。当前,教师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弱化,许多人在质疑教育产业化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对教师的品格和形象也产生了疑惑。“师德”受到质疑,“师尊”难以为继,“师威”日渐失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提“师道尊严”,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风气,重塑教育和教师的人文职业精神,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
老师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道尊严”的伦理基础,也是教师人格的魅力所在。令人欣慰的是,教师群体其实一直不缺榜样和典范,“5.12”出名了“范跑跑”,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张开双臂护住4位学生的教师谭千秋。还有30多年坚守大山的“扁担教师”周宏军、“马背上的教师”徐德光,勇救学生被汽车碾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激励着我们。就在我们当中,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楷模,他们以丰富的学识赢得家长的信任,以崇高的师德赢得学生的敬畏,以优秀的业绩赢得社会的肯定。在这一刻,我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并呼吁重建“师道尊严”、关注教师形象,还教育一片蓝天。谢谢大家!
第三篇:没落青春散文
日子如梭
青春还在它却像一首狂妄的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起着很炫的名字
打着主题曲
却永远也无法定义生活
忘却了自己为什么活着
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安慰自己
才发现骗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以为可以笑着回忆过去
看着那些老旧的照片的时候
突然觉得活着像风吹过树林
即使沙沙作响最后留下的却是一片片空寂
风蚀了的孤独
以为可以充满信心迎接明天
在梦里
蓦地惊醒过来
原来自己恐惧面对未知的黎明
因为一路以来并非有价值的活着
只是在敷衍日子责任......过着没味道的生活
真期待新的开始
重头来过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师道尊严
浅析师道尊严与师德公正性原则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作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公正性原则
恩格斯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进程中,教师起着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启迪智慧、教育后代、塑造新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公正是人类的始终追求,是指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尽管人们对公正的理解,感觉和判断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会有不同,但构成“公正”的要素却为人们所公认:“平等”是公正的基本原则;“相同的情况同样对待”是公正的示例;现实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是衡量公正的尺度或具体内容。所谓教育公正,就是公正的根本要求在社会教育关系或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公正,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物时能做到坚持原则,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合乎道理、抛弃私心杂念。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师德的公正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二,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学生群体千差万别,对待他们的公正态度是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只有这样,他们从公正、友好、人道的人际关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看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因而产生公正、友好、人道的行为,养成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良好习惯。
第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第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所谓赏罚公平,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有过虽亲必罚”;不管是赏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个人说了算,同时要让学生明了因故,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不管是赏是罚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不能前后两样,因人而异,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平,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损害教师形象。
只有具备公正的品德,才能坚持真理、平等待人、扬善除恶,求美去丑。教师的公正是与教师的良心密切联系的,两者共同指导教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才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
二、师道尊严的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两千多年来,子贡为孔子守丧、杨时“程门立雪”等尊师典故一直广为流传。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大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 二是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 三是通过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
在当今社会中,老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师道尊严真的被肯定了吗?在现代社会,教育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艺,大学基本采用分专业、分班级、分批次的集中授课方式,学生或会认识老师,但老师未必认识学生。师生间缺乏共同信仰,更缺乏情感沟通,很难传承师道尊严的传统。同时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和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以及部分教师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等不良现象,是侵蚀“师道尊严”的公害和毒瘤。孟子曾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又何来“师道尊严”? 今天,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弱化了尊师重道的传统,颠覆了尊师的风尚和礼仪,学生逃课、上课睡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吵吵闹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发生了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辱师门”事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华民族的腾飞,关键在教育,而老师是关键中的关键。为师不尊、为生不敬的不良风气会导致中国教育不仅会失去传统,还会失去未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教育,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而如何重建“师道尊严”,是摆在我们青年教师面前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三、坚持公正性原则,重建师道尊严
一个现代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的。有尊严的老师应该是公平的,不公平一定会使老师威信扫地。而公平又是法治的精髓,教师必须在公平问题上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公民来。公正是教师的一种美德,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一种高尚人格。公正好比一架天平衡量着教师行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并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人格影响。教师具有公正的品质,无疑会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榜样作用。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他们能够在这种作用下,培养公正的品格,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养成对社会、对他人采取公正的态度。
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德权威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必须给师道尊严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师道尊严,才能与新的师生关系相适应。
第五篇: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没有认同感,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要问当代大学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听到的最多的词也许是“封建”、“糟粕”、“过时”等等;但再问,“你了解中国传统吗?”,“你看过四书五经吗?”,听到的大多回答也许是“不了解”、“没看过”:这不是很悲哀吗,明明不了解中的传统文化,却还人云亦云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好。而曾几何时,韩国称雄围棋界,要知道,那是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不然,四大古文明不会只剩下中华文明。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
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看,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宋明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发展,并适应各个时代社会形势的需求。可是,在中国近现代,由于一些学者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国发展影响的片面偏激认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革命的浪潮中连同着封建地主一起被打到,被革了命。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
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
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