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探索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探索
戚联强
小学作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作文能力是关键。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做很多事都凭兴趣,没兴趣的事一般不做,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摇头。当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兴趣,写作文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降低要求,让学生从小事,平凡事入手。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活动。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兴趣。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度的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要给学生留下写作文很难的印象,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在命题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命题不要偏﹑难。不要在命题上为难学生,作文命题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农村学生,命题尽可能是农村题材,身边的人﹑事﹑景。如果让农村孩子写《我会××电脑游戏》跟让城里的孩子写《母鸡是这样下蛋的》一样,他们会不知所措的。
作文命题最好是半命题。如《我的××》,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另外,教师命题时要注意命题的趣味性,启发性。
三﹑教学生说真话,写实事。
在目前的小学作文中编故事的现象特严重,本来根本没发生过的事在他们的笔下就发生了,有人认为这是学生有想象力,我则不然。我们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写作文也一样要说真话,写实事。有个学生在写《我的同桌》这篇作文时,为了突出同桌在家操持家务,说同桌的父母离异。事后我调查该生同桌的父母并未离异。
让作文真正成为反映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工具。要知道,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需要,我们不是要把每个小学生都培养成作家。
四﹑升华语言,注重书面语言的表达。
我们要求学生说真话,写实事,在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口语,方言,以及记流水帐等毛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升华自己的语言,让口头语言升华成书面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要多指导。引导学生挖掘事情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作文进入更高的境界。
五﹑注重语言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语言积累,这一点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句子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很有帮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二篇:对农牧区小学藏文教学的探索
对农牧区小学藏文教学的探索
【摘要】藏文是汉语外,使用最广泛的大陆本土语言之一,其字母文字备受藏族同胞的喜爱。作为小学藏文教师,我们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知识的快速更新,激发小学生学习藏文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就小学藏文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藏文 教学
小学藏文在藏族地区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藏文学习的接收能力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藏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小学藏文教师对藏文教学必须结合我们当地的学生实际,总结探索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而让学生课堂丰富多彩,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
综观农牧区小学的各门教材,均是藏文教材。小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课程时,都在与藏文接触,藏文教师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经验时要充分发挥藏文的优势,其他各门学科在教学时,实际也是无意当中替藏文教师传授了学生藏文知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也是从黑暗、残酷的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民主改革,现在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藏族文化经过继承和改良成为今天的优秀传统的一部分,西藏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世界人民到西藏旅游逐渐增多,旅游点呈现出的文化也体现了地方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让他们热爱藏民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团结就是力量”,有时学生一个人学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有的学生上课走神了,不可能全部领会教师上课所讲,也不可能全部领会书中的要义,因此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教学生三十个藏文字母时,先是教会了他们并其中的一个班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4个人一组记忆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就要抽查,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快,写得最正确?我在另一个班也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自己记住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要抽查。过了两天后抽查时,小组都能顺利的背出来,正确写在黑板上,而另一个班学生只能记住几个,并且都是前面的几个。这说明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我们经常在团队合作中提到一加一大于二,也就是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进而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在团队合作中一加一小于二或小于一,那这个团队也就应该解体了。因此我们在小学生藏文学习中,一定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减轻负担。
三、增加小学生藏文阅读量
小学生虽经幼儿教育进入,但他们的知识储存量还是有很大差距,阅读多满足于一知半解、粗知大略、不够准确、流于表面、抓不住本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求全,或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理解,灵活运用,达到求新。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藏文教师就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名篇、诗词,熟读一些课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小学藏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在写作运用中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记藏文笔记锻炼藏文表达能力
一篇藏文文章学生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这时,教师要利用他们阅读后的体会,指导学生记藏文笔记。记笔记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当时的学习质量;而且,对他将来的自学、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我们有意识地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用藏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和藏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抛开了原先机械的依照文章结构,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讲解,而是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藏文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来达到对藏文的感知、学习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藏文学习课堂效率。如果对一篇藏文文章的学习,因循不变,按照原来的篇章结构,由先到后,逐字逐句,进入僵化的程序,让学生落入窠臼,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五、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农牧区的小学生教材编写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当中来的,特别直观,这也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形象思维得到拓展,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填鸭式”的教育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想象,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前进,也就更谈不上国家的富裕强大,我们在藏文教学中要充分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加强学生的作文教学
藏文的学习是为了运用,要将平时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藏文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写作教学:(1)要教会学生写日记,记“流水账”,把在学校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记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写日记是最基本的作文教学,农牧区小学生文化水平差,底子薄,不可能写成长篇大论,教师要正确引导。(2)要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真正的作文教学中出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这需要小学藏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什么”,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将“要我写”变为“我想写”,让学生灵思涌动,妙语连珠。
七、拓展藏文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藏文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藏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藏文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藏文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语
小学藏文教学的基础性是不可替代的,藏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巴旦.激发小学生藏文学习动机的探究与策略[J].读写算.2013
[2]洛绒阿呷.小学藏文教学的特点[J].东方青年教师.2013
第三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浅议
张 梅
在长期的小学国画教学中,我深感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的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幅画,而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用象与不象为标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怎么可能快乐的学习呢?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但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望而却步,索性与美术绝缘。在国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发散思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范例中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模仿者。另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对此,我在教授课时针对于教授的内容进行资料、图片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并且讲述所知道的故事及其生活的环境、习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画《蜗牛》时,先让学生观看蜗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蜗牛的结构特点,再对用笔及墨色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蜗牛的画法有所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采用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愿望。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的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课堂的教学。例如:授课之前我会问大家今天想画什么?如果不赞同我出的题目,大家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说出对作品的建议。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同学们共同的讨论分析它的绘画方法和笔墨的表现手法,如《小猫》时,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猫的结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然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特异的作品了。
另外在国画的教学中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泼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吸墨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几年的国画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描绘“我的妈妈爸爸”、“我的老师”、“校园里的生活”、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绘画感受来加以提炼、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脸谱”一课,我首先对脸谱进行了分析,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脸谱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脸谱各不相同,正义的用红色、花脸的小丑、狡诈的阴险,也有用各种颜色表现想象中的怪脸等等,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感悟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外某个情节,如拔河、篮球比赛。某一个感受,如我的太空梦、疼痛的感觉等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公园一角、赶集等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四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正文摘要:
中国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旷世杰作。身为中国人,当然要学习自己的本土文化,了解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独具的艺术魅力,这次对四年级的国画课进行研究教法,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技法,让学生感受奇妙的水墨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和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关键词:
国画精髓 传统文化 实践探索 正文:
现在,很多小学没开设国画课,原因很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几点:第一,师资不足,某些老师不是国画专业,自身素质不够扎实,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国画教学需要工具比较多,老师觉得繁琐,价格不菲,家长不太支持,工具难以齐全。第三,教学场所有所受阻,没有水槽,难以清洗工具;第四、某些学校个别班级没开设书法课,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用笔,墨色、意境等很难理解与把握,教学颇有难度。但是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选择研究开发这四年级的国画课,在研究中,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分析物体构成,有助学生深入创作。
我们画一物体,必须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不能糊里糊涂,自己画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画画不写生,对物体的相貌不清楚,所以只能临摹,没法创作的,因为不理解结构,画国画时会显得拘谨,哪些地方如何用笔,哪些地方用什么墨色,甚至物体的外形都想如何临摹像一点某个画家。你说,这个创作习惯可不好,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作画前先理解物体的结构特点,然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有创意。
例如:我在上《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我有让他们看黑天鹅,可是没有分析它的结构,结果在临摹吴作人《黑天鹅》的时候,很多同学把那个脖子画到黑天鹅的身子去了,这实在让我很意外,怎么眼看都明白东西,居然会这么多人犯这个错?但是我在《美丽的荷塘》这一课也有分析荷花与荷也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对画荷叶与荷花用笔都很大胆,线条也很流畅,不至于现在这样那么犹豫不定,五分钟过去了,有些同学还不敢下笔,这个现象让我反省,以后一定要先分析一下物体的构成。教师适当的示范,促进学生了解与明白知识点
教师示范要精练,准确,要有启迪性。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画法,更清晰了解内涵。而且,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想,老师都能画,我也能够画,而不太像那些画家画的,虽然很美,可总感觉遥不可及。
某些老师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老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一节课下来,全班只是完成同一副画,硬要小孩学大人。其实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人是很聪明的,他学到了这个,总会思考那个,可是连传统都没学到,你说他要走多少弯路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曾经也当过学生,有两位老师的教法不同:一位是抽象派,总是指上谈兵,另一位老师实干派,上课会很正规的师范,学生不懂得,他也示范,结果两位老师我自认为喜欢实干派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国画这个东西,一开始学,如笔力,速度,墨色等等的问题,都是很抽象,只可意会,就算老师示范,学生也不可能画到一摸一样。就更别说不示范了。在这里我指出,教师示范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纸上谈兵只适合提高班,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教师不示范,会影响学生的士气。学生会想,老师是否是自己也不会呢?老师的水平这么差,学生也不会愿意听你的课。
第二|、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看了一幕了然,比你说一万句话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试教《美丽的荷塘》这一棵,学生才刚接触国画不久,我已经示范了一部分齐白石的《荷花》,可是当我把展示台切换到电脑,很多同学都要求:“老师,能不能看着你画的那一幅画呀?我说:“画家画的比老师好。”“可是我喜欢看老师的,那个很难。”确实,我回顾上了那么多班,我在电脑的投影机里能看到其他画家的画,可是他们还是愿意看着老师画的画,但是庆幸的是虽然看着我的来画,可是最后,他们自己都懂得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调整。又如,同学们在实践自己探索画《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很多同学画脖子很碎,用很多笔拼在一起,后来我一示范,很多同学就知道,原来用中锋一笔下去,这样的脖子更有力量,用笔更流畅,更好看,现在他们就懂得取舍了。
教师示范最好要让学生看得到,像我在班里示范,示范画太小,他们看不清,效果差很多,如果示范的纸张小,你可以用实物投影,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示范的效果才能出来。
学习软笔书法,为学好国画打基础。
古有说法,书画同源。在材料上,软笔书法同中国画一样,用的也是毛笔、墨汁和宣纸;在技法上,书法也讲究用笔用墨。书法里每一个字都很考究聚散,奇正等,其实这种美就是国画里讲究的美,由此可说,学好书法,你再来学画画,会得心应手。
例如:在四(1)班,我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就教过他们软笔书法,到了四年级画国画,如何执毛笔我就不用说了,中锋、侧锋我也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在书法课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他们画出的线条相对其他班就有力量多了。而其他班没有书法功底的都要重新教他们如何执毛笔,这样显得狼狈极了,这才刚纠正抓毛笔,部分同学又开始像执铅笔一样执毛笔。
以举办国画比赛、办画展,提高学生积极性。
爱展示他们的作品,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是儿童的共性,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如:有一次我让四年级的同学好好话,我说谁画得好的,我会把它在校园里展示出来,结果他们个个都很用心画,个别同学说,老师这张我没画好,回家再画过一幅给你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如此的希望自己的作品粘贴出来。
这段时间的国画训练,加强了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国画的爱好,为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真不枉费我精心研究的这一课题,只要学生有收获,我这老师就再辛苦也值得。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论文
摘 要:我们应该对作文的修改阶段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小学生写作的特点出发,使之成为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文章修改 写作特点 记忆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朝诗人贾岛当初为了选择“推、敲”两字,于驴背,于驴背上口吟手比,行入韩兆伊(韩愈)的车马队伍中竟未察觉,“推敲”遂也成了反复斟酌,精心修改的代名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定,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草创以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一贯处,须融之使贯;声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叶圣陶先生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可见,修改在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人们都认为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却都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最后的加工润色阶段,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它的作用。
文章是运思转化为语言文字的物化反映。语言文字反映思维虽然具有直接性,但往往具有滞后性。思维和语言这种不能同步生成的滞后转换现象,常使一些人在写作中有言不达意,意到而笔不到的困惑,使写出来的同想要写的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思维的丢失、思维的衍生和思维的偏移等情况。修改,可以检查实际所写出的同想要所写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丢失的补上,把衍生的删除,把偏移的矫正,以达到言能达意,文思一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所以它所起到的远远不止是使一篇文章更趋于完整、深刻的作用。
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学生作完交给老师,老师批后还给学生,这一次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任务,很少见到让学生反复修改的。事实上,修改作为一个运思的再创造过程,是值得我们对它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的。修改,并不是说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对原来的文章作一些添、删、调、换就算完成了。它应该达到一定的目标,那就是最后修改完毕的文章已经相对完善,至少是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显而易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修改能完成的,修改必须反复进行。从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出发,这种反复修改可以作为提高他们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反复修改对小学生的独特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写作过程作了许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写作的认知加工不同于成熟写作者。
儿童在将观念转化为文章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内容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要表达一个观念,写作者必须在四种水平上进行思考: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法结构和文字书写。在作文中,所有的任务必须一次完成。而初学写作的儿童对写作所涉及的大部分认知技能都是陌生的,无论是高水平的观念处理,还是低水平的文字书写,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操作能量去练习和掌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难同时较好地完成几项任务。因此,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因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势必会失去一些原本在高水平的观念中预先要表达的东西。
儿童写作中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写作内容的不当。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相关联的句子的过程,而是创造出有内部联系的结构,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表达出一定的观念。而儿童写作,通常是一次写一句话,没有一个整体构思。儿童的写作过程是知识陈述(knowledgetelling)的过程。通常,他们使用的程序是“提取--写作”这样一个线形程序。在写作的过程中,儿童借助于主题或有关事实种类的线索在记忆中搜索,提取相关的内容。他们从记忆中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使用讲述知识的加工方法,把出现在脑海里的内容写下来。与此相反,熟练的写作者使用知识转换的加工方法(knowledgetransforming),即把目标体现在计划过程中,只把与目标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写下来。Scardamalia和Bereiter认为这两个生成过程的区别主要是知识陈述的内容生成和文章生成的整合,而熟练写作者在计划阶段就提取潜在的内容,并评价其适当性,在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文字之前就进行了有效的重新组织;采用知识陈述方法的儿童则把提取出来的内容直接写成文章,很少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恰当。
可见,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最关键之处并不是他们知识量太少,而是因为他们信息加工能力的不足导致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未能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作文需要的知识。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外界环境就已经不断地影响着他们。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已经作为知识,经验和思想存储到他们的记忆中。他们欠缺的只是在作文过程中从自己记忆中有效地提取这些记忆的能力。可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就是提高这种提取记忆的能力。通过反复修改来发展这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修改和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量的不同。修改所要完成的任务量远远小于一开始作文时的任务量。这样,儿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取过程。这个提取过程是一个回忆,分析,筛选的过程。这个回忆的过程,也就是脑子里再现的表象和已经写进文章的那些表象进行对照、比较的过程。记忆的心理规律说明,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回忆的时候,他要动员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这种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回忆的范围可能比在作文前的回忆更广泛,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而接下来的分析呢,由于已经对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回忆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将有用的知识区分出来,这样也就完成了筛选。对这个提取过程的反复练习,无疑是可以提高他们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的。
下面结合修改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的修改主要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脉络、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处于幼稚阶段,对于一些现象往往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要么肤浅,要么偏颇。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不够。在修改的时候,学生在对现象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记忆中与之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修正和澄清原先的不足。由于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个现象的信息,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具体,更深刻。这样,在这个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判断已经写好的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有了判断,就可以针对性地作出修改了。最后,对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的效果应该是最明显的。小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听的内容已相当丰富了。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学习到的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语言都储存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儿童使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儿童语言学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这就更需要儿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更多的内容。修改时,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怎样将自己提取到一些词用到文章中,怎样将文章中一些不恰当的词用自己记忆中另一些更合适些的词代替。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不管修改得多还是少,学生至少都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内容,每一次提取的练习,都对下一次的提取起了推动作用。如此螺旋式前进,它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修改过程对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修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进步,由此喜悦于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自己鼓励。我们说到这个修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那就是修改完毕的文章是已经相对完善的。那么那些最终修改完毕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好文章。这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反复修改的具体操作
(1)激发动机。
根据调查,对于反复修改作文,小学生的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么修改”;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抱着轻率的态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老师叫改,不得不改”。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积极的修改动机。所以,激发动机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否则以后的训练都无法顺利地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实例(古今中外名人的,本班同学的),进行目的、意义教育;可以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修改兴趣;可以通过正确评价学生自改的结果激发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比赛游戏激发学生自我求成的愿望等。
(2)运用注意分配规律。
注意分配是注意品质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修改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为了避免这些缺点,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注意分配的规律,指导学生的修改实践。
①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等这一要求基本能熟练掌握了,再转入另一个重点。
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分解为几条,这样,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可以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修改。学生带着问题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得到效果。
(3)遵循认识规律。
我们说过作文的修改强调的是反复的修改,这种反复的修改并不是说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两次修改之间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学生更容易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学到的新语言与自己一直在修改的文章联系起来。学生可能就会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与文章有关的事物,这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观察力,思维力都可能无形中得到提高。而同时,这段时间内新学到的东西就可能被运用到修改当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4)运用迁移规律。
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作文课,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可以充分地发挥学习迁移(正迁移)的作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请看:
讲读课上,经常进行的概括中心,分析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直到用词造句等一系列的基本训练;朗读,默读能力的训练。
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的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等等的指导。
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
……
这些都为学生的修改创造了条件。在这些课后进行修改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诸如“一阅一改”法、朗诵法、学生互改法、教师范改法。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反复修改的作用,使之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总第169期)
②张文风:《多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6月第15卷第2期
③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袁浩、戴汝潜:《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⑤《写作指导》《语文学习》编辑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