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高考作文,不求标准观点
美国高考作文,不求标准观点
发布时间:2011-06-30 16: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zmnedu 点击:341次
作为美国的高考,SAT与刚刚结束的国内高考相比,有着怎样的差异?本文仅供学生参考:电影《社交网络》开场白中说: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当年考哈佛大学的SAT成绩是满分2400分,这意味着他的高智商。同样,在华尔街,很多公司招聘雇员也看SAT成绩,因为这基本可以考查一个人的智商。
作为美国的高考,SAT与刚刚结束的国内高考相比,有着怎样的差异?中国高考最近正在放榜,而每年多次的美国高考SAT也刚刚结束6月的考试。SAT是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缩写。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验,也就是俗称的“美国高考”。申请美国大学时,很多大学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大学都会要求学生提交SAT成绩。
作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是美国最大的考试项目,每年,美国有150万人次参加SAT考试,而中国每年也有2万人次参加这个考试。
SAT是测智商的考试
SAT是美国人上美国大学必考的考试,尤其是上名校,全美排名前50的综合性大学和前50名的文理学院都需要考生提供SAT考试成绩。
SAT考察的不是英文而是逻辑推理能力,它起源于哈佛以前的智商测试,之后才成为美国大学申请者的考试。1948年,哈佛大学以这个考试作为录取学生的一个依据,这门考试逐渐被认可。
除了在美国是一年七次,SAT考试在其他地方都是一年六次,分别是1、5、6、10、11、12月份。如果中国高中生想去美国读大学,需要参加这个考试。SAT说通俗是美国的高考,这个考试主要是针对中国高
一、高二的学生,高三也可以,但是高三准备有点仓促。SAT考试分为SATI和SATII两个部分。SATI分为数学、写作和阅读三部分;SATII有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通常我们所说的SAT考试为SATI。
阅读部分分为阅读理解和填空,被称为批判性阅读;写作要求考生在25分钟之内写大约400字的作文;数学部分即代数几何,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容易,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生数学能力差,而是他们学得晚,中国的数学学习过分超前。
每一部分满分800分,总分2400分,每一部分最低分200分,也就是说,考600分相当于0分。每年美国有不到1000人得到满分,中国到目前出现过6个满分。
标准化保证公平性
SAT是考基本的应用能力。作文部分和阅读部分不一样,阅读是你阅读别人的思想,作文是考察你自己的表达思想。因为进入大学,学生必须要写科研论文,这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论文写作。而SAT作文正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比如有一个题目“英雄也是普通人吗?”
题目非常标准,每一次考试波动都不会太大,不会考运算,题目注重实用。写作题目看上去很深奥,都是涉及人生、成功的看法。
相比来说,中国一些考试的标准性不足,比如四六级考试、高考英语都借鉴了托福考试,“托福的听力,一男一女对话,四六级也是一男一女对话,但只是模仿了皮毛。就像只模仿了一个人穿衣打扮的外在形式,而对这个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不了解。”
SAT的出题机构ETS是专门出考题的民间机构,这里有一批专家教授,一辈子的工作就是出考题。从而保证每次考试的难度基本均等,保持考试的公平性。作文聚焦有争议的话题
SAT考得非常抽象,学习、知识和真理,世界观,人生观,成功和失败——这是SAT作文经常考的话题。而且话题都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比如,学习中什么要素最重要,是想象力还是知识,或者学习中什么要素更重要,是事实还是概念?另外,教与学的关系,知识是主观还是客观等主题,也是SAT常考的话题。世界观一向是SAT考查的难点,比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一般来讲,这样的题目需要在例子中展开才能得到有效的论证。
对于人生观的理解的主题,SAT一直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考查,例如,SAT会考“我们是谁”,“人需不需要危机”,“个人是否需要他人帮助”,“是否需要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等抽象的问题。其他的考点还有人类的缺陷、亲密关系和管理等等。
SAT作文常常把“成功”的概念定义为英雄、幸福、成就、专家等。成功的要素很多,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坚韧,可以是冒险,可以是谨慎……与此相对,失败的要素也很多,可以是拖延,可以是逆境,可以是鲁莽,可以是犹豫……这些要素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SAT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能不能回答出问题,因此该问题的各个方面可以成为学生的答案,考生甚至可以缩放题目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SAT作文考的是说服性作文,即考查考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的论据,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SAT作文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都可以考,但绝不考查任何高深的专业知识。
SAT作文对考生的写作风格不做要求,考生可以用正式语言和非正式语言,引用文学或者历史材料作为例子,也可以采用个人经历作为例子来论证,以及全文以第一人称“I”进行论证等。
“观点不重要,关键是用实例证明。”SAT作文启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反思和怀疑的能力。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
中国的考试往往定一个大方向,然后让学生朝着这方向走。而SAT作文中,你可以往东走、往西走、往南走、往北走,甚至不走都可以,只要能说出充分的理由。
中国的作文强调观点、思想性,而美国的作文强调用事实论证。我们的考试中,说凡事有两面,SAT可能让你论证为什么不能有第三面。如果想法都是往一个方向,只有一种声音,其实是违背创新精神的,我们的考试中出的题目或许标新立异,但必须思考一下:里面是不是包含创新精神?
近期SAT作文题摘登
2011年6月题目:
1.Does every achievement bring with it newchallenges?
是否每份成就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人们认为,每项成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将人们引向问题的最终解决,并帮助人们更了解自己和周边的世界。但在现实中,每一个新答案的产生,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露出更深层、更复杂的状况。每个成就都通向更深层的问题、更重的责任、更复杂的状况,以及全新的挑战。
2.Does accepting the values of a group allow people to avoi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thoughts and actions?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容易使人们避免为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负责?
无论生活中哪个层面,忠诚都是人们鼓励和赞赏的一项美德。但很多时候,忠诚是盲目的:借着不自觉地与一个群体认同,将其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不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了。
3.Do groups that encourage nonconformity and disagreement function better than those that
discourage it?
鼓励与众不同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那些不鼓励这种思维的群体更容易发挥作用?无论哪个群组都会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性。组员必须在诸如决策如何制定、谁担任领袖、组员可以享受多少自由这样的关键问题上保持一致。然而,当群组鼓励组员之间的不一致和不同意见时,决策制定的质量反而会更高。尽管有时候这样会带来一些混乱和冲突,但不同意见的存在,能避免强势群体犯错。
2011年5月题目:
1.Do rules and limitations contribute to a person's happiness?
规则和限制是否对一个人的幸福有益处?
2.If people worked less,would they be more creative and active during their free time?如果人们花更少的时间工作,是不是他们就会在闲暇里更加积极和具有创造力?
3.Does every individual have an obligation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important matters,even when doing so may be difficult?
是否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对那些重要的事务认真思考,即使这样做可能非常困难?
4.Is real success achieved onlybypeoplewhoaccomplish goals andsolveproblemsontheirown?是否只有那些靠自己来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SAT作文如何评分
SAT作文阅卷由计算机随机抽取两位老师(主要是高中英语老师,也有部分大学的英语老师)同时阅卷(两位老师彼此并不知道评阅同一篇文章)
每位老师分别给出1-6分的分数,6分为最高分,然后将分数加起来,得到2-12分的成绩,这就是作文的原始分。如果两位老师的评分情况不一致(给出的得分相差超过一分),就有第三个级别更高的阅卷人出面进行合理的分数调整。
阅卷人的阅卷思维遵循整体评分法,即整体地评审文章而不是根据部分段落给分。阅卷人主要关注文章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并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论证,有没有具体、有说服力的例子或者理由来支持整个文章的观点。从文章结构来看,阅卷人主要关注文章有没有跑题、是否易于论证观点、有没有思维上的跳跃和重复。从文章语言上看,阅卷人主要关注考生有没有用合适、准确、变化的词汇,有没有句式构造和变化的能力,语言错误是否影响意思的表达。
SAT作文复习策略
1.要熟悉SAT作文考试的常考题目,并加以针对性的训练
SAT常考话题涉及成功、个人素质、选择、自由等。对这些话题进行论据的准备和整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事先准备一些常用的例子
学会对读到或者看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学会围绕概念准备例子。
3.要实现练习书法
考生一定要保证书写自己清晰。
4.要事先学会结构化写作的要领
要知道开头段应该怎么写、中间段通常怎么展开,从而在考场上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5.要经常计时训练
经常计时训练,一来可以找到考试的时间感觉,二来可以了解自己写作的瓶颈。(责任编辑:zmnedu)
第二篇:高考作文观点相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作文训练之
观点相反的组合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作文例题
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是两则材料在话题上的共同点。但在观点上两者则是截然不同的,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 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攀登。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
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
立意角度三: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无论站在哪里,都能发现世界的美好。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2.【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主要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可以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引申义”立意角度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观点。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2、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观点。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以上两道材料作文题从其本质看同属观点相反的组合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共同特征是:
1、题目中材料涉及的话题是相同的。如第一道作文题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站在哪里看世界”,广东高考作文则是的“时代与生活”。
2、在此共同话题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第一道作文题“从半高处去看世界”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广东高考作文“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与“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3、这类作文的立意可以取两个不同观点的任意一个作为切入角度。
要注意两点:
1、有人问,取两个观点中的一个来写,是否意味着审题可以不必理会另一则材料? 答曰:不可以,要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共同的话题范围,而文章内容是要在这一话题范围之内的。如有学生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显然偏题了,是只注意一则材料的结果。
2、要注意这种观点相反的组合型作文题与并列式话题作文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一话题中包含了两种不同观点,写作时是两方面都要涉及到的;而观点相反的组合型作文题只要持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证即可,对另一观点则不必一定要提及。
二、作文审题:
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三、他山之石
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学生发邮件给我,他说他喜欢课余翻阅《红楼梦》《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不晓得明星八卦,也不关心成绩排名,和同学们往往话不投机,觉得自己很孤独。我回信告诉他,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它错了,应该是“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一些人总把“孤单”与“孤独”混为一谈。孤单,基本上指形体而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会产生精神上的寂寞、思念,往下走,便是无聊;往上而去,才是孤独。但很多人其实上不了那个层次。孤独,基本上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有些人,即使他置身于人群中,他也是孤独的。比如鲁迅,在一个满是沉睡者的铁屋子里,仍要孤独地呐喊几声。
孤独,意味着与众不同。当一个社会,“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时,你仍然保留清白保持清醒,你可能被世俗边缘化了,但你却拥有了一颗高贵的灵魂。有些人,在人生之路上,注定要孤独前行,独自承担一切。北宋仁宗时,有个宰相叫吕夷简,位高权重,滥用私人,朝廷腐败不堪。百官都巴结阿谀他,偏偏有个人向皇上连上奏折,检举吕夷简。那个人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检举的下场自然不妙,他被贬官,还差点丢了性命。但是范仲淹仍然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千多年后,他的同乡林昭实现了这个诺言。林昭,北大才女,在大饥荒时,她调查民情,写信给中央领导反映民间疾苦。结果,她被视作“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仍用血书为自己辩白。最终,她于1968年被枪决,年仅36岁。
无论范仲淹,还是林昭,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是芸芸众生们也面对的,但为何只有他们站了出来,并且说了出来?因为他们胸中有一种叫良知的东西,不断撞击他们的心坎,使得真理如杜鹃啼血般唤出。当年,范仲淹的朋友劝他不要做“一只专门叫唤的乌鸦”,只管自己吃喝便好;林昭的亲友也劝她不要做“碰石头的鸡蛋”: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孤独的。然而,时过境迁,大浪淘沙之后,他们的精神终于闪出了高贵的光芒。
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庸庸碌碌,有人在纸醉金迷,而我,更愿意泡一杯茶,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点文字。那封回信的最后,我写道:“做一个精神明亮的孤独者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行路人生
我在天光初透的草舍醒来,只有我一个人。我踌躇着,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我面对着苍茫荒野,大声道:“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那么你告诉我,该孤独上路还是结伴而行?”荒原里一片岑寂。猎猎风声似要撕魂裂魄。
“你的心意我无从知晓。但我势必选择孤独上路。”你的声音冉起,震得我惊喜交加。我溯着你的声音之源,忆起你笔下祥林嫂的凄惨与抗争。
你说,凡是一人有了新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若呐喊于生人前,而生人不语,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你于是以之为寂寞。我了解你的抗争。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国人在光亮中惊醒。你走得比世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你的孤独只被你在拈笔一笑中了然。你用笔,用鲜血,勇担当一切的勇气,为世人引路。你身后的一群人,也因此走得更快,更快。我对着荒野,微笑着说:“先生,你是勇者。”
“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必定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我坐在地上,听着海子微微的吟诵。
你说,我不愿与他人在熙攘中前行,我宁愿独自踏上心灵之路。无关快慢,无关远近,只愿收割路的幽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了解你这种“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心境。你在一曲排箫中走上自己的路途。一如那篱落菊花、梅妻鹤子。你以身奏的梵音,是诱人入梦的,只有执着于心灵之路的人才梦得进去。清茶布衣,麝香酴醾,乐得出世客的逍遥。
荒野里回声渐起,从“独居其涧,硕人之薖。吾寐宿歌,永矢弗谖”,【应是“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诗?卫风?考盘》)意思为:敲盘取乐山溪旁,贤人宽宏而大量。独睡醒来自言语,此中乐趣永不忘】到“世间权钱烧似火(应是:从听世人权似火),不能烧得卧云心”;从“众人之途,当为远行”到“我与世界一同上路”。我在一片响声中释然。
行路人生,总须有些甘愿领受寂寞独自开路的个人,他们走得快,经受的磨难也更多,但他们不仅觅得本心,也为后来的结伴行人开辟出小道。一群人相互扶持,势必走得更慢更远。正是这样一群人,垒起了人类文明的金字塔。
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
点 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开头写了自己的踌躇:“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中间用第二人称写了鲁迅和海子的启示,结尾再写“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文章紧紧扣住题目“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来写。文章既展现了作者广阔的阅读面,作者对鲁迅、对海子都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等经典也有独到的体会;文章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比如“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等语句就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有感染力。(评分:58分)
孤独者,自远方
孤独,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孤独是一条黑暗的铁轨,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毁灭抑或光明。有人说:“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时代的先驱与社会的推进者是走得快的人。他们都是孤独者。
为何?因为没有世俗繁琐的牵绊,没有与同伴内讧的机会,他们孤独向前,仅凭孤勇。
梵·高孤独,身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孤独感尤其明显,人们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贫困、饥饿将他压迫得发疯,用手术刀为自己刻下最后一笔。但是一亿七千万的《向日葵》却证明他的水平比同期作者前进几许,他不是疯子。他只是一个孤独行前于其他画家的人。
孤独者往往不能得到当时世人的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高于现世,不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被固定的先入为主的民众所理解与支持。孤独的先行者便会从内心感到一种难以驱散的阴霾,只能埋首于他们孤独的事业之中。爱因斯坦性格孤僻,小
时曾被老师责骂不可理喻,却提出了相对论这个伟大的观点;司马迁蒙受奇耻大辱,在众人不齿之下,含泪挥就一部坎坷壮阔的史诗;哥白尼坚持真理的火炬不会熄灭,提出的日心说不被世人理解,便用生命去推动真理的前行。
所以,疯子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
真正孤独者是坚贞于自己的内心,抵得住诱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居里夫人将奖牌当成给孩子的玩具,钱钟书谢绝记者采访,他们需要的是专心“坐冷凳”的孤独与安静。哪怕“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数不胜数,但他在晚年浮躁,喜爱名利,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
孤独者在引领技术走向,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民众的“同化”。人的性格中隐约有群体意识,会理所当然地少数服从多数,孤独者要不有舌战群儒的本领,就要有充耳不闻的本事。很多人本是一个人走,被呼喊几声,便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所以孤独者“高处不胜寒”,少而珍贵,受到世人的敬仰或是不解。
如果你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吧。成就大业的人总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苦心孤诣,不迷失于众。孤独者,自远方。
点 评:
文章很好地诠释了“孤独”和“远方”以及他们的关系,通过时代先驱梵·高、爱因斯坦、司马迁、哥白尼等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得出了“疯子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的观点。又用居里夫人、钱钟书的事例说明孤独者“抵得住诱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并且用爱迪生来说明什么是正真的孤独者,全文观点新颖深刻,富有辩证性,材料丰富典型,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流畅。评分:(53分)
上 路
风继续肆虐,梨花飘落一地。一柄折扇,镌上寥寥数语,提上一把缭竹青灯,披起长袍,就这样,上路了。
世上纷扰,诸事冗余,我孤身地出发,只影地前进。我认为无牵无念,方能如那风一般疾速地前行。我以为我是骄傲不可一世的。
如果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
陈鸥说,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我们各有各的路途,我唯有孑然一个,握紧心中一支未灭的烛火。我的生活很清净,一个人在晨风里起床,踩着一地的静谧,上课时安静地疾书,课间捧上一株青绿,于阳光下享受温暖的刺骨。我一个人奋斗,无所顾虑,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上路。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冷静地人之自己的脑与心,淡然地在路途的跌宕里学会自己光合作用,唱歌给自己听,脚步飞快只因无所羁绊。我不过是想要走得快一些,再快一些,离我期待的远方近一些,更近一些。所以我选择孤单上路。
而我终究发觉这是不必的。孤独的心太烈,快然却如长眠般清苦,而且始终其实是逆着风前行。因而我割裂了黑白的世界。
相比走得快,我更渴求能走得远。
路上是需要搀扶的。因而我终于愿意与你们并肩战斗。我接受着你们用你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生命刻写在我生命力的华彩。当我跌倒了,你们为我停下自己的脚步,伸出手来,只为了搀扶我一把;当我又重新站起来了,你们用厚实的手掌推我一把,让我继续前行;我心里的烛火灭了,你们替我拭去烛泪,又添上更亮的火光;我的孤独寂寥,我们一起干干杯,都给吃掉了;我开始觉得,你们带来的温暖像为我双肋插上羽翼,我从而得以飞得更高远。那么,亲爱的,你们教会了我成长也教会了我爱,你们与我一并上路,然我看见了从未瞧过的世界。
你们是我新的烛火。我的路因而更闪耀。
携手的并进,就能相互勉励着走得更远。
“从前啊,我以为我是神,我挥舞我手中的巨刃,斩下无数的光荣。我以为我能越走越快,我以为孤独是往前走最大的力量。风继续肆虐,而梨花落满地,却仿佛两个契机都不需要,仿佛那就是本能,我摒弃了孤寂,和我爱的人们一起继续上路。我看见我的折扇就此添缀了不同的色彩,我的长袍飘扬得更为优雅。所以我还能走得更踏实更绵远更光鲜,”我说,对着镜子里蓬头垢面的时间,“羁绊反而让我、让当下的我走得更远。”
又或者,其实孤寂无罪,欢腾无罪,不同的只是我视野的尽头是否一直鞭长莫及。而我,当下,我宁可在我江郎才尽之前,在我与你们变得白头如新之前,为了能走得更快更远,而执子之手,悭然上路。
点 评:
这是一篇融抒情和说理于一体的散文,文章用散文的笔调,写出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前半部分“一个人走”,后半部分写“携手的并进”,走得更远。全文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第一人称的运用,使感受的表达更真切,更形象。本文语言精练生动,比如“可以冷静地人之自己的脑与心,淡然地在路途的跌宕里学会自己光合作用”、“我心里的烛火灭了,你们替我拭去烛泪,又添上更亮的火光”、“你们带来的温暖像为我双肋插上羽翼,我从而得以飞得更高远”等语句,都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说理的形象性。(评分:53分)
第三篇:关于中国学习借鉴美国司法制度观点浅析
中美司法制度的简单比较
(政治学院 肖遥 0202011019)
摘要:目前一些冤假错案浮出水面,社会上对于司法不公的包容性日益减少,针对一些人士提出的通过学习美国的司法制度,改革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笔者通过对两国一些主要的司法差异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司法制度可以适当改革,但不能完全照搬美国体制。
关键词:中国;美国;司法;制度
前段时间社会上出现冤假错案的事件不断浮现。司法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使命就是绝对保证审判公平,监察公平。司法审判作为最后的防线,被突破了必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公愤。细查这些冤假错案的产生缘由,主要的原因即为司法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解决司法不公的问题,很重要的就是提高司法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人治历史,法治的习惯尚短,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也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文革造成历史上的人才断层,中国系统人员构成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3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订之前,按照有关领导的观点,担任法官,检察官者应当为工农出身,政治面貌清白,具备高小文化即可。而且由于高等法学教育落后,法学本专科毕业生非常有限,因而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招干进入者占了大多数。1983年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增加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必须具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规定。但由于这一规定比较笼统,价值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而且同时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至1995年法官法,检察官法颁布时,我国律师,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和业务素质没有太大的提高。
2001年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为止,从2001年开始,我国法官,检察官的任职学历条件和律师资格的学历条件必须达到本科毕业以上。相信这些修改的要求,会有效的提高司法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关于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在一些左倾倾向的政治网站上,有相关观点认为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司法制度建设,针对这些观点笔者进行一点简单的分析,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法院是独立于立法和执法之外。对内,法官审判权独立。法官只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判案即可,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同时法官享有宪法的特殊保护,没有后顾之忧,司法机构享有司法独立权。而在中国,法院只是独立于立法,不独立于行政。立法权归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各级人民法院主要组成人员有相应的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只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第二个不同点在于,美国有两套法院系统,即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其中联邦法院系统包括: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联邦巡回法院;联邦地方法院。州法院系统分为三级,每个州的设置不完全一样。一审:地区、巡回、高级法院;二审:上诉、再审法院;三审:州最高法院。两套法院系统各自的管辖权各不相同,联邦是负责处理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层面,涉及不同州利益的案件。州法院只负责处理本州内部的案件。中国则只有一套法院系统,即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区基层人民法院。
美国邦联制国家,各州独立享有司法权。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一套完整的法院系统符合中国国情,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即基层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地方人民法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和人事管理都要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因此在处理设计到地方利益的案件时,容易受到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地方势力的影响和干扰,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平正义。有观点认为可以效仿美国,在地方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的派出法院机构。派出法院机构直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从而形成中国的第二套法院系统。
我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和合理性和先进性,但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为目前中国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是机构设置臃肿,部门庞杂,遇到问题时,各机构之间相互推诿职责,从而造成效率低下,中国如果设置两套法院系统,首先即会增加国家的司法成本,造成国家财富的浪费。“三公”消费一直是被百姓所诟病的。其次是会加剧结构重叠冲突,权责不明,直接后果即为司法效率低下。基于这两点考虑,我认为中国不适宜仿照美国建立两套法院系统。
但为了解决目前司法中所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司法不公问题,我认为可以改革目前的法院制度。当前中国法院实行的是横向管理,地方法院服务于地方,向地方人大负责。地方法院受制于地方,导致地方保护主义频发。鉴于此,可改横向管理为纵向管理。收回地方对当地法院的管理权限,各级地方法院只接受相应上级法院领导,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但同时也应接受地方的监督。基于这样的改革,既借鉴了美国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又减小了变革阻力最终达到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道富,《中美司法制度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熊先觉,《中国司法文书学》,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第四篇: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与提取观点
1、高考作文素材:向你的敌人敬杯酒
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一个人身价的高低,就看他的对手。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2、高考作文素材:别把聪明打碎了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有!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之后,你会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是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只要有这个规律在,便可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片推测它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思考的威力!这位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不慎打碎花瓶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身边淘气地溜走的时候,我们拥抱过它吗?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与思考也打碎了!
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着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着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4、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着。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5、援藏“麻袋哥”VS打人“星二代”
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的学生公寓里,经常出现几个奇怪的大学生,他们每到周末都会背着一个空空的大麻袋,从各宿舍收集废旧纸张、过期书籍和饮料瓶。这批“麻袋哥”共有10人,全部来自扬州大学,他们在做援助藏区儿童的活动。开学十来天他们收的废品已卖了600多元,第一批善款500元已于今年九月初寄往拉萨市城关区小学。“麻袋哥”所在的班级有21名同学,每人都参加了援藏行动,他们打算每月至少给援助的藏区学童200元,一年资助2000元,如果资金不够就从班费和奖学金里拿出一部分。
2011年9月6日晚,北京海淀区某小区一对业主夫妻因开车进小区大门减速,遭到后面一辆无牌照宝马车和一辆奥迪车司机的殴打。夫妻俩头部被打流血,彭先生伤情严重,前额被缝9针,后脑被缝2针,同时鼻梁和右眼软组织挫伤。打人的两名年轻人身高都在1米8左右,施暴时还大喊“谁敢打110”。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国内某著名歌唱家之子。
【素材解读】同是90后,这一“援”一“打”是非分明:“麻袋哥”们捡起的是素养,寄出的是爱心;“星二代”打出的是嚣张和狂妄,打伤的是自我形象。还好,打人者毕竟寥寥,而“麻袋哥”们却在祖国大地上处处开花,散发着道德的馨香。我们从“麻袋哥”们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们是有思想的一代,90后正在健康茁壮地走向成熟。
6、近日,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回望历史,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者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只有杜绝“中国式剩宴”,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
“厉行节约”热点都贴近生活,走近民生。高考作文的导向标就是社会热点,因为高考作文体现社会热点,关注社会人生是“硬道理”。
所以作文材料有可能涉及“厉行节约”热点材料或所给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厉行节约”社会热点。
【适用话题】
1.简单
简单虽然表面上简单,但蕴含的道理深刻,需要你准确阐释。早在1980年全国高考作文就要求以“读《画蛋》有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画蛋是一个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和坚持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审题准确,文章才不会跑题。我们应该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很好地感悟事物。
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促使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简单”的回归就成为一种必然。简单这个题目已引起各地命题者的注意,像“其实很简单”“简单也美丽”“简单和精彩”等作文题频频出现在各地模拟试题中。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会忽视简单的事物,认为简单就是单纯而不屑一顾。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有很多时候恰恰是简单让我们悟出了自身的价值,迸发出许多睿智的见解,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让我们领略人生的无限精彩。
自然界中,一星一月,一虫一鸟,一草一木,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看似简单,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有的忽略了也许无关大局,但有的忽略了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可以从书法中“一字最难写”的道理说开去,辩证论述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根木棍子,横着放,便成了“一”。然而在书法家的眼里,这个“一”字奥妙无穷,只此一笔,起、承、转、接的笔法尽在其内;只此一笔,书法家的喜、怒、哀、乐,皆在其中。这个“一”或许就连贯整篇书法的气势,体现通篇文章的风格。因此李苦禅由衷感叹:“一”字最难写。
可以阐述简单是一种美,是人生中的一种境界。古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可谓简单,“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以之为乐,孔子赞之曰“贤”。当代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衣食简单,也是以之为乐。他们都是洞察人生的智者。
当然,我们还可以反向联想。如揭露官僚作风,互相推诿、扯皮,把原本简单不过的事情无端复杂化了。
2.厉行节约
厉行节约也是一种美。厉行节约就是生活中的减法。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加法,亦有减法。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加生命的负担。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演习生活中的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
厉行节约,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厉行节约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必定会厉行节约,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这不正是人们追求的真谛吗?
3.简朴
简朴可以消除物欲,一切过多的烦恼和悲剧都是由多欲和“我想要”造成的。简朴可以带来宁静,过多的欲望和占有有碍于身心健康,使情绪永难以平静,永难填补心灵空虚。
【素材积累】
名言警句
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成由勤俭破由奢
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有钱时摆阔,没钱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成物不可损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第五篇:美国高考作文原来可以“瞎写”
美国高考作文原来可以“瞎写”
以实证精神改革SAT,最明显体现在作文上。这里的故事,颇有点戏剧性。
2005年,SAT进行改革,加入作文,总分从1600变成了2400。从大学教授到雇主,一直都抱怨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太差,这也算是SAT迎合客户的重大战略吧。
但是,作文考试的设计,还是固执于SAT的传统哲学:纯智力。评判作为,主要看学生的思路和文字运用,而不在乎观点与内容。这马上引起MIT写作中心的主任Les Perelman的警觉。他进行了一系列量化研究,证明决定作文分数的最重要因为就是文章的长度,写得越长得分越高,哪怕你是满篇瞎扯。他还特地指导了16位在SAT的写作上拿了低分的学生,告诉他们:细节很重要,但事实不重要。比如,1812年的战争你说发生在1945年,这根本不会扣分,瞎编都没事。还有,要用一些故作高深的词汇,比如plethora或myriad,这两个字其实都包含着“多”的意思,但你用谁都知道的a lot of那就太土了。还是,事先背几句名人名言,临场不管和写作的主题是否相关,稍微曲解一下套上去,显得学富五车。另外,还要准备几个历史掌故,个人生活中的某些有趣经历,不管是否合适也要套上去。佐料越多越好。结果,这16个学生重新参加考试,15个拿了相当于考生中最顶尖的10%的高分。瞎写能写成十里挑一的人才。
这反映了什么现实呢?作文的时间是25分钟。什么人能在25分钟之内发展出深刻的思维并写成文章?Les Perelman的一位学生考砸了,就是因为他老老实实你坐在那里想了十分钟,把思路理清出,但来不及落墨。一个连十分钟的思考都不容忍的考试靠谱儿吗?对付这样的考试,深思熟虑之士肯定要输给那些上来就瞎写的。记住,谁在判卷?是那些一小时挣17美元、必须判完二三十篇作文的“临时工”。他们这样工作一个多小时,大概就头皮发麻、失去了判断力。这样,你写得长,有些吓人的大词汇,再加些名人名言,就赢定了。谁也不会在乎你写了什么。这也难怪,写作能力远远低于阅读能力的中国学生,在作文上的表现普遍比阅读要好不少。
Les Perelman的研究被媒体广为报道,让主办SAT的大学委员会是否难堪。但David Coleman上任后,首先约见Les Perelman。两人一谈就是两个小时。Les Perelman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反对作文考试,问题是要设计得好。想想看,无论是在大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被要求用25分钟写下对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的看法?从来没有一个老板突然给我发个电子邮件:失败是否是成功之母?请在25分钟后把你的看法报告给我!这些境况,在生活中从来不会出现。但这正是SAT干的事情。”
这两个小时的谈话,使David Coleman决定把作为从正式的SAT中取消,SAT的总分回到1600分。他并没有放弃作文,暂时将之置于选择性的位置。但即使如此,考法也大不一样。改革后的作文,将从科学及社科论文、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取出一段,然后让学生严格地根据这些材料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总之,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据。
这就回到David Coleman在公开演讲中冒犯了许多人的话:“谁在乎你怎么想、怎么感受?”许多人一听这话,就觉得他不尊重人。但我在大学教书,经常发出同样的感慨。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证性写作概念。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期末的论文,不要简单地写一堆自己的想法。老师告诉你们(我相信你们自己也清楚):你只不过是个二十上下的孩子,谁会关心你怎么想?所以,你每表达一个想法,马上就要举出事实来支持。每举出一个事实,就必须注明出处,告诉读者这不是你瞎编的,是从有权威的书中引用的。只要这样,别人才犯得上看你的东西。这和在法庭上一样。就算你是著名律师,也不能简单地说某某无罪。你要马上检验证据。否则没人信你。着名律师尚且如此,你们离律师还差得远,怎么能指望没有证据而让人相信你们?” 北京英语培训
这是大学和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挑战。瞎写是不行的。无怪SAT的改革首先要清除这样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