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3:3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

第一篇: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

初中作文批改案例与思考

西南舁中学孔彩萍

今年我执教的是八班级语文,班里的一部分中等生除了语文学习习惯不好、语言基础不扎实等等的原因外,一个很大的缺漏就是作文能力的欠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以班里的一名学生的一篇作文的修改为例来陈述作文辅导后的一些想法。下面是该生一次考试中的作文。

阅读亲情

很深的皱纹,一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牙也因为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残缺不全。然而她依然可以笑,看到子孙回来看她时,呵呵地笑。

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可身体还算硬朗,因为种种原因吧,她没能与我们住在一起,一个人住在乡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全家时不时得回去看她。我家是村子边上的第一家,门前就是通向村子唯一的水泥路。因为腿脚不好,眼神也不好使,她很少动,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弯着腰,坐在门口的大石凳上,沧桑的脸,眼神不好使,却是习惯地看着远方,像是可以远远望见我们,迎上去似的。然而却只有我们走到她的身边,挽着她的手臂,她才会缓过神来,望着我们,很开怀的笑,很深的皱纹,残缺不全的牙齿,一样是遮不住的灿烂的笑。

每次回乡,老爸会很强硬地要求我和妹妹要坐下来,陪着曾祖母说说话,曾祖母习惯性地拉着我的手,眯着眼笑着,听我讲学校里有趣的事。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她那满是青筋、黑又瘦的手时,一种莫名的悲伤就会涌上心头,真怕那天会失去啊!去年虚惊一场,曾祖母骨折了,要做手术,奶奶和妈妈得轮番去守护她,我们也只能是放学后有空才去看她。然而只是虚惊,很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病情和日子一样康复得很快,曾祖母现在一样坐在石凳上,一样是看到我们时,呵呵地笑。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卷面上的作文分数是:15+14+10=39(总分为50分)。属于

三类卷。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情况,该怎样去辅导呢?对了,就以这次的作文为契机,进行作文辅导训练。下面是我的辅导过程。

师:题目“阅读亲情”,说说你的理解。

生:要求我们写写“亲情”。

师:“亲情”要写没错,还需去阅读。你的文章就没有“阅读”。

生:确实是,那该怎样改呢?

师:别急。从文中可看出,你是想表达曾祖母的亲情给你带来的感动。但有些语无伦次,现在我们先把它修改得条理些。你想通过曾祖母的几件事来表现亲情呢?生:三件事。

师: 哪几件事?

生:盼望儿孙回家;见到儿孙幸福的笑声;怜爱我的双手。

师:思维挺清晰的。现在我们按这三件事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生:就一件事安排在一段。

师:可以,那么文章就突兀地放着这三段,可以吗?

生:哦,不行。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搔搔脑后勺):„„

师(画外音):该生缺乏一种作文的构思习惯,所以拿到题目就信手涂文,难怪写出的文章会语无伦次。

师:想想这三段前可以写什么?

生:可以写一个总起段。

师:不错,聪明。该怎么写呢?

生: 嗯„„

师:你是从曾祖母身上体会到这种浓浓的亲情,对吧?

师:那我们就写一设问句吧,想想怎么写?

生:亲情是什么?

师:接下来就容易写了,可以以“亲情是曾祖母„..”的句式写上一组排比句,构成一个总起段。下面的三件事可以构成三个层次段。那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解决了,文章能否就这样结束呢?

生:不行。还要有一个结束段。

师:就是这样,最后一段再点主题,可抒情,可议论,或夹叙夹议都可以,不能像你的那篇文章,给人就是不了了之的感觉。(上面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的辅导修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师:题目是阅读亲情,上文你只表现了亲情,并没有表现你从亲情中读到了什么东西,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每一分段的结尾点题,就能切上题目。

生:我知道了,可以这样表述吗?我读到了亲情,亲情是„„„„

师:聪明,一点就通。(上面是对切题的辅导)

该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细节描写较生动,我要求他先把每一句话读上一遍,然后自行进行语言修改。虽然此文中有些段落组成显得有些杂乱,但只要他不断地积累,语言表达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这篇作文只要根据我上面的提示,他是可以把这篇文章修改好。下面是该生修改后的作文。

阅读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曾祖母坐在大门口期盼子孙从小路回家的眼光;亲情是曾祖母一等到子孙回来就喜上眉梢的呵呵的笑声;亲情是曾祖母爱惜地抚摸着我的双手的青筋暴起的手。我无须用心,也能读出曾祖母给我们子孙的浓浓的亲情。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由于父母叔婶都忙着生意,所以只能让她孤独地住在老家的房子里。我家就在村口的第一家,家门口有一条乡村水泥路,直通到大公路。曾祖母总喜欢坐在大门口的大石凳上,微微地弓着腰,眼睛直直地望着路的远方,一动也不动。小的时候,我不明白曾祖母在看什么,总在心里嘀咕:“一条路有什么好看的。长大以后,我读懂了曾祖母,我读懂了她的眼光,那是对儿孙的期盼,那是对亲情的牵挂。

然而,眼神不好使的她,即使我们走到她的身边,她也不能一下子认出我们。这时,爸爸会不经意地挽住曾祖母的瘦瘦的手臂,在耳边轻轻地叫一声“奶奶”,她才会猛地缓过身神来,定定地看了我们几秒。笑了,呵呵地笑了,残缺不全的牙齿,深深地皱纹里满是幸福,我读懂了,曾祖母,在你呵呵的笑声里,我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儿孙绕膝的幸福。

每次回乡,爸爸会用近乎强硬的语气要求我和妹妹,围坐在曾祖母身边,陪她说说话。这时,曾祖母会怜爱地拉着我的手,听我讲些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她会非常开心,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看着曾祖母那双青筋暴起黑而瘦的手,一种莫名的伤感一下子涌上心头,真怕哪天会失去呀!亲情,我又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希望永远互相拥有的期待。

阅读亲情,让我懂得珍惜;阅读亲情,让我长大!十七岁的我,毫不费力地读懂了亲情。

可以说辅导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也获得许多作文的经验。对了,这是面批,也可以称之为“口头面批”。

于是,我有了下面的思考:

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勿庸置疑的。但实际上,教师特别喜欢唱“独角戏”。平常的作文评改方式即为此类。学生只当观众,甚至是不大配合的观众。口头面批,就是师生以面对面的形式,以口头语言为主进行交流切磋,评改作文。师生可以一对一;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让几个犯同样毛病的学生来一起订正;有时可以让程度相当的两三个学生一起改一篇作文,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促进学习上的良性竞争;特别典型的问题,则将作文抄到胶片上投影出来,让全班学生一起评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还可将错漏比较多的作文投影,从后进生开始,要求每人至少改一处,这样,一篇作文从后进生改再优生改,越改越好,既给后进生以机会,又给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作文口头面批与传统的“背靠背”笔批相比,有着诸多优点。

首先,口头面批收效快。在面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学生认真一读,自己就能发现添字漏字等明显的病句、错误,可以当面口头订正。学生自己没有发现的错误和不够好的地方,则让他停下来再读一遍,留给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思维的余地,还不能发现则由老师指出,指导他订正。这样,一篇作文往往能当面改好,收效比笔批快得多。教师也不必在学生本子上做各种难以理解的符号。其次,面批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作文技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平常的笔批,老师做上记号,写上评语让学生改,学生常会把病句、错处一划了之,令人哭笑不得。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错,不知怎么改。口头面批则可让学生懂得错的原因,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笔批不可能如此详尽)。另外,口头面批,促使学生脑、手、口、耳并用,促进了思维、听力、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改了作文,真正提高了能力。

第三,口头面批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笔批作文发下后,学生到底是单独订正还是向同学请教,甚至别人代笔,不得而知。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而口头面批,主要让学生当面订正,所以能全面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第四,面批还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笔批仅仅留给学生难堪的记号和简短的评语。评语因篇幅有限,不可能表达丰富的感情。而口头面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感情交流、引导、鼓励学生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学生分明感到一种荣幸,受到一种重视,感受到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五,口头面批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自改习惯。一是口头面批时老师热情的鼓励可以起作用;二是要拿着作文本面对老师,不能再敷衍应付了事,所以写了草稿还认真修改过,再誊写到作文本上。

也许这样批改作文是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但是我想,如果在初中三年的作文

学习中,教师每学期能够为每一位学生这样批改一期作文,也许他获得的作文技能可以远远超过你累死累活为他笔批的无数篇作文。

第二篇:面批作文,好处多多

面批作文,好处多多

熨斗中学李德军

对于作文,教师单向的精批细改,在现实中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看完批语万事大吉的尴尬,仅靠集体讲评,那也只能使极少数学生获益,很难有整体推进。面批作文却有众多好处。

一、有利于师生感情沟通

面对面平等对话,批的是作文,交流的是情感,特别是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同学,教师要对其个性中的闪光之处,满腔热情地鼓励,同时恰如其分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使学生既感到是朋友的交谈,又感到是行家的教诲。这样一次心贴心的面批,学生收获的可能就是终生的感激。如果我们的学生心存感恩,那么他们就会把心窗打开,教育就会有无数个契机。

二、有利于评改效益最大化

1.面批时,教师可就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一次一个或几个重点,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挖深说透,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得失,也有利于其自改。

2.面批时,教师多评少改,多建议少限制,就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个人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要抓要点记录下每个学生的问题,以便学生自改后再次点评。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有了自改的方向,又有了自改的动力。只有增强学生的自改意识,使学生养成自改习惯,作文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3.面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不会审题的,教给基本的审题规律;不知如何积累素材的,指导并督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不懂行文结构的,教给起承转合的基本方法等。只有因材施教,学生写作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只有这样,评改才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具体操作中,不是每次作文都人人面批,因为这会占用许多时间,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这么多的精力,但至少对每学期的第一次作文和最后一次作文应做到全部面批。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作文水平提高会有一个更完整的评估,这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写作现状,使今后的写作训练更加有的放矢。

第三篇:《底气》面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底气》面批

作者: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5期

作文题

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面批进行时

底 气(记叙文)

在这样嘈杂而又死气沉沉的公交车中,我身旁是陌生人,陌生人旁边依旧是陌生人,各人目标不同,自然也是没法儿攀谈起来的了。

车箱(厢)中又闷又热,这温度简直能当作桑拿房用了,我真怀疑,为什么没有人中暑呢?

“大爷!没事吧!”(瞧我这乌鸦嘴。)只见一个老人不知是不是中暑,摇摇晃晃,面色极差,刷白刷白,连不肯让位的小青年也急急起身,让了位子。

老人坐下后,也总算是“稳定”了。

坦白地说,我一眼看上去,老人便是病怏怏的模样,细细的手臂上爬满青筋,似乎是挣扎着的生命在不断流逝,这么说似乎不吉利。总之,这老人看去直让人心疼就是了。虽说如此,老人毕竟是背对着我,见不真切。

就像一颗小石子激起涟漪层层,但车箱(厢)这死水潭不可能不归于平静,至少我这么认为,真是这样就好了。

正当我昏昏沉沉就快进入梦乡时,却瞥见了我不想瞥见的事,你能理解,当看见一个人——小青年——把手伸进别人口袋里的心情吗?没错,我亲眼见到了“偷”!我一怔,睡意全无,下意识想开口喊出声来,却猛然觉得没了底气,万一他有刀怎么办?我倏然感到一阵寒意,万一他报复我,又怎么办?我头脑一胀,没了下文。

突然那贼人抬头瞥了我一眼,目光中是措愕,我还感到了些微警告,我彻底算是没了底气,可还是心有不甘,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发现,不知是熟视无睹还是视若罔闻,陌生人们全然都低着头……

我,无力感悄然爬上了我的背。

“你在干什么?!”像是炸响。

一切惊疑的目光全聚在了老人和青年身上。似乎是突然间,所有人都发现了真相似的,底气十足地诘问起来。

老人站起身,扣击着手杖斥责着青年,在那份虚弱的声音中,隐约,不,是充斥着某种力量,某种信念,以至于让人忽略了这副孱弱的躯体。

是底气!

当小青年恶言说:“你等着!”时,谁敢相信耄耋老人气定神闲地回击道:“我等着!”这种话?

若非亲眼所见,我也实在不敢相信。原来一切都与我想象的差距这么远。小蟊贼逃窜而走,老人理了理衣服,静一静,若无其事,坐了回去,陌生人们回归原位,不同的是瞄向老人的目光,多了点别样,有敬畏吧!

遇到这事,让人不愉悦,我又庆幸遇到了如此有骨气、有底气的老者。尊严、正义的化身。

佩服不已,佩服不已。

“陌生人身旁依旧是陌生人”,准确点明公交车上最本质的人际关系。诸如陈丹青等很多学者说过,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一旦到陌生的环境,人就忽视了道德的约束。后两分句若写成“各人心思不同,自然没法攀谈”可能更简洁一些。

与首节一起,渲染“嘈杂而又死气沉沉”的环境,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著名的譬喻: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那人们需不需要“呐喊”呢?以上两节,完成了故事环境的交代,但似乎模糊了“车箱”与“车厢”的差异。

这段文字不可少。一是铺垫,亦是反衬,老迈与糟糕的健康状况,与下文的“底气”形成反差;二是构成讽刺效果,“连不肯让位的小青年也急急起身,让了位子”“但车厢这死水潭不可能不归于平静”,再次隐喻“死气沉沉”的“铁屋子”;第三,让故事“圆满”,用极经济的文字让“小青年”巧妙出场;最后,“真是这样就好了”又完成了向故事内核处的迈进。

从“下意识”开始,到“没了下文”为止,结合中间的两个“怎么办”?细致、真实地刻画了“我”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妙绝。“铁屋子”中终究让人们继续“熟睡”的心理成因分析得惟妙惟肖。但“措愕”中有别字,应该是“错愕”。

这是故事内核。在“死气沉沉”中,“底气”终于爆发,犹如火山冲破岩层的那一刹那。从主题来说,给人们的思考是这样的:底气到底来源于什么?从表现手法来说,对比鲜明,炉火纯青。老人与小青年,老人与“所有人”,当然也有老人与“我”上文的怯懦对比,无不跃然纸上。可惜在“当……”一段中,标点的使用出了些小问题。

最后的文字揭示和升华了主题:底气源于浩然正气。这个主题,完全是“底气”这题目的应有之义。更为深刻的是,文章虽然戛然而止,但给人们的思考仍然在继续:暂时的秩序“回归原位”,“陌生人们”遭遇的下一个“铁罐子”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意味深长!

最后的写作看得出多少有点匆忙,表达不够简洁有味。有的标点,有的转折词,都没有能细细推敲。虽然是小伤,但毕竟是伤,弄不好会有遗憾。

结尾两段假如这样写,可能会有味一些:遇上蟊贼,很是不爽;但遇上老人,我三生有幸!

底 气(议论文)

底气,积聚在身体中,当共鸣产生,将会爆发出响彻天地的声音。让自己有底气,我们才有面对一切的信心,才有一鸣惊人的力量。

有底蕴才能有底气,底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我们积聚底气的第一步。翻开那一本本散发着书墨气的卷册,多彩的情节、富含魅力的人物、广博的知识、动人的情感以及人物高尚的品格,无一不丰富我们的见识,增添我们的底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浩如烟海的书籍,引领着我们,充实着我们,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有了底气的来源。

底气是不懈努力的成果。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底气也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向世界微笑的底气。身为黑人女性的赖斯,成长于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从小她就被教育着:“你要比别人好上一倍。”是的,正因为特殊的身份,她需要比别人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比别人多一倍的成就,才能得到与别人相等的尊重。她从小学习钢琴,学习花样滑冰,比同龄人提早进入中学与大学,于是她可以在大学课堂上反驳教授:“我并不比白人笨!”底气不是白白获得,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不需要比别人“好上一倍”,但那些必须的努力与汗水,是有底气的前提。

有底气,更加重要的是有追求、有目标。没有追求的人,连前进的方向都找不到,站在原地徘徊或随波逐流,何谈底气?乔布斯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改变世界。”他带着改变世界的追求,以让更多人享受到电子产品为目标,不断创新,于是他有底气面对被迫离开公司的挫

折重新白手起家,有底气在一年内亏损10亿美元后使苹果公司成功转型,有底气站在电子技术的最高点。

有底气,但不能有傲气,自信却不能自负。即使是成就如此之大的乔布斯,也说过:“保持初学者的心态。”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有底气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谦恭的心。书籍仍然是我们保有底气的基础,努力始终不可抛弃。只有这样,我们的底气才可真正转化为成绩,支持我们抵达梦想的山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我们的底气。

这是典型的提示语误导“案件”:提示语是这样的:“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文章作者想换一种表达演绎一下,进而借机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结果,两句话都演绎错了:把底气误为原本具有的,是“积聚在身体中”的;把原本属于底气内涵的“信心”和“力量”,误作为“底气”这一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有底蕴才能有底气”,视角不错,“底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观点也不错。错就错在,读书就是“文化”,这偷换概念,极大地压仄了文化的内涵。“文化”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概念。观点宏大,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却较弱,这个证明是无力的。而分析论证马上又滑向书本中的具体内容,这显然跑偏了。

按正常的逻辑思路可以这样修改:“底蕴”才是“底气”真正的“底”,这“底”中没有无穷的蕴藏,怎么会爆发出撼动天地的浩然之气呢?而读书,正是“固底增藏”的最好方法之一。正如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想要在区区几百字内把这个“底气”概念论述周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小作者没有扣“底气”说话,而一笔宕到“底气是不懈努力的成果”,有点远了。这话是不错的,但细想,哪一种能力或技艺的积淀不是“不懈努力”的结果?这话、这观点套在“拒绝平庸”上也成。这是一段几乎没有个性意义与价值的“正确的空话”。这是没有紧扣题目的独立思维和独立写作的表达习惯造成的。

从概念的规定性出发,小作者要论述的是有“底气”,不是写有“追求”、有“目标”。这不是理性的表达。如果从世界万物永远有联系的观点来看,也不能把“追求”与“目标”从“底气”中硬生生地剥离开来,形成没有意义的比照。再说,别说是“底气”,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和追求乔布斯的例子多好啊,恰恰可以证明的是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领先的科技水平、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见力,这些共同凝聚成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底气”。

“有底气,但不能有傲气,自信却不能自负”,话也许并不错,但后面的论证,和全文总结搅和在了一起。在例说美利坚(乔布斯)的同时,再谈民族主义(谦恭美德)的东西,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结尾又是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缺少逻辑关系,而且,作为全文收束,有点太不“给力”了。

第四篇:忧与爱面批作文1

忧与爱

1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此可谓“空镜头”,亦曰“景物镜头”切入,故事环境有了着落。)

2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此可谓“跟镜头”,人物出场。)

3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头自那时起就没有真正地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声声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此可谓画外音,人物内心有了质感。)

4“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呐!”(此为“回放”或“倒带”,故事前因后果因此而呈现。)

5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此为“切换”,让叙事从回忆回归眼前现实。)

6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立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此为“合成”,画面一实一虚,由实而虚。)

7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站立,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哈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日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此为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将一个个镜头剪接合成。)

8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于天地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此为“闪回”,即插入人物心理。)

9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了测眼压室前。(再次“切换”。)

10父亲那交糅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父亲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此为特写。)

11……(此为“留白”,无声胜有声,无画胜有画。)12医院外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此为感天动地大特写。)

13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能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此亦为“画外音”。)

14“爸,爸……”(此为语言特写,言至简,情至深。)15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甚似于片尾“字幕”。)

[荐评]

电影语言与叙说艺术

把此文推荐给《南京晨报》时,我写了这段话:“对于一个会写作,特别是会说故事的考生来说,再简单的生活事件也会演绎出精彩的文章。父亲陪女儿在雨中排队检查眼压的寻常事在小作者笔下渲染成一曲‘忧与爱’的动人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细细思量来,此文不就是一部微型的文艺片么,或曰一部“微电影”的绝佳剧本?本文的表现手法与电影的语言使用如出一辙。电影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蒙太奇”,及音、画的剪辑与组合。本文与电影语言的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如下:

1.“空镜头”与故事切入及环境铺设。“空镜头”又称为“景物镜头”,在电影剧情的展开前起着故事切入环境铺设的作用。表现为第1段,寥寥数笔,勾勒萧瑟的冬景,交代医院这个特定环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故事的悲情色调一下子铺展开来。

2.“跟镜头”与人物出场。“跟镜头”就是“跟拍”。文

章第2节,这是怎样的“走”啊——动感极强,镜头跟着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走”,而读者的眼球又跟着人物“走”。又是寥寥数笔,而意蕴无穷。“拽”“怏怏的走”“忧愁”,一对身陷忧愁又紧紧依赖的父子情态毕现。再以境喻人,妙不可言。

3.画外音与心理剖析。如第3节,三个问句,直逼人物内心深处,压缩了叙说的篇幅,与父亲忧心忡忡的画面相得益彰,又展现了画面所不能呈现的景致。再如第13节,为父亲的“哭”添上注释,并起串联情节的作用。

4.回放与情节的顺序处理。回放,即如电影中的回忆镜头,本文第4节,即如此。不仅是完整了情节,更让情节富有变化与冲突的美感。

5.合成与叙事全景。如第6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把眼前实景与未亲眼所见的虚景融为一体,情节进一步丰满,情感进一步升华。

6.切换与文章转承。如第7节,在交代完故事来龙去脉之后,轻轻地将视角拉回现实。在如第9节,再次切换到现实,且经前面的铺垫,剧情渐入佳境,渐到高潮。剧情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进行,渐趋完整。

7.闪回与心理描写。“闪回”即插入人物突然出现的心理活动。如第8节,“我”突然认识到以前的固执,也起着完整剧情、推动剧情的作用。

8.留白与情节详略处理及其他。如第11节,“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接受检查的啊,自然要叙说,又自不必叙说。留给观众呗,留给读者呗,表现反而更有张力。

9.片尾“字幕”与文章结尾、主题及其他。文章的结尾,点题也好,深化主题也罢,总而言之,是文章的浓缩,是文章的灵魂。这个“字幕”不要也罢,要有必须如此动人。

此外,当然少不了特写,自不必说。

青年作家韩松落(著有畅销书《为了报仇看电影》)说,电影是压缩了时间。——作文何尝不是压缩了时间?结论是,艺术都是相通的,作文,不妨从电影里找灵感。

第五篇:英语作文指导中的面批

英语作文指导中的面批

和平中心学校

英语

王小琼

2013-9-17

英语作文指导中的面批

和平中心学校 英语 王小琼

为什么许多同学谈起作文就谈虎色变,望而生畏,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呢?我从事英语教学已十年有余,慢慢摸索了一些作文指导的方法,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面批。

面批就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合作互动研讨,找出作文中的一些需要改正的地方,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一种批改方式。初中英语作文由于相对来讲更多的是完整的表达一件事情或一种观点,语言连贯,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求要相对较低,因此这种矫正更多的也是在语言通顺和连贯上。高效评改是英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单向的精批细改,在现实中换来的往往是:第一种极少数学生认真看批语,并且理解批语的含义,也懂得去思索并改正;第二种一部分学生看完批语万事大吉,或懂或不懂;第三种看了根本不懂,也谈不上思考或改正。仅靠集体讲评,那也只能使极少数学生获益,很难有整体推进。而面批作文却有众多好处。

可能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面批一定是一对一的对面谈话,我认为只要是当面批改,不一定得一对一。所以我平时使用的面批有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单个面批,一种是集体面批。

单个面批

一、单个面批的频率和时间。

一个学期我对学生一对一单个面批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这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农村孩子读初中后都是在校住宿,所以我一般选择晚上来辅导。这个时间较为充裕,另外请学生来办公室或我自己去教室,学生都很乐意,乡村的晚上比较安静,也有利于辅导。

二、单个面批的好处。

(一)有利于师生感情沟通。面对面平等对话,批的是作文,交流的是情感,特别是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同学,教师对其个性中的闪光之处,满腔热情地鼓励,同时恰如其分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使学生既感到是朋友的交谈,又感到是行家的教诲。这样一次心贴心的面批,学生收获的可能就是终生的感激。那么他们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步自然就会接踵而来。

(二)有利于评改效益最大化。面批时,教师就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一次一个或几个重点,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挖深说透,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得失,也有利于其自改。面批时,教师多评少改,多建议少限制,就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个人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要抓要点记录下每个学生的问题,以便学生自改后再次点评。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有了自改的方向,又有了自改的动力。只有增强学生的自改意识,使学生养成自改习惯,作文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三)可使学生及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需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改进等。笔批作文尽管有细致的眉批,详尽的总评语等,但对于学生来说,好比雾里看花,或者说只知其然,而不一定知其所以然。面批时,我一面拿着笔,一面指着学生的文句读下去,我字斟句酌,学生边听边思考,注意力肯定很集中,对老师指出的问题就会铭记于心,自然利于作文的改进。

三、单个面批中也需要有分层次指导。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般是我先通读一遍他的作文,感受一下文章的连贯性和通顺性,甚至思想性。然后让他自己评价,并发现一些问题,探讨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若有未发现的,再指出并作讨论。另外,字词短语方面的错误,则读第二遍,字斟句酌,有错的地方,我会停下手中的笔,提示,让他自己修改,有时,修改的方法并不止一种,只要改得正确,及时鼓励。

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以鼓励为主。一般我只提出两点或三点错误,并说明原因,有时这些同学的作文,包括字词短语在内的,句子结构,时态等的错误可能较多,要是一一改正,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改得整篇都是红批语或说得太多,结果没有一点能吃透,接受不了,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只点出两三点,又是坐在老师身边,提醒下次注意,往往使其印象深刻。

这一学期八年级作文,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由于是第一篇作文,我每位学生都是一对一面批的。英语学习委员的作文,写得较好。我首先给予了肯定,然后问她是否有改进的地方。例如,内容可以更充实等。另一位英语偏科学生,尽管写得错误较多,我只提出两点:一是由于是表示过去的事情,应使用过去时;二是课本中多次出现的句子I bought something special for my mother.中something 的用法。让他修改。

四、反馈结果。

面批之后,对于写的不太好的学生,我通常让他就坐在我身边,就原来的作文进行修改,并整理好,其实也是要求再写一遍。写好后,肯定他们的进步。

当然这样的批改指导比较花时间,但是学生能懂,能进步,就很好了。另外一种就是集体面批,相对来讲,时间就比较集中,效率高,效果也明显。

集体面批

集体面批也可以说是笔批、学生自批和集体点评的结合。分为三部分:

(一)是上课之前我来完成的,我有针对性的找到这次作文中全班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需要点评的地方,纪录下来,包括典型错误、如何修改,以及作文中有典型错误的学生的名字,一同输入电脑,等上课时呈现在班班通的屏幕上。

(二)上课时,将学生四人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交换作文,互相批改,讨论并修改。还要找出四人作文中的典型问题,记录下来。

(三)小组代表向全班陈述典型问题,老师则结合自己的记录对这些问题作讨论,评讲。评讲时,就这些同学的名字,提醒注意。

一、集体面批的频率和时间

一学期我对学生集体面批的次数是两到三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上,一般一次作文使用一节课的时间。

二、集体面批的好处

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批改中,他们做找到典型性的问题所在,以及讨论解决方案。这种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评析,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而且,批阅中,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也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还有助于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总之,会修改别人的作文,自然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利于帮助掌握重点难点,及时修改。我上课之前对典型错误的罗列,课堂上分小组讨论的纪录,都是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讨论如何修改之后再集中讲评,强化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肯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集中面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实际上,课前我已经将所有的作文看过一遍,只不过评语不是写在作业本上,而是自己的笔记中,学生作文的优劣尽在自己心中,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上课才能评得恰如其分。

(二)分组要搭配好。每个学生基础不一,但各个小组平均水平要差不多,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增加学生信心。

(三)尽量让学生先自己讨论修改方案,然后陈述,教师的点评放在最后,并且要精而准。也就是说这种批改要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我更多的是引导和最后的总结。

在教育学中,有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单个面批正是如此;又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观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集体面批正体现了这个原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的语言、态度显示对学生的爱、耐心与激情,这能消除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恐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英语写作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独改,不如与学生共改,为效更大。”在面批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他们写作的心理历程会被一路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合理化建议会被他们欣然接受,合理的观点会被赞扬,有异议的想法也会得到尊重。最后在共同的努力中得到提高。

下载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作文面批案例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德育案例———细节的思考

    德育案例 ---细节的思考 师生见面打个招呼,问个好,这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了,也许人们已经注意到,师生见面时,往往是学生先跟老师打招呼,我们做教师的才有个回应。我的一次经历,让......

    作文小组互批互改教学案例

    作文小组互批互改教学案例 摘要:作文修改与评价是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提高,写作知识的迁移正是通过这一环节来实现。而在以往的作文教学......

    小班额数学作业面批有效性尝试

    小班额数学作业面批有效性尝试 东滩小学贺志军 作业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而批改环节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小学生作业面批益处多

    教学反思——小学生作业面批益处多 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和指导学生的重要手段。从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通过查漏补缺来调整教学过程......

    黄金分割教学案例与思考

    实验中学 赵海荣 2007年4月10日 1 《黄金分割》教学案例与思考 八年级数学《黄金分割》教学案例与思考 赵海荣教室里,一阵悠扬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让人心怡的画......

    初中作文互批互改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互批互改教学设计 晏坝初中:徐孝侠 一、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七-九年级必须“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英语教学案例 七年级刘丹 案例片段:在单词教学中如何变单一为多样,变死板为生动? 我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单词的使用语境, 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分......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往往学习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英语,还不能开口说英语,而只能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