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案研究之学生不做家庭作业现象分析
个案研究之学生不做家庭作业现象分析
本课题研究初期,班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厌恶、反感家庭作业的经历,突出的学生有五六个。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王同学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跟踪研究,记录了他在平时完成作业的表现,采取有效措施,修正了他的行为习惯,较好地改变了她厌恶、反感家庭作业的现象。
王同学:1996年8月出生,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好动,静性较差,惰性较重,喜欢做成抄写方面的作业,对于略需思考的作业,特别是阅读练习几乎不写或日记,要么乱写一通,牛头不对马嘴,要么根本不写。
特殊表现:刚接班时的第一周,由于新换了老师,一时摸不清老师的禀性,加上作业比较简单,作业基本能完成。第二周开始老毛病重犯,作业不写了,组长汇报多了。通过谈话了解到,他不完成作业的理由真是多又离奇。星期一,因为双休日跟随父母外出游玩,白天没有时间写,晚上累了就没有写了。星期二,作业本落在学校没有带回家,因此没有写。星期三上课没记清作业内容,星期四干脆忘了……以后不断有作业不完成的现象。
实施教育:
⑴谈话:通过找他谈话,了解不做作业的真实状况及心理元素,帮助他寻找不做作业的原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理解能力较同学差些,平时贪玩了一些,帮助他树立完成作业的信心,真诚希望他能够改掉毛病,做一个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⑵争取家长支持配合:这个学生的家长和我是比较熟的朋友,通过家访、电话,甚至邀请到学校来,交流孩子作业情况,指导家长做好家庭辅导,要求家长根据作业记录本上记录检查孩子作业,并适时签名。教师也在作业本上备注相关信息,告知家长。
⑶发挥小助手作用:课代表行使职权,每天早晨到校负责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既查是否完成,二查是否正确,三查是否认真。老师特别嘱咐课代表重点检查姜同学的作业,不让他有空可钻,同时给予适当帮助。再者我有专门安排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和她坐在一起,平时负责督促她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
⑷赏识教育:经过一阶段帮助,经常不做作业的现象基本消失,老师抓住这个好时机适时表扬,给予鼓励,发信息给家长,也算是报
个喜,还让他帮助组长收作业,检查作业。他感到完成作业就能得到表现,大大激发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⑸抓反复促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对于王 同学来说,需要长期坚持帮助、督促。期中考试后,又连续几次不做作业,理由老一套,而且还主动承认作业没完成,等待老师处罚,就是不补做作业。在气愤之余,看着他完成作业后,再进行一番说教,邀请课任教师加入教育帮助行列来,群策群力果然有效果,该同学基本再也未出现不玩成作业的现象。
⑹个性作业设计:根据王同学特点,与家长、学生共同商讨,设计个性化作业。除完成基础练习外,改思考作业为谈话作业,不用动笔写;改书面作业为操作作业,在玩耍中完成;改课外作业为课内作业,增加课外阅读、游戏时间。
效果明显:一年的教育培养,王同学不做作业的现象基本没在出现过,第二学期后期少有几次作业因为量多没能全部完成,就是学期末总复习繁忙时期也能坚持天天完成。还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思考性较强的阅读训练。
第二篇:复读现象之分析
安徽省考生复读现象之分析
高考已经结束了,面对高考成绩,历年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自然是那些考试超常发挥的人,他们在最关键的一次考试时,破天荒的考出了历史最高分,自然欢喜;忧愁的,是那些自认为考试失常,自己的盖世才华没能得以充分展现的人,也许用“怀才不遇”来形容此时的他们再恰当不过了,他们自然是要忧愁的。
这些怀才不遇的郁闷者们,由于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消沉数日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振臂高呼——“我要复读”,决定再上一年高中,寄希望于来年考上理想的大学。由于抱有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云集出一支庞大的有生力量——复读生,正是这股力量,威胁着中国三年制的高中政策。
我省高考报名人数共57.2万人,比少了近4万人,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复读生人数减少幅度较大。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介绍,我省高考命题主要体现在自主命题科目的改变、命题范围的改变、录取模式的改变三个方面的变化,再加上新课改,这都让14万复读生很不适应。2010年还要继续加大高考改革,使之更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对2010年复读生参加高考将更加不利。——安徽省省教育厅在举行的2009年7月3日高考电视电话会议摘要
一、现状
“知道高考成绩后,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省城一所高中学校校园里,一位家长说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形容是“左右为难”。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的高考成绩是514分,比文科二本线高出1分,属于典型的“兜底”考生。“我的想法是二本尽量填那些保底的,三本填些好的。”陈先生说,“毕竟明年的高考形势谁都不知道,能走尽量走。”
陈先生的困扰代表着当前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理状态。2009年的高考改革不但改变了考试的模式,也影响了今年一批考生的报考心态。“复读”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花费一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意味着要承担比以往多几倍的风险。
在一所补习学校的招生办公室,记者发现登记的考生人数寥寥无几。据招生老师介绍,目前虽然接到不少咨询电话,但是考生都不大确定。对于个中原因,这位老师同样归结于新课改后高考的改革,他形容改革为“老虎”,拦住了考生的复读路。
据了解,2010年以前,我省的高考报名人数都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10以后,这种增长趋势才会逐步减缓。这意味着今年的复读考生在明年依然会面临和今年一样的风险,即高考录取率不会较大提高,竞争压力丝毫不会降低。
——2008年07月02日08时01分
来源:新安晚报
二、复读的风险
1、新教材内容新
对于考生来说,摆在眼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新教材的学习。“考生选择复读,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尽管新增的内容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由于很多内容是复读考生没接触过的,因此还是需要考生拿出额外时间来应付。”合肥一中政治老师张大勇说,“以政治为例,高二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将四个模块学习完了,高三开学后就是复习。而在必修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就是以前所没有的,复读考生就得花费额外的精力来学习。不仅是教材内容有区别,复读生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甚至命题思路都很陌生,将影响他们的学习。
2、复读生优势减少
学习时间短、压力大也是复读考生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前复读,考生可以算是学习了四年,相对于应届学生来说是个优势。但今年不同了,很多内容考生都得重新学,这些新内容复读生只是学习了一年,而应届考生则学习了三年。目前,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即将结束,下学年开学后即可投入复习,复读考生却得额外花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教材。
3、高考对应届生将会更加有利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这方面应届生有先天的优越性,复读生没有接触过新课程,对此比较陌生,要尽早接触新课程,了解新理念,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理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
传统的题海战术、死做题不一定有效,因为新课程更注重创新实践上的考查,同样一个知识点会在新情境下呈现。——2009年安徽省高考命题设计专家、合肥六中的牛和荣副校长
4、复读生高考心态远远不如应届生
很多复读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是很明确,较为应届生,甚至更加迷茫,虽然有着背水一战的激情,但又有身逢绝境的压力,多了成熟稳健,却少了探索。其实高中所有考试最需要的是探索精神,考试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衍生应用,就是求索过程,复读生在心态上会更加稳妥,导致更加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在这方面上不如应届生般虽然经验不足,但是初生牛犊。还有最大的劣势将会导致很多复读生最终没有提高多少,当复读的时间过去相当长时间(如一学期),成绩没有明显进步,每次考试测验都给自己带来失望的,容易情绪低落、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本来坚持一下就能突破的,变成因为“失望”而看不到自己的前进轨迹,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然而,这些群体在复读生中,是最为庞大的。
5、高考重大改革的延续
项目设置的变化先不说,高考统考科目考查的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该科目必修与选修I的内容。其中选修I的分值不低于10%即75分,均为必做题,这部分学习对于复读考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录取模式上省考试院提供给高校的电子成绩单上,将不仅仅是统考成绩,还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统考科目成绩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等级数多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每科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综合素质评价6个目标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的毕业生,方具备被二本院校录取的资格。6、2010届高考应届生整体高素质
2010届应届学生实力非常高,当时不给收借读生,学生基本上是凭分考上的,整体学习水平较以往高,明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复读困难比往年要更大。
7、复读成本太高
复读一年,不仅是对考生和家长的一场严峻考验,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一年的复读费用在6000~7000元不等,有的复读班还要求在本科线下、专科线上这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必须参加“额外”的查缺补漏,为此还需要多付出1000元左右。如果是外地的学生还要包括食宿费用,一年不少于5000元。这还不包括参加高考需要购买的各类书籍、材料费、报名费等等开销。这么算下来,复读一年的成本不低于1万元。
复读更是浪费青春,这一年失去的太多:时间、经济、电影、聚会、体育活动、郊游、朋友这些本来应该属于青春的东西……
考生已成人,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继续依赖父母。
8、外企歧视复读过的大学毕业生
在国外千万不要提及复读,否则会将你作为高考落榜看待,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复读的含义。尤其是你在大学毕业后,想到外企工作,那么你提供的档案上必将会有高中4年的记录,这在外企招聘员工方面,是非常歧视的。
9、国家政策不支持复读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北京青年报》
总结弊端: “复读”就是“服毒”。正如毒品,少数人用作药品,用于麻醉,是有些好处的,但大多数人是用来吸食的,这就极为有害了。远离毒品、真爱生命、拒绝复读!有关教育专家统计,近50%的考生复读一年后成绩变化不是太大,将近30%的考生复读一年后成绩反而倒退了,只有20%左右的考生在复读一年后成绩提高了一些或者很大。放弃复读,实际上就增加了一年的社会实践和相关工作经验,这些东西都是花多少金钱所买不到的,而且早工作一年就早给家里减轻一年的负担。你用5年的时间来完成别人用4年时间就能完成的事,赔了自己的美好年华,迟1年出来工作、就业压力大,得不偿失。在单位里年龄比别人大一岁,会被别人怀疑能力有问题。案例——“高四生”当了三年
高考成绩公布了,明明成绩离二本录取线还有一大段距离,却一心要读本科;成绩达到二本录取线的,却望着一本高校兴叹;刚过一本录取线的,却非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不读。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前后,总会出现一批“线上线下”的“摇摆族”。
女生小璐前年参加高考时,分数只够上专科。小璐不甘心,参加了一所非常有名的高复班。复习一年后再考,去年的高考成绩提高了100多分,够上了一般本科线,但由于填报志愿不当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被省内一所一般本科录取。不甘心的小璐又在高复班中奋斗一年,结果令人失望的是,今年的成绩与去年完全一样,没有任何提高,而且随着今年的高招录取线“水涨船高”,小璐最后只得勉强填报了三本院校的志愿,但心里却非常后悔:如果去年就去上学,现在她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
有关专家分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分数提高幅度最大的都不是去年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也不是去年高考成绩最差的学生,而是在一般本科线(本二线)上下15分这一分数段,处在中等位置的这部分学生。
哪些人适合复读?
1.在考试中发挥严重失常,高考成绩低于平时模拟成绩100分左右的考生。2.在高考时出现意外,比如生病、受伤,从而影响考试的考生。3.填报志愿失误,导致落榜的考生。
4.有基础、有潜力,但在最后时期没有全力投入的考生。
5.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心理承受力较强,能够克服复读的艰苦的考生。哪些人不适合复读?
1.自制能力差的考生,他们经不起诱惑,容易三心二意。2.自己不想再努力的考生,老师、家长勉强他也没有用。
3.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基础很差的考生,仅有一年是很难改变面貌的。4.没有心思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考生,复读的成功机会也不大。5.成绩在三本线左右接近二本线的考生(提升分的空间很小)。
三、考生该如何选择?
复读还是低就?这是个问题。何谓“低就”,没被第一志愿录取就是低就吗?从一本的分数滑到二本的学校就是低就吗?从二本划到三本或者选择其它高等教育方式就是低就吗?——张放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我们英才学院的03届一名毕业生,现就职于一名企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她的事业非常成功,她却把这归结为高考“低就”。她高考成绩567分,但是不幸二本“撞车”而落榜,结果选择了山东英才学院自考本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作为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各种最好地机会都给了: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考研、推荐工作等。当然,我认为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入校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我们英才学院的在校生实践课程自考本科试点,学制四年,实行专本连读,相当于“1+3”模式。招生对象为一本、二本落榜,但是又不愿意选择三本和专科的考生。入校后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成绩合格者,可拿到大专毕业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主考院校颁发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学校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招生类别是考生最好的选择!
第三篇: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的反思
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的反思
国庆小学王玉芳
最近几周,在我们办公室里经常出现几位“特殊客人”。所谓“特殊客人”,就是因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被数学、语文乃至英语老师“请”到办公室补写的学生。所谓“经常”,就是我所见到的往往是一些熟悉的面孔。由此可见,教师此举并不完全奏效。
在这里,且不说老师这样做是否科学合理,而是想反思一下屡见不鲜地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通过教研反思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的惰性所至;有的老师认为是其家长管理孩子不到位;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做作业时边写边玩最后没了时间,导致未能完成作业;有的老师认为是“咱们的法律轻”造成的,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明知道即使自己不完成作业老师也奈何不了他,停他的课老师舍不得,因为那样会使老师耽误功课更多,此举不可行;罚他多写作业,那叫变相体罚,不可以;学生撒谎说丢在家了,老师又不敢让学生回家去取,怕他路上出事故,此举也不通;狠批学生几句,那叫“挖苦讽刺”,说轻了,等于白说。
面对此种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左右为难。难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就应该出现此种现象吗?难道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就束手无策吗?
在反思性研讨活动中,教师们一致认为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因为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作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是我们教师的做法有些不合适?还是说我们某些工作没做而导致这种局面?在反思性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最终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某些漏洞,有的工作做得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臵家庭作业,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
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个子那么高了,应该什么都懂了,其实是我们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殊不知,现在的学生个子虽然长得很高,其实他们的年龄还小,对有些事还不太明白,对有些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当然,对做作业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会很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在布臵家庭作业时,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述完成家庭作业的意义,从而为学生自觉地完成家庭作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创设完成家庭作业的氛围做的不够
完成家庭作业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一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觉得教师应该在教室的墙上或黑板上张贴或书
写一些这样的格言或谚语,为学生创设一种“完成作业光荣”的氛围,进而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
三、教师对一些“特殊学生”的关照不够
作为教师,我深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进步,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表扬,事实上,对这些“困难户”来说,他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认可与表扬。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失去了上进心,变得对什么都无所谓了。那些大部分“困难户”不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吗?因此,我们教师在布臵作业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体会到他们的困难,创造性地布臵一些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作业,这样,不仅给他们创设了成功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同时也是送给了自己一份愉悦。
四、在家庭作业批阅上还存有问题
有些老师在作业批改上除了“好!A!”等字样外,没什么新意。使学生对写作业失去兴趣。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采取一些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和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在批阅作业时向学生投去一个满意的微笑,写上一句激励的话语、送上一个赞扬的手势、奖励一颗小小的红星……那么,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你的红星、你那寥寥几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句贴心的评语、一颗闪闪的小星,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在他们内心激起无数涟漪,甚至会成为他们终身前进的不竭动力。
以上只是我们在反思性交流活动中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状的几点思考。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去改变我们以前不合时宜的做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一定会呈下降趋势,直至最后消失,让我们共同努力,彼此共勉,携手铸就美好明天。
第四篇: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现象: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法国媒体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19日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这项调查针对9至12岁的学龄儿童,在中国浙江省城乡的9所小学中抽样选取了2191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
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专家称,一味讲求竞争和有错必罚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就是学生精神过于紧张,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则是势在必行。
分析: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浮躁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就连教育这个领域也沾染了浮躁的气息。
社会的浮躁导致了教育界的浮躁,教育界的浮躁引发了学校的浮躁。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于是乎,繁重的作业,补课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罚等行为都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其实学校应该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而不应该是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地方。在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责任也最大的就是老师。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老师尤其重要,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因此,作为小学老师,更应该以身作责,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也许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另外,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而上述现象中出现的老师对学生的体罚等行为,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不够。有些小学生有点叛逆,有些小学生有点笨拙,有些小学生有点调皮,但是他们都是孩子,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吧。面对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体罚,而是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并快乐地学习。此外,家长也不应体罚孩子,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塑造孩子的坚韧宽容的性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总之,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各自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才能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无比娇艳。
第五篇:学术交流:学生不做作业的的分析及对策
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屡次不完成作业。那么,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首先分析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在哪里?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主要原因有:1.懒惰。天性爱玩,管不住自己。2.不会做。由于智力或其它一些原因,造成学习障碍。3.速度慢。做作业时常左顾右盼,作业一多就完成不了。4.家庭缺乏应有的监督。家长不管不顾,或随意看看,管教无力(给有些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
那么我们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旁敲侧击,激起他(她)内心的涟漪。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使学生明白作业的重要性,指出成绩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的巩固,他们能从教师的言行中悟出自己的失误,进行反省自纠;对于自我意识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指令一名同学帮助他记录好作业,督促他们做作业,然后教师专门检查(开始阶段教师的检查尤为重要),令其幡然醒悟,“悔过自新”。
2.赏识法。即找学生其它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给以肯定,让其树立“我是好学生,不应不完成作业”的意识。如我班有一男生,人比较聪明,但常常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性子。每天看见有太多的作业,就愁眉苦脸,干脆就不做。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让他每天收取作业的任务,监督全班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一来,早晨他不但来的早了(原来早晨总是来到就快要上课了),自己的作业也及时完成。
3.构建家校联络网。让每一个学生建立“作业记录本”,记录每天的作业,每完成一门作业就在后面画一个对号(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上有不断的成就感,战胜一个个困难,激励自己全部完成作业,直到最后的“胜利”)作业记录本上都有家长的签名,前提是家长会上和家长沟通好,每天对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与检查;同时作业记录本定期在班内展评,老师也随时抽查给与评语。老师与家庭应经常联系,双方对学生的一举一动皆能了如指掌,及时扼制不做作业现象的抬头,不留坏习惯滋生的时间和空间。
4.同时,要多方面改革作业,分层次的布置作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不做作业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在改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教师对不做作业的同学决不能放弃,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是真心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总有一天,学生会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