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专业英语)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工程学院李培珍
一、课程介绍
《专业英语》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在英语环境中进一步学习机械领域的有关知识,了解机械行业的一些新的发展,使学生建立起机械术语的英汉对应关系,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即旨在通过合理的内容设置,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科技词汇,通过若干范文实例,掌握科技英语写作的一般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借助辞典,阅读专业科技文献;能够用英语表述专业概念,书写科技文章的摘要等。通过学习,融会学生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相当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熟悉专业英语的特点,借助词典能较熟练的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英语文献资料。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1.教学目标:确定专业英语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
2.教学原则:确立专业英语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原则;
3.教学内容:确立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工厂实际,贴近岗位需要;努力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能力;
4.教学实践:确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主导性作用;教学过程贯彻工学交替,减少理论学时,增强实践比例,把专业英语知识能实际应用到生产中视为教学方向,从而建立起真正意念上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出,贯彻“少而精”、“用得着”的原则;
应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灵活自如;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情景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亲身感受机械行业的真谛,看得见,摸得着,实践得上; 实践教学方法注重了生动活泼,使学生对专业英语更感到愿学、爱学、易学、好用;
实践教学追求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气氛,引发学生激情;
教师辅导答疑,实践指导。
三、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力求使学生尽可能的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常用词汇及相关的阅读翻译、写作技巧,重在提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授课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及本学科的发展,及时补充新内容。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积极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探索。本课程采用了“四位一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综合考核)模式设计;它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数控英语教学改革理念。它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型课程体系、实用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为构建基础,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十分注重“语言+技能”专业特点。
“四位一体”模式的创新点在于: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整体设计教学方案、立体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通过教与学、学与考、主体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该模式结构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有别于基础英语。因而,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了下列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了课堂讨论,使学生对讨论题目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通过课堂讨论教学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扎实。
2.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学生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提高。
3.案例、科研教学法:主讲教师能够结合科研课题,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掌握。
4.启发、提问式教学法:本课程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普遍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或现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实现教学互动;而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的方式则可以起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作用,进而又促进了教学。教学相长,扩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2.网络辅助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网络技术为专业英语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校园网购置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等电子资源供学生利用。
总之,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方面拉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形成了愿学、想学和爱学现象,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
(一)课外训练
1、作业形式。要结合课程实际和教学目标认真研究作业训练的基本形式,克服目前形式单调的状况。作业训练可采取思考题、读书笔记、课前预习报告、读书报告、心得体会、课业论文、综合应用、专题研究、第二课堂专项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要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式协作共同完成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作业训练。可设统一要求的必做型、提高性的选做型、参考性的研究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学习。
2、作业层次。要通过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解决作业内容整齐划一的状况,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进行不同作业训练的方法。视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可采用消化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跟上教学进度、巩固基础知识、综合教学内容、联系专业(社会)实际、拓展新知、专项深入等多个层次的作业训练内容,推进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特别要提倡无标准答案的作业,以及综合性、应用性、拓宽性、研究性作业。
3、作业规范。要结合课程和作业的特点提出明确、严格的规范要求,如:字迹、概念、论据、论点、论证、叙述、术语、格式、顺序、文献引用、标点、技术标准等,使学生从每一份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受到正规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精雕细刻良好作风,从中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科技工作者或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和技能。
4、作业数量。按中等程度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原则,作业量要适中。参照学生课外“学量”的要求,作业量按该课外“学量”的60%左右布置(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为统一要求的必做型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其它内容留有必要时间。要注意与同期授课的任课教师加强联系,保证每周作业量的基本平衡。
5、作业管理。任课教师要加强作业管理,明确具体要求。对每次作业的题目、类型、要求、收缴、批阅、问题、改进办法等要认真登录,对不符合作业规范、不完成作业、抄袭等现象,任课教师必须严肃对待,并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6、作业批改。统一要求的必做型作业要全批全改,其它类型的作业要做必要的评阅并列入讨论课讲评范围。实行助课教师制度,并以作业评阅为主要任务。
7、课程小组。组织学生成立课程小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措施。原则上可采用下列三种方法:(1)设定课代表,并由课代表为组长,组织学生“课研小组”,参与必要的教师课前准备活动,经常性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协助教师收缴和发放作业,参与必要的作业和平时测验的评阅,作为课内双向教学活动的骨
干。(2)组织学习困难生互助小组,帮助学习困难生尽快跟上教学进度。(3)组织必要的课外研究或活动小组,结合课内和作业及实践训练的要求,自主开展相应学习、研讨和实践活动。
8、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定期进行课外辅导答疑是极为必要的教学环节,原则上4~6学时授课后要安排一次,并列入由学院编制的辅导答疑安排表,向学生公布具体时间、地点。
根据课程学习实际情况,可以指定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到答疑地点进行质疑,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也可以邀请学生课程小组予以必要指导。
(二)自学指导
1、《专业英语》课程课外自学指导体系的组成:
《专业英语》课程课外学生自学的指导体系由《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和课外必读两大部分组成。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由《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按自学指导体的有关规定,灵活地组织实施。
2、《专业英语》课程教材自学指导
(1)课前自学指导,即指导学生预习阶段。也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习的关键一环。
对《专业英语》教材中的新内容,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才会按老师的规定有序的进入自学状态。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专业英语》课内自学指导
《专业英语》课内自学指导可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可参考如下步骤:
第一,以检查促自学。就是在课堂上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起督促作用,又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材的理解程度。
第二、讨论解疑: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这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深化: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老师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去解决工程实例中的实际问题,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
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3)《专业英语》课程课后自学指导
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由《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思考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3、《专业英语》课程课外必读书目自学指导
(1)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程指定5-10门教学参考书,以参考数目为基础,向学生提供课外必读书目,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和考核办法。
(2)必读书目自学指导基本内容:
第一、写出必读书目的章节,指出重点部分、难点部分、必读部分和选读部分。第二、向学生介绍学习必读书目的最佳思路和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第三、向学生介绍与必读书目相关的参考资料,便于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查阅。
五、考试考核
由于本课程应用性较强,考核方式可分为多种,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试、实验成绩等)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60%左右,期末考试成绩占40%左右。
1、主卷: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类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常用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主观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否对给定的可见文章进行较准确地理解翻译。试题要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题型设置主要有:词汇、整句翻译、段落翻译。
难度结构分配:较易题目占40%,中等题目占40%,综合题目占20%。
2、平时:主要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以及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学习态度,按照平时学生上课实验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给出一个综合分数。
第二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模版)
汽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汽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的教学模式要与汽车专业的特点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重视理论课的讲授,轻视实践课的教学。其次工学一体教室还在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性能,第三校企合作制度正在探索阶段,顶岗实习制度还完善。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本次教学改革是分步骤稳步进行,改革所达到的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1.近期目标
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应具有的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检测。(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3)具备汽车中级维修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2.远期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投资计划,将继续加大对汽车专业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检测。(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3)具备汽车高级维修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4)具备一定的解决汽车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改革的方案
根据我校设备资源及师生的素质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加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各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又都在大力推行“双证制”教育。因此,一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其前提就是在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保证各项实习实训的时间足够。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现有学生的人数及素质状况,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在总课时中所占有的比例,使理论课占总学时的30%,实践课占70%,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2.精减优化专业课的设置
通过查阅各中职学校的专业介绍与教学计划,我们可以看到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主要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概论(汽车文化)、自动变速器等等。从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并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认为必开的专业课应该包括: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专业英语等。
3.处理好各专业课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由于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加之教材编者考虑到专业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使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内容。这就要求各专业课教师从整体专业教学出发,加强互相沟通与配合,根据各专业课教学需要,对互相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努力做到互不重复、互不矛盾、互相补充,从而达到精减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4.理论课与实践课应有各有所长的老师分开授课
有的老师学历很高,理论课讲的有条有理。但是,实践上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这些老师很适合担任理论教学。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虽然不能把理论讲的很透彻、精辟。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适合做实践课的指导老师。因此,理论课有专门的理论课教师授课;实践课由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做指导老师,以确保实践课的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要加大高级技术人员的引进,可以聘请专职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与汽车修理厂或者汽车4S店联手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5.采用实物教学,加强理解
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很多,结构又非常复杂,对于汽车专业的教学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用手比画、用手在黑板上画图,是很难把内容表达清楚的。所以,充分利用工学一体教室、数字仿真教室进行“学中做,做中教”。只要见到实物,学生对它们的结构、特点就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大。
6.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
对于汽车的某一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单看懂实物的结构是不容易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因为这些结构不能动,能工作的又被外壳遮挡,看不到。如果用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某一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看的一清二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改变传统的教案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案的要求要有标准的格式,教案的内容也要紧扣书本,教学的进程也是按教务部门固定的计划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由于课时和授课内容的限制使得教师对授课内容很少有新知识的添加。对于这种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矛盾,我们专业要对教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手写的讲义、提纲、课件等等只要是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都可以;教案的内容也不一定非是课本内容不可(将来本专业要有一套自己编制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写出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对于那些理论性强,学生听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适当的省去,给学生增加一些通俗易懂、又经常应用到的内容。同时,由于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很多新知识教材上是没有的,这些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就要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信息、新动向,便于学生就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
8.改变学生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按时、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后的练习和作业题。学生所学知识都在作业本上显现出来,这种作业与我们的汽车专业的特点极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学生能力显现和发展。我们对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也要改革:首先,作业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课件,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电路控制等等。其次,作业的题目设计不搞一刀切、统一化,作业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制定出个性化的题目,即作业题可以设计多个,供各类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的题目就说明他对这个题目有兴趣,也有一定知识积累,他自然就会很用心的、努力的去做这个题目,效果自然也会很好;作业题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是实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汽车某一部件或机构的新设想等等。只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都可以是学生的作业。
9.加大师生与外界的交流
我们要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与外界交流。闭门造车,却天天喊提高水平、提高素质、提高质量、提高知名度是不现实的,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要真正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与外界交流。对于老师,要定期去外校学习、观摩,去汽修厂或者4S店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经常的参加一些技能比赛,不但在校内比赛,还与其他的学校比赛,学习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差距,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四、今后改革的方向
1.需要不断完善汽车专业结构机制;
2.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从岗位工作需求出发构建技能教学课程体系);
3.加强现行场地的改造和设施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4.加强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重点建设机电方向、钣喷方向、商务方向和美容装潢方向);
5.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
6.要有多媒体教室采用软件教学,这样既节省资源又使学生易学易懂。7.给教师提供编写教材的条件,使教师能编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好教材。8.精简基础课,增加专业课。
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汽车维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短的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层出不穷,汽车产能不断扩大。很多汽车制造厂商,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设计、制造技术,已将汽车新要产品的开发周期由几年缩短至不到一年,而且每款新车都体现了当今最新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维修技术的进步,汽车维修行业正朝着设备现代化、资讯网络化、诊断专家化、管理电脑化的方向发展,修理模式已由传统的拆卸修理型转变为诊断换件型。知识的密集性和技能的综合性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职业技能的重要特点,汽车维修业也正逐步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发展空间且对于维修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技术服务性行业。
汽车维修市场高科技化进程的加快使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正在被现代化的汽车维修企业所替代。高科技的维修设备、高技术的人员、现代化的管理等等正在接管往日落后、陈旧的汽车维修企业,并给企业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生命,推动着汽车维修市场的进步发展。可以相信,未来的汽车维修市场也会象汽车工业一样,继续向高科技迈进。
(二)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操作层、管理层,掌握现代汽修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包括硬件、软件)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我校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陇西县运输公司、甘肃国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陇西鸿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陇西恒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1)校企结合阶段
第一、二学期充分利用工学一体教室、数字仿真教室、企业生产岗位,在汽车驾驶、汽车电路维修、汽车动力维修、汽车钣金维修、汽车美容、汽车装潢、汽车营销等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场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数字仿真教学,实现“学中做、做中教”教学模式和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重点培养汽车电路维修、汽车二级维护、汽车发动机、钣金工艺及车身检测、汽车美容与装潢等基本技能。
(2)工学交替渗透阶段
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工学交替渗透”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包括发动机基本维修能力、汽车车身修复与检测、汽车底盘维修能力等,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分置换和弹性学制为基础,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订单培养。②半工半读。③项目导向。④以赛代练。建立大赛与选修课程学分置换机制,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⑤以训代学。到企业、兄弟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专项进修培训,认可进修培训结果和相应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要求和就业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上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修读。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该阶段的实训时间(但全部学习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年)。
(3)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总之,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汽车维修的基本条件,在维修诊断技术方面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作为现代汽车行业人才,要熟练掌握各先进仪器,如故障诊断仪、解码器、万用表等。同时,随着维修管理制度的不断科学化,以“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为基本原则,汽车检测技术与不解体诊断技术为前提,高质量、快速修车的维修方式,已成为汽车维修业的服务准则。为了适应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开展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校企强强联手、工学渗透结合,使我校的汽车专业朝着更专业化、规范化、技能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楚州电大 职教中心
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适应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率先“在骨干专业建设上实现现代化”,我校特制订了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1.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苏南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北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以及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即将面临的21世纪初工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是:
(1)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将使得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并对边缘学科的电子专业的内涵及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产生直接的影响;
(2)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子产品的种类将变得越来越广泛,对其生产、制造、运行、维修及其它环节中岗位的设置也越趋合理。因此对电子专业应设置不同的专门化技能以适应对应岗位的实际需要;
(3)计算机(尤其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将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灵魂和心脏。因此,计算机控制技术将成为电子专业中综合各种其它技术之间的纽带;
(4)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灵魂和核心。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及能力结构,人才的规格以及面向的岗位(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脱离原有的教育模式,缩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之间的滞后,才能适应江苏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现存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五十年代苏联中专模式的沿袭。几十年来这种模式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其学科型教学体系还未完全转移到以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岗位技能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未出现较大突破,职业教育 的本质特征未能充分体现。
4.原有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专业知识而轻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倾向将不能承担起在21世纪提高职业人才素质的重任。因此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精心设置人文类、政治思想类、专业类、身心健康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己成为当务之急。
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为了切实搞好电子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在进行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为先导,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围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新型模式以适应江苏支柱产业发展和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条件装备现代化、专业教学体系现代化和专业评估现代化四个方面,加强电子专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为实施科教兴省的战略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1.运用教育现代化观念进行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的改革。经过5年左右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根据电子专业的岗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按照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抓好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习设施与基地的建设。
3.积极探索初中后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办学体制,加强校企合作关系或通过组建电子专业职教集团等形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改革的措施与步骤
职业教育是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为此,我们确定了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修订专业的教学计一划。其次,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与此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编制专业教学计划
制定符合专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应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企业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为原则,对一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一线管理人员和实用型人才。
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知识要求
学生除了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外,电子专业的学生还要在对“电子”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电子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着,它是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的基础上具有读图和制图(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工业控制计算机、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机械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产品或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
使学生具备读图和制图(包括计算机绘图)的能力、电子设备或产品的基本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自动机(线)运行问题的能力、运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及PLC进行工业控制的基本能力、微机操作的能力、初步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一步自学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电子设备进行制造、管理、销售和初步设计、改造的实际动手能力。
(3)素质要求
学生应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具有创业、创新与合作的精神,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等。
2.大力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学生除获得学历文凭外,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二)确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贴近企业、适应需要的观念,改革创新的观念,培养现代电子人才的观念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要将素质教育、外语以及专业外语教学、计算机应用教学和实践性教育贯穿始终。
1.素质为基础,科学安排公共课
语文、数学、政治、外语、计算机、物理、体育、音乐 2.能力为本位,改造完善专业课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电子整机装配与维修实训,黑白电视机原理及维修,彩色电视机原理及维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音响设备与维修以及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电子工程制图,机械常识与钳工,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测量仪器。
3.因材施教,适当增加选修课
文学欣赏,市场营销,普通话,美学基础,英语资料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技巧,多媒体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材料与元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电子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2007〕8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2.提高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迫切性的认识,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去。
3.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使教师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5.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政策,把教师职务的评聘和对教师奖励与他们参加教学改革的实绩联系起来,调动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6.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要提出各试点专业的师资方面的具体要求。
(四)电子专业中的专门化拓展
电子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体现了对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综合要求。但我国及我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行业、岗位的差异又要求在电子专业中又需要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在电子专业中必须进行多专门化拓展。但这种多专门化的拓展应在满足电子专业基本要求前题下进行,但对专业化名称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其科学性。
(五)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以实验、实习设备装备现代化作为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启动点,必须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的实验实习基地。
(1)实验实习设备
对本专业主要课程和各专门化中的特色专业课程,均应按课程教学大纲中统一要求部分配齐实验、实习设备,并有部分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实验实习项目
对于课程和各专门化中的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了相应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和实习项目,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比例为1:10做到实验的分组率达到100%,实习实验的开出率100%.对实习项目,除各专门化要求的特色专业实习外,还没置下列基本实习: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
(3)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建立相对完备的实习基地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性与生产性相结合的专业实习,而且在校外相关行业也建立了不少于二个相对稳定且较为完善、先进的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卖习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创建电子校办工厂。
(4)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
我校图书馆中,电子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专业课参考书达到一万多册,其中规范、规程和手册的数量己满足了教学需要。
(六)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
提倡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进行“导学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教学手段,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学校很多教师都己掌握并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应用到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考试制度的改革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努力探索与职教、现代化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建立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试题题库并实行教考分离。
第四篇:初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效益年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二、课堂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巩固提升”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优秀品质。
三、构建教学模式
依据我校课题研究方向,确定构建预习导学模式。
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于春永
副组长:段培运、王艳华
组员:常广仁、王玉军、刘文宝、吕富、翁亚男、李秀娣、李志梅、王树珍、苏玉福、五、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启动月。深入学习预习导学模式的理论构建,做好理论讲座工作,研究导学案的构成,编写原则,编写要求,各科教师初步尝试编写导学案。
2、尝试阶段(2014年4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尝试月。在深入研究预习导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编写并运用导学案教学,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推进阶段(2014年5月--11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季。实施各科导学展示活动,开展优秀导学案设计、优质课展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1比武活动。
4、总结阶段(2014年12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总结月。汇集研究成果,汇报交流课改经验。
六、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一览表
第五篇:初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体目标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巩固提升”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三、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教导
组员:副教导、主任、副主任、书记及各科组长。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7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年
2、推进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年
3、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总结年
五、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7月)
1、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部门领导及各科组长为组员,形成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让教师提 1
高思想认识。一方面,乡镇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等诸多原因使得我校近年来的中考成绩无法跻身乡镇中学前茅。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熟悉教材后基本不再备课,一上到讲台全凭一张嘴讲完40分钟,教师教学上无创新、不思进取之风愈演愈烈!综上所述,从发展的眼光看,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只有教师思想发生转变,只有教师自身得到提高,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校才有可能进步。
3、以初一年级为主,初二年级为辅,重点改革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有针对性的开展改革。学案式教法对于我校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因此我校将做好以下准备: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案例,加强理论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意识。
(2)落实经费,保障实施。派出实验教师前往周边学校学习,借鉴外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3)学生动员,让学生理解学校和教师的课改意图,积极进行配合。
4、备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率的课堂。教案和学案要一体化设计。学案的设计在组长的组织下集体研究,教师结合所任班级特点编写,在“学”字上狠下功夫,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心中有数。学案中题目的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充分体现“小台阶、大容量、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学案的编写原则要体现: 1.主体性原则。设计学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内容,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结合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各科组实验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和课型结合学案开始在各实验班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具体如下:
⑴课前,教师要在研究课标、把握教材、分析学生的前提下,按照我校学案设计的原则,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出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完成学案中的各项内容。学习目标要严格遵循课标、教材的要求,注重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要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入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
⑵课前,小组长要认真检查学案,并在课上向老师汇报本组的预习情况。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板演、学生互评、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先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⑶课堂上应设置“释疑点拨”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案中设计的系列问题,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和台阶,要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接近学生最近的思维发展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品质和批判精神。学生讨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评点。
⑷在解惑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小结要与课始出示的目标相呼应,要做到画龙点睛,分清主次,又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将本节所学内容化零为整,以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并适时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善于整合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⑸在“自主学习”和“释疑点拨”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主要针对学案中的“能力训练”题进行的当堂训练,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当堂训练要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
化。当堂练习的题量要适度,要求学生在课内独立、按时地完成,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点评和总结,争取做到“堂堂清”。
(二)推进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力求做到:
⑴变 “教案”为 “学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 “教”为 “学案”,将“学案”建设成 “导学”的有效载体。
⑵变 “教学”为 “导学”。改变 “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确立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 “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 “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⑶根据学生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及其成绩差异状况合理调整学习小组,学习优秀生和学困生相互搭配,以便在课内外更方便地开展“兵教兵”的帮教结对活动,争取共同提高。
⑷开展实验教师、学生小组长等不同层次人员的系列培训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树立全体师生的改革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踊跃发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⑸参加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结合学科和课型特点,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强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学生动嘴不动手,老师讲,学生看,老师忙,学生闲,老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睡,能力低,效果差的问题。以学生的自学、学习成果展示取代教师一言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跃课堂
气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2、领导小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调查、收集资料。各科组根据课程实施情况不定期召开科组会议,通过完善教学常规监控制度,分析教情、学情,力求做到堂堂清、周周结、月月测。
3、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等努力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有效性。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教案检查、作业辅导检查等制度,加大集体备课、教案、听课和评课的检查力度,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三)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1、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符合课改要求和校情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 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做好实验推广工作。经过不断改进实验,并总结形成经验材料。各科组、实验教师个人进行分类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集研究成果。实验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全校实验年级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实验教师能讲一节改革模式的示范课,让课堂教学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