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大全
搭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
新乡市第二中学吴翔宇
摘要:作文向来是高中学生学生学习和应试时的重大难点。通过对近几年河南考区高考作文题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发现,高中作文乃至高考作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并没有大的差距,反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作文的联系,可以有效拉近他们与作文的心理距离,并可以在作文中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独具个性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心理距离
作为高考中分值最高,失分风险最大的题目,作文一直让学生感到为难。同时,河南考区近些年一直沿用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审题上加大了难度,在考场上完成一篇优秀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奢求。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模式作文和所谓的“万能作文”大行其道。这样以来,一方面,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急功近利,妄图寻求捷径,而不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模式作文也的确能够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完成作文的愿望,虽然并不能得高分,但学生的惰性往往会让自己倾向与此,从而曾经积累下的文学素养日渐消散;同时,对于这样一种方便快捷的作文,语文老师在课堂授课时也是乐此不疲。在社会上冠之以“新八股”的作文风气下,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淡漠,很少有学生愿意花时间,从基础抓起,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从近几年对“新课标”卷作文题的研读和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考作文无论从命题还是写作要求都贴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着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作文的联系,从而有效拉近他们与作文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对作文更有兴趣;注重引导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个性理解表述/
5出来,实现作文中的言之有物。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思路——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回顾11年(11年我省第一次使用全国“新课标”卷)至今的高考题的命题内容:11年大国崛起的特点,12年善举和感恩,13年专注、勇气,不难发现这些题目都和考生的真实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1年大国崛起的特点好像与生活较远,但中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却又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必要让学生过分的去关注社会热点素材,学生如果把自己对作文材料展示出的问题的真实感受讲出来,也能写出好的文章。
比如11年作文这样一个看似大的无从入手的题目,河南高分作文《最后一座土坯房》能够以小见大,通过“我”家住房的变迁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生活的巨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一重大主题;构思颇有特色,结构精致缜密,主要表现在文章前后的照应技巧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二者吻合得天衣无缝。例如,开篇写“三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后文“土坯房”变成“新楼房”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是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此外,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值得称道,运用精彩的语言修饰,精妙的细节描写,精当的遣词造句,勾勒出一幅山村生活质朴清新的图景,使人如在画中。
作为高分作文,该文章没有再去回顾老生常谈的改革开放、08奥运会等常见典型素材,而是通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自身经历入手,如实讲述自己亲历的中国崛起的过程,虽无大开大阖的气象,却真挚感人。
所以,万般生活可入笔。学生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以更成熟、更细致的方式打量自己的生活,以更敏感的笔触捕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感悟,可以让作文变得与自己更近,更有话可说,更真切,那么当然就会在表达上更为流畅。[1]而如何对生活进行更细微的感知,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二、具体措施
(一)搭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想让长期写模式作文的学生把目光回归生活并非易事,需要老师的引导。针对作文,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思考框架供学生参考(以材料作文为例):
1. 材料讲的是什么;
2. 与材料中类似的事情自己是否经历过;
3. 与材料中类似的事情自己是否听说或了解过;
4. 对材料展示事件自己如何评判;
5. 什么原因让自己做出以上判断;
6. 自己是否认可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为什么;
7. 如何推广材料中的做法或如何解决材料中暴露出的问题。按照以上思路,学生不难从材料中找到材料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对材料有感受,行文当然也就不成问题。
我们以12年考题为例。材料讲的是油漆工的善举,不以善小而不为;船主的知恩图报。这两方面是当年考题的一等立意。面对题目,学生可以这样展开思路:
1.我是否能够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
2.为什么(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等);
3.我希望油漆工的行为得到什么结果;
4.为什么;
5.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现状是什么;
6.如何发扬这种做法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写作文转化成自己对生活与身边社会环境的思考,想要做到言之有物也就不难了。
如河南考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中“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
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温馨来”一段,没有高谈阔论,就是考生对社会现状细致观察的结果。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如今,搜寻信息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抽时间拿出一些新闻事件,引导学生谈谈对事件的理解和感触。
语文教学,如果能够走出课本的限制,把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带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对生活的感受能力。[2]
12年奥运会期间,学生们非常关注中国队的各项比赛。中国羽毛球队的“让球”**就可以拿来让学生思考、讨论——中国队的做法是否合理,国际羽联和奥委会对中国队的处理是否得当。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讨论过后,可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完成小作文,不求字数,但要要求学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言之有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作文结构框架的建立。当小作品完成时,让学生重新审视,学生就会得到这样的经验——原来作文并不难,只需要把对自己了解的事请的看法说清楚就行,只需要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社会角度就可以了。
小作文成型后,教师还要继续跟进,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论据,进行展开。比如上述事例,学生如果谈到中国羽毛球队的做法欠妥,因为这有违体育精神,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展开:运动员要具备体育精神,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过分考虑工作的结果,才是运动员真正的价值的体现——学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为了收获更多的文化积淀,得到更多知识积累而不是单纯为了分数,急功近利地学习,才会让自己的学习获得真正地价值——父母对待孩子要专注于孩子身心健康、学习成绩的全面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成绩、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优秀,才能让孩子真正地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类似的扩展,可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队在追求金牌的过程中忽略了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忽略了竞技体育应把更高的竞技水平展示出来这一核心价值,将这一结论引入现实生活——“我”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见闻、感受,并将其讲述出来,完成高中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就不在话下了。
综上而言,学生对高中作文感到棘手,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心理上距离感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找出生活中的点滴给自己的启发,拈来入文,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顾虑,并做到言之有物。[3]万般生活可入笔,青春时代的学生正在经历着生命中最精彩、最张扬的时期,他们对生活有着叛逆,也有着敏感的关注。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独具个性的理解展示出来,本身就是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袁佩佩.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金色年华 教学参考.2013(2):43
[2]方明全.让人文精神滋润高中语文课堂:新课程(中学),2012(08):35-35.
第二篇: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暑期家访心得体会
作为职校教师,面对被义务教育所忽视的群体,家访,似乎离我们的工作渐行渐远,但这个假期,学校开展了教育进万家,教师家访活动,让我们教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父母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感触颇深。
起初的工作,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进行的,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被社会所忽视,甚至歧视?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却收获了作为教师的自豪感,使命感及社会的认可。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们近距离的了解了我们的学生,走进了他们的家庭,感受了他们成长与生活的地方,接触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家人,让我们深刻的知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掌握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家长结成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14数钳班的付艳丽和孙悦家住卑家店小辛庄,是住得最远的学生,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小辛庄,所以这次要家访难度很大,无奈之下,李桂芝老师的父亲和一个邻居作为向导,带领李桂芝和付会老师才完成了这次家访任务,到了学生家里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是一个很闭塞的村庄,附近没有繁华的地方,没有商场。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交车,学生平常回家都是打车。学生住宿,每周回家要花进100块钱的打车钱,上学实属不易。我们和家长聊到这的时候,对学生的坚持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技能,经来找份稳定的工作,搬出这个闭塞的村庄,带着父母去住楼房,听完我们的话孩子和她们的父母都信心百倍。或许,我们的学生没有出色的成绩,但是他们也在默默地坚守者自己的信念,或许他们曾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备受冷落,可是今天,当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时,发现他们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品格:那就是乐观,积极和永不放弃。
14焊接班的学生家庭问题最多,我想这也是导致学生状况百出的直接原因。
王伟同学的父母做生意,常年在外奔波,没时间照顾他,督促他,在和他父母的长谈中,他们拿出了王伟小时候的照片,很英俊的小伙
子,他父母的脸上也泛起了开心的笑容,可是谈起他的行为习惯时,他的父母显得有些无奈了,这时候班主任老师赶紧列举了王伟在校的几方面优点,他父母有些意外,有些惊喜,“我儿子还有这么多优点呢?”王伟同学也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有向父母告状,而是表扬了他,王伟同学消除了对老师的敌意,所以那次谈话很温馨,很亲切。的确,面对这样生活中缺少温暖和关爱的孩子,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作为学生的老师也特感动于这句话,老师的魅力无极限。当然高兴之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了。
Xxx,父亲是青龙人,入赘到姥姥家,现在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经济条件一目了眼,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家里的摆设简陋,父母没有正式的工作,Xxx同学从小就受人欺负,可以说他的校园生活里太缺少阳光了。所以一度导致该生厌学、畏惧和别人交往。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初中也是藏在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次我们去他家,他的家人说不上感激涕零,但也是“受宠若惊”,在我们表示了以后会多关系他、多帮助她之后,感觉他和他的家人眼睛都湿润了。
同样受欺负的孩子还有习少斌,这个孩子说话不清楚,智力发展的比同龄孩子慢,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也不是个很精明能干的人,怎么形容呢?说白了就是挺傻的。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给予的期望,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不敢懈怠。
通过这次家访,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欠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需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
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还有的是单亲家庭,这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更大,所以导致学生性格上
有些偏激,所以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常言道: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对于教师而言,“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而在这次家访中我们所付出的和学生所感受的师爱,将能帮助我们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暑期过去了,家访也告一段落,“这老师真不错,很负责任”,“职教中心的老师很不错,很关心学生,假期还来看学生”,这样赞美的话语犹在耳畔,我们也再次感受了作为教师的荣耀与自豪。
家访,作为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还需要坚持下去,这将鞭策我们认真的负责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做好良心工作。
第三篇: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内容提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学生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大人话比比皆是,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毫无童心童趣,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不再闭门造车,笔下无物。【关键词】作文 生活 引导 课堂 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没有文采,内容陈旧,没有个性和创新,情不真切已成通病,究其原因还是许多教师疏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因此寻找符合现在气息的技巧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勤于表达、乐于表达,最后让学生爱上作文是至关重要的。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文章,需要老师们时时引导,以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拟定生活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
审视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展示自我”,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因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生活,拟出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的标题。因为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像叶老说的,“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心中都要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总要接触照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走进初三》、《我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月光下的遐想》等等,这些话题多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而这种观察,绝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热情地参与,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通过分析色彩斑斓的生活表现,探究事物的实质。从而感受生活的真谛,明辨是非曲直。作文时,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的积淀,从多方面去思考,就可以借助于自己生活的经历,叙写一种对生活的特殊感悟。叶老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底,作文标题的拟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激情。
第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写作“动”起来,课堂也是生活。如何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呢?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新八股”——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然而问题是不是出在“方法技巧”本身呢?我想不是,而是出在教师的“教授之法”。试想,学生的情感思考还没有调动激发,又如何将方法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呢?所以写作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从而尽可能调动全身的感官,让情绪兴奋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谈话,你看,昨天某某的作业没有完成,张某某的课文还没有背下来,去教室外面补去,学生看了看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得缩了一下衣服,眼里流露出不满的神色,几个好学生看着我感觉很不向信似的,那两个学生只好无奈的收拾东西,终于,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看,外面太冷了,你看能不能„„”我笑了:“你们就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吧。标题教育需要惩罚,教育不需要惩罚”。学生此时才明白我的用意,马上,学生就开始了写作,最后,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三)、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随笔的习惯。
冰心这样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纸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这句话就是冰心老人自己写作生活。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慢,因素诸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疏于练笔。一个人,生活再丰富,素材的积累再多,但如果平时很少动笔,作文的语言能力也就提不高。练笔的空间极为宽阔,自由度也大,一个自然的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是练笔的内容。练笔的习惯养成了,写作就会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彻底转化。如此,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随笔就是记录一天中最值得记的东西,小零小碎,有的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台面的小片段。有一天的心情笔录,有不满的情感渲泄,有另类心得体悟。多则洋洋洒洒几千字,少则几十字,形式、体裁不苟,长短多少不论,良言恶语不计,但必须有一个要求,必须要“真”,要有生活的气息。他们有时从以往的“小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素材,有时从随记中追寻着以往的快乐和忧伤。随记成了他们心情的“记事本。”生活的“速写本”,写作素材的“材料本”,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随记本上记录的不仅仅是作文,更是他们孩童生活的轨迹。
随笔的方法是我们让孩子观注生活的一个载体,难怪孩子会说:“我原以为只有‘伟大’的事才能写成作文,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照样能行„„”“小小的随记,成了我们与老师交流,倾诉的最好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随记虽然没有系统而规范的作文模式,没有严谨而科学的思维逻辑。但我想,正是没有这种束缚,他们才能更自由地观注着自己平凡但又不平淡的生活,才能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模式和框架,不必担心什么题材该不该写等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与生活零距离地“对话”,不苟一格的作文才能形成,生活作文才能真正来源于生活。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作文讲评多样化。
作文是语言形式的生活,评改是对某种生活经历的回味。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是某一失败的生活经历,都有他回味的美好。因此,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用心去回味学生的“生活”,注意发现和珍惜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则新颖的材料,一个巧妙的构思,一段精彩的描写,一句生动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东西,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有了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能有克服一切瑕疵的勇气,能有发挥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一切潜能的可能。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求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我们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更多的作品被发表在“原生态作文”博客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让学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内容提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学生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大人话比比皆是,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毫无童心童趣,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不再闭门造车,笔下无物。【关键词】作文 生活 引导 课堂 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没有文采,内容陈旧,没有个性和创新,情不真切已成通病,究其原因还是许多教师疏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因此寻找符合现在气息的技巧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勤于表达、乐于表达,最后让学生爱上作文是至关重要的。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文章,需要老师们时时引导,以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拟定生活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
审视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展示自我”,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因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生活,拟出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的标题。因为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像叶老说的,“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心中都要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总要接触照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走进初三》、《我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月光下的遐想》等等,这些话题多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而这种观察,绝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热情地参与,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通过分析色彩斑斓的生活表现,探究事物的实质。从而感受生活的真谛,明辨是非曲直。作文时,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的积淀,从多方面去思考,就可以借助于自己生活的经历,叙写一种对生活的特殊感悟。叶老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底,作文标题的拟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激情。
第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写作“动”起来,课堂也是生活。如何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呢?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新八股”——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然而问题是不是出在“方法技巧”本身呢?我想不是,而是出在教师的“教授之法”。试想,学生的情感思考还没有调动激发,又如何将方法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呢?所以写作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从而尽可能调动全身的感官,让情绪兴奋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谈话,你看,昨天某某的作业没有完成,张某某的课文还没有背下来,去教室外面补去,学生看了看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得缩了一下衣服,眼里流露出不满的神色,几个好学生看着我感觉很不向信似的,那两个学生只好无奈的收拾东西,终于,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看,外面太冷了,你看能不能„„”我笑了:“你们就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吧。标题教育需要惩罚,教育不需要惩罚”。学生此时才明白我的用意,马上,学生就开始了写作,最后,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三)、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随笔的习惯。
冰心这样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纸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这句话就是冰心老人自己写作生活。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慢,因素诸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疏于练笔。一个人,生活再丰富,素材的积累再多,但如果平时很少动笔,作文的语言能力也就提不高。练笔的空间极为宽阔,自由度也大,一个自然的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是练笔的内容。练笔的习惯养成了,写作就会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彻底转化。如此,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随笔就是记录一天中最值得记的东西,小零小碎,有的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台面的小片段。有一天的心情笔录,有不满的情感渲泄,有另类心得体悟。多则洋洋洒洒几千字,少则几十字,形式、体裁不苟,长短多少不论,良言恶语不计,但必须有一个要求,必须要“真”,要有生活的气息。他们有时从以往的“小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素材,有时从随记中追寻着以往的快乐和忧伤。随记成了他们心情的“记事本。”生活的“速写本”,写作素材的“材料本”,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随记本上记录的不仅仅是作文,更是他们孩童生活的轨迹。
随笔的方法是我们让孩子观注生活的一个载体,难怪孩子会说:“我原以为只有‘伟大’的事才能写成作文,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照样能行„„”“小小的随记,成了我们与老师交流,倾诉的最好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随记虽然没有系统而规范的作文模式,没有严谨而科学的思维逻辑。但我想,正是没有这种束缚,他们才能更自由地观注着自己平凡但又不平淡的生活,才能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模式和框架,不必担心什么题材该不该写等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与生活零距离地“对话”,不苟一格的作文才能形成,生活作文才能真正来源于生活。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作文讲评多样化。
作文是语言形式的生活,评改是对某种生活经历的回味。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是某一失败的生活经历,都有他回味的美好。因此,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用心去回味学生的“生活”,注意发现和珍惜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则新颖的材料,一个巧妙的构思,一段精彩的描写,一句生动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东西,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有了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能有克服一切瑕疵的勇气,能有发挥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一切潜能的可能。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求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我们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更多的作品被发表在“原生态作文”博客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让学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第五篇: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内容摘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是关键,教师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尤为重要。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教师和家长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关键词:教育纲要;家园合作;构建平台;家园沟通;家园互动。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很多,可是农村的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成为隔代亲。平时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更谈不上教育孩子了。所以开发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搞好家园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已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另一重点。如何激发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兴趣,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是关键。在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过程中,教师加强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加强家园合作,共同担负起启蒙教育重任,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由此我们也总结出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优劣。
一、把握第一印象,为家园合作打下基础。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第一次见面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在以后的交往,接触中就比较顺利,融洽。家园沟通也一样,如果能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家园沟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沟通平台,为做好家长工作打下基础。
开学初,我在班级走廊的醒目位置上张贴了许多小朋友游戏的照片和写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张贴幼儿活动图片是为了吸引小朋友喜欢上幼儿园,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则是向家长提供的参考建议,让家长一看就能清楚明了自己的宝宝刚入园应做哪些事情,适时为家长提供帮助。在第一次接待新生家长时,我微笑着向他们问好,与家长交流他们关心的问题,认真记录家长提出的困惑,并适时给予解答,让家长感受到孩子老师的重视和责任心,同时我也展现自我,让家长知道我已经带过几届小班,小班新生有什么特点,家长有什么担心,应该如何处理等,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背景和优势,把孩子放心地交到你的手里,从而为今后的良好沟通打下基础。真正做到家园携手,解决入园焦虑。
(二)彼此沟通理解,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当家长们把刚入园的孩子第一次交到我手里的一刹那,伴着孩子们的哭声,他们的心有些酸有些痛,甚至有些家长也会泪水涟涟,当他们一步三回头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心还会留在孩子的身上,她们会惦记:孩子还会哭多久,在家都是喂饭的,午饭是否会吃饱?在家睡觉都要拍着,搂着,还要摸着妈妈的眼睛睡,那么多孩子老师会照顾到我家宝宝吗?······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家长。他们不是不相信老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正是因为爱,他们才让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期盼宝宝们健康成长。我告诉家长们,我也 1
是母亲,也是家长,我懂得这份爱的重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表白自己是如何精心照顾每一个幼儿,因为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见到老师就会甜甜的打招呼,亲热地依偎在老师的身边。浓浓的爱心和彼此的理解已获得了家长们的信任,缩短了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距离。
二、巧用交往小窍门,顺利沟通更快乐。
有人说过家长和教师好比是一辆车子上的两只轮子,只有同方向行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家长不理解幼儿园、教师的一些做法,甚至采取偏激行为的事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讲究一点交流艺术,寻求一些小窍门。
(一)退一步海阔天高。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不会无缘无故与幼儿园、教师作对的,因此矛盾来了,我们应该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分析原因,寻找答案。
案例一:李亮是我班一名较调皮的男孩,是二胎,一家人宠得不得了,入园后经常攻击别的小朋友,稍不留神,就抓小伙伴的小脸、小手。其他的家长经常告状,且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一起玩,要求换位置。我请家长来交换意见,请她帮助教育,时常帮助孩子剪指甲。可家长的态度极不友好,说我没有调查清楚,她家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抓人的,尽管别的孩子有伤痕在手上,这位家长也不肯配合我的工作,说他家孩子没上学时没有剪指甲也没有抓人。没有办法,我只好利用空闲时间为孩子剪指甲,活动时不让他离开我身边,给他讲小动物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故事。时时提醒李亮: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能欺负别人,这样小伙伴才会喜欢你,跟你一起玩。慢慢地,李亮不抓人了,有时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指甲长长了他也会主动地请家长、请老师帮忙剪短,其他的家长再也不提换位置的事了,李亮的妈妈也主动来园与我交流,说孩子回家变了,总讲幼儿园的事情,说自己有好多好朋友,也不再跟姐姐抢东西了,并诚恳地说自己以前态度不好,请我不要跟她计较,说以后一定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以真挚的爱和宽容的心退一步,改变了家长的态度,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也进一步使家园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二)进一步增进了解。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主动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不认同教师的教育观念,常常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老师究竟都教孩子一些什么呀,我孩子说老师每天都带着他们玩游戏,孩子们可高兴了。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就是想让他学点知识的,要不我自己在家陪他玩就可以了。”“不知道老师怎么想的,我家孩子画画涂的颜色一点也没有别的孩子的鲜艳,老师还说他有想象力,这样下去,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适应不了社会的竞争啊?”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也查看了多方面的资料,终于转变了一些家长的观念。
案例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二人三足”。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开始讲解活动规则: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玩,看哪个家庭玩得开心,等大家玩熟了,我们进行比赛。家长们认为这个游戏很简单,纷纷带着孩子绑好带子开始游戏,活动中一些家庭玩得很好,协调得也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急于求成,拉着孩子就走,全不顾孩子有没有走好,更加谈不上协调了。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适得其反,家长一人忙得满头大汗,惹得孩子也不高兴。这时教师赶紧出面,让家长惊讶的是,教师一出场,孩子们争着和教师玩游戏,并且配合得非常默契。之后教师又组织所有的家庭进行游戏,家长们有了先前的经验,也看到了老师是如何照顾孩子的,所以在再一次的活动中效果都很棒。
这样的活动给了家长亲身感受教师工作的机会,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一直以为当幼儿
教师很轻松,今天才发现带孩子活动不容易。老师真有一套,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让孩子明白要求,我们不得不佩服啊!”更多的家长则发现幼儿园里看似简单的活动组织起来并不轻松,教师要处理活动中各种突发情况,凭的是对幼儿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三、家园合作,真诚沟通。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1996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八条明确了:“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家长和教师应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
(一)朋友般地以诚相待
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的基础。家长是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监督者,也是朋友,老师只有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而赢得家长信任和理解的基础是“爱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和问题时,我总是以谦逊的态度给予热情的帮助和积极的指导,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如:有个孩子在幼儿园会自己吃饭,可是回家喂他也不好好吃,家长说真没办法,我知道以后请家长少准备零食给他吃,并请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吃。然后又跟孩子说“你在幼儿园真是个乖宝宝,会自己吃饭,今天回家也自己吃,吃饱了打个电话告诉老师好吗?”小朋友高兴的答应了,家长将信将疑的把孩子带回家,结果孩子真的自己吃了饭并给我打了电话。第二天家长高兴的来园说:“你真有一套,孩子就听你们的话。你不仅是孩子的老师,更像孩子的妈妈,把孩子交给你,我们很放心。”
(二)合作者般地默契配合每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每位教师的教育策略也并不相同,于是就需要相互之间增进了解,进行磨合,就如合作者一般,形成最佳的默契,才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
(1)召开家长会时请家长谈谈老师平时的工作,帮助教师、幼儿园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宝贵意见。
(2)请家长多次参加亲子活动,让家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尽享亲情之乐,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园和谐。
(3)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则将各种活动向家长开放,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和保育内容。当然在每次教育活动开放之前,教师首先向家长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活动计划,家长需要配合的方面等,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幼儿。组织家长谈谈对活动的看法,使其了解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情况,并从中学到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辛苦,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并默契的配合。
例如:在2008年我们幼儿园要验收省优质园,我们所有的教师除了要布置环境,整理资料,准备公开课,还要准备许多自制的教玩具,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我突然想到:何不请家长帮忙呢?于是在一次周末我就布置了一次“亲子小制作”活动,跟家长说明要用一些废旧材料,随便做什么都可以,请家长和小朋友合作。家长们非常配合,周一带来了许多惟妙惟肖的精美作品:有用萝卜制作的小老鼠,用牙膏盒制作的“龙”,用吸管制作的风车,用饮料瓶制作的“坦克”用纸箱制作的山洞,推车等,这些作品让孩子们打开了眼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家长的默契配合让我更加领悟出沟通的价值,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2.加强互动,挖掘资源
家庭教育是一片沃土,家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丰富其知识经验。
第一平时我们经常通过《家长园地》栏目向家长讲明教育目标,活动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恳请家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配合,参与。
第二是通过《幼儿成长记录》向家长反映幼儿近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成长小故事,家长也能及时的对幼儿在家的表现进行反馈,这样的沟通让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例如请当医生的家长讲如何讲卫生,大班的幼儿牙齿为什么会掉,长出的新牙齿应如何保护等;请当消防员的家长讲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怎样预防意外等等;请卖菜的家长介绍如何买菜,卖菜,每种菜的营养有何不同·;请小学教师来园讲大班小朋友升入一年级要做的准备·····通过他们的参与教育,让他们把最科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总之,幼儿园教育活动一定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整体素质水平,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其中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更为重要,他们就像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教师只有真诚的与家长进行沟通,才能双赢。
[参考文献].秦君《家庭教育中的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文教资料,2005.2
2.李生兰《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育〔R〕 2001.3
3.谢红英 《怎样鼓励家长参与合作互动》幼儿教育〔R〕 2003.9
4.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范玉娟《家园携手,直面入园焦虑》幼儿教学研究2009.5
6.胡娟《多维的家园沟通途径》幼儿教育2009.5
7.缪晓华《让家园之窗成为家园互动的平台》 早期教育2008.1
8.樊人利《把握好留给家长的第一印象》 学前教育2009.5
9.周联《培养教师的沟通智慧》幼儿教育2008.5
10.储开凤《处理家长偏激行为的策略》早期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