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搭建民生爱心桥梁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搭建民生爱心桥梁 全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紧紧围绕做好法律援助这个民生点,开展好三项法律援助活动,提升了法律援助质量,抓好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扶贫困、暖人心、保民心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开展好“百万法律援助明白人”宣传活动。以开展“百万法律援助确白人”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的要求,大力推动法律援助“应知尽知、应援尽援”工作有效开展。2013年5月26日区法律援助中心在三宝镇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咨询点,开展“百万法律援助明白人”活动,实施多形式便民措施,现场共发放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300余人次。二是开展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活动。区法律援助中心努力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让受援群众满意。今年在案件质量上突出“四个规范”,一是以规范非诉法律援助为突破口,通过规范受理、审查、承办程序,以推动非诉讼案件规范、有序,促进人民调解与非诉讼法律援助有效衔接;二是规范每一个法律援助案件,做到统一收案、统一指派,统一归档;三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痕迹资料,实现一案一卷,归档保管;四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每季度抽查一次,半年评查一次案件质量,切实用好法律援助补助专款。截止6月20日,全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2件,其中民事案件1件,刑事案件41件。三是开展好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利用《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之机,结合普法工作、“法律六进”,通过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手册、1
联系卡等资料开展《法律援助条例》知识宣传。并积极与麒麟报道“你说我帮”栏目联系,录制四期法律援助案例节目,提高法律援助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弱势群体获取法律援助。
第二篇: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情况报告
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情况报告
**市司法局
2013年,我市法律援助中心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能力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行法律援助便民措施,不断畅通法律援助服务渠道,完善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效果
(一)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法律援助事项办理力度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我市法律援助机构全面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了法律援助案件和其他事项的办理力度,基本实现了“能援则援”、“应援尽援”的既定目标。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239件,总计为2405名受援人提供了法律援助,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1388.93万元,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16525件。
(二)深化管理监督,确保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在案件数量逐年攀升的情况下,我市提出了“零距离亲情服务、零收费无偿服务、零投诉优质服务”的法律援助三零目标,不断强调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将案件质量视为法律援助事业的生命线。去年,我市通过建立完善律师、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档案,将近年所有法律援助案件根据案卷质量和意见反馈情况评分,登记在册。建档后,不仅可以通过补贴发放与办案质量挂钩的奖惩机制,来促使办案人员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指派案件,还可以全面掌握每名法律服务人员的办案水平、案卷质量,在指派案件时,便于中心选择责任心强、在案件的专业领域有特长的法律服务人员来承办案件。
(三)完善便民措施,打造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为了更好服务民生,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各项便民措施:一是拓展受理渠道。要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发现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可作为法援案件先行受理,3日内报送法援中心审查,使有涉法需求且符合条件的群众能方便快捷的获得法律援助。二是推出四项承诺。即对所有来访、来电、来信人员推出免费咨询、免费代书、免费调解、免费送法规等4项承诺。对老弱病残人员和行动不便人员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三是简化受理程序。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做到五个当天,即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律师、当天提供法律援助。对情况紧急或者即将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援助案件,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手续。四是建立援调对接制度。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代理其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再行提起诉讼或仲裁。对调解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经申请,由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代理其参与调解。五是落实与司法救助衔接机制。通过与公检法三家联合制定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衔接制度,建立了快速、高效的法律救助双向通道,两年来,共为法律援助受援人申请到缓交诉讼费六十余万元,减免诉讼费二十八万余元,使困难群众能真正敢打官司,打得起官司。
二、巩固机构规范化建设,发挥法律援助网络体系作用
(一)推进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
去年3月,全省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在**召开后,我市及时通报了规范化建设达标的情况,督促尚未达标的三个县(市)按照“统一规划、标准规范、完善功能、运作高效”的要求,对照省厅的规范化建设标准,逐项逐条落实。通过努力,我市市县两级法援中心已提前一年完成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
(二)是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在构建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依托乡镇建站率和村(居)委会联系点设立率均达100%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在社团组织以及相关部门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步伐。同时,为了切实发挥了部门、社会团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中心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沟通,根据各工作站的实际情况,定期派驻工作人员,给予业务指导。如:考虑到春节前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峰期,市中心委派了两名律师驻点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工作站半个月,期间为百余名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追回了五十余万元拖欠工资。
(三)推进“12348”法律援助咨询专线建设
为了更好的保障“12348”热线的运行,我市推出了三项举措:一是完善专线管理制度。出台了《“12348”专线管理细则》,要求市、县两级法援中心都设立专线接听场所,组织安排专业人员值守热线平台,确保线路畅通。市中心通过每日对各县市“12348”接听情况进行抽查,每月进行情况通报,加强业务指导,率先实现了专线的省、市、县三级无障碍转接。二是定期培训接听人员。专线开通后,及时组织了接听人员的培训,提高接听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接听人员的表达技巧。三是确保解答咨询质量。市中心开通了两个“12348”专线坐席,聘请了两名资深社会律师值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咨询解答。为了更好的落实对疑难问题的预约答复制度,我市成立了由律师协会专业委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团,对疑难问题,预约专家为群众提供专业领域的咨询服务。
三、创新法律援助宣传,扩大法律援助社会知晓度
(一)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宣传力度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我市组织开展了“大走访下基层,法律援助促和谐”活动。活动中,通过走访部分低保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农民工家庭等弱势群体家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发放法律援助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对象、范围、程序和咨询电话;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引导他们理性表达诉求,合法维护权益;简化程序,现场受理农村贫弱群体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为低保群众发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卡》,使持卡群众直接获得法律援助。
(二)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活跃着一支百余人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主要是由大学法律专业在校师生组成的,专业素质较高。为了充分发挥了这支队伍的效用,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活动,主要是到城区中心广场或周边街道、社区、农村进行法律援助宣传和社会调查,在法援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群众开展多种形式法律服务,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加强与电视、报纸等媒体合作
为了丰富宣传形式,展现法援工作成效,我市在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和报纸,陆续报道了一些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办理效果较好法律援助案件,系统地宣传了法律援助制度和取得的可喜成绩。通过和媒体的合作,感觉这种形式的宣传是老百姓非常喜闻乐见的,具有广泛的宣传效果。于是,市法援中心联系**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法治**》栏目,并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拟制作了10期专题系列报道,全面报道我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充分展示法律援助工作扶贫、助弱的服务宗旨和现阶段的工作成果,目前已制作了6期。
2013年,我市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任务在多方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服务,扎实工作,真正把法律援助这项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办好、办实,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内容摘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是关键,教师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尤为重要。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教师和家长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关键词:教育纲要;家园合作;构建平台;家园沟通;家园互动。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很多,可是农村的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成为隔代亲。平时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更谈不上教育孩子了。所以开发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搞好家园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已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另一重点。如何激发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兴趣,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是关键。在建立和谐的互动机制过程中,教师加强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加强家园合作,共同担负起启蒙教育重任,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由此我们也总结出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优劣。
一、把握第一印象,为家园合作打下基础。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第一次见面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在以后的交往,接触中就比较顺利,融洽。家园沟通也一样,如果能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家园沟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沟通平台,为做好家长工作打下基础。
开学初,我在班级走廊的醒目位置上张贴了许多小朋友游戏的照片和写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张贴幼儿活动图片是为了吸引小朋友喜欢上幼儿园,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则是向家长提供的参考建议,让家长一看就能清楚明了自己的宝宝刚入园应做哪些事情,适时为家长提供帮助。在第一次接待新生家长时,我微笑着向他们问好,与家长交流他们关心的问题,认真记录家长提出的困惑,并适时给予解答,让家长感受到孩子老师的重视和责任心,同时我也展现自我,让家长知道我已经带过几届小班,小班新生有什么特点,家长有什么担心,应该如何处理等,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背景和优势,把孩子放心地交到你的手里,从而为今后的良好沟通打下基础。真正做到家园携手,解决入园焦虑。
(二)彼此沟通理解,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当家长们把刚入园的孩子第一次交到我手里的一刹那,伴着孩子们的哭声,他们的心有些酸有些痛,甚至有些家长也会泪水涟涟,当他们一步三回头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心还会留在孩子的身上,她们会惦记:孩子还会哭多久,在家都是喂饭的,午饭是否会吃饱?在家睡觉都要拍着,搂着,还要摸着妈妈的眼睛睡,那么多孩子老师会照顾到我家宝宝吗?······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家长。他们不是不相信老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正是因为爱,他们才让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期盼宝宝们健康成长。我告诉家长们,我也 1
是母亲,也是家长,我懂得这份爱的重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表白自己是如何精心照顾每一个幼儿,因为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见到老师就会甜甜的打招呼,亲热地依偎在老师的身边。浓浓的爱心和彼此的理解已获得了家长们的信任,缩短了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距离。
二、巧用交往小窍门,顺利沟通更快乐。
有人说过家长和教师好比是一辆车子上的两只轮子,只有同方向行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家长不理解幼儿园、教师的一些做法,甚至采取偏激行为的事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讲究一点交流艺术,寻求一些小窍门。
(一)退一步海阔天高。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不会无缘无故与幼儿园、教师作对的,因此矛盾来了,我们应该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分析原因,寻找答案。
案例一:李亮是我班一名较调皮的男孩,是二胎,一家人宠得不得了,入园后经常攻击别的小朋友,稍不留神,就抓小伙伴的小脸、小手。其他的家长经常告状,且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一起玩,要求换位置。我请家长来交换意见,请她帮助教育,时常帮助孩子剪指甲。可家长的态度极不友好,说我没有调查清楚,她家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抓人的,尽管别的孩子有伤痕在手上,这位家长也不肯配合我的工作,说他家孩子没上学时没有剪指甲也没有抓人。没有办法,我只好利用空闲时间为孩子剪指甲,活动时不让他离开我身边,给他讲小动物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故事。时时提醒李亮: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能欺负别人,这样小伙伴才会喜欢你,跟你一起玩。慢慢地,李亮不抓人了,有时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指甲长长了他也会主动地请家长、请老师帮忙剪短,其他的家长再也不提换位置的事了,李亮的妈妈也主动来园与我交流,说孩子回家变了,总讲幼儿园的事情,说自己有好多好朋友,也不再跟姐姐抢东西了,并诚恳地说自己以前态度不好,请我不要跟她计较,说以后一定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以真挚的爱和宽容的心退一步,改变了家长的态度,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也进一步使家园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二)进一步增进了解。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主动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不认同教师的教育观念,常常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老师究竟都教孩子一些什么呀,我孩子说老师每天都带着他们玩游戏,孩子们可高兴了。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就是想让他学点知识的,要不我自己在家陪他玩就可以了。”“不知道老师怎么想的,我家孩子画画涂的颜色一点也没有别的孩子的鲜艳,老师还说他有想象力,这样下去,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适应不了社会的竞争啊?”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也查看了多方面的资料,终于转变了一些家长的观念。
案例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二人三足”。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开始讲解活动规则: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玩,看哪个家庭玩得开心,等大家玩熟了,我们进行比赛。家长们认为这个游戏很简单,纷纷带着孩子绑好带子开始游戏,活动中一些家庭玩得很好,协调得也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急于求成,拉着孩子就走,全不顾孩子有没有走好,更加谈不上协调了。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适得其反,家长一人忙得满头大汗,惹得孩子也不高兴。这时教师赶紧出面,让家长惊讶的是,教师一出场,孩子们争着和教师玩游戏,并且配合得非常默契。之后教师又组织所有的家庭进行游戏,家长们有了先前的经验,也看到了老师是如何照顾孩子的,所以在再一次的活动中效果都很棒。
这样的活动给了家长亲身感受教师工作的机会,他们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一直以为当幼儿
教师很轻松,今天才发现带孩子活动不容易。老师真有一套,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让孩子明白要求,我们不得不佩服啊!”更多的家长则发现幼儿园里看似简单的活动组织起来并不轻松,教师要处理活动中各种突发情况,凭的是对幼儿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三、家园合作,真诚沟通。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1996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八条明确了:“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家长和教师应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
(一)朋友般地以诚相待
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的基础。家长是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监督者,也是朋友,老师只有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而赢得家长信任和理解的基础是“爱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和问题时,我总是以谦逊的态度给予热情的帮助和积极的指导,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如:有个孩子在幼儿园会自己吃饭,可是回家喂他也不好好吃,家长说真没办法,我知道以后请家长少准备零食给他吃,并请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吃。然后又跟孩子说“你在幼儿园真是个乖宝宝,会自己吃饭,今天回家也自己吃,吃饱了打个电话告诉老师好吗?”小朋友高兴的答应了,家长将信将疑的把孩子带回家,结果孩子真的自己吃了饭并给我打了电话。第二天家长高兴的来园说:“你真有一套,孩子就听你们的话。你不仅是孩子的老师,更像孩子的妈妈,把孩子交给你,我们很放心。”
(二)合作者般地默契配合每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每位教师的教育策略也并不相同,于是就需要相互之间增进了解,进行磨合,就如合作者一般,形成最佳的默契,才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
(1)召开家长会时请家长谈谈老师平时的工作,帮助教师、幼儿园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宝贵意见。
(2)请家长多次参加亲子活动,让家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尽享亲情之乐,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园和谐。
(3)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则将各种活动向家长开放,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和保育内容。当然在每次教育活动开放之前,教师首先向家长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活动计划,家长需要配合的方面等,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幼儿。组织家长谈谈对活动的看法,使其了解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情况,并从中学到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辛苦,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并默契的配合。
例如:在2008年我们幼儿园要验收省优质园,我们所有的教师除了要布置环境,整理资料,准备公开课,还要准备许多自制的教玩具,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我突然想到:何不请家长帮忙呢?于是在一次周末我就布置了一次“亲子小制作”活动,跟家长说明要用一些废旧材料,随便做什么都可以,请家长和小朋友合作。家长们非常配合,周一带来了许多惟妙惟肖的精美作品:有用萝卜制作的小老鼠,用牙膏盒制作的“龙”,用吸管制作的风车,用饮料瓶制作的“坦克”用纸箱制作的山洞,推车等,这些作品让孩子们打开了眼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家长的默契配合让我更加领悟出沟通的价值,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2.加强互动,挖掘资源
家庭教育是一片沃土,家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丰富其知识经验。
第一平时我们经常通过《家长园地》栏目向家长讲明教育目标,活动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恳请家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配合,参与。
第二是通过《幼儿成长记录》向家长反映幼儿近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成长小故事,家长也能及时的对幼儿在家的表现进行反馈,这样的沟通让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例如请当医生的家长讲如何讲卫生,大班的幼儿牙齿为什么会掉,长出的新牙齿应如何保护等;请当消防员的家长讲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怎样预防意外等等;请卖菜的家长介绍如何买菜,卖菜,每种菜的营养有何不同·;请小学教师来园讲大班小朋友升入一年级要做的准备·····通过他们的参与教育,让他们把最科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总之,幼儿园教育活动一定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整体素质水平,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其中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更为重要,他们就像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教师只有真诚的与家长进行沟通,才能双赢。
[参考文献].秦君《家庭教育中的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文教资料,2005.2
2.李生兰《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育〔R〕 2001.3
3.谢红英 《怎样鼓励家长参与合作互动》幼儿教育〔R〕 2003.9
4.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范玉娟《家园携手,直面入园焦虑》幼儿教学研究2009.5
6.胡娟《多维的家园沟通途径》幼儿教育2009.5
7.缪晓华《让家园之窗成为家园互动的平台》 早期教育2008.1
8.樊人利《把握好留给家长的第一印象》 学前教育2009.5
9.周联《培养教师的沟通智慧》幼儿教育2008.5
10.储开凤《处理家长偏激行为的策略》早期教育2008.9.
第四篇:用书法艺术搭建友谊桥梁
用书法艺术搭建友谊桥梁
李洪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愈来愈多,也给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10年4月,我依循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安排,应邀以《舞动的中国文化》为题,创作了64幅书法作品分别到毛里塔尼亚和法国举办展览。这些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易经》《大学》《道德经》等为蓝本,按易篇、儒篇、释篇、道篇4个部分,以斗方形式精心构图,巧妙设计,用纸、用墨、用印认真考究,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展出期间,数千名喜爱中国书法的国际友人参观了展览,现场气氛热烈,充分显示了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热衷和期盼。
近10年来,从中国书法在国际交流中的历史和现状看,中国书法在对外交流,特别是在民间文化交流中有着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具有点线面的美学特质。就连不识汉字的域外人士在欣赏书法时,都能从直观抽象的形式着眼,而后进入节奏、节律、韵味的感知,产生艺术美的心理感应,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书法的内涵有着通灵的影响力。书法创作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蓝本,将儒、释、道、唐诗、宋词等词句用不同书体进行二度创作,从而产生书文共生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而领悟到中国文化经典的内涵。如国际友人在参观我的书法展览时,被一个“和”字吸引。我上前解释,“和”字出自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名句,他倡导用礼法治理、约束社会。他们听到这些解释后纷纷称赞。
中国书法作品有着神奇的沟通力。在国际书法交流中,虽然我和毛里塔尼亚的大学生语言不通,但当我将书法作品赠给他们,并经过翻译解释作品的内容后,他们都会意地报以热情掌声。这使我亲身感到本来素不相识的人,一旦进行文化的交流沟通,就会加深情谊。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友好,实际是对中国的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为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自觉为扩大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作贡献,充分发挥书法艺术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魅力和特殊作用。
责任编辑:欣华
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1-11-4 16:00:43
第五篇: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目前,我们都很重视班级管理中的家长工作,但是,在开展家长工作的过程中,我也经常“碰壁”,家长也怨言多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一直反思:问题出现在哪里?归根结底是由于沟通方式有问题。学校和家长本来是本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家校合作的作用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但是家长工作却成为我们教师感到“头疼”的一项工作。一方面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有少数甚至是可能是根本对立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全家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对于孩子的教育,重了不是,轻了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联系,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与家长沟通时是这样做的:
一、我主要运用电话联系的方法,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变化,如实客观的向家长汇报,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助我开展教育活动。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些家长由于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所以在沟通时存在着很多障碍。反思问题所在,有如下感想:千万不要等孩子有错误的时候才打一通电话,这样的电话谁接到谁沮丧。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多发现孩子身上的可爱之处,借打电话的机会先表扬一下,鼓励一下,再针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期待一下,家长一定会欣然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一定不能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如“某某上课不认真,吃饭很不讲卫生,”、“某某这些方面很差”等。当然,如果家长已经认同了你,相信了你,你怎么说都没有问题,你怎么做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如果和家长还没有认同你,这时候如果和家长沟通不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没有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而采用“告状”式的谈话方法,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二、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询问孩子在校表现,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我们,何不“善解人意”,利用QQ群沟通方式。我每天都会利用QQ群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老师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些话不是要我们直接对他们家长说出来,而是要用实际行动真诚地表现出来。及时发布班级信息,沟通课程进展,宣传预防传染病、温馨提示天气变化、发送紧急通知,除此之外,我还在QQ群里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在这个群里,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也就是创作者由这三方面组成。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通知他们我的做法,而是让家长参与到讨论,我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让他们发表看法,如果认同那我们就试行,在试行期不合适可以修改。家长可以随时提出更好建议。这样做,实现了我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班级QQ群的建立也方便我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调整,对我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教师的深度交流沟通。
三、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因此,我觉得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如: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要想办法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四是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我们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地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五是对于个别不太讲理的家长,或是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沉住气,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但是在理解的同时也要做到不卑不亢,不是我们的错也不能盲目屈从。
我和我的班上的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了三个学期,这短短一年半时间,与家长关系也都挺和谐。每逢学生“有事”(无论是发生在学校里,还是外出活动的时候,需要家长协助时,只要我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口信,家长都很愿意到学校来。其实,我们教师如果注意方式方法,积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会让家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甚至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