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道思考题的解答思路的探索
一道思考题的解答思路的探索
上海小学刘仕华
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王烂把被除数137错写成了173,这样商比原来多了3,而余数正好相同。请你算出这道题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由于王兰抄错了被除数,引起商的变化,但除数和余数没变。因此,只要我们求出了除数,就可以根据原来的被除数(137),求出正确的商和余数。
已知王兰错写的数比原来增加了36(173-137=36),商比原来多的3。那么,变化的被除数和变化的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算式,找出其中的规律。①15÷10=1……5②25÷10=2……5③35÷10=3……5
④45÷10=4……5
上面四道除法算式的除数相同,都是10,余数也相同,都是5。我们按顺序看,被除数依次增加了10、20、30商依次增加了1、2、3。用被除数增加的数除以对应的商增加的数,结果会怎样呢?
10÷1=1020÷2=1030÷3=10
结果都等于除数。这就是说: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当除数和余数不变时,用被除数增加的数除以商增加的数等于除数。
运用这条规律,上题就不难答了。
(173-137)÷3=12137÷12=11……5
答:这道题的除数是12,余数是5。
第二篇:水泥厂思考题解答
一、工厂设计的任务、原则、各专业的关系
工厂设计的任务是按期提供质量优良的设计文件,使得工厂建设或技术改造得以顺利地进行,并为投入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设计的全过程应包括前期准备、设计、施工建厂,参加试运转和试生产。
八、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2.合理地选择工艺流程和设计指标;3.为生产挖潜和发展留有余地;4.合理考虑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5.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6、方便施工与安装、设计工作原则:1贯彻国家的经济和工业政策;2必须坚持基本建设程序;3设计工作要做到切合实际、技术先讲、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工厂设计中各专业关系:1各种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的,包括工艺、总图、电气、动力、土建、卫生工程和技术经济等专业。2工艺设计是主体专业,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艺流程、进行工艺设备的选型和布置和向其它专业提供设计依据和要求。3 因此工艺设计专业人员还必需具有其它专业的其本知识,并与其它专业人员互相配合,共同研究,达成共识,才能产生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二、所谓基本建设程序,一般指基本建设中各项工作进行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准备、设计和建厂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首先由建设单位或工业企业编制项目建议书或企业技术改造规划。批准后就可以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进行厂址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设计任务书,报经上级机关批准。本阶段还要完成对选定的厂区和矿区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勘查和地形的测量。要收集与设计有关的基础资料并取得与设计有关的各种协议书和证明文件。
设计阶段:在完成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即可开展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到生产和建厂现场认真调查研究,做到精心设计、一丝不苟,按期提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以满足订货和施工的要求建厂阶段: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才能施工,这时设计人员必须驻到现场,认真负责地介绍设计内容和意图,协助筹建部门和施工部门协调处理与设计有关的问题,发现和修正设计方面存在的错误。施工结束后参加试运转、试生产并认真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矿点的选择和生产方法的选择
按照长期建设规划,资源地质单位要提前进行找矿或初步勘探,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矿点的意见,经主管部门组织研究,待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选定进一步勘探的矿点。主管部门提出勘探工业技术指标和储量要求,以便资源地质单位据此进行详细勘探,并提出详细勘探报告,详细勘探报告经过审查批准,矿山资源即被确定。
生产方法的选择:目前结合我国水泥工业的具体情况,在大,中型场建设中生产方法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选择新型干法生产。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再扩建或新建湿法生产线。小型水泥厂则应采用成套的技术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立窑,如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小型悬浮预热器窑及小型预分解窑。
四、厂址选择的重要意义
厂址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厂速度、建设投资、产品成本、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厂址选择是工业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五、可行性研究的定义、依据、研究内容及评估
概念:指对新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以期达到最佳经济效果的一种研究工作方法。
依据:主要依据是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经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的原料资源矿山勘探报告,初选的厂址报告以及落实的其他建厂条件和资金等。
研究内容:1.总论2.承办单位或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条件3.需求预测和产品规划4.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5.厂址方案和建厂条件 6.技术方案7.环境保护 8.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数)9.项目实施进度的建议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1.产品成本估算12.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
大中型项目由国家计委或由国家计委委托有关部门审批。小型项目按隶属关系分别融管部门或省、市、自治区计委审批。
六、设计阶段的划分、初步设计文件的组成、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要求和编制内容顺序、图纸内容及区别
设计工作应该由浅入深,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1初步设计说明书;2图纸;3概算;4设备表
编制要求:做到内容完整,依据可靠,论证确切,文字简练,各章节深度一致,呼应协调。应重点叙述方案比较原则性问题,对于流程细节,计算过程和引证材料等不必过细罗列。凡在图纸上、表格中以表示清楚的,不应再用文字重复叙述。
内容顺序:1总论;2原料与燃料;3矿山4生产工艺;5总图运输;6电气及生产自动化;7建筑及结构;8给水排水;9供热,通风及空调;10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11机械修理及汽车修理;12环境保护;13劳动安全、工业卫生;14技术经济;15概算;16附录:设计基础文件选编图纸内容 :
1、工艺生产流程图
2、全厂生产工艺平面布置图及剖面图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图纸的不同之处是:
1、施工图的平面、剖面图较完整、详细,尺寸标注详尽,必要时还应附有局部放大图。
2、施工图有设备安装图和非标准件图,而初步设计则没有。?
3、施工图设计一般没有说明书,只在图纸上对施工和安装中的注意事项作必要的说明。
4、如果施工图对初步设计有比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应对变动部分、变动原因和新设计方案的确定等问题予以说明,并作出修正概算和修正设备表。
七、总平面图设计的内容和步骤、风向玫瑰图、厂区建筑系数和利用系数、竖向布置方式、干法总图布置特点、厂内铁路布置形式等
1、平面布置:决定全厂建筑物、构筑物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2、竖向布置:决定全厂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标高。
3、土方工程:解决建厂区域内场地平整、土石方调拨、计算土石方工程量。
4、运输设计:进行厂内外铁路专用线、公路、道路、码头的设计。
5、管线汇总
6、建厂地区的雨水排除设计:主要由总图专业完成。
步骤:
(一)初步设计
1、工厂总平面轮廓图;
2、工厂总平面布置图
(二)施工图设计
1、工厂总平面资料图;
2、工厂总平面布置施工图
风向玫瑰图是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多年对风向频率统计资料绘制的。通常呈多边形。所示风向系由外吹向中心,向心线最短的风向,即表示最小频率风向。
工厂的建筑系数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堆场的面积总和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它可以反映厂内建筑的密度。
厂区的利用系数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堆场、铁路、道路、地下管线的总占地面积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它反映厂区面积有效利用的程度。
竖向布置的方式:平坡式系统、阶梯式系统和混合式系统三种方式。
干法总图布置特点:设置中央控制室,主机机组和喂料点都围绕中心控制室集中布置。厂内铁路布置形式:
1、尽头式;
2、贯通式;
3、环状式;
4、混合式
方便生产与维修;7.要考虑其它专业设计的要求,并为其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九、主机产量标定的原因、方法及原则
原因:主机产量由多种因素确定,需要经过标定,确定其产量,才能为后续生产等起指导作用。方法:参考设备说明书和经验公式,同时应根据国内同类型主机的生产数据并参考国内外近似规格的主机产品进行标定。
原则:要保证正常生产,产品数,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十、物料平衡计算的目的、基准及方法
目的:
1、得到各种原料,燃料,材料的需要量;
2、从原料进厂直至出厂各工序所需处理的物料量;
3、依据这些数据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工厂的物料输送量,工艺设备选型以及堆场,储库等设施的规模。
物料平衡的计算基准:窑的熟料产量
方法:当工厂规模以水泥年产量表示时,取熟料年产量为基准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的方法称为年平衡法。当工厂规模以熟料日产量表示时,取熟料周产量为基准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的方法称为周平衡法。
十一、主机平衡计算及储库计算的方法主机平衡计算方法:年平衡法和周平衡法。
十二、车间工艺流程选择及工艺设备选型的方法
选择工艺流程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工艺流程,选择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以达到最优化选择
工艺设备选型的方法:
1、确定车间的工作制度;
2、选择主机的型式和规格;
3、标定主机的生产能力;
4、计算主机的数量;
5、核算主机的年利用率。
十三、附属设备的定义、选型原则
附属设备:生产流程中与主机配套的设备,统称附属设备。
选型原则:要保证主机生产的连续均衡,不能因附属设备选型的不当而影响主机的正常连续运转。
十四、车间工艺布置的意义、任务、厂房布置及设备布置
意义:车间工艺布置关系到工厂建成后能否正常生产、工人操作是否方便、安全以及设备维护、检修是否方便,并对环保、施工、安装、扩建、建设投资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任务:确定车间的厂房布置和设备布置。
厂房布置:厂房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主要决定于生产流程、生产特点、厂区面积、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和设备布置。厂房布置通常采用集中式布置和分散式布置两种形式。厂房的平面布置主要是确定厂房的面积和柱网布置(跨度和柱距)。
(1)厂房面积的组成:①设备本身和生产操作所需的面积;②设备安装和检修所需面积;③其他设施所需的面积,④生产管理及生活用室所需的面积;⑤辅助面积;⑥各种通道、楼梯所需的面积。设备布置就是要把车间内的各种设备按照工艺流程要求加以定位。设备布置主要取决于生产流程和设备安装、操作、检修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其它专业对布置的要求。
十五、生料粉磨、水泥粉磨、烧成窑尾的流程设备及工艺设计(内容及步骤)
生料粉磨系统的发展特点:
1、原料的烘干和粉末一体化,烘干兼粉磨的流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由于结构和材质
方面的改进,辊式磨获得了新的发展;
2、磨机与新型高效选粉机、输送设备的匹配,组成了各种新型干法闭路粉磨流程,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电耗。
3、设备日趋大型化,以简化设备和工艺流程,与窑的大型化相匹配;
4、新型节能粉磨设备——辊压机不但应用在生料粉磨系统中,而且也应用在水泥粉磨系统中;
5、采用预烘干型式组成烘干粉磨联合机组;
6、管磨机内部结构的改进;
7、利用悬浮预热器窑和预分解窑320~350度的废气来烘干原料,发展了各种烘干磨。
8、采用电子定量喂料秤、X荧光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自动调节系统,控制原料的配料,为入窑生料成分的均齐、稳定创造条件;
9、磨机系统操作自动化。
当前粉磨设备的发展,主要还在节能方面,力求降低粉磨电耗。同时,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尽
量降低磨损件的磨耗。
选用粉磨流程和粉磨设备需要考虑的因素
1、入磨物料的性质(包括水分,粒度,易磨性和磨蚀性,也要注意石灰石质原料中燧石的影响)
2、粉磨产品的细度要求(所选的粉磨流程和设备应尽可能便于控制粉磨的细度)
3、生料粉磨系统的要求小时产量(由主机平衡计算确定,所选生料磨的生产能力,应能满足这一要求)
4、粉磨电耗(所选的粉磨流程和设备应尽可能符合节省电耗的要求)
5、废气余热利用的可能性(对于干法生料磨和煤磨来说,应考虑尽可能利用废气余热来烘干原料或燃料,使生料粉磨与烘干作业同时进行,以节约烘干热能,节省烘干设备,简化生产流程)
6、操作的可靠性和自动控制以及设备的耐磨性能。
7、所选的生料粉磨设施应力求占地面积小、需要空间小和基建投资低。
没有一种生料粉磨流程能在上述各方面都具有最好的指标,故应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技术经
济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生料粉磨流程和设备。
水泥粉磨流程和设备发展情况:
1、选用高效、节能型磨机;
2、采用高效选粉机;
3、采用
新型衬板,改善磨机部件及研磨件材质
4、添加助磨剂,提高粉磨效率(助磨剂能够消除水泥粉磨时物料的结块和消除物料粘糊研磨体及衬板的弊端,改善粉磨作用,有效的提高粉磨效率)
5、降低水泥温度,提高粉磨效率,改善水泥品质;
6、实现操作自动化(水泥粉磨已广泛采用电子定量喂料秤、自动化仪表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实现操作自动化,以进一步稳定磨机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十六、原料燃料均化
为制备成为均齐的生料,从原料矿山开采直至生料入窑前的生料制备全过程中,可分为四段均化环节。
1.原料矿山按质量情况计划开采和矿石搭配使用。2.原料在堆场或储库内的预均化。3.粉磨生料过程中的配料控制与调节。4.生料入窑前在均化库内进行均化。
原料、燃料煤预均化是通过在预均化堆场内的堆料和取料过程中进行的。
原料经破碎后送入预均化堆场,进堆场前其成分波动较大。在堆场内原料用专门的堆料机械以薄层叠堆,一般堆料层数可达州200~40O层。堆完料后从预均化堆场取料时,用专门的取料机械从料堆以垂直堆料薄层方向依次切取薄料的方式取料,则所取得的原料成分的波动情况已经改善,从而达到均化的目的。
第三篇:经典面试题及解答思路
2010年山东选调生面试模拟题——经典面试题型及作答思路
考人吧2010山东选调生考试辅导第二波——模拟演练
以下是根据真题认真总结的山东选调生面试几大常考题目类型,大家认真看,题目得作答要点,本站马上将要出台选调生经验和程序得有关说明
重要提示:配合我们提供得面试真题!!从模拟题得答案中获得启发!
与同事(领导)的分歧?
第一,尊重和理解对方。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人会尊重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因此,在态度上我会尊重对方,这样对方才有可能愿意和我沟通,从而有可能解决分歧。(另外,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第二,反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并不一定我的看法是对的,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的。我会仔细分析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反思自己观点考虑不周的地方,对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第三,沟通。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方法:如果对方是性格开朗的类型,我会采用直言建议的方式;如果对方是内向严肃的性格,我会通过委婉的方式或者通过第三方来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如果达成了共识,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达不成共识,除了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抵制以外,我会本着组织性、纪律性的原则求同存异(认真执行领导的指示),争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2、甲领导说东,乙领导说西,怎么办?
第一,尊重和理解双方。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第二,调查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双方的意见,吸取其中较好的部分,形成一个综合双方意见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案绝不是简单的“折衷主义”,不是做老好人,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是一种求同存异,优势互补。
第三,分别与两位领导适当沟通,得到批准后执行。要注意沟通方式。
3、稀缺资源的分配,比如分房,人多房少,如何分?
第一,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分房小组,人员组成要按照比例,使各种情况的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
第二,分房小组研究出具体政策后,提交大会投票讨论,并按照投票结果实施。
4、看到别人在做不想被你看到的事情,怎么办?
第一、如果事情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要加以劝阻制止,无效的要及时汇报和举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二、若私事,就当作没看见,可以故意和对方说一些天气足球之类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
5、对方说你的坏话,你当场遇到,怎么办?
第一,尊重对方,就当作没听见,可以故意和对方说一些天气足球之类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
第二,沟通,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以消除误会。如果对方是性格开朗的类型,我会采用直言建议的方式;如果对方是内向严肃的性格,我会
通过委婉的方式或者通过第三人来表但我的看法。
第三,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改正。
6、串词编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可以联系网络方面的故事,因为网络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再一个办法,联系一个面试的故事(以“有一个年轻人。。。”开头,叙述父母的期望,自己克服困难等,最后来一句,“现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坐在各位考官的面前。回答完毕。”)比较感人的类型:救助失学儿童,挽救犯罪分子改邪归正,领导干部关心群众生活,亲情(比如父母把好东西留给孩子吃等)。
注意,有一些词语难以联系,可以采取比喻来消化“。。就象。。一样。
7、演讲。
开头引用几个名言,从而引出观点。
举几个例子,正面反面的,从而说明重要性。
分析一下原因。
提出对策。
展望未来,发号召(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也一定能够实
8、安排多项冲突工作。
原则:轻重、缓急、公私。具体办法有,两件事情交叉进行,请他人代办,在中午或者晚上加班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与领导沟通后以后再办或委婉推脱(注意,公事不可以推脱,只有私事可以)。
9、对待工作失误。
首先,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比较细心谨慎的,以前没有发生过也会尽力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件。但如果象题目中一样发生了类似事件。我会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冷静对待。因为发生工作失误后,惊惶失措只能让我更加举手无错,所以我首先要在情绪上冷静下来。
第二,采取应急措施,防止错误进一步扩大。(调整会议进程,及时通知领导,将数据模糊化,发传真得到副本等)
第三,事后真诚道歉,反思并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
10、群众上访,找领导闹事等。
第一,热情接待,倒水请坐等,通过礼貌的言行,稳定对方情绪。
第二,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很多人发泄完了,就没事了。
第三,符合政策的,按照程序协调办理,不符合政策的耐心宣传解释。
第四,及时汇报领导,请示解决办法,或请求支援。
件,中毒、车祸等。
第一,自己保持冷静,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产生混乱。
第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向领导汇报、报警求援等。
第三,事后追究有关责任,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今后类似事情发生。
12、组织计划能力:搞某项活动。
领导交付给自己这项工作任务,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任,也是我锻炼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我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完成这项任务。我打算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此项工作。
第一,制定计划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会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方案,对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预算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然后将该方案上报领导,请领导指正和批示。
第二,实施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得到批准后,我会先将有关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一个协调会,进行任务分配、人员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活动开始后,协同有关工作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纠正活动过程中与原计划方案有偏差的地方,冷静处理意外事件,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互动情况,让领导了解活动总体进程。
第三,总结阶段。如有需要则进行考试考核。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材料,将总结向领导汇报。此外,我还会拿出当初的计划方案,结合总结分析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以便今后更好的完成类似任务。
13、接待上级、来访等。
开始的套话如12题。
第一,全面了解人员组成情况,来访目的和日程安排,弄清有无特殊要求。
第二,协同有关部门或人员作好参观路线、食宿、车辆、文本资料等准备工作。
第三,做好全程陪同工作,遇有意外发生要及时处理,并将进程及时上报领导。
14、召开会议。
开始的套话如12题。
第一,根据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预算等拟定会议通知。
第二,将通知上报领导,领导批示后,印发会议通知,时间急的可以电话通知。
第三,召集会议工作人员开协调会,进行分工,布置会场,准备有关会议材料,重要会议材料要请领导审阅。
第四,安排与会人员的食宿车辆等。
第五,会议开始前,再仔细检查一遍,防止疏漏。
第六,会议过程中若有突发事件要冷静及时处理。
第七,会后做好收尾工作,有关材料整理归档,写出工作小结报有关领导。
15、哲学类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处处存在,时时存在,所以你总会找到正反两面。)
第一,前面的观点意思是。。。进行解释。
第二,后面的观点意思是。。。进行解释。
第三,我们应该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又要。。这样才能。。做好。注意上升理论高度。
16、时政分析。
第一,题目反映了。。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这种现象与。。精神是不相符的(上升高度——和谐社会、荣辱观等),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危害。。(分析问题)。
第三,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政府重视,立法,制度,监督,转变观念等)
第四,展望未来(。。是共同的心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注意上升理论高度。
17、报考动机。
第一,主观上向往。公务员的重要性+自己喜欢这个岗位。
第二,客观上具备相应能力,适合这个岗位。
第三,私人感情上,想回家乡陪父母,以情感人。
综上所述,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18、个人优缺点。
优点,大学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工作后又培养了责任心和细心耐心。
缺点:相关行政工作经验不足,做事还不够成熟稳重。
表态: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
把工作干好。
19、如果录取,工作计划如何?
短期: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同事关系,虚心学习,少说多做。
长期: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更好的做好工作,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态:如果能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相信自己不仅能愉快的从事这个工作,也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第四篇:2012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
1.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①劳动工具的质变,大多数劳动者主要从事脑力劳动;②信息是信息时代的主体;③信息已和能源、原材料并列为自然界的第三大资源。信息是软资源;④个性化、多样化。2.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它们有什么关系?
①数据:是客观实体属性的反映,是一组表示数量、行为和目标,可以记录下来加以鉴别的符号。
②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反映了事物(事件)的客观规律,为使用者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依据。
③关系:信息和数据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来源于数据,又高于数据,信息是数据的灵魂,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3.什么是系统?什么信息系统?
①系统:是一个由相互有关联的多个要素,按照特定的规律集合起来,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又是另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②信息系统:是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以系统思想为依据,计算机为手段,进行数据收集、传递、处理、存储、分发,加工产生信息,为决策、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的系统。4.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如何分类?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
(1)A、分类的原则:①稳定性。②兼容性。③可扩展性。④逻辑性。⑤综合实用性。B、分类的基本方法:①线分类法。②面分类法。
(2)分类的角度:①按照建设工程的目标:投资控制信息、质量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管理信息。②按照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内部信息、项目外部信息。③按照信息的稳定程度:固定信息、流动信息。④按照信息的层次:战略性信息、管理型信息、业务性信息。⑤按照项目管理功能: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⑥按照信息范围的不同:精细的信息、摘要的信息。⑦按照信息时间的不同:历史性信息、即时信息、预测性信息。⑧按照监理阶段的不同:计划的、作业的、核算的、报告的信息。⑨按照对信息的期待性不同:预知的、突发的信息。
5.监理工程师进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①组织项目基本情况信息的收集并系统化,编制项目手册;②项目报告及各种资料的规定;③按照项目实施、项目组织、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在实际工作中保证这个系统正常运行,并控制信息流;④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第二章
1.建设工程信息流程有什么特点?
①建设工程的信息流由建设各方各自的信息流组成;②监理单位的信息系统作为建设工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监理的信息流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信息流。
2.建设工程信息在建设各个阶段如何进行收集? ①项目决策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施工招投标阶段;④施工阶段,可从施工准备期、施工期、竣工保修期三个子阶段分别进行。
3.建设工程信息的加工、整理,分发、检索,储存各有什么要求?
①加工、整理:主要是把建设各方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鉴别、选择、核对、合并、排序、更新、计算、汇总、转储,生成不同形式的数据和信息,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各类管理人员使用。
②分发、检索:原则是需要的部门和使用人,有权在需要的第一时间,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以规定形式提供的一切信息和数据,而保证不向不该知道的部门提供任何信息和数据。③存储:一般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各类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组织的方法一般 1
由单位自定,但要考虑规范化。
第三章
1.什么是建设工程文件?什么是建设工程档案?建设工程文件档案资料有何特征?
(1)建设工程文件: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①工程准备阶段文件;②监理文件;③施工文件;④竣工图;⑤竣工验收文件。
(2)建设工程档案:是指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3)特征:①分散性和复杂性;②继承性和时效性;③全面性和真实性;④随机性;⑤多专业性和综合性。
2.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各自对建设工程文件档案资料的管理职责有哪些?
(1)建设单位职责包括:①在工程招标及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协议、合同时,应对工程文件的套数、费用、质量、移交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②收集和整理工程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形成的文件,并应进行立卷归档;③负责组织、监督和检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工程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归档工作;也可委托监理单位监督、检查工程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归档工作;④收集和汇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立卷归档的工程档案;⑤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当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未取得工程档案验收认可文件,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⑥对列入当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接收范围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3个月内,向当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文件;⑦必须向参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齐全;⑧可委托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组织工程档案的编制工作;负责组织竣工图的绘制工作,也可委托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完成,收费标准按照所在地相关文件执行。
(2)监理单位职责包括:①应设专人负责监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在项目监理部,监理资料的管理应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并指定专人具体实施,监理资料应在各阶段监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②监理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真实完整、分类有序;③可以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监督、检查工程文件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归档工作;④编制的监理文件的套数、提交内容、提交时间,应按照现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和各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编制移交清单,双方签字、盖章后,及时移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收集和汇总。
(3)施工单位职责包括:①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逐级建立、健全施工文件管理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员,负责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②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负责收集、汇总各分包单位形成的工程档案,各分包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工程文件整理、立卷后及时移交总承包单位;③可以按照施工合同的约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工程档案的组织、编制工作;④按要求在竣工前将施工文件整理汇总完毕,再移交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⑤负责编制的施工文件的套数不得少于地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求,但应有完整施工文件移交建设单位及自行保存,保存期可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地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有关要求确定。
(4)地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包括:①负责接收和保管所辖范围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工程档案和有关资料;②负责对城建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有关城建档案法规的实施;③列入向本部门报送工程档案范围的工程项目,其竣工验收应有本部门参加并负责对移交的工程档案进行验收。
3.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编制质量有哪些要求?
①原件;②内容及其深度;③真实、准确;④采用耐久性强的书写材料;⑤字迹清楚,图样 2
清晰;⑥宜为A4幅面;⑦采用耐久性强的纸张;⑧竣工图章;⑨标明变更修改依据;⑩折叠成A4幅面;((11))缩微制品;((12))图像清晰,声音清楚;((13))手工签字,加盖公章。
4.工程竣工验收时,档案验收的程序是什么?重点验收内容是什么?
(1)程序:①列入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建设单位未取得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②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或一些特大型、大型的工程项目的预验收和验收,必须有地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参加。③编制单位、制图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必须进行签字或盖章。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一律退回编制单位进行改正、补齐,问题严重者可令其重做。④凡报送的工程档案验收不合格的,应由建设单位责令责任者重新编制,待达到要求后重新报送。⑤地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档案的最后验收。并对编制报送工程档案进行业务指导、督促和检查。
(2)重点验收内容:①工程档案分类齐全、系统完整;②工程档案的内容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活动和工程实际状况;③工程档案已整理立卷,立卷符合现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规定;④竣工图绘制方法、图式及规格等符合专业技术要求,图面整洁,盖有竣工图章;⑤文件的形成、来源符合实际,要求单位或个人签章的文件,其签章手续完备;⑥文件材质、幅面、书写、绘图、用墨、托裱等符合要求。5.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如何对建设工程档案进行分类?(1)工程准备阶段文件:①立项文件;②建设用地、征地、拆迁文件;③勘察、测绘、设计文件;④招投标及合同文件;⑤开工审批文件;⑥财务文件;⑦建设、施工、监理机构及负责人。
(2)监理文件:①监理规划;②监理月报中的有关质量问题;③监理会议纪要中的有关质量问题;④进度控制;⑤质量控制;⑥造价控制;⑦分包资质;⑧监理通知及回复;⑨合同及其他事项管理;⑩监理工作总结。
(3)施工文件:A、建筑安装工程:①土建(建筑与结构)工程;②电气、给排水、消防、采暖、通风、空调、燃气、建筑智能化、电梯工程;③室外工程。B、市政基础设施工程:①施工技术准备;②施工现场准备;③设计变更、洽商记录;④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出厂质量合格证及试验报告;⑤施工试验记录;⑥施工记录。(4)竣工图。
(5)竣工验收文件:①工程竣工总结;②竣工验收记录;③财务文件;④声像、缩微、电子档案。
6.建设工程监理文件档案如何进行分类?
(1)按照现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监理文件有10大类27个。这10大类是:①监理规划;②监理月报中的有关质量问题;③监理会议纪要中的有关质量问题;④进度控制;⑤质量控制;⑥造价控制;⑦分包资质;⑧监理通知及回复;⑨合同及其他事项管理;⑩监理工作总结。
(2)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监理部在监理实践中使用的监理文件,有17大类。(3)监理公司建立的档案,有7大类。
7.监理工作基本表式有哪几种?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1)承包单位用表():①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③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④报验申请表。⑤工程款支付申请表。⑥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⑦工程临时延期申请表。⑧费用索赔申请表。⑨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⑩工程竣工报验单。
(2)监理单位用表(B1~B10):①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工②程暂停令。③工程款支付证书。3
④工程临时延期审批表。⑤工程最终延期审批表。⑥费用索赔审批表。
(3)各方通用表(C1、C2):①监理工作联系单。②工程变更单。
(4)注意:①所使用的表应该由何方填写,什么时间填写,什么情况下填写,报送给谁,抄送给谁;②相关附件有哪些;③收件单位在什么时间内必须回复;对有明确表态的表必须给出明确结论;谁审批,谁签字确认。
第四章
1.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有几个子系统?他们各自的功能有哪些?
(1)进度控制子系统:①编制双代号网络计划和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②编制多阶网络计划;③工程实际进度的统计分析;④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动态比较;⑤工程进度变化趋势预测;⑥计划进度的定期调整;⑦工程进度各类数据的查询;⑧提供多种工程进度报表;⑨绘制网络图;⑩绘制横道图。
(2)投资控制子系统:①投资分配分析;②编制项目概算和预算;③投资分配与项目概算的对比分析;④项目概算与预算的对比分析;⑤合同价与投资分配、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⑥实际投资与概算、预算、合同价的对比分析;⑦项目投资变化趋势预测;⑧项目结算与预算、合同价的对比分析;⑨项目投资的各类数据查询;⑩提供多种项目投资报表。
(3)质量控制子系统:①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制定;②验收记录和统计分析;③工程材料验收记录;④工程设计质量的鉴定记录;⑤安全事故的处理记录;⑥提供多种工程质量报表。
(4)合同管理子系统:①提供和选择标准的合同文本;②合同文件、资料的管理;③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和处理过程的管理;④涉外合同的外汇折算;⑤经济法规库的查询;⑥提供各种合同管理报表。
2.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有几个应用模式?如何实施?
(1)三种模式:①购买比较成熟的商品化软件,进行第二次开发和人员培训;②根据所承担项目实际情况开发的专有系统,适当改进也可以用于其他项目;③购买商品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将多个专用系统集成起来。
(2)实施:①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件;②建立信息系统的教育件;③开发和引进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④建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平台。
3.决策支持系统是什么?如何组成?和专家系统有何区别?
(1)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2)组成:①对话子系统;②数据子系统;③模型子系统。
(3)区别:用户在使用决策支持系统时,必须对所处理的问题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决策支持系统帮助用户决策,那么用户必须知道如何对问题进行推理,必须知道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得到答案和如何进行下一步。而专家系统自身就具有这样的功能,用户只需要向专家系统提出需要解答问题的事实和表征,专家系统即可利用其内置的、该领域内的、解决问题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和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的推理模型,提出解决问题可能的最佳方案。
4.什么是信息沟通?未来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和沟通具有什么特征?
(1)信息沟通:就是交换和共享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可以定义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他合适的手段,相互传递、交流和共享项目信息和知识的行为及过程。这一概念的要点包括:①沟通者,包括工程参建各方;②沟通贯穿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③沟通手段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信息沟通技术,但也不排除面对面的沟通及其他传统的沟通方式;④沟通内容包括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所有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需要在参建各方之间共享的核心知识和信息。
(2)未来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和沟通特征:①在建设工程项目各组成部分之间、各实施阶段、参建各方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项目信息;②用虚拟现实的、逼真的工程项目模型指导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与施工全过程;③减少距离的影响,使项目团队成员相互沟通有同处一地的感觉;④对信息的产生、保存及传播进行有效管理。5.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有什么特点?有几层结构?
(1)特点:①基本形式是项目主题网,对信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②采用100%的B/S结构,用户在客户端只需要安装一个浏览器;③主要功能是项目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而不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④通过信息的集中管理和门户设置,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一个开放、协同、个性化的信息沟通环境,对虚拟项目组织协同工作和知识管理提供有力支持。(2)8层结构:①基于INTERNET技术标准的信息集成平台;②项目信息分类层;③项目信息搜索层;④项目信息发布与传递层;⑤工作流支持层;⑥项目协同工作层;⑦个性化设置层;⑧数据安全层。
第五章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如何进行分类?
(1)从项目管理软件适用的各个阶段来进行:①适用于某个阶段的特殊用途的项目管理软件;②普遍适用于各个阶段的项目管理软件;③对各个阶段进行集成管理的软件。(2)从项目管理软件提供的基本功能来进行:①进度计划管理;②费用管理;③资源管理;④风险管理;⑤交流管理;⑥过程管理;⑦多功能集成的项目管理软件套件。
(3)从项目管理软件适用的工程对象来进行:①面向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软件;②面向中小型项目和企业事务管理的项目管理软件。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常用的有哪两类?有何区别?
(1)两类:①综合进度计划管理软件;②合同事务管理与费用控制管理软件。
(2)区别:①综合进度计划管理软件用于项目进度计划、动态控制、资源管理和费用控制的综合进度计划管理;②合同事务管理与费用控制管理软件以合同为主线,通过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务进行分类、处理和登记,并和相应的合同有机地关联,使用户可以对合同的签订、预付款、进度款和工程变更进行控制;同时可以对各项工程费用进行分摊和反检索分析;可以有效处理合同各方的事务,跟踪有多个审阅回合和多人审阅的文件审批过程,加快事务的处理进程;可以快速检索合同事务文档。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使用前为什么要进行应用规划设计? ①将项目管理软件引入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同时也是引入了一种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是系统工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软件,特别是以项目管理软件为核心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项目各个参与方的领导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理念的转变,项目管理决策和组织管理的转变;项目管理手段的转变。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前期规划、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一系列工作。②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如果未经周密的规划就仓促实施,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使用效果,严重的还会使整个项目的管理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4.结合本章第四节案例,在使用建设工程应用软件进行具体项目的管理时要做哪些工作?(1)计划阶段:①编码系统规划;②定义工程日历;③作业清单;④输入定义的内容;⑤初始计划草案的优化;⑥建立目标计划。
(2)控制阶段:①按时收集现场数据;②将实际进度与目标计划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需要对目标计划进行调整;③如果不需要调整,则直接进入下一个控制周期;如果需要调整,则需下达新的目标计划,在下一个控制周期中采用新的计划。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国家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仍然具有现实的根本性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仍然是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目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某些现象的变化并没脱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时代背景,并没有根本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对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现象仍然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占有的矛盾等等,并不因为当今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发生新变化而消失其科学性和理论价值。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内容并不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而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即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较之空想社会主义以人性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两个必然”以后,还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所不可避免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过时了,但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上的,并不影响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整体的科学性质,至今没有失效。
二、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1)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160年的历程,尽管在发展中经历了种种曲折,但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来说,在新的实践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神圣的历史责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掌握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因此,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新形式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統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來。这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参考答案: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
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三、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析。
参考答案:
1.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复杂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社会发展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
3.人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人的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诸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诸如人格、尊严、生存、发展和享受等等
4.社会的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及其关系,如自然界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城乡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资源与能源、环境、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等等。
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到并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五、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材料:“普拉昌达同志” 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们的认识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历史使命。
六、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七、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参考答案: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虽然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前者属于客观物质世界自身,后者则属于的主观意识。但是二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
011第五,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马克思的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所作的评价是正确的,这些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第六,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
第七,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四、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另可参见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88-89页。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六、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说:
首先,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其次,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历史的。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再次,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另可参见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89页。
七、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人们的实践活动决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所谓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
415是人们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乱采乱伐,导致了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的结果。几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沙尘暴,让首都北京甚至黄河以南的城市居民都领略到塞外风暴的威力。几年前爆发的非典,以及近两年的禽流感,都无不表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参考答案: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是,这是从总体上和最终的意义上来讲的,况且唯物史观还同样看到了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亦有其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以及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有着一模一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迥异,所接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所以,他们便各自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搞清了这一道理,我们便会清楚认识到,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自身所处的环境。俗话说,“尽朱者赤,尽墨者黑”。要尽可能注重把自己放在一个好的环境之中。另一方面,也不能做环境的奴隶。就是说即便在一个不如人意的环境之中,但凭借着我们意识的能动性,也能超越环境,或努力协助人们改变环境或创造环境。这时我们应奉行的原则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历史过程中,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意志构成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总合力,在这个合力中,每个意志都有所贡献,都不等于零。从恩格斯这段话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在历史的总的合力中,每个单个人的力量都不等于零;第二,但是,这种作用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
7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六、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答案: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参考答案: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参考答案:
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02122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八、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就资本主义的国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就资本主义的政体而言,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九、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
十、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参考答案:
425
参考答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有别于私人垄断资本,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和国家经济机构,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调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所以,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是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四、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1)资本输出的原因。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2)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参考答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728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八、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因素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的。
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道:“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人们谈到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第291―292页)这里的“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的因素”,不仅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这里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形成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不是偶然提到的,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还曾多次谈到。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6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没有产生社会主义因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运动就成了“荒唐行为”。
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中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卷,第266页)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化的观点,即“旧社会”内部“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在1871年写的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法兰西内战》一书讲到:“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并不是首先在头脑中构建起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所谓“理想”,然后根据自己绘出的蓝图去“自觉地”建立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只是通过适当形式去解放“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
0该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对立,违背了原理中的辩证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对“两个必然”的坚持,应认清其实质。
九、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十、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在资本主义矛盾加深和激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的调整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2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资本关系内部已经没有调整和变更余地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完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参考答案: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同时,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形成了成熟的革命主观条件。通过武装斗争,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经济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但是由于广泛的国家交往,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产生类似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在生产关系不变更,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正是这一历史状况的反映。
“早产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就在于它不懂得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但它不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不断总结并吸取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536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参考答案: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共产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共产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是并不神秘。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发展目标,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8彻底批判。
其实,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里,生产力极其发达,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生产关系比普通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和阶级已经消灭,即实行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并非只是一张图画,而是很具体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它唤起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连西方资本主义大学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资产阶级学者都在研讨共产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起,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理想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8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
其实,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在白色恐怖下,在残酷的战争年月里,为了实践共产主义理想,有最早的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夏明翰,和共产党员杨开慧、刘胡兰、江竹筠、毛泽民等为代表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英雄烈士;在战场上牺牲的有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为代表的数不清的共产主义烈士。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进喜那样革命加拼命的工人阶级代表;像焦玉禄、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好公朴;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好事、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好战士,雷锋仍然是今天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雷锋叔叔,向往那鲜艳的红领巾,唱着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在红旗下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毛泽东缔造的党是光荣、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儿童团、少先队开始就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等等。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三、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
041-